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922864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76.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气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气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气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气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气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气候.docx

《气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气候.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气候.docx

气候

气候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北京卷)图5为某日中国东部一条经线附近地区的天气状况示意图,读图,回到第7题。

2.该日最可能出现在

A.1月B.4月C.7月D.10月

【答案】B

【解析】以天气状况示意图为情景,考查天气形成的季节,需要考生联系生活经验、运用天气预报相关知识作答,属于较易试题。

该图的判读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所学知识,首先要求考生对于天气符号比较熟悉,其次要求考生要具备一定的空间定位能力。

根据图像判断,我国东部地区的这条经线在华北地区出现了沙尘,可判断为冬春季节,排除C、D;在东北地区出现了小雪、小雨、大风;可进一步判断为B。

在我国,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冬季避寒旅游逐渐流行起来。

据研究,一月平均气温一般在10℃到22℃之间的地区.适合于作冬季避寒旅游的目的地。

3.(2009年高考上海地理单科卷)我国冬季比世界上同纬度地区偏冷的主要原因之一是

A.受副极地低气压的控制B.西伯利亚冷空气频繁南下

C.东部沿海受到海流影响D.太阳高度小,日照时间短

【答案】B

【解析】:

运用相关原理阐释生活实际问题,是该题的命题考查点。

我国气候为显著的季风气候,冬季在亚洲高压的控制之下,来自西伯利亚的强冷空气经常南下入侵;季风气候,靠近冬季风源地,是我国冬季偏冷的根源所在。

选B

32.(2007年高考广东卷地理)图10为我国西部某区域7月均温(℃)等值线图,导致甲、乙两地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两地距海远近不同B.甲地为盆地、乙地为高原

C.高山阻挡了水汽输送D.两地纬度差异大

【答案】B

【解析】在对甲、乙进行准确定位后,得出两地纬度差异和距海远近差异都不大,影响气温的主要因素为地形与海拔差异。

(2010年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四川卷)图2中各城市的大气最大降温高度(距地面高度),是连续三年中最强的15次冷空气影响的统计平均值。

读图回答3~4题。

33.据图2反映的变化趋势,对下列各地最大降温高度的推断,正确的是

A。

合肥小于南宁B。

株洲大于石家庄

C。

辽河平原大于洞庭湖平原D。

长江三角洲小于珠江三角洲

【答案】C

【解析】关键是抓住图的变化趋势,图中显示城市的最大降温高度数值越大说明纬度越大,在看其纬度变化会发现,整体上维度的地方降温高度偏大,具体地点需要具体分析。

由此判断C是正确的,辽河平原在图中能代表的城市是沈阳,洞庭湖平原处于30°N附近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城市。

34.形成图示趋势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获得太阳辐射多少B.下垫面性质的差异

C.下垫面性质的差异D.对流层厚度的不同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分析最大降温高度是连续3年中最强的15次冷空气影响的平均值,再加上上题中分析的最大高度南北方向的变化趋势得出结论,主要影响因素是距冬季风源地的远近。

(2008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江苏卷)我国东部地区的主要锋面雨带,通常位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以北5~8个纬度距离处,并随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北进南退而移动。

图9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位置示意图”。

读图回答19~20题。

35.当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移到图示位置时:

A.长江三角洲地区都吹东北风

B.副热带高压南侧洋面处于台风活动期

C.台湾海峡受上升气流影响而多雨

D.华北地区干燥少雨

【答案】BD

【解析】在图9中目前西太平洋副高脊线位于25°N附近锋面雨带位于在其以北58个纬度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的时间为北上时间为6月中旬至7月上旬和9月锋面南撤时。

长江三角洲位于高压脊的北侧应盛行偏南风该高压脊出现时是夏秋季节位于高压脊南侧菲律宾以东的太平洋洋面多台风活动台湾海峡目前在高压脊的控制下盛行下沉气流为晴热天气华北地区气温回快受夏季风影响小降水少蒸发旺盛形成春旱。

36.下列诗句描述的降水情景,可能出现在图示时期的是:

A.清明时节雨纷纷B.黄梅时节家家雨

C.雨滴梧桐秋夜长 D.清风细雨湿梅花

【答案】BC

【解析】西太平洋副高脊线出现在图9所示位置时,位于雨带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可能为细雨绵绵的梅雨季节,也可能是雨滴梧桐的秋季。

