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920444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41.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docx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docx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9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梁实秋

教案A

教学目标

1.了解文学常识(梁实秋和梁启超),识记字词。

2.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分析人物形象,学习叙事中表现人物的方法。

3.课外搜集梁启超事迹,以全面了解他的人格魅力。

学习重点

分析体会想作者怎样通过叙事来表现人物性情的。

学习难点

学习记叙中加入作者自己的评论和感受的写法和语言的品味。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根据我的描述,猜猜他是谁?

1.他聪颖过人,“八岁学为文,九岁能缀千言”。

16岁时中举人,被誉为“岭南奇才”

2.他是中国近代百年历史中,成就与贡献巨大的人。

3.他是广东新会人。

4.他著作颇丰,著有148卷,长达1000余万字的《饮冰室合集》。

同学们都有答案了吗?

是的,他就是今天我们要认识的主人公——梁启超。

那说起梁启超,想来同学们对他并不感到陌生。

初中时候历史书上见过他的名字,我们学《再别康桥》的时候也知道,徐志摩的“情敌”梁思成是他的儿子。

那同学们能不能告诉我梁启超有哪些事迹啊?

(戊戌变法、云南起义、康梁)。

梁启超,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学者。

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

广东新会人。

清光绪举人。

和其师康有为一起,倡导变法维新,并称“康梁”。

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赴北京参加会试,追随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

1896年在上海主编《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编辑《西政丛书》,次年主讲时务学堂,积极鼓吹和推进维新运动。

1898年入京,参与百日维新,以六品衔办京师大学堂、译书局。

戊戌变法失败后逃亡日本。

初编《清议报》,继编《新民丛报》,坚持立宪保皇,受到民主革命派的批判。

但介绍西文资产阶级社会、政治、经济学说,对当时知识界有较大影响。

辛亥革命后,以立宪党为基础组成进步党,出任袁世凯政府司法总长。

1916年策动蔡锷组织护国军反袁;后又组织研究系,与段祺瑞合作,出任财政总长。

五四时期,反对“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

早年所作政论文,流利畅达,感情奔放,颇有特色。

晚年在清华学校讲学。

著述涉及政治、经济、哲学、历史、语言学、宗教及文化艺术、文字音韵学等。

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从历史书上,梁启超是个叱咤政坛的人。

但同学们知道吗?

他在文坛上也是个不可多得的才子呢!

那如果大家想认识一个真实而活生生的学者梁启超的话,就要读读梁实秋写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板书课题)

二、作者简介

(学生应明确记忆作家是从三方面着手,即生活时代、有何成就以及主要作品)

梁实秋(1902~1987),中国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

原名治华,浙江杭县(今余杭)人,生于北京。

1915年就学于清华学校(今清华大学)。

1923年留学美国。

回国后,曾先后任教于东南大学、暨南大学、青岛大学、北京大学等校,主编《时事新报》副刊《青光》《益世报·文学周刊》《中央日报》副刊《平明》等。

一度主编《新月》月刊。

创作以散文小品著称,风格朴实隽永,有幽默感,以《雅舍小品》为代表作。

1949年后曾任台湾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

主要著作有:

散文集《雅舍小品》(续集),文学评论集《浪漫的与古典的》、《文学的纪律》、《秋室杂文》,译著《莎士比亚全集》等。

主编《远东英汉大辞典》。

原名:

梁治华

成就:

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

作品:

《雅舍小品》(续集)《浪漫的与古典的》《文学的纪律》《秋室杂文》《莎士比亚全集》《远东英汉大辞典》

风格:

风趣幽默朴实隽永

三、默读课文,查字典解决不确定的字词读音

齐读生字词

戊(wù)戌(xū)叱咤(zhà)莅(lì)临迥(jiǒng)异精悍(hàn)

激亢(kàng)箜(kōng)篌(hóu)酣(hān)畅蓟(jì)北

四、文章层次

  课文大致可分为三部分。

  1.第一部分(第1段):

