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详注.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92284 上传时间:2022-10-1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0.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木兰诗》详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木兰诗》详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木兰诗》详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木兰诗》详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木兰诗》详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木兰诗》详注.docx

《《木兰诗》详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木兰诗》详注.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木兰诗》详注.docx

《木兰诗》详注

《木兰诗》详注

一、木兰诗

窦忠文《<木兰诗>教学中的若干问题》(文载山西师院《语文教学通讯》1978年第4、5期):

“《木兰诗》这一题目,后人有改作为《木兰辞》的。

按《木兰诗》这一题目,昨早见于宋代的《文苑英华》、《乐府诗集》,而《木兰辞》这一题目较为晚出。

余冠英《乐府诗选》中,把这首诗恢复为《木兰诗》,是比较好的。

二、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1.《辞海》:

“唧唧:

象声。

(1)切切私语声。

如:

唧唧喳喳。

(2)叹息声,表示赞赏或怜悯。

杨衒之《洛阳伽蓝记》卷四:

‘飞梁跨阁,高树出云,咸皆唧唧。

’(3)细碎的虫鸣声或鸟雀鸣声。

欧阳修《秋声赋》:

‘但闻四壁虫声唧唧。

’(4)织机声。

古《乐府诗选》《木兰诗》: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辞源》:

“唧唧:

象声词。

所指随文而异。

⒈叹息声。

《乐府诗集二十五·古辞〈木兰诗〉》: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⒉赞叹声。

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四:

‘飞梁跨阁,高树出云,咸皆唧唧,虽梁王兔苑,想之不如也。

’⒊雀鸣声。

唐王维《王右丞集一·青雀歌》:

‘犹胜黄雀争上下,唧唧空仓复若何。

’⒋虫鸣声。

宋欧阳修《文忠集十五·秋声赋》:

‘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余之叹息。

’”据上可知,“唧唧”既可指叹息声,又可指织机声,还可指虫鸣声。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注“唧唧”为“织布机的声音”。

余冠英《乐府诗选》、徐中玉等《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等均解为“叹息声”。

“唧唧复唧唧”一句,一本作“促织何唧唧”,这样“唧唧”就应理解为指“虫鸣声”。

又,“唧唧复唧唧”一句,一本作“唧唧何力力”,“唧唧”和“力力”“都是写叹声”(《乐府诗选》)。

开篇的“唧唧”如果讲成指织机声,后文又说“不闻机杼声”,似乎前后矛盾。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说:

“诗以‘唧唧复唧唧’的织机声开篇,展现‘木兰当户织’的情景。

然后写木兰停机叹息,无心织布……”韩兆琦《魏晋南北朝诗选讲》:

“开头四句是说,木兰正在屋子里对着门口织布,可是不知为什么她停下来。

人们听不见织机的声响,只听到木兰一个人在那里伤心地叹息。

”这都是说开篇“唧唧”的织机声与后文的“不闻机杼声”并不矛盾:

开始时木兰在织布,因而能听到织机的“唧唧”声,后来她又停下来,不再织布了,因而人们“惟闻女叹息”了。

如果将“唧唧”理解为指木兰的叹息声,那又如何理解她“当户织”却又“不闻机杼声”呢?

上海辞书出版社《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

“唧唧是叹息声。

木兰当户织,却不闻机杼声,这暗示木兰此时已无心织造。

惟闻女叹息,进而暗示木兰内心忧思深重。

”又黄岳州《古诗文名篇难句解析辞典》认为“不闻机杼声”是“‘忽然听不见机杼声’,似觉未确”,“不闻机杼声”是“用夸张手法说明连机杼声也被叹息声盖住了”。

看来“唧唧”理解为指织机声或叹息声都可成立,但二者之间是否可以有所取舍呢?

“唧唧”又是否可以理解为指虫鸣声呢?

鲍幼文《谈〈木兰诗〉的‘唧唧复唧唧’》(文载《语文教学》1957年2月号)说:

“‘唧唧’是可以作为虫声的,然而这一句除非依照《古文苑》作‘促织何唧唧’才行。

现在通行各本却都作‘唧唧复唧唧’,因此虫声的说法在本诗里就无根。

”“以‘唧唧’为机杼声,前人从来没有这种说法。

机杼声该作‘轧轧’或‘扎扎’。

”“以‘唧唧’为叹声,在古人作品里是可以找到不少例证的,如白居易《琵琶行》: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但有人觉得,‘唧唧’不像叹息声。

这是一种不必要的怀疑。

……”

2.复:

副词,又,再。

当:

动词,对着,正对着。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当:

①对着,面对。

《礼记•檀弓上》:

