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得西山宴游记》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930372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4.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始得西山宴游记》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始得西山宴游记》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始得西山宴游记》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始得西山宴游记》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始得西山宴游记》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始得西山宴游记》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docx

《《始得西山宴游记》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始得西山宴游记》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始得西山宴游记》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docx

《始得西山宴游记》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始得西山宴游记》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始得西山宴游记》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教学设想:

本文居于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一第四专题“像山那样思考”第二板块“感悟自然。

这个板块有两篇散文《赤壁赋》《始得西山宴游记》,第一篇已经教完。

第四专题共分三个板块,分别是“谛听天籁”“感悟自然”和“湖山沉思”。

第二板块引导学生体会并表达自然风物引起的人生感怀。

本文的教学主要在积累文言字词,强调读诵,尽可能在课堂上完成背诵。

教学目标要求:

1、积累文言字词;

2、学会阅读赏析,体会语言运用的妙处;

3、学习本文在比照与映衬中写景的特点。

4、体会本文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在比照与映衬中写景的特点。

2、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法、质疑法、讨论法。

教学时数:

2教时

教学过程:

第1教时

要点:

整体理解;积累字词,继续文言文学法指导;解决第1段

一、导入学习要求

二、解题,整体把握

1、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思想家。

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世称河东先生。

自幼聪慧好学,21岁中进士第。

后京城与韩愈、刘禹锡同事。

永贞元年,柳宗元积极参加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活动,罢“宫市”,免杂税,打击贪官,但遭宦官、藩镇等腐朽保守势力反对。

革新集团失败了,其成员遭到迫害,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

在永州长达10年,后虽奉召回京,旋即又被贬为离京城更远的柳州刺史。

在柳州任职时,主持开挖水井,兴办学校,废除奴婢制度,深受当地民众爱戴。

病逝于柳州住所,世称柳柳州。

柳宗元在政治思想上受儒家民本思想影响,曾提出“官为民役”的观点。

政治上他是失意者,但在文学创作上却成就卓著,表现在寓言、传说、山水游记等散文方面,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对后世游记散文的发展有重大影响,《永州八记》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金母潭记》《钴金母潭西小丘记》《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始得西山宴游记是第一篇。

他写的游记不仅文笔简洁,描摹生动真切,富有诗情画意,而且处处渗透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寄托着对生活遭际的感慨和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写与自然的融合,表露自己的傲世情怀。

2、解释文体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3、朗读

(1)正音

僇人lù恒惴栗héngzhuìlì施施而行yíyí觉而起jiaò斫榛莽zhuózhēnmǎng焚茅茷fénfá箕踞而遨jījù衽席rèn岈然洼然xiāwā若垤若穴dié攒蹙累积cuáncù莫得遁隐dùn萦青缭白yíngliáo不与培塿为类pǒulǒu颢气hào引觞满酌shāngzhuó颓然就醉tuí与万化冥合míng

(2)朗读

三、研习第1段

1、自读第1段

2、积累重点字词(学生合作,共同理解)

恒惴栗——隙——施施——漫漫——日——穷——

(常常忧惧不安空闲时间慢慢走漫无目的每天,名词做状语穷尽

披——意——极——趣——觉——凡——怪特——

拨开心意到往睡觉大凡奇怪独特

3、合作理解,准备问疑,准备翻译(学生合作理解,培养合作学习意识,让学生养成查工具书看课下注释的习惯,培养自学能力。

互相质疑、解疑,是为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互相启发,提高学习效率。

4、问疑,答疑

5、试翻译

6、理解思路,辅助背诵

表现内心愤慨,又引出下文出游

漫无目的游览,心灵孤寂,苦闷

苦中作乐,借酒消愁

引出西山,概括特色(怪特)

问:

文章中心内容是记叙西山之游,作者为何开篇从他处着墨?

(做比照映衬铺垫下文的西山之游)

7、当堂背诵

四、研习第2段

1、自学下文,像老师那样先划出重点字词积累,再找出难理解的字词,与同学研讨,或者分工查工具书,协作解决)

2、交流

(1)随机抽一组同学交流

(2)教师补充提问:

因——异之——缘染溪——斫——箕踞而遨

岈然洼然——若垤若穴——攒蹙累积

莫得遁隐——四望如一——然后——特立

悠悠乎——洋洋乎——所穷——引

颓然就醉——心凝形释——万化冥合——向——为

(趁着意动“认为它奇异”沿着染溪;染溪,地名砍伸开两脚,像簸箕那样随意地蹲坐着游赏风光)

