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基问答.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907502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基问答.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三基问答.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三基问答.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三基问答.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三基问答.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基问答.docx

《三基问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基问答.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基问答.docx

三基问答

1.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措施

当操作具有潜在感染力的微生物时,为了防止实验人员的感染因素的外泄,采取的实验室操作和实验程序,使用一定的实验室安全装备,对实验室的设施和结构提出特定要求,并将上述因素综合起来进行应用的过程。

根据所操作的病原体的不同,实验室的生物安全水平可分为1-4级,分别采用不同的感染控制措施。

2.手工显微镜技术红细胞为什么不被淘汰

手工显微镜法是传统的红细胞技术法,不需要特殊设备,但比仪器法费事,虽已不常用。

但仍作为血液分析仪的校正

3.血沉测定方法学评价

手工法方法有魏氏法,潘氏法等魏氏法简便实用,ICSH推荐为血沉测定的参比方法;潘氏法与魏氏法测定相关性较好,采用手指采血,用血量少,尤其适用于儿童,但易混入组织液,目前已很少使用。

手工法只能测定血沉某个时刻的最终结果,特异性差,其应用有很大的局限性。

血沉仪可动态记录整个血沉过程的变化,描绘出红细胞沉降曲线,反映了不同疾病或疾病不同阶段,血沉3个沉降阶段所存在的差异,为临床分析血沉测定结果提供了新的手段。

4.嗜酸性粒细胞身高的临床意义

原因1寄生虫病最常见2变态反应性疾病今次于寄生虫病的另一主要病因3皮肤病4血液病5某些恶性肿瘤6某些传染病7其他如风湿性疾病8高嗜酸性粒细胞综合征

5电阻抗法血液分析仪进行血细胞技数的检测原理

根据血细胞相对非导电的性质,悬浮在电解质溶液中的血细胞颗粒在通过技数小孔时可引起电阻的变化,引起电压变化而出现一个脉冲信号。

6.血红蛋白测定的方法和评价

方法1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测定法操作简单显色快结果稳定KCN有剧毒,使试剂浑浊,HbCO转化较慢2十二烷基硫酸钠血红蛋白测定法操作简便呈色稳定准确性和精确性符合要求无公害。

SDS本身质量差异较大,破坏白细胞,不适宜同时有白细胞计数和Hb测定的血细胞分析仪上使用3叠氮高铁血红蛋白测定与氰化高铁方法相似且显色快稳定,但此法在血液分析仪中的应用受限5多参数血液分析测Hb已逐步取代手工法,操作简便快说,同事可获得多项红细胞的参数,但各型号仪器使用的溶血剂不同,形成Hb的衍生物

7.网织红细胞检测的意义

网织红细胞计数是反应骨髓造血功能的重要指标

(1)判断骨髓增生的能力,判断贫血类型1网织红细胞增多,骨髓造血功能旺盛2网织红细胞减少,骨髓造血功能低下

(2)评价疗效,判断病情变化

(3)骨髓移植后监测骨髓造血恢复

8.白细胞分类计数中要注意影响因素

1细胞在涂片分布不均和观察者对细胞辨认的差异2影响白细胞分类计数精确性的因素3

影响涂片染色效果的因素

9.血沉变化的临床意义

1生理性增快2病理性增快:

各种炎症,组织损伤和坏死,恶性肿瘤血沉增快,贫血,高胆固醇血症

10.中性粒细胞病理变化的临床意义

1急性感染或炎症是最常见的原因2广泛组织损伤或坏死和急性溶血3急性失血4急性中毒5恶性肿瘤白血病

11.为什么血细胞分析仪对白细胞的分类结果只能作为筛检实验

1三分群血液分析仪用阻抗法的原理,一句白鞋包的体积的大小,人为的将白细胞分成三群,这种分类不准确

2五分类的血细胞分析仪联合应用光学和电学等技术的仪器,检测同一血细胞的体积.细胞核形状及胞质中颗粒,分析后做出白细胞分类,这种方法仍不够满足临床检出一场细胞的需要

3各类型的血液分析仪上不具有识别红细胞。

白细胞核。

血小板的能力,仍不能检出白细胞形态的病理性变化,特别的对幼稚细胞的检测

12.尿常规分析的临床价值

1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断和疗效观察2其他系统疾病的诊断3安全用药的监护4职业病的辅助诊断5对人体健康状态的评估

