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养生之道 精品.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926053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0.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老子养生之道 精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老子养生之道 精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老子养生之道 精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老子养生之道 精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老子养生之道 精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老子养生之道 精品.docx

《老子养生之道 精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老子养生之道 精品.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老子养生之道 精品.docx

老子养生之道精品

老子的养生之道

春秋时期的老子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道家创始人,而且还是一个伟大的养生家。

据《史记》记述:

“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二百余岁,以自修道而养寿也。

”,历史上虽有不知其所终之说,但是有一点看法还是一致的,这就是说老子比孔子年长近三十岁,又比孔子死得晚。

孔子活了七十二岁,故此推论老子是一位超百岁的寿星。

老子这么长寿得益于其养生之道,其核心就是他自已说的:

“吾欲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这食母就是食气,食气是古人养生的主要方法。

老子不但是个以气养生的实践者,而且还根据自已的切身体会写出了气功养生的理论和方法,成为历代气功家练功的要旨,为人类的健康作出了巨大贡献。

一、精气之说。

老子在《帛书。

第六章》中说:

“浴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

绵绵呵!

其若存!

用之不堇。

”,要理解这章经文,关键是搞通玄牝两字的含义。

这里所说的玄是指天,指阳,所说的牝是指地,指阴,与“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

”的阴阳两气是同一的意思。

天地之根就是指人的口鼻,口进饮食为阴气,鼻入空气为阳气,所以口鼻是人与自然最直接的也是最根本的门户。

由此可以看出这“浴神”就是阴阳两气构成的精气的代名词,要想不死就得依靠口鼻的作用。

同时也说明了精气是有结构的,这就为练气功能养生,中医药能疗病提供了理论依据。

这精气学说对人类健康的贡献,其意义之深远、影响之巨大是难以估计的。

二、经络之说。

老子在《帛书。

第十六章》中说:

“至虚,极也。

守静,督也。

万物旁作,吾以观其复也。

”,这“督”就是指督脉。

何以为证呢?

庄子在《养生主》中对此作了证明:

“缘督以为经”说督是一条经脉,后人称之为督脉。

这“复”就是说经气沿全身左右二十四条经脉往复运行的情况,而且是以“万物旁作”的形式进行的,即经气走完左半身再走右半身反复往返地运行。

对经脉的循环无端的特征他在《帛书。

二十五章》中有进一步的阐述:

“萧呵!

寥呵!

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这就把经脉的客观存在而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独立性和循环性的根本特点加以肯定。

他不单发现了经脉,同时还发现了经穴,他在《帛书。

第一章》中说:

“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噭。

”这个“噭”字无论从形象、意义、读音来看,无疑是窍穴的代用字。

从“守督”和“观窍”联系起来分柝,这个窍穴就是尾阊穴,实践证实确有“众妙之门”的作用。

从以上可以得出结论,经络是老子发现的。

经络系统的发现,比起我国“四大发明”来其意义更伟大、更深远。

三、养生方法。

老子的养生方法除了“天门开阖”、绵绵若存的调深呼吸等服气方法外,着重是“凝神入气穴”的神守法。

老子在《帛书。

第五十五章》中说:

“心使气日强。

”首先提出了神气关系说,为神守法提供了理论依据。

这个“心”包括了人的意识,也包含了神经系统的反射功能。

主要有三种神守方法:

1、守督观窍法。

这个窍就是指人的九窍之一的后阴上的尾阊穴,也是督脉二十八个穴位中的最后一个穴位。

我把经络系统的督脉称之谓纲,而尾阊穴则是纲的绳头,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督脉是脊髓紧紧结合在一起,,而脊髓又与脑干相连接,所以守督法对调节神经系统,改善全身的机能具有很好的作用。

2、守腹法。

老子的“虚其心,实其腹”、“专气至柔,能婴儿乎?

”说的就是以关元穴为中心的小腹处,也就是现代人说的意守“下丹田”。

神守小腹对于培育精气、改善消化系统机能和下肢功能是有很大好处。

3、守中法。

老子在《帛书。

第五章》指出:

“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这“中”在何处?

