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产业集聚研究以四川为例.docx
《区域产业集聚研究以四川为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区域产业集聚研究以四川为例.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区域产业集聚研究以四川为例
绵阳师范学院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区域产业集聚研究---以四川为例
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院系商学院
学号0705410107
姓名张杨
指导教师孙继琼博士
答辩时间二○一一年五月
论文工作时间:
2010年10月至2011年5月
区域产业集聚的实证研究-----以四川为例
学生:
张杨
指导教师:
孙继琼
摘要:
近年来,产业集群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组织形式,显示了其强大的生命力和经济活力,比如意大利北部中小企业群、著名的美国硅谷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以及我国广东珠三角出口加工型企业集群、浙江家庭作坊式企业集群以及江苏的外贸导向型企业集群对推进地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产业集聚是指集中于一定区域内特定产业的众多具有分工合作关系的不同规模等级的企业和与其发展有关的各种机构、组织等行为主体,通过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空间集聚体,作为一种为创造竞争力优势而形成的产业空间组织形式,具有群体竞争优势和集聚发展的规模效益。
文章结合四川产业集聚的现实情况,分析川内各个产业集聚在国内占比和发展前景的一个情况,对其测度指标体系的指标进行研究。
关键词:
四川;产业集聚;度测指标
StudyonRegionalIndustrialCluster—TakeSichuanasExample
Undergraduate:
ZhangYang
Supervisor:
SunJiqiong
Abstract:
Inrecentyears,asanimportanteconomicorganizationform,industrialclusterhasshoweditsstrongvitalforceandeconomicvitality.Forinstance,thenorthernItaliansmallandmedium-sizedmachinery-electronicsenterprisecluster,thefamousAmericanhigh-techSiliconValleyindustrycluster,aswellastheexport-orientedprocessingenterpriseclusterinPearlRiverDeltaandthefamilymillclusterinZhejiangandthecustomer-guidedforeigntradeenterpriseclusterinJiangsuplayedanimportantroleinpromotingthedevelopmentoflocaleconomy.Industrialclusterisreferringtotheenterprisethatcentralizesincertainareas’particularindustrythathascooperationrelationshipswithmanydifferentdivisionsandhasdifferentscalelevels,aswellasthevariousinstitutions,organizations,etcwhichareconnectedwithitsdevelopment;asanspatialorganizationformwiththepurposeofcreatingcompetitiveedge,theindustrialclusterisaspaceagglomerationbodywhichisclosely-knittedthroughcrisscrossnetworkrelationshipandhasgroupcompetitiveadvantageandscalemeritofconcentration.CombiningwiththerealityoftheindustrialclusterinSichuanprovince,thispaperanalyzesthepercentageandthesituationofdevelopingprospectsofvariousindustrialclustersinSichuanprovinceandstudiestheindexofitsmeasureindexsystem.
Keyword:
Sichuan;industrialcluster;measureindex
目录
导论1
(一)、研究背景1
(二)、文献综述2
1.产业集群的综合研究2
