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考点综合解析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919865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77.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诗歌鉴赏考点综合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古代诗歌鉴赏考点综合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古代诗歌鉴赏考点综合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古代诗歌鉴赏考点综合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古代诗歌鉴赏考点综合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代诗歌鉴赏考点综合解析版.docx

《古代诗歌鉴赏考点综合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诗歌鉴赏考点综合解析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代诗歌鉴赏考点综合解析版.docx

古代诗歌鉴赏考点综合解析版

古代诗歌鉴赏考点综合(解析版)

1、形象分析

(1)景物形象

1.概括景象(

意境)特点

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描述时一忠实于原诗,二语言力求优美。

②用两个双音节词概括景物的特点。

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

分析意境特点时的常用术语。

(一般为四字短语)雄浑壮丽、壮阔苍茫、苍凉悲壮、闲适恬淡、清幽明净、明丽清新、生机勃勃、欣欣向荣、萧条凄寂、宁谧寂静、淡雅朦胧、高远深邃、繁华热闹、清冷幽静、孤寂衰败、寥廓旷远、缠绵婉转。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怎样“感伤”。

2.分析景物描写的特色和作用

答题步骤:

①明确写景角度(远近、高低、俯仰、动静、虚实结合;色彩绚丽;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各种感官)等);

②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③分析作用(表达技巧、营造氛围、情感)。

(2)人物形象

分析人物形象需要掌握以下方法:

1.要对诗人的生活经历、写作风格、理想抱负等有所了解。

高考诗词一般都注明了作者,这些诗人绝大多数在课本中出现过,虽不是考查他们的代表作品,但一般是接近主创风格的。

这就为我们理解诗歌,把握人物形象提供了条件。

另外,背景的了解对把握人物形象也有重要作用。

2.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诗歌也不例外。

古典诗词中的人物形象一般

不如小说中的形象丰满、完整,它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神态、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一组人物的语言、声音,或是一个典型的细节等等。

诗歌可以通过精当的描写,以简练的笔法刻画人物的形象,表现人物的性格,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

3.分析诗中词句的含义,理解这些物象所承载的人物思想感情;借助意象、重要词语,运用典故、想象、比喻等技巧,感知人物形象。

(三)事物形象

答题步骤:

1.分析诗歌中所描写的物象的外在特征(形态、色泽、特征)和环境特点。

2.挖掘物象的内在品格,抓物与志的“契合点”。

3.分析诗歌塑造此形象的意义(体现作者的某种情操或情感,表达作者的某种向往或追求(象征或托物言志))。

答题模板:

诗歌塑造了XX的形象,它具有XX的特点,诗人借此形象表达了或抒发了XX的情感或追求。

2、表达技巧

常见表达技巧

(1)表达方式:

包括记叙、议论、说明、描写、抒情。

诗歌鉴赏通常涉及抒情(直接

抒情和间接抒情)、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此外还有记叙(多用于

叙事诗)和议论(多用于点明诗歌主旨)等。

(2)修辞手法:

主要有比喻、对偶、夸张、借代、设问、反问等,其特点和用法跟现代文学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大致相同。

(3)谋篇布局:

主要有首尾照应、开门见山

、铺垫、层层渲染、先总后分、过渡、先景后情、卒章显志、伏笔、欲抑先扬

或欲扬先抑等。

(4)其他常见表现手法:

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借物抒情(托物言志、象征)、借事抒情、寓理于景、借古讽今、虚实相生、动静结合、对比、反衬(以动衬静、以乐景衬哀情、以哀景衬乐情)、白描等。

提问方式

(1)

诗中运用了哪种表达技巧(表现手法)?

请结合诗句分析。

(2)请赏析这首诗的表达技巧(艺术手法、表现手法)。

(3)诗人是如何抒发自己情感的?

有何效果?

(4)某联在景物描写上有什么特点?

