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919897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94.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

《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

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语言腐败语言腐败是指通过语言表达或者是语言行为做不正当的事,从而产生大家所关注的腐败现象,这是因为语言使用者的思想健康出了问题。

有腐败现象,就必然会反映在语言使用中,因为语言是社会生活的镜子。

民众对腐败现象深恶痛绝,搞腐败的人必然会利用语言来混淆黑白。

“口是心非”“口蜜腹剑”是语言腐败最突出的表现,也就是人们所说的“说一套,做一套”。

口头上说“打黑”,实际上做的是“黑打”;口头上说的是“打假”,实际上做的是“假打”。

正如有的顺口溜所说:

“心里想一套,开会讲一套,做的又一套。

委婉语和语言暴力是语言腐败表现的两个极端、两个软硬兼施的手法、一个矛盾统一体。

前者以羞答答的姿态为自己的丑恶行径辩解,后者则是以攻击性的语言对无辜者进行辱骂或攻击。

用委婉语来遮羞,往往是做了见不得人的事,说话人心里往往有理亏的感觉。

用恶毒言语侮辱无辜民众,实施语言暴力者往往觉得自己高人一等,真理也在自己一边,骂起人来觉得天经地义。

殊不知把自己推到民众的对立面,不能不说也是语言腐败的一种表现。

从某种意义上说,语言暴力给社会安定带来的危害远比遮羞的语言大。

委婉语的产生,本来是同语言禁忌联系在一起的。

也就是说,人们为了回避说出一些不吉利或不雅的词语,用拐弯抹角的办法表达那些不愿意说出来的事物或概念。

一般地说,委婉语具有文明礼貌的语言功能,特别是能够创造比较温馨和谐的语言环境。

例如用“安眠”“长眠”代替“死”。

委婉语作为语言腐败的手段,并不是中国当代腐败人士的发明。

中国古代买官就说是“捐纳”。

美国人创造了“技术监视”一词来代替“窃听”,因为窃听总有偷偷摸摸、不光明正大的意思。

时下大家比较关注的一些涉及腐败现象的词语,有些就是委婉语,这些委婉语似乎不是出于文明礼貌的原因,如明明是渎职,却说是“管理不到位”;明明是跑官要官,却说是“要求进步”;明明是受贿,却说是“礼节性收入”;明明是在打麻将,却要说是“政治学习”。

这些发明看起来似乎很有创造性,说穿了只不过是玩弄文字游戏,耍小聪明而已。

委婉语本来的文明礼貌功能在这里丧失殆尽,实际上变成了腐败现象的遮羞布。

用攻击性语言侮辱人,那便是语言暴力;对无辜人士实施语言暴力,那便是语言腐败。

经过文化大革命的人,都有许许多多无辜遭受语言暴力的体会,不管是发生在自己还是他人身上。

例如对于那些应该被打倒的人,说打倒他们、批倒斗臭还远远不够,还得再踩上一只脚,让他们永远不得翻身。

“炮打”“摧毁”“砸烂”等暴力语言是施暴者挂在嘴边的口头禅;“叛徒”“特务”“里通外国”“卖国贼”“崇洋媚外”等等莫须有的罪名铺天盖地,利用这些暴力语言便可以置人于死地而后快。

文化大革命中无辜遭受语言暴力致伤致残致死者不计其数,经历过那场劫难的人们对那一幕幕惨剧的记忆应该不会很快消失。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戴帽子、打棍子的语言暴力现象为人民所唾弃。

摆事实讲道理、开放务实的风气已经逐渐形成。

但是不可讳言,文化大革命语言暴力的阴魂不散,至今在某些新闻报道中仍然可以找到影子,例如辱骂不喜欢看国产电影的观众崇洋媚外,赫然用上“中国电影观众有崇洋媚外的劣质性”的标签。

语言暴力通过不恰当的语言表达,会对他人造成人格、情感、自尊以及心灵的伤害,它违背了语言交际的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是一种不与他人合作,也不要求他人与之合作的错误言语行为。

这是当前构建和谐社会人们所不愿意看到的现象。

(选自《人民论坛政论双周刊》总第393期,作者:

