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的艺术.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904398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1.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的艺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教学的艺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教学的艺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教学的艺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教学的艺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学的艺术.docx

《教学的艺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的艺术.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学的艺术.docx

教学的艺术

教学的艺术(选读)读书笔记

第一章课前准备

第一节把握新课程标准

第二节钻研教材

A钻研教材的逻辑程序

(一)疏通读懂教材

首先,教师应通读本学科、本学段的全部教材,对教材的编排体系和特点有一个较全面较系统的了解,以利于高瞻远瞩。

(二)分析理解教材

1.分析教材的知识结构

1)整体结构

2)单元结构

3)单课结构

2.分析理解教材的内在含义

(三)组织处理教材

B钻研教材的基本思维方式

(一)模拟思维

以教材编写者、学习者的身份研究教材

(二)解剖思维(化整为零)

选准角度,一般从教学目标的目标体系着手;运用解剖思维对教材内容的每个部分和细节深入理解

(三)整体思维

第一层次,宏观层次上的整体思维,就是教师要对自己所在学科的某个年级、学段的教材整体把握。

第二层次,微观层次。

具体到某一节课。

(四)比较思维

(五)创造思维

1.可以调整教材的编排顺序

2.大胆地取舍教材内容

3.开放教材,查询相关资料,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

(六)拓展思维(适当延伸有用的教学内容)

第三节研究学生

A研究学生的主要内容

1.研究学生的学习背景(家庭背景、班级背景、知识背景)

2.研究学生的能力结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适应能力)

3.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

B研究学生的主要方法

1.观察法(平时注意观察,做到心中有数)

2.问卷法(貌似不太现实,实验结果可靠性不高)

3.谈话法

两种形式:

其一,随意谈话,利用课外时间和学生随意轻松的交谈,内容可以无所不包,有助于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其二,有意谈话。

教师要预先进行周密的计划,通盘考虑,明确谈话主题,及时捕捉谈话的主题,合理选择谈话的地点,准确表达谈话意图。

优点:

有助于教师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了解,有助于增进师生关系。

缺点:

耗费教师大量时间,谈话对象单一,学生易产生戒备心理。

4.作品分析法

教师通过对学生的作业、测验或考试试卷、周记、小论文等多种文本资料进行分析来研究学生的方法。

优点:

反应的情况很客观,反映的问题往往很典型,有助于教师采取针对性很强的应对措施

缺点:

花费教师大量时间和精力进行分析总结。

第四节编写教案

A编写教案的原则

1.教学内容要完整

一般来说,从教案的逻辑结构来看,一份教案的内容应包括:

1)教学目标体系

一般从认知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出发,他的逻辑起点是国家的课程标准

2)教学分析体系

具体说不但要分析教材的重难点,关键点,矛盾点等方面的内容,还要分析学生的认知结构、能力结构、心理特征等方面内容。

3)教学方式体系(包括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4)教学时间

包括某个教学内容的教学时数和某个课时的时间分配

5)教学过程设计

它是教案的主题内容,包括新课导入,讲授新课,归纳总结、布置课后练习以及贯穿教学过程之中的提出问题、启发思考、演示教学内容,讨论问题等教学环节。

6)教学板书和课堂练习

教师要精心设计板书和练习

7)教学后记

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以及教学内容的差异由教师灵活掌握。

2.编写思维要多元(重视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情况,由“知识型”教案向“知识教法型”教案发展

3.逻辑结构要清晰

4.操作实践要有效

注意两点:

一、要尽可能写详案,内容翔实的教案操作起来更切实、更容易。

二、课标、教材、学生的分析要具体,并且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

5.教学设计要灵活

B编写教案应注意的问题

1.个人教案与成品教案之间的关系

成品教案即书本上现成的或互联网上的模范教案。

教师必须首先独立思考,以排除成品教案对自己思维的干扰,并要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与想象。

等个人教案初稿完成后,再去借鉴学习他人的教案以及相关信息,以检测自己的定位是否合理,以此不断改进自己。

2.个人编写与集体参与

善于利用集体资源,相互学习,相互借鉴。

第二章课堂环节的掌握

第一节新课导入

A新课导入的原则

1.针对性

其一针对教学内容。

其二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状态,知识能力基础。

小学一二年级,最好讲故事、寓言做游戏入手,对中学生多从联想类比,启发谈话,设置疑难入手。

2.简洁性

3.趣味性

4.启发性

5.新颖性

但新颖需要把握一个度,如果单纯追求“新”、“奇”而置教育性于不顾,就有可能走向荒诞不经之路。

6.主体性

即教师在设计导入方法时应注意适合学生的个性心理和已有的知识水平。

B新课导入方式

1.意境导入

意境导入新课时,可以借助一首诗、一首歌、一支乐曲或一个故事,但必须要有教师自己精彩的引入语,引入语不必多,但要做到字字珠玑,切中要害,起画龙点睛的妙用。

2.设疑导入

3.因势导入

遇到突发事件时,通过理智的分析判断,利用突发事件为教学服务。

4.故事导入

5.名言名句导入

6.温故导入

注意复习要提纲挈领,切不可把细枝末节的东西全部翻出来

7.释题引入(开门见山的对课题进行分析、理解来引起学生注意,激发求知欲,从而导入课文。

8.激趣导入(想法设法激起学生的兴趣)