2.西方产业集群理论研究大致经历了三次高潮3
3.企业间的协同管理研究5
(三)、研究的目的和意义5
二、四川产业集聚水平的度测6
(一)、指标选择与度测方法6
(二)、四川产业集聚度测7
三、四川产业集聚面临的主要问题9
1.集群内产业集聚水平较低9
2.区域布局严重不平衡9
3.产业结构落后,重型化工特征明显9
4.产品科技含量低,缺少知名品牌10
四、促进四川产业集聚的主要政策措施10
1.改善四川的硬环境和软环境,为产业集聚提供良好的基础10
2.加强社会网络和中间组织建设11
3.推动工业园区向集群化方向发展11
4.政府要尊重市场规律,引导产业集聚的形式和发展11
5.在继续加快四川工业化进程的同时,促进第三产业集聚的发展11
6.积极鼓励中小企业的集群式创新12
五、结论12
六、研究展望12
参考文献14
致谢15
导论
(一)、研究背景
目前,处于全球跨国公司和国内大型企业双重夹击中的中小企业正面临日益严峻的生存和发展问题。
中小企业在规模、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先天劣势,决定了中小企业只有抱团发展,才能克服其固有的孤立和分散的弱点,降低企业发展风险,获取规模经济的优势,这是产业集群最初发展的原动力。
目前,中小企业区域产业集群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形态已成为政府、学术界和企业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产业集群是当今世界众多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典型特征,也是当前经济学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
从世界角度,特定区域内的产业集群现象早已存在。
而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也涌现出了大量的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集群实例。
区域产业集群能够有效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的观点已经成为一地实现经济增长的共识,同时随着我国进一步开始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研究区域产业集群,尤其是在我国经济建设中发展起来的众多集群实例,探索产业集群发育过程中的共性特点将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伴随着经济的全球化,经济的区域特征性也日益突出,区域经济竞争已经从企业战略层面转向集群战略层面,产业集聚凸显出的竞争优势日益成为区域参与全球经济竞争的主要力量,产业集聚极大地拓宽了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1]。
产业集聚已经成为当代经济世界的一个重要现象。
上世界九十年代中期,美国380个地方产业群的产值达到了全国总产值的60%,印度约有350个中小企业集群,出口产品占全国的60%,在我国温州地区的143个城镇中,产值超10亿元的专业化城镇有30多个,经济总量占全市的60%以上,其中,制鞋企业5000多家,市场份额占全国的20%,眼镜制造企业500多家,90%的产品出口,制笔企业150多家,产品占全国市场的1/3;打火机制造企业260多家,产品占世界市场的70%。
这些集聚群体不仅促进了区域特色经济的发展,而且提高了区域经济的竞争实力[2],发展产业集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如下表1-1
表1-1发展产业集聚的意义
对企业
对产业
对个人
对区域或城市
对国家
对市场
获得专业的技能劳动力
沟通跨产业的知识和信息渠道
增加经济收入和得到潜知识
形成地域劳动分工合作
创造好的内生机制,提高核心竞争力
获得更广阔的市场
获得更先进的客户或者市场
增加了产业的有效需求与供给
有更多更安全的就业岗位可以选择
形成生产和开发知识的基础机构
获得更多的外资和技术
获取远距离市场
更早的获取需要开发新产品的信息,促进合作创新
构建价值链
增加创业机会和激发创业冬季
形成有利于社会创新的文化环境
减少区域差异
更新市场需求供应
更快的扩散新技术和技艺
扩大产业规模
获得更有效的再教育和培训
形成有弹性的社会机构
减少就业压力和贫困
模范市场秩序
从政府和教育机构吸引更多的投入
提升产业竞争力
培训诚信观念
用生态思想改造本地生产系统,共同解决人口,环境能源等问题
增强国家竞争力
解决柠檬市场问题
获得金融机构的支持和更多的投资
促进产业更新
有隐性的交流改变观念
促进新企业的繁衍
改善生态环境
缓解市场失灵的问题
帮助企业发展出口
优化产业结构
培育团体分工合作精神
加速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
应对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全球化
引导市场消费
提高企业生产率
提高产业效益
改善社会地位
解决就业问题
构建富民强国健康和谐社会
优化市场结构
