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史学复习资料.docx
《地史学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史学复习资料.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地史学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1地史学:
研究地球地质历史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包括地球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的形成、演化历史和不同圈层间耦合关系的一门具有较强综合性和历史性的分支学科。
2地层层序律:
地层层序律,又称地层叠复律,于1669年由N.Steno提出,在未受强强裂构造变动的情况下,先形成的地层在下,后形成的地层叠复其上,即上覆地层比下伏地层新。
3沉积相:
指沉积环境中形成的岩石的原生沉积特征(岩石特征和生物特征)的总合。
4沉积环境:
指一个发生沉积作用的具有特定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特征的地貌单元。
5相变:
反映沉积环境的沉积特征和生物特征在空间上(横向)和时间上(纵向)的变化称为相变。
6相分析:
根据岩层的沉积结构,构造特征和生物特征推论其生成环境条件的方法。
7瓦尔特相率:
在没有沉积间断条件下,只有横向上相邻的相,才能在纵向上相互叠复。
8自生矿物:
原始沉积时期或固结成岩以前形成的原生矿物,是化学作用或生物化学的产物。
9层理构造:
沉积岩内部由于成分、颜色、粒度及排列方式的不同显示出纹层状的构造,根据形态和成因主要可分为水平层理、交错层理及平行层理。
均匀(块状)层理、递变层理。
水平层理:
浪基面以下的低能环境或静水中,由细粒的悬浮物质缓慢沉积而成,由平行的极细水平纹层组成。
平行层理:
高速水流条件下形成的平坦床沙。
板状交错层理:
是一种沉积岩的沉积构造,由直脊型波痕迁移形成的沉积岩内部层理构造,上,下层面在可观察的露头上基本上是等厚的,内部纹层与其相交切。
10鲍马序列:
每一韵律底部常为具递变层理的砂岩,由上颗粒变细,层理特征也相应发生变化。
11复理石:
指巨厚的由深海浊积岩其他沉积类型组成的综合体。
12古地理图:
对地史时期中某地区的地层通过岩相分析进行综合研究,就可以了解当时海陆分布、地势和气候等特点,把这些研究成果按一定的比例,以简明易读的图例综合表现在地理底图上的图件。
13海侵超覆:
由于地壳下降或海平面上升引起海岸线向陆地方向迁移,时代较新的地层或沉积岩层其分布范围超越了时代较老的地层或沉积岩层,直接覆盖在古侵蚀面上。
14沉积旋回:
当海退序列紧接着一个海进序列时,就形成地层中沉积物成分、粒度、岩石等特征有规律的呈镜像分布对称的现象。
15沉积层序:
由一系列沉积体系域组成,是全球海平面变化曲线前一个拐点到后一个拐点间的沉积产物。
16沉积组合:
一定地质历史时期,能反映沉积过程中构造环境的沉积相共生综合体。
17海侵体系域:
形成于海平面迅速上升时期,从低水位体系域之上的最初海泛面开始,内部以出现一系列海侵事件为特征。
顶部以出现最大海侵面结束。
18高水位体系域:
全球海平面的高水位期沉积下来的体系域。
