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题研究报告.docx
《小学数学课题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课题研究报告.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数学课题研究报告
小学数学课题研究报告
小学数学课题研究报告
本学期,有四个课题要结题,分别是朱XX《小学数学开放性问题设计的研究》,肖X《小学高段学生“日记竞赛”的实践研究》,齐XX《小学生语文阅读习惯培养的研究》,陆XX《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良好习惯的培养》。
现将课题报告发到博客,望几位教师抓紧撰写,及时上交,争取获奖。
“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良好习惯的培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各学段的课外阅读都作了明确的要求。
如对3~4年级的要求有:
“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
”“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
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5~6年级的要求有:
“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
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
吕叔湘先生也曾说:
“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的占多少。
我想……百分之七十是得之于课外阅读。
”
无论是《课程标准》这样的法规性文件,还是语文泰斗的忠告,都告诉我们,课外阅读不是可有可无的“滋补品”,而是与课内阅读同样重要的“正餐”。
在多年的教学中,我们也能看到,语文能力强的小学生,几乎都从长期的课外阅读中受过益。
所以现在我们的语文老师总是十分重视并鼓励学生多读文学作品及其他有益、健康的读物。
但同时我们又发现现在的农村小学生多数不爱课外阅读,而且在有限的阅读过程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诸多不良的习惯。
这些现状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终身阅读习惯的培养产生较严重的负面影响。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我们有必要探寻农村小学生不爱阅读及课外阅读过程中的不良习惯的客观因素和心理基础,并探索行之有效的矫正方法,以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外阅读中去,最终使农村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探寻农村小学生不爱看课外书及课外阅读过程中的不良习惯的客观原因、心理基础,并探索行之有效的矫正方法,最终培养农村小学生具有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农村小学三~六年级的学生。
1、对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在课题实施前对全校区三~六年级学生进行一次全面的调查。
包括:
对阅读意识的调查、对阅读的材料的调查、对阅读的目的的调查、对阅读方法的调查。
2、实施的策略:
通过调查和分析,确定合理的实施策略,如激发阅读动机、指导阅读方法、养成阅读习惯。
调查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
第一阶段:
准备阶段(至)
制定课题方案,对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学习相关理论,并确定合理的实施策略。
第二阶段:
实施阶段(至)
1、根据课题方案,在理论指导下实践。
2、每个学期召开研讨会,汇报信息,总结交流经验,加强调控,不断改进实施策略。
第三阶段:
总结阶段(至)
整理、分析研究结果,撰写研究报告,展示研究成果。
姓名成员情况分工陆立军小学高级教师。
多年担任小学语文教学。
几次在富阳市论文比赛中获得一、二、三等奖。
组长。
负责课题的全面实施,课题方案及研究报告的执笔,并指导和参与课题的实践。
姚清波小学高级教师。
多年担任小学语文教学。
曾分别在富阳市、浙江省、全国论文比赛中获奖。
成员。
负责现状的调查与分析,并参与课题的实践。
包利芬小学高级教师。
担任小学语文教学二十年。
曾几次在富阳市论文比赛中获奖。
成员。
参与课题的实践。
华玉兰小学高级教师。
担任小学语文教学二十余年。
曾在富阳市论文比赛中获奖。
成员。
参与课题的实践。
阶段成果:
在实施的同时,进行小结和调整,写出阶段性报告和有关论文。
最终成果:
结题报告,课题论文。
1、学校重视。
邀请课题研究专家和教学专家做课题顾问,成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建立健全的课题研究组织。
2、结合课题研究的需要,个人学习与集体学习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组织教师学习相关理论书籍,充实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有效指导教师的实践研究。
3、规范课题研究的过程。
课题组每学期开展课题研究进展的研讨会,汇报信息,总结交流经验,对课题实施的达成情况定期进行评估,并加强调控,不断改进实施策略。
鹿山中心小学谢家溪校区
XX年3月
“小学数学开放性问题设计的研究”课题设计方案
《义务教育数学新课程标准》大纲中要求:
