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上课的理念与实践策略课件.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910259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50 大小:180.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备课上课的理念与实践策略课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备课上课的理念与实践策略课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备课上课的理念与实践策略课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备课上课的理念与实践策略课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备课上课的理念与实践策略课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备课上课的理念与实践策略课件.docx

《备课上课的理念与实践策略课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备课上课的理念与实践策略课件.docx(5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备课上课的理念与实践策略课件.docx

备课上课的理念与实践策略课件

二0一五年特岗教师入门培训辅导材料

(一)

备课、上课的理念与实践策略

临武县教研室雷求学

备课、上课是我们老师的“家常便饭”,就像人们总是不断地改善家常便饭,使之营养丰富一样,老师也总是不断地改进备课、上课,使之更有效更充满生命活力。

并且这种追求都是没有止境的,是一个永恒的过程。

一、备课与教学设计的区别

备课是上课之前的准备。

通常包括一节课的程序、结构;师生的活动安排;教学的所需的器材等各方面的准备工作。

一般备课要备教材、备学生、备教学等。

教学设计是运用现代教育理念与系统方法对教与学的行为进行设计,按课时写在本子上。

包括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设想、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作业设置等。

二、教学设计的基本概念

教学设计是指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运用系统观点和方法,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对教学活动系统规划的过程。

(一)设计过程包括:

1、分析学习需求;

2、确定教学目标;

3、设计解决方法;

4、就解决方案进行实施、反馈、调整方案,再进行实施直至达到预期教学目标。

(二)设计要素具体包含:

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媒体、教学评价等基本要素。

三、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

教学设计是教师最起码的教学活动议程,教学设计不是对原有教材的复述和教学的照搬,而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钻研教材,分析重难点、教材结构、知识要求、能力要求等,是教师对教材知识的再学习过程,是寻求最佳教学方法,传授知识的课堂艺术设计过程;是结合学习实际,对教材要点重新构思及巧妙安排的再创作过程。

教师的每一次认真备课都是知识的积累和业务水平再提高的过程。

这个过程的好坏取决于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的高低,取决于个人潜能的调动和发挥(特别是创新意识、改革意识),还取决于教师的敬业精神等思想素质。

有关调查表明,教师在整个备课过程中,20%的精力用于钻研教材,了解学情,80%的精力用于书写教案。

这种本末倒置的精力分配预示了备课的低效。

同时,科技进步带来信息的高效利用,“网络教案”随之应运而生,集体备课成为“教案之和”的代名词,“拿来主义”更是多数教师的惯用做法。

备课已成为一种形式,一种任务,一种负担,成为达到某种目的而不得不应付的差事。

四、教学设计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一)备课标

学习、理解和熟悉教学课标是备课的基本内容。

只有钻研教学课标,才能了解所授课程的地位和作用;了解所教学科与其它学科之间的联系;弄清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任务、教材体系和“三基”内容及要求;掌握本课程内容的深度、广度及要点、重点、难点、疑点和弱点;考虑对知识、能力、思想等方面,提出明确而恰当的要求。

对于一节课而言,首先必须了解这节课在整个课程中占什么地位,和之前的知识点有无联系,有怎样的联系,会对以后的课程起到什么作用。

只有具有了整体的视角,兼顾了前后,教师的备课才能让知识连贯起来,让学生的学习有循序渐进的过程。

(二)备教材

首先教师要通读教材,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知识体系,理解编者意图,把握教材特点,作到心中有数。

教师拿到教材后,要认真通读全册教材,了解教材的编排内容和编排意图,对照《课程标准》对学段的要求,针对本班学生基础和水平,确立一学期的目标,整体制定课时计划,合理地安排各部分教学内容,避免随意性,有的则可以提前布置,让学生有备而学。

其次要做好一个单元或章节的备课。

要了解本单元和章节在整册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把握本单元或章节的内容要点,学生应掌握的知识和形成的能力,以及时间的分配等内容。

在通读一单元教材的基础上,确定每课的落脚点和具体目标。

最后备好一整节课。

(三)备学生,分析学情。

备学生,也就是深入了解学生实际,其目的是为了做到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的具体需要,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也就是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

是备课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分析的方法和内容包括:

1、分析学情的方法。

了解学生实际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可以通过历年教学经验的积累,以及批改作业,与学生交谈辅导,测验考试,课堂提问等,及时收集学生的反馈,这些都是有效的方法。

