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练3《后汉书》选篇.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923102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5.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练3《后汉书》选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届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练3《后汉书》选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届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练3《后汉书》选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届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练3《后汉书》选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届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练3《后汉书》选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练3《后汉书》选篇.docx

《届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练3《后汉书》选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练3《后汉书》选篇.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练3《后汉书》选篇.docx

届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练3《后汉书》选篇

2021届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黄金测试卷(3)

《后汉书》选篇

一、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宋均字叔庠,南阳安众人也。

以父任为郎,时年十五,好经书,每休沐日,辄受业博士。

通《诗》《礼》,善论难。

至二十余,调补辰阳长。

其俗少学者而信巫鬼;均为立学校,禁绝淫祀,人皆安之。

宋均字叔庠,南阳安众人。

(他)凭借父亲的官职被任命为郎官,当时年龄15岁,喜好儒家经典每当到了休假的日子,他就跟从博士学习经传。

(他)通晓《诗经》《礼》,擅长论辩、质疑。

到了20多岁的时候,被调任辰阳做长官。

那里的风俗是很少有求学的人却相信巫术和鬼神;宋均为百姓建立了学校,禁止、杜绝过分、不合理的祭祀,百姓们都平和地接受了这件事。

迁上蔡令,时禁人丧葬不得侈长,均曰:

“不义之民,送终逾制,失之轻者,而遽罚,非政之先。

”竟不肯施行。

(宋均)升任上蔡令,当时朝廷有禁令:

百姓丧葬时不得铺张浪费。

宋均说:

“不懂得礼仪的老百姓,丧葬逾越礼制,犯的是小错,就立刻惩罚他们,这不是施政者的首要做法。

”(他)最终不肯实施这个政策。

迁九江太守,郡多虎暴,数为民患,时常募设槛阱而犹多伤害。

均下令曰:

“夫虎豹在山,鼋鼍在水,各有所托。

且江淮之有猛兽,犹北土之有鸡豚也。

今为民害,咎在残吏,而劳勤张捕,非忧恤之本也。

其务退奸贪,思进忠善,可一去槛阱,除削课制。

”其后传言虎相与东游渡江。

中元元年,多蝗,其飞至九江界者,辄东西散去,由是名称远近。

浚遒县有唐、后二山,民共祠之,众巫遂取百姓男女,岁岁改易,既而不敢嫁娶,前后守令莫敢禁。

均乃下书曰:

“自今以后,为山娶者皆娶巫家,勿扰良民。

于是遂绝。

升任九江太守,那里有很多凶暴的老虎,屡次成为百姓的祸患,当时官府常常征集、设立捕兽的栅栏、陷阱却仍然有很多人被伤害。

宋均下达命令说:

“虎豹在山上,龟和鳄鱼在水里,它们各自有生活的处所。

况且江淮之地有猛兽,就如同北方有鸡、猪一样。

现在成为百姓的祸患,罪过在于残忍的官吏,而不辞辛劳地张网捕捉,不是顾怜(百姓)的根本做法。

一定要斥退奷邪、贪婪的人,考虑提拔忠诚、善良的人,可以全部去掉栅栏、陷阱,免除赋税。

”这件事过了以后有传言说老虎都相互结伴向东边渡过长江了。

中元元年,有很多蝗虫(闹蝗灾),它们一起飞到九江的边界,就向东西两个方向散去,由于这件事宋均的名声被远近的人们称颂。

浚遒县有唐、后两座山,百姓共同祭祀它,那些巫者于是(以山神的名义)娶百姓的女儿为妻,每年都要更换,(百姓)于是就不敢进行嫁娶之事,前后几任太守都不敢禁止。

宋均下令说:

“从现在开始,给山神娶的妻子都要从从事巫术的人家中选娶,不要打扰百姓。

”于是(这种事)就再也没有了。

永平元年,迁东海相,在郡五年,坐法免官。

而东海吏民思均恩化,为之作歌,诣阙乞还者数千人。

显宗以其能,七年,征拜尚书令。

每有驳议,多合上旨。

均尝删剪疑事,帝以为有奸,大怒于廷。

诸尚书惶恐,皆叩头谢罪。

均厉色曰:

