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生活 一课一练4红对勾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917913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83.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哲学生活 一课一练4红对勾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哲学生活 一课一练4红对勾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哲学生活 一课一练4红对勾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哲学生活 一课一练4红对勾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哲学生活 一课一练4红对勾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哲学生活 一课一练4红对勾教案.docx

《哲学生活 一课一练4红对勾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哲学生活 一课一练4红对勾教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哲学生活 一课一练4红对勾教案.docx

哲学生活一课一练4红对勾教案

一课一练4 探究世界的本质

用时:

90分钟

满分:

10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一、选择题(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的选项,每小题2分,共50分)

1.生物进化论指出,现代生存的各种生物有着共同的祖先;生物在进化过程中,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种类也由少到多;人类是古猿进化来的。

这说明(  )

A.物质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B.各种各样的神创论是极其荒谬的

C.物质是一种客观实在

D.物质世界具有多样性

2.古代中国人认为天地“有容乃大”,他们对天地的理解是:

天在上,地在下;天为阳,地为阴;天为金,地为木;天性刚,地性柔。

认为天地合而万物生焉,四时行焉。

上述观点不足之处在于(  )

A.在自然观上坚持了唯物主义观点

B.在自然观上坚持了唯心主义观点

C.在社会观上坚持了唯物主义观点

D.把物质的具体形态当做世界的本原

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这样认识物质的(  )

①它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实在

②它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实物

③它是世界的本质

④它是抽象的、虚幻的东西

A.①②B.②③

C.①③D.②④

4.昔日的舟曲“万山皆翠、空气清新”,然而当灾害发生后,人们才忽然发现曾拥有“陇上江南”美誉的小城早已“判若两城”。

对于林木的滥砍滥伐已让这里植被萎缩。

遥望被泥石流侵袭掩埋的舟曲,痛心之余人们感叹:

愿世人哀之更要鉴之,常怀敬畏自然之心,以免后人复哀后人。

要“常怀敬畏自然之心”的根本原因是(  )

A.人类破坏自然界是要受惩罚的

B.自然界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C.自然界是不可知的

D.思维是人脑对存在的反映

5.暗物质指的是那些不发射任何光及电磁辐射的物质。

人类目前只能通过引力产生的效应得知宇宙中有大量暗物质的存在。

现代天文学通过引力透镜、宇宙中大尺度结构形成、微波背景辐射等研究表明:

人类目前所认知的部分大概只占宇宙的4%,暗物质占了宇宙的23%,还有73%是一种导致宇宙加速膨胀的暗能量。

暗物质的存在佐证了(  )

A.世界的本质并非是物质

B.世界并非统一于它的物质性

C.自然界是不可捉摸的

D.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6.“五两竿头风欲平,张帆举棹觉船轻。

柔橹不施停却棹,是船行;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

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

”该词说明(  )

A.运动和静止都只是人的感觉

B.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C.运动和静止都是有条件的

D.世界上不存在静止的事物

7.爱尔兰圣三一学院沥青滴落实验室,摄像机第一次记录下了沥青滴落的过程。

在室温中,一滴沥青液滴的形成需要7~13年,但坠落时间只有十分之一秒。

该实验包含的哲理是(  )

A.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

B.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C.运动是静止的特殊状态

D.世界万物是永恒发展的

8.下面漫画反映的哲学道理是(  )

①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②运动的主体是物质 ③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④运动是物质的唯一属性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9.王夫之说:

“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舍静。

”这说明(  )

A.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

B.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C.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固有属性

D.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答案

1.B A不为材料所说明,C、D不是材料的主旨。

2.D 本题材料是对自然界的叙述,故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故排除B项;A项是对上述观点进步性的表述,不符合题意;D项揭示了其不足之处,应选D。

3.C ②说的是物质的具体形态,不是哲学上讲的物质概念,排除;物质不是抽象的、虚幻的东西,④错误。

①③正确且符合题意。

故选C。

4.B 舟曲泥石流的惨痛教训,从反面启示我们:

自然界是客观的,应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常怀敬畏自然之心”,正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表现,B项正确指出了要“常怀敬畏自然之心”的根本原因。

5.D 世界分为可见的物质和不可见的暗物质,暗物质的存在说明暗物质是统一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6.B 诗句中的船行、看山恰似走来迎、山不动,体现了运动与静止的关系,B正确且符合题意。

A是唯心主义的运动观,排除;C说法错误,运动是无条件的,静止是有条件的;D否定了相对静止的存在,排除。

7.A 在沥青滴落实验中,沥青液滴的形成非常缓慢,看似静止,实际依然在运动,说明静止只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相对的,A正确;B、D不符合题意;C观点错误,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8.C 人们无法阻止时间的流逝,体现了运动的绝对性和规律的客观性,所以①③正确;②不符合题意,漫画没有强调运动的主体;④错误,物质有多种属性,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9.B ACD观点正确,但均不合题意。

10.古希腊哲学家克拉底鲁认为,万物只是一种不可名状的旋风,瞬息万变。

他拒绝给事物以名称,主张对客观事物“什么都不能说”。

下列选项中与此观点所犯错误一样的是(  )

