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上册第5章第1节《初步认识化学元素》教案2.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934680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42.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5章第1节《初步认识化学元素》教案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5章第1节《初步认识化学元素》教案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5章第1节《初步认识化学元素》教案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5章第1节《初步认识化学元素》教案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5章第1节《初步认识化学元素》教案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5章第1节《初步认识化学元素》教案2.docx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5章第1节《初步认识化学元素》教案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化学上册第5章第1节《初步认识化学元素》教案2.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5章第1节《初步认识化学元素》教案2.docx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5章第1节《初步认识化学元素》教案2

第一节初步认识化学元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元素的概念,统一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

(2)、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3)、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元素和有关该元素的一些其他信息。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微观想象、分析、讨论、对比,认识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发生变化而元素不发生变化;

(2)、通过联想记忆、卡片问答等趣味活动,帮助学生认识元素符号;

(3)、通过同学之间相互合作、查阅资料,了解地壳、生物的细胞和一些食品中元素的含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进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

(2)、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教学资源分析

本课题包括“元素”、“元素的存在和转化”“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简介”四部分内容。

在前一课题中,学生已知道了原子的结构,本课从微观结构的角度对元素下了一个比较确切的定义,从而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元素的概念比较抽象,而且容易与原子的概念混淆,教学时应注意两者的区别。

元素符号是国际通用的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要求学生了解元素符号的意义,对于一些常见元素的符号,必须会写、会读、会用。

教材编写“元素周期表简介”,目的在于让学生比较早地学习和使用元素周期表这个工具,学生只要会根据原子序数查找某一元素的符号、名称、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并确认金属、非金属、稀有气体元素等信息即可,为今后的学习提供方便。

★教学策略分析

元素概念的教学应注意从熟悉的例子切入,通过与原子的对比,归纳出元素的定义,并组织好讨论,使学生真正认识到:

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发生变化,而元素不发生变化。

元素符号的教学忌一步到位、急于求成,应分散难点,逐步记忆,减轻学生对枯燥乏味的元素符号的记忆负担,并注意组织好有关的活动与探究,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设一些有趣味的活动,如联想记忆、卡片问答、查表抢答等,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元素概念、元素符号。

难点:

元素概念。

★教学准备

1.投影片:

元素与原子的比较等;

2.元素符号的卡片、水分子等模型卡片。

★课时建议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元素、元素的存在和转化、元素符号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回忆)

电解水的实验说明水是由什么组成的?

(设疑)

什么叫元素呢?

回答:

水是由氢、氧元

素组成的。

引出“课题3元素”。

(回忆)

什么是相对原子质量?

其中“一种碳原子”是指哪一种碳原子?

回忆。

口答:

碳12原子。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入手,感觉自然。

(设问)有没有别的碳原子呢?

(投影)1.介绍几种原子。

猜测:

1.有;

2.不确定

3.没有

在猜测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问)上述两组原子在结构上有何共同点?

观察后回答:

每组原子

的质子数都相同吗?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为形成概念打下基础。

(投影)2.在投影1的基础上,在两组原子的右侧分别打上“碳元素”、“氧元素”。

观看屏幕,注意变化。

在对比中让学生感悟元素的特点。

(问)根据以上内容,你们能试着说说什么叫元素吗?

同桌交流后,请代表发

言。

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体验“我会学”的快乐。

布置阅读教材

阅读课文。

讨论:

怎样区别氢元素和铁元素?

加深对元素概念的理解。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投影)3.元素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引导学生讨论,具体内容见表:

根据表格内容分组讨论,各小组代表交流发言,共同完成表内的各项内容。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对已学概念的分析、比较能力。

初步学会正确地使用元素、原子的概念。

有关物质的分子模型卡片。

请同学们通过模型卡片的拆拆、拼拼,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下列变化过程:

水——→氢气+氧气

氢气+氯气——→氯化氢

分组活动。

设计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借模型卡片的直观、形

象,引导学生进行微观分析。

通过以上活动,思考: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是否发生变化?

元素是否发生变化?