苏金智。

有删改)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对“语言腐败”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A.语言腐败是来自于社会生活中的腐败现象,是腐败者利用语言来混淆黑白,是他们的思想健康出了问题。

B.语言腐败中的委婉语不仅在中国早已有之,而且在外国同样存在。

但它几乎丧失了委婉语本来的文明礼貌功能,变成了腐败现象的遮羞布。

C.语言腐败主要表现为两个层面,即委婉语和语言暴力,委婉语是腐败者为自己的丑恶行径辩解,语言暴力则是以攻击性的语言对无辜者进行辱骂或攻击。

语言暴力给社会安定带来的危害更大。

D.语言腐败中的语言暴力常用攻击性语言侮辱人,对无辜者戴帽子、打棍子,使他们遭受人格、情感、自尊以及心灵的伤害。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语言现象不属于语言腐败的一项是()

A.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林徽因故居被拆,有关部门回应说是被“维修性拆除”,重庆的原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重庆行营也被拆了,当地文管部门回应称,这是“保护性拆除”。

B.甬温线动车追尾事故后,铁道部新闻发言人通报事故情况所言“×××是奇迹,至于你们信不信,我反正信了!

”被冠以“高铁体”的称号。

C.网络将大街上一部分人“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的行为冠以“中国式过马路”,接着又诞生了“中国式教育”“中国式旅游”,“中国式”一时间成了国人不文明的标签。

D.导游对游客说:

“我们如果要‘上厕所’就说‘去唱歌’。

”于是每次旅游车一停,游客们就热闹地喊:

“唱歌啦,唱歌啦。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将渎职说成“管理不到位”,将跑官要官说成“要求进步”,将受贿说成“礼节性收入”,这类语言看起来似乎很有创造性,所以注重在文字上做文章和追求语言的创造性是语言腐败的手段。

B.文化大革命中许许多多的人因为无辜遭受语言暴力,被扣上了莫须有的罪名,致伤致残致死,从那场劫难中走过来的人们是不会很快忘记那一幕幕惨剧的。

C.现在某些新闻媒体的报道中仍然存在语言暴力的倾向,一件普通小事就给中国人贴上某种标签就是一种表现。

D.在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人们不愿意看到通过不恰当的语言表达对他人造成伤害,有违语言交际的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的错误言语行为。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罗亨信,字用实,东莞人。

永乐二年进士。

仁宗嗣位,始召入为御史。

监通州仓储,巡按畿内。

英宗即位之三月,擢右佥都御史,练兵平凉、西宁。

正统二年,蒋贵讨阿台、朵儿只伯,亨信参其军务。

至鱼儿海,贵等以刍饷不继,留十日引还。

亨信让之曰:

“公等受国厚恩,敢临敌退缩耶?

死法孰与死敌?

”贵不从。

亨信上章言贵逗遛状。

帝以其章示监督尚书王骥等。

明年进兵,大破之。

亨信以参赞功,进秩一等。

父丧归葬。

还朝,改命巡抚宣府、大同。

参将石亨请简大同民三之一为军,亨信奏止之。

十年进右副都御史,巡抚如故。

时遣官度二镇军田,一军八十亩外,悉征税五升。

亨信言:

“文皇帝时,诏边军尽力垦田,毋征税,陛下复申命之,今奈何忽为此举?

塞上诸军,防边劳苦,无他生业,惟事田作。

每岁自冬徂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始得就田七月又复刈草八月以后修治关塞计一岁中曾无休暇。

况边地硗瘠,霜早收薄,若更征税,则民不复耕,必致窜逸。

计臣但务积粟,不知人心不固,虽有粟,将谁与守?

”帝纳其言而止。

初,亨信尝奏言:

“也先专候衅端,以图入寇。

宜预于直北要害,增置城卫为备。

不然,恐贻大患。

”兵部议,寝不行。

及土木之变,人情汹惧。

有议弃宣府城者,官吏军民纷然争出。

亨信仗剑坐城下,令曰:

“出城者斩!