“盖忠臣执义,无有二心。

若畏威失正,均虽死,不易志。

”帝善其不挠,迁均司隶校尉。

数月,出为河内太守,政化大行。

均尝寝病,百姓耆老为祷请,旦夕问起居,其于民爱若此。

以疾上书乞免,帝使中黄门慰间,因留养疾。

司徒缺,帝以均才任宰相,均流涕而辞。

永平元年,(宋均)升任东海相,在任五年,因为犯法而被免官。

但东海的官吏和百姓都感念宋均的恩惠、教化,为他写了歌谣,到朝廷请求他回来做官的有几千人。

显宗认为他贤能,永平七年,征召他做了尚书令。

每当在朝廷上辩论的时候,(他的话)大多能符合皇上的心意。

宋均曾经删减一些有疑问的事(不向上汇报),皇帝认为他有奸邪之心,在朝廷上勃然大怒。

各位尚书都很害怕,个个磕头告罪。

宋均严肃地说:

“忠臣坚持道义,没有二心。

如果畏惧皇上的威势失去公正(又怎么行),我即使是死了,也不会改变志向。

”皇帝赞赏他不屈服的性格,升任他做司隶校尉。

过了几个月,又出任河内太守,很多政策和教化得以推行。

宋均曾经卧病在床,百姓和年长的人都为他祈祷,早晩问候他的生活起居,他被百姓爱戴到这个地步。

宋均以生病为理由向皇帝请求辞官,皇帝派贴身侍从前去慰问,于是留在职位上养病。

司徒这个官位空缺了,皇帝认为宋均有才能任命他做宰相,宋均哭着向皇帝推辞。

均性宽和不喜文法常以为苛察之人身或廉法而巧黠刻削毒加頁姓灾害流亡所由而作。

及在尚书,恒欲叩头争之,以时方严切,故遂不敢陈。

帝后闻其言而追悲之。

建初元年,卒于家。

宋均性格宽厚、温和,不喜欢法令、条文,常认为那些严酷而眀察秋毫的人,自己或许能廉洁守法,但对待百姓机巧奸猾、严酷刻薄,百姓常被他所侵害,(百姓的)灾难、流亡都是由这个原因而产生的。

等到他做了尚书,常想要向皇帝叩头诤谏此事,因为当时的环境严酷,所以就不敢陈奏。

皇帝后来听说了他的话,感到追悔和悲伤。

建初元年,(宋均)死在家中。

(节选自《后汉书·宋均传》)

1.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均性宽/和不喜/文法常/以为苛察之人身或廉法/而巧黠刻削毒加/百姓灾害流亡所由而作

B.均性宽和/不喜文法/常以为/苛察之人身/或廉法而巧黠/刻削毒加/百姓灾害流亡所由而作

C.均性宽/和不喜/文法常/以为苛察之人身或廉法/而巧黠刻削/毒加百姓/灾害流亡所由而作

D.均性宽和/不喜文法/常以为苛察之人/身或廉法/而巧黠刻削/毒加百姓/灾害流亡所由而作

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博士,古学官名,始于战国。

汉武帝时,《诗》《书》《礼》《乐》《春秋》每经置一博士,故称五经博士。

B.休沐,指古代官员的例假。

汉朝律令规定,吏五日得一休沐。

唐代则每十日一休假,称为旬假,又曰旬休。

C.学校,不同朝代称呼不同,夏代称“校”,殷商时代称“庠”,周代称“序”,先秦学校则有国学和乡学之分。

D.中黄门,汉宦者名,秩比百石,后增至比三百石。

又有中黄门冗从,平常担任宿卫,皇帝出行时则骑马随从。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均勤奋好学,喜欢读经书。

