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六年级语文集体备课.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919475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2.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单元六年级语文集体备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第一单元六年级语文集体备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第一单元六年级语文集体备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第一单元六年级语文集体备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第一单元六年级语文集体备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单元六年级语文集体备课.docx

《第一单元六年级语文集体备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单元六年级语文集体备课.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一单元六年级语文集体备课.docx

第一单元六年级语文集体备课

李场小学集体备课教案

年级

六年级

科目

语文

课题

1草原

共2课时

主备人

张全兵

学习

目标

1.自学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蒙汉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

3.摘录课文中写得美的句子,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

重点

品读课文,想象草原的迷人景色。

教具

具有浓郁的蒙古族特色的歌曲,草原风光和民族风情的图片。

难点

联系课文,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课前交流:

你去过草原吗?

谈谈你所知道的草原或你所了解的赞美草原的诗句、歌曲等。

2.播放歌曲《天堂》,将学生带入草原高远辽阔的境界。

3.出示课题,朗读课题。

4.教师导言:

今天,我们就和作家老舍一起,走进内蒙古大草原,去领略那美丽的风光,去感受那独特的民族风情。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词。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找出生字、词语,汇报交流

(1)检查字词,扫除障碍,指名汇报生字的读写规则。

(2)课件出示第一组词(生字词):

地毯 渲染 低吟 迂回 马蹄 礼貌 拘束

羞涩 摔跤 偏西 天涯 飞驰 襟飘带舞

指导“迂、驰”的读音。

(3)课件出示第二组词(多音字):

勾勒 内蒙古 好客 同行 似乎 

指导:

读准词语中的多音字,再给多音字扩词。

重点理解“同行”的不同读音、不同意思并举例说明。

同行xínɡ:

一起行路。

同行hánɡ:

行业相同,同行业的人。

3.课文中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有感情地读一读,说说你有怎样的感受?

请把你的收获和大家一起分享。

三、内容归纳,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说说课文围绕草原描写了哪些内容?

分别根据学生的回答得出:

课文主要介绍了草原的景色美丽和蒙古人民的热情好客及民族间的团结友爱。

(引导学生明确课文内容。

2.你能否用一个字,概括出草原给你、给作者留下的印象?

——“美”。

3.草原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

根据学生回答,归纳并板书:

风光美

人情美

四、朗读品析,感受草原风光美。

1.简介作者:

作为著名小说家、戏剧家,被誉为“人民艺术家”的老舍先生,是如何把草原的美妙风光展现出来呢?

现在,我们一起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先看看课文中写了哪些景物?

(天空、草地、小丘、羊群、骏马、大牛) 

2.师有感情地范读。

3.学生自由练读。

4.老师引导:

这段文字非常优美,读着读着,让人仿佛置身于辽阔的大草原之中。

说说你觉得哪些语句写得美?

(重点指导)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1)词语比较:

“空气是那么(清鲜、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晴朗)。

①图片展示,形象感受草原的蓝天碧草,体会“清鲜”“明朗”的用法。

②有感情朗读,读出“清鲜”“明朗”的草原的高远辽阔的意境。

(2)如果此时你就置身于草原之中,你会怎么做?

想象:

作者会高歌一曲什么?

谁愿意上来高歌一曲?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1)出示图片:

理解“一碧千里”。

(2)大家能否说一些四个字的表示“绿”的词语来?

(郁郁葱葱、苍翠欲滴……借机理解“翠色欲流”意思。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1)课件展示“绿色渲染”“墨线勾勒”。

(2)感情朗读,体会“柔美”的感觉。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请你学着这样的说法,用上“既……又……既……又”说一句话。

“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引导学生体会这一句看似写骏马和大牛的,实际上是写作者自己的感受,因为作者被草原的美丽景色陶醉了,所以他感到周围的一切事物也同他有一样的心情。

(3)不同的心情对周围环境会有不同的感受,你是否有过这样的感受?

说一说。

5.有感情朗读:

从天到地,从小丘到羊群,到骏马、大牛,草原的无限乐趣都令人愉快,令人惊叹,令人回味无穷。

让我们一起仔细品味、用心赏读吧。

6.熟读成诵:

多么优美的景色,多么生动的语言,让我们把这一切永远印记在脑海之中吧,请同学们练习背诵第一段。

五、作业。

1.抄写课文中的生字和词语。

2.将课文第一自然段背诵下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重温“风光美”。

1.出示课题。

2.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欣赏草原风光(图片滚动)。

3.引导在图片欣赏中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二、品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感受草原的“洒脱之美”。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走了一百五十里,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还是草原……

出示:

“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

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

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

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

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1.指名读,说说你从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

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老师相机答疑解惑)

2.重点理解“洒脱”:

(1)可换成什么词?