岈然洼然——若垤若穴——攒蹙累积

((高的地方)像深山一样深邃,(低的地方)像深池一样低陷(有的地方凸起)像土堆,(有的地方凹下)像地穴山聚集收拢,重叠到一起)

莫得遁隐——四望如一——然后——特立

(没有能逃脱或隐藏到我视力外的四周望上去浑然一体这以后独特耸立)

悠悠乎——洋洋乎——所穷——引

(渺远的样子浩大的样子尽头的地方拿起)

颓然就醉——心凝形释——万化冥合——向——为

(要跌到的样子接近酒醉心神凝聚形体放松万物暗合以前替)

第2教时

要点:

积累第2段字词,并背诵;赏析总结,练习作业

一、齐背第1段

二、散读第2段

三、继续研习第2段

1、相互探讨,质疑问疑

2、交流解答

3、看写景部分的翻译:

大家抓扶着攀登上山顶,伸开两脚,像簸箕那样蹲坐着游赏风光,凡是临近几个州县的土地,都像是在我们的坐席下面。

看它们那高高低低的形势,(高的地方)像深山一样深邃,(低的地方)像深池一样低陷,凸起的地方像土堆,凹下的地方像地穴,登高望远,尺寸之间尽览千里美景,许多山聚集收拢,重叠到一起,没有什么可以逃出我的视野的。

青山萦回着,白云缭绕着,最外面和天相接在一起,四下望去,好像成为一个整体。

这之后才知道这座山的独立出众,是不和那些小山丘同类的(为伍的)。

4、本段讨论:

(1)从作者的描写看,西山有怎样的特点?

(找出原文一句话概括)

(2)本段哪句话和文题呼应?

再请你解释一下文题及题眼

(3)作者说西山的“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有何深层含义?

(1答:

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西山无路西山高峻西山浩渺

2答: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3答:

作者由西山的特立之貌,喻自己卓而不群的人格,表现自己志高不俗的志向)

7、理解思路,辅助背诵

发现西山

攀登西山

游览西山

景色描写

宴饮游乐

抒发感受

8、背诵

四、整体研习,突出重点、难点,分组讨论,集中回答

(1)作者为什么说“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2)由本文的记游,你看出作者有怎样的精神和情感世界?

(3)文中两次写满酌而醉,前后之醉有什么不同?

(4)作者怎样用比照映衬来写西山之景?

提示:

(1)作者于自己的不幸中本想借游山玩水聊以忘忧,虽然畅游酒醉,却多是“觉而起,起而归”,心中的烦闷依然无法排遣。

忽遇西山的“特立”“不与培塿为类”给他带来特殊的感受,高峻的西山让作者感受到卓尔不群的人格之美,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知音,他仿佛与西山心心相印,自己志高品峻的情操恰恰在西山那高峻峭拔之貌中得以体现。

自然就特别推崇西山了。

文题“始得”恰好点明此游之意义

(2)1、一方面作者因为自己的不幸遭遇而愤懑痛苦;2、另一方面想借游览山水寻求精神超脱,或者以酒买醉;3、再一方面始终保持着高洁的人格和傲世的情怀。

(3)文章开始写以往游览“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

醉则更相枕以卧……觉而起,起而归”,记叙之中流露出被贬失意抑郁不平的心态。

而后文写游西山则表现出的是天人合一,物我两忘,以至醉不思归。

(4)它山与西山的比照,前醉和后醉的比照,突出游西山的独特感受;写山高又以俯视的感受作衬托,为的是显示西山之异。

五、课堂训练,翻译句子

(1)余自为人,居是州,恒惴栗。

(我自从成了受刑被侮的人,住在这个永州常惊恐不安。

(2)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深青的夜色,从远处而来,直到什么都看不见了,还是不想回家。

(3)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心凝住了什么都不想了,形体散开不复存在了,与万物暗暗合成一体。

(4)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

(这之后才知道我自己从前还没有开始游览。

六、课堂小结

(1)学生谈学习收获。

(2)教师再小结。

读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很容易陶醉于作者所描绘的奇山秀美的山水风光之中,今天我们仿佛也和作者一起消融在万物之中,领会到作者借西山之景表达的自己的人格与情操。

作者在游览之中得到了解脱以至醉而忘归。

对于这样的好文章,我们只有多读,多体悟。

七、布置作业:

1、积累字词,注意“始”在本文中的不同用法

2、背诵全文。

3、研究性学习:

A、西山之游真的让柳宗元摆脱了精神苦恼了吗?

B、比较一下《赤壁赋》和本文有什么同与不同?