19补偿与非补偿:
盆地基盘沉降速度=沉积速率的情况下,称为补偿,这时水体深度保持不变,岩性、岩相保持稳定,沉积厚度=沉降幅度。
非补偿指盆地基盘沉降速率大于沉积物堆积速率,这时盆地水体加深。
20被动大陆边缘:
是地壳从洋壳向陆壳过渡的过渡壳。
被动大陆边缘与活动大陆边缘相比较仅见大陆斜坡,未见火山岛弧和海沟的存在,也未出现洋壳俯冲和消减现象。
21构造旋回和构造阶段:
全球性的地壳构造作用旋回现象,虽然并非完全一致或在细节上人有差别,但实质上是地球演化史中存在客观自然阶段的反应。
这种全球性构造作用旋回现象称为构造旋回,发生这种构造旋回的地质阶段称为构造阶段。
22蛇绿岩套:
由代表远洋组分的超基性---基性岩,枕状玄武岩和远洋沉积组成的“三位一体”共生组合体。
23混杂堆积:
指某一地层单元中有很多大大小小的外来岩块,其成分、时代、成因截然不同,相距遥远的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混杂地堆积在一起的一大套堆积体。
根据板块理论的解释为两大板块俯冲或碰撞时,在接触带上,从俯冲板板刮剥下来及从上冲板块破碎滑塌的各种岩块杂乱无章地堆积在一起。
24生物区系:
25伊迪卡拉动物群:
26小壳动物群:
27象州型沉积:
是华南泥盆系一种近岸,富氧环境下的浅海台地沉积类型。
分布广泛,以广西中部象州,二塘、横县六景,郁江沿岸中泥盆统和湖南中部上泥盆统为代表。
岩性以泥岩,泥灰岩,灰岩,白云岩及砂泥质岩为主,化石丰富,多为底栖固着类型,如层孔虫,珊瑚、腕足类,苔藓虫,海百合等,伴生有鹦鹉螺,腹足类,介形虫,竹节石等
28南丹型沉积:
华南泥盆系中、上统台内裂陷槽深水、滞流,贫氧沉积的代表,空间上呈北北东或北西向的带状分布,明显受同沉积断裂的控制,由黑色泥岩,泥灰岩、硅质岩组成,含菊石、竹节石及无眼三叶虫等化石。
29热河生物群:
30垂向加积作用:
在水流运动能量较低或静水条件下,主要是悬移物质从水体中垂直向下
沉降,沉积学上把这这种沉积作用称为垂向加积。
12笔石页岩相:
笔石页岩相以黑色页岩及硅质页岩为主,含丰富的笔石等浮游生物化石,而不含或少见底栖生物化石。
代表水深、滞流的非补偿海环境。
13标准化石:
标准化石是指那些演化快、地理分布广、数量丰富、特征明显,易于识别的化石。
利用这些化石既可以鉴定地层的时代,也可以用于地层年代对比。
21角度不整合:
一种地层的接触关系,其上覆地层与下伏地层之间有明显的沉积间断,且两套地层以一定的角度相交。
表明下伏地层形成后曾发生构造变动及剥蚀作用,不但出现沉积间断,而且使下伏地层产状也发生变化,产生倾斜或褶皱。
因此当侵蚀面再度接受沉积时,上覆地层与下伏地层无论在产状上或构造特征上都有明显差异。
27组与阶:
“组”是岩石地层单位。
组具有岩性、岩相和变质程度的一致性。
它可以由一种单一的岩性组成,也可以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岩性互层、夹层或有规律的交替组合而成。
现代地层学中强调了组的基本层序,表明对于两种以上岩性组成的地层单位提出了更高、更客观的要求,组的上、下界必须是清楚的,它们可以是不整合的,也可以是岩性、岩相突变的界面。
组的内部不能有不整合界面,组的厚度必须在1:
5万的地质图上能反映出来,它的分布范围在1:
5万地质图上能够表达,否则不宜建组,组以地名命名。
阶是区域性年代地层单位,指在一个“期”的时间内形成的地层,它比统低一级,比“亚阶”或时带高一级。