早年常利用休沐日从师学习,精通《诗》礼》二经,长于论辩。

B.宋均为官有方,被百姓爱戴。

他任地方官颇有治绩;因故免官,百姓作歌颂扬他,并诣阙乞还。

C.宋均正直敢言,能执义不屈。

他曾遭到众疑,但毫不畏惧,在朝堂上厉声斥责官员,守志不移。

D.宋均贤能有才,受皇帝赏识。

他因病请辞,皇帝给他优厚待遇,不仅派人问候,还想委以重任。

4.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义之民,送终逾制,失之轻者,而遽罚,非政之先。

(2)均尝寝病,百姓耆老为祷请,旦夕问起居,其于民爱若此。

5.宋均敢于打破旧俗和现法,以民为本。

请结合全文,概括其具体做法。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寇恂字子翼,上谷昌平人也。

恂初为郡功曹,太守耿况甚重之。

王莽败,更始立,使使者徇郡国,曰“先降者复爵位”。

恂从耿况迎使者于界上,况上印绶,使者纳之,一宿无还意。

恂勒兵入见使者,就请之。

使者不应,恂叱左右以使者命召况。

况至,恂进取印绶带况。

使者不得已,乃承制诏之,况受而归。

及王郎起,遣将徇上谷,急发况兵。

恂与门下掾闵业共说况曰:

“邯郸拔起,难可信向。

”况曰:

“邯郸方盛,力不能独拒,如何?

”恂对曰:

今上谷完实控弦万骑举大郡之资可以详择去就恂请东约渔阳齐心合众邯郸不足图也况然之,乃遣恂到渔阳,结谋彭宠。

恂还,至昌平,袭击邯郸使者,杀之,夺其军,遂与况子弇等俱南及光武于广阿。

光武南定河内,而更始大司马朱鲔等盛兵据洛阳,又并州未定,光武难其守,问于邓禹曰:

“诸将谁可使守河内者?

”禹曰:

“寇恂文武备足,有牧人御众之才,非此子莫可使也。

”乃拜恂河内太守,行大将军事。

朱鲔闻光武北而河内孤,使讨难将军苏茂、副将贾疆将兵三万余人,度巩河攻温。

檄书至,恂即勒军驰出,并移告属县,发兵会于温下。

旦日合战,而偏将军冯异遣救及诸县兵适至,士马四集,幡旗蔽野。

恂乃令士卒乘城鼓噪,大呼言曰:

“刘公兵到!

”苏茂军闻之,阵动,恂因奔击,大破之,追至洛阳,遂斩贾疆。

自是洛阳震恐,堿门昼闭。

恂归颍川。

建武三年,遣使者即拜为汝南太守,又使骠骑将军杜茂将兵助恂讨盗贼。

盗贼清静,郡中无事。

恂素好学,乃修乡校,教生徒,聘能为《左氏春秋》者,亲受学焉。

恂经明行修,名重朝廷,所得秩奉,厚施朋友、故人及从吏士。

时人归其长者,以为有宰相器。

十二年卒,谥曰威侯。

(选自《后汉书·寇恂传》)

1.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上谷完/实控弦万骑/举大郡之资/可以详择去就/恂请东约/渔阳齐心合众/邯郸不足图也/

B.今上谷完实/控弦万骑/举大郡之资/可以详择去就/恂请东约/渔阳齐心合众/邯郸不足图也/

C.今上谷完/实控弦万骑/举大郡之资/可以详择去就/恂请东约渔阳/齐心合众/邯郸不足图也/

D.今上谷完实/控弦万骑/举大郡之资/可以详择去就/恂请东约渔阳/齐心合众/邯郸不足图也/

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司马”,古代官名。

汉武帝时废太尉设大司马,明清用作兵部尚书的别称。

B.“檄书”,古代用于声讨、晓谕、征召的文书的通称。

C.“郡国”,汉代行政区域名和诸侯王封域名。

郡直属朝廷,国是诸侯王的封地,两者地位相等,所以“郡”“国”并称。

D.“谥”,指君主时代在帝王、诸侯、大臣等死后,朝廷按其生前行迹而加给的一种称号以寓褒奖。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寇恂胁迫使者,取回印绶。

更始帝的使者收取了耿况的印绶,不打算还给耿况,寇恂喝令使者召见耿况,耿况到来后,寇恂上前取印绶佩带到耿况身上。

B.寇恂才华出众,受到重用。

光武帝南下平定河内后为太守的人选感到为难,邓禹说寇恂文武兼备,是不二人选,于是光武帝任命寇恂为河内太守。

C.寇恂巧用计策,大败敌军。

在温县会战时,寇恂在援军到来之时,命令士兵爬上城墙大喊"刘公兵到",扰乱了敌军军心,并乘机指挥部队出击,大败敌军。

D.寇恂仗义疏财,受到称赞。

寇恂将得到的俸禄送给朋友、熟人以及跟随他的人,当时的人称他是道德高尚的人,认为他有宰相的才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旦日合战,而偏将军冯异遣救,及诸县兵适至,士马四集,幡旗蔽野。

