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聊斋志异》的狂生形象.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935597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8.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聊斋志异》的狂生形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论《聊斋志异》的狂生形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论《聊斋志异》的狂生形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论《聊斋志异》的狂生形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论《聊斋志异》的狂生形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聊斋志异》的狂生形象.docx

《论《聊斋志异》的狂生形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聊斋志异》的狂生形象.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聊斋志异》的狂生形象.docx

论《聊斋志异》的狂生形象

摘要

本文以《聊斋志异》的狂人形象为研究对象,主要探讨这些狂人形象的基本性格特征及其所形成的文化语境,并对这些形象的文化意义进行分析和评价。

论文首先对狂人形象进行分类并分析其基本表现特征。

接着分析狂人形象赖以生成的时代文化语境。

然后通过对比蒲松龄的生平经历和狂人形象的基本表现特征,来剖析作者与狂人形象之间的联系。

蒲松龄塑造的狂人形象凝聚着他大半生的苦乐,寄托着他对自由和理想的追求,表征出了他对社会人生的审视和思考。

关键词:

《聊斋志异》;狂人形象;文化语境;文化意义

Abstract

Thethesisstudiesthemadmanimageof“LiaoZhaiZhiYi”,andmainlydiscussesthebasiccharactertraitsandtheculturalcontextofthemadmanimage.Inaddition,italsoanalyzesandevaluatestheculturalsignificanceoftheseimages.First,thethesisclassifiesthemadmanimagesandanalyzesthebasicperformancecharacteristics.Second,thethesisdiscussaboutthetimeandculturalcontextwhichgeneratedthecrazyman.Andthen,bycomparingthebasicperformancecharacteristicsofthemadman’simageandthelifeexperienceofPuSongling’s,itanalyzesthelinkbetweentheauthorandthemadmanimage.PuSonglingputagreatpartofhislifepleasureandpainonthemadmantoshapethemadmanimagewhichrestswithhisidealsoffreedom.Besides,itreflectsPuSongling’sperspectiveandreflectionaboutcommunitylife.

KeyWord“LiaoZhaiZhiYi”madmanimageculturalcontextculturalsignificance

 

目录

摘要I

AbstractII

引言1

一、狂人形象的基本分类2

(一)豪放自信、目无礼法的狂人2

(二)佯狂诗酒、坚持自我的狂人3

(三)不畏强暴、直面黑暗的狂人3

二、狂人性格的基本表现特征4

(一)豪放自信、目无礼法4

(二)佯狂诗酒、坚持自我5

(三)不畏强暴、直面黑暗6

三、狂人性格形成的文化语境8

(一)作者本身的狂人气质8

(二)晚明思潮和进步思想家的影响11

四、狂人形象之文化意义及评价12

(一)揭露并抨击贪官酷吏的恶行12

(二)揭示出科举制度的不合理性以及考官的昏聩与贪鄙12

(三)讴歌蔑视封建礼教自主的爱情婚姻13

结语15

参考文献16

致谢17

 

引言

之所以选定《聊斋志异》的狂人形象作为研究对象,是因为在阅读《聊斋志异))时发现,许多广为人知的形象都具有“狂”的个性。

如席方平、贾奉锥、耿去病等。

“狂”,就其本义而言,本谓狗发病,即疯狗,后来指人的精神失常。

渐渐地,“狂”有了引申义,但在常人眼中,无论如何他们都很难摆脱其本义所带来的贬义意味。

但是,蒲松龄却以“狂”为其笔下的人物形象命名,蒲松龄如何定义他们的狂以及他们的狂具有哪些非常态的个性特征和精神内涵呢?