阶的界面必须是等时的。
组与阶的界线可以是相同的,但更多的前者是穿越后者的,我国的阶大多数是在组的基础上,经区域性生物地层研究之后建立起来的,因此常常一名两用,如长兴组和长兴阶,但是它们的含义是不一样的,长兴组与大隆组常为压盖或相变关系,但长兴阶有时就包含了两个组在内。
28T-P-N动物群与E-E-L动物群
T、P、N动物群是早白垩世湖生生物组合中的双壳类动物群,以类三角(Trigonioides)一褶珠蚌(Plicatounio)一日本蚌(Nippononaia)为代表,简称T-P-N动物群。
E-E-C属东亚地区晚侏罗世的热河动物群最著名的代表,东方叶支介(Eosestheria)一类蜉游(Ephemeropsis)一狼鳍鱼(Lycoptera)动物群的简称。
29地槽旋回与构造旋回:
槽台论者将地槽从开始形成坳陷,继之强烈沉降到地槽回返闭合,褶皱上升形成山系的演化过程称为地槽旋回。
构造旋回,又称造山旋回,大地构造旋回“槽台论”把一段时间内,在其中原来的活动带通过前造山带、造山带和后造山带演变为稳定的造山带(或称年青地台),称为构造旋回,法国地质学家(M.Bertrand)1886-1887年,首先对西欧、北美的不同褶皱区进行比较,根据地槽褶皱回返的几个集中时期划分为:
休伦、加里东、海西、阿尔卑斯等四个褶皱期,也就是四个构造旋回。
我国地质学家尹赞勋等只承认地区性的旋回,认为迄今已经建议的世界性的旋回。
都经不起认真的科学验证,所谓构造旋回的世界一致性,是由于把一个地区的研究成果强加于全球之故。
36年代地层单位:
年代地层单位是以地层形成的时限(或地质时代)作为依据划分的地层单位,年代地层单位与统一的地质年表中的年代单位是相互对应的,可分为宇,界、系、统、阶,时带,分别与地质年代单位宙、代、纪、世、期、时相对应。
年代地层单位界线强调等时性。
42群的涵义:
“群”是比组高一级的地层单位,群内可以包含一个以上的组,或者由厚度巨大,内部难于划分岩性相似的地层单独建群(不分组)。
群内的“组”必须是岩性变质程度相近,成因相关的‘组’组合而成。
群的顶、底界一般为不整合面或岩性的突变面。
群必要时可划分为几个亚群;有共同特征的几个群也可合并为一个超群,群不是一个必须划分的地层单位,群以地方名称命名。
43热河生物群:
热河生物群又称T、P、N动物群是早白垩世湖生生物组合中的双壳类动物群,以类三角蚌(Trigonioides)一褶珠蚌(Plicatounio)一日本蚌(Nippononaia)为代表,简称T-P-N动物群。
简答题
1中国三叠纪的古地理和古构造轮廓
早、中三叠世继承了古生代以来的构造—古地理格局;以秦岭海槽为界,显示出“南
海北陆”的特征,南部海区以龙门山—康滇古陆为界,东为华南稳定的浅海;西为活动的多
岛洋盆地,晚三叠世华南为海陆交互和沉积,随着江南古陆为主体的湘黔桂方地的形成,华
南分为东西两个滨浅海沉积区。
西部龙门山,滇黔桂一带早期为浅海海湾,晚期海退为近海
盆地。
晚二叠世末,北方华北陆块与塔里木陆块,两伯利亚及劳亚古大陆连成一体,我国西
北,华北东北形成一系列,大小不等的内陆河湖盆地,大型的有塔里木,准噶尔,鄂尔多斯,
宁武—沁水,此外,还有东北零星分布的小型的山间盆地。
2广西(加里东)运动对华南地史发展的影响
广西(加里东)运动使扬子陆块与华夏地块碰撞形成了东南造山带,除桂东南钦(州)
防(城)地区残存海槽和滇东一带有陆相泥盆系外,华南其它地区为遭剥蚀的古陆或山地。
3华北板块的形成和演化阶段