‘既歌而入,当户而坐。

’”初中课本将“当户织”注为“对着门织布”,则“户”为“门”义。

黄岳州《古诗文名篇难句解析辞典》:

“据下文‘当窗理云鬓’、‘当户理红妆’,‘户’应是‘窗户’即在内室。

封建社会的‘女子’只能在内室劳动,而与下文‘壮士十年归’形成鲜明的对照。

……就本句说,‘门’、‘窗’二义皆通,但以作‘窗’讲为安。

又,《折杨柳歌辞》是北朝民歌,时间相距不远,开头却是‘敕敕何力力,女子当窗织’。

下文‘当户理红妆’的‘户’也应当是‘窗户’无疑。

”见下“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句注。

胡竹安《文言文疑难词语试释》(文载《河北师大学报》1980你哦按第2期):

“我们认为,这首民歌中的‘户’就是‘窗’。

3.不:

副词,未,不能,没有。

《现代汉语词典》:

“机杼:

①指织布机。

”“杼:

②古代指梭。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机:

弓弩上发射箭的机关。

……<特>织布机。

《史记•甘茂传》:

‘其母投杼下机。

’(投:

放下。

杼:

织布机上的梭子。

)”“机”就是织布机,“杼”是织布机上的梭子,为什么“机”、“杼”连用还可以指织布机呢?

《辞海》:

“机杼:

①指织布机。

机以转轴,杼以投纬。

《古诗十九首》:

‘纤纤擢素手,札扎弄机杼。

’”“机:

②特指织布机。

……参见‘机杼’。

”从“机以转轴,杼以投纬”来看,“杼”可以看成独立于“机”之外的一个部分,这样“机杼”既可以理解为“机和杼”,但或许因为“杼”总是依附于“机”,所以就以“机杼”指织布机了。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将“机杼”解释为“织布机上的梭子”,似不当。

4.《现代汉语词典》:

“惟:

同‘唯’。

三、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1.“何所思”人教版《语文》注为“想什么”,这不算错,但这仅仅是意译,直译应该是“所想的是什么”,“何所思”是倒装,正常语序应为“所思何”。

“何所忆”同此。

《古代汉语虚词词典》:

“在‘何+所+动词’的句式中,‘所+动词’这个名词性短语为主语,‘何’可理解为提至主语前的谓语。

”如《白居易集•卖炭翁》:

“卖炭得钱何所营?

身上衣裳口中食。

2.初中《语文》、《古汉语常用字字典》都将“忆”注释为“思念”,《中学文言文索引辞典》也解作“想念”、“思念”。

“忆”和“思”不同,“忆”是思念,“思”是思考。

此诗开篇八句是说,木兰叹息不已,似乎是在思考什么事,或思念什么人,但其实什么事也没有思考,什么人也没有思念。

3.“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的是谁?

初中课本配套《教师教学用书》分析说:

“一说是父母在问,认为只是父亲在问或只是母亲在问的,也属此说。

的确,父母如果听到女儿的叹息,一定会发出这样关切的询问。

一说是叙事人在问,因为《木兰诗》是口头集体创作的民歌,而民歌是可以配乐歌唱的,歌唱者能以叙事人的身份进行拟问。

这两种说法其实并不矛盾。

在民间讲唱文学中,演唱者往往有叙事人和故事人物的双重身份,叙事人的语言与故事人物的语言有时是相融合一的。

因此,这首诗中的‘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以及‘女亦无所思……从此替爷征’可视为父母与女儿的问答,也可视为叙事人的拟问拟答。

此外,这首诗中常以第一人称来叙事,既可以看做木兰的自述,也可以看做叙事人的转述。

四、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1.《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帖tiē:

④tiě。

文书,告示。

本句云云。

杜甫《新安吏》诗:

‘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

’”

2.初中课本将“可汗大点兵”注释为“皇上大规模地征兵”,那么“点兵”就该是“征兵”之义,“点”就该是“征”、“征召”、“征募”之义。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

“大点兵:

大规模征兵。

”可是《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对“点”的解释却是:

“点:

④检查,核对。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沙场秋点兵。

’”《辞源》:

“点:

(九)指定,选派。

《乐府诗集二五•古辞<木兰诗>》: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唐白居易《长庆集三•<新丰折臂翁>》诗:

‘无何天宝大征兵,户有三丁点一丁。

’(十一)检查。

宋刘克庄《后村集六•<湘中口占>》诗之四:

‘书生行李堪抽点,薏苡明珠一律无。

’”“汉典”的解释较为全面:

“1.征调丁壮。

《乐府诗集·横吹曲辞五·木兰诗之一》: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唐杜甫 《新安吏》诗: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