4、欣赏品味。

请继续朗读,品味文中精美词句,并作简要点评

品味语言参考:

①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

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

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觉而起,起而归。

此五句语气急促,并运用顶针的修辞手法,即后一句的第一个字与前一句的末一字相同,强调“到”、“醉”、“卧”、“起”等动作,造成一种单调、无味的效果,表现出以往的游览大多心不在焉,未能真正投入其中,也没有形成真正的精神上的共鸣,并照应了前文的“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②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抓住西山的特点:

怪、特,为后文写西山之貌给作者带来的精神上的共鸣作铺垫。

③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为类。

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作者由西山的特立之貌,喻自己卓而不群的人格,表现自己志高不俗的志向。

此时他仿佛觉得脚下的西山及大自然中的一切与自己完全消融在一起,物我合一。

④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

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作者为自己找到知音而欣喜,为目睹西山之高峻而自慰。

醉而忘归,流连忘返,更表明此刻沉醉于西山之美,陶醉于西山之游的欢悦。

真可谓“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会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⑤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作者全身心投入自然万物之中,与天地之气相融,泯灭了主客之差异,在物我同一中获得巨大的精神愉悦。

因此把西山之游视为真正的游览。

⑥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

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作者将主观感受融入景物描写,通过恰当的比喻,映衬西山的高峻。

可见柳宗元写景之传神,文笔之幽丽,用词之精致。

(解说:

这个环节,是在前面朗读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一步欣赏品味文章写作的精妙之处,提高自己的欣赏水平,培养文学素养。

以下供教师参考:

柳宗元生平介绍

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人,代宗大历八年(773年)出生于京城长安,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客死于柳州。

一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享年不到50岁。

因为他是河东人,终于柳州刺史任上,所以人称柳河东或柳柳州。

柳家与薛、裴两家被并称为“河东三著姓”。

柳宗元的八世祖到六世祖,皆为朝廷大吏,五世祖曾任四州刺史。

入唐后,柳家与李氏皇族关系密切,只高宗一朝,柳家同时居官尚书省的就达22人之多。

但到了永徽年间,柳家屡受武则天的打击迫害。

到柳宗元出生时,其家族已衰落,从皇亲国戚的特权地位跌入一般官僚地主阶层之中。

柳宗元曾祖、祖父也只做到县令一类小官。

其父柳镇,官秩一直很低。

柳宗元非常感慨地说,柳氏到他这一代,已经“五、六从以来,无为朝士者”。

安史之乱,使柳家又受到一次巨大冲击。

战乱中,柳镇送母亲入王屋山避难,自己携着一家汇入逃亡人流,逃到吴地。

在南方,一度生计艰难,有时竟薪米无着。

柳宗元的母亲为了供养子女,常常自己挨饿。

柳宗元正出生于“安史之乱”后,他的幼年便是在穷困艰难中度过的。

柳宗元九岁时,又一次大规模的割据战争--建中之乱爆发,使柳宗元一家再一次饱尝战乱之苦。

柳宗元成长于动乱年代,他从少年时代起就对人民遭受的苦难有一定的了解,对社会现实有一定的认识,这对他以后的文学成就和思想建树不无影响。

贞元九年(793年)春,20岁的柳宗元考中进土,同时中进土的还有他的好友刘禹锡。

贞元十二年(796年)柳宗元任秘书省校书郎,算是步入官场,这一年,与杨凭之女在长安结婚,两年后,中博学宏词科,调为集贤殿书院正字,得以博览群书,开阔眼界,同时也开始接触朝臣官僚,了解官场情况,并关心、参与政治。

到集贤殿书院的第一年,他便写了《国子司业阳城遗爱碑》,颂扬了在朝政大事上勇于坚持己见的谏议大夫阳城,第二年写了《辩侵伐论》,表明坚持统一、反对分裂的强烈愿望。

贞元十七年(801年),柳宗元调为蓝田尉,两年后又调回长安任监察御史里行,时年31岁,与韩愈同官,官阶虽低,但职权并不下于御史,从此与官场上层人物交游更广泛,对政治的黑暗腐败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逐渐萌发了要求改革的愿望,成为王叔文革新派的重要人物。

王叔文、王(亻丕)的永贞革新,虽只有半年时间便宣告失败,但却是一次震动全国的进步运动,所实行的措施,打击了当时专横跋扈的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利国利民,顺应了历史的发展。