得出结论: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发生变化,元素不发生变化。

借助卡片,通过有趣的拆拆、拼拼,轻松得出结论。

(过渡)我们知道,英文单词不计其数,但字母只有26个;同样,物质的种类已知的有三千多万种,而到目前为止,已发现的元素种类只有—百多种。

体会、感悟。

真切地体会物质的多样性及自然界的丰富多彩。

根据元素名称的偏旁特点,我们将元素分成三类。

(板书)元素的分类

稀有气体元素:

“气”字头

金属元素:

“金”字旁(汞除外)

按偏旁进行分类。

在已有的语言知识基础上,让学生寻找规律,自

主学习。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思考下列问题)

(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

(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

(3)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4)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

(5)生物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元素。

讨论、交流搜集到的有关资料(矿泉水商标,一些药品说明书等),彼此增进认识:

1.各种元素在自然界

中的含量各不相同;

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

元素依次是氧、硅、

铝、铁。

通过活动与探究,了解地壳、生物细胞、某些食

品中含量较大的元素。

使学生自觉接受化学的科学常识。

第二课时元素周期表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回导

忆入

旧新

知课

在前面几个单元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已接触到一些符号,如:

O,H,N,C,Al……。

这些符号表示什么意思呢?

{阅读教材

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回答老师的问题。

以旧引新,设疑引思。

引导学生阅读

如何正确书写元素符号呢?

出示几个书写错误的元素符号,让学生改正。

找出元素符号的书写特点。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启发)

同学们能否寻找一些记忆的方法,如:

联想、对比等,尽快认识这些元素符号呢?

谁来介绍一下你们的“妙方”?

同桌讨论、交流;

全班介绍。

改变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在自我展示中体会成功的乐趣,增强学习的信心。

(卡片问答)

请同学们根据老师手中出示的写有元素名称的卡片,说出元素符

号,比一比,谁说得快?

学生抢答。

在趣味活动中,进一步激发学生记忆的热情。

介巩

绍固

意拓

义展

(问)

元素符号能表示什么意义呢?

以具体符号为例,介绍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

(练习)说出下列符号表示的意义:

1)Fe

(2)3Fe(3)nFe

以具体符号“H”、“N”

为例,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

思考回答。

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了解元素符号的重要性。

加强对元素、原子概念的理解。

了阅

解读

史教

实材

(投影)

4.门捷列夫和元素周期表。

观看、聆听。

增进对科学史的了解,体会严谨的科学探究精神。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相关内容。

阅读课本,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

共有7个周期,16个族。

培养阅读能力。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活归

动纳

探小

究结

组织、指导学生完成活动与探究。

活动形式的建议:

1.小组抢答竞赛;

2.小组交流后由代表发言。

人人参与活动。

通过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问)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

跟大家说一说。

(对学生的

归纳进行评价,适时纠正、补充、表扬与鼓励。

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对

本课题进行归纳小结,然后各组派代表发言。

培养学生的归纳、表达能力。

2019-2020学年中考化学模拟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2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实验操作不正确的是()

A.

稀释浓硫酸B.

往试管里送入固体粉末

C.

检验氧气D.

吸取液体药品

2.食物的酸碱性与化学上所指的溶液的酸碱性是不同的概念,富含蛋白质、脂肪和糖类的食物多为酸性食物。

下列不属于酸性食物的是(  )

A.鸡蛋B.猪肉C.菠菜D.大米

3.银杏果中含有银杏酸(银杏酸化学式为C22H34O3),下列有关银杏酸说法正确的是

A.从宏观上看:

银杏酸分子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B.从微观上看:

银杏酸由22个碳原子、34个氢原子和3个氧原子构成

C.从类别上看:

银杏酸属于有机化合物

D.从质量上看:

银杏酸中碳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1:

17

4.如图是A、B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信息中正确的是

A.图中阴影部分表明A、B两溶液都是饱和溶液

B.t1℃时,A、B两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C.t2℃时,B物质的溶解度大于A物质的溶解度

D.t2℃时,等质量的A、B两饱和溶液降温到t1℃时析出溶质的质量相等

5.2019年4月22日世界地球日的主题是“珍爱美丽地球,守护自然资源”。

下列说法不符合该主题的是()

A.推行太阳能发电、风力发电

B.预防和治理水污染

C.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回收

D.经常使用一次性木筷和塑料袋等

6.氧气是我们身边常见的物质,以下关于氧气的叙述正确的是()

