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新常态下服务业结构变动的就业效应.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93854 上传时间:2022-10-1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7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新常态下服务业结构变动的就业效应.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经济新常态下服务业结构变动的就业效应.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经济新常态下服务业结构变动的就业效应.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经济新常态下服务业结构变动的就业效应.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经济新常态下服务业结构变动的就业效应.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经济新常态下服务业结构变动的就业效应.docx

《经济新常态下服务业结构变动的就业效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新常态下服务业结构变动的就业效应.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经济新常态下服务业结构变动的就业效应.docx

经济新常态下服务业结构变动的就业效应

  

 

  

经济新常态下服务业结构变动的就业效应

 

  

 

 

 

 

 

 

 

   

 

 

 

 

 

自2010年以来,我国经济出现了连续的增速下滑,中国经济已进入一个与过去30多年高速增长期不同的新阶段。

在这种新常态下,作为衡量生产社会化程度和市场经济发展水平重要标志的服务业的发展及结构变动如何,其变动的就业效应如何是关注的重点。

一经济新常态下服务业发展变动的基本情况

(一)经济新常态的基本情况

1.经济增速呈下行趋势

从中长期来看,1978~1992年,我国经济增长的波动幅度较大,最高值为15%,最低值为4%,1992年以后年度之间波动幅度减小。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经济增速有所减缓,由之前的两位数增长下降为一位数。

这说明我国经济正从高速增长开始进入中速增长的通道中。

从短期来看,自2010年以来,我国经济出现了连续的增速下滑。

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0年第二季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0.3%,是最后一个两位数的经济增长,随后的每个季度均为一位数。

2011年第四季度破9,2012年第二季度破8,2015年第三季度破7,下降至6.9%。

图12010~2015年各季度GDP增速

2.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产业结构逐步优化,由“二、一、三”转变为“二、三、一”,继而转变为“三、二、一”的格局。

1985年,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首次超过第一产业,实现了产业结构升级关键性的突破。

此后,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一直呈现上升的趋势。

2012年,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再次实现了产业结构升级的历史性突破。

2014年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超过第二产业的幅度扩大为5.4个百分点。

图21978~2014年我国三次产业产值结构的变动趋势

3.经济增长动力转化

经济新常态的三大特点中,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均为表象,其本质是新旧增长动力的转换,具体而言,动力转化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

第一,从供给来看,要素数量扩张转化为要素质量提升,改革创新、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等要素质量提升将成为新的增长动力;第二,从需求来看,随着投资和出口动力的衰减,消费拉动将成为新的动力;第三,从产业来看,服务业将取代工业成为新的增长动力;第四,从区域来看,随着东部地区增速减慢,区域协同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动力。

(二)服务业发展变动基本情况

1.服务业产值逐年上升且增速较快

我国第三产业[1]的产值呈现逐年上涨的趋势,由1978年的895.8亿元上涨至2014年的306038.2亿元,上涨了340.6倍;而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产值的涨幅分别为56.3倍和155.5倍,均低于第三产业。

图31978~2014年我国三次产业产值的变动趋势

2.金融业的产值增幅最大,批发和零售业的产值比重最大

2004~2013年,增幅最大的是金融业,其次为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而就各行业占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而言,批发和零售业的产值比重最大,其次为金融业。

而在2010年之前,增幅前三位中有房地产业。

这说明在2010~2013年,由房地产带动的服务业经济发展有所下降,而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的拉动作用增强。

3.服务业阶段性变化过程中服务业创业成为亮点

从服务业的发展阶段看,其大概分为三个阶段,目前我国处于从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过渡的过程。

而在经济新常态下,服务业创业成为很重要的特点。

据国家工商总局的数据显示,2014年3~6月新注册企业属于第三产业(以下简称三产)的有98.8万户,同比增长82.5%,分别高于第一产业(以下简称一产)、第二产业(以下简称二产)10个和17个百分点。

由此可见,三产是新创设企业的主要领域。

同时,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的创业模式,也使新创设企业吸纳就业能力更强。

据国家工商总局统计,2014年3~9月新注册私营企业212万户,从业人员1363万人,户均约6.4人。

4.服务业就业人数、比重呈现逐年上涨的趋势

随着我国服务业经济的发展,服务业就业人数呈现逐年上涨的趋势,由1978年的4890万人上涨至2014年的31364万人,上涨了5.41倍。

而此期间,第一产业就业人数下降了19.52%,第二产业仅上涨了2.33倍。

这充分说明服务业已经取代工业,成为促进就业的新引擎。

这一论断也可被就业比重所证明,1978~2014年,服务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由12.18%上升至40.60%,上升了28.42个百分点。

就服务业就业人数的增长率而言,总体呈现大幅波动震荡下降后小幅上升的趋势,2014年的增长率上升主要得益于经济新常态下服务业经济的发展、“互联网+”的兴起及政府对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鼓励。

图41978~2014年我国服务业就业人数、就业比重、就业增长率

二经济新常态对服务业就业岗位增加的影响

(一)就业岗位增减的总体情况

1.监测企业岗位数增加月份减少,在个别月份的增幅较大

从长期看,2010~2015年监测企业岗位数增加的月份减少。

2010年监测企业岗位数增幅为正的月份为8个,2013年为5个,2014年和2015年均为1个。

2014年和2015年我国经济结构调整,随之就业岗位也发生变动,但并没有出现媒体报道的“倒闭潮”。

从短期看,2013年当月岗位数增幅由1月的-0.68%震荡上升至3月的0.26%,然后一路震荡下降至12月的-0.17%(见图5)。

而2015年当月岗位数由1月的-0.7%震荡上升至3月的0.001%,然后一路下降至10月的-0.27%。

比较而言,2015年7月并没有如2013年那样出现季节性用工的增加,这主要是由订单不足引起的。

图52010~2015年监测企业当月岗位增减情况

2.新常态下节能减排对岗位的影响度增加

由于每月影响岗位流失的主要因素不同,现以2013年8月和2015年6月作为两个特殊时点进行比较。

2013年8月,正常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是岗位减少最主要的原因,占83.9%(见图6);其次为季节性用工的影响,占6.3%。

