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影视鉴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931505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4.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外影视鉴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中外影视鉴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中外影视鉴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中外影视鉴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中外影视鉴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外影视鉴赏.docx

《中外影视鉴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外影视鉴赏.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外影视鉴赏.docx

中外影视鉴赏

中外影视鉴赏

第一章影视鉴赏导论

1.1动画与视听语言

(一)镜头与动画:

对影视作品中镜头理解的加深促进了动画镜头运动方式的变化

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动画镜头运动方式的变化

(二)声音与动画:

音乐、音响、对白

1.2表演与动画

动画中的表演:

卡通表演:

绝大多数动画片追求的方式

仿真表演:

《最终幻想》、《生化危机3》等少数作品追求

1.3电影是什么

(一)电影是“第七艺术”:

电影是独立于建筑、音乐、绘画、雕塑、诗、和舞蹈这六种

艺术之外的第七艺术

(二)电影是视听幻觉艺术:

电影是声画结合的产物

1、视觉暂留原理:

视觉暂留现象:

当人们眼前的物体被移走之后,该物体反映在视网膜上的物象并没有立即消失,而是会继续短暂地滞留一段时间,这种现象就叫做视觉暂留现象。

2、似动现象:

人们把客观上静止的物体看成是运动的,或者把客观上不连续的位移看成是连续运动的现象。

3、心理补偿:

对于画面中未出现的运动,通过人的心理感受能够将未出现的运动过程在心理上将它连接起来。

4、听觉幻觉:

单声道、双声道、立体声、环绕立体声等

1.4电影技术发展概述

(一)形成电影的三大物质条件:

连续摄影术

胶片

活动放映术

(二)电影技术发展历程:

无声时期

有声时期

黑白时代

彩色时代

立体时代

高科技时代

 

第二章西方电影史上的两大传统

两大传统概述

1.1两大传统的确立

(一):

卢米埃尔兄弟为电影确立了写实主义传统

(二):

爱迪生为电影艺术确立了技术主义传统

1.2两大传统的含义

(一)技术主义:

将技术放在重要位置,其目的是为了娱乐观众或达到某种宣传教

育目的。

(二)写实主义:

强调对真实生活的原样再现,为真实而追求真实,不重娱乐价

值,否定主观的教育或宣传意图。

技术主义传统的确立

1.3技术主义的先驱—梅里爱

(一)乔治•梅里爱生平:

1861年出生

1895年接触电影

1897年建立了自己的摄影棚

1928年被记者发现

1938年逝世,享年77岁

(二)梅里爱的贡献:

第一,发现了电影特技并用于电影创作中;

第二,将戏剧的艺术手法引入到电影中。

(三)梅里爱的作品:

主要根据欧洲神话和名著改编的舞台剧。

大卫•格里菲斯

(一)格里菲斯生平:

出生于一个破落家庭,未受过正规教育当过售货员、临时工、记者话剧演员迫于生计成为电影演员

1908年开始当导演

1915年拍摄出第一部“豪华巨片”

1948年7月24日因脑出血死亡

(二)格里菲斯的贡献:

1、创造了新的手法:

平行剪辑、特写镜头景别变化、“一分钟营救模式”等

2、改变了影片的构成单位:

从场景为单位转变为以镜头为单位;镜头构成场景,场景构成段落,段落构成影片。

(三)格里菲斯的作品:

《一个国家的诞生》《党同伐异》

技术主义传统的代表—好莱坞电影

1.4好莱坞发展概述

(一)旧好莱坞时期:

1930年代—1960年代制片厂制、明星制、类型电影的形成

制片厂制度:

1、制片厂制的形成:

麦克·赛纳特在两个赌场老板的财力支持下建立了启斯东制片厂,创造了独特的影片制作制度,这一制度后来成为美国唯一的制片方式。

2、制片厂制的特点:

第一,发展大而全的垄断性企业,5大公司,3小公司;(五大公司:

华纳兄弟、雷电华

派拉蒙、米高梅、20世纪福克斯。

三小公司:

联美、环球、哥伦比亚)

第二,制片厂内部分工精细;

第三,制片人专权;

第四,突出演员的作用。

明星制

1、明星制介绍:

产生原因:

商业化的需求。

危害:

演员很容易被限定在某种类型之内。

类型电影:

1、含义:

按照不同类型的样式规定要求创作出来的影片;

2、基本元素:

公式化的情节、定型化的人物、图解式的形象;

3、常见类型:

喜剧片、歌舞片、西部片、犯罪片、幻想片等。

旧好莱坞经典电影风格:

(1)戏剧化的故事结构;

(2)类型化的人物形象;

(3)自然流畅的连续性剪辑;

(4)大团圆结局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新好莱坞时期:

60年代—70年代末新好莱坞发展的三阶段

产生的背景:

1、社会政治背景:

谋杀丛起、越战爆发、民权运动、政治危机

2、经济文化背景:

电视与电影的竞争、欧洲电影观念的传入

发展三阶段:

1、第一阶段:

以导演阿瑟·佩恩、丹尼斯·霍珀为代表,主要作品包括《雌雄大盗》、《逍遥骑士》、《毕业生》、《陆军野战医院》等。

2、第二阶段:

以导演科波拉、马丁·斯科塞斯为代表,主要作品包括《教父》、《出租车司机》《现代启示录》等。

3、第三阶段:

以导演乔治·卢卡斯、斯皮尔伯格为代表,主要作品包括《大白鲨》、《第三

类接触》、《星球大战》等。

新好莱坞经典电影创作的特点:

第一,生产模式上延续了传统制片方式;

第二,借鉴欧洲“作者论”,关注其他国家导演的风格并融入到自己创作之中;

第三,强调个人风格、避免采用经典叙事模式、并非都按线性因果关系的结构方式、类型片融合。

(三)数字时代的好莱坞:

70年代末至今数字高科技介入电影创作的历程

数字时代好莱坞电影概述

1、好莱坞科技大片:

在传统的叙事电影中大量的融入高科技元素集中体现:

科幻题材、战争题材和魔幻题材

2、科幻题材:

第一,呈现一个与我们当今的社会生活完全不同的世界形态,如《星球大战》《第五元素》等;

第二,想象人类在未来可能碰到的形形色色的灾难,如《龙卷风》《天地大冲撞》;

第三,思考科技的异化,表现科技对人的压迫与统治以及有可能给人类道德、人权、人性带来的破坏,如《黑客帝国》《透明人》等。

3、战争题材:

第一,还原战争的残酷场面,如《拯救大兵瑞恩》《风语者》等;

第二,呈现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悲欢离合,尤其是对美好爱情的破坏,如《珍珠港》《特洛伊》

4、魔幻题材:

好莱坞新近出现的一种题材,融合了鬼怪、神话和科幻电影的元素。

如:

《逃出魔幻记》、《哈利波特》系列、《指环王》系列、《纳尼亚传奇》系列、《黄金罗盘》、《贝奥武甫》等。

代表导演及作品

1、罗伯特﹒泽梅基斯:

《谁陷害了兔子罗杰》、《回到未来》三部曲、《阿甘正传》、《极地特快》、《贝奥武甫》

2、詹姆斯﹒卡麦隆:

《终结者》三部、《异形》、《深渊》、《真实的谎言》、《泰坦尼克号》

3、彼得·杰克逊:

《指环王》三部曲、《金刚》

4、沃卓斯基兄弟:

《黑客帝国》三部曲、《极速赛车手》

数字技术介入好莱坞电影的历程

1、第一阶段:

注重电影画面的视觉效果,致力于创造视觉奇观,给观众以视觉刺激为主要目的;

代表作品:

《异形》、《终结者2》、《侏罗纪公园》、《星球大战》

2、第二阶段:

注重看不见的特效,使观众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银幕上的一切都是真实的;

代表作品:

《泰坦尼克号》、《角斗士》

3、第三阶段:

数字技术成为影片中不可替代的表现手段。

代表作品:

《阿甘正传》、《精灵鼠小弟》

4、第四阶段:

数字技术全方位介入电影制作领域。

代表作品:

《星战-克隆人的进攻》、《最终幻想》

数字影视特效

1、计算机生成影像:

(ComputerGraphics)CG技术,“无中生有”,直接利用电脑

二维或三维软件生成动态影像。

2、数字影像处理:

(1)拾遗补缺:

在画面中直接绘制或擦除

(2)数字翻新:

数字影片修复技术

(3)整新如旧:

将影片做旧处理

(4)色彩调整:

调色处理

(5)偷梁换柱:

数字换脸技术

(6)数字克隆:

复制多人场面

(7)场景延伸:

仿造宏伟场景

(8)增光填影:

添加光效雨雪烟雾等效果

(9)时空变换:

黑白颠倒等

(10)比例变换:

改变人物大小比例产生特殊效果

3、数字影像合成:

(1)实拍画面合成

(2)实拍画面与计算机生成画面合成

(3)模型加计算机生成画面合成

数字技术对好莱坞电影的影响

(1)开辟了电影行业的新天地,加快了影视的互动进程;

(2)带来创作观念的变化;

(3)更新了电影语言,造就了新时空;

(4)引领新的叙事形式,呈现新的观影方式;

(5)更新了电影的表现元素,带来对电影本质的新探求;

(6)催生了新媒体;孕育了新的电影人。

西方电影中的写实主义传统

写实主义的先驱—卢米埃尔

卢米埃尔兄弟简介:

奥古斯特·卢米埃尔、路易·卢米埃尔—被誉为“电影之父”

写实主义传统的两个路线

(一)纪实影片路线

1、弗拉哈迪及其作品

被誉为“纪录片之父”

作品:

《北方的纳努克》《蒙阿拿》《亚兰人》《土地》《路易斯安那故事》

2、苏联“电影眼睛派”前苏联纪录电影工作者小组,成立于1919年底,以维尔托夫为

首,成员有考夫曼、贝黎亚科夫、科巴林等。

认为电影眼睛比人的眼睛更为完善,否定故事影片,而推崇新闻片,认为电影的作用在于如实地纪录现实。

倡导“抓拍”也就

是摄影机隐蔽起来拍摄

作品:

《前进吧!

苏维埃》、《在世界六分之一的土地上》等

3、英国纪录运动

30年代发生在英国的电影运动,强调影片的社会意义。

基本方针:

一是认为纪录片应当是富有创造性的对真实生活场面的处理;

二是认为纪录片应当直接地用做宣传手段。

作品:

《锡兰之歌、《夜邮》、《煤矿工人》、《卡瓦尔康蒂》等。

4、真实电影:

1950年代末开始的,一种以直接记录手法为特征的电影创作潮流。

特点:

  直接拍摄真实生活,排斥虚构;

  不要事先编写剧本,不用职业演员;

  影片的摄制组只由三人组成,即导演、摄影师和录音师,由导演亲自剪辑底片。

代表人物:

法国让·卢什,美国理查德·利科特等

代表作品:

《一个夏天的故事》《大卫》等

(二)现实主义影片路线

1、让﹒雷诺阿:

法国顶级导演印象派画家雷诺阿之子

电影特点:

尽量使用外景

摄影机运动性很强

经常使用长镜头和深焦距镜头

重视演员的作用

经常即兴创作

被称为“诗意现实主义”

电影作品:

《游戏规则》《大幻影》《衣冠禽兽》《在底层》等

2、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

背景:

战争对制片厂的破坏

意大利政治经济状况

继承了雷诺阿写实主义的传统

美学特征:

题材上关注普通人尤其是平民的日常生活

实景拍摄,提出“把摄影机扛到大街上去”的口号

大量使用长镜头

使用非职业演员

使用方言

发展历程及作品:

准备期:

1942年—1945年

作品:

维斯康蒂:

《沉沦》《孩子们注视我们》

全盛期:

1945年—1950年

作品:

罗西里尼:

《罗马,不设防的城市》《游击队》

德·西卡:

《偷自行车的人》《温别尔托D》

桑蒂斯:

《罗马11时》

维斯康蒂:

《大地在波动》

分化和终结期:

1950年—1956年

作品:

德·西卡:

《屋顶》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贡献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创作口号既走出摄影棚,到故事的实际发生地去拍摄,多拍实景和外景不用或少用人工搭制场景,取消舞台化的照明技术和摄影陈规,并注意让演员保持自然状态,充分调动演员的创造性,尽力去掉“表演”的痕迹,这一系列的坚持写实主义的美学原则和方法,使意大利电影抛开了过去那种浮夸的形式,转向了真实的社会生活内容,对于世界电影艺术朝着更加切近生活的方向上迈进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西方现代主义电影

(一)出现原因:

第一,对艺术模仿人生的怀疑;

第二,新思想出现:

弗洛伊德学说和存在主义思想。

(二)包含电影运动:

一、先锋电影运动

(一)含义:

20世纪20-30年代出现在欧洲的一个电影运动,受存在主义的影响,表现为对传统叙事模式的对抗和讲究纯视觉性。

(二)特征:

反叙事、非理性、抽象性

(三)种类:

1、法国印象主义电影

法国印象主义学派从1917一1928年贯穿于整个先锋派电影运动的始终。

由于这一学派最先在电影艺术中体现了先锋主义的创

作意图,因此也被人们称为是“第一个先锋派”。

代表人物及作品:

路易·德吕克《狂热》

谢尔曼·杜拉克《西班牙节日》

阿培尔·甘斯《车轮》

2、德国表现主义电影

受到印象主义和德国表现主义文艺流派影响产生的电影流派。

代表作品:

《卡里加里博士》

3、超现实主义电影

1920年兴起法国,把文学上的超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运用于电影创作的电影流派。

强调无理性行为的真实性、梦境的重要意义、不协调的形象等潜意识状态。

代表作品:

杜拉克:

《贝壳和僧侣》

布努艾尔:

《一条安达鲁狗》《黄金时代》

二、实验电影

三、法国新浪潮电影

(一)含义:

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是继欧洲先锋主义、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以后的第三次具有世界影响的电影运动,它没有固定的组织、统一的宣言、完整的艺术纲领。

这一运动的本质是一次要求以现代主义精神来彻底改造电影艺术的运动,它的出现将西欧的现代主义电影运动推向了高潮。

(二)两个派别:

“电影手册派”与“左岸派”

电影手册派:

主张:

提出“作者电影”的口号,即“拍电影,重要的不是

制作,而是成为电影的制作者”。

特征:

电影采用低成本制作:

启用非职业演员;不用摄影棚

而用实景拍摄;不追求场面刺激和戏剧化冲突。

电影带有强烈个

人传记色彩。

代表作品:

特吕弗《四百下》(1958)戈达尔《精疲力竭》(1959)

左岸派:

创作特征:

作品大多把人的内心现实与外部现实结合,表现人的内心与现实的差距和矛盾。

在剪辑上采用跳剪,循环剪辑等手法,破坏影片的时空;重视自然音效、台词和音乐;采用舞台职业演员;摄影讲究构图与布光。

电影带有强烈文学、戏剧色彩。

代表作品:

阿伦·雷乃《广岛之恋》、《去年在马里昂巴德》

 

后现代电影概述

后现代电影在20世纪80、90年代可谓到处开花,到处结果,在当代美国、法国、加拿大、西班牙、英国都有众多作品出现,它们的后现代特征有些体现在叙事上,有些体现在造型上。

后现代电影消解了历史和本文掩盖在伪善修饰下的谎言,无情地揭开大人物的遮羞布,击碎“伟大人物创造历史”的迷信,但它也提供了另一个历史的寓言故事,用现代电子媒介的高科技手段制造新的谎言。

后现代电影代表:

1、伍迪·艾伦:

《安妮·霍尔》1977 、《开罗的紫玫瑰》1985、《汉娜姐妹》 、《子弹横飞百老汇》1994、《无敌爱美神》1995

2、阿尔莫多瓦:

《高跟鞋》、《捆着我,绑着我》、《杀手·蝴蝶·梦》、《关于我的母亲》

3、昆汀·塔伦蒂诺:

落水狗(1992)、低俗小说(1994)、疯狂终结者(1995)、危险关系(1997)

杀死比尔(第1集2003,第2集2004)

4、其他:

《迷墙》《猜火车》《两杆大烟枪》《天生杀人狂》

 

第三章中国电影发展概述

中国电影的发展演变

1.1中国电影的诞生及发展历程

(一)萌芽期(1896-1932):

1896年8月11日,电影在中国首次放映。

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拍摄的戏曲片

《定军山》标志着中国电影的诞生。

这一时期电影被称为“影戏”。

出现过一股“武侠神怪片”浪潮。

(二)探索成熟期(1932-1949):

这一时期,这是中国电影艺术史上的第一次高潮。

一大批进步的左翼文人投入电影创作,出现了很多优秀的现实主义电影作品

如:

《渔光曲》、《神女》、《十字街头》《马路天使》、《小城之春》等。

(三)发展期(1949—1966):

这一这时期的电影也被称为“十七年”电影,作品充满了强烈的革命浪漫主义情调,明

显的带有阶级和政治的烙印。

革命历史题材:

《甲午风云》、《林则徐》《南征北战》《上甘岭》、《董存瑞》、《小兵张嘎》等。

其他类:

《李双双》、《老兵新传》、《白毛女》、《红色娘子军》

(四)停滞期(1966—1976):

这一时期处于“文革”十年,电影的发展遭到重创,出现“八亿人民八个戏”的局面。

(五)复苏繁荣期(1976—现在):

粉碎“四人帮”以后,电影界从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兴起电影创作新高潮,老中青三代导演同堂,使得电影从复苏走向繁荣的局面。

1.2关于“代”的划分及各代导演

(一)第一代导演及其作品介绍:

第一代:

张石川、郑正秋、邵醉翁等。

代表作品:

《难夫难妻》、《孤儿救祖记》、《姐妹花》等。

(二)第二代导演及其作品介绍:

第二代:

蔡楚生、孙瑜、费穆、吴永刚等。

代表作品:

蔡楚生:

《渔光曲》、《一江春水向东流》

孙瑜:

《故都春梦》、《野草闲花》

费穆:

《小城之春》

吴永刚:

《神女》

(三)第三代导演及其作品介绍:

第三代:

成荫、水华、凌子风、崔嵬、谢铁骊、谢晋等。

代表作品:

成荫:

《西安事变》

崔嵬:

《小兵张嘎》

凌子风:

《骆驼祥子》

谢铁骊:

《早春二月》

谢晋:

《芙蓉镇》

第三代导演作品特征:

第一、创作主要集中在两类题材上,

1、革命历史题材,

2、改编自现代文学名著;

第二、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注意从戏曲、传奇话本等其他艺术中吸取营养。

(四)第四代导演及其作品介绍:

第四代:

吴贻弓、谢飞、吴天明、黄蜀芹、郑洞天等。

代表作品:

吴贻弓:

《城南旧事》

吴天明:

《老井》

黄蜀芹:

《人鬼情》

郑洞天:

《台湾往事》

谢飞:

《湘女潇潇》

第四代导演作品特征:

第一、写实传统,也就是体验普通人的情感世界,传达中国人特有的人生体验。

第二、作品中蕴含着深刻的人道主义思想。

(五)第五代导演及其作品介绍:

第五代:

张军钊、张艺谋、陈凯歌、田壮壮、黄建新等。

代表作品:

张军钊:

《一个和八个》

张艺谋:

《红高粱》

陈凯歌:

《黄土地》

田壮壮:

《盗马贼》

黄建新:

《黒炮事件》

第五代导演作品特征:

第一、作品具有浪漫主义情怀。

第二、视听语言上有极大的创新。

第三、作品体现了对历史的反思。

第四、作品对文学价值的开掘。

(六)新生代导演及其作品介绍:

新生代导演:

贾樟柯、张元、王小帅、娄烨等。

代表作品:

贾樟柯:

《小武》、《任逍遥》《站台》、《三峡好人》

张元:

《北京杂种》、《东宫西宫》、《绿茶》

王小帅:

《十七岁的单车》、《青红》

娄烨:

《苏州河》、《紫蝴蝶》

新生代导演及其作品介绍:

第一、写实性。

第二、原创性。

第四、个人性。

第五、都市性。

第六、开放性。

第七、形式化。

谢晋

作品:

《红色娘子军》《牧马人》《天云山传奇》《高山下的花环》《芙蓉镇》《鸦片战争》

风格:

第一,采用传统的叙事模式,但有自己的风格;

第二,关注历史和社会现实问题;

第三,不回避掩饰,敢于表现真实的人情人性,关注个体的命运。

张艺谋

代表作品:

《红高粱》(1987)《大红灯笼高高挂》(1992)《秋菊打官司》(1992)《活着》(1994)《我的父亲母亲》(1999)《英雄》(2002)等

获最高奖项:

柏林电影节金熊奖嘎纳电影节评委会大奖

电影特色:

第一、求新求变

第二、形式主义

第三、营造意境

陈凯歌

代表作品:

《黄土地》(1986)《大阅兵》(1986)《孩子王》(1987)《边走边唱》(1991)《霸王别姬》(1993)《风月》(1996)《无极》(2005)等

获最高奖项:

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等

电影特色:

第一、哲理性

第二、文化性

第三、电影性

冯小刚

代表作品:

《甲方乙方》(1997)《不见不散》(1998)《一声叹息》(2000)《大腕》(2002)《手机》(2003)《天下无贼》(2004)《夜宴》(2006)《集结号》(2007)《非诚勿扰》(2008)