伴随着好奇的心理活动,我选择以《<聊斋志异>的狂人形象》为课题,展开研究。

目前学界有单独研究《聊斋志异》的狂人形象,还有学者将痴狂放在一起进行对比研究。

其中,专门谈狂的文章有王振星的《论蒲松龄之自狂》、李桂奎的《蒲松龄之狂与其笔下的狂人》、陈文新的《蒲松龄的自我确认和人生感慨—论<聊斋志异>的狂人形象》。

这些论文将《聊斋志异》中的狂人做了分类,并结合蒲松龄本人的情况进行分析,指出二者存在互证因果关系。

同时,将痴狂并举,共同纳入研究视野的论文,主要有张振国的《蒲松龄痴狂意象论》、张晓萍的《<聊斋志异>中的痴狂人物群像研究》和林高峰的《试论<聊斋志异>中的痴狂》。

另外还有台湾学者陈葆文的《聊斋志异中的痴狂士人类型析论》一书。

本文以《聊斋志异》的狂人形象为研究对象,主要探讨这些狂人形象的基本性格特征及其所形成的文化语境,并对这些形象的文化意义进行分析和评价。

论文首先对狂人形象进行分类并分析其基本表现特征。

接着分析狂人形象赖以生成的时代文化语境。

然后通过对比蒲松龄的生平经历和狂人形象的基本表现特征,来剖析作者与狂人形象之间的联系。

蒲松龄塑造的狂人形象凝聚着他大半生的苦乐,寄托着他对自由和理想的追求,表征出了他对社会人生的审视和思考。

 

一、狂人形象的基本分类

《聊斋志异》是一部具有独特思想风貌和艺术风貌的文言短篇小说集。

它总共近五百篇,成功塑造了大量的人物形象,或是花妖鬼魅,或是文弱书生,成为读者关注的一大焦点。

其中,狂人形象自成一系列,作者为之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和激情,同时,作者还把大部分狂人形象作为理想人物予以颂扬。

狂人在《聊斋志异》中,是一个人数较多的群体。

他们有着各别的性格性情,也有着不同的生存环境和人生际遇。

为了论述的方便,本文先对狂人形象进行简单的分类。

何谓狂?

在强调低调克制的中国文化里,“狂”应该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带有贬义的字。

“狂”字中的“王”,既表音,又表义。

许慎《说文解字》说:

“狂,狾犬也。

”[1]P7“狾犬”就是狂犬。

一只狗无所畏惧、自以为王时,就是疯狗;一个人不知内敛、狂妄自大时,就是疯子。

但是,并不是说“狂”字就没有正面的意义。

比如在孔子那里,“狂”便具有积极的高级精神形态的含义。

他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

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何晏集解引包咸语曰:

“狂者进取于善道,狷者守节无为”。

邢疏曰:

“狂者进取于善道,知进而不知退;狷者守节无为,应进而退也”。

朱熹《集注》:

“狂者志极高而行不掩,狷者知未及而守有余”。

按朱熹的解释,不是什么人都可以是狂者的,“志极高”便表明是一道不低的门槛。

而作为狂者,其“行不掩”,又似乎成了狂者的金字招牌。

所以,我们对于《聊斋志异》里的狂人的审视,更多的应该基于朱熹的立场。

此外,对于“狂”,李贽《与友人书》也有一段深刻的论述:

“盖狂者,下视古人,高视一身,以为古人虽高,其迹往矣,何必践彼迹为也,是谓志大。

以故放官高论,凡其身之所不能为,与其所不敢为者,亦率意妄言之,是谓言大。

”[2]P37这时,“狂”的语义已逐渐引申,指放浪形骸、举止出格、不拘时俗,且作为一种“不苟同”的处世态度,为诸多文人所标举。

前面说过,在《聊斋志异》中,狂人形象群十分驳杂,蒲松龄自己也未对其作出明确诠释,分类标准很难统一。

这里,我们按照《聊斋志异》中狂人形象典型的表现特征将其分为豪放自信、目无礼法的狂人,佯狂诗酒、坚持自我的狂人以及不畏强暴、直面黑暗的狂人。

(一)豪放自信、目无礼法的狂人

《聊斋志异》中常见的开场模式是书生或读书萧寺,或书斋邻近郊野,忽有少女来就,或吟咏,或嬉戏,或相狎,给生活寂寞的书生带来乐趣。

[3]186而在有些篇章里,此类狂人却成了主动者、闯入者,被惊吓、有惊喜的是异类。

大胆自信、率真自我、目无礼法、笑傲常俗是他们主要的性格特征。

卷一《狐嫁女》中的殷天官,《青凤》中的耿去病,卷二《陆判》中的朱尔旦,卷四《捉鬼射狐》中的李著明,《胡四相公》中的“莱芜张虚一”,卷五《章阿瑞》中的“卫辉威生”是此类狂人形象的典型代表。

