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练习题及答案1docx.docx
《统编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练习题及答案1docx.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练习题及答案1docx.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统编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练习题及答案1docx
统编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1)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学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由马克思主义文学观所决定的。
一个民族优秀
的作家大都是心怀人民的作家。
19世纪初,普希金在《论文学中的人民性》中就提出了人
民与文学的联系。
正因心中装有人民,他最终才能成为俄罗斯文学的代表。
同时,文学创作具有人民属性,还是由我们的社会性质决定的。
社会主义制度不同于其它任何制度的一个根本点,就在于是否以人民为中心,是否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
以人民为中心,而不是以某一个或几个少数阶层作为文学创作与工作的目的,这是社会主义文学与其它文学的一个分水岭。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同时也是文学艺术成果的享有者,更是判别一部作品是否优秀的
评判者。
马克思曾指出,“人民历来就是作家‘够资格’和‘不够资格’的唯一判断者”。
如何面对和迎接人民的判断,中国文学在百年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经验,也用实践经历提炼出了一
个颠扑不破的真理:
文学什么时候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文学之树就会枝繁叶茂;反之文学之树就会枯萎凋零。
这一点,一再为历史所证明。
对于作家而言,真正实践人民文学的路径就是要自觉了解人民的理想愿望,走入人民群众,深入基层一线,听取人民的想法,学习人民的经验,表达人民的心声。
人民是一切伟
大作家写作的出发点。
周扬同志曾讲,“中国作家中真正熟悉农民、熟悉农村的,没有一个能够超过赵树理。
”今天我们要了解中国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太行山区的生活,了解
那个时代晋东南人民的基本生活情况,赵树理的文学是绕不过的。
他的《小二黑结婚》写了一对农村青年男女小二黑、小芹冲破重重封建传统而最终争取婚姻自主的故事,《孟祥英翻身》又写了一个太行山区的受欺压的年轻媳妇在党的引领下如何成为英雄的故事,还有李有才、田寡妇,这些农民身上代言着人民的理想。
从某种程度上讲,赵树理小说中的人物是反映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农村发展情况的一面镜子,其背后蕴含着独特的时代内容。
何以赵树理能做到?
因为他不但来自农民,而且始终不脱离背弃农民,他讲述的是真正属于农民的心灵故事。
另外,作家还要提高服务意识,使创作更好地服务人民。
来自于人民生活的文学创造,
必须以满足人民的理想愿望作为主要目标。
这一目标要求我们要有服务于人民的强烈意识。
建国初期,作家柳青任陕西长安县县委副书记,为更深入了解农村,1953年他辞去副书记职务,定居皇甫村,在一个破庙改成的住所里住了14年,从而创造出了《创业史》。
他的全部心思都在如何使农民过上好的生活上,这也是他小说的来源。
人民是具体而不是抽象的,坚持文学的人民性,作家们还要认真研究不同群众的思想文
化需求,以及需求的共性与个性,从而面对一个文化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政治环境均发
生了深刻变化的时代,认清与辨识人民群众对精神产品的需求的多元化、多样化趋势,精
心取舍,多用心在内容、形式、风格方面的学习。
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创作出优秀的文学
作品。
大凡具有艺术感染力的文学作品,都是由具备相当高的艺术传达力的作家所传递和
表达的。
这种艺术传达力的获得,没有捷径可走,必得通过增强艺术本领才能达到。
真正
优秀的文学,必得有能力提升有需要的读者的精神世界,有能力激发这些读者向上向善的
情怀。
(摘编自铁凝《与人民同心与人民同行》,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俄罗斯文学的代表作家普希金心怀人民,他的文学创作体现了人民的属性。
B.在百年发展中,我国文学有过与人民共命运的经历,也有过背离人民的时候。
C.我们能通过赵树理的作品直观把握我国20世纪中叶晋东南农村发展的特点。