清明时节在春季,梅花傲雪在冬天。

39.下列四组地方,气温年较差相差最大的是

A.甲地、黄河口附近B.石家庄附近、黄海沿岸

C.丙地、乙地D.甲地、丁地

【答案】B

【解析】综合等值线分布规律和影响气温年较差分布的相关因素判断,黄海沿岸年较差约为24-(-2)=26(℃),石家庄附近年较差约为26-(-4)=30(℃),从黄海沿岸到石家庄附近,大陆性渐强,两地年较差相差最大,约差4℃。

40.(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地理广东卷(新课程))与图2中丁气候类型相同的城市是

A.长沙B.宜昌C.太原D.合肥

【答案】C

【解析】长沙、宜昌、合肥都属于亚热带手风气候,太原属于温带季风气候。

44.(2003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大综广东、广西、河南卷(旧课程))大体与秦岭-淮河一线吻合的一月平均气温等温线和年降水量线的值分别为(  )

A.-2℃,40mmB.8℃,600mm

C.0℃,800mmD.4℃,1200mm

【答案】C

【解析】

46.(1999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地理上海卷)下列各组省区中,受台风灾害影响最大的是()

A.桂、滇、黔B.粤、闽、浙

C.赣、鄂、湘D.冀、晋、豫

【答案】B

【解析】台风主要影响我国的东南沿海地区。

47.(1999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地理上海卷)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

A.冬小麦与春小麦主要产区的分界线

B.农区畜牧业与牧区畜牧业分布的界线

C.湿润区和半湿润区的界线

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与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的界线

【答案】CD

【解析】秦岭—淮河一线为我国湿润区和半湿润区的界线,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自然景观即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季风区)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亚热带季风区)的分界。

答案为CD。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四川卷)图3为我国部分地区地表年蒸发量等值线图。

读图回答5-6题。

48.据图中的等值线,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丙地年蒸发量小于500毫米

B.图幅南部地区年蒸发量由东向西递减

C.单位距离年蒸发量变化甲地区大于乙地区

D.400毫米等值线同内、外流区分界线基本一致

【解析】该题以中国局部区域考查了等值线的判读,图中给出了明显的长江和黄河信息,丁地湖北省,丙地年蒸发量在600mm内,应该是大于600mm,图幅南部地区年蒸发量有三个600mm;甲地区年蒸发量等值线密集,乙地稀疏,单位距离年蒸发量变化甲地区大于乙地区;内、外流区分界线大致相当于200mm等降水量线,在图中更偏背的位置。

【答案】:

C

49.在乙地区土壤中水盐运动表现为淋盐特征的时期,丁区域可出现的地理现象是

A.油菜花黄蜜蜂忙

B.阴雨绵绵面梅子黄

C.稻田受旱暑骄阳

D.落叶遍地球疯狂

【解析】乙地区土壤中水盐运动表现为淋盐特征时是我国的夏季中7-8月,长江流域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稻田受旱暑骄阳。

【答案】:

C

87.下图中表示乙地年内各月气温的曲线是

A.①B.②C.③D.④

【答案】C

【解析】解题的关键是先对乙地进行空间定位,再分析其气温变化规律。

根据表1中的海拔数据和经纬度位置,可判断乙地位于云贵高原(昆明市),因此该地四季如春,气温变化较小,对应的气温曲线是③。

正确选项是C。

(2010年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上海卷)右图反映单位体积空气所能客纳的最大水汽量与气温的关系.

88.根据右图,气温在10℃时。

空气所能容纳的最大水汽量为10g,若要使最大水汽量上升到40g,气温应达到

A.15℃B.25℃C.30℃D.35℃

【答案】D

【解析】考查提取曲线图信息能力并进行简单换算.空气所能容纳水汽量有10g到40g,读图40g对应的气温应为35°。

89.一定体积空气中含有的水汽量与同温度下这些空气所能容纳的最大水汽量的比值称为相对湿度。

测得一封闭实验箱内的温度为30℃,相对湿度是50%,如果受使实验箱内的相对湿度降低到37.5%,箱内温度应调节为

A.35℃B.25℃C.15℃D.5℃

【答案】A

【解析】考查相对湿度含义理解简单推算.相对湿度含义指同温度条件下空气容纳水汽量与最大水汽量比值.而最大水汽量与气温成正变关系(如图曲线),所以相对湿度与气温成反变关系.现在相对湿度在30°C时相对湿度降低了,说明气温肯定高于30°。