9.实物、插图导入

10.猜谜导入

11.多媒体等电教手段导入

12.谈话导入(闲聊)

13.时事导入

14.逆转思路导入

教师可以逆着学生惯常的思路,出奇的提出与课文有关的情况,与学生的心理构成反差,让学生的思维和惯性受挫,从而激发强烈的学习兴趣。

第二节教学内容衔接

A.运用关联词简单“桥”

这是一种比较传统的过渡方式,但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

1.前后两部分内容或情节均能使学生保持强烈的求知欲,往往是后一部分的内容比较新颖,对学生有较强的吸引力,使得学生想一探究竟。

2.艺术的选择关联词。

B.疑问深处延伸桥

设疑过渡能使问题进一步深入,灵活运用需注意:

1.从教学内容看,最好适用于新的教学内容是前面教学内容的修正和补充。

2.从学生学习状态看,如果前面的教学内容中学生的思维活力开始趋向低落,这时用设疑能起到较佳的效果。

3.教师提问的问题必须具有一定的思维含量,能使学生感到智慧的挑战、内心的震撼。

C.归纳演绎因果桥。

D.穿针引线串珠桥

选择线索要合适;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

E.偶发事件灵感桥

1.需要具备较高的教学机智

2.在“架桥”的过程中必须始终将学生至于教学的核心地位

F.信息技术辅助桥

第三节教学高潮的创设

A.设计教学高潮

1.抓关键,发现思维兴奋点

教师要认真分析教学内容,抓住关键所在,找准能激起学生兴奋点的问题,大加发挥,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意想不到的效果。

2.造气氛,形成情感共鸣

3.设悬念,逐步引向深入

在“巧”和“悬”上下功夫,巧就是要求新、活、求异,所设悬念要在学生意料之外;“悬”就是有一定的思维价值,教师要只设疑不回答,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无数个问号,以推动教学课堂纵深发展。

4.角色表演,激发学生参与(饰演课文中的人物)

5.机智教学,因时因势诱导

第四节课堂练习

A.点上突破

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对重点可采用集中性练习,对难点既要抓住关键又要适当分散练习,避免集中到一起形成偏题、怪题。

B.面上求实

要求教师全面掌握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针对性地提出学生实际存在的问题,选取有针对性的练习题,有的放矢。

巧上探索

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⑴习题形式变换

⑵改变语境

⑶对照比较

⑷综合整理

C.量上控制

考虑学生的承受能力;考虑课堂时间的占用

D.展上延伸

1.注重学科知识整合

2.注重开放问题的设计

第五节结课

A.结课的原则

(一)完整性

课堂上所设置的种种悬念在课结束时应该解释给学生,使教学内容完整无缺。

(二)适度性

按时结课,不“拖堂”。

(三)简洁性

B.结课的方法

(一)悬念式结课

造成悬念,让学生产生欲罢不能的期待,从而既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总结和深化,有对后边的教学内容做好了铺垫,使知识系统化。

(二)总结式结课

(三)回味式结课

(四)对比式结课

第三章教学讲授

第一节讲授艺术的运用

A.讲授中善于使用形象生动的例子

B.讲授中要注重把握学生的心理

C.讲授中要善于启发和设疑

我们可以用图片、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型、教具等直观启发,也可用比喻性启发,对比性启发、练习性启发

D.讲授语言要畅达、生动,语速适度

E.讲授中巧用幽默故事

每位教师都应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情境中寻找契机,在讲授中恰当运用幽默,使每一节课都充满笑声。

F.讲授中突出重点,解决难点

G.讲授中的布白(留出空白)艺术

1.画龙点睛法

教师在帮助学生温习旧知,扫除障碍,做好铺垫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找出重点,得出结论。

龙由教师画,睛由学生点。

2.蜻蜓点水法

与画龙点睛法相反,此法教师只在重点关键点处点拨一二,给学生以简单的提示,大量的问题留给学生自己去思考。

3.举一反三法

对于一类问题,教师应抓住范例,让学生举一反三,掌握这一类问题的解法。

4.故意停顿法

在处理新课或解决疑难问题时,讲到一定程度时,故意给学生留一段时间,让学生默默地思考,在思考中孕育贯通的种子。

5.存疑激思法

在某些问题的讲解中教师故意留一点不完全解决的问题,让学生主动思考或当学生回答某个问题时,教师不急于作出评价,而是再问一句:

真的是这样吗?