13.粪便隐血实验检查的临床意义

消化性溃疡时,阳性率为40%~70%,呈间断性阳性消化道癌症时,阳性率可达95%,成持续阳性此外在流行性出血热患者的粪便中隐血实验也有84%的阳性

14.尿HCG金标法测定原理

纤维素膜的特定位置,分别包被单抗鼠IgG抗体,单抗人HCG抗体,呈上下排列,另外,试带上还含有均匀分布的胶体金标记人B-HCG单抗,胶体金标记的鼠IgG抗原

15.输注全血有哪些缺点

1全血中含有白细胞,血小板和血浆蛋白,可以使受血者产生抗体,再输血时可发生输血反应2全血容量较大,对老年人和儿童可引起循环超负荷,发生心力衰竭3全血的血浆中可能含有较高浓度的枸橼酸钠.钾和氨等,易发生代谢性碱中毒

16.ABO定型试验中常要注意哪些问题

1ABO亚型2抗A抗B定型血清质量差,对弱的A或B抗原漏检3受检血清中存在不规则抗体4红细胞有多凝集现象5某些疾病

17.抗球蛋白配血法的操作步骤

1取试管两支,注明主侧和次侧,主侧加受血者血清2滴和供血者5%红细胞盐水悬液1滴;次侧加供血者血清2滴和受血者5%红细胞悬液1滴

2混合,置37摄氏度属于致敏1小时,取出后用盐水离心洗涤红细胞3次,倾去上清液

3加最适稀释度抗球蛋白血清1滴,混匀,1000转离心1分钟,观察结果

4阳性对照

5结果判定

18.简述血糖的来源于去路。

来源:

①肝糖原分解;②食物经消化吸收的葡萄糖;③糖异生。

去路:

①氧化供能;②合成糖原;③转变成脂肪及某些非必需氨基酸;④转变成其他糖类物质。

19.根据米-曼氏方程计算,当[S]是Km的5倍时,反应速度v相当于最大速度Vmax的多少

根据公式V=Vax[S]/(Km+[S]),当[S]=5Km时,v=83%Vmax。

20.说明高氨血症导致肝昏迷的生化基础。

高氨血症时,脑中发生的反应为:

氨+α-酮戊二酸=谷氨酸、氨+谷氨酸=谷氨酰胺、脑内α-酮戊二酸减少导致了三羧酸循环减弱,从而使ATP生成减少,脑组织供能缺乏表现昏迷。

21.体内胆红素可来源于那种代谢途径。

来源;①体内胆红素大部分由衰老红细胞破坏降解而来。

血红蛋白破坏后亚铁血红素代谢转变成胆红素,约占75%。

②体内胆红素小部分来自组织(特别是肝细胞)中非血红蛋白的血红色蛋白质(如细胞色素p450、细胞色素b5,过氧化氢酶等)的血红素辅基的分解。

③极小部分由造血过程中血红色的少量分解,即无效造血所产生。

22.肝功能检查及其意义。

①胆红素代谢检查了解其有无黄疸、黄疸的程度并鉴定其类型。

②蛋白质代谢检查了解肝细胞合成蛋白质的能力。

③酶类测定了解肝细胞受损的程度。

④反映肝内外胆汁淤滞的检查。

⑤反应肝纤维化程度的检查。

⑥反映肝占位性病变的检查。

⑦免疫功能检查以确定肝炎类型。

⑧输血后肝炎检查。

23.试述ApoAI、ApoB测定的临床意义。

Apo作为脂类载体直接参与脂类代谢,ApoAI测定可直接反映HDL和LDL水平,ApoA1含量与HDL含量正相关,与冠心病和动脉硬化的发生呈负相关,ApoA1越高对人体有有益,而ApoB则相反,其水平越高意味着LDL越高,患冠心病危险越大,ApoA1下降和ApoB增高见于冠心病,还见于未控制的糖尿病、肾病综合症、活动肝炎、营养不良等,冠心病的优选指标是apob,其增高比HDL-CH降低和TCH升高更有意义,脑血管病以HDL-CH,apoa1下降更是明显。

24.肌钙蛋白是反应那个器官损伤的标志物?

有何临床意义?