(1)陆核的形成,太古宙可分为早,中、晚三个阶段,早太古代以基性喷发为主,陆
源沉积物较薄,表壳岩零星出现,中太古代火山岩以中、基性为主,仍很发育,但沉积岩类
已遍布全区,代表表壳岩分布的沉积厚度明显增大。
晚太古代沉积岩比例明显增大,火山岩
以夹层形式出现,沉积岩有明显分带现象。
山东,内蒙等地甚至出现富含有机碳质的沉积,
表壳岩已广布于华北地区。
早、晚太古代的花岗岩侵位发生在三个时期:
32.4亿年花岗岩
及云英闪长岩侵位;29亿年花岗岩类侵位;27—25亿年花岗岩类侵位。
其规模逐步增大,
说明硅铝壳不断扩大、增厚,至晚太古代末期,硅铝壳已初具规模,形成华北板块的雏形——
陆核。
(2)陆核增生和原始板块形成——古元古代
古元古代陆核经历了拉张裂陷——闭合抬升及大量花岗岩体侵入,吕梁运动使初期分
裂的陆核重新拼接,并使地壳进一步固结,原始板块的最终形成。
早、中期发育了规模不等
的火山碎屑沉积序列,晚期出现的山麓磨拉石堆积代表基底沉积。
(3)裂陷槽发育阶段
进入中元古代是裂陷槽发育阶段,在华北板块范围内形成三个沉积区,燕山海槽(北东东向展布);豫西陆棚海(南接秦岭海槽);胶辽深海槽(北北东向展布)这一阶段,沉积层巨厚,达上万米,且有成熟较高的陆源碎屑(石英砂岩—碳酸盐—泥质岩)沉积,被称为似盖层沉积。
(4)华北陆壳板块的形成
中元古代末期的(10亿年)的芹峪运动使华北地区整体抬升。
至新元古代沉积范围缩小,青白口群无火山物质,厚度变薄,属真正稳定类型沉积。
中上元古界之间平行不整合接触,代表华北陆块的形成。
4.恢复古板块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1)地质学方法:
寻找不同板块拼合碰撞标志——地缝合带。
地缝合带往往发育深大断裂,两侧地块的发展演化史往往有重大差异,沿缝合带断续分布蛇绿岩套,代表消减的洋壳残留,并常见有混杂堆积等海沟俯冲带的典型产物。
此外沉积组合类型,地层序列,古地理,生物古地理分区,古气候等可帮助我们识别两个相互分离的独立板块。
火山岩组合也受到不同构造环境的控制,如大洋中脊拉斑玄武岩和洋岛玄武岩都具有一定的地球化学特征,仅见于洋壳海域,钙碱型安山岩喷发是火山岛弧或安底斯火山弧活动带的典型产物,在稳定大陆板块内部可出现大面积的溢流玄武岩喷发,而被动大陆边缘拉张裂谷中,往往出现流纹岩与玄武岩共生的双峰模式,与活动大陆边缘岛弧火山岩不同。
活动大陆边缘自海沟向大陆方向可以看到不同岩浆岩类型或同一岩类中,钾钠元素含量有规律增加或减少的变化。
2)古地磁学方法
根据岩石内古地磁的测定,并通过退磁措施,消除以后地壳运动对原有剩余磁性的叠加影响,测定当时地磁方向的磁偏角(D)的磁倾角(I)等剩余磁性,恢复岩石形成时的磁化方向,运用公式,tanI=αtanλ求出古纬度(λ),这是确定古板块的古纬度和方位的唯一定量资料来源。
3)生物古地理方法
生物古地理指生物相和生物区系两个概念,生物区系主要指因温度控制和地理隔离两大因素长期形成的生物分类和演化体系上的重要区别,温度控制对陆生生物来说主要受气候分带制约(包括纬度和地形高差形成的气候分带)海生生物主要受与纬度有关的海水温度控制(局部受地形,海流影响纬度偏高)。
地理隔离对陆生生物来说主要受海洋阻隔,对海生生物来说既有大陆,地峡的阻隔因素,也有洋盆的深海阻隔因素,后者对底栖生物分布有明显影响。
地史时期大陆,海洋分布及其古纬度位置,由于板块运动的不断变化,必然在生物区系性质上有所反影。
两个完全不同的生物区系,相邻近在咫尺,说明它们是两个不同的板块。