有的说在脐,也有说在中脘穴。

根据《帛书。

第四十二章》说:

“中气以为和。

”的中气可以理介为中脘之气,后来唐代孙思邈也把脐上三寸的中脘穴说成丹田。

中脘穴是手太阳、手少阳经、足阳明经、任脉之会穴,练功实践证明,神守中脘穴具有清醒头脑,改善五脏机能的作用。

老子的以气养生之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他的思想光芒可与日月同辉!

遗憾的是被继承的只是少数,大多数的不是被篡改,就是被遗忘。

我们一定要把其精华继承下来,加以发扬光大

老子养生思想新解

一、老子养生思想的宇宙观基础

作为道家的创始人和道教的祖师,老子通过他的《道德经》提供了一种以"道"为核心的道家思想体系。

老子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道"产生的,并且是按照"道"的规律运动变化的。

那么什么是"道"呢?

老子说: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道德经一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曰大。

(《道德经二十五章》)

在老子看来,真正的"道"是不可以言说的,它在天地混沌之先,为万物之母,它"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为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是为惚恍。

"(《道德经十四章》)所以老子又说: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

(《道德经二十一章》)

可见,"道"实则是隐藏在事物表象背后的决定事物存在变化的本质特性。

虽然"道"无形无象,但它却是天地万物之本,"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性,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太上老君常说清静妙经》)。

所以老子说: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德经四十二章》)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道德经四十章》)

虚而无形的道不仅是万物赖以存在的根据,而且是派生万物的本原,宇宙世界首先是有了道,然后才有天地万物,由道化生混沌之气,由混沌之气产生天地阴阳,再由天地阴阳产生世间万物。

在这过程中,人也随之产生。

关于道化生人的过程,元陈致虚《金丹大要・上药篇》作了一个明确的解释,他说:

精气神三物相感,顺则成人,……何谓顺?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故虚化神,神化气,气化精,精化形,形乃成人。

(《金丹大要・上药篇》)

天地万物不仅产生于道,而且它们还是遵循"道"而运动变化的。

老子说: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道德经五十一章》)

道使万物得以产生,德使万物得到蓄养,物使万物成形,环境之有利形势使万物能顺利成长,所以万物莫不遵从道。

如果不遵循道的规律甚至逆道而行,事物就不可能产生存在下去。

这一点庄子说得非常明确:

道者,万物之所由也,庶物失之者死,得之者生:

为事逆之则败,顺之则成。

(《庄子・渔父》)

既然天地万物正常的发生发展都是根据"道"的规律进行的,那么"道"的根本规律又是什么呢?

老子指出: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经二十五章》)

可见"道"的最根本规律就是自然,即自然而然、本然。

按照道的这种自然规律,对待事物就应该顺其自然,让事物按照自身的必然性自由发展,方能使其正常成长。

所以老子说: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故道生之,德蓄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为玄德。

(《道德经五十一章》)

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道德经十七章》)

二、老子的养生原则

既然万事万物都是由道产生并遵循道而运动变化的,人亦是如此,而且"道法自然",以自然为本,所以人之正常的生活过程就在于它的自然性。

人道贵在自然,所以作为人道之一个重要方面的养生之道显然就应该以自然为本。

既然养生贵在自然,所以探讨什么是人道之自然以及怎样做到人道之自然就成了老子所要解决的一个基本问题,而老子所提出的养生思想和养生方法也正是围绕这一问题的解决提出来的。

根据老子的认识,人道之自然主要表现为无为和虚静两个方面,这也是老子为养生所确立的两个基本原则。

首先来看养生的无为原则。

无为是道之自然的必然反映,因为要使事物处于自然状态,就不能对它横加干涉,不能以人之有为去影响事物的自然进程;在这种情况下,事物也才能得到正常发展。

这也是人们在处理社会和养生问题时所应坚持的原则。

所以老子说: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而不群;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道德经二章》)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道德经三十八章》)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矣。