(二)佯狂诗酒、坚持自我的狂人

《聊斋志异》写酒狂,既写在喝酒的行为过程中有失常态,即酗酒成疾、酒品不佳之徒,也写借酒纵狂,即“醉翁之意不在酒”之士。

《八大王》中的八大王和《酒狂》里面的缪永定都是无品酒徒的典型代表。

他们喝醉的时候便“嘈杂不韵,俚语共进;坐起欢哗,呶呶成阵”和“酒嗝咽喉,间不盈寸;呐呐呢呢,犹讥主吝”。

常常酒后失态并辱骂宾客的酒徒,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邋遢不堪的一面,容易让人产生反感甚至厌恶之情。

作者对无品酒狂持否定的态度,认为他们“醒则尤人,醉则尤鳖”,应该“挚其手足,锤至百余”。

与无品酒狂相对应的是借酒纵狂的豪放狂士。

此类狂人酒兴极高,《娇娜》中:

“孔生与公子下帏攻读,‘相约五日一饮’”;《狐嫁女》中殷天官闯入异域之中,参与的一项重要活动就是饮酒;《陆判》中,“性豪放”的朱尔旦与陆判每聚必饮。

但是,他们与无品酒徒不一样,酒是他们借以纵狂的一种方式。

在佯狂诗酒的过程中,狂人的自我展现得淋漓尽致。

蒲松龄对诗酒有着深厚的情感,他常写狂人佯狂诗酒之中,凸显出狂人自我的个性特征。

这类狂人是作者着重刻画的形象之一,而且,作者还把他作为理想人物进行讴歌和颂扬。

在借酒纵狂、佯狂诗酒的狂人形象中,《贾奉锥》《冷生》是此类狂人的典型代表。

《聊斋志异》中写了大量饱读诗经、才华横溢,希望能通过科举考取功名,结果却在科举中屡屡受挫的失意书生。

科举狂人也有着相似的不幸遭遇,但是他们并不是一味地“哭丧着一副可怜相”[4]P4—203,他们清醒地认识到考官的平庸无能,勇于挑战考官的威严,常常佯狂诗酒,张扬自我个性。

作者借此类狂人尽情地对考官的有眼无珠、平庸无才进行讽刺,并把科举制度的弊端归结于此。

(三)不畏强暴、直面黑暗的狂人

此类狂人思想叛逆、行为狂傲、敢于与恶势力进行顽强的抗争,属于攻击性人物,他们常常抨击社会、臧否人物,以发泄自己的强烈不满。

他们还常常愤世嫉俗,或者从力量上打败恶势力,或者从精神上击垮恶势力。

商三官(《商三官》)、田七郎(《田七郎》)、向杲(《向杲》)等,他们与社会的矛盾冲突是剧烈的、直接的。

这一类狂人对于社会的不满最终以血和火的方式发泄出来,恶势力最终得到应有的惩罚。

《狂人》中的狂人、《颠道人》中的颠道人、《一员官》中的狐和《鸮鸟》中的少年也常常表现出不畏强暴、傲视权贵的个性,但是他们并没有使用暴力与恶势力直接发生对抗,而是通过讽刺和嘲笑的方式来击垮恶势力。

