周立抓住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机遇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解读.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941223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6.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周立抓住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机遇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解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周立抓住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机遇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解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周立抓住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机遇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解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周立抓住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机遇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解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周立抓住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机遇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解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周立抓住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机遇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解读.docx

《周立抓住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机遇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解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周立抓住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机遇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解读.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周立抓住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机遇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解读.docx

周立抓住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机遇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解读

周立:

抓住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机遇——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解读

 

  核心提示:

在本报告中,报告人讲述了当前世界各国与中国城乡一体化与新型城镇化的现状及未来发展,并围绕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进行详细解读。

报告人指出,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大胆改革的情况下,我们做到了以集体经济为主体,抓住村社内部资源资本化的机制,做好土地这一篇大文章,促进社会管理等熨平机制的完善,就会抓住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新机遇胜过新型城镇化对城镇化的结合地区的新挑战。

报告讲解深入,对深入认识城乡一体化与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和以此开展的工作有很大帮助。

  今天很高兴和大家一起学习关于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一些决议的体会,我讲座的题目是城乡一体化与新兴的城镇化,会介绍历史、现实、挑战、前瞻。

  台湾人给我讲过的一个比喻,珍珠奶茶,他解释现在我们的城乡关系就像珍珠奶茶。

什么意思?

我使用了吸星大法,他使用了珍珠奶茶,说农村和城市的关系是各种各样的要素被吸走了。

农村最主要的要素:

第一,劳动力,由农村被吸到城市;第二资金被吸到城市;第三是土地,不动产,就地转化为非农用途和非粮用途。

农村的三个要素,像吸星大法、珍珠奶茶一样流出。

在这种情况下城乡的关系常常是对立的,而我们现在要提出城乡一体化,由对立关系变成和谐关系,这是我们讨论的一个基本的背景。

  城乡由二元走向一元,是我们今天研究这个问题的一个基本核心。

二元的关系体现为三个方面:

第一,二元经济,这常常是一个探底竞争。

第二个关系是二元社会,城乡户籍是隔离的,公共服务差异是巨大的,收入差异是三倍以上的。

第三是二元金融现象,体现为城市的一套金融体系,农村的一套,农村的金融体系不能为农村服务,常常扮演着抽水机的功能,比如说农村信用社曾经被称为支农主力军,现在又扮演着抽血的主力军的作用,三分之二的农村的资金通过农信社、邮政储蓄、农业银行等等被抽出去了。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探讨城乡一体化,难度又加大了,就全国的情况而言,基本上是抽血性的关系,但对于我们花乡情况有些特殊。

今天这个背景下,我讲座的内容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介绍我们农业资源很紧张。

第二是六十年代,中国的农业发展成就很大,问题也比较明显。

第三是农业扮演的三大安全功能。

第四是中国解决三农问题有经验,也有展望。

第五是讲城乡一体化和新型的城镇化。

第六是围绕十八街三中全会《决定》做出解读,以及探讨一下我们花乡的路径。

  一、当前中国的农业现状

  

(一)中国农业资源现状

  中国是农业资源最紧缺的国家,甚至之一都谈不上,因为我们人口世界第一,但是我们人均的耕地面积占有、人均水资源的占有,在全世界都是倒数的,以至于出现了这样的高山上的农业的事实,如云南的高山梯田等白云缭绕的农业。

后来有些非洲的部长级的官员,受胡锦涛总书记安排的扶贫外交,受这样政策的支持,邀请他们部长级的官员在中国培训,他们实地看到我们的农业以后发感慨,其中有一个官员接受我们的采访时,他这样发感慨,说我知道了你们中国一句谚语,叫“百闻不如一见”的含义了,我们在非洲只能听到BBC,CNN报道,对中国的报道多数是负面的,所以觉得中国是一个落后、贫穷,每天人很忙碌,治安很差,环境污染很严重的地方,到了中国发现,完全跟报道不一样。

但是让他印象最深刻的是中国的农业,他参观了福建一千多米的高山上,看到农民种竹子,开梯田,作农业,他就告诉我,我整晚上睡不着觉,他连夜打电话给总理,他说在中国看到了农民在一千多米的高山上做农业,而自己的国家土地非常肥沃,却落入贫穷落后的状况,感触很深,认为应该向中国学习。

  