冯小刚贺岁电影特色:

第一、幽默性

第二、亲民性

第三、结构拼凑化

姜文

作品:

《阳光灿烂的日子》(1995)《鬼子来了》(2000)《太阳照常升起》(2007)

获最高奖项:

戛纳电影节大奖

电影特色:

第一、个人化的叙事

第二、独特的视角

第三、视听语言的创新

贾樟柯

代表作品:

《小武》(1997)《站台》(2000)《任逍遥》(2002)《世界》(2004)《三峡好人》(2006)

电影特色:

第一、沉重的现实精神

第二、关注普通人

第三、质朴的影像风格

 

第四章港台电影概述

香港电影概述

1.1香港电影的简史

(1)香港电影的萌芽期:

1913年—1930年,第一部完全由香港投资拍摄的电影是《庄子试妻》

(2)香港电影的成长期:

1931年—1949年,电影类型有所发展、爱国影片创作增长、出现电影清洁运动

(3)香港电影的繁荣期:

1950年—1966年,从数量上看,这一时期共拍摄了4000多部影片

国联、长城和邵氏三大公司并立

粤语片是主流,占四分之三,武侠片开始兴起

出现了第一部立体电影《玉女情仇》

(4)香港电影的转型期:

1967年—1978年,香港电影逐渐摆脱现实主义传统转向纯娱乐的商业片功夫和武侠片繁荣并打入国际市场,喜剧片热潮兴起

(5)香港新浪潮电影运动:

1978年—1984年

徐克、许鞍华、章国明、严浩等年轻电影人发起了新浪潮电影运动

在新浪潮运动推动下,1982年《电影双周刊》创办了“香港电影金像奖”

(6)新浪潮之后的香港电影:

80年代末至今

香港电影呈现出多元化发展,出现了数次变奏

80年代末—90年代中:

创作高潮和繁荣

90年代中后期以后:

香港电影创作出现了萎缩

1.2香港电影的两条路线

(1)商业路线:

香港电影绝大部分走的是这一路线

商业类型片呈现出多元化发展:

武侠、功夫、警匪、黑帮、鬼怪等

徐克

简介:

原名徐文光,1951年生于越南,1966年移居香港,1969年赴美留学,在德州大学攻读广播电视电影课程,1977年返港在无线电视做编导,1979年执导第一部电影,1984年与妻子施南生组建电影工作室。

代表作品:

蝶变(1979)、新蜀山剑侠(1983)笑傲江湖(1990)、黄飞鸿(1991)黄飞鸿之二男儿当自强(1992)、青蛇(1993)刀(1995)、蜀山传(2001)、黑侠II(2002)七剑(2005)等

吴宇森

简介:

1946年出生于广州,1951年随父母移居香港,1971年,吴宇森到邵氏影业公司动作片导演张彻拍片,1985年加入了徐克的“电影工作室”,随后在徐克的帮助下,成功执导了《英雄本色》,1993年赴好莱坞拍片。

代表作品:

英雄本色(1986)、英雄本色2(1987)喋血双雄(1989)、喋血街头(1990)终极标靶(1993)、断箭(1996)变脸(1997)、风语者(2002)、赤壁(2007)等

杜琪峰

简介:

1955年出生,1972年进入香港无线电视台工作任编导,1980年首次执导电影,1990年开始担任电影监制,1997年组建银河映像公司。

代表作品:

暗战(1999)、枪火(1999)全职杀手(2001)、暗战2(2002)机动部队(2003)、大块头有大智慧(2003)大事件(2004)、黑社会之龙城岁月(2005)黑社会2(2006)、铁三角(2007)

文雀(2008)、复仇(2009)

刘伟强

简介:

1960年出生于香港,自小爱好摄影,1980年中学毕业后投身邵氏,1985年正式担任摄影师,1990年开始执导筒,1995年与文隽,王晶合组最佳拍档电影制作公司,1996年起执导《古惑仔》系列进入一线导演行列,2002-2003年刘伟强与麦兆辉执导的《无间道》三部曲把事业推向颠峰。

代表作品:

古惑仔之人在江湖(1995)、风云(1998)中华英雄(1999)、决战紫禁之巅(2000)

无间道(2002)、无间道2(2003)、无间道3(2003)头文字D(2005)、雏菊(2006)、伤城(2006)

 

(2)文艺路线:

一批导演坚持在影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少儿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