然后留有一定的时间,启发其再思考。

H.讲授表达过程要含“情”

第四章教学提问

第一节教学提问艺术的类型

按课堂提问的形式分类

(一)设问型

特点是将问题提出后,并不要求学生作答而是自问自答,以期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力,造成学生的悬念感。

设问常用于复习。

复习中的提问,一般不是知识的简单重复,而是着眼于培养学生多向思维能力,以利于知识的巩固和提高。

(二)追问型(与设问无本质的区别,相当于设问的累加)

追问的特点是教师发问的语气较急促,问题与问题之间的时间间隙较短,能创设热烈气氛,训练学生灵活、敏捷的思维品质。

(三)疑问型

通过教师设置疑点,提出问题,使学生觉得难解,于是去认真推敲问题,提出观点引用实例,组织答案。

(四)互问型

互问是一种你来考我我来考你的教学的活动。

有经验的教师预先设计问题,引导学生互问互考,往往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互问可以在局部也可以在全班进行,但要圈定问题的范围,注意引导学生围绕教学重点去展开互问互答,切记偏离教学内容。

出现“卡壳”现象时,教师要及时做好疏通工作,使互问顺利进行下去。

第二节教学问题的设计

A.问题设计的原则

(一)问题设计的整体性

即提问要服从服务与教学全局,不能无病呻吟。

(二)趣味性

(三)问题的激发性

教学内容中的有些重点内容往往不被学生重视。

教师可抓住教师可抓住这些内容设计一些问题,增强这些内容对学生大脑刺激的强度。

(四)启发性

(五)问题的争论性

(六)问题的层次性

围绕某个总问题而设计一些子问题做铺垫,来降低思维的难度,这就是问题设计的层次性

(七)问题的明确性

提问要明确,一是要抓得准,摸得透,有的放矢;二是要问题措辞确切,不至于产生歧义。

(八)问题的联想性

要求教师设计的问题能启发学生的想象,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B.问题设计的技巧

(一)各类问题要兼顾,忌小而琐碎,且要注意难度

(二)运用有序,忌大而不当

即提问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教师提问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想象能力,且必须在学生进入理想的境界,提问的时机成熟之际进行提问

(三)注意运用语言的措辞

一是要准确反映问题的实质;二要表述明白、确切,让学生明白思维定向;三要措辞简洁,避免口头禅。

(五)注意对学生回答的处理,使多数学生参与

当教师评价学生的回答时,必须肯定学生神魔地方回答得好,神魔地方会回答得不好,神魔地方回答的不正确或不够正确,并指出原因。

切忌对学生的回答做含糊不清模棱两可、甚至不做评价。

第三节运用教学提问艺术的技巧

A.明确目的

B.要围绕中心展开

C.有利于启发思维

D.因势利导,形式新颖

针对学生的答案,特别是那些思路奇特、逾越常规的答案,要能随机应变,因势利导,提出新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的思维呈辐射状、从多角度充分展开,以产生新的信息,求的问题更完满的解决。

E.逐层深化,先易后难

F.教师提问要抓住关键,画龙点睛

G.提问要反应先进的教学理念(即融入新课程的思想)

第四节运用教学提问艺术的要求

A.对教师的要求

(一)更新教学理念,实现提问方式的转变

即有教师问,学生答,转变为师生互问互答

(二)营造宽松环境,培养提问的习惯

首先,教师要放下架子,跟学生交朋友,尊重学生,爱护学生

其次,教师应承认学生在很多方面都超过了自己,而自己对许多问题的认识尚十分肤浅,特别在信息化的今天尤为如此

再次,教师要与学生多交流多引导,拉近师生距离

(三)具有创新精神和饱满的热情

B.其他要求

(一)表述问题要清晰

(二)提问要有必要的停顿

(三)提问要适当分配(即照顾大部分学生,不能让个别学生主宰课堂)

(四)对问题要有提示

如果学生回答的问题不完全或者有错误时,为了使回答问题完整就需要提示。

为了使提示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提示:

1.如果是不能把已学知识和问题有机地联系起来,或因为心里紧张而不能联系生活中的常识,而不能回答问题时,应提示其回忆以前学过的知识等.

2.如果是因为学生找不出回答问题的根据和理由,或者证据不足,理由不充分而不能对问题进行完整地回答,就应提示其对和问题有关的事实和概念进行解释,分析思考,从而使其明确回答的根据和理由.

3.如果是因为不能把已经学过的概念原理等和问题联系起来,不能应用已学的知识来解决新的问题,这是教师就应该有意识地提示其回忆这些概念等的内涵和外延,应用这些知识来解决问题。

4.根据学生已回答的事实和条件,提示其进一步思考,进行推理和判断,预想事物的可能结果。

或者加入新的材料,引导其朝预想事物的进一步发展,进行新的综合,产生新的想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