(《道德经四十八章》)

在老子看来,无为,事物则能按照自身规律顺利发展,人身、社会更是如此。

如果人为地干涉人的发育成长和生活,按照某种主观愿望来干扰和改变社会的自然状态,其结果只会是揠苗助长,自取其败;所以只有在无为的自然状况下,人才能健康地生活,社会才能正常地发展。

因此,明智的人应该采取无为之道来养生、治世,也只有如此,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所谓"无为而无不为"也。

从老子养生的无为原则进一步延伸,就必然可以得到其养生的第二个原则:

虚静原则。

因为人之有为皆因欲念而起,欲念一起则心动,心动则意动,意动则神动,神动则气动,气动则形动,形气神动则必然神驰于外,气散于中,精耗于内,健康为之受伤。

要防止这种局面的发生惟有一法,这就是虚其心,静其神。

心虚则欲望不起,神静则念头不生,心清神静,根本坚固,形神相亲,则能长生久视。

在这一点上,庄子说得更明确:

静则无为,无为也则任事者责矣。

无为则俞俞,俞俞者忧患不能处,年寿长矣。

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万物之本也。

(《庄子・天道》)

由此,虚静自然也就成了老子养生的一个重要原则。

所以老子说: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夫物芸芸,各归其根。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道德经十六章》)

清静为天下正。

(《道德经四十五章》)

其实,老子养生的无为、虚静两个原则又都是以道法自然为基础的,无为是基于人之不作而保留人道之自然,虚静则是基于人之有作而恢复人道之自然,它们也是养生中消极与积极这两个不可缺少的方面。

三、老子的养生方法

关于养生的具体方法,老子提出的不多,不过在上述两个养生原则下他还是提出了一些。

首先,他认为人的养生应该淡泊无为,少私寡欲,返朴归真。

他说:

故令有所属: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道德经十九章》)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

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累累兮若无所归。

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澹兮若晦,漂兮似无所止。

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

(《道德经二十章》)

在老子看来,最好的生活应是一种淡泊无为、少私寡欲、纯朴自然的生活,人们应"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道德经八十章》),像初生婴儿那样,过一种无知、无为、无欲、无求的完全自然的生活,这样才能保其精神,全其性命,达到健康长寿。

另一方面,老子认为人又应该"致虚极,守静笃",以虚静之道来养生,关于虚静之道的具体方法,老子说: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

(《道德经二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专气致柔,能婴儿乎?

涤除玄览,能无疵乎?

(《道德经十章》)

致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道德经十六章》)

可见在老子看来,养生应清除心中的各种欲念妄想,使心神安守于内,欲念妄起致心神不宁,人的健康就会受损。

这正如老子所说: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道德经十二章》)

所以如果人能够使神安守于内,调和精气,使精气不乱,则形体应之而柔顺,形顺神安,则能长生久视。

这也就是老子所描述的: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为天下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道德经六章》)

四、老子养生思想对后世道教养生的影响

作为道家思想的创始人,老子对后世道教养生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老子有关道的思想是后世道教养生思想的重要理论来源。

早期和后期许多道教养生学者都是根据老子的道的理论来讨论养生问题,或以其为指导,或在此基础上来加以发挥。

尤其是宋元以后内丹炼养中的顺则成人、逆则成丹理论,更是直接导源于老子的道生万物理论。

其次,老子确立了后世道教养生的一些重要的养生原则。

如无为原则和虚静原则都在后世道教养生中得到了继承,特别是虚静原则更是成为了道教养生的一个基本原则,并得到了进一步的阐发,而虚静之道则成了养神的根本大法。

再次,后世道教的一些养生方法就是直接从老子那里继承发展而来。

如《太平经》提倡的守一之法,就与老子"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其致一也"(《道德经三十九章》)的论述及其他相关守神的论述有关。

