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总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914996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66 大小:828.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总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6页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总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6页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总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6页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总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6页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总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总复习资料.docx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总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总复习资料.docx(6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总复习资料.docx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总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步入化学殿堂

一、化学研究对象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与结构、性质与变化、用途与制法的自然科学。

二、物质的变化与性质(重点)

 

【知识解读】

  1、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概念

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宏观

没有生成新物质

有新物质生成

微观

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原子、离子)本身没有变化,一般只是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的间隔和排列方式发生了变化。

化学变化中,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结合成新的分子。

即分子本身发生了改变。

外观特征

一般是物质的状态、形状发生改变

不但是物质的状态、形状发生改变,且常伴随发光、放热、变色、产生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

联系

在化学变化中一定发生物理变化,而物理变化中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

2、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1)性质与变化的关系:

性质表示一种变化发生的可能性,变化表示这种变化正在或已经发生。

例如,碗易打碎,描述的是性质,碗仍然完好无损;而碗打碎了,描述是变化,碗已经成为了碎瓷片。

(2)物理性质:

颜色、状态、气味(味道)、硬度、密度、溶解性、挥发性等。

化学性质:

可燃性、助燃性、稳定性、毒性、酸性、碱性(酸碱性)等。

三、绿色化学(热点)

绿色化学的理想是不再使用有毒、有害物质,原料百分之百地转变成产物,生产对环境友好的产品。

绿色化学是一门从源头上阻止污染的化学。

最符合绿色化学要求的基本反应类型是化合反应。

常见的污染:

污染物

原因

治理办法

白色

污染

塑料垃圾

乱抛弃废旧塑料制品

回收利用废旧塑料制品,使用新型可降解塑料

水体

富营养化

水体富含N、P、K等营养物质

滥用化肥、含P洗衣粉的使用、生活污水

合理使用化肥,用无P洗衣粉代替含P洗衣粉,生活污水处理后排放。

臭氧层

空洞

氟利昂(氮的氧化物)

含F冰箱使用

用无氟冰箱替代含氟冰箱

温室

效应

CO2、(CH4)

燃料燃烧

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开发利用如氢气、太阳能等新能源;大力植树造林,禁止乱砍滥伐。

酸雨

SO2、(NO2)

煤碳燃烧、硫酸工厂废气、汽车尾气

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工厂废气、汽车尾气处理后排放

四、化学常用实验仪器(重点)  

1、试管(用作加热和反应的容器)

①夹持试管时,试管夹、铁架台铁甲,从试管底

部套入,夹在距试管口1/3—1/4处。

②向试管中加药品时,如果没有指明药品用量时,固体颗粒颗粒状药品取1--2粒,粉末状药品用量以盖住试管底部为宜,液体药品取1-2ml。

加热时,试管内的液体不得超过试管容积的1/3。

③对试管加热前,要擦干外壁的水珠,先预热,再集中加热。

④对试管内液体加热时,试管向上,与水平方向成45度夹角,试管口不能对准自己或他人,以免液体飞溅伤人。

⑤加热固体药品时,试管口要略微向下倾斜(防止产生的水倒流到试管底,使试管破裂)。

2、烧杯(用作盛装液体,用作反应容器、配制溶液、加热液体药品等)

①烧杯不能直接加热,加热时必须垫上石棉网。

②配制溶液时,要用玻璃棒搅拌,玻璃棒不能碰到烧杯底或烧杯内壁。

③倾倒液体时,要从烧杯尖嘴处倒出。

3、酒精灯(实验室常用的加热仪器)

①用完酒精灯要盖上灯冒,防止灯芯酒精挥发。

②酒精灯内酒精不能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不得少于其容积的1/4

③酒精灯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层,其中,外焰温度最高。

加热时,要用酒精灯外焰加热,灯芯接不能触玻璃仪器。

④酒精灯要用火柴点燃,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去点燃另一只酒精灯,也不能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

⑤酒精灯要用灯冒盖灭,不能用口吹灭。

⑥可用于受热的仪器:

试管、烧杯、蒸发皿、燃烧匙。

其中试管(玻璃)、蒸发皿(陶瓷),燃烧匙(铁或铜)可直接受热,烧杯须垫上石棉网间接受热。

⑦少量酒精洒落在桌上燃烧起来,应立即用湿抹布扑盖。

4、量筒(用于测量液体体积)

①为了保证量筒测量的准确性,量筒除了测量液体的体积之外,不可用作其它任何用途。

②量筒测量的液体体积必须小于量筒的量程。

所测液体体积要尽量接近于量筒的量程。

  ③读数时,量筒要放平,视线要与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

④“俯大仰小”,即俯视读数时:

测得值>实际值;仰视读数时:

测得值<实际值

5、托盘天平(一般用于称量固体药品的质量,能精确到0.1g。

①使用托盘天平前应先调零,调节天平横梁平衡。

②“左物右码”,即,称量物放在左盘,砝码按由大到小的顺序放在右盘。

即:

m左=m右+m游。

错误操作时:

若右物左码,则药品=砝码-游码

③取用砝码要用镊子夹取,被称物体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要在两边先放上等质量的纸,易潮解的药品或有腐蚀性的药品(如氢氧化钠固体)必须放在玻璃器皿中称量。

④称量药品质量分为两种情况:

一是称某未知质量的药品:

先将药品放在天平的左盘,然后通过加减砝码和移动游码使天平平衡。

二是称量一定质量的药品:

应先向右盘放砝码,调节好游码,再向左盘加药品至天平平衡。

6、胶头滴管()用于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

①使用时胶头在上,管口在下(防止液体试剂进入胶头而使胶头受腐蚀或将胶头里的杂质带进试液)

②滴管管口不能伸入到受滴容器内部,应该在试管口正上方1-2cm处(防止滴管沾上其他试剂而污染药品)。

③用过后应立即洗涤干净并插在洁净的试管内,未经洗涤的滴管严禁吸取别的试剂。

7、集气瓶(收集或贮存少量的气体,也可用于物质与气体反应的容器)

储存气体时,气体密度比空气大时,集气瓶要正立;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时,集气瓶要倒立。

8.广口瓶(常用于盛放固体试剂,也可用做洗气瓶)

取用药品时,瓶塞要倒立在桌面上

9、细口瓶(用于盛放液体试剂)

取用药品时,瓶塞要倒立在桌面上

10、漏斗:

用于向细口容器内注入液体或用于过滤装置。

11、长颈漏斗:

用于向反应容器内注入液体,若用来制取气体,则长颈漏斗的下端管口要插入液面以下,形成“液封”,(防止气体从长颈斗中逸出)

12、分液漏斗主要用于分离两种互不相溶且密度不同的液体,也可用于向反应容器中滴加液体,可控制液体的用量

13、试管夹用于夹持试管,给试管加热,使用时从试管的底部往上套,夹在试管的中上部。

14、铁架台用于固定和支持多种仪器,常用于加热、过滤等操作。

15、燃烧匙装固体药品做燃烧实验,可以直接加热。

七、化学实验基本操作(重点、热点)

  1、药剂的取用:

“三不准”①不准用手接触药品②不准用口尝药品的味道③不准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气味

注意:

已经取出或用剩后的药品:

①不要再倒回原试剂瓶,②也不要随意丢弃,③更不能带出实验室,④要放入指定的的容器内。

A:

固体药品的取用:

取用块状固体用镊子(具体操作:

先把容器横放,把药品放入容器口,再把容器慢慢的竖立起来);取用粉末状或小颗粒状的药品时要用药匙或纸槽(具体操作:

先将试管横放,把盛药品的药匙或纸槽小心地送入试管底部,再使试管直立)

B:

液体药品的取用

取用较少量时可用胶头滴管,取用较多量时可直接从试剂瓶中倾倒(注意:

把瓶塞倒放在桌上,标签向着手心,防止试剂污染或腐蚀标签,斜持试管,使瓶口紧挨着试管口,让药液沿试管内壁缓慢流下。

2、物质的加热

A、给液体加热可使用试管、烧瓶、烧杯、蒸发皿;