”又誓诸将为朝廷死守,人心始定。

也先挟上皇至城南,传命启门。

亨信登城语曰:

“奉命守城,不敢擅启。

”也先逡巡引去。

赤城、雕鹗、怀来、永宁、保安诸守将弃城遁,并按其罪。

当是时,车驾既北,寇骑日薄城下,关门左右皆战场。

亨信与总兵杨洪以孤城当其冲,外御强寇,内屏京师。

洪既入卫,又与朱谦共守,劳绩甚著。

景帝即位,进左副都御史。

明年,年七十有四矣,乞致仕。

许之。

归八年,卒于家。

(节选自《明史·罗亨信传》)

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每岁自冬徂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始得就田/七月又复刈草/八月以后/修治关塞/计一岁中曾无休暇

B.每岁/自冬徂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始/得就田七月/又复刈草八月以后/修治关塞计一岁/中曾无休暇

C.每岁/自冬徂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始得就田/七月又复/刈草八月/以后修治关塞计一岁/中曾无休暇

D.每岁自冬徂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始得就田/七月又复/刈草八月/以后修治关塞计一岁/中曾无休暇

5.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嗣位、即位:

特指皇帝登上皇位,表示此意思的词还有登基、践阼等等。

B.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朝廷最后一级考试者,称为进士。

古代科举考试按照等级次序先后分为院试、会试、乡试、殿试。

C.原文“正统二年”中的“正统”是年号。

古代常用纪年法有干支纪年法,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法等。

D.车驾、陛下指皇帝,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朝廷派蒋贵出兵征讨,罗亨信参与其中,蒋贵等人借故在鱼儿海逗留十天后返回,罗亨信很是不满,上奏章说明情况。

后来继续进兵,终于大破敌军,罗亨信也因此晋级一等。

B.皇上派遣官员测量军田,规定一军八十亩以外都要征税五升,罗亨信援引先例,反对采取这一举措,并提出如果辛苦劳作、收入微薄而不堪赋税,人民就会放弃耕种选择逃逸。

C.敌人兵临城下,形势非常危急,亨信与总兵杨洪因为孤城处在交通要道,外御强敌,内保京城,浴血奋战,尽职尽责。

景帝即位时,他虽已七十三岁,还是被晋升为左副都御史。

D.为防备也先入侵,罗亨信提议在正北要塞增置城卫,兵部虽然不很赞同,但还是接受了他的意见。

为保卫宣府城,他持剑坐在城下,即使太上皇受到挟持,他都未曾打开城门。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亨信让之曰:

“公等受国厚恩,敢临敌退缩耶?

死法孰与死敌?

”(5分)

(2)计臣但务积粟,不知人心不固,虽有粟,将谁与守?

(5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11分)

2019-2020年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注】杜甫曾漫游吴越四年,江南水乡的秀美给他留下了美好的记忆。

8.请简要赏析颔联中“流”和“带”两个字的妙处。

(5分)

9.有人评论本诗抒发的情感有矛盾之处,较为复杂,请作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在《离骚》中,屈原以美女自比,用“,”两句表现了自己招人妒忌、受人攻击的处境。

(2)王安石在《登飞来峰》一诗中表现出一个政治改革家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的名句是“,”。

(3)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两句,收束了对赤壁雄奇景物的描写,引起后面对历史的缅怀。

乙选考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教授

[美]兰斯顿•休斯/徐序译

七点整,一辆大型小轿车在布克•蒂•华盛顿旅馆前面停了下来,一个穿制服的白人司机从汽车里走了出来,向大门走去,打算向服务台询问有没有一位名叫沃尔顿•布朗的黑人教授住在这里。

其实这位教授正坐在门厅里,他围着一条白色围巾,正准备扣套在礼服外面的黑色大衣扣子。

司机一进来,教授就迎了过去。

“是钱得勒先生的汽车吗?

”他带点踌躇地问道。

“对,先生,”白人司机对这位穿得很整齐的身材矮小的黑人说,“您是沃尔顿•布朗博士吗?

