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920759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65 大小:644.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5页
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5页
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docx

《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docx(6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docx

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

专题四近代中国精神文明

【通史整合】

时间

政治

经济

文化

鸦片战争后的中国

(1840~1894年)

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

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初步形成时期,也是中国近代化的孕育和起步阶段,中国开始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时代演进,这一时期半殖民地特征体现最明显。

一方面,西方列强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中国的主权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另一方面,太平天国运动兴起,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揭开了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序幕。

同时,新的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产生。

随着西方列强侵略的加剧,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并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洋务运动创办了大量近代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中国开始向近代化迈进。

随着中西交往的增多,西方生活方式传人中国,中国的生活习俗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传统礼仪受到冲击。

清朝统治者“天朝上国”的愚昧思想受到冲击,西学东渐,向西方学习的要求逐渐成为主流思想。

林魏“开眼看世界”,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洋务派从维护封建统治的角度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早期维新派提出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的主张。

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

(1895~1919年)

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

从甲午中日战争到五四运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高峰时期,资产阶级先后发动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文化的舞台上都异常活跃。

资产阶级先后发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提出了君主立宪、民主共和等救国方案,开始探索在中国建立民主政治的道路。

资产阶级在“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下,积极创办实业。

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一战期间形成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都推动了社会生活向文明化方向发展。

资产阶级的维新思想、三民主义、民主与科学先后登场,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前的中国(1919~1949年)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无产阶级及其代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中国共产党逐渐走向成熟,与国民党合作开展了国民大革命,并领导中国人民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的革命道路,取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基本上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民族资本主义在国民政府统治初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官僚资本迅速膨胀,民族资本遭到摧残。

孙中山将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毛泽东思想形成,成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

【时空坐标】

 

【专题线索】

版本二

从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

甲午战争后到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以来

内容

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开眼看世界”,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19世纪60年代洋务思潮兴起,提出“中体西用”思想,学习西方物质文明

甲午战争后,民族资产阶级进行了资产阶级改良和共和国道路的探索,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辛亥革命后,资产阶级激进派学习西方思想文化,宣传民主、科学,新文化运动兴起。

之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与中国国情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主旨

中国人民为了实现民族独立和富强历经不断探索,终于找到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和建设道路

主要

表现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学造器物

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等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开眼看世界”,并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并把“师夷长技”的思想付诸实践

三民主义

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临时约法》体现了三民主义思想,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新三民主义发展了旧三民主义,反帝反封建思想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仿行制度

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变法图强、实行君主立宪,掀起了戊戌变法运动

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指导中国革命一步步走向胜利

思想解放

新文化运动以“民主、科学”为旗帜;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

新时期成果

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重大理论成果

单元

主题

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本质上是吸收、融合工业文明的发展史,体现出由浅入深、逐渐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特点

鸦片战争以来,林则徐、魏源主张“师夷长技”,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主张维新变法,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五四运动后先进知识分子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一浪高过一浪。

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都是为解决中国社会进步所面临的救国、建国、强国之路问题而提出的,都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符合了当时的时代潮流。

【复习指导】

1.近年来,中国思想近代化的问题是中国史学界研究的热点,地主阶级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资产阶级维新派的维新思想、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三民主义、资产阶级激进派的民主与科学等一直是高考命题的重点。

复习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时,要抓住一条主线:

近代以来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及思想不断解放的历程。

把握向西方学习的四个阶段的主题内容:

一是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地主阶级学“器物”;二是从戊戌变法到20世纪初,资产阶级学“制度”;三是1915年至1919年,资产阶级学“思想文化”;四是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从“走俄国的路”到“走自己的路”。

2.注意从文明史观、现(近)代化史观的角度看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从文明史观看:

它是中西文明碰撞的必然趋势与选择。

从现(近)代化史观看:

鸦片战争时期的林则徐、魏源等人,他们曾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迈出了思想近代化的第一步;洋务运动提出“师夷长技以自强”,迈出了中国经济近代化的第一步;维新变法是中国近代第一场“政治近代化运动”,迈出了中国政治近代化的第一步,深刻影响了一百多年来的中国历史进程。

由民主共和思想指引的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化道路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表现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习俗方面)。

3.对于中国共产党理论的成熟,要把握住:

一个真理,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化,即将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

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飞跃,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找到了中国自己的革命道路,创立了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发生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找到了中国自己的建设道路,创立了邓小平理论。

三次伟大转变,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转变;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从建设社会主义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转变。