(5)请从某手法的角度赏析某联。

答题步骤

第一步:

准确地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

第二步:

结合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

第三步:

指出运用该手法的作用(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传达了怎样的旨趣,产生了怎样的效果等。

3、赏析字词

答题步骤

1.交代字或词的具体意思。

2.给出字词所使用的手法。

归纳字词使用的手法可以从描写景物的手法入手,比如从嗅觉、听觉、视觉或动静、虚实、

远近、明暗等角度分析景物之间的关系;也可以从修辞的角度分析,比如比拟、比喻、夸张、借代等。

3.写出字词描摹的景物特征。

4.写出表达的思想情感。

答题模板:

字(词)的意思+使用的手法+描述的画面(营造的氛围)+表达的情感。

经典例题:

形象类题目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送魏万之京

李 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推导流程:

本题考查鉴赏景物形象的能力。

【答案】描绘了一幅寒秋送别的凄凉画面。

落地的寒霜透出了寒意,鸿雁的哀鸣令人悲伤,云山茫茫行路难,寒冷的树色令人悲凉,这一切构成了一幅凄凉的画面。

【解析】

(1)筛选典型意象。

诗中的典型意象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描述图景画面。

根据上面筛选出的典型意象,运用

联想和想象,把意象连缀成富有诗意的画面。

(3)

概括画面特点。

根据画面内容概括画面特点,描绘了一幅_____________________画面。

自主尝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推导

流程]

(1)游子、离歌、微霜、鸿雁、云山、关城树色、御苑砧声

(3)寒秋送别的凄凉

2.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戊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

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

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答案】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

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

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蝶恋花 送 春

朱淑真

楼外垂杨千万缕,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

犹自风前飘柳絮,随春且看归何处?

绿满山川闻杜宇,便做无情,莫【注】也愁人苦。

把酒问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

【注】莫,莫非。

上片描写了一个怎样的垂杨形象?

请简要分析。

【答案】上片描写了一个喜爱春天、对春天的归去依依不舍的垂杨形象。

(概括形象特点)春天来到后,楼外垂杨的千万缕枝条想要把春系住,可见其对春天的喜爱;春天离开后,垂杨不舍春的离去,便飘起柳絮跟随着春要看它到哪里去。

诗人借垂杨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爱春、惜春之情。

(结合具体词句分析)

4.阅读以下诗篇,分析所给问题。

南歌子 

黄庭坚

槐绿低窗

暗,榴红照眼明。

玉人邀我少留行。

无奈一帆烟雨画船轻。

  柳叶随歌皱,梨花与泪倾。

别时不似见时情。

今夜月明江上酒初醒。

 

提问

请分析“槐绿低窗暗,榴红照眼明”两句写景的特色及作用。

【答案】

(1)(

步骤一)色彩搭配,明暗对比.(步骤二)窗前槐树绿叶繁茂,榴花在室外竞放,红艳似火,色泽鲜艳,耀人双眼, “绿”与“红”相映衬、“暗”与“明”相对照,在色彩与光度上构成强烈对比,构筑了浓艳明丽之景。

(2)作用:

以乐景写哀情,反衬出离别时的无限凄楚,烘托渲染了依依不舍之情。

【解析】上片写离别出发前的初夏景色,用“暗绿”“明红”的景色形成对比,渲染别离氛围;下片以乐景写哀情,着重表现离别时的难舍以及离别后的悲凄之情。

全词以典雅之语写俗世之情,词中化用前人诗句,注重色彩的修饰,语言的华贵点缀,以及情思之曲折,是着意将俗词雅化的一个范例。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鹧鸪天

陆游

懒向青门学种瓜,只将渔钓送年华。

双双新燕飞春岸,片片轻鸥落晚沙。

歌缥缈,栌呕哑,酒如清露鮓如花。

逢人问道归何处,笑指船儿此是家。

注:

①公元1165年(乾道元年)夏,陆游调任隆兴(治所在今江西省南昌市)通判;二年春,以“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被免职归家。

这首词就是这一年归家初期写下的。

②“青门学种瓜”指学汉初的邵平在长安青门外种瓜。

词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主人公形象?