教师要充分发挥创造性,依据学生的年龄特性和认知水平,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契机,让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理解数学问题的提出,数学概念的形成和数学结论的获得,以及数学知识的应用。
所以,数学开放性问题顺应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需要应运而生,它被认为是最富有教育价值的一种数学问题的题型,是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极佳切入口。
目前,由于受到传统的教学方法束缚,应试教育的影响,小学数学教材中习题基本上是为了使学生了解和牢记数学结论而设计的,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了以死记硬背代替参与,以机械方法代替智力活动的倾向,这样大大抹杀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因此,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将大量采用操作实践,自主探索、大胆推测、合作交流、积极思考等活动方式,而课堂教学也必将打破原来封闭的状态,努力创设一种动态、开放、主动的学习环境和学习的态势。
(一)课题的认识
最新研究认为,数学开放性问题是相对于条件完备、结论确定的传统封闭题而言的,是指那些条件不完备、结论不确定的,给学生形成了较大认知空隙的问题。
它能冲破传统应用题具有的封闭性限制,具有探索性开放性、灵活性、多变性,可以给学生的思维创设一个更广泛的空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养成创新习惯,发展思维的创造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它具有以下几种最突出的特征:
1、内容的丰富性。
开放题题材广泛,涉及面宽,贴进学生生活实际,背景新颖,内容深刻丰富。
解法灵活,不像封闭性题目那样简单、乏味,单靠记忆、套模式来解题。
2、形式的多样性。
开放题呈现的形式多样化,除文字叙述外,还可以用表格、图画、对话等形式来安排设计,综合性强。
不像封闭性习题形式那样单一的呈现及呆板的叙述
3、思路的发散性。
由于开放题的答案不唯一,解题时需要运用多种思维方法,通过多角度、全方位的分析探索,从而获得多种结论。
4、教育的创新性。
由于解题思路的发散性,为学生提供了充分发挥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时空途径。
(二)研究目标:
数学开放性问题以“开放”为方向来加以组织、设计,在课堂教学中有目的地把题目进行“开放”,如:
条件多余而需选择,条件不足需补充,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答案不唯一等等,让学生尽自己的努力,独立地去解决问题,寻找答案,如果找到一个答案,还要自觉地去想“有没有其他答案?
”,如果想出一种方法,还要鼓励学生“有没有其他解决问题的办法?
”。
从而来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扩大发展空间,挖掘创造潜能,开发创造力。
因此,确定以下研究目标:
1、探索一条减负高效的新路子,促进广大师生更新教育观念。
2、对探索性、开放性问题设计,作一些理性思考,整理开放性问题的设计思路。
3、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材,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1、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的教育理论,江泽民同志关于“教育创新”的讲话精神。
2、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及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
3、大纲规定: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创造性,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
开放性问题的以它特有的魅力,给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一)研究的原则
1、创新性原则。
要实施设计开放问题的探究,教师首先必须更新自身陈旧的教育观念,勇于创新,勇于突破传统教学的种种束缚。
2、主体性原则。
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在研究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主动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努力为学生创设一种开放民主的教学场所,使学生真正成为探究问题的主人。
3、开放性原则。
在研究过程中,教师既要培养学生的个性,又要兼顾到学生的学情,教学环境,教师要承认学生间存在的差异,要因材施教,最终达到“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的目的”。
4、激励性原则。
教师要把握好激励性原则,让学生学会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积极向上的情感,磨练学生坚强的意志,提高需要的层次,使学生时刻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二)研究的具体内容
1、探究设计开放性问题的设计思路
现行教材中绝大部分的习题的条件不多不少,答案也是唯一的,属于开放性问题的题目很少。
因此,数学教学实践中需要设计、整理更多的数学开放题。
那么该如何设计开放性问题呢?