简述演讲的一些背景,为写演讲作铺垫。

从这些简略的文字中,可以得到这样的信息:

梁任公在政治领域和学术领域都是能人、高师。

以政治业绩为陪衬,突出其学术上的威望和影响。

意谓此等能人、高师演讲,必定是有分量的。

此处为下文具体描写演讲情景张目。

  2.第二部分(第2~8段):

描写这次演讲的主要情况。

这是文章的主体,占了大量篇幅。

  第2段写梁任公的演讲稿,是通过物件写人,表现人物的精神、作风、修养。

行文至此,尚未开始描写演讲,所以也可以将这一段归并到第一部分,作为演讲的又一背景,成为演讲的又一铺垫。

  第3段交代演讲的时间、地点和人物(人物有老师梁任公和学生,包括作者),并描写梁任公的形象。

描写形象又着重于表现神采,展现一个卓越不凡的大家的形象和风范。

至此演讲仍未开始,作者先描写梁任公的形象,似乎有意先给读者一个具体的人物形象,让读者在脑海中带着这一形象,来欣赏以下各段梁氏演讲过程。

  第4段写梁任公的奇特的开场白,以及他的语音语调。

他的开场白,足以见出梁氏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和他富有感染力的人格气质。

这是文章中一个亮点。

  以下数段正式写梁任公讲课,列举他的讲课内容,他的背诵方式,他兴会所至近于表演的情景,交代演讲的效果(梁大汗淋漓,状极愉快;学生感动,对文学发生了爱好)。

这是梁氏讲课富有感染力的又一种表现,也是接续“开场白”后的更加深入细致的精彩描写。

3.第三部分(8~9段):

点明梁任公作为学者的主要特点,结束全文。

五、内容分析

1.同学们请思考:

作者开篇就说“梁任公先生晚年不谈政治,专心学术”这是为什么呢?

明确:

梁任公在政治领域和学术领域都有很高的威望,两方面都可大书特书。

但作者毕竟是一个文人学者,关心学术有甚于关心政治,写学术人物比写政治人物更得心应手;再说梁任公在中国现代政治史上也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而他的学术地位却是一致公认的,不可动摇的。

也许梁任公的政治行为已广为世人见识,而学术造诣为政治声名所掩,正值得为之专文彰显。

梁任公在政治领域和学术领域都是能人、高师,以政治业绩为陪衬,突出其学术上的威望和影响,为下文具体描写演讲情景张目。

2.作者在第一段中又提到一些显宦,叱咤风云的人物的演讲,这又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

用来衬托梁启超演讲给听众留下的印象深刻。

3.前面我们学过的《荆轲刺秦王》也曾用到过这样类似的手法,谁来为我们举个例子?

明确:

用秦武阳的“色振恐”来反衬荆轲的机智勇敢的精神。

4.我们接着来看第二段,有哪位同学能为我们读一下?

我们来看“他的讲演是预先写好的,整整齐齐地写在宽大的宣纸制的稿纸上面,他的书法很是秀丽,用浓墨写在宣纸上,十分美观。

”这一句写出了梁任公的什么特点?

运用了什么样的描写方法呢?

明确:

这是对梁任公先生讲演稿的描写,从侧面表现了他办事认真,学问和书法修养都很高的特点,也可以看出作者对先生的敬仰、赞美之情。

这是一种侧面描写的手法,通过写人物的东西来写人,我们可要学会哟。

5.下一段,哪位同学有勇气主动为大家朗读?

我们看这一句:

“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

”这一句都描述了哪些内容?

如果我们给它分为两层,你怎么来分?

这句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呢?

明确:

这是对梁任公外貌的描写,文字不多,但很传神。

可分为两层,前一层写身材、肖像、衣着,后一层写精神气质,也就是说既写实相,又写神采;遵循人物固有特点,又略有夸饰,“风神潇洒”“光芒四射”就是夸饰,表达了学生对老师的由衷赞美之情。

6.第四段,可谓是这篇文章的一个小高潮,同学们在下面仔细默读这一段,结合上一段作者对梁任公外貌形象的描写,揣摩人物的细节动作,抓住人物的特点,又略有夸饰。

之后找两名同学上前面来试着表演一下。

7.同学们,你们说他们演得好不好啊?