又如胎息方法的产生,很显然是与老子对婴儿状态的推崇和他的"专气致柔,能婴儿乎"的论述有关。

此外,其他的存思、行气等养生方法亦都可以从老子那里找到根据。

总之,老子对后世道教养生学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从理论到实践都可以找到老子的影子,所以要真正理解道教养生的理论和方法,全面认识老子尤其是他的养生思想是很有必要的

浅论老子养生思想

老子,姓李,名耳,曰聃,字伯阳,楚国苦县(今鹿邑县)人。

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道家创始人,而且还是一个伟大的养生家。

据《史记》记述:

“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二百余岁,以自修道而养寿也。

”,历史上虽有不知其所终之说,但是有一点看法还是一致的,这就是说老子比孔子年长近三十岁,又比孔子死得晚。

孔子活了七十二岁,故此推论老子是一位超百岁的寿星。

老子这么长寿得益于其养生之道,其核心就是他自已说的:

“吾欲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这食母就是食气,食气是古人养生的主要方法老子在他的《道德经》中说: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并在《太上老君养心诀·养生真诀》中指出:

“且夫善摄生者,要先除害,然可保全性命,延驻百年。

何者是也?

一者薄名利,二者禁声色,三者廉财货,四者损滋味,五者除佞妄,六者去妒忌。

”老子认为,自然界博大无边,欲望又无止境,要以有限的生命,去追逐无穷的名利,整天患得患失势必要劳神伤身,损害健康故他极为主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经常保持一种心平气畅,体态深清的心理状态。

这是他获得健康长寿的根本原因。

老子不但是个以气养生的实践者,而且还根据自已的切身体会写出了气功养生的理论和方法,成为历代气功家练功的要旨,为人类的健康作出了巨大贡献。

一、精气之说。

老子在《帛书。

第六章》中说:

“浴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

绵绵呵!

其若存!

用之不堇。

”,要理解这章经文,关键是搞通玄牝两字的含义。

这里所说的玄是指天,指阳,所说的牝是指地,指阴,与“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

”的阴阳两气是同一的意思。

天地之根就是指人的口鼻,口进饮食为阴气,鼻入空气为阳气,所以口鼻是人与自然最直接的也是最根本的门户。

由此可以看出这“浴神”就是阴阳两气构成的精气的代名词,要想不死就得依靠口鼻的作用。

同时也说明了精气是有结构的,这就为练气功能养生,中医药能疗病提供了理论依据。

这精气学说对人类健康的贡献,其意义之深远、影响之巨大是难以估计的。

二、经络之说。

老子在《帛书。

第十六章》中说:

“至虚,极也。

守静,督也。

万物旁作,吾以观其复也。

”,这“督”就是指督脉。

何以为证呢?

庄子在《养生主》中对此作了证明:

“缘督以为经”说督是一条经脉,后人称之为督脉。

这“复”就是说经气沿全身左右二十四条经脉往复运行的情况,而且是以“万物旁作”的形式进行的,即经气走完左半身再走右半身反复往返地运行。

对经脉的循环无端的特征他在《帛书。

二十五章》中有进一步的阐述:

“萧呵!

寥呵!

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这就把经脉的客观存在而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独立性和循环性的根本特点加以肯定。

他不单发现了经脉,同时还发现了经穴,他在《帛书。

第一章》中说:

“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噭。

”这个“噭”字无论从形象、意义、读音来看,无疑是窍穴的代用字。

从“守督”和“观窍”联系起来分柝,这个窍穴就是尾阊穴,实践证实确有“众妙之门”的作用。

从以上可以得出结论,经络是老子发现的。

经络系统的发现,比起我国“四大发明”来其意义更伟大、更深远。

三、养生方法。

老子“少私寡欲”的养生观,对我国中医学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和推动作用,中国最早的医书《黄帝内经》就是继承和发扬了老子的这一观念,提出“恬淡虚无”、“志闲而少欲”等养生之道,并将它深入发展成为中医理论体系中的基础。