(二)中国农业发展的成就与问题

  60年来,中国农业取得了非常显著的进步,在全世界可以说独一无二。

世界银行曾经做过一些相应的统计,如果把中国算进来,整个世界的农业和农村的状况是进步的,比如说贫困下降,人们的营养在改善,但是如果把中国刨除,世界的农业和农村状况在退步,中国已经成为了一个全球举足轻重的国家。

我们的农民持续的增收,从1978年以来,以10倍以上的净收益的增加,和城市人差不多,毕竟按照新的统计口径,农村人比城市人增收多了0.2倍。

第二,农村的面貌不断的改善。

第三,农业的发展也是举世瞩目的,吃饱饭到现在吃好饭的问题在不断出现,但是不足也很明显,面临的挑战也很大。

  (三)中国农业目前扮演的三大国家安全功能

  中国的农业还扮演了三大安全功能:

一个是数量安全功能,叫粮食安全;一个是质量安全,叫食品安全;一个是综合安全功能,叫粮食主权(或食物主权)。

例如咱们花乡,尤其是咱们新发地,为北京市的粮食安全、食品安全、食物主权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扮演了这样的安全功能,使得国家必须赎买,这叫国家安全,不是农民安全,也不是食品安全,所以必须进一步的投入,解决三农问题。

  (四)中国解决“三农问题”的经验与展望

  中国解决“三农问题”有很多的经验,现在全球很多国家在向中国学习,但是也有一些教训,这些教训呢,比如我们的环境污染,我们的食品安全比较严重。

  二、城乡一体化与新型城镇化的现状与未来发展

  

(一)城乡一体化与新型城镇化的概念与内涵

  我们今天探讨的主要问题是城乡一体化与新型的城镇化,新型的城镇化的按照现在的制度理解,不是照抄运动,摊大饼似的建设,而是着眼于人的一体化,城乡一体化的核心也是人的一体化,新型城镇化的核心也是人的一体化。

人的一体化不是建筑一个模样,不是说着眼于城乡建筑的模样,而是着眼于城乡一视同仁的同等的国民待遇,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公共服务等等,所以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应该是城乡一体化的核心。

以我们做的报告为案例,来说明我们在二元结构下,我们走的道路可能是就地城镇化。

这个报告论述的是城乡一体化不是消灭农村、农民,不是把农民连根拔起,而是着眼于中国未来百年内都要面临城乡二元结构会长期存在的基本事实,探讨了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镇、乡镇、村镇,这样的城市生态的合理可持续的布局,以及实现就地城镇化适合的乡村,圆和谐乡村、美丽乡村、把根留住的美丽中国梦。

  

(二)中国城乡一体化与新型城镇化的现状(中国农村人口现状)

  问题产生于一个讨论,农村即将消失吗?

这是一本书,《农民的终结》,法国人写的,围绕着这个争论,全球范围内都在展开,所以法国孟德拉斯写了这本书,他认为是小农被终结,并非农业或者乡村生活的终结。

美国有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叫舒尔茨,1964年他写了一本《改造传统农业》,他认为小规模的农业也会消失。

我们国内的中国社科院的一个学者李培林也写了一本书,叫《村落的终结》,他探讨的是都市里的村庄,城中村,一个又一个村庄走向终结,所以围绕着农业、农村和农民即将消失,展开了很多的争论。

我们的答案是农村不会消失,因为二元结构将长期存在。

到2050年,中国的人口是15亿,一位人口学家在他测算的各种各样的表格中提供了生育政策不变,调整的低方案、中方案、次高方案和高方案。

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中等方案,因为新一届的全会已经宣布了要放开生单独二胎,所以中等方案可以采用,这种情况下,中国到2050年,14.9亿到15.3亿不等。

就是说15亿人可能是2050年中国的基本事实。

依照目前乐观的进程,我们城镇化里每年都得增加一个百分点,乐观估计,到2030年中国的城镇化率70%。

进一步估计,2050年的中等方案达到80%,我们可以模拟一下,哪怕到2050年,我们在座各位可能要么已经不在人世,要么年纪也垂垂老矣,我们有生之年可以看到,城镇化的模拟规模大体会有这样的情况,保守的估计如果是70%的城镇化率,仍然有4.5亿生活在农村,相当于一个美国(3.09亿)加上日本(1.29亿)再加上加拿大(0.35亿),相当于三个大国还在农村里生活,他们不存在吗?