哪位同学演得更好?

谁能站起来说说你的看法,如果要让你来演,你会怎么演?

为什么?

由此引出梁任公先生演讲的两个特点:

开场——独特,声音——沉着有力、宏亮激亢。

(板书)

8.作者引用梁启超独特的开场白和他特有的动作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活生生的学者形象,那么,作者运用这看似矛盾又紧密联系的搭配要表达怎么样的感情呢?

明确:

这是对梁任公先生演讲的开场白的描写,两句话看似有些矛盾,但却表现了梁任公先生既谦逊又自负的特点,作者就是用这种看似矛盾其实是用超常搭配来吸引读者的手法,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老师的赞美、敬爱之情。

9.我们继续下一段,作者引用梁任公先生讲的一首古诗,谁能饱含深情的为我们朗读一遍,并说说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看看它到底描述了一个怎样的悲剧?

作者为什么有要特别提到这首古诗呢?

明确:

古今注:

朝鲜津卒霍里子高妻丽玉所作也。

子高晨起刺船,有一白首狂夫,被发提壶,乱流而渡,其妻随而止之,不及,遂堕河而死。

于是援箜篌而歌曰:

“公无渡河。

公竟渡河!

渡河而死;其奈公何!

”声甚凄怆,曲终亦投河而死。

子高还,以语丽玉。

丽玉伤之,乃引箜篌而写其声,闻者莫不堕泪饮泣。

丽玉以其曲传邻女丽容,名曰《箜篌引》。

首句,劝诫。

一切的一切都表明,不能渡,不能渡,渡河就是死亡,所有的人甚至渡河者自己,都清楚地知道这一点;次句,质疑。

为什么渡河?

既然一切的理由皆告知渡河的荒诞,为什么竟然还是去了?

到底是什么超越了死之恐惧的力量,令他毅然而行?

三句,结局。

渡河导致的死亡,这个悲剧,是可以避免的,只要他服从任何一个不渡河的理由。

但是一千个不渡河的理由也不能战胜一个渡河的冲动,悲剧是注定要发生的(冲动是魔鬼啊);末句,追思。

悲剧发生了,后来者哭泣呼喊,也无力遮挽,无法改变,结果又回到原来的困惑上:

为什么渡河?

究竟是什么驱使一个人急急奔赴死亡?

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强大的疯狂的人格力量。

作者引用这首古诗是通过写自己的一次切身经历,勾起了对梁任公先生讲过的《箜篌引》的回忆。

这些内容交代了梁任公先生演讲的精彩以及他的演讲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影响,二十余年而不忘,作者用了以结果写效果的方法,从侧面间接描写了梁任公先生演讲的精彩,用的是衬托方法。

10.教师范读第七段。

学生思考:

文中说“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

”这说明梁启超的演讲有什么特点?

明确:

生动有趣,吸引人,抓住了听众的心。

(板书:

动作——生动有趣)

11.学过前面几段,我们又迎来了这篇文章的另一个小高潮,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文章的第八段。

谁能为我们朗读一下?

看这段为我们展现了梁启超演讲的什么特点?

明确:

本段记叙了梁任公先生演讲得十分投入,紧张之处,先生的演讲变成了表演。

先是动作描写:

“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

动作描写生动传神,大师的演讲声情并茂,自由洒脱,酣畅淋漓。

接着,重点抓住一“哭”一“笑”两个细节,真是传神写照。

(板书:

表情——成为表演、酣畅淋漓)

12.作者着力刻画梁任公先生讲到戏剧《桃花扇》和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而且格外动情,这一细节说明了什么?

明确:

《桃花扇》是反映抗清复明主题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反映抗击安史之乱的,二者都有鲜明的爱国主题,而梁先生演讲之时又恰值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内忧外患,民不聊生,先生忧国忧民之情略见一斑。

13.第九段,文中说“先生尝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强烈多少倍!