(2)恂素好学,乃修乡校,教生徒,聘能为《左氏春秋》者,亲受学焉。

5.王郎起兵后,面对耿况对王郎(邯郸)势力的过分担忧,寇恂提出无需过于顾虑的理由有哪些?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陈蕃字仲举,汝南平舆人也。

初仕郡,举孝廉,除郎中。

遭母忧弃官行丧服阕刺史周景辟别驾从事以谏争不合投传而去太尉李固表荐征拜议郎再迁为乐安太守。

时李膺为青州刺史,名有威政,属城闻风,皆自引去,蕃独以清绩留。

郡人周璆,高洁之士。

前后郡守招命莫肯至,唯蕃能致焉。

字而不名,特为置一榻,去则县之。

大将军梁冀威震天下,时遣书诣蕃,有所请托,不得通,使者诈求谒,蕃怒,笞杀之,坐左转修武令。

稍迁,拜尚书。

性方峻,不接宾客,士民亦畏其高。

征为尚书令,送者不出郭门。

延熹六年,车驾幸广成校猎。

蕃上疏谏曰:

“夫安平之时,尚宜有节,况当今之世,兵戎未腐,四方离散,是陛下焦心毁颜,坐以待旦之时也。

又秋前多雨,民始种麦。

今失其劝种之时,而令给驱禽除路之役,非贤圣恤民之意也。

”书奏不纳。

自蕃为光禄勋,与五宫中郎将黄琬共典选举,不偏权富,而为势家郎所罢诉,坐免归。

顷之,征为尚书仆射。

八年,代杨秉为太尉。

蕃让曰:

“齐七政,训五典,臣不如议郎王畅。

聪明亮达,文武兼姿,臣不如弛刑徒李膺。

”帝不许。

中常侍苏康、管霸等复被任用,遂排陷忠良,共相阿媚。

大司农刘祐、河南尹李膺,皆以忤旨,为之抵罪。

蕃因朝会,固理膺等,请加原宥,升之爵任。

言及反复,诚辞恳切。

帝不听,因流涕而起。

窦后临朝,蕃与后父大将军窦武,同心尽力,征用名贤,共参政事,天下之士,莫不延颈想望太平。

而帝乳母赵娆,旦夕在太后侧,中常侍曹节、王甫等与共交构,谄事太后。

蕃常疾之,志诛中官,会窦武亦有谋,蕃因与窦武谋之。

及事泄,曹节等矫诏诛武等。

蕃时年七十余,闻难作,将官属诸生八十余人,拔刃突入承明门,王甫遂令收蕃,即日害之。

论曰:

桓、灵之世,若陈蕃之徒,咸能树立风声,抗论之俗。

而驱驰崄厄之中,与刑人腐夫同朝争衡,终取灭亡之祸者,彼非不能洁情志也。

愍夫世士以离俗为高,而人伦莫相恤也。

以遁世为非义,故屡退而不去;以仁心为己任,虽道远而弥厉。

功虽不终,然其信义足以携持民心。

(节选自《后汉书·陈蕃传》)

1.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遭母忧弃官/行丧/服阕刺史/周景辟别驾从事/以谏争不合/投传而去/太尉李固表荐征拜/议郎再迁/为乐安太守

B.遭母忧/弃官行丧/服阕/刺史周景辟别驾/从事以谏争不合/投传而去/太尉李固表荐征拜/议郎再迁/为乐安太守

C.遭母忧弃官/行丧/服阕刺史/周景辟别驾/从事以谏争不合/投传而去/太尉李固表荐/征拜议郎/再迁为乐安太守

D.遭母忧/弃官行丧/服阕刺史周景辟别驾从事/以谏争不合/投传而去/太尉李固表荐/征拜议郎/再迁为乐安太守

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孝廉,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后被举荐的人亦称孝廉;明清时对举人的称呼。