(二)、文献综述
1.产业集群的综合研究
中小企业产业集群作为一种重要的产业经济形式,吸引了国内外众多学者对对其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与探讨。
对产业集群的研究有较大影响的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波特,在其《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对产业聚群理论进行了经典的论述,阐述了产业聚群的概念、特征等基本问题,使集群理论的研究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3][4]。
Henderson从经济发展和地理的角度探讨产业为什么会群集、新聚群是如何形成的、脱离聚群的后果等问题[5]。
还有一些国外学者对产业集群相关的理论进行了研究[6][7][8]。
随着珠三角与长三角产业集群的兴起,.产业集群相关的研究在我国也发展迅速:
王缉慈教授在国内较早开展产业集群相关理论的研究,在其书中系统论述了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的关系嘲。
另外,芮明杰、仇保兴等人也在书中
对产业集群进行了论述[9][10]。
安虎森、朱妍研究了产业集群形成的动机及其表现特征,并对竞争环境下的产业集群结构、产业集群的优势与劣势等进行了一个较为全面的描述[11]。
谢希钢研究了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因素,对进行了系统分析和研究,并提出了相关对策对王筵等人实证考察了企业集群对广东中小企业竞争力的影响,得出企业集群能够保持中小企业灵活多变、反应敏捷的特点,并形成群体规模,使中小企业在获得竞争优势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12]。
任志安用进化博弈的理论研究了企业集群形成的演进过程及其内在规律性[13]。
吕筱萍等人研究了基于协同博弈模型的企业集群网络式创新策略,并得出了影响网络创新的参数[14]。
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从产业组织理论角度出发,在他的《经济学原理》一书中将相关部门的企业在特定地区形成的集群称为“产业区”,并把那些“有许多性质相似的小型企业集中在特定的地方所能获得的分工上的充分的经济"称为外部经济。
同时还提到了“祖传的技能”——现在被称为隐含知识或非编码知识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当一种工业己这样选择了自己的地方时,它是会长久设在那里的:
因此,从事同样的需要技能的行业的人,互相从邻近的地方所得到的利益是很大的。
行业的秘密不再成为秘密;而似乎是公开了,因此,它也就成为更新的思想之源泉。
”
克鲁格曼在《国际经济学:
理论与政策》中进一步将外部经济的主要表现归为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是具有专业技能的劳动力市场:
其次是在产业生产环节中的中间产品;最后是可以获得技术和信息。
而这些都是在分散地域上的单个企业很难获得的。
并且,在《地理和贸易》中从市场结构和经济地理之间的相互作用角度,对产业集群进行了有意义的研究,包括对产业集群起源问题、产业集群发育中的路径依赖现象,以及传统产业集群与高科技产业集群之间相同的本质属性与发育规律的论述。
其认为历史偶然事件及规模效益递增在产业集群的起源中有着重要作用,区域产业集群是在历史与偶然因素的作用下发生,并且在建立起来后,就会在外部规模经济的作用下持续下去,因而,区域产业集群的发展具有“路径依赖”的特征,而且可能由此形成“锁定”。
并且构建了规范的数学模型体系。
因此,目前他的观点已成为现在许多产业集群研究的基本假设——历史的偶然性,和重要的研究思路——外部规模经济和路径依赖,为主流经济学所接受。
2.西方产业集群理论研究大致经历了三次高潮[22]
20世纪30年代,Hoover(1937)首次将集聚经济分解为内部规模经济、地方化经济和城市化经济,对产业集聚现象的研究进一步深化,形成产业集聚理论研究的第一次高潮。
20世纪70—80年代,应用资本主义发展的宏观经济理论探讨当代生产的空间组织的变化,突出的是与“福特主义的危机’’相联系,对产业集聚现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灵活的“产业区"和新的“产业空间"(Scott,1983,1988),这是产业集聚理论研究的第二次高潮。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从新熊彼特主义的观点出发,将创新、技术变化与经济增长和贸易的分析结合起来,研究产业集聚的创新体系,应用不完全竞争经济学、递增收益、路径依赖和累积因果关系等理论解释产业的空间集聚;Porter(1990,1994)提出地区竞争力的著名的“钻石”模型,他特别强调产业集聚对一定地区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作用;这是产业集聚理论研究的第三次高潮。