”这段话对你的写作与口语表达有什么启示?

谁来谈谈?

明确:

无论写作还是口语表达都要发自内心,带有真情,只有这样,才能打动别人。

14.最后一段,教师范读。

谁能概括这一段段意?

明确:

点明梁任公作为学者的主要特点,结束全文。

六、分析梁任公的形象

明确:

撇开政坛上的梁不说,在文坛上,梁是一个有思想,有个性,感情丰沛,沉稳睿智潇洒,热心肠而又谦逊的学者形象。

1.梁的形象如何在文中得到完美展示的?

明确:

在对事件的描述中插入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等的细节描写,在细节和侧面描写中展示人物性格特征。

(举例:

课文原句)

2.本文是叙事散文,既有充分的叙事,又有充沛的抒情,作者对梁的敬仰、欣赏、赞美之情是怎样抒发的?

(1)直接表达

①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怀着无限的景仰。

②先生尝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强烈多少倍。

③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

(2)半直接半含蓄的表达

①我很幸运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

②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

③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由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3)完全含蓄的表达

①描写外貌,着重于表现神采,展现一个卓越不凡的大家的形象和风范。

②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

纯粹是动作描写,但读者仍能从中感受到作者的敬佩。

③标题“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以学生的辈分称呼梁,已是一种尊敬和爱戴。

七、课堂小结

在那如火如荼的苦难岁月,梁任公的政治主张屡屡因时而变,但为人处世的原则始终未变。

他重感情,轻名利,严于律己,坦诚待人。

无论是做儿子、做丈夫、做学生,还是做父亲、做师长、做同事,他都能营造一个磁场,亮出一道风景。

明镜似水,善解人意是他的常态,在某些关键时刻,则以大手笔实写爱的海洋,让海洋为宽容而定格,人间为之增色。

在风云际会和星光灿烂的中国近代人才群体中,特别是在遐迩有知的重量级历史人物中,能在做人方面与梁启超相提并论的不多。

八、课后作业

1.熟读课文,仔细揣摩梁任公的人物特点。

用一二百字概括出梁任公先生给你的印象。

2.围绕我爱我班,写一篇500字的演讲槁,班内举行比赛。

板书设计

梁任公演讲特点

开场白:

独特(谦逊、自负)

声音:

沉着有力,洪亮又激亢(沉稳、睿智)

内容:

丰富有趣(博闻强识、学识丰富)

表情:

成为表演酣畅淋漓(感情丰沛)

肖像特点:

身材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肥大长袍

步履稳健

气质风神潇洒(潇洒自信)

眼神光芒四射

神态:

生动有趣(自负、谦逊)

语言:

旁征博引(风趣、博闻强识)

动作:

手舞足蹈(自由洒脱)

 

教案B

教学目标

1.通过品读人物,激发学生想象的情感,了解梁任公的人物性格特点以及作者的评论与感受。

2.通过品味文章,引导学生掌握写人记叙文的写作方法,学会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受。

3.掌握运用外貌、动作、语言及侧面描写等方式刻画人物。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分析体会作者怎样通过叙事来表现人物性情的。

教学难点:

如何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受。

教学方法

研讨、探究、练笔。

教学时数

1课时。

课前预习

1.查阅相关资料,对梁启超有所了解。

2.阅读《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疏通文字,梳理文章结构。

教学过程

一、背景知识

选一同学上台进行对梁启超人事经历介绍的演讲。

老师检查学生的课前预习,并通过补充介绍使学生们对梁启超有所了解。

补充介绍:

梁启超,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学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

饮冰,形容十分惶恐焦灼。

出自《庄子·人间世》:

“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

”它是梁启超于戊戌政变逃亡日本后用的笔名,非常真实地反映了他忧国忧民的心情。

1895年追随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1898年参与“百日维新”。

“戊戌变法”失败后逃亡日本。

1916年策动蔡锷组织护国军反袁。

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

早年所作的政论文流利畅达,感情奔放。

晚年在清华大学讲学,著述丰厚,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二、导入

安排学生将上面的演讲做成口头作文:

《记××同学的一次演讲》

组织学生讨论学生口头作文记叙的重点:

记人或记事

要求学生关注文本:

通过品读《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这篇文章,与先前的口头作文相比较,引导学生发现这篇文章看似记事,实则通过写一次演讲的情景表现出了梁任公的性格及特点。

三、分析课文

1.提问:

通览全文,找出作者对梁启超先生的评价?