’宋司马光 《涑水记闻》卷九:

‘又籍陕西河东民为乡兵弓手,时天下久承平,忽闻点兵,民情惊扰。

’2.检点兵马。

《资治通鉴·梁武帝大同三年》:

‘丞相欢欲收兵更战,使张华原以簿歷营点兵。

’《秦并六国平话》卷下:

‘王賁点兵,折了万餘人。

’清李渔 《奈何天·攒羊》:

‘难胡应,又不曾亲到沙场看点兵。

’徐迟 《哥德巴赫猜想》:

‘余数定理是中国首创。

据说大军事家韩信曾经用它来点兵。

’3.比喻点名分派任务。

《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潞安县中苏友好集体农庄的成长》:

‘这就克服了“派工乱点兵,做活一窝蜂”的现象,大大提高了庄员的劳动积极性。

’”

3.《现代汉语词典》“爷:

①<方>父亲:

~娘。

②祖父。

五、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1.《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阿:

④名词词头。

多用于亲属名称或人名的前面。

《木兰诗》:

‘阿姊闻妹来。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裴注引《曹瞒传》:

‘太祖一名吉利,小字阿瞒。

’”《现代汉语词典》:

“阿:

<方>前缀。

①用在排行、小名或姓的前面,有亲昵的意味:

~大|~宝|~唐。

②用在某些亲属名称的前面:

~婆|~爹|~哥。

”初中课本注释:

“愿为市鞍马:

愿意为此去买鞍马。

为,为此。

……”用“为此”解释“为”,还是没有解释“为”字。

另外,“此”应该是指代“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为此”一般是“为了这个”的意思,“为”是介词,“为了”的意思,所以“愿为市鞍马”就是“愿意为了‘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而去买鞍马”。

显然这是病句!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不是“市鞍马”的目的而是原因,所以这里的“为”应该解释为“因为这个”、“因此”。

其次,严格地说不是“为”有“因为这个”、“因此”的意思,实际上是“为”后省略了宾语“此”。

黄岳州《古诗文名篇难句解析辞典》:

“‘为’是介词,读去声,它所介引的连带成分‘爷’因蒙后而省略。

……‘为’跟‘替’同义……”这样,这里的“为”就不是“为此”的省略,而是“为爷”的省略,意思是“替(自己的)父亲”、“替爹爹”。

此说似不通。

2.《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市:

①交易物品的场所,市场。

《木兰诗》: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

’②买。

《论语·乡党》:

‘沽酒市脯不食。

’《木兰诗》: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

六、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1.《现代汉语词典》:

“骏马:

跑得快的马;好马。

”“骏:

好马。

”既然“骏”是“好马”之义,怎么“骏马”也可以解作“好马”呢?

“东市”、“西市”、“南市”、“北市”都是名词作状语,应译为“从东边街市”、“从西边街市”等。

2.这四个句子是不是意味着木兰只从东市买来骏马,只从西市买来鞍鞯,只从南市买来辔头,只从北市买来长鞭?

木兰当然不会如此愚笨的。

这四句的意思是木兰到东西南北各处的街市备办骏马、鞍鞯、辔头、长鞭等战具,不是一处地方只买一样东西。

它相当于说“东市、西市、南市、北市买骏马,买鞍鞯,买辔头,买长鞭”。

这属于互文的修辞手法。

但是在翻译这四句话的时候,只能翻译为“到东市买了骏马,去西市买了鞍鞯,往南市买了辔头,从北市买了长鞭”。

七、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1.暮:

傍晚。

宿:

住宿,投宿。

“宿”后边省略了介词“于”,是“在”的意思。

2.但:

副词,只,仅仅。

就是“但愿如此”的“但”,而不是今天当“但是”讲的“但”。

3.“鸣溅溅”的“鸣”字,《中学文言文索引辞典》释为“发出声响”,就是“孤掌难鸣”、“礼炮齐鸣”、“瓦釜雷鸣”的“鸣”,而把“鸣啾啾”的“鸣”释为“泛指禽兽虫等的鸣叫”,就是“一鸣惊人”、“蝉鸣”的“鸣”。

“鸣啾啾”的“鸣”有的本子作“声”。

“声”自然是名词,“声啾啾”是主谓结构,即“鸣声(是)啾啾(的)”。

由此可以推知,“鸣溅溅”也应该是主谓结构,“鸣”应该是动词活用作名词,指“鸣声”,意思是“发出的声音”,“鸣溅溅”即“鸣声溅溅”。

4.这里的“旦辞”二句以及下文的“旦辞”二句,都是运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