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青年教师》读后感想读书体会.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918296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4.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致青年教师》读后感想读书体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致青年教师》读后感想读书体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致青年教师》读后感想读书体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致青年教师》读后感想读书体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致青年教师》读后感想读书体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致青年教师》读后感想读书体会.docx

《《致青年教师》读后感想读书体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致青年教师》读后感想读书体会.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致青年教师》读后感想读书体会.docx

《致青年教师》读后感想读书体会

《致青年教师》读后感想读书体会

最近读了吴非老师的《致青年教师》。

里面的很多观点是我赞同并且需要学习的:

教育是为明天的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所以教师必须要有理想;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未来的社会超越今天的文明,这就是理想。

教育本身就是美丽的事业,她呼唤人的理性追求,她呼唤建立美丽的人格,她当然需要理想。

学生的学习过程,实质应当是尽可能有效摆脱教师的过程。

我喜欢有理想的人、纯粹的人。

其实读罢这本书,我的感触最深的就是老师给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很多,可能是老师不能想象到的或者是不察觉的。

老师培养的是未来的人,在明确这一观点后,我们再来研究我们的教学。

研究如果想培养未来的祖国的建设者们,我们需要从哪方面下手。

我认为首要需要解决的是老师的教育观。

老师们需要不断地汲取知识、营养。

多读书,读好书。

老师只有不断地汲取知识,才能面对如今知识面如此广的学生。

其次,我觉得老师需要做到的就是明确自己要培养的是什么样的学生。

在授予孩子知识、培养孩子能力之前先要让孩子有一个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

现在的00后们,都是父母眼中的小公主小阿哥,在家里是集“万千宠爱为一身”,但是,老师们需要明确,再怎么集大家的宠爱,他到了社会,还是要融入集体,融入社会,必须让孩子明确自己的道德观并养成良好的习惯,其次才是课堂知识的吸收。

做一个纯粹的人,爱自己,爱学生。

最近读了《致青年教师》这本书,书中通过一个个案例讲述了青年教师的很多困惑,并从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的角度提出很多好的建议,以及对教育的深层阐述……

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不要急》这一篇。

为什么要这么急躁?

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慢”,教育教学是“慢”的教育。

教育上的事往往快不起来,所以不能急。

语文教学要做真正为学生长远发展的事。

于永正老师说教语文要做好三件事,读书、写字、写作。

让学生爱上阅读,一个喜欢阅读的孩子学习不大可能太过糟糕。

相反不爱阅读孩子的学习会比较困难。

儿童的学习越困难,就应该更多地阅读。

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

反观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出于追求分数,像猴子种果树一样急于求成,把语文课上成了训练课,让学生做许多的练习,有基础知识的,也有阅读短文的。

可孩子的语文素养还是得不到提高,不少孩子到了小学五六年级还不能写一篇字通文顺的作文。

因为做题浪费了时间,学生读书、思考以及说话的时间大大缩水,有的孩子因为成绩不理想,上课完全变成听众,上课很难听到他们的声音,久而久之变得沉默寡言。

有的孩子甚至懒于动脑筋,等着老师和同学的答案。

与其费力不讨好做题,还不如简简单单地学语文,让孩子有充裕的时间练练字、读读书,写写日记、读后感。

老师、学生的脚步也放松下来,享受到语文学习带来的乐趣。

教育是慢的艺术,欲速则不达。

我们今天所做的一切,要在一个漫长的岁月之后才能看到效果。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不遵循教育的规律,拔苗助长,学生的根基没有牢固,将来很难成材。

好的教育除了智慧,还要有耐心。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以“等待、耐心、从容、宽容、期待”的心态去从事教育。

对学生的教育,不是捏泥人,不是想捏成什么样就是什么样的,也不是即刻就能完成的。

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的教育,比急功近利、拔苗助长的教育要好。

只要我们有爱心、耐心,静听花开的声音,相信孩子们一定会给我们带来惊喜。

春节过后,孙校长给我们每位教师推荐了一本书,我选择了吴非老师的《致青年老师》。

在这本书里,吴非老师通过一个个典型的案例,用其平实的语言引领我感悟如何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边读吴非老师的《致青年教师》,边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

读吴非老师的文字,真正懂得了:

教龄、资历、经验,未必就意味着是个成熟、理性的教师!