(1)“我很幸运地有计划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

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怀着无限的景仰。

(2)“我很幸运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

(3)“读他这篇文章和听他这篇演讲,那趣味相差很多,犹之乎读剧本与看戏之迥乎不同。

(4)“先生尝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强烈多少倍。

(5)“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6)“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

可见,作者对于梁启超先生深含了一份敬仰和崇拜,到清华大学演讲的人不计其数,但他们却没有给作者留下什么印象,而梁启超先生却能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

2.提问:

梁启超的演讲给作者留下了那些印象?

作者怎样突显这些印象的?

3.梳理内容

(3段)肖像特点——身材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肥大长袍立外貌

神态特点——风神潇洒,左顾右盼,光芒四射写神韵

(4段)独特的开场白(谦逊自负)描语言

(5段)深情的《箜篌引》(意韵丰厚)

(7、8段)演讲时敲头回忆(自然可爱)

动作特点:

手舞足蹈、时悲时喜(自由洒脱)举行动

我们在细节描写中看到了一个卓越不凡的大家的形象和风范,他语言的诙谐幽默,他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的动作。

这里不仅看到了梁先生的性格,而且也能从中感受到作者乃至众人对他的敬佩。

4.合作探究

在梁任公的这次演讲中,除了这些细节的刻画,还有哪些侧面能够显现出梁任公的性格特点?

(1)“我在听完先生这篇演讲后约十二余年,

……不禁哀从中来,顿时忆起先生讲的这首古诗。

”抓侧面

(2)“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

(3)“他掏出手巾拭泪,听讲的人不知有几多也泪下沾襟了!

生动激昂,意韵深厚的演讲深深地打动着人们,而作者从侧面给我们展现了一个真实洒脱的梁启超,这其中融会着他人生的感悟以及潇洒不羁的真性情。

小结:

梁启超的名气在于他的政治维新运动——戊戌变法,可文章并未从政治活动家、思想家的角度表现梁启超,而是从他的学者身份,通过讲演时的神态语言动作以及听众及作者的感受来表现其学识渊博、自由洒脱的真性情。

写人显情中透露着方法,我们要学在描语言、立外貌、举行动、抓侧面中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四、拓展延伸

“人心不同,各如其面”,究竟如何在千人千面中,抓一个个性突显笔下人物的独特魅力呢?

1.两个外貌描写段落你认为哪一个更为出色?

片段一:

“我的妈妈三十七八岁年龄,个子不高不矮,身材不胖不瘦,梳不长不短的剪发,圆脸庞上一对炯炯有神的眼睛,她做事麻利,但特别喜欢唠叨。

片段二:

“我吃了一吓,赶忙抬起头,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谁?

大家都会异口同声地说出“豆腐西施杨二嫂”。

设想回答:

表面上看,第一段文字似乎抓住了妈妈的特征,做事麻利,喜欢唠叨,但细想一想,有多少妈妈不是这样的呢?

这不能表现出这个妈妈独具的个性特色。

正如春花秋菊冬腊梅,各有各的特色,不是所有的美人都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都是瓜子脸儿,柳叶儿眉;也不是所有的坏人都是尖嘴猴腮,贼眉鼠眼,满脸横肉。

而第二段鲁迅先生的文字,从头到脚又不平均用力,突出其最富特征的部分,使这个被人世的污水弄脏,可鄙又可怜的女市民形象浮雕般地浮现在读者的面前,使其成为典型,成为“唯一的人”。

不能不让人拍手叫绝!