研究设计开放性问题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将在本课题的研究中进行探索。
2、尝试设计开放性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传统的练习设计,条件是完备的,答案是固定的,容易给学生造成思维的定势。
设计开放性问题时,可以从条件开放、问题开放或者解题方法开放等方面入手,促进学生思维广阔性、灵活性、创造性的发展。
3、探索设计开放性问题的价值和意义,如何优化课堂结构,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和措施
(一)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主要采用调查法、实验法,配合观察法、案例研究法和测试法,每学期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方法、兴趣、习惯等做检测和评价。
(二)研究的措施
1、从应试教育的模式中解脱出来,积极转变教学思想,加强理论学习,统一思想认识,强化教改意识,明确大纲中的要求。
2、充分挖掘教材的潜力,创造地运用教材,适当改动教材中习题,让学生学会多方位、多角度地考虑和解决问题,并从中发现最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促进学生思维广阔性、灵活性、创造性的发展。
3、贯彻实践观点,搞好课堂教学。
促使学生仔细研究和发现题中隐含的内容,从而多角度、灵活的、创造性的思维,克服思维的封闭状态和对知识的僵化理解,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
1、第一阶段:
研究准备阶段(XX年4月XX年8月)
学习有关理论,制订研究计划,成立课题小组,完成课题方案的论证。
2、第二阶段:
研究实施阶段(XX年9月XX年6月)
实施课题研究,不断总结,修改方案,总结可操作的教学程序。
3、第三阶段:
总结结题阶段(XX年7月XX年10月)
根据实验目标,对实验结果进行调查、测试、分析、撰写论文、结题报告。
撰写论文,组织公开教学,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方面进行评议,总结经验,根据研究的教育目标,对学生实践活动进行测定评价,写好课题的研究报告。
小学生语文阅读习惯培养研究
(课题实施方案)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是学生的个性化行动。
具备良好的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的基本能力,这是现代社会对公民的要求。
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是社会环境、学校教育、个人成人的需要。
所以,《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小学生六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145万字以上。
”要求小学生必须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
从个人成长来看良好的阅读习惯不仅与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息息相关,更与学生丰富的精神世界,高尚的情趣爱好,和谐的人格个性关联紧密。
对学生知识的增长,智慧的澄明,心灵的净化,情感的升华具有前瞻性与基础性的作用。
小学阶段是一个人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关键时期,在小学阶段就养成良好的经常阅读的习惯,对人的终身发展、终身学习具有深远的意义。
而如今的学生不仅没有形成经常阅读的习惯,用于课外阅读的时间则是少之又少,而且学生的阅读范围比较狭窄、层次较浅。
所以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迫在眉睫。
(一)理论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中不仅明确提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
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这说明新课标对阅读(特别是大容量的课外)作用是肯定的,它强调了阅读能够起到沟通个人与外部世界的能力,发展人的语言能力、表达与交流的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的重要作用。
(1)阅读习惯培养与人格发展的关系密切
人格是一个人各种稳定的行为特征的总和。
习惯是自动化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和特征,是组成人格特质的重要基础。
健康人格是良好习惯的升华和结晶。
因此,习惯的培养和人格的形成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人格教育就是在培养学生阅读习惯和学习能力的同时,重视修养学生的情操和情趣,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心理素质,塑造健全的人格。
教材和其他书籍是学生形成人格、学习知识和技能的依据和来源之一。
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后,就会自觉把书籍资源充分利用起来,让高尚的情操、崇高的思想通过语言文字流入自己的心田,认识社会、认识人生,领悟做人的道理,形成健康的人格。
(2)阅读习惯培养是学好其它学科,形成全面发展素质和人格的基础
良好阅读习惯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
新课标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的要求,各科教学都要重视阅读。
学生如果要学得好,首先要学得活。
而要学得活,就要博览群书,获得丰富的背景知识,建构丰富的图式框架。
良好的阅读习惯同样是理解学习内容、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
同时,我国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和健康人格,因此,养成良好阅读习惯,完成其他学科的学习,也就有利于健康人格的形成。
(3)阅读习惯培养使孩子终身受益。
新课标明确提出学校要确立大教育观,从小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培养阅读方法,养成阅读习惯。
引导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好读书、读好书,一生与好书相伴。
生理学家发现,人的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信息是通过视觉获取的,也就是说,是通过阅读获取的。
这就意味着,阅读的兴趣和习惯与学习棋书画完全不一样,后者是一种工具性的技能。
阅读的兴趣和习惯使人注意捕捉周围的信息并处理信息。
阅读可以大大地丰富人的精神生活,就像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阅读是智力发展的指路明灯。
综观古今中外,许多成功人士在早期都有很浓厚的阅读兴趣和习惯。
因此,如果我们在孩子早期就注意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和习惯,将使他们受益终生。
(二)实践意义
当前小学生的课外阅读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阅读面较为狭窄,主要是漫画书和儿童故事书及学习辅助类书籍较多,内容比较单一。
2、阅读方式单一,主要以书面阅读为主。
3、阅读量少,许多学生每天没有固定的阅读时间。