2、了解学情的内容。

(1)了解学生实际的知识水平和能力。

学生的实际,主要指学生的知识基础、理解能力、计算和实验能力等。

有些问题,教师主观认为学生是应该懂的,备课和讲课时不大重视,但学生实际知识基础恰好在这方面有缺陷,造成教学效果不好。

有些问题,学生容易误解,因而引起混乱,是教学上的难点,教师在备课时应充分了解并估计到,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突破。

这样在深入了解学生的基础上,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照顾大多数的原则,确定教学的起点和难点,同时考虑相应的教学措施。

例如,根据学生的程度不同,备课时设计适当的问题提问适当的学生,要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到教师对自己的关怀和自己在学习上的进步。

备课时,还可以考虑如何有意识地结合每次教学,解决一两个学生的问题,以帮助他们进一步提高学习效果。

一次解决一两个问题,一个学期下来也就能解决不少问题。

这对提高教学质量,密切师生关系都有很大的好处。

(2)把握“师”与“生”间的关系。

根据新课程理念,“教师”和“学生”两个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教师”已不再是单纯的传授者,而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评判者,是“学生”中平等的一员;而“学生”也不再是“单纯”的接受器,而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应着重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①是否建立了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

②师生间是否能充分交流思想感情,是否有“霸权”现象出现;

③教师是否面向全体学生,每个学生是否都有表现的机会;

④教师是否尊重学生的人格、个性、差异性等;

⑤教学中的问题是否与学生协商解决。

当然还有很多方面,但关键的一条就是教师与学生应“平等对话”,不应“唯我独尊”,这是新课程实验能否成功的重要一环。

(3)了解学生间的关系

新课程理念指出,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加强师生间的交流,而且要加强学生间的交流,让学生在学生间的交流碰撞中理解、感悟、激发灵感,进行创造。

因此教师在备课时,也应重视调查研究学生间的交流互动情况。

例如:

①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如何;

②学生间是否每个学生能充分发表意见,并敢于和善于发表意见;

③优秀学生和后进生所占比例如何;

④学生间的正式或非正式组织的情况如何。

(四)备教法

备教法,也就是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设计提高课堂实效的教学方法。

设计教法就是解决如何教的问题,选择恰当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以实现教学目标。

也就是说在钻研教材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再进行教法的设计。

1、教法设计中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

(1)必须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活动,才能真正做到突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生动性、活动性、开放性、创造性。

要正确确定活动的内容、方法和时机。

学生是否有足够的参与度,是评价一堂课的重要标准。

(2)精心考虑如何提出问题。

备课时根据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发掘教材内容本身和学生认识过程中的矛盾,准确选择有针对性的问题,精心准备好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引起学生的悬念,使他们疑惑、惊奇,这样提出的问题最能抓住青少年的心,激起他们的思维活动的层层波澜,最后通过问题的解决,感到豁然开朗。

提出问题是否有针对性(针对重点和难点),是否有启发性(揭露矛盾,激发思维),是评价一堂课的又一标准。

启发式必须注意实效,不要只追求课堂上热热闹闹,要防止形式主义和庸俗性。

不能认为一问一答,学生经常齐声大合唱就是启发式。

教师提出问题的水平如何,是否有启发性和针对性,在相当程度上反映出教师的整个教学水平。

为了使这方面做得更好,应把自已在课堂上提出问题的方法和语言写在教案上。

(3)对同一个内容,不要多次单调重复。

(4)教学最重要的任务是让学生学会怎样学习和怎样思考。

必须指导学生学会如何高效率地学习,在有效的时间学习尽量多的知识。

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有根据地怀疑,敢于和善于提出问题,引导和发展学生的求同和求异思维。

(五)编写教案

教案是上课的主要依据,要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去编写,可详可略,形式多样,便于加强课堂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在编写教案时要考虑好以下几个方面:

1、写明课题。

2、目标要求。

也就是教学目标,分别从思想内容方面、知识方面、能力方面来确定,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

有些老师在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出现一些问题:

(1)教学目标缺乏具体化

有教师这样设计课堂教学目标: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心他人的品质”,“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案例】

例1《中国石拱桥》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

《中国石拱桥》的教学目标设计:

1.学习生字词,理解部分词语的含义;

2.整体感知课文的大概内容;

3.了解中国石拱桥的特征。

案例1在阐述目标时所使用的是一般笼统的语言,如“理解部分词语的含义”中的“理解”可能是指:

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词语的含义;能根据课文的语境解释词语的含义;能正确地使用这些词语来造句。

又如“整体感知课文的大概内容”,怎样才算是“整体感知”而非“部分感知”?