所以,不能够说农村不存在.如果按照中等的方案模拟,就是城镇化率达到80%,仍然有3亿人口在农村,像美国.如果达到90%,还有1.5亿生活在农村,已经相当于一个日本加一个澳大利亚。

  (三)中国城乡一体化与新型城镇化的未来发展

  我们通过这样的模拟可以知道,农村在我们的有生之年会继续保留,大量的农村人口仍然存在,对于中国来说这是一个基本的事实,我们不能说因为要走向城乡一体化,就否认农村还有居民存在就不去建设,就不让它有一个安定的基本的生活,即使到2100年,我相信我们各位都不在了,中国仍然是一个小农经济,无法摆脱这个命运。

为什么?

  2100年,中国的人口会降下来,按照现在的方案会回到13亿,这时候印度已经超过中国,成为第一人口大国。

那时候即使是达到95%的城镇化率,这是日本的水平,即使不考虑能源、地理、水、光、热等条件,也仍然有6500万人在农村以农为业,就是5%的人口。

5%的人口耕地面积是多少?

即使保持住18亿亩这个红线没有动摇,人均耕地也只有27.7亩,这是什么概念?

是美国的当前的劳均耕地的六十七分之一。

很多人把中国的农业以美国为样本,做一个美国梦,不是中国梦,这是有问题的。

因为我算过中国和美国当前的劳均的差异是357倍,就是人家一块地一个人生活,咱们300多个人生活,所以美国农业永远不是中国农业要学习的样板,我们需要认识到,中国要发展来来的道路一定是中国式道路决不是美国式道路,农业更加是,资源条件就已经决定了。

  那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还没考虑另外一个规律的出现,就是逆城市化规律。

我会介绍国际和国内的潮流,如果考虑这个因素,那么未来30%的人口生活在农村,虽然他不以农为业,但是他生活在农村。

如果是这样的情况,在2100年,中国仍然有1.9亿人口会在农村生活,就相当于一个美国加两个韩国。

所以我们会说,2100年,中国仍然是一个小农经济的国家,这是必须正视的,所以我们绕不开二元结构,绕不开城市和乡村同时并存的状况。

  1.中国的地理环境决定了中国城镇化的模式

  除了简单的人口统计之外,中国的情况又决定了我们仍然会存在大量的乡村。

  第一,中国人会有七山二水一分田的地形,我们只有12%的土地适宜耕种,美国的面积和中国几乎一样大,但是耕地确实是我们的3.6倍,人口是我们的四分之一。

我们要考虑我们和美国的情况非常不一样。

  第二水光热极不均衡,导致了美国式的大规模标准式的农业,在中国是不现实的,只有少部分地区,比如东北才是适合的。

我们所谓的大规模只是东亚式的,日本韩国式的适度规模,远远达不到美国式的大规模,我曾经在美国做调查,坐在他们的大型的拖拉机上,那个拖拉机的轮子比我的个子高多了,那个拖拉机在那个大多的田里面那个来耕种,那个轮子有这么粗,有一个豆棵,这一行豆子和这一行豆子要比轮子还要再宽,我坐在他们的机械上,我就很不理解,我就问那个司机,说为什么豆子种得那么稀,你们的那个土地不是浪费掉了吗?

他说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我怎么走我的大机械呢?

他会这样回答我。

他跟我们的资源条件完全不一样,他这个尽可能的节约劳动力,可以浪费土地,我们是尽可能的集约使用土地,不惜投入过量的劳动力,这是巨大的资源浪费,所以他是这样的差距。

中国七山二水,丘陵地区是占70%,丘陵与高山地区,这样是适合小规模农业,开不了大机器的,水稻呢更加,水稻作为农业本身就是一个农耕,以小农为主的农业。

还有蔬菜水果,都要靠人工采摘。

我在美国加州待过一年,美国的加州是世界上最好的水果出产地,比如说加州的橙子、红提是很出名的,但是加州水果要采摘,本地人的价格太贵,雇不起,怎么办?

开放边境,让墨西哥人非法进入美国来打工,实际上他也在剥削农民工,只不过不是本国农民工,而是墨西哥的农民工。

这样劳动力价格才能降下来,才有人用手采摘橙子、草莓等等,卖出合理的价格。

所以蔬菜水果、牧业、渔业都是劳动密集型的,只适合小规模耕种。

还有占国土面积41%的是我们的草原畜牧业,比农区大多了,农区只占12%,牧区更大,也不适合农区的城镇化,在这么广袤的土地上无法集中居住。

我们去内蒙古、新疆、青海做调查的时候,发现牧民的来回游动是最好最合理的制度安排,定居是不行的。

第一草场退化,由于牲畜来回踩踏他们所在的居住点。

第二,他的游走半径小了,对生畜和人健康都不利。

所以他们并不适合这样的我们意图中的城乡一体化,适合另外的城镇化。

  所以我们绕开这样的二元结构,我们看一下中国的三级台地:

青藏高原一级,塔里木盆地一直到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第二级台地,然后三级台地。

七山二水一分田可以看得出来,我们配比的条件极不均衡,接近一半的国土面积是干旱与半干旱的地区,也决定了我们南方的稻作农业和北方的旱作农业,还有季风与非季风。

中国这么大的巨大气侯差异,农业依靠水和气侯条件才能做下去。

还有气侯类型,我们因为季风的原因,因为海拔的原因,分成若干不同的气候带,也有若干不同的农业类型。

所以一概而论的讨论中国的二元结构,讨论城乡一体化是不合适的,需要考虑一个基本的事实,是中国的二元结构可能会长期并存,而且是不同形态的。

比如说我们的农业出现这样的一个谚语,宋代的时候有“苏湖足,天下足”的说法,苏州湖州(现在的长江三角洲一带),后来过渡到“胡广足,天下足”(广东、广西、湖南、湖北这一带),现在已经变成了“东北足,天下足”,如果中国没有东北,没有粮食安全,现在东北成为中国商品粮最主要的粮食地,如果当初日本占领了东北,不能够想象中国现在的今天。

  所以我们要认识到我们的地理分布极不均衡,粮食主产区也极不均衡,中国小规模农业和大量人口生活在农村的事实,近百年内都不会改变的基本事实;我们有一个半工半耕(农民一边打工,一边耕种)的基本事实;生产与消费合一体的基本事实;家庭经营为主体的基本事实。

在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和十八届三中全会也特别强调,我们在清华大学开会的时候,陈锡文主任也特别强调,我们在制定一号文件、中央文件的过程中,一定要把准中国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的经营体制将长期维系,虽然我们北京的情况有点不一样,但是全国的情况基本是普遍现象。

在这种情况下,城乡的二元结构不是良性的反而是恶性的二元,像吸星大法似的。

  2.传统的城乡关系决定城乡二元结构长期存在

  传统的城乡关系是由行政抽取到市场抽取,行政抽取体现为一个老对联,在河北调查的时候,有一户农户家里面挂了一副60年代的老对联是这么写的,“有余粮卖给国家,多储蓄支援建设”,横批是“劳动光荣”。

这就说明那个时候,农村有多少余粮啊?

没有什么余粮,甚至有些年头根本吃不上饭,但是还要卖给国家。

农民有多少余款?

也没多少,但是还要动员出来支援建设。

这是1978年之前的中国,是通过行政的力量,把农村的余粮余款动员出来,来去支援国家建设。

在那个时期是单位制,是计划时期,是排他性的一个制度,什么意思?

就是说城市偏好型的,向城市偏向的,比如说当时的农民对城市人的说法是吃商品粮的,不种粮食,光吃粮食的人。

当时的条件下,还要供应这样的单位,是农村人做的,那么市场化经济时期,地方开始推动工业化、城镇化,也抽取农村的剩余,所以有另外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叫托达罗,他在1981年写道:

有一个城市偏向型的制度安排和农村忽视型的制度安排,这是农村发展的一个难题、困境,或者叫悖论。

  农村对于城市的贡献体现为城市对农村的剥夺,是三层剥夺:

农业剩余、经济剩余(金融剩余)和利润剩余的剥夺。

第一层剥夺是经济剩余的剥夺,以剪刀差的形式出现;第二层是金融剩余的剥夺,有点余款了,给金融机构动员出来了。

第三利润的剥夺,贷款要付利息。

农村的剩余不断的被城市拿走,不能留在农村。

我们试想一下我们的花乡,我们实际上一定程度上做到了留住农村剩余,尤其由土地所产生的相应的剩余,一部分截留在本地,这样才能发展起来,不能够截留的地方,就变成了资源的净输送者。

所以我们前面已经提到过吸星大法式的、珍珠奶茶式的发展,把农民的资金、土地以及管理基础制度等,不断的给被出去。

  3.逆城市化潮流的出现

  这种情况下,现在已经有一个逆城市化的潮流,还有一个新上山下乡运动,导致我们再去看城乡的二元关系,又有了一个新的视角,说城乡二元结构可能还会长期存在。

在毛泽东时期有一个上山下乡运动,很多人下乡了,但是那个时候的城镇化是被动的城镇化,也是被动的逆城镇化,人没有主动权。

现在却是主动的城市化与逆城市化,2.5亿到2.6亿的农民工用脚投标,主动的选择城市,但是也有一部分的回流,叫逆城市,体现为有四加四,两种力量。

  第一个四是逆城市化的四类人口开始出现。

第一类人口大学生,大学生村官,现在大学生村官到2015年会达到40万,其中还有其他类的知识青年大学生下乡,会在2020年之前达到200万,新的有知识的力量下到农村。