A.按图索骥

B.稳如泰山

C.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D.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11.寓言“刻舟求剑”的哲学寓意是(  )

①事物的运动变化就是指空间位置的移动

②运动与静止是辩证的统一

③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④离开物质谈运动的观点是荒谬的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12.庄子提出:

“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

”这是(  )

A.只承认绝对静止而否认绝对运动的表现

B.只承认相对静止而否认绝对运动的表现

C.相对主义的思想

D.庸俗进化论的思想

13.下列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蕴涵相近哲理的诗句是(  )

A.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B.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C.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D.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14.“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这首诗体现了(  )

A.事物的运动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B.事物的变化是捉摸不定的

C.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D.运动是有条件的、暂时的

15.明朝诗人钱宰的《拟古》一诗中云:

长江东流去,来者方不息。

白日没西山,晨光还奕奕。

春花瘁复荣,秋草黄已碧。

造化无停机,循环岂终极?

这首诗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

A.世界是物质的

B.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和变化之中

C.世界上事物的运动都是循环往复的

D.世界上事物的运动和变化是无章可循的

16.荀子曰:

“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

”这说明(  )

A.事物是运动变化的

B.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C.事物运动是捉摸不定的

D.事物是静止不变的

17.太极拳是一项身体动静平衡统一的运动,动时存静势,静时寓动机,机中有势,势中成机。

机势难分,此太极之妙也。

从哲学上看,太极拳运动体现了(  )

①动和静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②绝对的运动和绝对的静止都是不存在的

③动亦静,静亦动,没有区别

④事物存在和发展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A.①②B.①④

C.②③D.③④

18.南水北调是我国本世纪初的重大水利工程,该工程建成后将使长江之水奔流北上,有利于趋利避害,发挥巨大的综合效益。

这说明(  )

①人们能够认识规律并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②人们能够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造世界

③人们利用规律的前提是发现规律

④人们可以改变规律,使其服从人们的需要

A.①③B.①②

C.①④D.②③

19.唐朝诗人李商隐诗:

“从来系日乏长绳,水去云回恨不胜。

欲就麻姑买沧海,一杯春露冷如冰。

”这首诗体现的哲理主要是(  )

A.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B.规律是可以被改造的

C.规律是可以被认识和利用的

D.想用长绳系太阳,向麻姑买沧海是根本办不到的

20.据青海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监测发现,过量开采已导致柴达木盆地盐湖卤水资源急速下降。

经过几年开采,该矿区卤水水位已从0.5米下降到2.5米,氯化钾品位从2.7%下降到1.23%。

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

A.人的活动必须遵循自然界自身运动的规律

B.社会的发展变化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C.人类难以与自然和谐相处

D.人类应停止改造自然的活动

21.我国地质地貌复杂,气候类型多样,自然灾害频发。

因此,科学防灾减灾对经济社会发展极为重要。

这里包含的道理有(  )

①地理环境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

②地质气候变化虽然复杂但一定有内在规律

③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就可以防灾减灾

④顺从自然是防灾减灾的根本出路

A.①②B.③④

C.②③D.①④  

答案

10.D 题目材料中克拉底鲁的观点只看到了事物的绝对运动,而没有看到事物的相对静止,与此意思相吻合的是D。

A没看到事物矛盾的特殊性。

BC说的是事物的相对静止与绝对运动。

11.B ①观点片面。

④观点虽然正确,但不符合题干要求,题干是承认物质、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观点,故选B项。

12.C 庄子肯定运动的绝对性而否认相对静止,因此选C。

13.D 题干中诗句的意思是诗人静卧船舱,仰望蓝天白云,感觉满天云朵在那里一动也不动,其实,白云正默默随同诗人一道向东飞去,体现了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故选D。

A体现了立足整体、树立全局观念,B体现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C体现了事物是绝对运动的,均不符合题意。

14.A B说法错误,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C说法错误,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D说法错误,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

故选A。

15.B 诗句以自然界永不停息的发展变化揭示世界万物是运动的这一哲理,故选B项。

A项表述与题意无关;C、D两项错误,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不是无章可循的,更不是简单的循环往复。

16.B 荀子强调,上天有经久不变的规律,大地有经久不变的法则,君子有经久不变的规矩。

这说明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B项符合题意。

17.B “动时存静势,静时寓动机”,说明动中有静、静中有动,①④符合题意,故答案选B项。

18.B 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我们要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

南水北调工程的建设是人们认识规律、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的表现,①②正确;③错误,承认规律的客观性是人们利用规律的前提;④错误,规律具有客观性,人们不能随意改变客观规律。

故选B项。

19.A 诗人由日落想到以绳系日留住时间匆匆的脚步,由水去云回而生出对时间无情流逝的怅恨,由水流想到百川最终都汇集于大海,于是想象“逝者如斯”的时间之流倘若如此,那么沧海便是时间的总汇,联想到麻姑三见沧海桑田的传说,认定沧海当归麻姑,于是大胆想象向麻姑买下沧海,买下沧海便拥有了所有的时间,但最后还是发出“一杯春露冷如冰”的感叹。