A.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一定是氧化反应

B.鱼、虾能在水中生存是由于氧气易溶于水

C.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它属于可燃物

D.在氧气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

7.赖氨酸是人体必备的氨基酸之一,能促进人体发育、增强免疫功能。

其化学式为C6H14N2O2,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赖氨酸是由分子构成的有机化合物

B.赖氨酸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

C.一个赖氨酸分子中含有24个原子核

D.赖氨酸分子中各元素的质量比为36:

7:

14:

16

8.在氯化钡溶液中滴加某种溶液,生成白色沉淀。

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滴入的可能是硝酸盐溶液

B.反应后溶液可能呈酸性

C.白色沉淀可能溶于盐酸

D.该反应可能是中和反应

9.下表列出了除去物质中所含少量杂质的方法,其中错误的是.

物质

所含杂质

除去杂质的方法

A

CO

CO2

通过足量氢氧化钠溶液,干燥

B

NaCl

泥沙

溶解、过滤、蒸发

C

KOH溶液

K2CO3

加入,足量稀盐酸至不再产生气泡

D

Cu(NO3)2溶液

AgNO3

加入过量的铜粉,过滤

A.AB.BC.CD.D

10.下列生产、生活中的做法错误的是()

A.农业生产中为了提高产量可以大量使用化肥

B.剧烈运动后应适当补充淡盐水

C.用活性炭吸附室内装修产生的有害气体

D.用加热煮沸的方法将硬水软化

11.下列实验设计正确的是

A.用活性炭软化硬水

B.用灼烧法区别棉纱线和羊毛线

C.用湿润的pH试纸测白醋的酸碱度

D.用10mL量筒量取5.62mL水

12.下列物质的用途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A.生石灰用作干燥剂B.铁粉用作食品保鲜吸氧剂

C.铜用于制作导线D.小苏打用于治疗胃酸过多

二、填空题(本题包括4个小题,每小题7分,共28分)

13.物质的性质决定了物质的用途。

(1)现有下列物质:

稀盐酸、熟石灰、纯碱、小苏打、大理石五种物质,写出符合下列要求的物质的名称或化学式。

①可用于金属表面除锈的物质。

②用于改良酸性土壤的物质

(2)有三瓶标签已损坏的无色溶液,只知道它们分别是盐酸、BaCl2溶液和Na2CO3溶液。

某同学认为不用任何实际即可鉴别,他的鉴别依据是将三种溶液两两混合,混合时会产生沉淀的两种溶液是,会产生气泡的两种溶液是,无明显现象的两种溶液是。

14.如图是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_____℃时,a、c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若使a、c的饱和溶液同时析出晶体,方法是_____.在t2℃时,a、b、c三种饱和溶液降温至t1℃时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析出晶体最多的是_____.(填“a”、“b”或“无法确定”)在t2℃时,将150克a的饱和溶液稀释成质量分数为20%的溶液需加水_____克.

15.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它能改善我们的生活。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常用燃料完全燃烧可以节约资源并减少对空气的污染。

增大燃料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和提供充足的_____都有利于燃料的完全燃烧。

公共场所常用“84消毒液”(NaClO溶液)进行环境杀菌。

NaClO中Cl元素的化合价是_____。

吸烟有害健康。

在公共场所,非吸烟者常会被动吸烟,这是因为_____。

漂白粉可用于自来水的杀菌消毒,其有效成分是次氯酸钙[化学式为Ca(ClO)2].次氯酸钙可发生如下反应:

Ca(ClO)2+X+H2O=CaCO3↓+2HClO,则X的化学式为_____。

人类可以通过化学反应获得的能量,大多来自于化石燃料。

石油是化石燃料之一,它属于_____(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16.钠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的示意图如下,回答下列问题:

(1)Na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________(填“得到”“失去”)电子;

(2)画出氯离子的结构示意图_______________;

(3)反应生成的NaCl属于物质类别中的__________(填序号)

A.酸B.碱C.盐D.氧化物

三、实验题(本题包括2个小题,每小题7分,共14分)

17.如图是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装置。

(1)实验室用锌粒和稀硫酸制取H2应选用的一套装置为________(填字母代号)。

(2)写出实验室用装置B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3)用集气瓶采用排空气法收集CO2,请在F处方框中画出装置图(只画出集气瓶和导气管)____。