纵观国外对产业集群动力机制的研究成果,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
(1)、外部经济理论:
以马歇尔为代表,从古典经济学的角度解释了基于外部经济的企业在同一区位集中的现象。
认为产业集群是外部性导致的,外部性就是金钱外部性,即规模效应形成的外部经济和技术性外部经济。
他认为产业集群有利于集群内的企业享有更多的外部经济,包括外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范围经济。
对于单个企业而言,产业集群中企业能利用地理接近性,通过规模经济使学习经验曲线中的生产成本处于或接近最低状态,使无法获得内部规模经济的单个中小企业通过外部合作获得规模经济。
这时企业集聚的主要机制是自发形成。
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发展了马歇尔的外部经济理论,提出“规模报酬递增”模型。
把规模报酬递增的基础总结为三点:
本地专业化劳动力的发展,大量增加的相关企业和生产服务活动对核心产业的支持,频繁的信息交流对创新的贡献。
实证考察了报酬递增对制造业地理集聚的作用机理,提出制造业支出占总支出的份额、产品之间的替代弹性和运输成本三个参数是决定制造业企业地理集聚的关键因素。
(2)、集聚经济理论:
由区位经济学家提出,如德国的经济学家韦伯在其工业区位理论中,强调集聚经济的作用;法国经济学家佩鲁提出了增长极理论,并进一步提出了“推动产业——集聚——经济增长”的分析思路,他认为,在这一过程中,伴随着乘数效应和极化效应,最终引致区域经济的增长。
这时关于产业集群的发展动力强调政府的人为干预,但实践证明,政府在促进产业集聚方面的能力不是无限的而是有界限的。
(3)、交易费用理论:
主要代表人物为科斯和威廉姆森,该理论从交易成本的降低来解释产业集群的形成,认为产业集群企业众多,增加交易频率,降低区位成本,使交易的空间范围和交易对象相对稳定,从而减少企业的交易费用;加上数目众多的企业地理位置接近,增加了市场参与的角色,有利于提高信息的对称性,克服交易中的机会主义行为。
另外,产业集群的经济活动根植于地方社会网络,各个企业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念和文化背景,可加强企业间的合作与信任,节省了企搜寻市场信息的时间和成本,降低了交易费用。
(4)、竞争理论:
以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为代表,认为由于产业集聚能提高集群内企业的生产率,能提高集群内企业的持续创新能力,同时能降低企业进入的风险,促进企业的产生与发展。
新企业在集群中能以较低的成本获得原材料、资本、技能和劳动力,旧企业能了解自己在产品、技术、服务等方面的差距,从而在集群内获得更多参与竞争与合作的机会。
该理论认为产业集群发展的动力来自保持竞争优势的压力和强烈的市场观念。
(5)、区域创新网络理论:
索洛(S010w,1957)开创了西方经济学界的技术创新决定论;而后,诺斯和托马斯(North&Tomas,1976)发现技术并非凭空而来,而是与社会制度和生产组织形式密切相关,于是对产业集群现象的研究更加关注产业集群的社会和制度根植性(embeddedness),其中关键概念是学习、创新、网络等。
也就是说,形成区域创新网络(体系)是产业集群充满活力的根本,因为这样能建立起一个促进创新的组织体系,而“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因此,产业集群发展到一定阶段,促进其不断进步的关键是提供能让其不断创新的制度支持。
(6)、新经济地理学(NewEconomicGeography,简写为NEG)理论:
20世纪90年代,以克鲁格曼为代表倡导的新经济地理学,率先为产业集聚现象做出解释提出了一个新古典经济学意义上的模型。
该理论建立在两个基本思想之上,即人们的多样化偏好和生产的收益递增性。
NEG对经济景观建立起抽象的数学模型,根据离心力与向心力的相对作用做出不同的假设来探讨空间集聚的不同均衡模式。
3.企业间的协同管理研究
目前关于产业集群的研究大多数是从区域经济学或地理经济学的角度研究产业集群的形成、进化发展、竞争优势、创新策略、影响因素等问题,但从管理学的角度对产业集群的协同问题的进行研究的文献相对较少。
王浣尘等人研究了产业集群中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与合作创新行为,研究结果表明企业之间的合作创新行为可激励企业共享己方的科技信息资源[15]。
Meyer-Stamer分析了产业集群内企业合作的模式,研究了企业合作的典型障碍,提出了通过企业合作来营造创新的环境,从而提高产业聚群的创新能力和竞争优势途径瞄。
陈远高建立了企业集群的协同商务模型,研究了企业集群的信息化模式问题[16]。
余力、左美云将信息科学领域的协同过滤算法思想引用到管理科学中,通过建立协同管理机制,可充分发挥管理系统内各元素的相互作用,其研究对象虽非产业集群,但对研究产业集群的协同管理问题有很好的参考价值[17】。
(三)、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是零部件供货商向多个主机厂供货,可以扩大规模,降低成本,如有的日本厂商认为在珠江三角洲地区采购成本可以降低30%。