人民大学的农业发展员已经动员了全国的甚少十万以上的人次的人下乡调研,甚至有些人在乡村工作,完全是在城市里面受完教育回到农村的。

第二股力量是告老回乡,或者衣锦还乡,叶落归根的力量,这是中国的古老传统。

很多从农村,从山东、河北、河南、山西等出来以后,最后回到农村,包括我们北京近郊的好多人,年龄大的时候愿意回到原来的郊区的农村,有宅子,住在那里。

不仅是空气好,吃东西方便,还有很多其他情结的考虑。

第三类力量是候鸟式的力量。

都市农民,周间是白领,到周末是绿领,到农村去了。

农民候鸟式的在城乡之间迁移,这种力量在北京、上海、广东很多,我个人就是其中的一股力量,不仅是我一个人,很多人这样的,而且我们在全国推广了一种模式叫CICA,社区支持农业,参与的主要的人是都市农民。

这种都市农民不仅是中国有,在欧洲、日本、美国是常态的现象。

比如说我前几年去意大利做访问的时候,接待我的是一个律师,但是他在农村里有农场,他会带着我到农场里去走一走,他又带我去看医生开的农场,官员开的农场。

去年的英国的农业大臣,到我们学院做访问,也介绍他有这样的农场,这都是都市农民的例子。

第四是农民工。

这是四类人群。

  第二是四类组织化的力量下乡。

第一是资本下乡,我们叫做工业游牧;第二是产业下乡;第三是部门下乡;第四是社会下乡,各级组织。

现在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也提到这样的力量下乡,一部分是鼓励,一部分是同时限制。

  然后现在对于农村有反哺之手开始出现,就是由恶性二元走向良性二元的状况有苗头了。

比如我们温总理曾经多次说,要变国富论为道德情操论,变带血的GDP为人情味的GDP,变抽取之手为反哺之手。

我到安徽做调查的时候,当地的农民唱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胡锦涛、温家宝等等这样的人,他们开始歌颂这种有反哺之手到农村里面的领导人物。

  4.中国的聚落类型决定中国人的居住形态

  关于城镇化,有相应的一些争论,争论体现为中国九种聚落类型。

第一是村落,散居的村落。

第二是叫自然村,南方地区有村、寨、社、坳等这样的说法。

第三是村庄。

第四是行政村。

这四类都在村这一级,以下是集中居住的村镇、集镇、镇、城市、小区、社区、街道、城市群等等。

  中国的九种聚落类型决定了中国人大体上有五种居住形态。

第一类是大城市与特大城市,大城市的标准是50万人以上到100万人以下,中国2010年有95个这样的。

特大城市是超过一百万人的63个,北京就是一个典型的特大城市。

中等城市是20到50万人240个。

小城市及小城镇,小城市(县级市)258个,小城镇按照乡镇级的规划是40466个,花乡就属于这一类的乡镇级的规划。

小村镇,至少大于40%的人口是生活在小村镇里面的,就是说我们全部的国民,百分之四十六点几的还在农村,但是至少40%左右是在集中居住在小村镇里面的。

然后还有分散居住的,尤其是西部和草原牧区,应该说大于99%的面积的是农村,而绝大部分是分散居住的,因为全国城市的建村面积只是4.3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0.45%。

我们虽然每天生活在城市,但是城市在中国的国土面积里比重极小,0.5%不到。

我们不能因为这0.5%,就把其他的99.5%的划掉,因为城镇化,所以你必须消失。

  围绕着五种居住形态,产生了五种观点。

第一,大城市化的观点,主要是经济学家们持有的。

第二小城镇的观点,主要是社会学家们持有的,比如费孝通,1984年他就提出小城镇大战略,而且成为国家战略。

现在的中国不叫城市化,叫城镇化,与小城镇的战略有关。

第三是异地城镇化,是目前普遍的现实,有2.56的农民工是异地城镇化的状态,甚至有统计说中国有3.9亿人是流动人口,这是半城镇化的状态。

第四类观点就是就地城镇化,就是不要往外跑了,在本乡本土安家落户,就地改造,村改居。

但是前四种方案都产生一个问题,谁被划掉了?

