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农村中小学教师考试训练题二.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933560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57.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农村中小学教师考试训练题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湖北省农村中小学教师考试训练题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湖北省农村中小学教师考试训练题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湖北省农村中小学教师考试训练题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湖北省农村中小学教师考试训练题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北省农村中小学教师考试训练题二.docx

《湖北省农村中小学教师考试训练题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农村中小学教师考试训练题二.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湖北省农村中小学教师考试训练题二.docx

湖北省农村中小学教师考试训练题二

2012年湖北省农村中小学教师考试

训练(判断题)

1.世间存在的一切现象都有它的道理(规律).由此可知,成功必有规律,失败必有原因.√

  2.孔子说: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说明,兴趣对学习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3.高创造性者的特征是具有幽默感,有抱负和强烈的动机,能容忍模糊与错误,喜欢幻想,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具有独立性.√

  4.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5.心理活动是人所特有的.

  6.人类的一切活动都与我们的心理有着密切的关系.了解心理现象,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自己,他人与整个世界.√

  7.心理是客观现实在脑中的反映,脑是产生心理现象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

  8.人类的动机都是有意识的动机.

  9.引起动机必须有内在条件和外在条件.引起动机的内在条件是需要,动机是在需要基础上产生的.√

10.引起动机的外在条件是诱因.驱使有机体产生一定行为的外部因素称为诱因.√

  11.人类动机对活动具有引发,指引和激励的功能.需要是由动机转化来的.

  12.兴趣是认识和从事活动的巨大动力,是推动人们去寻求知识和从事活动的心理因素.√

  13.需要是人脑对生理需求和社会需求的反映.需要是个体行为积极性的源泉.√

  14.兴趣是个体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项活动的心理倾向.兴趣是个性心理特征之一.√

  15.兴趣,实际上,就是需要的延伸,它表现出对象与需要之间的关系,因为我们之所以对于一个对象发生兴趣,是由于它能满足我们的需要.√

  17.XX集团总裁李彦宏说:

"XX成功的关键在于,员工们都非常喜欢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这说明,只要我们喜欢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即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感兴趣,我们就能获得成功.

  18.理想是个人对未来有可能实现的奋斗目标的向往和追求.√

  19.幻想可以分为理想与空想.空想是不符合客观规律,毫无实现可能的想象,理想则反之.

  20.理想中的奋斗目标是以对客观规律的认识为基础,是符合客观规律的,因此是可以实现的。

  21.心境是一种比较持久的,微弱的,影响人的整个精神活动的情绪状态.心境是关于某一事物的特定的体验.√

  22.热情是一种强烈的,短暂的,暴发式的情绪状态.

  23.同一种刺激作用于不同的人,一般都能引起完全相同样的反应.

  24.心理是刺激与行为之间的重要桥梁.可以说,心理活动在影响着我们的一切行为.√

  25.能够驾驭得了自己的心理活动,就能够驾驭得了自己的前途与命运.√

  26.人的行为并不都是由意识来驾驭着,无意识在个别情况下,可以对我们的行为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27.意识与无意识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而且彼此可以转化.√

  28.态度和品德的结构是一致的,都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方面构成.

  29.在正常情况下,我们可以自觉地调节与控制自己的无意识.

  30.子曰: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其含义为"困境使我们更加坚强".√

  31.子曰: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说明,教师言传重于身教.√

  32.子曰: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这说明,我们应该拥有智慧,博爱与勇敢等重要特质.√

  33.老子指出,人生六大阶段的主要任务各不相同:

胎婴养虚,幼儿养性,童蒙养正,少年养志,成人养德,老年养福.由此可见,中青年群体比青少年更需要品德教育.√

  34.弗洛伊德设想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所构成,他认为,自我是一切行为动力的源泉.

  35.需要层次理论指出,人的需要包括由低到高级的5种需要,即安全,生理,爱,尊严与自我实现的需要.√

  36.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过程中存在的种种心理现象及规律的学科.