还有“了解中国石拱桥的特征”,如何知道学生是否“了解”?

这些都是模糊不清、无法测定的,因此也难以在课堂教学中落实。

例2《春》的教学目标设计:

1.领会课文准确生动的语言,学习抓住景物特征细致描写的方法;

2.培养准确、生动的用词造句能力,引导学生划分文章的结构,用两个字的词语概括每部分大意;

3.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怀,教育学生珍惜时间,刻苦学习。

案例2的第一条目标行为主体是学生,主宾清晰,后两条的行为主体全是教师,而不是学生,它们只表明了教师的教育意图,而不是对学生通过教学应该达到的行为状态(变化或结果)的陈述,这是传统的教师本位在课堂教学目标设计中的体现。

陈述教师行为是检查教师做与没做,陈述学生行为是检查学生会与不会、能与不能。

教学目标的设计如果用教师的教学行为的词语陈述,那么,教师做了,教学目标就完成了,至于学生“能不能”,“会不会”就不必管了,反正教师完成任务了。

这样的教学,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2)教学目标不明确。

有的教学设计虽然有了教学目标,但表述却不够明确。

例3《认识角》的教学目标设计:

(1)使学生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的名称。

(2)让学生知道角有大小,掌握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

教材对该教学内容定位在“初步认识”的层次上,在编排教学内容时紧密结合生活情境,通过观察实物看一看、折一折、拼一拼、比一比等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

案例中教师确定的教学目标的不足在于没有指明学生认识角的的途径,对采用什么方法“让学生知道角有大小”缺乏明确的表述,采用什么方法让学生比较角的大小也同样没有明示。

这样做,容易导致教师实施教学活动的随意性。

(3)教学目标过大

我们有些老师往往把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定得太大,与数学教学目的、与课程目标混为一谈。

例4《认识简单的分数》的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技能目标:

能结合具体的情境理解简单分数的含义;认识分子、分母、分数线;会读、写分数;会用分数表示相应的操作结果,或用适当的操作表示相应的分数;会利用图形或操作来比较分子都是1的简单的分数的大小。

(2)数学思考目标:

对具体情境中出现的分数能用自己的语言作出解释;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意识和能力。

(3)解决问题目标:

会用简单的分数表达一些简单事物的信息;能和同学合作解决问题;会用自己的方式表达解决问题的想法。

(4)情感态度目标:

主动参与有关的操作和探索活动;能感受分数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信心。

课程标准对小学数学教学规定了“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个领域的目标,这为教师教学提供了一个可期待的、可量化的、可操作的标准。

这并不是说实现这样的目标,可以集中于一节课。

教学目标的确定应根据教材的编排序列和学生数学认知活动的特点,做到有轻重缓急,有所为有所不为。

案例中这位教师确定的课时教学目标可以说既全面又具体,但细细分析又觉得琐碎繁杂、主次不分、面面俱到。

(4)教学目标过偏。

数学课程的总目标按照“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着眼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充分发挥数学课程的育人功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但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着重视“知识和能力”目标,轻视甚至忽视“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现象。

例5《认识分数》教学目标设计:

(1)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些物体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也可以用分数表示;

(2)能用简单的分数描述一些简单的生活现象,能通过实际操作表示相应的分数;

(3)能比较熟练地认、读、写简单的分数。

这个教学目标就只预设了学习的结果,没有体现“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达成。

那么,什么是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是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是学生通过学习以后预期产生的行为变化,它表现为对学生学习成果及其中介行为的具体描述,它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具有导向性与调控性的功能。

因此,课堂教学必须拟定具体、明确的教学目标。

良好的教学目标的标准:

第一,教学目标陈述的是学生的学习结果(包括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情感或态度)。

教学目标不应该陈述教师做什么,应该陈述通过教学后学生会做什么或会说什么。

第二,教学目标的陈述应力求明确、具体,可以观察和测量,尽量避免用含糊的和不切实际的语言陈述目标。

用一些行为动词将会做什么和会说什么具体化,目标陈述就可具体化。

第三,教学目标的陈述反映学习结果的层次性。

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一般应反映记忆、理解与运用(包括简单运用和综合运用)三个层次。