请结合全词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这首词塑造了一位表面上享受渔钓生活、而内心却藏着苦闷的隐者形象。

从诗歌内容来看,词人似乎很享受渔钓生活,但开头两句则已透露出了词人的无可奈何,“送年华”显示出了词人的无聊和苦闷。

6.阅读下列诗歌,完成所列问题。

蝉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有评论赞誉这首诗“咏物最上乘”,请简要分析诗中蝉的形象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案】这首诗以蝉的饮露难饱指自己的清贫;蝉的徒劳鸣叫和树的无情寄托孤独凄凉的身世遭遇;借咏蝉以喻自身品质的高洁。

【解析】这首诗借咏蝉以喻自身的高洁。

前半首闻蝉而兴,重在咏蝉;它餐风饮露,居高清雅,然而声嘶力竭地鸣叫,却难求一饱。

后半首直抒己意,他乡薄宦,梗枝漂流,故园荒芜,胡不归去?

因而闻蝉以自警,同病相怜。

全诗层层深入阐发主题:

“高难饱”,鸣“徒劳”,声“欲断”,树“无情”,怨之深,恨之重,一目了然。

实属“咏物”佳绝。

表达技巧类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宿集庆寺①

[元]仇远

平生三宿此招提②,眼底交游更有谁。

顾恺漫留金粟影,杜陵忍赋玉华诗③。

旋烹紫笋犹含箨,自摘青茶未展旗。

听彻洞箫清不寐,月明正照古松枝。

【注释】①集庆寺建于宋理宗淳祐十二年,“轮奂极其靡丽”。

元末建筑都毁于战火,还留存宋理宗御容一幅、燕游图一幅。

②招提指寺院。

③维摩诘又称“金粟如来”,东晋顾恺之曾在南京瓦官寺绘《维摩诘示疾壁画》。

《玉华宫》是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描写唐代旧宫的凄凉景象。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联中“三”泛指作者多次来集庆寺游玩,表现对这座寺院的喜爱。

B.颔联通过“金粟影”和“玉华诗”,写出了集庆寺当年的繁盛辉煌。

C.颈联写在园中烹调嫩笋、摘取新茶,表现了春天的寺园中萧条冷落。

D.尾联通过静夜洞箫声营造出一幅凄清的夜景图,寄托心中诸多感怀。

E.整首诗风格清雅委婉,含蓄蕴藉,体现了作为末世文人的家国情怀。

2.仇远在诗中运用多种手法抒发情感,请联系全诗简要分析是如何抒发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考点是分析诗歌的抒情手法。

首联写出了知交故友离世后自己的孤独落寞,直抒胸臆。

颔联用顾恺之的典故,含蓄地点出如今的集庆寺已遭毁弃,唯有理宗的画像空留、徒然无用。

反用杜甫的典故,借古抒怀,就算杜甫来到这里,看到如此衰破的景象,也会不忍写诗。

构成今昔对比,体现荒凉寂静。

颈联借景抒情,写在园中烹调嫩笋、摘取新茶,表现了春天的寺园中萧条冷落。

诗人把眼光投向了景物,原本是美轮美奂的寺庙建筑群,如今沦为了草木丛生、无人打理的地方,抒发了昔盛今衰、故国沦亡之情。

尾联以景结情,通过静夜箫声营造出一幅凄清的夜景图。

在凄清的洞箫声中,月光照在古树上,物是人非,感怀颇多。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江村【注】

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注】本诗为杜甫到成都后草堂初成时所作。

“事事幽”是统摄全诗的核心,请结合颔联和颈联简要说明诗人是如何表现“幽”的。

【答案】这四句每句一景(或“一事”),用的是赋的铺陈手法

,从景物(环境)和人事(人物活动)两个方面展开描写。

典雅的环境和人物的悠闲相互映衬,颈联的妻子“画纸”,稚子“敲针”,是细节描写,突出了

人物的安闲,而颔联的燕子“去来”与沙鸥“亲近”,属环境描写,以环境的安闲映衬人的安闲,这两联通过直接与间接相结合的手法体现了“幽”。

9.(2017—2018学年广东省湛江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过感化寺昙兴上人山院