【主题阐释】

鸦片战争后,先进的中国人为了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不断向西方学习,掀起了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进入二十世纪以后,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根据各自所处的时代特征和要求,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革命和建设的巨大成就,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成为20世纪中国重大理论成果。

从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阶段,地主阶级主要学习西方的物质文明,停留在器物层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其指导思想,但最终以洋务运动的破产而宣告结束。

甲午中日战争后,资产阶级转而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变革中国传统的政治体制,维新思潮兴起。

资产阶级维新派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和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相糅合,比较全面、系统地发展了早期维新派的思想,并使这种思想的影响从一种社会思潮演变成为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

辛亥革命后,宣扬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运动兴起,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形成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孙中山在反清革命的实践过程中,借鉴西方资产阶级革命理论,创立了三民主义。

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之前,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是那一时代最进步的思想。

20世纪20年代,孙中山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主张,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对中国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形成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科学思想体系,这就是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指导无产阶级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又一次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建设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理论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指引我们党和中国人民继续前进的旗帜,是当代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支柱。

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根本方针。

第1讲西学东渐

【考纲课标】

最新考纲

课程标准

新思想的萌发

林则徐“开眼看世界”

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魏源的《海国图志》

中体西用

维新思想

新文化运动

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阶段特征】

1.鸦片战争后的中国(1840——1895年):

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

阶段特征:

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初步形成时期,中国在屈辱中逐渐向近代化迈进。

政治上

一方面,西方列强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中国的主权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另一方面,太平天国运动兴起,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经济上

随着西方列强侵略的加剧,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洋务运动创办了大量近代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中国开始向近代化迈进。

思想上

清朝统治者“天朝上国”的愚昧思想受到冲击,向西方学习的要求逐渐成为主流思想。

社会生

活上

随着中西交往的增多,西方生活方式传人中国,中国的生活习俗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传统礼仪受到冲击。

2.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1895——1919年):

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

阶段特征:

从甲午中日战争到五四运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高峰时期,资产阶级先后发动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文化的舞台上都异常活跃。

政治上

资产阶级先后提出了君主立宪、民主共和等救国方案,开始探索在中国建立民主政治的道路。

经济上

资产阶级在“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下,积极创办实业。

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一战期间形成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

思想上

资产阶级的维新思想、三民主义、民主与科学先后登场,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社会生活上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都推动了社会生活向文明化方向发展。

【思维导图】

“睁眼看世界”

1.资产阶级向西方学习可归纳为“一、二、三、四、五”

一条主线:

学习西方,救亡图存。

两个转变:

由“器物”变革到“制度”变革;由“制度”变革到“思想”变革。

三个派别:

维新派、革命派、激进派。

四股思潮:

变法维新、民主共和、民主与科学、马克思主义。

五大旗手:

陈独秀、蔡元培、李大钊、胡适、鲁迅。

2.向西方学习过程中的四方面争论

3.西学东渐可归纳为“一、二、三、三”

一个主流:

向西方学习。

两个阶级:

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

三大派别:

抵抗派、洋务派、维新派。

三大口号:

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新变法、君主立宪。

4.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的三个层面

(1)器物层次:

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只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维护中国传统文化。

(2)制度层次:

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孙中山等革命派主张实行民主共和制。

(3)思想文化层次:

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和科学,向西方学习深入到文化层次。

[概念阐释]

西学东渐

是指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

广义而言,指自上古以来一直到当代的各种西方事物传入中国;狭义而言,指晚清民初欧美学术思想的传入。

【基础梳理】 

一、“师夷长技”的主张

派别

抵抗派(林、魏)

洋务派

背景

清朝君臣闭关自守,愚昧无知

中国面临内忧外患的形势

主张

“师夷长技以制夷”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

活动

编译书籍,介绍西方

创办近代企业,开设新式学堂

影响

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迈出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

(一)新思想的萌发——开眼看世界

派别

事件

背景

代表人物及主张

影响

地主

阶级

抵抗派

开眼

看世界

(鸦片战争期间)

1.鸦片战争后前后,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冲击日益加剧。

2.中国与西方世界的联系相应扩大。

1.林则徐:

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翻译《各国律例》,编译《四洲志》。

2.魏源:

编成《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1.积极:

开阔了人们的眼界,开创了向西方学习的先河,从此,学习西方、救亡图存逐渐成为近代中国社会思想主流。

2.消极:

不敢触及封建制度,其活动的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不可能使中国真正强盛起来。

轻巧识记 向西方学习的思潮

昏睡百年,睁开双眼。

学习西方,抛弃旧观。

师夷长技,则徐魏源。

寻求真理,《资政新篇》。

介绍世界,《瀛环志略》。

举办洋务,为解忧患。

中体西用,制度不变。

自强求富,企业创办。

筹划海防,南(洋)北(洋)福建。

甲午战败,洋务破产。

1.背景:

外国资本主义的冲击和中国与西方世界联系扩大。

2.目的:

了解西方,抵御外来侵略。

(重新认识世界,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3.代表人物

①林则徐:

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编译《各国律例》和《四洲志》;仿制西方战舰。

②魏源:

代表作《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4.核心内容:

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5.影响:

版本一

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向西方学习逐渐成为中国近代的思想主流。

(启迪着人们挣脱闭关锁国的牢笼,面对现实,放眼环球,探索救国之路。

版本二

积极:

开阔了人们的眼界,开创了向西方学习的先河,从此,学习西方、救亡图存逐渐成为近代中国社会思想主流。

消极:

不敢触及封建制度,其活动的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不可能使中国真正强盛起来。

版本三

“开眼看世界”思想的影响

(1)积极影响:

新思想的最主要功绩在于开阔了人们的眼界使人们开始关注世界形势,探索救国之路,形成了社会思潮,成为中国近代思想的主流。

(2)消极影响:

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提出的学习西方的主张,体现了阶级局限性,不敢触及封建制度,其活动的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不可能使中国真正强盛起来。

版本四

评价——积极:

开创了向西方学习的先河,成为近代中国人认识世界,走向世界的起点,对后人探索救国之路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对后来洋务派、维新派产生了最大作用。

局限性:

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没有,也不可能冲破封建君主专制的樊篱。

(二)体用之争

地主阶级

洋务派

洋务

运动

(19世纪60~90年代)

1.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外国经济侵略加剧;国内爆发太平天国运动。

2.西方文化广泛传入,冲击中国传统文化。

(工业文明的冲击)

3.开眼看世界“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启迪。

1.代表人物:

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

2.指导思想:

“师夷长技以自强,自强求富”

3.洋务派与顽固派的论战:

(1)洋务派主张利用西方的先进科技,维护清朝统治。

(实质)

(2)顽固派坚持以传统文化为立国之本,反对“西学为用”。

1.局限性:

主要局限于学习西方物质文化的层面。

2.进步性:

冲击了传统的夷夏之辨的观念,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1.时间:

19世纪60~90年代。

2.表现

①洋务派倡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主张在维护固有制度和纲常礼教的前提下学习西方科技自强求富。

【中体西用】

冯桂芬——最早表达洋务运动“中体西用”指导思想

(1)含义:

内涵:

“中学”,是指封建制度和纲常名教;“西学”,指西方文化,主要指近代科技。

“中学为体”——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决定国家命运的根本。

“西学为用”——采用西方资本主义的近代科技,仿效西方国家的具体措施,举办洋务新政来挽救江河日下的清王朝。

(“中体西用”是以中国的传统文化为立国之根本,西方的近代文化是巩固根本的切实手段。

“中学为体”强调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决定国家命运的根本,“西学为用”指利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近代科学技术以求富国强兵。

(2)实质:

在不触动清王朝君主专制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达到巩固清王朝统治的目的。

(3)“中体西用”是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达到强化封建制度、巩固封建统治的目的。

(实质是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通过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达到巩固封建统治的目的。

但是我们不能简单对它予以否定,它在中国近代化上所起的作用不容抹杀。

【史观运用】多种史学观评价洋务派的“中体西用”主张。

(1)从阶级斗争史观(革命史观)看,洋务派出于地主阶级本能,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的君主专制制度和纲常名教。

(2)从现代化史观看,它打出的“自强”和“求富”旗号,冲击了“重农抑商”的陈腐观念,对中国的工业现代化、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教育现代化和外交现代化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3)从整体史观看,它反映了新型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对相对落后国家和地区旧制度、旧思想的冲击,是西方工业文明在世界范围内扩展的具体表现。

(4)从文明史观看,“中体西用”的思想反映了封建传统文化与西方文明的冲突,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对西方文明既欣赏又排拒的矛盾心态,但它毕竟承认了中学之不足,西学之所长,客观上使中国人的价值观由“传统人”开始向“现代人”转变。

②顽固派主张原封不动地维持既有的政治文化格局。

洋务派与顽固派的论战:

①论战的焦点是要不要向西方学习。

②洋务派主张利用西方的先进生产技术,维护清朝统治,掀起“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