B.刺史,官名,汉始设,本为掌管天文历法的官员;宋元后沿用为一州长官的别称。

C.七政,是中国古代天文术语,说法不一,可指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星。

D.论,也称评、赞、诠、叙、议、述,名称不一;总称论赞,指附在史传后的评语。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蕃为官清峻,士民敬畏。

因政绩清明得到执政威严的青州刺史李膺的赏识和挽留;陈蕃不接待宾客,为人清高,故其升迁后送行者不敢出外城以相送。

B.陈蕃直陈时政,忠君为国。

皇上驾临广成苑打猎,陈蕃认为现在非太平之时,且令百姓为打猎驱禽除路,有违圣明君主体恤百姓之意,上疏表示反对。

C.陈蕃敬才礼贤,正直低调。

对高洁之士周璎敬重有加,专门为他准备一床榻;皇上让他担任太尉之职时,陈蕃认为自己才能不如王畅、李膺,予以推辞。

D.陈蕃不避强权,刚正不阿。

拒绝大将军请托,主持人才选拔,不偏袒权富;面对宦官掌权、陷害忠良的局面,陈蕃犯颜直谏、以身试险,直至最后遇害。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蕃因朝会,固理膺等,请加原宥,升之爵任。

(2)蕃常疾之,志诛中官,会窦武亦有谋,蕃因与窦武谋之。

5.陈蕃“终取灭亡之祸”的原因有哪些?

请结合简要概括。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陈忠字伯始,永初中辟司徒府,三迁廷尉正,以才能有声称。

司徒刘恺举忠明习法律,宜备机密,于是擢拜尚书,使居三公曹。

忠自以世典刑法,用心务在宽详。

初父宠在廷尉上除汉法溢于《甫刑》者未施行及宠免后遂寝而苛法稍繁人不堪之忠略依宠意奏上二十三条为《决事比》,以省请谳之敝。

又上除蚕室刑;解臧吏三世禁锢;狂易杀人,得减重论;母子兄弟相代死,听,赦所代者。

事皆施行。

及邓太后崩,安帝始亲朝事。

忠以为临政之初,宜征聘贤才,以宣助风化。

常侍江京、李闰等皆为列侯,共秉权任。

帝又爱信阿母王圣,封为野王君。

忠内怀惧懑而未敢陈谏,乃作《搢绅先生论》以讽,文多,故不载。

自帝即位以后,频遭元二之厄,百姓流亡,盗贼并起,郡县更相饰匿,莫肯纠发。

忠独以为忧,上疏。

元初三年有诏,大臣得行三年丧,服阕还职。

忠因此上言:

“孝宣皇帝旧令,人从军屯及给事县官者,大父母死未满三月,皆勿徭,令得葬送。

请依此制。

”太后从之。

忠以久次,转为仆射。

时帝数遣黄门常侍及中使伯荣往来甘陵,而伯荣负宠骄蹇,所经郡国莫不迎为礼谒。

又霖雨积时,河水涌溢,百姓骚动。

忠上疏,书奏不省。

时三府任轻,机事专委尚书,而灾眚变咎,辄切免公台。

忠以为非国旧体,上疏谏。

忠意常在褒崇大臣,待下以礼。

其九卿有疾,使者临问,加赐钱布,皆忠所建奏。

顷之,迁尚书令。

延光三年,拜司隶校尉。

纠正中官外戚宾客,近幸惮之,不欲忠在内。

明年,出为江夏太守,复留拜尚书今,会疾卒。

(节选自《后汉书•陈忠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初/父宠在廷尉上/除汉法溢于《甫刑》者/未施行/及宠免/后遂寝而苛法稍繁/人不堪之/忠略依宠意/奏上二十三条/

B.初/父宠在廷尉/上除汉法溢于《甫刑》者/未施行/及宠免后遂寝/而苛法稍繁/人不堪之/忠略依宠意/奏上二十三条/

C.初/父宠在廷尉上/除汉法溢于《甫刑》者/未施行/及宠免后遂寝/而苛法稍繁/人不堪之/忠略依宠意奏/上二十三条/

D.初/父宠在廷尉/上除汉法溢于《甫刑》者/未施行/及宠免/后遂寝而苛法稍繁/人不堪之/忠略依宠意奏/上二十三条/

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请,指古代下级官吏遇到疑难案件不能决断时,请求上级机关审核定案。