这些因素,都制约了小学生的自我发展,而世界各国都在加快教育改革的步伐,尤其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力求使读书从知识积累过程转变为科学的研究过程,以培养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所以,在小学生中有必要开展以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为主的研究。
我们的课题就是适应新时代的教育需要,根据我校的现有资源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年龄特点,从学科教学、阅读课及日常学习中抓起,重视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提高他们捕捉信息、获取信息和运用信息的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开展“培养小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研究”是符合现代教育培养人才的基本要求,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这一研究,具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既是学校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又是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
1、依据《语文课程标准》
阅读教学的新理念和各学段的阅读目标。
学段阅读教学理念阅读教学目标1-2年级诵读儿歌、童谣及简单古诗,展开想象,感受语言的魅力,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
阅读浅显的童话、寓言故事,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事件有自己的看法,乐于与人交流。
要求学生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
3-4年级阅读材料的选取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适当加深,阅读面可以逐渐拓宽。
指导学生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句、精彩句段,在课外阅读中获得更多的语言材料。
背诵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会内容。
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
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5-6年级阅读面进一步扩展,内容涵盖散文、人物传记、经典小说儿童读本、优美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韵律等体会作品内容和情感。
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
扩展阅读面,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整个小学阶段背诵优秀诗文160篇,课外阅读总量145万字。
2、教学论基础
阅读学习从教学论范畴考虑,是指教学双方遵循学习规律,共同完成的一种以使学生获得阅读能力,陶冶情感,塑造理想人格为目的的实践活动。
这个活动包括目的(课程的价值)、内容(学习内容和行为内容,前者是知识,后者是活动)、结构和程序的安排、设计和实施(教学计划、教学内容的具体实施),本课题的研究必须遵循和贯彻教学论思想。
3、心理学基础
阅读学习是一个对阅读材料进行识记、分析、比较、归纳、评价和体验的认知心理过程。
研究学习过程中的心理因素和整个心理过程,认识阅读心理过程的结构以及各种心理要素及其内部联系,对于培养学生阅读习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都有重要价值。
因此,本课题研究必须遵循心理学理论,使阅读习惯的培养符合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
4、系统科学理论
贝塔朗菲提出的系统论,其核心是系统的整体观念。
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不是各个部分的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
阅读教学系统论的基本思想方法,就是把教学的对象、内容、过程当成一个系统。
在实验研究中,努力借鉴系统科学的基本理论,如整体化理论、开放性理论、信息传播理论、反馈控制理论等,努力将阅读习惯的培养策略上升到理论高度进行研究。
5、优化教学理论
阅读习惯研究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提高阅读教学质量。
优化习惯培养模式只是体现先进教学思想的教学框架,要真正发挥作用,教师必须在优化培养上下功夫,不能使培养策略教条化,必须遵循系统优化的思想。
(二)、课题研究遵循的基本原则
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要立足教育,落到细节,重在指导,贵在坚持,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注重实践性与实效性。
为此,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1、整体性原则。
首先,课外阅读习惯培养要面向全体学生。
所有学生都是习惯培养的对象和参与者,习惯培养的计划、实施、组织活动都要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发展,考虑到绝大多数学生的共同需要和普遍存在的问题,以全体学生的习惯水平的提高为基本立足点。
其次,阅读习惯培养要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方方面面,要落实在课堂教学上、课外活动上、教育环境上。
2、主体性原则。
课外阅读习惯培养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主体意识,坚持外部帮助和自我内化相结合,坚持教师的教育与引导和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相结合,重点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
通过学生主体意识的调节作用,主体的践行,完成主体的内化。
3、层次性原则。
在进行课外阅读习惯培养时,要关注和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不同层次、形式多样的、针对性强的习惯培养活联系,使学生能认识丰富多彩的世界,获取信息和知识,拓展视野,汲取人类精神文明的营养,从而起到发展人的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等阅读动,以促进良好习惯的形成。
4、自觉性原则。
习惯养成的最高机制,是形成学生的自身需求,而不是外在的强制。
养成一个好习惯,应该是要让学生觉得:
这是我盼望的,这对我的帮助很大,对我的发展很有用,好习惯多了,我才是一个好学生。
这样学生才能主动、积极地参与。
5.循序渐进原则。
课外阅读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不同年级要有所侧重,由易到难,由浅入深。
6、持之以恒原则。
课外阅读习惯培养难在起点,贵在坚持。
我们知道,持续不断地做一件事,可以花费较少的成本而取得成功的效果。
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也是如此,严格训练必须持之以恒,有足够的耐心,才能见效,搞一阵风式的运动只能是徒劳的。
(一)、实验假设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多读书,读好书的研究,几年来已受到老师们的重视,认为它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我们也发现有的学生的阅读是了为完成任务而读书,读死书。
我们在想能不能让学生快乐阅读,爱上阅读呢?