(自由、无拘无束……)

(2)从哪些语句看出“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

(3)感受洒脱:

没有红灯绿灯的障碍,没有行人车辆的拥堵,却有一路翠色欲流,尽收眼底,却有那忽飞忽落的小鸟相伴,这是令多少人向往的呀!

(4)表现洒脱:

你能否读出这种洒脱的感觉来。

三、深读悟情,感受“人情美”。

1.导入:

草原的美景,令人陶醉;行车的洒脱,令人向往;而草原的民族风情,更是令人难忘。

让我们跟老舍一道,走近蒙古包,去会会蒙古同胞。

2.自由读课文3-5自然段,思考:

如果要用一个词概括草原人民的特点,你想用什么词语?

(热情好客)

3.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根据学生回答,提炼板书:

迎接 相见 款待 联欢 话别

4.咱们试试看,在它们前面加上一些词,是不是会让人更深切地感受到草原人民那滚烫的心呢?

(1)课件出示词语:

激情 盛情 尽情 深情 热情

(2)你能否认真读读课文,读完后,与小组的同学一起想想,把这些词语加在哪个词的前面最合适。

5.交流小结:

热情迎接

激情相见

盛情款待

尽情联欢

深情话别

(1)热情迎接:

①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这份热情?

②草原人民扑面而来的热情令人感动,你能否读出草原人的热情?

③指名——齐读(光是一个或是几个人的热情还不足以体现)。

(2)激情相见:

①你能否想象当时的相见是怎样的情形——学生即兴表演,教师随机采访:

刚才你们说了些什么?

你听得懂蒙古族语吗,如果你听不懂,你知道他们在说什么吗?

②感情朗读,读出激动、兴奋之情。

(3)盛情款待:

①主人们拿出些什么款待远方的来客?

②除了吃的、喝的,还不忘以歌助兴,宾主无拘无束,其乐融融。

③有感情地朗读。

(4)尽情联欢:

①出示课件:

联欢的项目有些什么呢?

②说明:

这些都是蒙古人最喜爱的传统项目,是能骑善射、能歌善舞的蒙古人力与美的展示。

(5)深情话别:

①出示课件:

背景为夕阳西下的草原,难舍难分的离别音乐(蒙语演唱的《蒙古人》)响起。

②师导:

夕阳西下,再美好的相聚,也终有分别的时刻,此时的宾主双方站在蒙古包外,望着那一望无际的草原,耳边,悠扬的马头琴声、质朴高亢的蒙古民歌还在回响;嘴里,喷香的奶茶、鲜美的羊肉,回味无穷;脑海中,那雄健有力、明快强烈的蒙古舞蹈依然回旋不已。

手握着手,那样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那可真是:

——依依不舍,难舍难分(引导学生说出表示舍不得离别的成语)。

这正是——(课件出示:

)“蒙古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此时,你就是蒙古同胞,你想说什么?

此时,你就是汉族兄弟,你想说什么?

6.“热情迎接、激情相见、盛情款待、尽情联欢、深情话别”,这一切是那样美好,是那样和谐,人们总希望美好的瞬间能永远定格,永久珍藏。

假如你是一名随行的记者,你最想拍下哪一个精彩的瞬间?

四、配乐朗读全文。

五、作业。

1.抄写课文中优美的句子。

2.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板书设计

1 草原

风光美

人情美

热情迎接

激情相见

盛情款待

尽情联欢

深情话别

 

授课教师修改或补充

教学反思:

李场小学集体备课教案

年级

六年级

科目

语文

课题

2 丁香结

共2课时

主备人

张全兵

学习

目标

1.自学本文生字,扫清字词障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悟作者优美的语言,领悟写法。

3.理解作者寄托于丁香的情思,学习借物说理的写作方法。

重点

品析文章凝练生动的语言,把握丁香花的形象特点。

教具

课件、丁香花的有关资料。

难点

理解作者寄托于丁香的情思,学习作者借物说理的写作方法。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许多花草树木在文学作品中都被赋予了某种品格,比如“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中的梅花,以它的高洁、坚强品格,给人以立志奋发的激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菊花被周敦颐比作花中的隐士。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的牡丹,象征着荣华富贵,同学们能不能再举出几个象征意义的花草例子?

比如,丁香花象征着什么呢?