当今世界卫生组织在维多利亚会议宣言中提出的“合理膳食、适量劳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等健康四大基石”,和2500多年前老子清静无为、顺乎自然的养生观是完全一致的。

在喧嚣浮躁的现实生活中,若能超尘拔俗,回归自然,进入“物我两忘”修身养性的境界中,这对净化心灵,强身健体当然是大有裨益的。

老子的养生方法除了“天门开阖”、绵绵若存的调深呼吸等服气方法外,着重是“凝神入气穴”的神守法。

老子在《帛书。

第五十五章》中说:

“心使气日强。

”首先提出了神气关系说,为神守法提供了理论依据。

这个“心”包括了人的意识,也包含了神经系统的反射功能。

主要有三种神守方法:

1、守督观窍法。

这个窍就是指人的九窍之一的后阴上的尾阊穴,也是督脉二十八个穴位中的最后一个穴位。

我把经络系统的督脉称之谓纲,而尾阊穴则是纲的绳头,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督脉是脊髓紧紧结合在一起,,而脊髓又与脑干相连接,所以守督法对调节神经系统,改善全身的机能具有很好的作用。

2、守腹法。

老子的“虚其心,实其腹”、“专气至柔,能婴儿乎?

”说的就是以关元穴为中心的小腹处,也就是现代人说的意守“下丹田”。

神守小腹对于培育精气、改善消化系统机能和下肢功能是有很大好处。

3、守中法。

老子在《帛书。

第五章》指出:

“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这“中”在何处?

有的说在脐,也有说在中脘穴。

根据《帛书。

第四十二章》说:

“中气以为和。

”的中气可以理介为中脘之气,后来唐代孙思邈也把脐上三寸的中脘穴说成丹田。

中脘穴是手太阳、手少阳经、足阳明经、任脉之会穴,练功实践证明,神守中脘穴具有清醒头脑,改善五脏机能的作用。

道家所主张的“道”是指天地万物的本质及其自然循环的规律。

自然界万物处于经常的运动变化之中,道既是其根本法则。

人的生命生命活动符合自然规律,才能够使人长寿。

这是道家养生的根本观点。

道家思想中,“清净无为”、“反朴归真”、“归柔”等主张,对中医养生保健有很大的影响和促进。

老子有关养生思想,对后世影响较大。

他那种虚无主义的静的养生观与体育锻炼是对立的,是消极的、不全面的观点。

但是在这方面,他那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以及去甚节制奢欲的主张还是可取的

中国养生文化的起源

就有文字记载的历史确切性而言,中国养生文化的萌芽大概只能上溯到殷商时代。

从已经出土的甲骨文的考证中可以发现,殷商时的人们在生病、分娩时都祈祷祖宗神灵佑助;对日常生活中的吉凶祸福与健康状况也不时卜问,进而举行各种形式的祭祀活动以清除不祥。

此外,甲骨文中还出现了有关个人卫生(如沐、浴)和集体卫生(如大扫除称“寇帚”)之类的记载。

  逮至西周,养生思想进一步发展。

周代还设有食医专门掌管周王与贵族阶层的饮食,指导“六饮、六膳、百馐、百酱”等多方面的饮食调理工作,提出饮食调理要与四季气候相适应;并有了专职主管环境卫生的职官,如“庶氏掌除毒蛊”;“翦氏掌除蠹物……以莽草薰之”;“壶涿氏掌除水虫”,使水清洁。

  中国养生文化史上第一个黄金时代的到来首推春秋战国。

当时的史书对养生的记载已经十分具体,例如《左传》就记载了秦国医和为晋侯治病,指出晋侯之疾是“近女室。

疾如蛊”的结果,已经注意到了房室起居与健康的关系。

在先秦诸子学说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儒、法、道、墨四家,而在养生问题上贡献最大的又属其中的儒、道两家。

  儒家养生思想

  儒家学说的奠基人是孔子。

孔子不但博学多才,精通六艺,而且也长于养生之道。

从《论语·乡党》中可以看出,孔子在饮食起居方面的清规戒律很多,如“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食饣壹而饣曷。