在《就让你的眼泪流出来》这篇文章里,吴非老师说我们教育孩子们成为人,我们自己首先必须是情感正常的人。

所以,当无法抑制自己的的激动和伤感时,就让我们的眼泪流出来。

不由得想起自己刚从教时,在一节课堂上,由于几个男学生的故意捣乱,我停止正在进行的课,对学生讲我的求学经历,希望能够感动他们,由于感情过于投入,边讲边流泪,事后觉得自己过于幼稚,竟然在学生面前流泪。

读了这篇文章之后,想想:

是啊!

我们也是普通人,我们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也需要有情感宣泄的时候,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当着学生的面流泪呢?

我们要做一个有真情实感的老师。

说实话,面对学生,我笑过,也哭过。

曾为学生那纯洁善良的心灵感动得流泪,也曾为他们中一些同学的不争气而伤心落泪。

事后,我常埋怨自己太没出息,感情太脆弱,但看了吴非老师这篇文章后,我明白这是我真情实感的流露,是人性中最美好的情感。

作为教师,就是教学生做一个有真情实感的人,而不是一个对任何人和任何事都漠不关心、无动于衷、冷眼处之的人。

如果我们教出的学生都是冷血动物,那么这是我们教育的失败。

我认为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真正的人,所以,作为老师,我们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还应该是引导学生去关注人性中最美好的情感,发现真善美的引导者。

作为教师,不仅要当好学生们的领路人,还要拥有一个博大的胸怀。

因为教育者的胸襟,是学生的天地。

教育者的胸襟有多宽,学生的精神天地就有多大。

良师之心境,如海洋一般辽阔,如长空一般高远。

教师心胸博大他的学生才能面朝大海,才能仰望星空;他所教的学科,就有可能成为乐园;他的学生,才会开垦自己心灵;所以说,教师胸怀博大,学生自然就“大气”。

这其实跟我们常说的“有其父必有其子”是一个道理。

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势必会影响学生的一生。

所以,我们不能事事斤斤计较,不能嫉贤妒能,不能心胸狭隘,我们不妨也做一个“肚里能撑船”的老师,做一个有胸襟的大气老师……

作为教师,我们更应该做一个专业知识和能力很强的老师。

一个连自己专业都不爱的老师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

而优秀教师应当是一盏不灭的灯,“开关”就在自己手里,他的‘亮度“在于他个人的修炼;如果他有”电源“,或是不断充电,他就能一直发光,一直照耀着学生面前的道路。

我们要想当一盏不灭的灯,我们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的充电,才能使这盏灯一直发光。

所以,过去我们那种要给学生一杯水,我们就得有一桶水的观点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的一桶水已经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

现在的孩子接受的信息很多,很快,知识面很广,而知识更新的又是如此之快,如果我们还停留在原来所学的知识层面上,我们迟早会被淘汰。

所以,我们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素养,应当远远高于学生,非此不足以为师。

更重要的是,在这个阶段,我们老师应当表现得比学生更善于学习,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指引学生面前的道路。

《致青年教师》这本书,真的很好。

几乎每一篇都有感受可谈,让我们始终记住我们是教师,是孩子成长的导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孩子的成长是教师的职责。

读吴非的书,很容易被里面一种积极向上的东西打动着,在这个浮躁的年代,追名逐利的社会,我们很容易迷失自己,确实需要常常读上这样一些书来荡涤自己的心灵,拨开身边的迷雾,知道自己前行的方向。

坚持自己该坚持的,改进自己该改进的,然后让自己的心安下来。

所以,感谢孙校长的推荐,感谢吴非老师的书!