此类狂人毫不留情地撕下粉饰社会的层层伪装,其嬉笑怒骂充满了战斗的锋芒,所着重的是从精神层面上对邪恶势力的富于幽默意味的蔑视。

二、狂人性格的基本表现特征

《聊斋志异》中的狂人形象大都放浪不羁,行为出格,不拘时俗,对社会持着“不苟同”的态度。

狂人与狂人之间既有共同的性格特征,也有不同点。

他们表现出来的“狂”的侧重面不同,反映出来的性格特征的重心和主要方面也都有所差异。

斑驳纷杂的狂人形象特征相互映衬、相互补充,共同形成了狂人丰富的性格特征。

(一)豪放自信、目无礼法

此类狂人以“自我”为中心,下视古人,蔑视传统,敢于标新立异,正是“志大”“言大”之人。

他们的性格往往开篇就有交代,主人公对自己亦有清醒的认识。

如《辛十四娘》中的冯生“少轻脱,纵酒”;《章阿端》中的戚生,“少年蕴藉,有气敢任”;《陆判》中的朱尔旦“性豪放”;《胡相公》中的张虚一“性豪放自纵”;《青凤》中的那个著名的狂人耿去病更是“狂放不羁”。

不但如此,几乎每个故事的发生都是起因于他们这种狂放不羁、豪放自信的性格。

因为无所畏惧,他们不仅不惧怕鬼神妖怪,甚至对其产生极大的好奇心,所以常人不会做或不敢做的事情,他们却欣然前往。

如《陆判》,朱尔旦深夜进入神殿并背出“绿面赤须、貌尤狰恶”的陆判,显示出来的是大胆狂放的性情。

当次日判官来访时,朱尔旦也并没有惊慌失措,甚至对判官牵衣促坐,共同探讨文章,两人建立起深厚的感情。

为了报答朱尔旦的真诚相待,判官为其换慧心,使其在科试中考取第一名的好成绩。

此外,判官还答应朱尔旦的请求为他妻子换上美人头。

与异类相恋的狂人常常表现出不拘时俗、目无礼法的特征。

举《青凤》中的耿去病为例。

当青凤一家正“酒胾满案,团坐笑语”时,耿去病介入他们的世界中去,不是登门拜访,而是“突入,笑呼曰:

‘有不速之客一人来!

’”耿去病的无礼之为使得“群惊奔匿”。

耿去病主动进入异类的团体当中,这一举动本身就是大胆无所畏惧的表现。

接下来,他和青凤开始有了接触,他的“狂”的特征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

当他见到青凤,首先是感叹“人间无其丽”,接着他不仅“瞻顾女郎,停睇不转”,竟然还偷偷捏青凤的脚,最后“神态飞扬,不能自主”,拍着桌说:

“得妇如此,南面王不易也。

”耿去病带着好奇心闯入青凤一家之中,对青凤的接受经过了生理上的不惧、心理上的亲近和情理上的认同三个过程。

初次见面,耿去病不但不怕青凤甚至还感叹“人间无佳丽”,产生亲近青凤的心理。

借着,通过凝视和触摸,他非但没有表现出对异类的害怕,甚至“神态飞扬,不能自主”。

在生理上的不惧怕和心理上对其产生亲近感这两个阶段的基础上,耿去病这一狂人从情理上认同了青凤,因此对青凤展开“得妇如此,南面王不易”的直露表白。

像耿去病此种狂人根本不把礼法放在眼里,一举一动都是极具荒唐放诞的,此类狂人个性自由,没有什么顾忌和束缚,往往是任性而为。

不仅如此,当狐叔化厉鬼来吓耿去病时,耿去病非但没有害怕,还“哑然失笑,染指研磨自涂,灼灼然相与对视”,最终把狐叔吓走。

此类狂人行为乖张出格,保持着特立独行的个性,丝毫无视礼教的存在。

此类狂人是天真浪漫的,他们毫不矫饰,他们以“自我”为中心,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

(二)佯狂诗酒、坚持自我

蒲松龄似乎特别偏爱酒。

在《聊斋志异》中,蒲松龄塑造了大量热爱喝酒的人物形象。

他写酒狂,把它分为两类,他们有着本质的区别。

第一类是无品酒狂。

此类狂人的行为非常接近“狂”的本义,即疯癫、行为非常态的意思。

此类狂人常常在大庭广众之下发酒疯,常常“嘈杂不韵,俚语共进;坐起欢哗,呶呶成阵”和“酒嗝咽喉,间不盈寸;呐呐呢呢,犹讥主吝”,他们的行为不被理解和同情,甚至让人感到厌恶。