Tn是心肌组织的一种特有的调节蛋白,严重心肌缺损时释放入血,是反映心肌损伤的血清标志物。

肌钙蛋白以三种球型亚基组成,即TnT、TnI和TnC,相对分子质量依次减小。

其含量与年龄、性别、梗死部位及溶栓药物种类等无关。

25.尿中微量蛋白的检测对诊断早期肾损伤有什么意义。

蛋白尿是肾脏疾病的一个重要指标。

在某些肾脏病早期,尿常规测定常为阴性,尿中蛋白质含量实际已有微量的增加(20~200mg/L)。

若早期发现肾脏损害疾病如糖尿病肾损害等,必需做一些尿中微量蛋白的检测,以监测肾脏以及其他器官的功能状态,提供可靠的生化指标。

26.简述电泳的工作原理。

溶液中带电粒子在直流电场中向电性相反的方向移动的现象称为电泳。

蛋白质。

核酸与

生物大分子具有两性电离及各自等电点(pI).z在pH相同条件下这些生物分子将会带有不同量的电荷。

如果要分离一组等电点不同的蛋白质,只要选择一个合适的PH,使多种蛋白质在该PH的净电荷差异最大,即可用此电泳方法检查得到满意的分离效果。

27.简述光谱吸收法的原理和朗伯比尔定律。

光谱吸收法是指利用各种化学物质所具有的吸收光谱的特性,来确定其性质、结构和含量的方法。

朗伯比尔定律:

A=kbc,其中k是吸光系数,b是比色杯光径,c为溶液浓度。

C为1mol/l时,则系数k为摩尔吸光系数,以ε表示,单位为L/(mol·cm)。

28.何谓连续监测法?

其特点是什么?

连续测定酶促反应过程中某一反应产物或底物的浓度随时间变化的多点数据,求出酶反应初速度,间接计算酶活性浓度的方法为连续监测法。

29.何为电极法?

表示电极法的基本公式是什么?

利用电极电位和物质浓度之间的关系来确定物质浓度之间的关系来确定物质含量的分析方法称为电极法。

表示电极法的基本公式是能斯特方程式。

30.自动生化分析仪性能评价指标主要有哪些?

指标有精密度、波长准确性、相关性、取样量和最小反应体积及携带污染情况等。

31.简述干化学法原理。

是以被测样本中存在的液体为反应介质(液体中的水溶解了试纸条上的试剂),被测成分直接与固化在载体上的干试剂反应的一种方式。

32.细菌有那些特殊的结构?

它们在医学上有何实际意义?

①荚膜:

许多细菌壁外围绕一层较厚的粘性、胶冻样物质,称为荚膜。

②鞭毛:

某些细菌体表面浮着有细长呈波状弯曲的丝状物,称为鞭毛,是细菌的运动器官。

③菌毛:

一些细菌菌体表面遍布着短而细直的蛋白质丝状物,称为菌毛,与细菌的致病性有关。

④芽孢:

某些细菌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细胞质脱水浓缩,在菌体内形成一个折光性强的圆形或卵圆形小体,称为芽孢。

芽孢对外界的抵抗力增强,不易被杀灭。

33.常见的细菌变异现象有哪些?

有何实际意义?

现象有非遗传性(表型性)改变和遗传性(基因型)变异。

其意义是:

表型性改变,是指当外界环境条件发生改变时所引起的细菌某一性状的改变。

当条件恢复,可恢复原来的性状,不遗传给后代。

常见的有:

形态结构的改变,细菌形态的改变,毒力的改变。

基因型变异,是细菌自身遗传物质(细菌染色体、质粒)发生改变而引起的变异。

新获得的性状可以稳定地传给后代。

34.外毒素和内毒素有哪些主要的区别?

外毒素是某些细菌在代谢过程中产生并分泌到菌体外的毒性物质。

主要由革兰阳性菌产生,少数革兰阴性菌也能产生。

外毒素的化学成分是蛋白质,性质不稳定,易被热酸及酶破坏;外毒素的毒性作用强;不同细菌产生的外毒素对人体组织有选择性的毒性作用,引起特殊病变。

外毒素有较强的抗原性,经甲醛处理可脱去毒性,但仍保留抗原性,成为类毒素。

类毒素可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抗毒素,用于人工自动免疫;内毒素是革兰阴性杆菌细胞壁中的脂多糖成分,只有当菌体死亡裂解或用人工方法裂解细菌后才释放出来。

内毒素对机体组织的毒性作用选择性不强,引起的病理变化和临床症状基本相容、

35.正常菌群一般不引起人体感染,请问在什么情况下可发生感染?