可见,肖像描写要抓特点切不可泛泛而谈。

  

2.恩格斯有一句名言:

“一个人物的性格,不仅表现在他做什么,更表现在怎样做。

”你认为这篇文章中哪一处的动作描写最精妙?

为什么?

你还能举出哪些例子?

设想答案:

本文:

敲头回忆、手舞足蹈、时悲时喜。

课外: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这类极富魅力的行动描写,整部小说就会顿时黯然失色,一个个梁山好汉也都英雄不再了。

《变色龙》中的奥楚篾洛夫对同样一只狗而前后大相径庭的言语和动作,将一个惯于见风使舵的“变脸行家”刻画得淋漓尽致。

现实生活中,一个人不自觉地表现出的细小动作,往往是最真实的,是最能反映一个人的个性、习惯和修养的。

摄取细小动作,对塑造人物形象往往能起到滴水见海的神奇效果哦!

3.古人云“言为心声”,语言是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的工具,是展示人物性格特征的镜子,是袒露人物内心世界的窗户。

什么样的语言最能够显现人物性格呢?

设想答案:

有时塑造人物只选其三言两语,就能勾勒出他的性格特征,袒露他的内心世界。

陈涉“嗟呼!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写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的领袖的伟大志向。

而本文也以简短的语言“启超没有什么学问——可是也有一点喽”,让我们如见其人。

4.教师点拨有烘云托月之妙的侧面渲染。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着鞘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归来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汉乐府名篇《陌上桑》写罗敷容貌之美,不直接写其容貌仪态,却写从使君达官到下里巴人,从老者到少者,人见人惊,人见人爱。

一个令所有人都看得忘形了的女子,你便可以想她有多美,她便有多美。

这不仅侧面烘托了罗敷貌美惊人,更主要的还调动了读者的想象,融入了读者的再创造、再加工,文章也因此而具备了神韵。

文学的想象力的魅力可见一斑了。

概而言之,你只要能让读者对你笔下的人物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经其事的感觉的话,就证明你的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兴波起浪”成功了。

五、牛刀小试

试以《××老师的一堂课》或《××人的一次讲话》为题,任选本文所使用的一种或几种写人的手法,写一段不少于300字的文字,记叙的笔下人物的言谈举止等突出其人物风貌。

六、课堂小结

本文既描写形象又着重表现神采,展现了一个卓越不凡的大家的风范。

作者饱含景仰之情活现出梁任公的精神、作风、修养。

他的开场闻所未闻,他的讲课内容、授课方式近于表演……这些片断的镜头式的精彩描写不仅没有堆砌感还让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让人深思的是求之当世能有几人还有这份稳健、潇洒、风趣、博闻。

言为心声,文也是心声,尤其在散文中,一个人的人格思想无法隐藏。

优秀文学作品所以成功是因其塑造人物的成功。

塑造成功的人,既需要作者有一颗善良的心,善于倾听的心,发现美的心,有要求作者有一把写作手法之利剑。

 

单元测试题

(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

第I卷

-、(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横线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对峙/有恃无恐机杼/毁家纾难当选/独当一面

B.伉俪/引吭高歌炽热/独树一帜呕吐/吐故纳新

C.儒雅/相濡以沫偌大/一诺千金暴露/泄露天机

D.宵禁/不屑一顾教诲/风雨如晦横财/横行霸道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凑和文绉绉事必躬亲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B.蛰伏大杂烩克敌致胜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C.宣泄名信片贸然行事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D.松弛挖墙脚乐不可支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3.依次填人下列各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经过传统民俗文化和民间艺术的______,我们精神上才有了华夏儿女的文化印记。

(2)上海世博会是第一个正式提出“低碳世博”理念的世博会,中国在______过程中也在全力实践这一理念。

(3)朝鲜媒体近期接连发表评论,________美国接受朝鲜提出的签订和平协定以替代《朝鲜停战协定》的建议。

A.熏染筹办督促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