《酒狂》中缪永定素酗于酒,使酒骂座,醉死床上。

其舅贿赂皂帽人,缪得到了被释放的机会。

返阳途中,缪在酒肆附近遇到了邻村翁生,于是“就肆内小酌,各道契阔”,酒后得意忘形,“酣醉,顿忘其死,旧态复作,渐絮絮瑕疵翁”。

返回人间后,刚开始还“心惕惕然,不敢复纵饮”,不久又露出原来面目:

“年余,冥报渐忘,志渐肆,故状亦渐萌”。

通过作者的刻画,酒狂邋遢的模样生动逼真,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酒狂者的丑态已经达到无可救药的地步。

酗酒成疾是低品位的代表,“志不在于酒”者却是那么地儒雅和高洁。

在《聊斋志异》中,大部分狂人都有着极高的酒兴。

如《娇娜》:

“孔生与公子下帏攻读,‘相约五日一饮’”。

《狐嫁女》中殷天官闯入异域之中,参与的一项重要活动就是饮酒。

《陆判》中,“性豪放”的朱尔旦与陆判每聚必饮,更显出其豪放潇洒的姿态。

他们常常是借酒纵狂的豪士,志并不在酒上面。

朱尔旦趁半醉的时候曾向判官提出帮自己夫人换头的疯狂想法,耿去病也曾乘着酒性“瞻顾女郎,停睇不转”。

用在此类狂士身上,喝酒这一行为成了纵狂的一种有效手段,喝酒使此类狂人放浪不羁的人生态度以及艺术化的生活境界表现得更加到位,使得他们狂放不羁的形象特点更加跃然纸上。

蒲松龄塑造了佯狂诗酒的狂人形象,讴歌他们借酒纵狂的精神。

这类狂人多是书生形象,他们常把考取功名作为自己人生的理想,所以执着于科举,沉迷于科举。

但是,他们并非一味“哭丧着一副可怜相”[4]P4--203,而能以高姿态对待科举,能潇洒豪宕地面对考官和考场,在他们身上体现出来的是“不苟同”的人生态度。

此类狂人敢于挑战考官的威严,对社会持着“不苟同”的态度。

《贾奉锥》中才名冠一时的贾奉锥,试辄不售。

为什么呢?

郎秀才告诉他:

“天下事,仰而跂之则难,俯而就之甚易”。

对于好文章,帘内考官根本辨认不出来,想考取功名就得“俯而就之”。

在郎秀才的百番督促下,“贾戏于落卷中,集其菖冗泛滥、不可告人之句,连缀成文”,郎一见,便喜曰:

“得之矣。

”贾奉锥用此“文”应试,“竟中经魁”。

这里既有调侃,又有鄙薄,笔锋犀利,蕴意丰富。

佳美之文得不到认可,“菖冗泛滥、不可告人之句”连缀成的“文”却使得他高中。

事后,贾奉锥“阅旧稿,一读一汗。

读竟,重衣尽湿”,惭怍至极,于是决定“遁迹山丘,与世长绝”。

贾奉锥文名四起,但是自认为佳美的文章却始终难以进入考官的法眼,于是,他对考官的眼力渐渐变得怀疑起来了,在郎秀才的催促下,竟然以“菖冗泛滥、不可告人之句”连缀成的文章上交到考官手里,这样的举动简直就是在挑战考官的权威,是对社会的“不苟同”以及对考官的能力质疑。

而当自己的质疑得到验证时,他对功名表现出来的既非眷恋也非贪婪,而是以潇洒超脱的心态来看待这一切,以不屑的态度来嘲讽这得来的功名。

事后,贾奉锥“阅旧稿,一读一汗。

读竟,重衣尽湿”,惭怍至极,于是决定“遁迹山丘,与世长绝”。

这是狂人极其可爱的一面,贾奉锥这一类人热衷于科举考试,希望有朝一日能金榜题名。

但是,狂人们并没有因此而丧失自我,流于庸俗。

贾奉锥以“菖冗泛滥、不可告人之句”连缀成的“文”上交到考官手里,完全是出于玩戏的心理,当他真的因此而考取第一名时,他并没有心存侥幸,而是坚持自我,宁愿归隐山林也不愿苟合于官场,尽显其洒脱飘逸之态。