这是向单个主机厂供货时所达不到的。
同时,分工深化,不仅主机厂,而且零部件厂,以及为其配套的次一级零部件厂,都有较高外部采购率,整个供应链上的企业更加集中于自己擅长的领域,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提升技术和管理水平。
综合来看,这种分工模式可以带来规模经济和分工细化双重好处。
二是零部件和总装厂之间减少了由于资产专用性强而带来的合作风险。
以某手机生产厂为例,其重要部件至少有三个供货商,各占70%、20%和10%的份额。
主机厂在零部件供应商之间引入竞争,依据供货质量、及时性、价格等调整不同厂家的供货比例。
而在单一供货商的情景下,则可能出现由于经济学上所说的机会主义倾向而引致的“要挟”行为。
三是区域内的大量采购和销售有助于实现规模经济。
例如,宁波的服装业,吸引了国内外众多的纺织面料供货商到宁波设点销售,由于供货的批量大,成本相应降低。
四是有利于技术、管理知识的交流和人力资源的培养与利用。
类似硅谷“酒馆谈话中的技术转移”现象,在产业集聚区也普遍存在。
一家企业采用了新的技术和管理方法,其他企业易于就近模仿。
专业人才和熟练工人,不在某一家企业干了,可以方便地进入同类的另一家企业,存在着人才供给上的“外部性”。
五是有利于专业性外部服务业和配套设施的发展。
产业集聚所形成的规模经济性,使这些服务业或配套设施具备了经济上的合理性。
例如,宁波“L”型的十公里左右的地域内,集中了一两千家服装企业,一年一度的服装节,受益面宽,等于做了一个集体大广告,积累了众多企业都可分享的无形资产;同时,如此多的企业也可以在经济上支持这种大型活动。
所以,产业集聚对四川的意义就是在资源的合理配置上,因为四川地势复杂,但是资源分布不均匀,而产业集聚的好处是各个企业能在一起,形成一个以同一或两个不同资源为生产原料的体系,一个生产集团,而使各个企业降低生产成本和运输成本,降低运营风险,有利于技术、知识的交流和人才的利用,促进企业间的合作,这样方便地区政府的集中管理和对环境的保护,而企业间巨大的贸易和技术往来形成了一种规模经济,这样的产业集聚对四川经济的迅速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二、四川产业集聚水平的度测
(一)、指标选择与度测方法
目前,国内学术界大多是采用一定的度测指标来对产业聚集程度进行衡量的。
这些度测指标包括行业集中度指数(CRn)、洛仑兹曲线和基尼系数、赫芬达尔指数和N指数、Hoover系数以及γ系数等。
在各种测度产业集聚水平的方法中,行业集中度是最简单、最常用的计算指标,是衡量某一市场竞争程度的重要标志。
行业集中度是指某一产业规模最大的n位企业的有关数值(如生产额、销售额、职工人数、资产总额等)占整个市场或行业的份额。
产业空间洛伦兹曲线通常表现为一条下凸的曲线,下凸程度越大说明产业分布越不均衡,而下凸程度越小说明产业分布越均衡。
洛伦兹曲线下凸程度越小,空间基尼系数值就越接近于0,说明产业j的空间分布与整个工业的空间分布是相匹配的;反之,洛伦兹曲线下凸程度越大,空间基尼系数值就越接近于1,说明产业的空间分布与整个工业空间分布不一致,产业j可能集中在一个或几个地区,而在其他地区分布很少,或者说j产业的集聚程度较高。
因此,产业j的空间基尼系数越大,说明该产业的集聚水平越高。
赫芬达尔指数是行业内所有企业的市场份额的平方和,其值越大表明产业集聚程度越强,反之则越弱;N指数是赫芬达尔指数的倒数,在衡量产业集中度时,它等于市场中存在的规模相等的企业数目。
产业Hoover系数定义为由45度直线和产业的区域聚集曲线所围成区域面积与曲线所在三角形面积的比值,取值范围是[0,1],取值越大表示产业的区域聚集程度越高。
γ指数是由Ellison和Glaeser提出了新的产业区域集聚度指数,这种方法用到了某区域全部从业人员人数占全国总从业人员人数比重和某行业中某个企业的从业人员人数占该行业全国从业人员人数比重两种赫芬达尔指数,是一种相对可行的测度产业区域集聚程度的指数。
但在实际应用中,行业集中度指数、赫芬达尔指数和N指数一般不单独使用,而是配合其他方法具体给出产业集聚的地理区域。
而其他衡量指标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如空间基尼系数没有考虑到企业规模差异。
Hoover系数未考虑行业内企业集中程度及其变化,γ指数的计算的结果在行业间和同一行业不同年份间变化很大,与现实产业区域集聚发展变化相差较大等。
本文在借鉴区位商和Hoover系数的基础上,构建了区域产业集聚指数。
计算公式如下:
(1)
其中,
表示j地区i产业的集聚指数,
表示j地区i产业的产量,
表示产业i在全国的总产量。
(二)、四川产业集聚度测
目前四川省有各类产业集群40余个,共拥有企业3200余户,总就业人数39.5万,销售总收入670多亿元,实现利润54亿多元,均占全省规模以上企业销售收入和利润总额的两成左右.在这些产业集群中,德阳重大技术装备产业集群,绵阳数字家电产业集群,成都软件产业集群,成都家具产业集群,成都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成都鞋业产业集群,夹江陶瓷产业集群已具备全国范围以致参与全球竞争的实力,据统计,四川省平均每个产业集群拥有124.5户企业[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