  37.教师对学生期望,期待,热情关注是影响学生学业成绩和人格品质的一个重要因素.√

  38.失败并不是成功之母,检讨与反思是成功之母.√

  39.心理学研究发现,人和动物的行为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本能行为,一类是习得行为.√

  40.本能行为是通过遗传而获得的种族经验.例如,熊猫骑自行车

41.习得行为是动物和人类个体在后天适应环境的过程中通过学习而获得的经验.例如,鸭子会游水.√

  42.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43.次广义的学习指人类的学习.狭义的学习专指学生的学习.√

  44.随着学习层次的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独立性,批判性和自觉性将会得到不断增强.√

  45.条件反射分为经典性条件反射与操作性条件反射.√

  46.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客观判断.

  47.替代性强化,即通过一定的榜样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或学习行为倾向.

  48.自我强化,即学习者根据一定的主人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监督,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强化的作用在于激发和推持自己的学习行为.√

  49.社会惰化是指,当别人在场,或与别人在一起活动时,行为效率有所下降的现象.√

  50.任务难度越低,动机的最佳激起水平也越低.

  51.任务难度中等,动机的最佳动机激起水平也适中.√

  52.任务难度越高,动机的最佳激起水平也越高.

  53.动机激起水平与作业效率之间呈现一种倒"U"曲线关系.√

  54.学习迁移(简称迁移)是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对其他学习的影响.品德不存在迁移现象.

  55.定势也叫心向,指的是先于一定活动而指向这种活动的心理准备状态.它对于学习迁移只产生积极的影响.

  56.元认知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认知过程和结果的意识,即对自己认知活动的认知.√

  57.元认知策略就是个体调节和控制认知行为的方法与规则,它是个体在学习中,随着经验的增长而逐渐发展起来.√

  58.学习策略就是在个体学习过程中,用以提高学习和记忆效率的方法或活动.√

  59.心智技能也叫智力技能,是一种调节和控制心智活动的经验,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

  60.认知策略就是关于如何使用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去学习,记忆和解决问题的一般性方法。

  61.认知策略包括对认知对象的注意,以及对信息进行编码,组织,加工,复述和提取等过程.

  62.问题解决有两种类型:

常规性问题解决和创造性问题解决.√

  63."举一反三"是一种逆向迁移.

  64.定势对解决问题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作用.√

  65.心理(健康)状况=心理压力+身心疾病/应付技能+自信心+社会支持.

  66.传统教学观点认为,教师应主要充当授课讲述的角色.系统观的教学设计者认为,教师同时要发挥指导,管理,咨询的作用.√

  67.标准化学业成绩测验,是指由学科专家和测验编制专家共同按照标准化程序,为受过某种教学或训练的人员编制的测验,目的在于评价经教学或训练后的实际工作表现.√

68.教师自编测验,是指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教学风格,而自行设计和编制,用来考察学生学习进步情况的测验.√

1、杜威以反赫尔巴特教育理论出现,提出了“儿童中心,经验中学和活动中心”。

(√)

2、学校教育是指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活动。

(×)

3、西欧中世纪早期教育的显著特点是教会几乎垄断了学校教育。

(√)

4、《大学》提出道德教育的三纲领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

5、教育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而《教育学》上所谈的教育主要指狭义的教育。

(√)

6、教育以创造社会物资财富为直接目的,为经济服务是其本质的功能。

(×)

7、参与式学习是指让学生有机会讨论关于环境问题的见解,鼓励他们探索不同观点。

(×)

8、政治与教育之间并不是只有单向的决定作用,他们之间是彼此制约的。

(√)

9、1992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标志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真正形成。

(√)

10、现代社会中,教育是使科学技术转化为劳动者精神财富的手段。

(√)

11、绝对的自由会导致自由的终结,不加限制的自由是自由的敌人,这一命题同样适用于教育活动。

(√)

12、在教育中,尊重人的个性是智慧的开端。

(√)

13、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典型的错误是抽象地谈论“社会”。

(×)

14、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典型的错误是抽象地谈论“个人”。

(×)

15、是否把提升个人做人的价值与尊严看作教育的目的,这是现代教育区别于传统教育的一个根本标志。

(√)

16、来自西方发达国家的资料表明:

教学效果同教师的智力有显著的相关。

(×)

17、教育教学权是与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地位相适应的基本权利。

(×)

18、《教育法》规定:

教师享有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培训的权利。

(×)

19、教育工作是一项极复杂,极艰难的工作,有其特殊的理论、方法和规律。

(√)

20、教师义务是指法律对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一定行为的约束。

(√)