B.服阕,是三年守丧期满除服之意。

古代有为父母服孝三年的礼制,期满才可脱孝服。

C.郡国,是郡和诸侯国的并称,汉代分天下为郡与国,都直属中央,国是诸侯王的封地。

D.近幸,指受到帝王宠幸的皇妃、宫女之类,她们往往假借皇威勾结朝臣干预朝政。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忠才能突出,得到司徒举荐。

他担任廷尉正时,就因才能突出获得美好的声誉,司徒刘恺举荐他,建议让他担任机密职官,他被提拔担任尚书。

B.陈忠明习法律,执法务求宽大。

他家世代主管刑法,他执法追求法律的宽大审慎,提出了废除残忍的宫刑、精神失常的人杀人从轻发落等建议。

C.陈忠忧国忧民,不断上疏朝廷。

皇帝执政之初,他主张征召聘用贤才;皇帝分封乳母,他上疏反对;百姓流亡,盗贼并起,郡县隐匿不报,他上疏奏闻。

D.陈忠尊崇大臣,加强制度建设。

他对于不符合国家制度的规定,敢于上疏劝谏;因为他的提议,九卿患病,朝廷就派使者前往慰问,增加赏赐钱布。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忠内怀惧懑而未敢陈谏,乃作《搢绅先生论》以讽,文多,故不载。

(2)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陈情表》)

5.陈忠对元初三年皇帝关于大臣丧礼的诏书提出了怎样的补充意见?

请简要说明,不超过40字。

参考答案

1.答案:

1.D;2.A;3.C;4.

(1)不懂得礼仪的老百姓,丧葬逾越礼制,犯的是小错,就立刻惩罚他们,这不是施政者的首要做法。

(2)宋均曾经卧病在床,百姓和年长的人都为他祈祷,早晩问候他的生活起居,他被百姓爱戴到这个地步。

5.①任辰阳长,为百姓建立学校,禁止、杜绝过分、不合理的祭祀。

②任上蔡令,不肯实施百姓因丧葬逾制而受惩罚的政策③任九江太守,下令去掉围捕老虎的栅栏、陷阱,免除赋税。

④对于共祠唐、后二山的习俗,主张不应当因此肆扰百姓。

解析:

1.原文标点:

均性宽和,不喜文法,常以为苛察之人,身或廉法,而巧黠刻削,毒加百姓,灾害流亡所由而作。

2.《乐》,即《乐经》,相传先秦有《乐经》存世,后亡于焚书坑儒事件。

故,汉初“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

3.非“众疑”,而是“帝以为有奸”;“在朝堂上厉声斥责官员”有误,文中只说他“厉声”表明自己的心志。

4.

(1)不义,不懂得礼仪,不讲究礼仪。

轻,小过失,小错误。

遽,马上,立刻。

(2)寝病,卧病在床。

耆老,年长者。

于,被。

【参考译文】

宋均字叔庠,南阳安众人。

(他)凭借父亲的官职被任命为郎官,当时年龄15岁,喜妤儒家经典,每当到了休假的日子,他就跟从博士学习经传。

(他)通晓《诗经》《礼》,擅长论辩、质疑。

到了20多岁的时候,被调任辰阳做长官。

那里的风俗是很少有求学的人却相信巫术和鬼神;宋均为百姓建立了学校,禁止、杜绝过分、不合理的祭祀,百姓们都平和地接受了这件事宋均)升任上蔡令,当时朝廷有禁令:

百姓丧葬时不得铺张浪费。

宋均说:

“不懂得礼仪的老百姓,丧葬逾越礼制,犯的是小错,就立刻惩罚他们,这不是施政者的首要做法。

”(他)最终不肯实施这个政策升任九江太守,那里有很多凶暴的老虎,屡次成为百姓的祸患,当时官府常常征集、设立捕兽的栅栏、陷阱却仍然有很多人被伤害。

宋均下达命令说:

“虎豹在山上,龟和鳄鱼在水里,它们各自有生活的处所。

况且江淮之地有猛兽,就如同北方有鸡、猪一样。

现在成为百姓的祸患,罪过在于残忍的官吏,而不辞辛劳地张网捕捉,不是顾怜(百姓)的根本做法。

一定要斥退奸邪、贪婪的人,考虑提拔忠诚、善良的人,可以全部去掉栅栏、陷阱免除赋税。

”这件事过了以后有传言说老虎都相互结伴向东边渡过长江了。

中元元年,有很多蝗虫(闹蝗灾),它们一起飞到九江的边界,就向东西两个方向散去,由于这件事宋均的名声被远近的人们称颂。

浚遒县有唐、后两座山,百姓共同祭祀它,那些巫者于是(以山神的名义)娶百姓的女儿为妻,每年都要更换,(百姓)于是就不敢进行嫁娶之事,前后几任太守都不敢禁止。

宋均下令说:

“从现在开始,给山神娶的妻子都要从从事巫术的人家中选娶,不要打扰百姓。

”于是(这种事)就再也没有了。

永平元年,(宋均)升任东海相,在任五年,因为犯法而被免官。

但东海的官吏和百姓都感念宋均的恩惠、教化,为他写了歌谣,到朝廷请求他回来做官的有几千人。

显宗认为他贤能,永平七年,征召他做了尚书令。

每当在朝廷上辩论的时候,(他的话)大多能符合皇上的心意。

宋均曾经删减一些有疑问的事(不向上汇报),皇帝认为他有奷邪之心,在朝廷上勃然大怒。

各位尚书都很害怕,个个磕头告罪。

宋均严肃地说:

“忠臣坚持道义,没有二心。

如果畏惧皇上的威势失去公正(又怎么行),我即使是死了,也不会改变志向。

”皇帝赞赏他不屈服的性格,升任他做司隶校尉。

过了几个月,又出任河内太守,很多政策和教化得以推行。

宋均曾经卧病在床,百姓和年长的人都为他祈祷,早晩问候他的生活起居,他被百姓爱戴到这个地步。

宋均以生病为理由向皇帝请求辞官,皇帝派贴身侍从前去慰问,于是留在职位上养病。

司徒这个官位空缺了,皇帝认为宋均有才能任命他做宰相,宋均哭着向皇帝推辞宋均性格宽厚、温和,不喜欢法令、条文,常认为那些严酷而明察秋毫的人,自己或许能廉洁守法,但对待百姓机巧奷猾、严酷刻薄,百姓常被他所侵害,(百姓的)灾难、流亡都是由这个原因而产生的。

等到他做了尚书,常想要向皇帝叩头诤谏此事,因为当时的环境严酷,所以就不敢陈奏。

皇帝后来听说了他的话,感到追悔和悲伤。

建初元年,(宋均)死在家中。

2.答案:

1.D;2.D;3.A;4.

(1)第二天交战,偏将军冯异派的救兵以及各县部队正好赶到,各方人马从四面八方会集而来,旗帜蔽空。

(2)寇恂一向爱好学习,于是修建乡学,教授学生,聘请会讲授《左氏春秋》的人,亲自向他学习。

5.

(1)敌人并不得人心,王郎起兵仓促,难以让人相信并归顺;

(2)有较好的自我条件,上谷城池完好、粮食充足,士兵也有万人;(3)可以寻求外援,联合渔阳,共同抗击。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给文言文断句时,先了解文章大意,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

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等。

本题,“今上谷完实”的意思是现在上谷城池完好、粮食充足。

句中“完实”作主语“上谷”的谓语,所以应在“完实”之后停顿,排除A、C项;“恂请东约渔阳”的意思是我请求往东约同渔阳。

其中“渔阳”作“约”的宾语,不作“齐心合众”的主语,所以应在“渔阳”之后停顿,排除B项。

本句译为:

现在上谷城池完好,粮食充足,士兵有万人,凭着全郡的积蓄,可以仔细地选择去向。

我请求往东约同渔阳,齐心合力,邯郸不足顾虑。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

考生平时要注重文化常识的积累,尤其是课本注释的相关内容,需要分门别类,进行归纳识记。

对于考题中出现的比较生僻的古文化常识,根据文意仔细甄别正误。

D项,“以寓褒奖”说法错误。

谥号不仅有褒奖还有贬斥的,批评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