③顽固派坚持祖宗之法,以传统文化的卫道士自居,坚守“夷夏”的精神堤防,反对“西学为用”“师事夷人”,认为洋务派学习西方技术是“以夷变夏”,仇视一切外洋事物,仇视一切改革,主张原封不动地维持既有的政治文化格局。

3.实践:

洋务运动。

结局:

19世纪末,洋务思想与触及封建制度“体”“本”的更具现代意识的维新变法思想发生不可避免的冲突,最终被维新变法思想所取代。

4.评价

版本一

①积极性:

冲击了传统保守观念,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②局限性:

争论仅限于要不要学习西方物质文化的层面。

版本二

影响:

为中国近代工业奠定了初步基础,迈出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促进了西学在中国的传播。

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使洋务派“自强”的迷梦彻底破灭。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也失去了原有的意义。

版本三

①洋务派和顽固派的论争,多少动摇了恪守祖训的传统及纲常名教的绝对权威地位。

②洋务派组织翻译了不少外国科技书籍,培养了一批外交和科技人才。

③介绍西方社会科技知识,对于促进民主思想的传播,起到了开一代风气的拓荒作用

版本四

评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

1.积极性:

  继承了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的主张,并结合中国社会的实际使之更趋系统化、纲领化,冲击了保守的传统思想,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在中国走向近代化的历程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2.局限性: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而不主张改革中国腐朽的封建制度,这是其失败的根本原因。

因为“只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才能推动生产力发展”。

【点拨】

1.有人说洋务派是林则徐、魏源的继承者,是否有道理?

有一定道理,二者有继承关系,但也有明显区别。

洋务派继承并实践了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的思想。

但是,魏源从反侵略的立场出发,以“师夷”为手段,以“制夷”为目的;洋务派“师夷”的首要目的是镇压农民起义,其次是自强,即“师夷长技以自强”。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维新变法思想具有怎样的本质特征。

(1)将发展资本主义与挽救民族危机结合起来,宣传“变法图存”。

(2)以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进化论、天赋人权说和主权在民思想为武器,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的核心都是以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

二、维新思潮

1.早期维新思想:

资产

阶级

早期

维新派

19世纪60年代以后

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

2.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文化和科学的传入。

③洋务运动弊端明显,促使知识分子寻找新出路。

1.代表人物:

王韬、郑观应、薛福成。

2.立场:

①起初立场:

最初持“中体西用”的立场,是洋务运动的支持者。

②后来:

转变为“西体西用”的立场。

原因:

中法战争的结局暴露出洋务运动的种种弊端。

3.思想内容:

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

主张发展工商业,与外国人进行商战。

1.进步性:

对当时知识分子的思想注意力从工商科技转移到政治制度方面起了启蒙作用。

2.局限性:

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更没有未付诸实践。

(1)产生时间和原因:

产生于19世纪60年代以后,是伴随着中国资本主义和民族资本阶级的产生而产生的;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文化和科学文化的传入,是早期维新思想的来源。

早期维新思想的人物(王韬、郑观应、薛福成等)代表着正在转化中的资产阶级的新型知识分子。

(2)与洋务派、顽固派之争:

①起初立场:

早期维新派最初持“中体西用”的立场,是洋务运动和洋务派的支持者。

②后转变为“西体西用”的立场。

原因:

中法战争的结局暴露出洋务运动的种种弊端,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救国图强与洋务派分道扬镳;

(3)思想内容:

政治上,主张变革政治制度,建立议会制度,建立君主立宪制。

经济上主张发展工商业,与外国人进行商战。

文化上,主张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4)评价

进步性:

对当时知识分子的思想注意力从工商科技转移到政治制度方面起了启蒙作用。

局限性:

没有形成系统的(完整的)理论,更没有未付诸实践。

2.维新思想:

多元思维

1.康有为把本来保守的孔子打扮成提倡民主、平等思想的人。

如何理解康有为的这种做法?

提示:

(1)是一种策略:

减小了改革的阻力。

(2)是一种无奈:

反映了资产阶级力量的弱小。

资产阶级

维新派

戊戌

变法

(19世纪90年代)

1.政治:

甲午战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使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的力量的壮大。

2.经济:

甲午战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初步发展。

3.思想:

早期维新思想和西方民主政治思想的传播。

4.实践:

洋务运动的失败使先进人士认识到变革制度的必要性。

5.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影响。

活动主张

论著

历史影响

康有为

思想特点:

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和儒家经史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

《新学伪经考》、

《孔子改制考》

为变法提供合乎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依据。

梁启超

宣传进化论和君主立宪。

《变法通议》

维新派的宣传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