90.通过上述实验可以推知,相对湿度的变化主要取决手气温,其一般规律是①气温高,相对湿度小②气温低,相对湿度小

③清晨相对湿度最大④午后相对湿度最大

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

【答案】C

【解析】有了以上分析推论.拖挂题该题不难选出C。

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年蒸发量变化速率指标能够反映蒸发量的时间变化。

如“-40mm/10a”表示年蒸发量10年间减少了40毫米。

读图10,结合相关知识回答29—30题。

94.对我国年蒸发量变化趋势叙述正确的是

A.西北地区蒸发量变化最大

B.华北地区蒸发量呈增加趋势

C.长江中下游地区蒸发量呈增加趋势

D.全国大部分地区蒸发量呈减少趋势

【答案】AD

【解析】读图可知,长江中下游地区蒸发量变化约为-40mm/10a,呈减小趋势;西北地区的蒸发量变化幅度为80mm,是我国蒸发量变化最大的地区;根据图中数据判断,华北地区蒸发量也呈较少的趋势;由图中数据即可判断,全国大部分地区的蒸发量都呈较少的趋势。

95.下列选项与我国大部分地区蒸发量呈正相关的是

①日照时数②相对湿度

③风速④气温⑤空气污染程度

A.①②B.①③C.③④D.④⑤

【答案】BC

【解析】日照时数越长,获得的太阳辐射越多,地表蒸发量越大;风速越大,也能加快地表的蒸发速度;气温越高,地表蒸发越旺盛。

因此①、③、④三项对我国大部分地区地表蒸发量呈正相关。

而相对湿度越大,大气中水汽含量越大,地表水越不易蒸发;空气污染程度与地表蒸发强弱无直接联系,因此②、⑤两项与地表蒸发量不呈正相关。

(2002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大综上海卷(文科使用))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既有自然条件因素,又有社会经济因素。

上海市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又位于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

读“中国东部雨带示意”图,回答第13-16题:

108.根据雨带在Ⅰ、Ⅲ地区的时间,可以推论,在一般年份,雨带推移至上海地区的时间大致是(  )

A.4~6月     B.6~7月

C.6~8月D.5~8月

【答案】B

【解析】我国东部季风区锋面雨的形成,主要是热带海洋气团(东南季风),与当地气团相交绥而成,随着西太平洋副高势力增强,位置北移,锋面雨带在我国东南部形成并随之北移。

4~5月雨带在我国华南,6月份移至长江流域,7~8月移至我国的华北、东北地区,9月份由于东南季风减弱,冬季风增强,锋面雨带迅速撤至长江流域以南,10月撤出中国大陆。

因此,雨带移至上海时间大致为6~7月。

答案为B。

109.如在7月以后,雨带仍未推移进入Ⅰ地区,我国东部地区将可能产生灾害的状况是(  )

A.南旱北涝   B.南北皆旱

C.南涝北旱D.南北皆涝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锋面雨带移动与旱涝灾害之间关系。

7月以后,由于夏季风异常,锋面雨带仍滞留于Ⅱ区、Ⅲ区,在该区域内控制的时间长,从而出现南方的洪灾,而北方的Ⅰ区,锋面雨带未到达,而长时间持续高温,造成北方的旱灾。

110.长期以来,上海市郊种植业以粮食、棉花、油菜为主,其中粮食作物占很大比重。

2001年上海市郊种植业结构调整后,全年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播种面积之比达到1∶1,产值之比达到1∶3,农民增收4.2亿元。

上海市郊种植业结构调整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工业发展水平B.科学技术水平

C.劳动力文化教育水平D.商品经济发展水平

【答案】C

【解析】随着城市迅速发展,大城市(上海)人口集中,对农副产品的需求量大,由此郊区农业生产重点也会由粮、油、棉等作物转为蔬菜、肉、蛋、奶等农副产品生产。

以满足城市人口的需求,进而使农副产品商品率提高,故城市郊区种植业结构调整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商品经济发展水平。

111.现在,上海市郊农业已经形成了种苗、园艺作物、出口蔬菜、名特优新为主的小宗经济作物四大特色,其主要原因是由于(  )

A.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自然资源B.精耕细作水平不断提高

C.商品市场与国际贸易发展的需要D.农村劳动力不足,农业用地减少

【答案】C

【解析】农业生产发展通过推出特色农业,以名特优新开拓市场,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进而带动当地经济及国际贸易的发展。