18.如图是实验室常用的气体发生和收集装置,请根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图中标号①的仪器名称是______。

实验室若选用装置A和F制取并收集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实验时发现收集的氧气不纯,可能的原因是______(写出一点即可)。

装置B和C都可用作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原因是______。

与装置B相比较,装置C的突出优点是______(写出一点即可)。

若选用装置G收集二氧化碳,则验满的方法是______。

四、计算题(本题包括1个小题,共12分)

19.(6分)化学实验小组的同学为了研究某公共场所铁制护栏锈蚀程度,取12.8g已生锈的铁护栏(假设其成分只有Fe和Fe2O3,不含其它杂质),加入到120g一定浓度的稀盐酸中,充分反应,测得产生气体质量与稀盐酸质量关系如图所示。

请回答问题:

发生复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根据已知信息列出求解参加反应的铁的质量(X)的比例式_____。

铁护栏中氧化铁的质量分数为_____。

若用质量分数36.5%的浓盐酸配制120g上述稀盐酸,需要浓盐酸与水的质量比为_____。

配制该稀盐酸时应尽量减小实验误差,需要选择的实验仪器有_____(填字母)。

A玻璃棒B烧杯C50mL量筒D托盘天平E100mL量筒F胶头滴管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2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D

【解析】

【分析】

【详解】

A、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缓缓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使热量及时地扩散;一定不能把水注入浓硫酸中,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B、取用粉末状药品,试管横放,用药匙或纸槽把药品送到试管底部,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C、检验氧气时,应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中,观察是否复燃,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D、使用胶头滴管时,伸入液体前,应捏紧胶头,排出里面的空气,再伸入试剂中吸取液体,图中液体中有气泡产生,说明伸入液体前没有捏紧胶头排出里面的空气,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故选D。

【点睛】

浓硫酸的稀释方法:

酸入水,沿器壁,慢慢倒,不断搅。

2.C

【解析】

A、鸡蛋中富含蛋白质,属于酸性食物,错误;B、猪肉中含有油脂和蛋白质,属于酸性食物,错误;C、菠菜中富含维生素,不属于酸性食物,正确;D、大米中富含糖类,属于酸性食物,错误。

故选C。

3.C

【解析】A、分子是由原子构成,不是由元素组成的,错误;B、银杏酸由分子构成的,1个银杏酸分子是由22个碳原子、34个氢原子和3个氧原子构成,错误;C、银杏酸是含碳的化合物属于有机化合物,正确;D、银杏酸中碳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12×22:

1×34=132:

17≠11:

17,错误。

故选C。

点睛:

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意义是解题的关键。

4.B

【解析】

【详解】

A、图中阴影部分表明A溶液是饱和溶液,B溶液是不饱和溶液,故A错误;B、t1℃时,A、B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所以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故B正确;C、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知,t2℃时,B物质的溶解度小于A物质的溶解度,故C错误;D、t2℃时,A物质的溶解度大于B物质的溶解度,t1℃时,A、B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所以等质量的A、B两饱和溶液降温到t1℃时析出溶质的质量A大于B,故D错误。

故选B。

【点睛】

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

①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③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通过降温结晶还是蒸发结晶的方法达到提纯物质的目的。

5.D

【解析】

【详解】

A、推行太阳能发电、风力发电可以减少污染,保护环境,符合该主题,不符合题意;

B、预防和治理水污染,可以保护环境,符合该主题,不符合题意;

C、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可以减少污染,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符合该主题,不符合题意;

D、经常使用一次性木筷和塑料袋,会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不符合该主题,符合题意。

故选D。

6.A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氧化反应的概念知,A.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一定是氧化反应,故A正确。

B.鱼、虾能在水中生存是由于氧气不易溶于水,故B错误。

C.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它本身不燃烧,故C错误。

D.在氧气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0价,故D错误。

考点∶考查氧气的性质。

7.D

【解析】

【分析】

分析赖氨酸化学式C6H14N2O2,解答有关化学式的计算,选择不正确的。

【详解】

A、赖氨酸中含有碳元素,所以它是由分子构成的有机化合物,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依据化学式C6H14N2O2可计算赖氨酸中各元素的质量比为