D.作家要满足人民的理想愿望,就要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意识,用创作服务人民。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一二段的相关论述增强了后文分析“作家如何与人民同心同行”的说服力。
B.马克思的言论有力支撑了“人民是判别文学作品优秀与否的评判者”这一观点。
C.文章举作家柳青为例,说明了作家在服务人民之路上,有时需要付出艰辛努力。
D.文章从“深入人民”“提高艺术本领”两方面详细论述了践行人民文学的路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与社会制度关系密切,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特点决定了社会主义文学的特点。
B.人民是文学作品的享有者、评判者,所以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人民的地位至高无上。
C.社会经济与政治环境变化会给作家的创作提出新挑战,增加他们文学创作的难度。
D.优秀的文学作品具备了高超的艺术传达力,就能够满足不同群众的多元文化需求。
【答案】
(1)C
(2)D
(3)A
【解析】【分析】
(1)C项,“曲解文意”。
从原文“其背后蕴含着独特的时代内容”可知“直观把握”有误。
故选C。
(2)D项,“表述有误”。
纵观全文,作者主要从“深入人民”“提高服务意识”两个角度论述
了践行人民文学的路径,另外涉及的两个路径“满足多元文化需求”“提高艺术本领”的相关
论述则要简略些,所以,“详细论述了‘提高艺术本领”’的表述程度有误。
故选D。
(3)B项,“强加因果”。
通读原文可知,“人民是文学作品的享有者、评判者”与“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人民的地位至高无上”间不存在因果关系。
C项,“于文无据”。
结合原文,“会
给作家的创作提出新挑战,增加他们文学创作的难度”这样的说法于文无据。
D项,“张冠
李戴”。
“高超的艺术传达力”指的是作家,而不是优秀的文学作品。
“扩大范围”。
结合原文
“认清与辨识人民群众对精神产品的需求的多元化、多样化趋势,精心取舍”可知,“优秀的
文学作品”不一定“能够满足不同群众的多元文化需求”。
故选A。
故答案为:
⑴C;⑵D;⑶A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
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的是
“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⑵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⑶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
力。
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这是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
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晚清学人杨守敬
杨守敬(1839一1915),湖北宜都人。
少年时代聪明好学,刻苦用功。
青年时代有两件事
对他影响很大:
19岁时,听谭大勋讲授汪中的《述学》,开始接触乾嘉考据之学;20岁那
年,偶然得见清人六严缩摹的《舆地图》,便借来临摹,这成为他研究历史地理学的开
端。
杨守敬曾经热衷科举,25岁起先后六次赴京参加会试。
虽然名落孙山,但因此结识了许
多名流学人,大大拓展了学术视野。
42岁时,他作为清政府外交官的随员前往日本,这成
为他学术生涯的转折点。
在日本四年,他搜访阙佚,爬罗剔抉,收集到我国大量的古籍珍本,并将它们影印摹刻为《留真谱》。
日本人森立之所撰的《清客笔话》,翔实记载了他在日本访书之事,杨守敬自己也写了《日本访书志》。
清政府出使日本大臣黎庶昌也搜集了许多稀见珍本和国内久已绝迹的古籍残本,与杨守敬志趣相投。
因此,当黎庶昌有了编纂《古逸丛书》的设想时,立即决定请他主持校勘。
《古逸丛书》在日本刊印后,产生了
很大的影响。
他还擅长书法,对书法理论也很有研究,在日本影响巨大,被尊为“日本书道
现代化之父”。
从日本回国的第二年,年已48岁的杨守敬第七次参加会试,仍以失败告终,从此绝意科
举,专注学问。
杨守敬博览群书,潜心研究,在舆地、版本、目录、金石、小学、经学、
辑佚等学术领域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留下的著作就有83种。
在杨守敬的学术研究中,舆
地学的成就最为突出。
他编撰了舆地学著作20多种,这些论著几乎涵盖了中国传统地理学
的各个方面,充分展示了他的杰出才华。
杨守敬的学术代表作是完成于1904年的《水经注疏》。
明清以来,《水经注》研究成果
很多,杨守敬的这部著作具有全面总结的性质。
他对《水经注》中所记裁的1200多条水道