故选项为C。

(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文综四川卷(新课程))读表1,据此回答1-3题。

表1我国北纬35°-40°之间大陆上四地的气候资料

112.导致四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纬度位置B.海陆位置C.海拔高度D.洋流性质

【答案】B

【解析】本题组主要考查了对气候要素的分析、判断及气候对生活生产的影响。

四地普遍夏季高温、冬季寒冷,但气温年较差①>④>②>③,且年降水量的变化也是符合①<④<②<③,所以可得出③→②→④→①大陆性渐强,这是海陆位置不同导致的差异。

113.关于四地说法正确的是

A.①、③两地河流都有春汛B.①、④两地位于青藏高寒区

C.②、③两地位于季风区D.②、④两地位于半干旱区

【答案】C

【解析】根据四地的气温和降水量可以得出①、④两地处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②、③两地处于东部季风区,从干湿状况上来看属于湿润半湿润区。

而有春汛的河流在我国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故A选项也错误。

114.关于四地所在区域农业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以冰雪融水灌溉为主B.②畜牧业比重高于种植业

C.③以水田农业为主D.④农作物以小麦和青稞为主

【答案】A

【解析】②地区处于半湿润区以种植业为主;③地区一月平均气温小于0℃,处于秦岭淮河以北,农田类型是旱田为主;青稞的种植分布在青藏高原区上,故④也不符合。

(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文综重庆卷(新课程))图1是乌鲁木齐(43°47′N)、拉萨(29°40′N)、重庆(29°31′N)和海口(20°02′N)四城市的气温、日照年变化曲线图。

读图回答4-6题。

115.甲图中能反映气温受地势影响较大的曲线是

A、① B、②C、③ D、④

【答案】C

【解析】:

本题组主要考查了气候要素的判断及影响因素。

根据纬度和地形对气温的影响,判断出①②③④四根曲线分别对应的城市是:

海口、重庆、拉萨和乌鲁木齐。

其中拉萨显而易见处在青藏高原上受地势的影响较大,夏季全国普遍高温时,青藏高原的气温最低。

116.乙图中代表重庆、拉萨日照年变化的曲线是

A、Ⅱ、Ⅰ  B、Ⅱ、Ⅲ

C、Ⅳ、Ⅰ  D、Ⅳ、Ⅲ

【答案】C

【解析】:

四个城市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总的来说日照时数夏多冬少。

其中重庆处于四川盆地,云雾较多,日照时数最少;拉萨纬度较低海拔很高一年中的日照时数都较大,而夏季降水多,云量多,时数相对偏少。

故Ⅰ对应拉萨,Ⅳ对应重庆。

海口与乌鲁木齐从纬度对日照时数的影响上看,Ⅱ对应着海口,Ⅲ对应着乌鲁木齐。

117.四城市中气温曲线与日照曲线组合正确的是

A、①-Ⅲ  B、②-ⅡC、③-Ⅳ  D、④-Ⅲ

【答案】D

【解析】通过四个城市气温和日照时数的变化,可以分析得出左右两图数字对应的城市。

247.(2007年高考上海卷地理,63-66)读“中国东部地区梅雨期起讫等日期线图”,回答问题。

(12分)

⑴在多年平均情况下,福州梅雨起始日是______,徐州梅雨终止日是______。

⑵在多年平均情况下,杭州梅雨的持续天数约_____天,宜昌的梅雨持续天数约_____天。

⑶我国东部地区梅雨起始日期的早晚、梅雨天气持续天数长短的空间分布特点是:

自南向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东向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上海有的年份梅雨季节较常年明显偏长,有的年份梅雨期间雨天很少(这种情况俗称“空梅”),其原因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⑵题:

通过读图,杭州梅雨的起始日是6月5日,终止日是7月9日,持续天数约34天,宜昌的梅雨的起始日是6月15日,终止日则要根据两相邻等日期线之差为5天,而宜昌位于等终止日期线6月29日和7月4日之间,偏6月29日较近。

可判断其梅雨终止日期约在7月1日,可求得宜昌梅雨的持续天数约16天。

第⑶题:

本题答案通过读图即可得出。

答题时注意文字表述的准确性。

第⑷题:

梅雨季节的长短与夏季风的势力强弱密切相关。

梅雨是初夏季节长江中下游特有的天气气候现象,它是我国东部地区主要雨带北移过程中在长江流域停滞的结果。

但是,每年的梅雨并不完全一致,存在很大的年际变化。

有些年份,夏季风势力较弱,锋面雨带在南方停留的时间较长,则会造成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期明显延长。