柳宗元与好友刘禹锡是这场革新的核心人物,被称为“二王刘柳”。

年轻的柳宗元在政治舞台上同宦官、豪族、旧官僚进行了尖锐的斗争。

他的革新精神与斗争精神是非常可贵的。

由于顺宗下台、宪宗上台,革新失败,“二王刘柳”和其他革新派人土都随即被贬。

宪宗八月即位,柳宗元九月便被贬为邵州(今湖南邵阳市)刺史,行未半路,又被加贬为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

这次同时被贬为司马的,还有七人,所以史称这一事件为“二王八司马事件”。

永州地处湖南和广东交界的地方,当时甚为荒僻,是个人烟稀少令人可怕的地方。

和柳宗元同去永州的,有他67岁的老母、堂弟柳宗直、表弟卢遵。

他们到永州后,连住的地方都没有,后来在一位僧人的帮助下,在龙兴寺寄宿。

由于生活艰苦,到永州未及半载,他的老母卢氏便离开了人世。

柳宗元被贬后,政敌们仍不肯放过他。

造谣诽谤,人身攻击,把他丑化成“怪民”,而且好几年后,也还骂声不绝。

由此可见保守派恨他的程度。

在永州,残酷的政治迫害,艰苦的生活环境,使柳宗元悲愤、忧郁、痛苦,加之几次无情的火灾,严重损害了他的健康,竟至到了“行则膝颤、坐则髀痹”的程度。

贬谪生涯所经受的种种迫害和磨难,并未能动摇柳宗元的政治理想。

他在信中明确表示:

“虽万受摈弃,不更乎其内。

永州之贬,一贬就是10年,这是柳宗元人生一大转折。

在京城时,他直接从事革新活动,到永州后,他的斗争则转到了思想文化领域。

永州十年,是他继续坚持斗争的十年,广泛研究古往今来关于哲学、政治、历史、文学等方面的一些重大问题,撰文著书,《封建论》、《非〈国语〉》、《天对》、《六逆论》等著名作品,大多是在永州完成的。

元和十年(815年)正月,柳宗元与刘禹锡等被召回京。

但并未被重用,由于武元衡等人的仇视,他们二月到长安,三月便宣布改贬。

柳宗元改贬为柳州(今广西柳州市)刺史,刘禹锡为播州刺史。

虽然由司马升为刺史,但所贬之地比原来更僻远更艰苦。

柳宗元想到播州比柳州还要艰苦,刘禹锡还有80多岁的老母随身奉养,便几次上书给朝廷,要求与刘禹锡互换。

后来因有人帮忙,刘禹锡改贬连州,柳宗元才动身向柳州。

柳州距京城长安,比永州距京城更远,更为落后荒凉,居民多为少数民族,生活极端贫困,风俗习惯更与中原大不相同。

柳宗元初来这里,语言不通,一切都不适,但他还是决心利用刺史的有限权力,在这个局部地区继续实行改革,为当地民众做些好事。

柳宗元在柳州,决心废除“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相侔,则没为奴婢”的残酷风习,制订了一套释放奴婢的办法,规定那些已经沦为效婢的人,都可以按时间算工钱,抵完债即恢复人身自由,回家和亲人团聚。

此举受到广大贫苦人民的欢迎,后来被推行到柳州以外的州县。

针对当地百姓迷信落后习俗,柳宗元严令禁止江湖巫医骗钱害人;举办和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兴办学堂,推广医学,并使从不敢动土打井的柳州,接连打了好几眼井,解决饮水问题。

柳州荒地很多,柳宗元组织闲散劳力去开垦,仅大云寺一处开垦的荒地、就种竹三万竿,种菜百畦。

他又重视植树造林,并多欢亲自参加了植树活动。

柳州四年,柳宗元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进行了一番兴利除弊的改革,遗惠一方,实际是王叔文改革在局部地区的施行。

长期的贬谪生涯,生活上的困顿和精神上的折磨,使柳宗元健康状况越来越坏,确是未老先衰。

他的好友吴武陵多次奔走于执政大臣裴度门下,设法营救他离柳州还京。

裴度与柳宗元同系河东人,元和十四年宪宗因受尊号实行大赦,经裴度说情,宪宗才同意召回柳宗元。

然而为时已晚,诏书未到柳州,柳宗元便怀着一腔悲愤离开了人间,当时年仅47岁。

临死前,柳宗元写信给好友刘禹锡,并将自己的遗稿留交给他。

后来刘禹锡编成《柳宗元集》。

虽然活了不到50岁,但柳宗元却在文学上创造了光辉的业绩,在诗歌、辞赋、散文、游记、寓言、小说、杂文以及文学理论诸方面,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