请同学们在宗璞的《丁香结》一文中试着寻找答案。

二、作者介绍。

宗璞,原名冯钟璞,女,1928年出生,常用笔名宗璞,笔名另有丰非、任小哲等。

原籍河南省唐河县,生于北京,是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

曾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

当代作家,从事小说与散文创作。

代表性作品有短篇小说《红豆》《弦上的梦》,系列长篇《野葫芦引》和散文《紫藤萝瀑布》等。

三、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1.注音:

2.释义:

四、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再读课文,给文章分出层次,看看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丁香的,赋予了丁香什么样的品格?

结论:

全文分成两部分

五、品读课文,找出文中优美的语句,并做简单批注,感知散文的语言美。

示例1:

“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

这句话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手法。

用“探”、“窥”这样的动词赋予丁香花人的情态,使丁香花更显俏皮活泼,生机勃勃。

用星星比小花,形象地写出了丁香花小巧、繁密、耀眼的特点。

示例2:

“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看见檐前积雪。

雪色映进窗来,香气直透毫端。

人也似乎轻灵得多,不那么浑浊笨拙了。

从外面回来时,最先映入眼帘的,也是那一片莹白,白下面透出参差的绿,然后才见那两扇红窗。

作者首先,用“积雪”和“莹白”避免反复提到“丁香”带来的重复累赘之感,使得行文富于变化,重要的是“积雪”是借喻,“莹白”是借代,直接出现“积雪”和“莹白”能够更鲜明地突出丁香的特点:

纯净、轻柔、光洁。

六、作业。

1.听写课文生字新词。

2.摘抄优美的词句,并写上自己的见解。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二、预习检测。

1.自读课文,画出自己认为优美的语句,并写出它美在何处。

2.作者把“丁香花”比喻为“丁香结”,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3.如何理解作者引用的古人诗句?

引用它有何作用?

4.“结,是解不完的;人生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是太平淡了吗?

”这句话给了我们怎样的人生启示?

三、精读课文。

(小组合作)

问题1 读出你认为优美的语句,并加以分析(有修辞手法的句子,主旨句,富有哲理的句子等)美在何处?

以此感受散文的语言美。

问题2 作者把“丁香花”比喻为“丁香结”

原因有二:

①丁香花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

②丁香花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

(自由回答,通过对古诗句的理解,体味文章的意境美。

问题3 “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丁香花蕾丛生,喻人愁心不解,作者用自然界的植物喻指自己的愁思。

作用:

丁香就是惆怅的代表,作者引用古诗句有利于表达自己的情感,使文章意境更加优美。

问题4 启示:

每个人的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

所以,丁香结年年都有,结,是解不完的,人生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因此,我们既要有赏花的情调,又要有解结的心志。

生命给你芬芳的丁香的同时,也给你幽怨的丁香结。

四、拓展提升。

人生的道路上,布满了荆棘。

读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应当怎样对待人生的挫折与不幸?

五、课堂小结。

丁香的脉脉香气驰骋了作者的想象,也给了我们尺幅千里的功效,让我们感受到了因丁香而带来的欢愉。

多少年来,作者心里一直装着丁香,装着“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的诗句。

然而,一次雨中的偶然发现,给了作者新的感悟:

结,是解不完的,人生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然而,就因为有了这永远解不完的结,我们的生活才有乐趣,我们的明天才更加灿烂!

六、布置作业。

运用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写一篇400字左右的小散文。

板书设计

2 丁香结

赏花:

色彩、气味、形状

悟花:

“结”乃常态,坦然面对

借物抒情

 

授课教师修改或补充

教学反思:

李场小学集体备课教案

年级

六年级

科目

语文

课题

3 古诗词三首

共3课时

主备人

张全兵

学习

目标

1.学习生字“德”,掌握多音字“宿”的两种读音。

2.能够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古诗。

3.理解诗人所描写的景色,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想象古诗所表现的情景,

教具

课件

难点

体会诗人忧愁的情感。

教学设计:

一、导入。

1.导入(板书:

宿建德江)

我们一起读一读。

(齐读)

2.解题

宿:

是住宿、留宿的意思。

古诗描写的是谁留宿建德江?

(板书:

孟浩然)

这首诗就是孟浩然仕途受挫后,南下经过建德江时写下的一首诗。

3.介绍作者:

孟浩然(689—740年),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世称“孟襄阳”。

因他未曾入仕,又称“孟山人”。

4.写作背景:

二、初读古诗。

1.现在请大家自由地把这首诗多读几遍,借助课后的拼音把生字读准。

2.教学生字,课件出示古诗,指名读诗,读准生字,强调字音。

三、明诗意。

1.同学们朗读也激起了老师读诗的欲望,下面我也给大家读一遍这首诗。

2.读着读着,诗中哪个字眼最触动你的心?