在态度领域的目标应尽可能反映接受、反应和评价三个层次。

新课程三维目标的内容:

第一维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

第二维目标——过程和方法目标

第三维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三维目标的内涵:

知识与技能——指学科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操作技能

过程与方法——过程指知识发生、形成与应用的过程;方法指知识形成与应用知识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指对知识价值的理解和对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提升

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

知识技能是基础

过程方法是桥梁

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升华

三维的课程目标应是一个整体,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互相联系,融为一体。

例1《中国石拱桥》根据新课程理念来设计教学目标可设计为: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疏通生字词,了解与文章相关知识背景及典故。

2)理清文章结构,掌握关于石拱桥的一些知识。

3)学习说明文的基本特点与说明文的各种写作手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会运用各类说明方法,围绕事物的本质来说明事物的特征

2)加强口头的语言表达能力,能通过对对象事物的口头描述来描绘事物的特征。

3)扩展思维运用能力,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待文物保护问题

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透过对中国石拱桥的本质特征及其悠久历史和光辉成就,激发学生爱国之情。

2)认识保护历史文物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例3《认识角》根据新课程理念来设计教学目标可设计为: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联系生活实际初步认识角,建立角的正确表象,知道各部分的名称。

2、知道角有大有小,能比较角的大小。

3、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让学生经历从实物抽象出图形的过程,建立角的表象;

2、通过不同方法做角,巩固角的概念;

3、通过比较,知道角有大有小,用不同方法比较角的大小,通过练习加深对角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结合生活情境,感受生活中处处有角,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二年级数学下册《统计》第一课时,是这样设计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学会用统计表按不同标准分类整理数据,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分类标准下的多样性。

2、使学生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提出并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初步的统计观念。

过程与方法:

1、在具体统计的过程中,体会按不同标准对事物进行分类统计的必要性,学会按不同标准进行分类统计的方法。

2、在交流讨论中,自主发现分类标准的多样性和计算结果的一致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激发求知欲,形成合作探究意识,体会合作的快乐。

当然,并不是每节课的目标都是三维目标面面俱到的结合,每节课的内容不同,目标的侧重点也会不同,但只要我们每位教师都能把准三维目标,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不是生搬硬套,有机整合三维目标,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突出重点。

突出课堂教学的重点知识和能力要求以及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重点;

突破难点。

明确课堂教学中的知识难点、能力训练难点,有突破难点的措施和方法;

4、准备教具。

包括各种演示模型、挂图、投影片、自制教具、现场教学实物、各种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等。

为保证实际操作中的成功率,教师在上课前应将所用手段事先操作一遍。

5、教学时间。

即一篇课文分几个课时教完。

6、课时教案

①导入:

多种方式的导入。

让一张图片,一段乐曲,一条谜语,一组镜头,都能恰到好处地发挥作用。

要善于把握教学时机,随机应变,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跃跃欲试,如入其境,如观其景,使他们在情境中进入角色,深入文本。

②教学过程。

③作业布置。

课后作业不一定都选取教材上现成的习题,也可以自编习题。

习题一定要做到精选,要有针对性,是本节课教学目标的最好体现,同时体现能力和技能的培养。

④板书设计。

要求简而明,所设计的板书应是主要教学内容的展示,是知识形成过程的展示,是知识间逻辑关系的展现,以便于学生记笔记和课后复习,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

板书,包括文字、图表、公式、数字等,但千万不可小看它的作用,因为老师在课堂上与学生直接交流的时间很少。

授教主要依靠板书和语言来表达,语言有时比较快,学生一听就过去了,而板书却可以以停留一段时间让学生边看边思考。

⑤课后反思。

课前备课固然重要,但课后反思,进行二次备课,更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熟与提高。

备课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它是课堂教学的准备,是作为教师教学思想、方法轨迹的记录,也是教师认识自己、总结教学经验的重要资料。

在教学实践中,课堂一旦放开,真正活起来,就会有很多突如其来的可变因素,学生的一个提问、一个“发难”、一个突发事件,都会对原有的教学设计提出挑战。

教师在课后把这些突发事件记录下来,对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学生的表现、教学的成功与失败进行理性的分析,通过反思、体会和感悟,则可以帮助自己总结和积累经验,形成一套能适应教学变化的、能出色驾驭课堂教学的知识体系和本领