“我就是。

”教授微笑地稍稍欠身说。

司机给布朗博士打开了临街的大门,他们上了车。

汽车驶过一条长长的黑人街。

坐在轿车里的教授对于黑人区的大街总是呈现同样的低劣的、讨厌的景象,感到很遗憾。

教授移开了目光,不再去看这种又贫穷又邋遢的典型黑人大街的令人不愉快的情景。

钱得勒一家在中西部和南方都很有势力,是美国巨富之一。

现在钱得勒先生和他的夫人,就邀请布朗教授到他们的住宅来吃晚饭。

教授坐在这辆又宽大又暖和的轿车里,在美丽的林荫大道上迅速地前进,黑人贫民区已经远远地落在他们后面了。

教授叹了口气,望着汽车外边宽广的草地和好看的住宅,这些住宅里面住的都是白人。

过了一会儿,汽车转进一条郊区道路,只见一些吊着常春藤的围墙,修得很整齐的灌木,还有黄杨木等,这些都表明了,这儿不仅仅有住宅,而且还有庞大的庄园。

不久,汽车很快地开进了铺了路面的车道,经过门房,穿过充满了喷泉和树木的园林,开到了一座象旅馆一样大的私人住宅。

一盏挂在高大门廊上的巨大吊灯,发射出柔和的光线,直照在轿车镀有铬合金的黑色车身上。

白人司机跳下车来,恭恭敬敬地为黑人教授把车门打开。

一个男管家领着教授走进一间大客厅。

这时钱得勒先生和他的夫人走上前来,一一同教授握了手。

他们又介绍了另一位将和他们一起进晚餐的客人布尔威克博士。

“很高兴认识您,”布尔威克博士说,“我也是社会学家。

男管家送来一大银壶雪利酒。

他们都坐下来开始有礼貌地谈了起来。

布尔威克博士开始问起他的那本书——《偏见的社会学》,问他认为黑人问题是否能有解决的一天。

布朗博士亲切地说,“我们是在前进。

”这句话他是经常说的,虽然他老是感到自己是在说谎。

布尔威克博士说:

“没有一所为黑人办的大学――虽然这儿的人口将近有百分之四十是黑人。

而我们又不能把他们当作本校学生收下。

这个在目前是不可能的,太不幸了。

“确实,确实,”钱得勒先生说,“但是,等你们黑人有了发展——我们希望他们将来有所发展,我们委员会计划帮助他们发展——那时候他们的系将由象您自己这样的人来主持。

“您说得很对,”布朗博士圆滑地答应着,他想到他们会捐赠一个社会学的讲座,他自己将成为讲座的第一任教授,也许每年可以收入一万元。

但是他的脑子里忘不了他刚才坐车经过的黑人区大街,满街的肮脏、悲惨景象,还有那热水总是冰冷的只住黑人的旅馆,那个他讲课的黑人教堂,以及其它所有隔离黑人、歧视黑人的待遇——从来就没有对黑人有过平等的待遇!

“饭已经好了。

”男管家说。

他们起身走进餐厅,边喝汤边轻松地交谈。

“您的《偏见的社会学》,”布尔威克博士说,“在结束处有一段话是我非常赞成的。

布朗博士不住地点着他的黑脑袋,心里想的却是有了一年一万元的收入,夏天他可以把他的一家带到南美洲去,在那儿他们就可以有三个月的时间不当黑人。

钱得勒说:

“现在我们再谈谈您的学院——大学吧,我相信您称它为大学。

要使它成为第一流的大学,您需要的是……?

“我们需要……”布朗博士说起来了。

眼前来了黄金机会,这工作可能变成一年一万元的职位,他可以进行调查,收集数据,别的学者可以根据这些数据写成博士论文,而他本人可以有足够的钱,至少能带领他的一家到南美洲去旅行,在那里他们就可以不当黑人了。

“我们需要,钱得勒先生……”

布朗博士的小学院所需要的东西在钱得勒夫妇的眼里都算不了一回事。

布朗博士这种明智的、稳健的提出要求的方式使钱得勒夫妇的慈善心肠大为高兴。

在适当的时候教授起身要走了。

汽车叫来了,他与布尔威克博士和钱得勒夫妇一一握手。

这些白人对布朗博士感到满意,于是他们就鞠躬送别。

(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布朗教授坐在车上经过黑人区的时候,看到黑人区的景象感到很遗憾,这是因为他自责没有为黑人种族争取应有的权力和地位。