(板书:

愁)找得真准,看来你已经走进诗人心中了。

来,一起把这行诗来读一读,请同学们边读边理解诗意。

3.借助注释理解词句的意思,可小组内交流。

你认为你理解了哪句,说出来让同学们欣赏一下。

(如果有不理解的诗句,教师相机点拨)

谁来用自己的话说出这一首诗的意思。

(小组比赛)

(诗意:

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日暮时分新愁又涌上客子心头。

旷野无边无际远天比树还低沉,江水清清明月来和人相亲相近。

四、悟诗情。

1.自由轻声读诗,体会一下诗人写这首诗时是什么心情?

(愁)

2.他有哪些愁绪?

为什么愁呢?

3.诗人用什么方式来表达他的愁绪的?

(借景抒情)他借哪些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呢?

(烟雾朦胧的小洲、安静的旷野、远处的天空、清澈的江水、空中的明月、江中的月影)

出示画面

4.想象,假如你就是诗人孟浩然,晚上在空旷的江中,看到空旷的原野,看到孤船小洲,你会有怎样的感受?

(孤寂与忧愁)

5.是什么勾起了诗人的愁绪呢?

默读古诗,细细地品味。

6.结合诗的写作背景,想一想,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以及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忧愁之情。

五、全诗回读、情感共鸣。

六、拓展延伸。

1.对照图片,发挥联想,用第一人称来描述古诗内容。

(先写后说)

2.古诗欣赏: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3.背诵古诗。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初学古诗,自学理解。

1.谁来把题目读一读,注意读准节奏(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2.你从课题中读到了什么?

三、师生交流,理解诗意。

1.学生交流对这首诗的理解,说出大体意思即可。

2.作者这首诗重点写的什么?

(雨)哪里的雨?

(西湖的雨)

3.学习第一句

(1)下雨前是怎样的一幅画面?

翻墨是什么意思?

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

未遮山是什么意思?

(2)你能用一个字形容这样的乌云吗?

(快、奇、来势凶猛)

你能用学过的四字词语形容一下这样的乌云吗?

(乌云翻滚、风起云涌、乌云密布、乌云滚滚)

(3)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句话。

(乌云翻滚像泼洒的墨汁尚未遮住山)

4.学习第二句

(1)云的来势凶猛,雨也绝不温柔,你从哪些词语中看出来了?

(2)跳珠是什么意思?

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乱入船是什么意思?

(3)指导看图,用一个字概括一下这样的雨。

(大、猛、调皮)

(4)用自己的语言介绍见过的最大的或最有特色的雨。

(5)让我们记住这样的雨,齐读第二句。

(6)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句话。

白花花雨点似珍珠乱蹦乱跳窜上船。

5.结合插图,用同样的方法自学三、四两句。

(1)学生自学

(2)提问考察

(3)让学生说说三、四句的诗意。

卷地而来一阵大风忽然间把雨吹散,风雨后望湖楼下波光粼粼水天一片。

四、感悟诗意境美,文字美。

1.师:

这首诗写出了西湖夏季一场雨的特点,猜猜这场雨下了多长时间“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这个特点能从诗中哪些地方看出来。

(未遮山,忽吹散,水如天等)

师:

你们一直都是这么聪明,真正的聪明人要能说出它好在哪?

2.师:

你认为哪些地方写得美,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特点?

(学生之间相互讨论:

比喻恰当,有声,有色,有形象,有动感,逼真可感)

3.对仗工整。

讲究押韵。

4.你觉得诗句写得美吗,为什么?

一起朗读,读出诗的美!

五、激发兴趣,吟读成诵。

1.师:

你们能不能把它读好了呢?

自己练读。

(老师出示第一句范例:

黑云/翻墨/未/遮山),你能把2、3、4句的节奏感标出来吗(学生标节奏)

2.品读。

3.再回头看题目,这个“醉”字又作何解释?

(陶醉)

六、引入诗歌概念,感情得到升华。

1.师:

于老师刚才已经说过了古人写诗写词是用来吟唱的,现在我们就来练习一下,把这首诗谱上曲子,比如套用《天地之间的歌》的曲子就很妥切。

(学生练习)

2.师生吟唱。

3.总结学习方法。

(读诗——解诗——赏诗——唱诗)

七、师生总结,扩展延伸。

板书设计

读诗——解诗——赏诗——唱诗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第三课时

一、情境导入。

板书课题,齐读,你知道了什么?

(词牌名、课题的意思、夜行的位置)

过渡:

这首词写了什么呢?