总之,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备好课是关键环节之一。

在抓备课环节这一关时,目的要明确,要求要具体,措施要落实。

要注意教学内容的综合性,教学方法的灵活性,练习的多样性,明确教师“教”的任务,学生“学”的方向。

力争在备课环节的优化中做到教与学的结合,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

要切合实际,打破程式化,探求新途径。

一节课能否上好不是偶然的,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备课。

因此,我们在备课上花一分精力,在教学里就有一分的效果。

五、教材资源的开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各学科教学要从单一性向综合性发展,注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凡是有助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的,能开发与利用的物质的、精神的材料与素材,都是课程资源,如:

图书资料、音像资料、风俗习惯、文史典故、名胜古迹、自然风光、与众不同的人和事等。

因此,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思考课内与课外的联系,学科与学科的联系。

教学学的资源无处不在,但要遵循课外服务于课内,课外是对课内的补充和延伸。

六、学习方式的选择

什么是学习方式?

大多数学者认为,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基本的行为和认知取向。

学习方式不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而是学生在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方面的基本特征。

从理论上讲学习方式主要有两种:

一是接受式,二是自主式。

接受式强调的是结果,自主式强调的是过程。

现代教学主张由结果走向过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

通过学生自主提问、自主讨论、自主选择、自主创造、自主领悟、自主体验的过程,激发了学生思维,培养了创新精神,开发了学生的潜能。

自主学习是一种学习者在总体教学目标的宏观调控下,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的需要自由地选择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并通过自我调控的学习活动来完成具体学习目标的学习模式。

合作学习是一种指在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互助合作,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并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系。

探究性学习是相对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而提出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探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生产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选择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是教学成败的关键。

“自主、合作、探究”是一种教学理念,而不能理解成教学模式。

所以,“自主、合作、探究”既要整体考虑又要分开考虑,既可以贯穿全课也可以体现在某个环节上,该用则用,不适合用则不用。

例如合作学习,不是什么事都需要合作,有的简单问题,自己能解决的就没有必要合作。

合作应有针对性。

又如自主学习,是在老师主导的前提下的自主。

教师要启发情境、创造条件、指明方向,有针对性的对某个教学环节、教学内容自主学习。

这样的课堂教学,才能做到“实”与“活”的结合,“训”与“练”的结合,“讲”与“思”的结合,“动”与“静”的结合。

七、教学活动的展开

教学是一种对话,包括人与人的对话,人与文本的对话,人与自然的对话,对话是通过活动来实现的。

学生的学习活动可分为内含的和外显的。

内含的如:

思维想象、自我对话、师生的情态对话等。

外显的如:

谈话式、问答式、品读式、讨论式、合作式、竞赛式、表演式、游戏式、观察式等。

教师备课时应在什么教学环节上,选择什么样活动方式,主要是针对教学内容,遵循数学教学的规律,结合儿童的兴趣特点巧妙的安排。

例如应用题教学,导入教学的环节就可以利用谈话式启发情境,使学生产生兴趣;进行教学之前采用商讨式确定学习目标和学习方式;接下来以合作式学习、交流;汇报时,以品读式为主结合讨论式展开。

教学内容不同,采取的形式也是不同的,如计算教学,比较适合游戏式和活动形式引入新课。

尽管教学活动有整体的设计,但在实施中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要尽量尊重学生的意见组织活动。

因为我们主张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方式,允许学生以不同的方式来体验知识内容。

教学活动的设计要不拘泥于形式,教师要有应变的能力,这才是现代课堂教学的要求。

要强调的是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师的建议在课堂中起主导的作用,另外教师也应参与自主活动的设计,为他们出谋划策,提供条件、资料等。

八、教学过程设计

备课要体现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转变的理念。

1.备课要体现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学生学”

“只会教授,只会拿一本书要儿童来读它,记它,把那活泼的小孩子做个书架子,字纸篓。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近七十年前对中国教学现象的概括至今也不觉陌生,现今教育界普遍存在着以教师为中心,以教为中心的现象。

新课改的核心思想是反对以“教”为中心,主张“教学做合一”。

根据这个基本思想,备课要落实教学方法改革的三条思路:

第一,“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

”总之,教学方法一定要从以“教”为中心转到以“学”为中心,让学生学会学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