B.小说中的钱得勒夫妇对黑人布朗教授极其尊重,因而专门派了一位穿制服的司机准时到达旅馆去接布朗教授用晚餐。

C.小说通过语言、心理等描写从正面突出了钱得勒先生的形象特点,又通过对其居住环境的描写从侧面说明了钱得勒先生的身份和地位。

D.这篇小说里没有大肆渲染的夸张,没有反差强烈的脸谱,更没有令人捧腹的喜剧效果,在冷静客观的叙事中蕴含着深刻的主旨。

E.小说在塑造布朗教授这个人物形象时,揭示了他的自私、虚伪和软弱,让读者在冷冷的轻蔑中又分明感受到一种沉重。

(2)小说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指出三处并简要分析。

(6分)

(3)小说的第二段是如何刻画布朗这个人物形象的?

请简要分析。

(6分)

(4)有人说布朗这个人物形象是十分矛盾的,你是否同意这个观点?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气象大家——叶笃正

2005年,90岁的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院士叶笃正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面对前来祝贺的同事和学生,这位与中国第一份气象记录同龄的老人淡然地说:

“获得这个奖,只是我们大气科学研究这出大戏的序幕,我愿意和大家一起继续演下去。

1916年,叶笃正降生于天津一个前清道台家中。

19岁考入清华大学,两年后,认识了学长钱三强。

在这位日后影响中国的物理学家的劝说下,叶笃正放弃了自己喜爱的物理专业,选择了当时对国家更为实用的气象学。

1945年叶笃正前往美国,师从世界著名气象和海洋学家罗斯贝。

硕士、博士都师从叶笃正的黄刚说:

“叶老最受益的就是罗斯贝的治学精神。

在中国一般是老师讲,学生听;但是在国外学生经常会打断老师,提出问题。

罗斯贝重视事实,一切都从事实出发,他总是朝前看,视野很阔,不是就事论事来讨论一个具体的问题。

”这种治学方式后来也延续到了叶笃正身上。

叶笃正认为自然科学要以事实服人,他最不能接受“似乎、好像、大概”这样的字眼,如果谁的论文中出现类似推论,都会被立刻划掉。

1950年l0月,在新中国正欢度第一个国庆日时,叶笃正与妻子登上轮船,辗转回到了中国。

回国后的叶笃正,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工作站主任,在西直门内北魏胡同一座破旧的房子里开始了中国的气象研究。

整个气象室十多位成员,没有一张像样的天气图。

叶笃正曾向弟子们描述当时的工作状况:

“没有图,我们自己画,第一张图画出来,是五百毫巴地面图,相当于五公里左右高度的天气图,气象室所有的人专门做了庆贺。

”在当时,天气图在国外是最普通的配件,做研究做预报都要用,可中国没有。

这幅图画成后,中国科学的天气预报起步了,天有不测风云的时代慢慢在中国结束了。

1984年,几位美国气象学家专程来到中国,寻求叶笃正的支持。

这一次合作的成果,被叶笃正认为是自己最大的贡献。

当时,他已接近古稀,因开创了国内大气动力学的研究,已是世界上著名的气象学家之一。

但这一次,他又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了另一领域,成为“全球变化”这个国际研究新领域在中国的开山鼻祖。

2005年,91岁高龄的叶笃正,每周一、三、五的早上,会准时出现在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办公室。

几百人的所里,80%的研究人员都是叶笃正的学生,但叶笃正从不认为自己是权威。

叶笃正的秘书崔桂云说:

“作为晚辈,我们跟叶老在一起,从来不用担心相处问题。

你可以轻松地跟他开玩笑,不同意他的观点也可以直接跟他争辩。

”叶笃正总把自己的成绩归功于他人,他常常挂在嘴边的就是“个人离不开群众,荣誉归于大家。

要感谢舞台,因为舞台是大家给的;要感谢大家,因为单人唱不成戏,配角甚至更光彩……”

在近60年的科学生涯中,叶笃正在大气动力学、青藏高原气象学、东亚大气环流以及全球变化科学等领域成就显著,被公认为是我国现代气象学奠基人之一。

他还使中国气候研究走进一个涉及科学、政治、经济、外交等领域的系统工程。

2002年,87岁的中科院院士叶笃正代表中国人第一次获得了国际气象界的“诺贝尔奖”——“国际气象组织奖”。

2005年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10年,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一颗小行星被以叶笃正的名字命名。