进行了详尽考证;对征引的故实都一一注明出处;对清代学者全祖望、戴震等人的校释也
多有订正。
杨守敬既有坚实的考据学基础,又运用了当时地理学新知识,所以在《水经注》研究中有所突破,有所创新。
杨守敬还编制了古今对照的《水经注图》,图文互证,相得益彰。
(1)下列关于杨守敬日本之行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守敬的书法艺术和书法理论研究影响很大,他被尊为
“日本书道现代化之父
”。
B.杨守敬在日本访书之事被日本人森立之记载在《清客笔话》中。
C.杨守敬校勘《古逸丛书》,体现了他在版本、目录等方面的学术造诣。
D.杨守敬搜访阙佚,收集到我国的古籍珍本《留真谱》,并将它影印摹刻。
(2)下列有关杨守敬舆地学研究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守敬的《水经注疏》,是在全面总结明清两代《水经注》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完成的。
B.运用当时地理学的新知识,是杨守敬《水经注》研究取得成功的基础。
C.在杨守敬留下的83种著作中,有一部分是中国传统地理学方面的研究成果。
D.杨守敬对《水经注》记载的1200多条水道进行了详尽考证,还编制了《水经注图》。
(3)根据文章内容,请概括杨守敬取得多方面学术成就的原因。
【答案】
(1)D
(2)B
(3)①好学精神:
聪明好学,刻苦用功,博览群书。
②治学方法得当:
既有考据学的基
础,又能吸收新知识;既能吸收前人研究成果,又不盲从。
③广泛交游,视野开阔:
结识
名流学人,游学日本,多方涉猎。
【解析】【分析】
(1)D项,“杨守敬搜访阙佚,收集到我国的古籍珍本《留真谱》,并
将它影印摹刻”错误,原文说的是“他搜访阙佚,爬罗剔抉,收集到我国大量的古籍珍本,
并将它们影印摹刻为《留真谱》”,并不是“收集到我国的古籍珍本《留真谱》,并将它影
印摹刻”。
故选D。
(2)B项,“运用当时地理学的新知识,是杨守敬《水经注》研究取得成功的基础”错误,
原文说的是“杨守敬既有坚实的考据学基础,又运用了当时地理学的新知识,所以在《水经
注》研究中有所突破”,而选项改为了“运用当时地理学的新知识,是杨守敬《水经注》研究
取得成功的基础”。
故选B。
(3)通读全文可知,可以找到三个方面,分别是良好的精神品质,如“聪明好学,刻苦用
功”“博览群书,潜心研究,在舆地、版本、目录、金石、小学、经学、辑佚等学术领域都
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留下的著作就有83种”;正确的学习方法,如“既有坚实的考据学基
础,又运用了当时地理学新知识,所以在《水经注》研究中有所突破,有所创新”,还有交
友这一方面,如“因此结识了许多名流学人,大大拓展了学术视野”“清政府出使日本大臣黎
庶昌也搜集了许多稀见珍本和国内久已绝迹的古籍残本,与杨守敬志趣相投。
因此,当黎
庶昌有了编纂《古逸丛书》的设想时,立即决定请他主持校勘”。
考生可以从这些方面概
括。
故答案为:
⑴D;⑵B;
⑶①好学精神:
聪明好学,刻苦用功,博览群书。
②治学方法得当:
既有考据学的基
础,又能吸收新知识;既能吸收前人研究成果,又不盲从。
③广泛交游,视野开阔:
结识
名流学人,游学日本,多方涉猎。
【点评】
(1)本题考查筛选、理解文章信息的能力。
信息筛选题的答题步骤是:
①把握
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形成整体印象,尤其要注意对选
文中心句的理解;②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③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
比较。
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2)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
(3)本题考查概括文本内容要点的能力。
解答本题,应当明确题干的具体要求,找到材料中相关文字,提取有效信息,概括回答。
概括材料主要内容的方法有:
方法一:
语句摘
法。
通摘文中的中心句,概括文段的主要内容。
方法二:
要点法。
把揭示文段中心内容的或者句子找出来,成句子即可。
方法三:
意合并法。
先将文段分出意。
然后在意的基上提概括。
3.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
格乃文学之大体
郭宏安
《列子》中到,秦穆公要找一匹千里,伯推荐的九方皋,已找到,是一匹黄
色的母,而秦穆公看到的是一匹黑色的公,秦穆公不悦,伯大喜,,九方皋相,“得其精而忘其粗,其内而忘其外,其所,不其所不;其所,而其所不”。
事明,匹果然是匹千里。
个故事我想到文学翻和翻批,当我文学本行欣和判,道不
力争做一个九方皋那的人?
“得其精而忘其粗,其内而忘其外”,所求者,此之
也。
从事文学翻以及翻批的人,能从九方皋身上得的启是:
判断本的劣,
就要看它是否表了原作的精气神,而不只是看本的句是否与原作一一,是
否格正确、准确或精确。
所原作的精气神乃是其
“原有的味”(),即
格。
格者何?
非“弭迹”者乎!