师范学院毕业的我,大学期间就看了很多教育专著,为当好教师做好准备,可自从去年走上教育岗位以来,才发现”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作为教师自己要学的还有很多,也印证了那句要想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作为教师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立足于教育行业。

一次偶然的机会在同事的桌上看到《致青年教师》一书,就随手拿过来翻了翻,就这不经意的一翻,我被那些质朴真诚、洗炼干净的文字,拉家常式的语言所吸引。

书中真实典型的案例,非常贴近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没有高谈阔论,没有讥讽挖苦,他就如一位知心朋友向你娓娓道来,教你如何做一位真正的老师。

作为青年教师,尤其是像我这种初出茅庐,没有工作经验,又是刚从中学调入到小学的教师,面对小学生的精力旺盛,那些吵闹的课堂束手无策,想要有一个安静的课堂似乎成了每节课的愿望。

看到书中”不着急”这一篇时,仿佛找到了一个知己,他清楚的知道我内心的困惑,他说:

”无论是对学生,还是自己的专业发展,好多事,都不要急“。

他告诉我们”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慢‘,教育教学是’慢‘的艺术,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也需要一个很长的时期。

“对学生的教育,不是捏泥人,不是想捏成什么样就是什么样的,也不是即刻就能完成的。

我们每天面对的是一群独特的孩子,我们不能看到他们未来的样子,但是我们可以想象,我们能给他们的只有爱心,耐心,对我们的孩子实施持之以恒的教育。

回想自己,我感触颇深:

刚进入小学时,我总是拿初中学生的标准来要求一年级的孩子,常因为孩子不能达到要求而生气,也因为孩子不能达到要求而代劳,为此常使自己心情浮躁、身体疲累。

读读吴非老师的话,感觉自己确实比较愚蠢,因为我一直没有明白教育最基本的规律,我的用心、用力、甚至于用命的付出,不仅没能为孩子们带去更多收获,反而是剥夺了他们学习的权利。

教育学家托马斯·阿奎纳说:

”教学是教师试图借以摆脱学生的一个过程。

“我们应该从老黄牛式的教师转变为智慧型的教师,让孩子懂得学习、学会独立。

这样我们的教育才更有效,对孩子漫长的一生才更有益。

当然,教师的个人成长也是这样的道理,从这本书中我学习到,教师的个人成长应该循序渐进,不能好高骛远。

尤其是我们年轻的教师,常会把那些从外面听几节专家课上学来的花架子、空把式用在课堂上,就以为得到了真传。

其实专家的课有很多看不到的东西更值得我们去学习,如隐含在教学细节中的备课思路,教师课堂风趣的语言等等,这些没有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磨炼是很难达到的。

所以,我们教师不能当演员,而是应当稳步提高自己的能力,让学生从心底喜欢我们的课,让他们从教学中学到方法,展示智慧,而不是单调的看一场演出。

经常听人说,教师要有仁爱之心,看了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了作者的仁爱之心,充分的尊重,理解学生。

例如,”下课后到我办公室来一下“,这是我们习以为常的一句话,而他则会对孩子说:

”如果你有时间,你愿意到我办公室来玩吗?

“这样说,学生心灵上就不会有太大的压力,接下来要和孩子谈的事情,孩子也便于接受。

对于有的孩子总是上课时要求上厕所,他倡议我们应当同情,不必讽刺挖苦,试着理解小孩子们的天性,课间不足十分钟,孩子又想玩,又要排队等厕所实在可怜,甚至有的孩子平时都不敢多喝水。

那么这就启发我们在理解孩子们的基础上,我们就可以另想办法解决这一问题,像可以在下课后提醒孩子们,先上厕所在玩耍,慢慢孩子们养成习惯,也就避免了这一问题的发生。

其实这也就是一句话的事,语气不同,会有不同的效果,所以说我们要将学生装在心里,善用教育语言。

不过,我也不是很赞成作者的”你愿意到我的办公室来玩吗“的说法,虽然我还没想到更合适的说法。

如今的孩子见多识广,我觉得这样的说法他们会认为太过矫情,太过做作。

不过这个意识和思路是对的,正如作者所说,”我们当教师的,先得注意个人修养,应当在每一个细节上都尊重学生。

“教师用这样或那样的方式表现对学生的尊重,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长成,慢慢地他也学到了尊重他人,学到了待人接物的方式。

读到”让学生喜欢我“一条,带给我极大的启发和深深的触动。

文中这样说:

”有些学生很长时间都没有对任何事情表现出特别的兴趣,如果学校里没有一种各科教师都来争取学生的思想和心灵的气氛,那么许多学生的兴趣就永远得不到开发。

在学生对待知识的态度上,最令人苦恼和感到担忧的,就是这种无动于衷的精神状态。

学生在某一门学科上学业落后,考不及格,这倒并不可怕,而可怕的是他冷淡的态度。

是啊,我们每一位老师工作中可能都会遇到这样的学生,对于这样的学生,每个老师都非常头痛。

那么对待这样的学生,我们应该怎样做呢?