下面让我们读一读。

打开书本。

二、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1.轻声朗读课文,要求读懂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读课文。

正音,(现):

读的时候,哪个字音要特别注意,齐读。

生评价。

(2)读得真棒,要把这首词读好,要注意什么?

停顿和重音(再出示词)

3.自由读。

4.齐读。

过渡:

同学们读得真好,如果能自己把每句话的意思弄懂,那就更棒了。

三、再读课文,理解诗句意思。

1.默读,自行解决诗句的意思。

2.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

4.质疑一:

(1)指名说:

谁在说丰年?

师质疑:

你从哪看出是丰年?

(出示稻花图)

学生回答(农民、诗人、青蛙)

(2)假如你是他们,看到这一片长得这么好的庄稼,你会说什么呢?

想不想表演一下他们的对话?

质疑二:

为什么过去非常熟悉的茅店,现在出现了会使词人觉得忽然呢?

小组讨论。

四、赏读,悟诗情。

1.创设情境品读。

2.汇报。

3.学生汇报。

五、总结。

六、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景:

以动衬静(迷人)热爱大自然

情:

说丰年(喜悦)关心农民生活

 

授课教师修改或补充

教学反思:

李场小学集体备课教案

年级

六年级

科目

语文

课题

4* 花之歌

共2课时

主备人

张全兵

学习

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自主学习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美丽与光明的渴望与追求。

3.体会本文蕴含的情感和哲理。

重点

在朗读过程中,体会和学习作者使用想象手法的精妙。

教具

相关资料及课件

难点

2.体会文章蕴含的情感和哲理。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花,是大自然馈赠给人类最美好的礼物。

人们在不同的花朵身上,寄托了不同的意义和情感。

梅花象征坚贞,荷花象征高洁,玫瑰象征热烈的情感,康乃馨象征着对母亲的爱……让我们走进黎巴嫩散文家纪伯伦的作品,看看他在《花之歌》中是怎样赞美花的呢?

2.作者简介: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词。

1.有感情地阅读课文,读出韵味,要求: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出示词语认读:

三、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默读课文,思考:

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学生分组交流讨论,教师相机指导)

四、精读课文,重点感悟。

思考:

1.课文中的第一人称“我”是指谁?

(文中的“我”是指花,整篇文章用花的语言来展开叙述)

2.作者把花分别比作了什么?

找出相关句子,说一说。

3.作者哪些地方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来写花?

找出相关句子,说一说。

清早,我同晨风一道将光明欢迎;傍晚,我又与群马一起为它送行。

“欢迎、送行”光明,采用拟人手法,运用动作描写写出了花儿迎接和送别白天的情形。

我在原野上摇曳,使原野风光更加旖旎;我在清风中呼吸,使清风芬芳馥郁。

“摇曳、呼吸”采用拟人手法,运用动作描写写出了花朵的动态美和清香。

我饮着朝露酿成的琼浆;听着小鸟的鸣转、歌唱;我婆娑起舞,芳草为我鼓掌。

“饮着、听着、起舞”采用拟人手法,运用动作描写写出了花儿沐浴着朝露,与小鸟为伴,同小草起舞的美丽姿态。

小结:

这些比喻和拟人句,写出了花的成长过程、生活习性和美丽的姿态。

体现了作者奇特而丰富的想象力。

我们在写作中也要多运用这样的修辞手法,就会使文章有更多的亮点。

第二课时

一、品读课文,突破难点。

1.读第4自然段,说说花寄托了人类什么样的感情?

(纯洁、神圣)

2.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说说花的精神和形象是什么?

从“渴饮朝露,向往光明,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这些语句可以看出:

花具有热爱自然,无私奉献,追求光明的情操,是一个天使的形象。

3.“而这些哲理,人类并未完全领悟。

”这句话蕴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态度?

(与花进行对比,对人类中有些没有高尚情操、自私狭隘思想的人的批判。

二、总结全文。

三、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啊!

风》,与本文对比,体会丰富的想象手法。

板书设计

4 花之歌

展开想象比喻:

大自然的话语

星星

诸元素之女

拟人:

欢迎、送行、摇

曳、呼吸、饮着、

听着、起舞热爱自然

无私奉献

追求光明

 

授课教师修改或补充

教学反思:

李场小学集体备课教案

年级

六年级

科目

语文

课题

语文园地

2课时

主备人

张全兵

学习

目标

1.通过回顾、交流学习本组课文后的收获,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想开去。

2.体会排比句的好处,了解分号的用法。

3.读背并积累古诗句。

4.培养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