此类狂人不仅洒脱自如,不把考场规矩和考官的威严放在眼里,他们还常常用“佯狂”来武装自己。

《冷生》中的冷生,蒲松龄说他“得狂易病”:

“每得题为文,则闭门枯坐;少时,哗然大笑。

窥之,则手不停草,则一艺成矣。

脱稿又文思精妙。

”冷生完全沉浸于创作快感之中,狂态可掬,仿佛世外之人,不受任何约束。

“每逢场做笑,响彻堂壁,由此‘笑生’之名大噪。

幸学使退休,不闻。

后值某学使规矩严肃,终日危坐堂上,忽闻笑声,怒执之,将以加责。

执事官白其颠。

学使怒稍息,释之而黜其明。

从此佯狂诗酒。

著有《颠草》四卷,超拔可诵。

”冷生看起来疯疯癫癫的,他的行为最接近“狂”本来的意思,即失却常态、癫狂无度。

冷生常常无缘无故地笑,表面看起来与疯子没有什么区别,但是,他文思敏捷,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并不是真正的疯癫。

他只是不拘小节,不拘时俗,不被社会的条条框框所约束,“佯狂”是他保护自己的一种武器,通过佯狂的方式,他出格的举动和想法才得以随心所欲地表达出来。

此类狂人常常以一种俯视的姿态来对待科举考试,潇洒狂放之态达到了极致。

(三)不畏强暴、直面黑暗

此类狂人几乎毫不掩饰,虽然他们的狂有时候会给人比较粗俗的印象,但他们慷慨激昂的豪气和天真可爱的真挚情感却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他们常常以武犯禁,性格刚烈顽强。

商三官(《商三官》)、聂政(《聂政》)、向杲(《向杲》)等侠士形象就是典型的代表人物。

商三官之父因醉忤邑豪,因此被邑豪家奴乱锤致死。

为了报父仇,商三官假扮成优人接近仇人,在他的精心设计下,仗势欺人的邑豪最终“身首两段”,刚烈的商三官也随后自经而死;向杲为了替哥哥报仇,日怀利刃,伏于山径之莽。

最后,在道士的帮助下,向杲化为凶猛的老虎,得仇人而食其肉。

他们与外界的矛盾冲突是极其直接、强烈的,他们具备人性的自然真实,属于攻击性人物。

在这些作品中,恶势力最终得到了应有的惩罚,而且惩罚力量是非常强大的。

除了用血和火来与恶势力抗争,此类狂人还采取从精神层面上击垮恶势力。

《狂人》中的狂人、《颠道人》中的颠道人、《一员官》中的狐以及《鸮鸟》中的少年等是此类代表人物。

《鸮鸟》中“长山杨令,性奇贪”,以国家打仗为借口来搜掠牲口,“地方头畜一空”。

邻近的三位县令在酒令上劝他不要太贪酷,杨没有听进去,只是敷衍三人,这时,“忽一少年傲然而入,袍服华整,举手作礼。

共挽坐,酌以大斗。

少年笑曰‘酒且勿饮。

闻诸公难令,愿献当芜。

’众请之。

少年曰‘天上有玉帝,地下有黄帝,有一古人洪武朱皇帝。

手执三尺剑,道是‘贪官剥皮’。

”众大笑。

杨惠骂曰‘何处狂人敢尔’命隶执之。

少年跃登几上,化为鹊,冲帘飞出,集庭树间,回顾室中,作笑声。

主人击之,且飞且笑而去。

”这篇文章并没有曲折的剧情或者紧凑的故事情节,他的节奏是轻慢的,淡然的,从容的。

作者并没有让贪官受到严酷的惩罚,而是通过少年“贪官剥皮”的警戒来对其进行嘲讽和调侃。

这样一种悠然自得、潇洒自如的笔法让人拍案叫绝,邪恶势力显得委琐、卑鄙、不值一击,正义的力量得到了轻松的然而却是神圣的显示,在精神和气度上都体现了一种优越感。

小说中一连用了数个“笑”字:

“少年笑曰”、“众大笑”、“作笑声”、“且飞且笑而去”。

这不是寻常之笑,它是“狂人”面对权势者的“笑”,是伴随着“傲然”神情的“笑”,是饱含蔑视的“笑”。

《狂人》写“济宁有狂人某,善饮;家无儋石,而得钱辄沽”,乍读来觉得狂人充其量是个为口服所累的穷酒徒而已。

但他竟“殊不以穷厄为意”[5]P22,穷困却能不把他当一回事,这种坦荡之气为他增辉不少,使得他的饮酒有了高品位的象征。

一介穷儒,对为官者即使不避之如猛虎,也该敬之而远之,却偏偏登高堂、谒权贵,而其目的只是为了与之敌饮,且谈笑风生,“相狎甚善”,简直视权贵为无物。

非但如此,他还“恃其狎,凡有小讼求直者,辄受薄赂,为之缓颊”。

当“刺史心厌之。

一日早衙,持刺登堂。

刺史览之微笑。

”面对刺史的微笑,狂人厉声反驳了刺史,“言已,大笑,声震堂壁”。

在公堂之上,狂人以“震堂”大笑来与权贵针锋相对,这种强烈的狂笑从气势上压倒了对方。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同样精彩,“刺史怒曰:

‘何敢无礼!

宁不闻灭门令尹耶!

’生掉臂竟下,大声曰:

‘生员无门之可灭!

’”用“无门可灭”来进行巧妙地回击,使得刺史拿他没办法。

狂人习性不称美,道德有瑕疵,但是作者重点强调的是狂人轻权贵、傲王侯的品质,在与权贵的对话中咄咄逼人,显示出毫不退缩毫不示弱的凛然洒脱风范,不急不慢,把权贵置于无可奈何的位置,达到了以礼抗礼,以恶抗恶的特殊效果。

权贵始终处于窘态之中,尊严和威武变得无处可施。

作者在《狂人》中并没有写刺史受到任何实际的惩罚,而是在这种戏弄和嘲讽中让权贵尊严和威严变得不堪一击,这就在精神上和气度上居高临下地俯视邪恶。

 

三、狂人性格形成的文化语境

蒲松龄对狂人形象有着偏爱的情怀,他在《聊斋志异》中塑造了一批行为出格、思想脱俗、有着“不苟同”人生态度的狂人形象。

这样的狂人形象的形成与作者本身的狂人气质是密切相关的。

同时,受到晚明思潮和先进思想家的影响,蒲松龄塑造了大量具有鲜活生命力的狂人形象。

(一)作者本身的狂人气质

蒲松龄常常以狂自许,本身是一狂人。

其狂,是自信、豪放的气概,是勇于担当、心怀天下的入世精神,也是才华不展、磊块难消的一腔孤愤。

“狂”大量出现在蒲松龄的诗文集中,如“乾坤一破钠,湖海老狂人”[6]P87、“共知畴昔为人浅,自笑癫狂与世违”[6]P378、“我辈自狂君莫讶,平生未敢谬周旋”[6]P391、“狂态直与祢横同,几何不遭锻锡公[6]P1631他在《斋中》诗里说:

“官厌疏狂名始贵,俗无赏鉴句方工”,可为他一生疏狂之写照。

[7]P113

《聊斋志异》具有很强的抒情性,作者在里面倾注了半生的苦乐,抒发了自己的心声。

作者创作了狂人这个群体,并且把大部分狂人形象作为理想对象来抒写,他们表现出来的叛逆思想和行为体现作者对自由美的推崇和追求,寄托着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思考和独特见解。

狂人大多是我行我素,以“自我”为中心,特立独行。

作者塑造这类形象并以他们作为理想人物进行颂扬,表现出作者对思想解放的肯定以及个性自由的追求。

豪放自信、目无礼法的狂人多是书生形象,他们典型的性格特征是通过他们和异类的接触体现出来的。

在现实社会中,人总是要受到各种各样的束缚,于是作者为此类狂人一个非真实的舞台,把他们从条条框框的现实中解放出来,让他们与异类接触,在异类的世界并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