21、有些学科我们没有正当理由迫使学生学习,却作为必修课程来开设,而另外一些学科我们有正当的理由迫使学生学习,却只是作为选修课来开设。

导致这一情形的主要原因是我们没有弄清区分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内在依据。

(√)

22、选修课开设得越多越好。

(×)

23、所谓选修课,是一种对必修课起辅助作用的补充性课程。

(√)

24、杜威所倡导的活动课程主要的意图在于,试图在儿童的现有经验与学科知识所代表的人类种族经验或逻辑经验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以解决儿童现有经验与学科知识之间明显的脱节问题。

(√)

25、学科课程是以知识(或文化)为本位的课程,活动课程是以学习经验为本位的课程。

(√)

26、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方式。

(√)

27、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审美情趣。

(×)来源:

www.91exam.org

28、根据当前社会的需要,教学过程中应当更注意培养学生的能力。

(√)

29、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方式,它包括了主要的和辅助的行为方式。

(√)

30、通俗地讲,教学就是教师的教加学生的学的活动。

(×)

31、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动力是教师的帮助与教育。

(×)

32、一般说来,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必须按知、情、意、行的顺序进行。

(×)

33、爱国主义教育是培养学生对祖国的深厚感情和深切的爱,它具体体现为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

(√)

34、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时切忌让他们参加有报酬的劳动。

(×)

35、教育评价主要是一种用来评判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质量高低的工具与手段。

(√)

36、在教学过程发生前,弄清学生具有的各种偏好或特殊才能,也属于诊断性评价的评价范围。

(√)

37、深入实际、了解学生,是教师写好学生操行评定的基本前提。

(√)

38、诊断性评价主要是针对那些在学习和行为方面,存在问题或障碍的学生进行的,正常的学生不需要诊断性评价。

(×)

39、对学生的学业成就进行评价,主要是通过纸笔测验进行的。

(√)

40、教学评价的标准应根据不同学科、不同课型的具体特点而有所差异。

(√)

1.封建社会学校教育内容主要是“六艺”。

()P5

2.诊断性评价可以通过查阅学生个人成长档案、日常观察记录分析等非正式渠道进行。

()P249

3.在处理教育活动时,教育法规存在自身的局限性。

()P244

4.教育要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的成熟状况,不能走在发展的前面。

()P120

5.清政府于1905年设立学部,作为统辖全国教育的中央教育行政机构。

()P9

6.存在主义认为,教育要维护个人自由,帮助个人进行自我选择,强调个人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P72

7.教育教学权是与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地位相适应的基本权利。

()P111

8.在一个不存在公共法律和道德的社会里,人的个性很难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

()P81

9.杜威以反赫尔巴特教育理论出现,提出了“儿童中心,经验中学和活动中心”。

()P24

10.国家通过教科书的编写和发行来影响教育的发展,这主要体现了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

11.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典型的错误是抽象地谈论“社会”。

()P76

12.传统的学科课程是“课程”作为名词使用所代表的课程范式。

()P131

13.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发展。

()

14.德育内容规定了应该培养学生具有哪些品德。

()P199

15.在教学中,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积累直接经验。

()P174

16.《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中关于课程的概念是作为名词使用的。

()

17.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家庭教育。

()P2

18.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是我国学校德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P203

19.布鲁纳曾经提出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

经验+反思=成长。

()P117

20.教学过程中,师生交往是人格平等和共同探究的交往。

()P173

21.政治与教育之间并不是只有单向的决定作用,他们之间是彼此制约的。

()P41

22.诊断性评价主要是针对那些在学习和行为方面,存在问题或障碍的学生进行的,正常的学生不需要诊断性评价。

()P249

23.《大学》提出道德教育的三纲领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P27

24.绝对评价也就是目标参照评价。

()P250

25.国家课程的开发采用“实践—评估—开发”这种自下而上的“问题解决”模式。

()P161

26.德育过程不同于思想品德形成过程。

()P205

27.中国的私学发展始于战国时期。

()P3

28.能否培养出社会文明与进步的引导者与促进者,能否为未来社会培养未知的新人,这是现代教育区别于传统教育的一个根本标志。

()P81

29.所谓教材的心理化是指将教材上包含的逻辑经验还原为儿童的心理经验。

()P138

30.课程的逻辑组织与课程的心理组织做到合而为一是完全不可能的。

()P150

31.研究性课程在内容方面最大的特点是其开放性与不确定性。

()P165

32.《学记》是我国封建社会第一部系统完整的家庭教育教科书。

()P27

33.综合课程的组织方式基本上属于课程的横向组织。

()P149

34.现代社会中,教育是使科学技术转化为劳动者精神财富的手段。

()P49

35.罗马俱乐部的《增长的极限》标志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真正形成。

()P51-52

36.学生知识的多少并不能标志他们智力发展的高低。

()P176

37.学科课程强调直接经验的学习。

()P174

38.卢梭是持自然主义教育目的论的代表人物。

()