2015年6月,正常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是岗位减少最主要的原因,占84.3%(见图7);其次为季节性用工的影响,占4.3%。

通过比较发现,正常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季节性用工等是一直存在的原因,而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在2015年6月的原因中表现得更加突出,占比为0.6%,比2013年多了0.4个百分点,这说明在经济新常态下,化解过剩产能的政策执行力度更大,进而影响了监测企业的岗位数。

图62013年8月监测企业当月岗位增减原因

图72015年6月监测企业当月岗位增减原因

3.经济新常态下东部地区的波动幅度大于往年

我国西部地区的岗位波动幅度是三个地区中最大的,特别是在经济下行的2011年,随后波幅减小,2015年波幅加大。

2015年岗位波动幅度均为负值,波动幅度较大的月份分别是最低值2月(-3.37%)和最高值3月(-0.12%)。

这主要是受到春节季节性因素的影响。

中部地区岗位波动的状况与西部地区类似,但波动幅度要稍小于西部地区。

东部地区岗位变动较为平稳,在2013年表现出震荡上升又下降的趋势,在进入经济新常态的2014年和2015年表现为震荡下降后震荡上升的态势,波动幅度要大于往年。

波动幅度较大的月份为最高值2014年7月(3.36%)和最低值2015年2月(-8.54%)(见图8)。

(二)经济新常态对服务业分行业岗位流失的影响

1.经济新常态对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岗位波动影响较大

劳动密集型行业包括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年度比较而言,2011年的波动幅度较大(见图9),而2012年和2013年,岗位增减幅度减小,2014年和2015年波动幅度有所扩大。

劳动密集型的四个行业的变动趋势均印证了这一点。

如住宿和餐饮业,2011年最高峰和最低峰之间的波动差距为3.25,2012年为1.60,2013年为1.66,2014年为1.64。

2.服务业资本密集型行业岗位数波动较平稳

服务业资本密集型行业包括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从长期看,这两个行业的岗位变动都较平稳。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岗位波动基本维持在1%以内(见图10),而房地产业除了2010年3月的5.04%、2011年7月的2.67%、2013年6月的8.59%和2013年12月的-6.69%波动较大之外,其他均在2%的范围之内。

而经济新常态下,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波动较平缓,而房地产业呈现2014年震荡下降2015年震荡上升的趋势。

这主要是受到房价的影响以及政府出台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

由此可见,经济新常态对服务业资本密集型行业的影响较小,资本密集型行业的就业岗位数波动较平稳。

图82010~2015年分地区监测企业当月岗位增减情况

图92010~2015年劳动密集型行业监测企业当月岗位增减情况

图102010~2015年资本密集型行业监测企业当月岗位增减情况

3.知识密集型行业岗位数波动较为平稳,新常态下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业的岗位波动幅度较大

服务业知识密集型行业主要包括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金融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教育。

从图11可以看出,服务业知识密集型行业除了个别月份波动幅度较大以外,其波动也较稳定。

波动较大的是教育行业,2011年12月其岗位波动幅度为25.38%;其次是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2011年7月其岗位波动幅度为11.19%;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在2013年8月的岗位波动幅度较大,为-8.60%。

图112010~2015年知识密集型行业监测企业当月岗位增减情况

在经济新常态阶段,知识密集型行业岗位波动也较平缓,特别突出的几个峰值主要是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业,其波动幅度较大的月份分别为最低值2014年9月(-2.57%)和最高值11月(3.23%)。

4.订单不足是经济新常态下岗位数变动的主要原因

在经济下行前的2010年,产业结构调整是影响岗位净减少的主要原因(见图12),而到2011年,订单不足已成为影响岗位净减少的主要原因,且一直持续到2015年9月。

图122010~2015年监测企业当月岗位增减不同原因影响程度

从各原因对岗位净减少的影响幅度来看,订单不足的影响程度是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而在2014年和2015年又有所回升;产业结构调整、经营资金困难这两个原因的影响程度在2010~2013年都呈现逐年下降的态势,而到2014~2015年呈现上升趋势。

这种变化归根结底是由于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增长动力变化,投资和出口动力的衰减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订单不足,经营资金困难。

三服务业结构变动的就业效应分析

(一)我国就业结构的变动滞后于产业结构的调整

摩尔(Moore)结构变化值是一个测量产业结构变动的指标。

这个指标能更细致、更灵敏地揭示产业结构变动的程度与过程。

其公式[2]为:

;θ=arccosM+。

其中,M+表示摩尔结构变化值,W表示在t1期第i产业所占比重,W表示在t2期第i产业所占比重,θ为W和W的夹角,是时间区间[T1,T2]内结构变动值,如果夹角越大,说明结构变化的速率也越大,不过其最大变化值不能超过90度。

本报告选取了我国1985~2014年三次产业的产出结构与就业结构数据,以1985年为基期,1年为时间间隔,采用定基的方法计算1985年以后我国三次产业产出结构、就业结构的摩尔结构变化值,并在此基础上计算出各个时期的θ度数。

图13展示了我国1985~2012年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摩尔结构值,根据两者的波动趋势,可以直观地得出这样的结论:

我国就业结构的变动是滞后于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