这充分说明事物运动有其自身规律,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A项符合题意,应入选。

C、D与题意不符,应排除。

B观点错误。

20.A B与题干无关。

CD观点错误。

21.A 自然灾害属于自然界的客观现象,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③说法错误;同时防灾减灾工作的关键在于,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自然规律、尊重客观规律,利用自然规律,而不是一味顺从自然。

答案选A。

22.每年春季和秋季,成千上万的候鸟沿着相对固定的路线,定时地在繁殖区和越冬区之间进行长距离的往返。

但近年来,在湖南、江西等地的“千年鸟道”上,有人却用“诱灯”和网大肆捕鸟,候鸟迁徙之地反成了候鸟的“屠宰场”。

从哲学上看,这些人的行为(  )

A.是违法的,不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B.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体现,把握住了鸟类迁徙规律

C.表明自然界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人应该顺应自然

D.违背了自然界生物变化的规律

23.近年来,某地的洪水泛滥越来越严重,对民生的危害越来越大。

造成洪水泛滥的原因之一是人类活动增多造成的地球环境被破坏。

从哲学上看(  )

A.人与自然是对立的

B.改造自然,务必要尊重、顺应和保护自然

C.人类活动必将引起自然灾害的出现

D.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应积极改变支配自然的规律

24.下面漫画《痛饮绿色》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

痛饮绿色

①要遵循客观规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②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③违背客观规律则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④自然资源是有限的,要节约资源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25.随着世界工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剧增、人类欲望的无限上升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无节制,世界气候面临越来越严重的问题,二氧化碳排放量越来越大,地球臭氧层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机,全球灾难性气候变化屡屡出现,已经严重危害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健康安全。

这说明(  )

A.规律是客观的,人无法有效地应对自然灾害

B.规律是客观的,违背规律必然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C.自然界是客观的,应当限制人类改造自然

D.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不利于环境保护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26.(16分)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诗: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宋代诗人陈与义的诗:

“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白居易和陈与义的诗分别反映了什么哲学思想?

 

答案

22.D 候鸟的定期迁徙说明事物变化是有规律的,结合题干中人类捕杀候鸟的行为可以得出D的结论。

A不是哲学道理;B说法明显错误;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C错误。

23.B 人与自然应是和谐统一的关系,而不是对立关系,A项表述错误。

C项太绝对。

D项也是错误的,规律是不能被改变的,人们只能改变规律起作用的形式,使规律发生的作用有益于人类。

B项正确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且与题干有内在联系,故选B项。

24.B 漫画《痛饮绿色》的寓意是,由于人们长期不重视保护自然,不尊重客观规律,受到了自然和规律的惩罚。

这启示我们要尊重自然,尊重客观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按客观规律办事。

25.B 材料主要强调了人们由于无视规律的客观性进行生产生活,出现越来越严重的世界气候和生态问题,受到自然和规律的惩罚,B项符合题意。

A项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C、D两项否定了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自然界的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改造自然界,造福人类。

26.

(1)白居易的诗:

说明世界上的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事物的运动变化都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与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2)陈与义的诗:

“静”是运动中的“静”,并不是“不动”;“动”中存在相对静止,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27.(17分)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研究发现,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进程并不是均匀的。

最初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渐缓慢。

他认为“保持和遗忘是时间的函数”,并根据他的实验结果绘成描述遗忘进程的曲线,即著名的艾宾浩斯记忆遗忘曲线。

结合材料,说一说如何安排自己的学习,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8.(17分)“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做好“十二五”时期的工作,有七个“变与不变”值得关注:

科学发展的主题不变,经济发展的方式要转变;经济政策的思路不变,产业发展的体系要拓展;社会建设的重点不变,收入分配的关系要调整;文化前进的方向不变,文化产业的建设要提升;改革开放的国策不变,整体推进的力度要加强;加强党建的主线不变,科学执政的能力要提高;治国方略的大政不变,社会发展的合力要增强。

如何看待材料中的“变与不变”?

 

答案

27.

(1)认识和了解学习规律,特别是记忆遗忘规律。

要认识到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进程并不是均匀的。

最初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渐缓慢。

(2)尊重学习规律,按规律进行学习。

在学习新的知识后,及时进行复习巩固,并经常复习已学知识,克服遗忘。

(3)在学习过程中,还要发挥主动性,采用多种方法加强记忆。

解析:

材料首先揭示了人的遗忘规律,然后设问如何按照遗忘规律安排自己的学习,实际考查的是如何按规律办事的知识。

在回答时一定要结合材料回答,切忌只谈教材理论而没有结合材料。

28.

(1)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

路线、方针、政策需要依据世情、国情的不断变化发展作出调整与变化,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

(2)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

做好“十二五”时期的工作,要保持科学发展的主题、经济政策的思路等的不变,只有这样才能体现政策的连续性与稳定性,保证经济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

(3)运动和静止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两者相互依存,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做好“十二五”时期的工作,要做到“变”与“不变”的有机统一。

解析:

本题考查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解题时,结合材料运用相关知识回答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