39.有场依存方式的人,对事物的认识倾向于以外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

()P122

40.学校德育过程中的活动和交往与社会一般的活动和交往是完全相同的。

()P209

1.广义的教育是指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活动。

()

2.斯巴达的教育是一种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教育。

()

3.是否把提升个体作为人的价值与尊严看作教育的目的,这是现代教育区别于传统教育的一个根本标志。

()P81

4.参与式学习是指让学生有机会讨论关于环境问题的见解,鼓励他们探索不同观点。

()P55

5.形式化教育出现于夏、商、周时期。

()P3

6.杰克逊被后人看作是首次提出“隐性课程”这一概念的教育学者。

()P142

7.选修课开设得越多越好。

()P135

8.从内容上看,德育与智育的目标有交叉的地方。

()

9.学科课程是以知识(或文化)为本位的课程,活动课程是以学习经验为本位的课程。

()P136

10.一般说来,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必须按知、情、意、行的顺序进行。

()P207

11.教学评价的标准应根据不同学科、不同课型的具体特点而有所差异。

()P261

12.必修课程的开设妨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选修课程才提供了个性发展的可能。

()P134

13.终结性评附往往是一种正式的外部评价,且独立于教学过程之外。

()P250

14.私学按其程度和所授内容可以分成经馆和小学两类。

()P4

15.以他人的好思想、好行为、好品质来影响教育学生的方法是榜样教育法。

()P220

16.过了青春期之后才开始学外语的人,总难以摆脱原来口音影响,这是过了语言关键期的缘故。

()P121

17.研究性课程的知识是一种公共的、外显的、陈述性知识。

()P165

18.对学生的学业成就进行评价,主要是通过纸笔测验进行的。

()

19.教师的专业成熟不是独立个体的成熟,而是置身于班集体的环境中。

()P116

20.在班级中,师生、学生间的互动只能通过正式的规章制度来维持。

()P237

21.对于学龄前儿童或小学低年级儿童而言,开设活动课程是比较适合的,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及思维能力的逐步成熟,他们就应当开始学习比较系统化、理论化的科学知识了。

()P139

22.教育目的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

()P66

23.教师不在现场而学生学校进行的自习不是教学活动。

()P168

24.教学过程应该受到认识过程的一般规律所制约。

()P173

25.道德必须建立在理性和知识的基础之上。

()P92

26.杜威是“教师中心论”的代表人物之一。

()P126

27.在教学过程发生前,弄清学生具有的各种偏好或特殊才能,也属于诊断性评价的评价范围。

()P249

28.杜威的“附带学习”与克伯屈的“附学习”完全不同于隐性课程。

()P142

29.孔子“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思想,包含有“美育具有完善品德的功能”的含义。

()P93

30.“自有人生,便有教育”,这里的教育是狭义的教育概念。

()P3

31.教育目的是指国家或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人的质量规格所作的总体规定与要求。

()P65

32.定量评价主要凭借评价者个人的洞察、内省,来评述事物发生的过程与结果。

()P248

33.过程评价侧重于问题诊断和改进教学,而不是等级评定。

()P250

34.课程就是先于教学过程预先已经编制好的、现成的知识体系。

()P133

35.中世纪最早的大学是11世纪中期建立的意大利萨莱诺大学。

()P15

36.《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是我国教育事业的根本大法。

()P245

37.西欧中世纪早期教育的显著特点是教会几乎垄断了学校教育。

()P14

38.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认为支配儿童心理的因素是环境与学习。

()P118

39.强调教学是德育最基本、最经常、最主要的途径,但并不否定其他德育途径的重要性。

()P218

40.综合课程不可能表现为学科课程。

()P139

1.教育能够延续和发展社会政治制度。

()P43

2.绝对的自由会导致自由的终结,不加限制的自由是自由的敌人,这一命题同样适用于教育活动。

()P80

3.隐性课程如果不加以控制就是消极的。

()P143

4.1922年学制以美国学制为主要学习蓝本。

()P9

5.清末输入中国的西方教育理论以赫尔巴特教育理论为主体。

()P29

6.来自西方发达国家的资料表明:

教学效果同教师的智力有显著的相关。

()P109

7.班级组织具有一种完全自治性。

()P238

8.我国二十世纪初,“教学”的含义实指“教授”。

()

9.教育以创造社会物资财富为直接目的,为经济服务是其本质的功能。

()P40

10.动态变化的班级角色分配制度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建立班级制度,初步形成班级岗位制度;第二阶段是进行岗位轮换。

()

11.“新学制”的诞生,标志着中国近代学制的正式建立。

()P9

12.在青年初期,自我肯定与自我否定常发生冲突。

()P63

13.清末洋务派和维新派在教育目的上均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他们所讲的“中学”与“西学”含义基本相同。

()P86

14.学科课程是按学生心理发展的顺序与特点组织而成的课程,活动课程是按学科知识固有的内在逻辑与体系组织而成的课程。

()P149

15.深入实际、了解学生,是教师写好学生操行评定的基本前提。

()P259

16.形成性评价侧重于结果评定,而不是过程评价。

()P249

17.现代教育不仅要把个体当作必要的工具塑造,更重要的是要把个体当作目的本身来加以培养。

()P81

18.教研组是学校组织系统中最基层的正式组织。

()P236

19.杜威的活动课程是“课程”作为动词使用所代表的课程范式。

()P132

20.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复杂性和曲折性是由于受到学生各种思想品德的不稳定性与社会各种影响的复杂性决定的。

()P209-210

21.正确的集体舆论标志着班级成员在自治管理的意识和能力方面达到一定的水平。

()P239

22.形成性评价对学生的学习具有诊断功能。

()P250

23.学生的知识学习同教师表达的清晰度并无显著相关。

()P110

24.美育可以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

()P92

25.目前的课程发展趋势是将“课程”作为动词使用。

()P132

26.有些学科我们没有正当理由迫使学生学习,却作为必修课程来开设,而另外一些学科我们有正当的理由迫使学生学习,却只是作为选修课来开设。

导致这一情形的主要原因是我们没有弄清区分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内在依据。

()P134

27.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审美情趣。

()P170

28.相对评价是针对个人在团体中所处的相对地位而进行的评价。

()P250

29.“具有阅读、书写、表达、计算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是一种教育目的的准确表达。

()P67

30.“教是为了不教”的基本含义是教的目的就是要达到让学生最终能独立地学习。

()P168

31.斯巴达的教育是一种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教育。

()P13

32.1992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标志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真正形成。

()P52

33.班干部是教师的助手,因此他们是具有特权的领导者。

()P239

34.在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倒退。

()P210

35.学校教育是指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活动。

()P2

36.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是由“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与教学目标”三个层面构成的。

()

37.对教育产生主要影响的是广义文化。

()P45

38.关于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表述,“五育”说在逻辑上比“三育”、“四育”说更趋合理。

()P89

39.教育的社会目的与教育的国家目的是内在一致的,不矛盾的。

()P74

40.发散型认知方式容易产生有创见的新颖观点。

()P122

1、“自有人生,便有教育”,这里的教育是狭义的教育概念。

()

2、“五经”包括《诗》,《书》、《礼》、《中庸》,《孟子》()

3、中国的私学发展始于战国时期。

()

4、古代由朝廷直接办理的官学称为中央官学,而由历代官府按行政区域在地方设置的学校称为地方官学。

(√)

5、私学按其程度和所授内容可以分成经馆和私塾两类。

(√)

6、教育以创造社会物质财富为直接目的,为经济服务是其本质的功能。

()

7、参与式学习是指学生有机会讨论关于环境问题的见解,鼓励他们探索不同的观点。

()

8、政治与教育之间并不是只有单向的决定作用,他们之间是彼此制约的。

(√)

9、罗马俱乐部的《增长的极限》标志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真正形成。

()

10、现代社会中,教育是使科学技术转化为劳动者精神财富的手段。

(√)

11、能否培养出社会文明与进步的引导者与促进者,能否为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