B、给固体加热可使用干燥的试管、蒸发皿、坩埚

注意:

①被加热的仪器外壁不能有水,加热前擦干,以免容器炸裂;②加热时玻璃仪器的底部不能触及酒精灯的灯芯,以免容器破裂。

③烧的很热的容器不能立即用冷水冲洗,也不能立即放在桌面上,应放在石棉网上。

3、溶液的配制

  A:

物质的溶解加速固体物质溶解的方法有将固体研细、搅拌、加热。

  B:

浓硫酸的稀释由于浓硫酸易溶于水,同时放出大量的热,所以在稀释时一定要把浓硫酸倒入水中,切不可把水倒入浓硫酸中。

 C:

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

 ①固体物质的配制过程:

计算、称量、量取、溶解

 用到的仪器:

托盘天平、药匙、量筒、滴管、烧杯、玻璃棒

 ②液体物质的配制过程:

计算、量取、溶解

用到的仪器:

量筒、滴管、烧杯、玻璃棒

4、过滤:

是分离不溶性固体与液体的一种方法(即一种溶,一种不溶,一定用过滤方法)如粗盐提纯、氯化钾和二氧化锰的分离。

操作要点:

“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指用水润湿后的滤纸应紧贴漏斗内壁;

“二低”指①滤纸边缘稍低于漏斗边缘②滤液液面稍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指①盛待过滤液的烧杯口紧靠玻璃棒②玻璃棒下端紧靠三层滤纸边③漏斗末端紧靠烧杯内壁

5、蒸发与结晶

A、蒸发是浓缩或蒸干溶液得到固体的操作。

用蒸发皿、玻璃棒、酒精灯、铁架台。

①在蒸发过程中要不断搅拌,以免液滴飞溅。

②当出现大量固体时就停止加热,用蒸发皿的余热将剩余水分蒸干。

③使用蒸发皿应用坩埚钳夹持,放在石棉网上。

B、结晶是分离几种可溶性的物质。

①若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不大,则可采用蒸发溶剂的方法;②若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大的,则用冷却热饱和溶液法。

6、仪器的装配时,一般按从低到高,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

7、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先将导管浸入水中,后用手掌紧捂器壁(现象:

管口有气泡冒出,当手离开后导管内形成一段水柱。

8、玻璃仪器的洗涤

清洗干净的标准是:

仪器内壁上的水即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就表明已洗涤干净了。

9.常用的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

A:

使用酒精灯时,不慎而引起酒精燃烧,应立即用湿抹布盖灭。

B:

酸液不慎洒在桌上应用湿抹布擦净,沾在皮肤上应先用大量的水冲洗,再涂上碳酸氢钠溶液。

C:

碱溶液不慎洒在桌上应用湿抹布擦净,不慎洒在皮肤上应先用大量的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

10.气体的制取、收集

(1)常用气体的发生装置

A.固固加热型

①添加药品前应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②加热前要擦干试管外壁的水珠,且要先预热后集中试管底部加热。

③如果是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要在试管口放一团蓬松的棉花,防止粉尘随氧气进入导管,导致水槽里的水因溶有高锰酸钾而变红。

B.固液不加热型

长颈漏斗的下端要插入液面以下,形成“液封”,(防止气体从长颈斗中逸出)

 

C、常用气体的收集方法

①排水法适用于难或不溶于水且与水不反应的气体,导管稍稍伸进瓶内,(CO--有毒、N2--密度与空气接近、NO--要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只能用排水法)

②向上排空气法适用于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CO2、HCl都能溶于水,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

③向下排空气法适用于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

排气法收集气体时,导管应伸入瓶底

D、多用途装置

①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气体:

气体由短管C进,长管B出。

②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气体:

气体由长管B出,短管C出。

③将此装置倒置后:

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气体,气体由长管B出,短管C出;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气体,气体由短管C进,长管B出。

④洗气装置:

贮气,气体从短管C端进入;排气,水从长管B端进入。

11、气体的验满:

O2的验满:

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瓶口。

(证明O2的方法是用带火星的木条。

CO2的验满:

用燃着的木条放在瓶口。

(证明CO2的方法是用澄清石灰水。

第二单元探秘水世界

一、分子的特征

1、分子很小

2、分子相互间存在间隔3、分子总在不停地运动

二、纯净物和混合物

纯净物:

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

混合物: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的物质

【知识解读】

1、从微观角度把握概念:

纯净物里只有一种分子,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分子构成的

2、混合物与纯净物的判断:

①自然界中的物质、食品饮料、溶液、合金都是混合物;纯净物一般都是按化学名称命名,即根据名称可知道其组成。

②纯净的空气是混合物,冰水混合物是纯净物。

③自然界中的水是混合物,只有说“水”“纯净水”“蒸馏水”时才是纯净物。

三、水的净化方法(重点、难点)

水的净化方法有:

沉降(除去水中颗粒较大的不溶性杂质)、吸附(除去悬浮在水中颗粒较小的杂质)、过滤(除去水中不溶性固体杂质)、蒸馏(除去水中可溶性杂质,净化程度最高---得到的是蒸馏水)、消毒杀菌。

【知识解读】

1、明矾:

吸附水中的悬浮的杂质而沉降;活性炭:

吸附水中细小的杂质。

氯气、漂白粉:

消毒杀菌

2、吸附、沉降、过滤只能除去不溶性固体杂质,使浑浊的水变清澈,但是不能除去溶于水的杂质;要除去水中可溶性杂质,要用蒸馏法。

四、硬水和软水:

硬水:

只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软水:

不含或只含有少量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知识解读】

1、硬水的危害:

用硬水洗涤衣服,既浪费肥皂又洗不净衣服;锅炉长期用硬水,易形成水垢,不仅浪费燃料,严重的还可以引起锅炉爆炸(水垢可有稀盐酸除去:

CaCO3+2HCl=CaCl2+H2O+CO2↑)。

2、硬水与软水的鉴别:

取样,分别滴入肥皂水。

泡沫少且有白色垢状物出现的是硬水;泡沫丰富且没有白色垢状物出现的是软水。

3、硬水软化:

加热煮沸

五、水的分解—电解水

1、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2、实验现象:

通电后,两电极上都有大量的气泡产生,一段时间后,正极所产生的气体与负极所产生的气体体积之比约为1:

2(阴氢阳氧,负二正一)。

3、气体检验:

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到正极产生的气体中,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证明正极产生的气体是氧气;将燃着的木条靠近负极产生的气体,负极产生的气体能够燃烧,火焰呈淡蓝色,且罩在火焰上方的干而冷的烧杯内壁有水珠出现,证明负极生成的气体是氢气。

4、实验结论:

①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分解成氢气和氧气。

化学反应为:

2H2O通电2H2↑+O2↑

②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知识解读】

1.反应的微观过程:

 

由电解水微观过程可知:

①化学反应的实质是:

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又重新结合成新的分子。

②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解成原子,而原子不可再分。

③化学反应前后,发生改变的是分子的种类.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都不变。

2、为了增强水的导电性,常在水中加入少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或稀硫酸。

六、水的合成—氢气燃烧

1.氢气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2H2+O2点燃2H2O

2.现象:

纯净的氢气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的火焰,释放出大量的热量。

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而冷的烧杯,烧杯内壁凝结有水雾。

3.纯净的氢气能在空气中安静燃烧,但是氢气易燃,与空气混合容易发生爆炸。

所以在点燃氢气之前要检验氢气的纯度。

4.氢气是二十一世纪最理想的能源:

①来源广;②热值高;③产物是水不污染环境。

七、原子的构成

 

【知识解读】

1.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2.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

3.原子的结构:

①在原子中: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②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原子核中,一定有质子,但不是所有的原子核都有中子:

如氢原子,原子核中只有一个质子,没有中子。

④中子数不一定等于质子数。

同种元素的原子有很多种,它们的质子数相同,但是中子数不同。

如氢原子有三种,分别叫

其结构如图:

⑤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

⑥原子里含有带电微粒,但是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

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它们电量相等、电性相反,恰好完全中和。

⑦原子中,原子核位于原子中心,体积很小。

核外电子围绕原子核高速,运动且分层排布。

⑧原子中,电子的质量很小,可以忽略不计,所以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八、原子结构示意图(热点)

 

【知识解读】

1、核外电子围绕原子核高速运动且分层排布。

1-20号元素每个电子层上最多容纳的电子个数为2、8、8。

2、当最外层电子数为8个时(只有一个电子层时,电子数为2个),原子很难得失电子,化学性质稳定,称为稳定结构。

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都是属于8电子的稳定结构(He最外层电子数为2)

3、最外层电子数少于4个的原子(大多数金属元素原子),易失去最外层电子达到稳定结构;最外层电子数大于4个的原子(大多数非金属元素原子),易得到电子而达到稳定结构。

4、元素的化学性质是由该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的。

九、离子(重点)

1.定义:

离子:

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2.分类

3.离子的形成如图

 

4.离子符号的书写及意义

 

【知识解读】

1.离子所带的电荷标在元素符号(原子团符号)的右上方,且电荷数在前,电性在后。

如果离子只带一个单位的电荷时,电荷数1省略不写。

如,阳离子:

Na+、Mg2+、Al3+、NH4+;阴离子:

Cl-、SO42-等。

2.原子与离子可以相互转化

 

3.原子与离子之间通过得失电子而相互转化。

在转化过程中质子、中子不发生得失。

十.相对原子质量

1.相对原子质量:

(单位为1,通常省

略不写。

2.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十一.元素周期表简介(热点)

1.元素周期律是由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的,并

发明了元素周期表。

2.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共有7个横行,每一个横行

叫一个周期(电子层数即为周期数);共有18个纵行,每

一个纵行叫一个族(最外层电子数目相等)。

3.在原子中: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第三单元溶液

一.溶液的概念及特征(重点)

 

二.溶解时,吸热、放热现象

溶解放热,所得溶液温度升高的物质有:

氢氧化钠固体、生石灰、浓硫酸

溶解吸热,所得溶液温度降低的物质有:

硝酸铵固体

溶于水既不吸热也不放热的物质有:

氯化钠

三.溶液的性质

①少量溶质溶于水中,形成得稀溶液的沸点升高,凝固点降低。

②有色的溶液:

蓝色溶液(含Cu2+):

硫酸铜溶液,氯化铜溶液等;浅绿色溶液(含Fe2+):

硫酸亚铁溶液,氯化亚铁溶液等;黄色溶液(含Fe3+):

硫酸铁溶液,氯化铁溶液等;紫红色溶液:

高锰酸钾溶液。

四.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重点、难点)

 

(2)溶液稀释:

加入溶剂;

加入溶剂前溶质质量﹦加入溶剂后溶质的质量

稀溶液的质量=浓溶液质量+加入的溶剂质量

(3)溶液浓缩:

方法一:

加入溶质。

特点:

溶剂质量不变。

浓溶液质量=稀溶液质量+加入溶质质量

方法二:

蒸发溶剂。

特点:

溶质质量不变即:

蒸发溶剂前溶质质量﹦蒸发溶剂后溶质质量

M溶液·a%﹦(M溶液—M蒸发的溶剂)b%

浓溶液质量=稀溶液质量—蒸发的溶剂质量

③溶液配制:

a.、计算;b.、称量;c.、溶解。

 

五.饱和溶液

1.定义:

在一定温度下,不能再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就是该溶质的饱和溶液。

(1)饱和溶液只是针对某一种溶质来说的,对于其他溶质可能是不饱和溶液:

如饱和食盐水,对食盐来说是饱和溶液,而该溶液还可以继续溶解蔗糖。

(2)描述饱和溶液时,必须指明温度。

如“100g,20℃时氯化钠饱和溶液”,而不能说“100g氯化钠饱和溶液”

2.判断:

(1)根据食盐溶液中是否有未溶解固体来判断,如果有未溶解的食盐固体存在,则溶液达到饱和状态。

(2)向溶液中加入少量溶质,如果溶液不能继续溶解溶质,则溶液达到饱和状态。

3.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

第四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一.空气的组成

空气的成分(体积分数):

N278%、O221%、稀有气体0.934%、CO20.034%、其他气体和杂质约占0.002%。

【知识解读】

(1)空气中主要是氮气和氧气,氮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4/5,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2)要注意“体积分数”或“占空气总体积的”字眼。

一般情况下,气体和液体的量都用体积来表示,而不用质量来表示。

二.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的测定

1.燃烧物的选择:

能在空气中与氧气反应且没有气体生成。

常用铜丝、红磷、白磷来除去气体中的氧气。

2.用加热铜丝的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1)实验原理:

2Cu+O2点燃2CuO

(2)实验装置:

(3)实验现象:

加热一段时间后,红色的铜丝变为黑色;冷却到室温后,注射器内空气体积减少到原来的4/5。

(4)实验结论:

①空气中,氧气约占总体积的1/5;②该实验还可证明:

空气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剩余的气体(主要是氮气)化学性质稳定,不能与铜丝反应。

(5)该实验要注意:

①实验前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②铜丝必须过量,能把空气中的氧气全部耗尽。

③要反复交替缓慢推动两个注射器活塞,以保证于试管中空气里的氧气与铜丝充分接触。

④反应结束后,要等到装置冷却到室温后,再读取反应后注射器内空气的体积。

(6)误差原因:

①结果偏大:

装置漏气,

②结果偏小:

a铜丝用量不足;b反应结束后,没有等到装置冷却到室温就开始读数;c加热温度达不到反应温度;d反应不充分。

(7)用该实验代替红磷的优点:

不会导致环境污染。

3.通过红磷燃烧来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

(1)实验原理:

4P+5O2点燃2P2O5

(2)实验现象:

①红磷燃烧,产生浓厚的白烟,释放出大量的热量;②待集气瓶冷却到室温后,打开止水夹,水沿导管进入到集气瓶中,约占集气瓶总容积的1/5。

(3)实验结论:

①空气中,氧气约占总体积的1/5;②该实验可证明:

剩余的气体(主要是氮气)化学性质稳定,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且不易溶于水。

③该实验还可证明:

空气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

(4)误差及原因:

①结果偏大:

a气密性不好装置漏气;b点燃红磷后,塞瓶塞动作不要太慢,否则红磷燃烧释放出的热量将瓶内部分空气排出,致使结果偏大。

②结果偏小:

a红磷要过量,否则不能将集气瓶内的氧气耗尽,结果偏小;b要等到集气瓶冷却到室温后才能打开止水夹,否则结果偏小。

(6)实验的一些变形实验:

三.空气是一种重要资源(热点)

1.1775年,法国化学家拉瓦锡首次用天平定量研究了空气的组成,发现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

2.工业上制取氧气的方法:

分离液态空气法;原理:

氧气的沸点比氮气高,氮气先从液态空气中蒸发出来,剩下的就是液态氧气。

流程:

 

3.氧气的用途:

供给呼吸,支持燃烧。

4.氮气:

氮气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通常情况下不能和其它物质反应。

用途:

①工业上生产硝酸和化肥;②食品包装时,常充入氮气作防腐剂;③液氮常作制冷剂。

5.稀有气体:

化学性质非常稳定,又叫作“惰性气体”。

用途:

①由于稀有气体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用于制造霓虹灯等;②可用于焊接金属的保护气。

四.空气质量日报(热点)

1.空气质量日报的内容:

空气污染指数、首要污染物、空气质量级别、空气质量状况。

2.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

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

 3.污染物的主要来源

(1)矿物燃料(煤和汽油、柴油等)的燃烧。

(2)工厂的废气、粉尘。

(3)汽车的尾气。

(4)燃放烟花爆竹。

(5)焚烧枯枝野草树叶等。

 4.防止和减少空气污染的方法:

(1)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使用清洁能源。

(2)汽车上安装尾气净化装置。

(3)工业废气经处理后再排放。

(4)严禁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