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与程序修改.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934363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94.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与程序修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与程序修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与程序修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与程序修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与程序修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与程序修改.docx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与程序修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与程序修改.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与程序修改.docx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与程序修改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与程序

1.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

护士在标本采集,给药或输血等各类诊疗活动前,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2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

2.能有效沟通的患者,实行双向核对法,既除核对床头卡以外还要求患者自行说出本人姓名,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

3.对无法有效沟通的患者,如手术、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的重症患者、新生儿及不同语种或语言交流障碍、无名、儿童、镇静期间的患者必须按规定使用“腕带”标识作为患者身份识别标识;在进行各项诊疗操作前除了核对床头卡以外,必须核对腕带,识别患者的身份。

4.在实施任何介入或有创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应亲自与患者(或家属)沟通,作为最后确定的手段,以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5.对新生儿、意识不清、语言沟通障碍等原因无法向医务人员陈述自己姓名的患者,由患者陪同人员陈述患者姓名。

6.在重症监护病房、手术室、急诊抢救室、新生儿科使用“腕带”作为患者身份识别标识。

7.填入腕带的识别信息必须经两名医务人员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需要经两人重新核对。

8.腕带填写的信息字迹清晰规范,准确无误。

项目包括:

病区、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等信息

9.“腕带”原则上佩带在病人“左手”.患者识别制度,患者使用腕带松紧适度,皮肤完整无破损

10、完善并落实护理各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产房、新生儿)的患者识别措施,交接程序与登记制度。

11、在检验、放射、超声等直接与患者当面接触的科室都应进行识别患者

12、定期检查腕带使用情况,护理质量控制小组每月督导并有记录。

13、患者身份识别程序:

 

患者识别、转接与登记制度

急诊、病房、手术室、产房、新生儿室之间患者识别,必须有患者身份识别的如下具体措施:

(1)急诊科危重患者转科:

由医务人员护送,确保搬运安全;出示患者在急诊就诊的复写病例、入院病例;认真与科室护士交接,内容包括患者一般资料、病情、置管情况、特殊情况等,并填写急诊科危重患者转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

(2)门诊急诊患者与手术室、病房转接患者:

由医务人员护送,确保搬运安全;出示患者在急诊就诊的复写病例、入院病例;认真与科室护士交接,内容包括患者自然情况、生命体征、意识状况、皮肤完整情况、出血情况、引流情况等,填写门诊急诊患者与手术室、病房对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

(3)病房与手术室转接患者:

病房护士认真查对,做好手术前准备;认真与手术室护士进行交接,内容包括:

床号、姓名、手术名称、生命体征、手术前准备、药物情况等,并填写病房与手术室患者对接记录单。

(4)手术室与病房转接患者:

手术后,手术室护士仍应按识别卡与病区做好病情、药品及物品的交接,填写手术室与病房患者对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

(5)病房与产房转接患者:

病房护士认真交接,内容包括:

患者一般资料、子宫收缩情况、会阴准备情况、胎心音、药品、并发症等,填写病房与产房患者对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

(6)产房与病房转接患者:

产房护士认真交接,内容包括:

分娩情况、会阴情况、子宫收缩情况、药品应用情况、新生儿情况等,填写产房与病房患者对接记录单。

(7)导管室与病房转接患者:

由医务人员护送,保证搬运安全;导管室护士认真交接,内容包括:

患者自然情况、术式、穿刺部位、鞘管、止血方式、意识等,填写导管室与病房患者对接记录单

 

住院患者身份识别、转接与登记制度

1、医护人员在各类诊疗活动中,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姓名、性别、床号3种方法确认患者身份。

2、检查病情危重、意识障碍、新生儿、围手术期、输血、不同语种或语言交流障碍等患者必须按规定使用“腕带”标识。

3、护士在为患者使用“腕带”标识时,实行双核对。

“腕带”记载信息包括: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床号、科别、诊断、过敏史等。

由病房责任护士负责填写。

4、护士在给使用“腕带”作为识别标示时,必须双人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同样需要经两人核对。

佩戴“腕带”标识应准确无误,注意观察佩戴部位皮肤无擦伤、血运良好。

5、有创治疗活动、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发放特殊饮食前,医护人员应让患者或家属陈述患者姓名,并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核对床头卡和腕带,确认患者身份。

6、在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必须亲自与患者或其家属进行沟通,严格执行查对制度,保证对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7、手术患者在转运交接过程中,必须有患者身份识别的如下具体措施:

(1)手术患者进入手术室前,由病房护士给患者使用“腕带”标识,写清患者床号、姓名、性别、住院号、科别、血型后,与手术室护士交接并填写病房与手术室对接单,无误后方可进入手术室。

(2)围手术期患者“腕带”使用时间必须依据护理部规定,即手术前一日开始使用,手术后病情危重期间使用(直至改为二级护理),手术后病

情稳定使用三日,结束后由病房负责护士核对后取下。

8、急诊、病房、产房、手术室之间患者识别,必须有患者身份识别的如下具体措施:

(1)急诊科危重患者转科:

由医务人员护送,确保搬运安全;出示患者在急诊就诊的复写病例、入院病例;认真与科室护士交接,内容包括患者一般资料、病情、置管情况、特殊情况等,并填写急诊科危重患者转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