王维

暮持筇竹杖,相待虎谿头。

催客闻山响,归房逐水流。

野花丛发好,谷鸟一声幽。

夜坐空林寂,松风直似秋。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联交代了时间、地点、事件,傍晚时分,诗人王维手持竹杖,与好友裴迪相约虎谿,两人一起前往感化寺游览。

B.颔联写暮色催促游山之客及时赶路,这时听到了山中隐隐传来的流水声,循着曲折环绕的流水,诗人来到了自己的客房。

C.颈联上句描写感化寺周围的野花丛生盛放,下句使用拟人手法,写山谷中的鸟儿因怕打扰了周围的环境,只敢轻叫一声。

D.尾联写夜里诗人独自在感化寺的山林中静坐,感受清风从空荡荡的松林间吹过,似有秋意,空林、松风让诗人备感孤寂。

E.王维常常在诗中融合绘画技巧,让诗歌景致鲜明,这首诗描写了暮色中的感化寺及其周围的幽静景致,亦是诗中有画。

2.诗歌后两联主要使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请简要分析。

【答案】1.CD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后两联

写景,所以手法可从景情之间的关系和写景技巧的角度分析。

从景情关系上,寓情于景,诗人在寂静的山林中赏花听鸟鸣,写出了作者的闲适之情,以及对这种隐逸生活的向往;从写景技巧的角度,可从听觉“鸟鸣”和视觉“野花”的角度分析,视听结合,写出了山谷中景

物的清幽,写出作者的闲造之感。

赏析字词类

10.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最爱东山晴后雪①

[宋]杨万里

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只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注]①本诗为《雪后晚睛,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句》中的一首。

请赏析“软红光里涌银山”中“软”、“涌”二字的妙处。

(4分)

此道炼字题重点考察的是字的表现手法赏析

【答案】“软”字以触觉写视觉,生动地写出了夕阳余晖可感可触、柔和温暖的独特美感;“涌”字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形象的描绘出在夕阳红光映照之下,白雪覆盖的东山如银涛涌出的奇丽景象。

1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望江东

黄庭坚

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

思量只有梦来去。

更不怕、江阑①住。

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

直饶寻得雁分付②,又还是、秋将暮。

【注】①阑:

阻隔;阻拦。

②直饶:

纵使。

分付:

交付。

简析“隔”字的双重意蕴。

本题重在考察重点字在诗中的含义

【答案】①(客观)视觉的阻隔:

江水、烟树隔断归路;②(主观)情感的阻隔:

思念之情无法传递。

【解析】本题要求简析“隔”字的双重意蕴,实际是要求考生对“隔”字在词中含义特别是其在词中的表达效果能有一个正确而深刻的理解。

首先要弄清楚“隔”的是什么,接着要理解由“隔”而产生的什么样的双重意蕴。

整体把握全词不难看出,“隔”字把作者遥望一片浩渺江水、迷蒙远树时的失望惆怅的心境呈现出来,既反映了客体的真实和美,又表现了主体的情思意绪。

双重意蕴也就不难理解了。

1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壬辰寒食①

王安石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

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②潮。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

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

联系全诗,赏析“雪”和“朱”的表达效果。

(4分)

本题考察的是重点字的表达效果

【答案】“雪”隐喻了白发(1分)。

与“朱”相对,产生强烈的色彩对

比(1分)。

隐含着诗人对过早衰老的感叹之情(1分)。

这种悲叹与全诗抒发

的客思之愁、寒食之哀以及为官不快的情绪融合在一起,使诗人关于衰老的感叹更为深沉(1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