书中也给我们提出了要求——教师要做到孔子说的”因材施教“。

可反思一下我们以往的教育教学工作,是否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了呢?

仔细想来,在很多时候,我们大多是按照教师用书上的学习目标,对学生提出同一个学习要求、要求他们完成同样的作业,自然也会用同一个标准去衡量他们,在这方面做的还是有一些欠缺的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对这样的孩子进行细致的了解。

有些孩子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表现为爱说话、爱做小动作、无精打采等,其实在抱怨孩子的同时我们不妨仔细地反思一下自己,我们的课备得充分吗?

我们的课堂是不是激发了每一个孩子的探索知识的欲望?

是不是让每个孩子都动了起来?

也许这样就会发现很多孩子不听话的原因就在我们自己身上,所以,要精心备好每一堂课就是我们必须要做好的一件事,我们所设计的每一堂课应该让每一个孩子的思维都活动起来,让每一个孩子都参与到我们的教学活动中来,这样师生互动的、气氛热烈的、和谐积极的课堂,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会有一种愉悦的心情。

虽然要做到这些不容易,但是只要坚持努力,真正动脑筋、下功夫来设计我们的课堂,就一定会取得理想的效果。

总之,读了这部教育名著之后,我确实是受益匪浅。

它解除了我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困惑,找到了在新的教育形势下如何开展教育教学的新的途径和方法,那就是:

关爱孩子,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灵去塑造心灵。

有了好的方法就要坚决实施,有了新的目标就要不懈进取。

在以后的教师生涯里,我将以崭新的精神面貌和高的工作热情去面对自己的教育事业,永远做到力所能及,勤耕不息!

在刚过去的这个暑假,我不幸生了一场病,住院治疗的时间,给了我机会静心阅读了《致青年教师》一书。

《致青年教师》的作者吴非老师,是南京师大附中语文特级教师,知名的杂文家,这是他告别讲台之作。

如果你想当然的觉得书中应该存在一些案例,一些建议,一些具体可行的办法,那么这本书将不对你的口味。

这本书其实是相对独立的随感,有一些在报刊发表过,有一些在博客上贴过。

虽然全书结构算不上严谨,也没有诸多教育教学”兵法“可言,但这些零零总总的杂文,是致青年教师的警醒文集,也是青年教师的职业范本。

这本书表达的,是作者对教育的理想,以及希望青年教师能在教育工作中,追寻理想,实现理想。

书中说:

教师不能再把自己誉为灵魂的工程师了,如果要拯救别人的灵魂,那么就

先拯救自己的灵魂吧。

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世界,一切行业都在追求”更快“,都拜倒在金钱的脚下。

工作三五年的青年教师,已经没有了当年大学毕业初出茅庐时的理想和勇气,岁月消磨了我们的意志,生活重负一点点地压低了原有的精神高度。

当然,我们教师也是血肉之躯,也生活在柴米油盐之中,请不要将我们拔到灵魂工程师的高度。

但教育是陶冶人之心灵的职业,我们需要为学生的成长负责。

所以我们先要拯救自己。

拯救自己,先磨炼自己的品行。

对学生而言,教师的品行在时时刻刻的学校生活中慢慢渗透学生的言行中,甚至影响学生的一生。

对教师而言,在同样的工作环境下,面对同样的教学任务,有的人能取得成就,有的人一事无成,有的人则只靠行政背景混日子,形成这样的差异,完全在于教师的个人素养。

书中总结,教育的品行归根到底只有一个字:

慢!

忘记是在哪里看的这则小故事了。

讲的是一个小男孩和妈妈还有外公一起出去郊游,在路上妈妈拿出两个苹果给小男孩,意思肯定就是让小男孩和外公一起吃,小男孩拿过来就把两个苹果都咬了一口,男孩的妈妈一看就上火了,接着就对小男孩批评了一通,小男孩子的眼里含着泪。

这时外公很和蔼的问他:

”能告诉外公为什么两个苹果都咬一口吗?