作达原作的格做到两悉称,是不可能的,
但是尽力达,努力做到惟妙惟肖,是可能的,就要求者准确地感、体会到原作
的格,并且能用加以正确表达,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程,也是全面落
“信、达、雅”的果。
格是穿原作的一股气,或或柔,或或静,或或,精
气神是也,例如夏多布里昂的美,斯丹达的枯,波德莱的阴冷,加的冷静
⋯⋯
股气同在文中。
至于上的瑕疵,在种格气的下,是不
正的。
多名著往往有几瑕疵,不害其名著,是因有格的存在。
唐庄:
“班、
、屈、宋,亦有辞,沈、、、刘,犹多累句。
”是中国古人衡文的基本
度,即采取了瑕不掩瑜的立。
是清沈宗得明白:
“每古人所作,按其尺寸交搭
不无小,而一毫无于大体,可知意思笔墨已得,余便易易矣。
亦有院体稿本,竟能
无毫小病,而家反不甚重,更知画者首大体。
”
沈宗所的家正是我所的文学翻批家,前者面的是想象力世界的
加工和改造,而后者面的是想象力和想象力的品。
如果一位文学翻批家傅
雷的《高老》,他是着眼于格,是?
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外国文学名著版
的《高老》中,傅雷把“”成了“”,只能不留神犯了一个小,无关宏旨。
像
小可以正和避免,但并不影响《高老》被看作是准确达了原作格的一部秀
作,正如批家李健吾所:
“巴扎克的大段落,在他是气魄,是气,是酣
⋯⋯”
傅雷的《高老》的格,庶几近之。
一位文学翻批家把注意力放在品的
格上,要独具只眼,看出作品整体的美。
不可用。
因整体的美并不必然建立在的精确之上,有候于追逐的
完美,以至于失去创造的活力,那就得不偿失了。
法国19世纪的大批评家波德莱尔对整体
与细节的关系有过十分精彩的论述,例如他毫不犹豫地赞同德拉克洛瓦“为整体而牺牲细
节”,因为后者“唯恐因作业更清晰更好看而产生的疲劳减弱他的思想活力”。
当然,细节的
错误仍然是错误,当它危及整体的美的时候,就必须毫不留情地指出来。
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11月30日24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品的风格,即是本文作者所强调的“得其精而忘其粗,见其内而忘其外”中的“精”与
“内”。
B.判断译本的优劣,要看译本的语句词汇是否忠实原作、是否准确,更要看它是否表现了原作的精气神。
C.名家作品也有细节的不足,如夏多布里昂过于华美,斯丹达尔过于简枯,波德莱尔过于阴冷,加缪过于冷静。
D.译者对原作风格把握不准,即使词句译得很精准,也不能说是全面落实了翻译工作的
“信、达、雅”的要求。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大量地使用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体现出其丰厚的学养和开阔的眼界。
B.举例论证注意了详略得当,既有多例的排比列举,也有对一例的深入分析。
C.引用沈宗骞的话是为了论证文学翻译批评家应着眼于整体风格而不是细节。
D.作者在论证评论诗文应采取瑕不掩瑜立场后,接着论证文学翻译家也应如此。
(3)对翻译作品,作者为什么特别看重风格的准确传达而不纠结于细节的瑕疵?
【答案】
(1)C
(2)D
(3)①风格是原作的精气神,决定作品整体美;②有风格在,细节的瑕疵往往是无关宏
旨的;③滥用细节,(过分追求细节)常常会失去创造的活力。
【解析】【分析】
(1)C项,“夏多布里昂过于华美,斯丹达尔过于简枯,波德莱尔过于
阴冷,加缪过于冷静”是指各家各自的风格特征,而非细节的不足。
故选C。
(2)D项,“文学翻译家”说法错误,应是“文学翻译批评家”,故选D。
(3)依据第三段可知“风格是原作的精气神,决定作品整体美”;第四、五段“许多名著往
往有几处瑕疵,不害其为名著,这是因为有风格的存在”可概括为“有风格在,细节的瑕疵往往是无关宏旨的”;第六段概括为滥用细节,(过分追求细节)常常会失去创造的活力。
故答案为:
⑴C;⑵D;
⑶①风格是原作的精气神,决定作品整体美;②有风格在,细节的瑕疵往往是无关宏旨的;③滥用细节,(过分追求细节)常常会失去创造的活力。
【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把握信息要点的能力。
这类题,首先要求学生整体
阅读文段,理清思路,把握好文段的中心;然后仔细阅读题干及每一选项,把握每一选项的关键信息;最后根据选项的关键信息认真比对原文,并会根据原文内容作进一步的合理
推断与分析。
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一般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混淆未然与已然、部分与整体”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找出答案。