鱼馁而肉败,不食。

色恶,不食。

臭恶,不食。

失饪,不食。

不时,不食。

割不正,不食。

不得其酱,不食。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

  除了讲究饮食卫生之外,孔子还提出:

“君子有三戒:

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因此“知者乐,仁者寿。

”(《颜渊》)。

《论语·李氏》这就表明孔子已经注意到从少、壮、老三阶段不同身心状况出发,提出相应的养生之道,堪称开创阶段养生理论之先河。

  至于被后世儒家称为“亚圣”的孟子,他在养生方面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孟子·公孙丑上》说:

“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

”从而颇富创见地提出,一个人要想做到身心健康,那就只有“善养吾浩然之气”。

至于如何才能养“气”,孟子也提出了两点带有鲜明儒家色彩的独到方法:

其一是“配义与道,无是,馁也”,也就是说一切都要从儒家的所谓道义出发,理直气壮,从而使个体保持一种旺盛的精神状况;其二是“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意思是说养“气”必须培养良好的心理状态,心地要光明坦荡,不能邪念存心。

总之,孟子的养生思想具有一种强烈的道德色彩,堪称后世强调通过陶冶道德情操以养生流派的鼻祖。

  在先秦诸子的学说中,养生思想最丰富深邃,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当首推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学派。

  老子,姓李,名聃,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同时也是一个著名的养生理论家和实践者。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称:

“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老子之所以能够活到160余岁,这首先得力于他本人主观上十分重视“长生久视之道”,甚至把养生治身置于治国平天下之上。

老子一方面是“修道而养寿”的身体力行者,另一方面又在长期的养生实践中摸索出了一整套带有道教色彩的养生理论和养生方法。

他所提出的“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老子》十九章)的思想,既反映了道家的处世哲学,也体现了“清静无为”、“致虚极”、“守静笃”的养生观。

特别是老子提出的“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专气致柔,能婴儿乎?

涤除玄览,能无疵乎?

”(《老子》十章)更是涉及到了气功养生的具体方法和具体步骤。

老子所倡导的上述锻炼原则,在先秦以降的两千多年气功养生史上,曾经产生过极其重大的影响。

  庄子,姓庄名周,战国中期道家学说的集大成者。

与老子相比,庄子的养生思想和养生方法更为具体、深邃。

他不但直接继承了老子“归真返朴”、“清静无为”的养生理论,而且编制了一整套导引、吐纳的养生方法。

《庄子·刻意》说:

“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道(导)引之土,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

”这在先秦诸子中堪称是最早对气功导引方法的一种具体而形象的描绘。

  在庄子开创的诸多养生理论中,最有特色的大概莫过于“心斋”和“坐忘”二法,可以说它们已经涉及到了我国静功养生学的核心问题。

  《庄子·人世间》称:

“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

耳止于听,心止于符。

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

唯道集虚。

虚者,心斋也”。

“坐忘”的概念见于《庄子·大宗师》:

“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战国末年,诸子各家学说出现了相互交融的局面。

产生于这一时期而被后世称为“杂家”的《吕氏春秋》一书,在养生学方面显得更加成熟,养生理论也更加专门化。

概而言之,《吕氏春秋》的养生观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节欲。

《吕氏春秋》的作者认为感官欲求乃是人的自然天性,但决不可听任欲望无限膨胀,而必须有所节制。

在作者看来,耳目鼻口等感觉器官都是服务于生命整体的,所以“不得擅行,必有所制。

”(《贵生》)人们的生活固然离不开一定的物质条件,但“物也者,所以养性也”(《本性》),决不可放纵物欲,以损害身体健康作为享乐的代价。

骄奢淫佚的生活不仅是道德的堕落,同时也是健康的大敌。

为此,作者在《本生》篇中提出了一条含义深刻的养生格言:

“出则以车,入则以辇,务以自佚,命之曰招蹷之机;肥肉厚酒,务以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