5喜马拉雅运动及其地史意义
喜马拉雅运动由黄河清
1945年首先引用,指新生代以来的造山运动。
因喜马拉雅山脉形成于这一阶段而得名。
这一运动在亚洲大陆广泛发育,使中生代的特提斯海变成巨大的山脉,更新统的湖泊,河流沉积物隆起高度达2000多米。
喜马拉雅运动可分三幕:
第一幕在始新世末至渐新世初期,海水从青藏高原全部退出,并伴随着强裂褶皱,断裂及中酸性岩浆侵入;第二幕始于中新世初期有强烈的褶皱,断裂,岩浆侵入,变质作用等,形成大规模逆冲断层的推覆构造,导致大幅度的隆起、岩浆侵入;第三幕从更新世到现在,主要表现为高原的急剧隆升,周围盆地的大幅度沉降以及老断裂的继续活动,一部分地区火山活动。
喜马拉雅运动不限于喜马拉雅山区和青藏高原,在我国台湾省,以及地中海,高加索,缅甸西部,印尼,菲律宾,日本和勘察加等广大地带都有表现,至今天其活动仍很强烈。
6三角洲相
三角洲相是指携带着大量砂泥质碎屑的河流入海(或湖)在河—海(湖)水动力共同作用下,在河口区形成的尖顶指向陆地的三角形的沉积体,三角洲因此得名。
三角洲相因受河流、波
浪、潮汐及岸流影响程度的差别,形态有所不同,但总体上自陆向海(湖)可分为三部分:
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前三角洲。
7广西(加里东)运动对华南地史发展的影响
广西(加里东)运动使扬子陆块与华夏地块碰撞形成了东南造山带,除桂东南钦(州)
防(城)地区残存海槽和滇东一带有陆相泥盆系外,华南其它地区为遭剥蚀的古陆或山地。
加里东运动使华南形成统一的陆壳板块。
8华北板块的形成和演化阶段
(1)陆核的形成,太古宙可分为早,中、晚三个阶段,早太古代以基性喷发为主,陆源沉积物较薄表壳岩零星出现,中太古代火山岩以中、基性为主,仍很发育,但沉积岩类已遍布全区,代表表壳岩分布的沉积厚度明显增大。
晚太古代沉积岩比例明显增大,火山岩以夹层形式出现,沉积岩有明显分带现象。
山东,内蒙等地甚至出现富含有机碳质的沉积,表壳岩已广布于华北地区。
早、晚太古代的花岗岩侵位发生在三个时期:
32.4亿年花岗岩及云英闪长岩侵位;29亿年花岗岩类侵位;27—25亿年花岗类侵位。
其规模逐步增大,说明硅铝壳不断扩大、增厚,至晚太古代末期,硅铝壳已初具规模,形成华北板块的锥形——陆核。
(2)陆核增生和原始板块形成——古元古代
古元古代陆核经历了拉张裂陷——闭合抬升及大量花岗岩体侵入,吕梁运动使初期分裂的陆核重新拼接,并使地壳进一步固结等始原始板块的最终形成,早、中期发育了规模不等的火山碎屑沉积序列,晚期出现的山麓磨拉石堆积代表基底沉积。
(3)裂陷槽发育阶段
进入中、新元古代是裂陷槽发育阶段,在华北板块范围内形成三个沉积区,燕山海槽
(北东东向展布);豫西陆棚海(南接秦岭海槽);胶辽海深海槽(北北东向展布)这一阶段,
沉积层巨厚,达上万米,且有成熟较高的陆源碎屑(石英砂岩—碳酸盐—泥质岩)沉积,被
称为似盖层沉积。
9.华北陆壳板块的形成
中元古代末期的(10亿年)的芹峪运动使华北地区整体抬升。
至新元古代沉积范围缩小青白口群无火山物质量的,厚度变薄属真正稳定类型沉积。
中上元古界之间平行不整合接触,代表华北陆块的形成。
10历史大地构造的分析方法