(2)此题考查对论述文论证的分析能力。
这类题,首先应读懂文章,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然后分清文章的观点与论据,以及论证的方式等。
这需要深入分析论证思路是如何一步步展开的,也需要掌握常见论证方法的大体规律。
⑶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文章的核心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文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4.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回答后面问题。
戏曲作为综合艺术,吸收了多种其他艺术门类的优长和手段,融为一体,创造了在世界
舞台上独树一帜的艺术。
以武打为突出特征的武戏,堪称世界剧坛的一朵奇葩,集中而鲜明地体现着戏曲的中华美学特色和独具优势的艺术表现力。
武戏历史久远,文化积淀深厚。
京剧形成初期,武戏依然保持着粗犷的古朴之风,注重
勇猛、激烈的跌打翻扑,不太讲究造型、做戏。
随着剧种的成熟、发展,经过几代艺术家特别是作为“武戏文唱”的引领者杨小楼的执着进取,在继承传统武打技术的基础上,一方面对技巧动作加以美化,增强舞蹈性,另一方面强调基本技术服从剧情和表演的需要,使技巧动作成为一种优美的舞姿和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段,并与唱、念、做结合运用,让武戏得到整体提升,留下许多具有精美观赏价值的经典之作。
武戏美在哪里?
第一层次是“形式感知”。
武戏以动作因素为主,演员把握自己的动作,
按一定的节奏在时间和空间中延伸,通过强与弱、快与慢、刚与柔、动与静的变化,呈现流动和瞬间的美,加上开打、翻跌、下高、打出手等高难度惊险动作的穿插运用,带来的悬念和惊叹,显然更直观,更富于视觉的冲击力。
这也是人们被京剧吸引往往从武戏开
始,京剧走出国门必带武戏的重要原因。
第二个层次是“同情与共感”。
武戏流传至今的优
秀剧目,内容大多数弘扬的是中华民族的优良品德,如保家卫国、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除暴安良、抱打不平的侠义精神,塑造了许多忠臣良将和民间英雄人物,传达的是正
能量。
即使是反面或性格复杂多面的角色,也能够通过细致入微的刻画,脸谱、神态、身段表演等鲜活地揭示其本来面目,于恶中见美,美中见恶,取得观众的审美认同。
美是难以被忘记的。
京剧艺术博大精深,绚丽多姿,文戏、武戏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前些年武戏的势弱,出自内外两方面的原因。
外因除了大众娱乐日趋多元,流行文化的冲击,还有武戏演出对场地、环境的要求严于文戏,造成展示机会较少,多年来在大型演唱会中只能于开头、结尾烘托气氛,难以尽显完整风貌。
内因则表现为传承、创新乏力,随着一代技艺精湛的老艺术家先后离去,舞台水准下滑,难以适应新、老观众的审美需求。
当前,武戏振兴迎来新的良好机遇。
以传统为根脉,不仅指具体的戏与技巧,还有前辈
艺术家积累的经验和启示。
高盛麟先生曾对武戏演员提出“三要”:
一要打好基础,意指基
本功要规范、扎实、过硬,唱、念、做、打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可偏废,才能真正体现武戏的整体美;二是演好人物,包括准确把握人物的个性,处理好技术与人物的关系,表演要有真实感,脱离生活和人物的技巧堆积再多,也无美可言;三要跟上时代,了解时代和观众的审美取向,对武戏有所创新,有所丰富。
尤其是武戏的新剧创作很少,值得分外重视。
武戏之美亦中华文化之美。
武戏的“精气神”,将会在新时代焕发光彩。
(摘编自刘连群《弘扬武戏之美》,《人民日报》
2019年07月11日)
(1)下列关于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武戏以武打为突出特征,极具中华美学特色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堪称世界剧坛奇葩。
B.武戏历史久远,一直保持粗犷古朴之风,重勇猛、激烈的跌打翻扑,不迫求造型和做戏。
C.武戏以动作因素为主,更直观且富于视觉冲击力,观众往往从看武戏开始而爱上京剧。
D.武戏之美,同情与共感的美,比形式感知上的美感更重要,是武戏至今不断的根本原因。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没有历代艺术家在继承传统武打技术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创新,如加强舞蹈性,强调服从剧情和表演需要等,武戏观赏价值就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