(2)门诊急诊患者与手术室、病房转接患者:

由医务人员护送,确保搬运安全;出示患者在急诊就诊的复写病例、入院病例;认真与科室护士交接,内容包括患者自然情况、生命体征、意识状况、皮肤完整情况、出血情况、引流情况等,填写门诊急诊患者与手术室、病房对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

(3)病房与手术室转接患者:

病房护士认真查对,做好手术前准备;认真与手术室护士进行交接,内容包括:

床号、姓名、手术名称、生命体征、手术前准备、药物情况等,并填写病房与手术室患者对接记录单。

(4)手术室与病房转接患者:

手术后,手术室护士仍应按识别卡与病区做好病情、药品及物品的交接,填写手术室与病房患者对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

(5)病房与产房转接患者:

病房护士认真交接,内容包括:

患者一般资料、子宫收缩情况、会阴准备情况、胎心音、药品、并发症等,填写病房与产房患者对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

(6)产房与病房转接患者:

产房护士认真交接,内容包括:

分娩情况、会阴情况、子宫收缩情况、药品应用情况、新生儿情况等,填写产房与病房患者对接记录单。

(7)导管室与病房转接患者:

由医务人员护送,保证搬运安全;导管室护士认真交接,内容包括:

患者自然情况、术式、穿刺部位、鞘管、止血方式、意识等,填写导管室与病房患者对接记录单

附:

院内关健科室间的患者转接流程

 

转科交接登记制度、交接程序和身份识别措施

为确保患者医疗安全,完善关键流程(急诊、临床科室、手术室等)的患者识别措施,健全转科交接登记制度。

特制定患着身份识别、转接与登记的相关制度。

1、医护人员在各类诊疗活动中,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姓名、年龄2种方法确认患者身份。

2、检查病情危重、意识障碍、新生儿、围手术期、输血、不同语种或语言交流障碍等患者必须按规定使用“腕带”标识。

3、护士在为患者使用“腕带”标识时,实行双核对。

“腕带”记载信息包括: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床号、科别、诊断、过敏史等。

由病房责任护士负责填写。

4、护士在给使用“腕带”作为识别标示时,必须双人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同样需要经两人核对。

佩戴“腕带”标识应准确无误,注意观察佩戴部位皮肤无擦伤、血运良好。

5、介入治疗或有创治疗活动、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发放特殊饮食前,医护人员应让患者或家属陈述患者姓名,并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核对床头卡和腕带,确认患者身份。

6、在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必须亲自与患者或其家属进行沟通,严格执行查对制度,保证对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7、转科相关制度

⑴凡住院病人因病情需要转科者,经转入科会诊同意,并在会诊申请单上签署意见,转出科持会诊单联系好床位,方可转科。

⑵转入科对需转入病人应优先安排,及时转科。

如急危重病人,转入科应尽快解决床位;如转科过程中有导致生命危险的可能,则应待病情稳定后,由转出科医师陪送至转入科。

⑶转科前由经治医师开出转科医嘱,并写好转科记录,通知住院处,按联系的时间派人陪送到转入科,向值班人员交代有关情况。

⑷转入科应及时诊治或抢救转科病人,写好接收等记录,并通知住院处和营养科。

⑸危重病人转科时,转出科医师应向转入科医师当面交代病情。

⑹如病情需两科共管者,应以原所在科室为主,共同负责协商解决,定期按时查房。

8、手术患者在转运交接过程中,必须有患者身份识别的如下具体措施:

⑴手术患者进入手术室前,由病房护士给患者使用“腕带”标识,写清患者床号、姓名、性别、住院号、科别、血型后,与手术室护士交接并填写病房与手术室对接单,无误后方可进入手术室。

⑵围手术期患者“腕带”使用时间必须依据护理部规定,即手术前一日开始使用,手术后病情危重期间使用(直至改为二级护理),手术后病情稳定使用三日,结束后由病房负责护士核对后取下。

9、急诊、临床科室、手术室之间患者识别,必须有患者身份识别的如下具体措施:

⑴急诊科危重患者转科:

由医务人员护送,确保搬运安全;出示患者在诊就诊的病例;认真与科室护士交接,内容包括患者一般资料、病情、置管情况、特殊情况等,并填写急诊科危重患者转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

⑵门诊急诊患者与手术室、病房转接患者:

由医务人员护送,确保搬运安全;出示患者在急诊就诊病例;认真与科室护士交接,内容包括患者自然情况、生命体征、意识状况、皮肤完整情况、出血情况、引流情况等,填写门诊急诊患者与手术室、病房对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

⑶科室与手术室转接患者:

科室护士认真查对,做好手术前准备;认真与手术室护士进行交接,内容包括:

床号、姓名、手术名称、生命体征、手术前准备、药物情况等,并填写科室与手术室患者对接记录单。

⑷手术室与科室转接患者:

手术后,手术室护士仍应按识别卡与病区做好病情、药品及物品的交接,填写手术室与科室患者对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

对于违反该制度的相关责任人,予以全院通报批评,并勒令定期整改,并处与一定金额的罚金。

该制度从下发之日起执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