而有些年份,夏季风势力较强,锋面雨带在南方停留的时间较短,很快移至北方,长江中下游地区则受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控制,形成“短梅”或“空梅”。

地名年降水量(mm)春季降水量(%)夏季降水量(%)秋季降水量(%)冬季降水量(%)

广州1680.530.844.317.77.2

南昌1598.043.631.212.812.4

郑州635.919.953.222.34.6

五台山913.313.562.321.13.1

成都976.016.562.918.32.3

乌鲁木齐194.634.233.124.08.7

(1)表中资料显示,我国(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写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上)(4分)

A.各地降水量集中于夏、秋季节B.各地降水量季节分配极不均匀

C.东部季风区降水量集中于夏、秋季节D.华北平原的降水量集中于夏、秋季节

(2)表中,夏季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比例最小的地点是________,根据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分析造成该现象的原因。

(8分)

(3)表中,夏季降水量最少的地点是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

(4)分析五台山年降水量高于郑州年降水量的原因。

(3分)

【答案】

(1)D(4分)

(2)南昌(1分)。

夏季副热带高气压带(3分)盘踞此地,形成伏旱(3分)降水偏少(1分)

(3)乌鲁木齐(1分)距海远,水汽少(3分)

(4)五台山地形雨增加了降水量(3分)

【解析】

第(3),要回答“夏季降水量最少的地点”一空,需要一定的思维技巧:

一是看年降水量少的城市,二是看夏季降水量比重较低的城市。

这样较容易填出正确城市——乌鲁木齐。

再结合其位置信息分析其降水少的原因——深居内容,距海远,水汽少。

第(4)问:

注意“五台山”与“郑州”位置信息的获取:

郑州位于华北平原上,而五台山是山峰,有地形雨。

253.(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春季招生考试文综北京卷(新课程),36)读图5,回答:

图5 南水北调中线沿途区1月等温线分布图

(1)图中F、H两地气温比两侧地区高的自然原因是。

(2)图中丹江口水库出口处和北京两地的平均温差约为°C,其主要原因是。

(3)京津地区急需调水,分析其水资源短缺的自然原因和社会原因。

(4)分析华北平原发展农业的有利自然条件。

【答案】

(1)河谷地形(汾河谷地)

 

(2)8纬度差异

 (3)降水量少,径流量少;人口稠密,人均水资源量少;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水污染严重。

 (4)光热充足;雨热同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

【解析】

(1)陆地上气温比两侧地区高的自然原因一般从地形方面思考。

(2)从图中可知,丹江口水库处气温在2℃,北京附近约为-6℃,所以两地气温差约为8℃,两地气温不同的原因是纬度差异。

(3)京津地区缺水的自然原因是降水少,径流量小,其社会原因是人口多,人均水资源量少;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水污染严重。

(4)华北平原发展农业的有利自然条件是光热充足;雨热同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

255.(2002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地理广东广西卷,36).读图7及表2,回答下列问题。

图7

表2 图7中各地点的相关资料

地点①②③④⑤⑥⑦

海拔高度(m)42895128813022261238

年降水量(mm)5599666115363722045975

年均温(℃)12.26.611.717.25.524.124.3

(1)说明造成①、②两地年均温差异及①、③两地年降水量差异的原因。

(2)分析④地降水量高于⑤地的原因。

(3)分析⑥、⑦两地年均温接近,但降水量差异较大的原因。

【答案】

(1)②地纬度较①地稍低,但其地势高,故年平均温较后者低;③地地处我国西北内陆(非季风区),远离海洋,水汽来源少,故降水量小于①地。

(2)④地地处我国西南,由于季风影响,可接受部分来自太平洋的水汽,也可以接受西南季风带来的水汽,⑤地位于内陆,水汽来源少,所以④地降水量远高于⑤地。

(3)⑥、⑦两地纬度及海拔均接近,故年平均温接近。

但⑥地位于面向太平洋的迎风坡,降水量较大,⑦地位于山地的背风坡(雨影区),降水量大大降低。

【解析】气温可用纬度、海拔、坡向、洋流性质等分析;降水从大气环流、海陆位置、地形有无阻碍、坡向(迎风坡、背风坡)、地表植被状况、洋流等方面分析。

将该图和表提供的资料按上述原理分析,组织语言,简洁准确回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