地壳运动不仅在空间上有明显的差异,在同一地区的不同阶段同样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地壳最本质的差别是陆壳,洋壳和过渡壳的差别,其次是稳定与活动的差别,任何一个地区通常都经历以洋壳—过渡壳—陆壳的转化过程,陆壳又会发生破裂或“活化”,这些大地构造过程都可以通过地层的物质记录进行恢复,我们把这种通过地层的物质记录进行大地构造分析的方法称为“历史大地构造分析”。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沉积物组分,结构,几何形态分析。
在成熟陆壳构造相对稳定区,经长期风化夷平,地势平缓,风化、剥蚀、搬运得于充分进行,不稳定矿物大部已分解,破坏,遗留的稳定矿物,分选,磨圆,球度都较好,成熟度高,以石英砂,粘土矿物为主。
相反在构造活动区地势高差悬殊,地震,滑坡频繁,在高原山区山间盆地,山麓地带,碎屑产物急剧堆积,搬运距离近,来不及改造,颗粒矿物成分复杂,粒度大小混杂,磨圆度,球度差,成熟度低。
同样,在活动大陆边缘火山岛弧,火山弧相邻的深水海域,急剧堆积大量棱角状的火山碎屑和岩屑,在大陆斜坡坡麓出现包括浊流在内的一套重力流沉积。
在被动大陆边缘,稳定陆棚外侧的大陆斜坡带,则沉积一套来自陆棚上成熟度高的沉积物,在地震,风暴触发下,以浊流形成通过海底峡谷再次堆积在斜坡坡麓的海底扇部位。
这种沉积物以矿物成熟度高和结构成熟度低为特征。
几何形态呈扇状体或裙状体。
在大陆裂谷带初期以矿物、结构成熟度低的沉积物快速堆积为主,并伴随有火山喷发。
(2)沉积厚度分析法——补偿与非补偿
沉积盆地基盘升降速度与沉积物充填速度有三种情况:
A.基盘沉降速度=沉积物充填速度,这时,沉积物厚度等于盆地下降幅度,水深和沉积环境(相)不变。
B.基盘沉降速度>沉积物充填速度,这时基盘沉降幅度等于沉积物厚度加水体增加深度,水深增加,环境改变。
C.基盘沉降速度<沉积物充填速度,这时基盘沉降幅度等于沉积物厚度减水体变浅的幅度。
当沉积物将盆地填满时,岸线向盆地中心推进(海退)。
盆地内部产生的沉积物是永远不会把盆地填满的,陆源沉积物总是在盆地的某些部位快速充填,而在另一些部位沉积速率很低,一个盆地的沉积速率,任何时候都不会全盆地相同的。
(3)岩石组合(包括沉积岩组合,岩浆火山岩组合,变质岩组合)
如蛇绿岩套、拉斑玄武岩、洋岛玄武岩代表洋壳性质,被动大陆边缘以复理石为主,不含火山物质,而主动大陆边缘、大陆斜坡,陆隆带则复理石沉积夹有较多的火山物质,在岛弧带为钙碱系列的安山岩组合。
而大陆裂谷往往出现流纹岩与玄武岩共生的双峰模式。
而稳定大陆为溢流式的玄武岩。
陆内稳定类型的构造环境以内陆盆地河—湖含(油气)煤碎屑沉积组合及近海盆地含煤碎屑沉积组合。
活动类型可以强烈上升的高峻山系的山麓山间粗碎屑(磨拉石)组合,巨大的陆缘火山活动带火山喷发一碎屑组合。
海洋以陆表海、陆棚海为代表的稳定构造环境的滨浅海碎屑和碳酸盐岩沉积组合。
以非补偿的边缘海、火山岛弧海、大陆斜坡及深海沟为代表的活动的构造环境,相应的有非补偿海炭质硅质岩组合,岛弧硬砂岩火山喷发组合,深海、半深海砂泥质复理石组合。
洋壳以包括超基性岩小放射虫硅质岩的蛇绿岩套组合。
11燕山运动及其地史意义
翁文灏于1927年以燕山为标准地区创名,目前认为燕山运动为整个侏罗纪,白垩纪期
间广泛发育于我国境内的重要的构造运动,主要表现为褶皱、断裂变动、岩浆喷发、侵入活
动及部分地区的变质作用,燕山运动是我国重要的变形期与成岩成矿期,也是我国基本构造
格架的形成期与改造期。
燕山运动以后,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一线东侧岩浆活动较
侏罗纪减弱,且向东迁移。