⑴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在清华大学,叶笃正放弃了自己喜爱的物理专业而选择了气象学,这是因为他接受了学长钱三强的“气象学对国家更为实用”的观点。

B.叶笃正已是世界上著名的气象学家之一,他获得了“国际气象组织奖”,这些都说明了中国的气象研究已经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C.叶笃正说:

“单人唱不成戏,配角甚至更光彩。

”这话一方面表现出叶笃正的谦逊,一方面说明他认为在研究中别人的贡献是主要的。

D.叶笃正年近古稀,仍与美国科学家合作,投入“全球变化”的国际研究新领域,成为中国此领域的开山鼻祖,体现了他超前的国际视野。

E.本文选择典型事例,不仅介绍了叶笃正的求学经历、治学态度和学术成就,还从待人处事角度为我们展现出叶老可亲可敬的一面。

⑵作为气象学家,叶笃正的贡献主要有哪些?

请简要概括。

(6分)

⑶“叶老最受益的就是罗斯贝的治学精神”,这种治学精神在叶笃正后来的治学中有哪些体现?

请简要分析。

(6分)

⑷“获得这个奖,只是我们大气科学研究这出大戏的序幕,我愿意和大家一起继续演下去。

”这句话体现了叶笃正哪些独特的人格魅力?

对你有什么启示?

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

(8分)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

A.舞台上,书法家挥毫泼墨,笔走龙蛇,顷刻间一幅龙飞凤舞的大字一蹴而就....,现场立刻有很多观众纷纷举手竞价,争相把字买下来。

B.第三届全国智力运动会在山东枣庄开幕,会场内外,人头攒动,与会选手和媒体记者从全国各地纷至沓来....。

C.媒体总是喜欢将新闻事实戏剧化,以追求“眼球效应”,以至于在获普利策新闻奖的作品中,都会鱼龙混杂....地混入假新闻。

D.他一直想买白落梅的《你若安好,便是晴天》这本书,这次好不容易出差到市里,意外看到在书店有一本,这真可谓妙手偶得....。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环境信息的立体化公开,恐怕是此次会议绕不开的重要议题。

环境信息的公开透明,是决定政府和民众走向环境“共治”的重要前提。

B.美国在大肆指责别国从事网络攻击的同时,自己却将“黑客帝国”的魔爪伸及全球,谁能否定“棱镜门”事件不是美国政府施行双重标准的明证?

C.高三学生语文成绩很难提高的深层原因,恐怕是学生课外阅读少造成的,要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现状,还要在忙碌的学习间隙多读点书。

D.目前城市干道交通拥堵的状况日益严重,有关部门准备采取车辆分流,限制货车在上下班高峰时段进入市区,以缓解矛盾。

15.填入下面横线上的两句话,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据史料介绍,唐武宗跟前的名相李德裕,著有《柳次旧闻》《会昌一品集》等,,但对他的一句颇富哲理的名言“正人如松柏,持立不倚;邪人如藤萝,非依附他物不能起”却早有所闻。

A.我迄今未曾涉猎他的这些书,他不仅有文才,而且政声很好

B.不仅政声很好,而且有文才,对于他的这些书我迄今未曾涉猎

C.不仅有文才,而且政声很好,我迄今未曾涉猎他的这些书

D.对于他的这些书我迄今未曾涉猎,他不仅有文才,而且政声很好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5分)

中国自古不乏爱好美食的文人,①。

因为孟子说过“君子远庖厨”,品鉴美食是件风雅事,文人爱好做饭就未免失身份。

苏轼偏不在乎,②,还极爱下厨房,以大胆的创意和实践精神,③。

诸如“东坡鱼”、“东坡肘子”、“东坡羹”、“东坡豆腐”等,这些名菜和他流传至今的诗词文章一样“脍炙人口”,其中最著名的,要属“东坡肉”。

17.下图是资源回收的标志,试简要介绍这个标志的构成内容及其所表达的意义,不超过70字。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一条刚造好的船,在下海时,造船师问它:

“你说说,你将会怎样?

“葬身海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