所以此次课题研究,我们重点从学生阅读的“兴趣上下功夫。
”“趣”字引路,让学生爱上阅读。
通过活动,使学生置于丰富多彩的活动情景之中,引导学生通过情绪体验感受文化的熏陶,产生阅读的愿望。
通过读书活动,能够使大多数同学比以前更爱读书了,知识面广了。
学生在阅读活动中,能够激发探索欲望,亲自经历知识研究过程,获得情感和学习的体验,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知识的探索者这一新的教育理念,从而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的能力,推动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
(二)、研究目标
我们的课题研究重点放在小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培养方面。
通过三年的研究与实践,把本校学生培养成“好读书、读好书”、有良好的阅读习惯、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的“知书达理”的文明人。
(三)、研究内容
(1)分年段开展研究:
一~三年级:
“快乐阅读”,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如何看课外书,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课外主动阅读。
四~六年级:
“广泛阅读”,引导学生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广泛地收集各类信息,从而迅速扩大知识面,巩固深化阅读习惯。
(2)家校同步开展研究:
师生共读,教学相长。
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阅读方法,培养阅读习惯;在学生身上得到启发,加强阅读,修养提高。
亲子互读,创学习型家庭。
家长引导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全程参与研究,引导学生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以身作则,向孩子学习,使家长与孩子、与课题、与学校一起进步成长。
(3)快乐阅读,创新提高。
学生乐读,主动与别人交流,不断积累,获得提升。
(四)、途径方法:
运用行动研究法,建立全员参与全方位育人网络,理论指导和实践训练相结合,引导教育与潜移默化相结合,再学习中运用习惯和巩固矫正相结合。
①、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
②、发挥学生自主参与作用。
③、发挥校园、班级氛围的熏陶作用。
④、发挥团体辅导训练作用。
⑤、发挥各种教育活动的渗透作用。
⑥、发挥现代媒体网络通讯远程教育作用。
⑦、发挥家庭教育合力育人作用。
1、文献研究法:
本课题运用文献研究法,从相关的政策法规和学者论著中吸取营养和材料,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2、问卷调查法
针对当前学生的阅读现状,在学生、家长、教师当中开展“阅读应具有那些良好习惯”、“当前学生有那些不良阅读习惯”的专题调查。
3、行为训练法
在调查的基础上,归纳学生阅读好习惯守则,在全体学生中进行好习惯行为训练。
4、观察记录法
在学生中建立阅读卡,根据学生的年龄、兴趣,建立不同内容的阅读卡,对学生的阅读情况进行观察追踪。
5、思想教育法
利用伟人、科学家、英模、劳模等刻苦学习,博览群书,掌握科学本领,报效祖国的事迹来激励学生。
本课题研究时间为(XX年3月XX年12月)。
课题按年度总体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准备启动阶段()主要工作包括相关资料的搜集和整理,课题研究方案的设计,课题组的成立,有关人员的培训等。
具体工作:
(1)组织学习《培养小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2)检索相关文献资料,学习相关理论。
(3)成立课题组,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明确课题研究任务。
第二阶段:
课题实施阶段()
主要工作是全面开展课题研究,选择合适的实验对象,进行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