农村被划掉了,城镇化了,走向城市,乡村被划掉了。

在这个过程中,乡村是缺位的,没有看到2.6亿的农民工,他们打工十几年挣的钱都投在家乡的房子,他们不存在吗?

我们不考虑他们吗?

为了考虑这个,我们课题组提出了叫就地村镇化,这个形态应该考虑到,叫多元城市形态。

  (四)城镇化的国际经验给中国的启示

  我简单介绍一下这样的国际经验,这是印度的大城镇化,很多人生活在贫民窟里面,其中有一个旅游项目,就是6美元逛遍孟买,印度的上海,孟买的口号是要做印度的上海,孟买的贫民窟,很多人生活在铁皮管、垃圾堆里面。

巴西的城镇化超过80%,但是只是贫困人口的空间平移,简单的把农村贫困人移到城市里面,没有办法解决他们的就业、生活、养老等一系列问题。

所以我们不能简单的照搬这些城市,即使在发达国家,例如美国的洛杉矶,周围都是摊大饼式的乡村,中心城区看起来高楼大厦很漂亮,晚上没有人敢去,尤其是有收入的人不敢去,因为里面只有乞丐、流浪汉、小偷、强盗,白天市政大楼开着,警察在那里维持秩序,晚上一点秩序都没有,富人都不愿意住在中心城区,都在外面有自己的独栋别墅。

现在在中国,这种苗头不明显,但是伴随着城镇化的提高,中心城区会越来越失去它的吸引力,郊区、近郊区反而越来越有魅力。

这种情况下,我们看城市生态,德国的小城市是以小城镇与小村镇是为主的,他们的聚落形态是城镇化水平提高到89%,但是2065座大中小城市中82个十万人以上的生活区生活了2532人,其余70%的人生活在1.35万个小村镇,就是说大部分人口在分散的居住。

美国也是这样,美国是三七开的,主要有三个集中居住区:

一个是洛杉矶为中心的,加州的集中居住区;一个是纽约为中心的,东海岸的居住区;一个是五大湖、密西根为中心的居住区。

其他的相对比较分散,美国即使是这么集中的居住,仍然有28.77%的人居住在5万人以下的小城镇。

中国大城市数目早已超过了美国,2010年,美国超过400万的超大大城市10个,中国13个,一百万以上的城市美国57个,中国123个。

所以我们不能简单的适度集中。

欧洲的很多国家有一种差别城镇化,体现为三波浪潮。

第一博浪潮是大城市化,人们越来越涌向大城市,到越来越一个高峰的时候,大城市越来越失去吸引力,一线城市开始有下降,然后中等城市开始上升,呈现出一个高潮,之后又开始丧失吸引力,小城镇最后开始兴起,成为第三波浪潮。

中国现在是合并三波浪潮同时出现,现在我们大城市化已经接近顶点的位置了,已出现很多大学生选择逃离北上广的现象。

  考虑这种差别城镇化的模型,城镇化走向大城市不是唯一的道路,城镇生态有多种。

我们刚才提的五种类型都应该合理布局,可能的城镇化布局是多层次的大的、中的、小的,小村镇,比如我在美国的700人的小镇里,这个小镇里只有几百个人,其中四百个人是外国人口,只有三百原住民,他叫一个镇,我们超过一千人、两千人的村庄太多了,大部分都超过一千人。

从这个角度,我们放开思想,解放思想,中国的城镇化率已经不低了,如果按照美国标准、西班牙标准、法国标准,超过两千多人或者两千五百人都叫做一个镇,那我们的城镇化率已经很高了。

第二要考虑不平衡,东西工业化、农业地去、牧业地区、边疆地区的差别化,不同城市、不同地区的差别化,要考虑人的城镇化,就地城镇化,让农村的人口适度居住在一个地区的基础上,铺设公共服务,把它当作一个城镇来看待,那么这就不需要大规模的平移人口,带来这么高社会成本。

  (五)关于城乡一体化与新型城镇化的建议

  我们也向有关部门提议,仿照货币政策的M0、M1、M2,制造一个U0、U1、U2,这样一个新的城镇化的统计口径,U0按照户口统计,U1城镇化比例按照居住、常住人口,U2按照村镇化来统计。

这种情况下,口径就不一样了。

如果按照U2的广义的城镇化,中国80%以上的城镇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