白垩纪中、晚期出现松辽、华北、江汉、苏北等大型盆地。
而此
线以西的大型盆地趋向萎缩。
川滇地区更为明显。
燕山运动对整个环太平洋带都有重要影响。
古太平洋板块与古亚洲大陆东缘和对美洲大陆西缘的俯冲,形成环太平洋火圈(火山活动
带)。
12简述地层划分的主要依据
1.根据地层的属性和特征,可以进行不同的地层划分,因此地层划分具有多重性,这
里简单介绍岩石地层单位,生物地层单位和年代地层单位的划分。
A.岩石地层单位的划分依据
岩石地层单位是根据地层的岩石学特征进行划分的,包括组成地层的岩石的颜色,矿
物组分,结构构造,组构。
化石含量及保存特征,它们可以是均一的,也可以是非均一的。
非均一的特别要强调是互层的,夹层的,有序的或无序的,单一的或复合的等地层结构上的
特征。
岩石地层单位强调岩石特征的一致性,它可以是等时的也可以是穿时的,更多的情况
下是穿时的。
B.生物地层单位的划分依据
是以所含的古生物化石特征的一致性作为依据而划分的地层单位。
它的依据是多种多
样的,有的根据化石的所有种类,或只根据某一特殊种类的化石;有的根据作为某一地层间隔特征的所有化石单位组合或仅根据所选定的化石分类单位;有的根据某一特殊的化石自然共生组合;有的根据一个化石分类单位,或更多的化石单位延伸范围;有的根据化石的形态特征;有的根据化石所显示的习性和方式;有的根据生物进化发展阶段等等,一个生物地层单位的建立一定要说明其依据。
基本的生物地层单位叫做生物地层带或简称生物带,生物地层单位与年代地层单位不同,有时两者界线一致,有时前者穿越后者。
生物地层单位与岩石地层单位不同,有的两者界线一致,有时两者相互穿越。
C.年代地层单位划分
是以地层形成的时限属性(地质年代)作为依据划分的地层单位。
年代地层单位与统
一地质年代表中的年代单位互相对应,年代地层单位之间的界线应为等时面。
论述题
1石炭纪华北板块的古地理和古构造(包括典型剖面、剖面分析和空间变化)(15分)
山西大原剖面(略)
加里东运动使华北板块在早奥陶世以后隆升为陆,长期遭受剥蚀,夷平,至晚石世开始接受沉积,本溪组底部代表古岩溶面上风化壳再沉积的铁铝质岩,其典型代表为山西式铁矿和华北地区广泛分布的G层铝土矿,往上为砂泥岩夹含蜒灰岩,及黑色页岩夹煤层,属滨海平原沉积。
往上太原组可划分为三个沉积旋回,每一个旋回的底部以中一粗粒砂岩开始,向上变细,由砂岩,粉砂岩,泥岩,黑色页岩夹煤层组成,代表三次海平面的波动(升降),总体而言第二旋回代表了最大海平面上升,而太原组顶面则代表了重要的海平面下降事件。
晚石炭世早期本溪组岩性,厚度变化有明显规律,辽宁太子河流域本溪一带,厚达160-300米,夹海相灰岩5-6层。
煤层可采;至河北唐山厚约80米,夹海相灰岩三层,薄煤2层;至山东中、西部厚约40-65米,不含可采煤层;至山西太原厚度减至50米以下,仅夹海相灰岩一层,也不含可采煤层。
太子河流域本溪组包含二个化石带,下部为Eostaffella带,上部Fusulina-Fusulinella带。
至河北唐山及山西太原一带,仅见上部化石带,由此证明晚石炭世东北低向山西—河北一线升高,海侵自北向南。
再往南至河北峰峰,河南焦作及豫,皖太部地区缺失本溪组沉积。
而在苏北贾汪一带,本溪组厚达100米,灰岩夹层总厚达50米,岩性和所含蜒类化石与华南相似,说明苏北一带海侵来自南方,可能与秦岭海槽东延部分的古海域有关。
晚石炭世晚期太原组华北南部海侵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