病人免疫功能下降,体内微生态环境失衡或发生细菌易位时,即可发生感染。

36.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是否地四代头孢就一定比第一代头孢抗菌效果好?

为什么?

不一定,要看对什么细菌而言。

如第一代头孢菌素对革兰阳性菌抗菌效果要好于第四代头孢菌素,而第四代头孢菌素对革兰阴性菌抗菌能力则强于第一代头孢菌素。

37.药敏试验时常报告“中介”结果,你知道其临床意义吗

中介是介于敏感和耐药之间的一个试验缓冲区域,有两层意义:

一是反应在操作中可能因控制不好出现的结果有误,应重复试验或该做MIC;二是提示高于正常给药或在某些生理药物浓集的部位(如尿液中的喹诺酮类)时细菌可被抑制。

38.简述用细菌制片和进行革兰染色的基本步骤。

制片:

取生理盐水一滴,置玻片上,用接种环挑取菌落,将细菌放在生理盐水内研匀成薄的菌膜后,自然干燥,并经火焰固定。

染色:

①初然加结晶紫染于涂片上,染1min后,用水洗去染液。

②酶染加碘液染1min,水洗。

③脱色加95%乙醇,不时摇动约30s,至无紫色脱落为止,水洗。

④复染加稀释石炭酸复红染30s,水洗,干后镜检。

39.简述甲基红试验的原理。

某些细菌能分解葡萄糖产生丙酮酸,并进一步分解丙酮酸产生甲酸、乙酸、乳酸等使PH下降至4.5以下,加入甲基红试剂后呈红色,为阳性。

若分解葡萄糖产酸量少,或产生的酸进一步分解为其他非酸性物质,则PH在6.2以上。

加入甲基红试剂后呈黄色,为阴性。

40.简述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低鉴定特征。

①革兰阳性球菌,呈葡萄串状排列;②血平板上产生透明溶血环;③触酶试验阳性;④血浆凝固酶试验阳性。

41.简述细菌鉴定的基本思路。

基本思路是首先进行革兰染色以区分细菌的基本形态和革兰染色性。

根据形态和染色性的不同做一些大的分类试验,如革兰阴性杆菌做氧化酶试验,革兰阳性球菌做触酶试验,其后再进行不同的生化试验,必要时进一步进行血清学试验。

42.请叙述血液感染的细菌学检验程序。

无菌采集血液标本-增菌培养(需氧或厌氧培养)-邮局生长取其菌落

具体步骤:

①涂片、染色、镜检、②直接药敏试验-初级报告。

③分离培养-观察菌落,去菌落涂片、染色、镜检。

纯培养-血清学鉴定、生化鉴定、药敏试验-出示报告

44.补体的生物学活性是指补体活化过程的产物表现出的具有扩大免疫效应的多项生物学活性

45.细胞因子的生物学作用特点1细胞因子的作用高效性2细胞因子作用的一时性3细胞因子作用的多效性4细胞因子作用的网络性

46.MHC医学上的意义1器官移植2免疫调节

(1)抗原提呈

(2)MHC限制性(3)决定免疫应答能力3HLA与疾病的关系

47.体液免疫应答的细胞1抗原呈递细胞2Th细胞3B细胞4非胸腺依赖抗原直接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

48.自身抗原:

一般来说,自身物质对自身没有抗原性,在一定条件下,自身物质对自身发挥抗原作用,引起免疫应答

自身抗原产生原因:

1隐蔽的自身抗原2修饰的自身抗原

49.抗原抗体反应的基本原理:

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抗原与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阶段,第二阶段为可见反应阶段,抗原抗体复合物在环境因素影响下,进一步交联和聚集,表现为凝集沉淀溶解补体结合介导的生物现象

50.HVGR和GVHR的主要区别在于:

HVHR是由宿主体内致敏的免疫效应细胞和抗体对移植物进行攻击,导致移植物排斥,而GVHR是由移植物中的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识别宿主抗原而引发的一种排斥反应

51.T细胞亚群检测的意义:

T细胞检测已作为临床辅助诊断与研究的一种重要手段,对各种疾病如自身免疫病,免疫缺陷病,病毒感染,恶性肿瘤等的发生,发展,临床疗效考核和预后估计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了解机体的免疫状态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52.ELISA的基本原理:

1是抗原或抗体结合到某种固相载体表面,保持其活性2使抗原或抗体与某种酶连接成酶标抗原或酶标抗体,这种酶标抗原或抗体既保留其免疫活性,有保留酶的活性

53.直接Coombs和间接Coombs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直接Coombs试验主要用于检查已吸附在红细胞上的不完全抗体,此试验多用于新生儿溶血症自身免疫性溶血症及特发性自身免疫性贫血的检查。

间接Coombs试验主要用于检查血清中游离的不完全抗体,此试验多用于检测母体Rh(D)抗体,可及早发现和避免新生儿溶血症的发生。

亦可对红细胞抗原不相容性输血索产生的血型抗体进行检测

54.ELISA双抗体夹心法操作步骤:

1特异性抗体与固相载体连接,形成固相抗体2加受检标本3加酶抗体4加底物

55.ELISA操作注意事项:

1加样加样4-5次,没滴液体体积基本相同,加样时液体应在孔底不能有气泡2孵育各板不能叠在一起,板上加盖3洗涤4显色及终止反应应按规定时间温度操作,用酸终止5结果判定准确性决定于ELISA板底的平整与透明度和比色计的质量

56.流氏细胞术的工作原理及特点:

经过荧光抗体染色的单细胞悬液和鞘液在氮气压力下同时进入流室,形成鞘液包裹细胞悬液的稳定层流,又喷嘴高速射下,与垂直而来的激光束交会,在混合细胞中由于细胞大小胞内颗粒多少以及DNA含量等不同,是激光产生不同散射,分别有散射光检测接受,细胞上着染的荧光染料在激光激发下,辐射出荧光,由荧光检测器接受,所有信号自动传入电子计算机分析处理,以获得检测结果、

1.简述血细胞发育过程中的形式演变规律.

血细胞德发育演变过程是:

胞体由大到小,但原始细胞比早幼粒细胞小,巨核细胞由小到大,核浆比例由大到小,胞核比例由大到小,成熟红细胞核消失:

核形由圆到凹陷到分叶,有的细胞可不分叶:

核染色质结构由细致疏松到粗糙紧密,和染色质颜色由淡紫色到深紫色:

核膜由不明显到明显:

核仁由显著可见到无,胞质量由少到多,胞质颜色由蓝到红或深蓝到浅蓝:

胞质颗粒由无到有:

红细胞在成熟过程中,胞质不会出现颗粒》

2.简述再障的骨髓病理学特点。

再障德骨髓病理学特点是:

骨髓增生减退,造血组织与脂肪组织的容积百分比降低,脂肪细胞与基质增多。

粒细胞,红细胞,巨核细胞均减少,淋巴细胞增多。

间质内浆细胞,肥大细胞,网状细胞等非造血细胞增多,并可有间质水肿,出血甚至液性脂肪坏死。

3.再障的诊断标准是什么?

再障德诊断标准是:

1,全血细胞减少,网织红细胞绝对值减少:

2,一般无肝脾肿大,3.骨髓至少1个部位增生减低或重度减低,骨髓小粒非造血细胞增多,4,除外引起全血细胞减少的其他疾病,如PNH,MDS-RA急性造血功能停滞等:

5,一般抗贫血药物治疗无效。

4.溶血性贫血的共性改变。

溶血性贫血的共性改变是:

1.一般贫血实验室表现,正常细胞性贫血,网织红细胞一般增高,血片中有特殊形态的红细胞,类白血病反应。

骨髓有核细胞显著增多,粒红比例倒置。

2.血红蛋白的释放。

3.胆红素代谢异常。

4.红细胞寿命缩短。

6.简述凝血过程三个阶段。

凝血过程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血液凝血活酶的形成,第二阶段为凝血酶的形成,第三阶段为纤维蛋白的形成。

第一阶段有内原性和外源性凝血系两个途径。

外源性凝血途径是由于血管壁或组织损伤后释放因子3,因子7,钙离子形成复合物,促因子10活化,后形成凝血活酶。

内源性凝血系统是通过固相和液相激活因子12,然后是9-8-PF3复合物形成,从而促因子10活化,形成凝血活酶。

7.早期诊断DIC的方法是:

1存在可引起DIC的病因。

如感染创伤肿瘤等。

2有两种以上的下列临床表现:

反复,严重或广泛的出血,不明原因或难以纠正的休克,出现反映肺脑肝肾等器管栓塞的症状和体征,原来疾病不可解释的溶血现象3实验室检查符合以下表现:

PLT减少或进行性下降FG含量减少3P实验阳性或D-二聚体升高。

PT缩短或较正常对照长3秒以上。

8.骨髓检查的适应症是1外周血细胞数量成分及形态异常2不明原因的骨痛、骨质破坏、肾功能异常、黄疸、紫癜、血沉明显加快4恶性血液病化疗后的疗效观察5其他:

骨髓活检,骨髓细胞培养,微生物及寄生虫学检查等。

10.血小板在止血过程中的作用:

1血小板能维持正常血管壁的完整性,使其通透性减低。

2通过黏附,聚集和释放反应在创口处形成血小板栓子。

3释放各种血小板参与血液凝固,其中PF3最重要。

4释放止血物质TXA2,使血小板进一步收缩。

5释放血小板收缩蛋白,使血块收缩,有利于止血。

11.M4为粒单核细胞白血病,按粒细胞,单核细胞比例,形态不同分为四个亚型:

1,M4a:

以原始及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增生为主。

单核细胞系统细胞总数>20%(NES)。

2,M4b:

以原,幼单核细胞增生为主,原粒细胞+早幼粒细胞>20%(NES)。

3,M4c:

具有粒系又具有单核系特征的原始细胞>30%(NES)。

4:

M4EO:

除上述特征外,还有颗粒粗且圆,着色较深的嗜酸性粒细胞,占5%-30%。

12.造血干细胞是一种具有自身复制能力的细胞,必须具备1,有分裂能力:

一个干细胞在经过一个细胞周期活动后可生成两个与分裂前性质相同的干细胞,这就是干细胞自身复制能力的特性。

由于它有自身复制能力,所以能保持本细胞库数的恒定。

2,有分化为更成熟细胞的能力:

即具有向骨髓多系细胞分化的能力。

造血干细胞既能自身复制,经常维持一定的数量,又能分化使多系细胞相对稳定。

概括为:

血细胞来源于骨髓的造血多能干细胞,多能干细胞分化为多系统的定向干细胞,然后经过原始,幼稚各阶段,而后成熟为多种血细胞。

13.M(形态学)I(免疫学)C(细胞化学)M(分子生物学),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M3为例,Hb和RBC轻中度减少,白细胞不定,分类以异常早幼粒为主,Auer小体易见。

骨髓象以颗粒增多的异常早幼粒增生为主,>=30%(NES),早幼与原粒之比>3:

1,异常早幼粒胞核大不一,胞质中有大小不等颗粒,可见束状Auer小体;POX(+),CD13/CD33(+),CD34/HLA-DR(——);t(15:

17)(q22:

q12)形成PML/RARA融合基因。

14.血栓形成的机制是:

1血管壁损伤;局部内皮细胞抗血栓形成活性减弱或丧失,使血栓形成的内皮下成分暴露,促使血小板黏附,聚集和释放,激活内源性,外源性凝血途径,局部形成纤维蛋白德凝块血栓,同时激肽的生成和血小板释放的血管壁通透性因子使血管壁通透性增加,利于血栓形成。

2血液成分改变,血小板数量过多功能亢进,血液凝固性增高。

纤溶活性减低及白细胞等均利于血栓形成。

3.血流瘀滞:

血流缓慢,停滞与涡流均可导致血栓形成,血粘度增高,利于血小板黏附聚集,利于血栓形成。

16,①骨髓象相似而常规有区别,如类白血病反应,其骨髓象与慢粒相似,但血中的白细胞增多不及慢粒显著,②骨髓象有区别而血常规相似,如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和慢粒时血常规都有小淋巴细胞增多。

③骨髓象变化不显著而血常规有显著异常,如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其骨髓象中的异形淋巴细胞远不及而常规中明显。

④骨髓象有显著异常而血常规变化不显著,如多发性骨髓瘤,骨髓中可见特异性骨髓瘤细胞,而血常规甚少见到。

⑤骨髓象细胞难辨别,如白血病,血常规中白血病细胞的分化程度较骨髓象为好,也较骨髓象容易辨别。

18.1血红蛋白再生障碍性贫血:

骨髓有核细胞增生低下,淋巴细胞比例相对增高,粒,红,巨核三系细胞增生减低。

活检示造血组织减少,脂肪组织增加。

2PNH:

Ham实验和

蔗糖溶血试验阳性3MDS:

骨髓象中可见至少一系的病态造血。

4.非白血性白血病;骨髓象中可见大量原始细胞和幼稚细胞。

5.恶性组织细胞病:

骨髓象中可见恶性组织细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