“”我想把最甜的那个苹果给外公吃。

“小男孩委屈的回答。

这时是男孩子的妈妈眼含泪了,为小男孩的懂事,为自己没有听孩子把话讲完。

教育的特征是”慢“,教育是”慢“的事业,教育是”慢“的艺术。

”慢教育“的概念已被更多的人接受。

在学生培养方面不可能求快,教育教学方面也不能违背客观规律。

教育的规律如此,教育者也要如此——教育者也要遵循”慢“的艺术。

教育者的专业发展记不得。

不能因为工作出色受到表彰而感到自己”进步太慢“,因而自卑,焦急;也不能因为上了一节课受到好评,而沾沾自喜,沉醉其中,不思进取;更不能因为学生的”表现欠佳“,而暴跳如雷。

欲速则不达,真正的”慢教育“可能比你我想的还要慢,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也需要一个很长的时期,不可能以我们个人意志而转移变化。

拯救自己,要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

工作已经第6年。

经历生活繁琐,也曾没有努力方向,慢慢摸索出工作经验。

阅读,培训,比赛,开课,论文。

我一点一滴的积累和努力,不敢怠懈。

优秀的教师应当是一盏不灭的灯,而那”开关“就在他自己的手里。

吴非老师说,青年教师讲台还没有站稳,为什么要急着去赛课?

我非常同意这个观点。

比赛是动力,而不是功利。

我认为教师都要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

终生学习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智慧。

学校是每时每刻都在接触”学习“的地方,教师是终生学习的最好的职业,所以我们应当比一般人更善于学习,更热爱学习。

拯救自己,要跟上时代的步伐。

时代感可以是衣着,吴非老师认为,教师礼仪也是”范“。

虽然那并不是最重要的,教师也不可过分修饰因为凡事过犹不及。

但平实的基础上,稍带时代感的流行元素,一下子可以拉近和学生的距离。

每个时代有其自己的文化氛围,也许现在的衣着在父辈的眼里不是最好看的,但却是学生能接受的,流行的,甚至是亲切的——穿学生喜欢的衣着,穿出自己的时代感。

时代感也可以是言行。

清楚的表达是教师必备的素养,是教师和学生沟通的桥梁。

吴非老师说:

相对于二者的关系,学生如病人一样,处于”受助“的位置,他是”求学者“,他本来就”不懂“,如果教师的语言艰深,不用学生听得懂的话教学,学生不知道老师在说些什么,那不是学生笨,只能是教师不懂教学。

作为80后的教师,除了上述的要求外,我们更应当说学生听得懂的话,说有时代性的话。

现代的孩子不说”难过“或”不开心“,凡事都是一”郁闷“;批评人常常是”猥琐“到底;表示惊讶是”我和我的小伙伴都惊呆了“。

这些词或是自造的,或是网络上流行的,流行性广泛,具时代感。

如果青年教师在语言上还停留在古代,那可真是out了。

吴非老师说:

学生在青少年时代读什么书,思考什么样的问题,将决定一生的精神高度。

教育要让学生追求诗意的人生,不仅需要诗,还应当有琴声,有树,有虹,有梦。

教育永不止考试,而是为了学生长远的甚至终生的利益和精神追求。

遗憾的是,功利的教学观往往在左右评价标准。

不错,我们是教师,可是和所有的人一样,我们在成长中失去了许多宝贵的东西。

那些像梦一样的诗,像诗一样的梦永远不再回来了,可是它还留在孩子们的眼睛里,孩子们就坐在你的面前……

这让我想起我的一个朋友,他说,他真希望还处在学生时代,上课睡着了,一觉醒来,老师的粉笔正向他扔来……多么美好的学生时代。

所以,亲爱的教师们,拿出我们的激情和智慧,点亮孩子们心中的那盏诗意的灯,并赋予他们发光的力量。

此外,吴非老师还对公开课,评职称等等青年教师头疼的问题给出了自己的见解,读了觉得受益良多。

应该说,对于心态浮躁的青年教师来说,这确乎是一剂有效的镇定剂。

所以,如果你有时间去电影院看《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那么也请抽出时间,阅读《致青年教师》吧,相信它不会让你失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视频讲堂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