,氢元素占的比例最小,所以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一个赖氨酸分子中含有6个碳原子、14个氢原子、2个氮原子和2个氧原子,每个原子有一个原子核,所以一个赖氨酸分子中含有24个原子核,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赖氨酸中各元素的质量比为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物质是由元素组成,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8.D

【解析】

【详解】

A、氯化钡溶液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银白色沉淀,则滴入的可能是硝酸盐溶液,故选项说法正确。

B、氯化钡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盐酸,盐酸显酸性,反应后溶液可能呈酸性,故选项说法正确。

C、氯化钡溶液与碳酸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碳酸钡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钡、水和二氧化碳,白色沉淀可能溶于盐酸,故选项说法正确。

D、氯化钡属于盐,与其它物质反应,反应物不是酸与碱,不可能是中和反应,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

D。

9.C

【解析】

【详解】

A、二氧化碳与NaOH反应,而CO不能,则通过足量氢氧化钠溶液,干燥可除杂,不符合题意;

B、泥沙不溶于水,NaCl溶于水,则溶解、过滤、蒸发可分离,不符合题意;

C、二者均与HCl反应,不能除杂,应加适量的氢氧化钙溶液过滤来除杂,符合题意;

D、Cu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铜,则加入过量的铜粉,过滤可除杂,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0.A

【解析】

【详解】

A、农业生产中为了提高产量大量使用化肥会造成环境污染,错误;

B、剧烈运动后应适当补充淡盐水有利于补水,正确;

C、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以用活性炭吸附室内装修产生的有害气体,正确;

D、用加热煮沸的方法可以将硬水软化,正确;

故选:

A。

11.B

【解析】

【详解】

A、活性炭只能吸附水中的色素和异味,不能软化硬水,可用煮沸的方法软化硬水,不符合题意;

B、棉纱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灼烧时,有纸燃烧的气味,羊毛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灼烧时,有烧焦羽毛的气味,可以用灼烧法区别棉纱线和羊毛线,符合题意;

C、用湿润的pH试纸测白醋的酸碱度,会使测定结果偏高,应用洁净干燥的pH试纸检测白醋的酸碱度,不符合题意;

D、10mL量筒只能精确到0.1mL,不能用10mL量筒量取5.62mL水,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2.C

【解析】A、生石灰用作干燥剂,是因为氧化钙能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错误;B、铁粉用作食品保鲜吸氧剂,是因为铁能和水、氧气反应生成铁锈,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错误;C、铜用于制作导线,是因为铜具有导电性,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正确;D、小苏打用于治疗胃酸过多,是因为碳酸氢钠能和盐酸反应,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错误。

故选C。

二、填空题(本题包括4个小题,每小题7分,共28分)

13.

(1)①稀盐酸②熟石灰

(2)BaCl2和Na2CO3;盐酸和Na2CO3;盐酸和BaCl2溶液

【解析】

【分析】

(1)根据给出的物质,结合物质的成分并利用物质的性质来判断能发生的反应,然后符合题意的物质的化学式;

(2)利用溶液两两混合,结合复分解反应来分析其反应现象来解答.

【详解】

(1)因金属表面的锈是金属的氧化物,在稀盐酸、熟石灰、纯碱、小苏打、大理石五种物质中,只有酸能与金属的氧化物反应,则可选稀盐酸来除锈,

又因酸性土壤中含有酸性物质,为降低酸性,可选择碱性物质来发生中和反应降低酸性,熟石灰、纯碱、小苏打都能与酸反应,但熟石灰廉价易得,则选择熟石灰来改良酸性土壤,

故答案为稀盐酸;熟石灰;

(2)由盐酸、BaCl2溶液和Na2CO3溶液,因Na2CO3溶液与盐酸反应产生气体,与BaCl2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则不用任何试剂即可鉴别出Na2CO3溶液,然后可依次鉴别出盐酸、BaCl2溶液,在鉴别时BaCl2和Na2CO3溶液反应产生沉淀,盐酸和Na2CO3溶液反应产生气泡,而盐酸和BaCl2溶液不反应,则无明显现象,

故答案为BaCl2和Na2CO3;盐酸和Na2CO3;盐酸和BaCl2溶液.

【点睛】

本题考查物质的性质和用途,学生应熟悉物质之间的反应,并能利用物质之间反应的现象来鉴别物质,熟悉复分解反应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