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曲鉴赏宝典.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903857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83.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诗词曲鉴赏宝典.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古诗词曲鉴赏宝典.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古诗词曲鉴赏宝典.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古诗词曲鉴赏宝典.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古诗词曲鉴赏宝典.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诗词曲鉴赏宝典.docx

《古诗词曲鉴赏宝典.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词曲鉴赏宝典.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诗词曲鉴赏宝典.docx

古诗词曲鉴赏宝典

古诗词曲鉴赏宝典

1.诗歌,文学基本样式之一,它最集中、精练、概括地反映社会生活,充满作者强烈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

语言比散文更凝练、和谐,具有强烈的音乐性,鲜明的节奏性和韵律性。

诗和歌是有分别的,诗供朗诵,歌供歌唱;现在的诗和歌都统称为诗歌。

2.诗歌的主要特点:

①高度的概括性:

诗歌是最精炼的艺术形式,它对社会生活的概括较其他文学样式更为突出。

诗人往往抓住感受最深、表现力最强的一事、一物、一景甚至是一个小小的生活截面,把对生活的看法压缩在短小的篇幅里,从而表现深刻的思想感情。

在鉴赏时,要根据诗歌的概括性特点,把握事、物、景后面浓缩的思想感情。

②生动的形象性:

形象是诗的生命。

诗歌往往要把思想感情浓缩到有限的生活画面之中,使人通过画面的形象来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因而鉴赏需要读者通过想象和联想,对画面形象进行还原。

“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便活灵活现地点染出春色的灿烂,读者面对这个诗句,虽然头脑中浮现出的是有别于作者所捕捉到的生活画面,但是,读者已从自己的生活体验中验证了作者的用心。

③强烈的抒情性:

“诗言志”、“情感是诗的天性中一个重要的活动因素,没有情感,就没有诗人,也没有诗”(别林斯基语)这些都说明抒情是诗最根本、最重要的审美特性。

诗这种文学样式,偏重于抒情言志,往往成为作者消胸中块垒的最有力的武器,因此,无论是写景诗、咏物诗,还是哲理诗、叙事诗,都必然要抒情、言志。

在鉴赏的时候,一定要透过景、物的表征,把握作者所抒的情、所言的志。

④鲜明的音乐性:

语言的音乐性是作者思想感情的直接表现。

诗歌讲究节奏和韵律,朗读起来,节奏有快有慢,音调有高有低,音节有长有短,音韵回还往复。

由于诗歌的音乐性,集中表现在韵律和节奏上,鉴赏古代诗歌时,就要仔细品味、反复吟咏,从中感受诗中抑扬顿挫的韵律,加深对诗情、诗意的领悟。

3.诗歌的分类:

从性质上分,诗歌可分为:

抒情诗、叙事诗、哲理诗。

从形式分,诗歌可分为:

格律诗、自由诗、散文诗、歌谣等。

从押韵上分,诗歌可分为:

有韵诗和无韵诗。

从内容上分,诗歌可分为:

山水诗、田园诗、咏物诗、边塞诗、闺怨诗、咏史诗、送别诗、寓言诗等。

4.抒情诗直接抒发作者情感的诗歌。

5.叙事诗以叙述完整的故事情节,具体描绘人物性格和环境,来抒发作者思想感情的诗歌。

介于抒情诗于小说之间,亦称“诗体小说”。

6.哲理诗凝聚着诗人哲理思想的一种诗歌。

它内容深沉、含蓄、隽永,抽象的哲理往往寄寓鲜明的艺术形象之中。

在表现形式上,篇幅短小精悍。

如苏轼的《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再如苏轼的《花影》: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

刚被太阳收将去,却被明月送将来。

7.格律诗在格式和音律上有严格规定的诗歌。

唐代称为“近体诗”(也称为“今体诗”)。

根据句数不同,可分为绝句(截句、断句、绝诗)、律诗和排律三种。

根据字数不同,可分为五言、六言、七言。

词、曲每调的字数、句式、平仄、音节、押韵等都有一定的规则,也可称为格律诗。

8.自由诗一种产生于近代可以自由抒写,不讲究格律、音节、句数、段落,没有固定规格的诗歌。

美国的惠特曼是创始人,他的《草叶集》是自由诗的代表作。

9.散文诗一种具有散文和诗歌特征的文学样式。

它有着散文的特点,篇幅短小,不分行,不用韵,但遵守寓言的自然音律,同时充满着诗歌的意境、情趣与和谐。

俄国的屠格涅夫、印度的泰戈尔、黎巴嫩的纪伯伦等都是散文诗的创作大师。

鲁迅先生的《野草》是一部杰出的散文诗集。

10.山水田园诗(写景诗):

山水田园诗属于写景诗的范畴,侧重于歌咏自然景物中的山水田园。

山水田园诗在盛唐形成一个流派。

古代优秀的山水田园诗,都是佳山胜水的自然美在艺术上的再现,因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给人以美的享受。

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愫,或者借景抒情,或者情景交融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类诗歌的鉴赏首先在于把握形象的特征和寓意,进而感受诗歌中情景交融的意境,最终把握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

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谢灵运、陶渊明、孟浩然、王维、范成大、杨万里等,当然,李白、杜甫、欧阳修、苏轼等也有大量描写山水的佳作。

例如,柳宗元的《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就是一首写景诗。

景中的情怀是什么呢?

在了解这首诗的背景之后,便不难发现,该诗是柳宗元被贬永州之后,借隐居在山水之间的渔翁,寄托自己孤傲不羁的情感,抒发政治上失意的苦闷和愤恨,所以它既是写景诗,也是深沉而含蓄的政治抒情诗。

①山水诗通过描写山水景物来抒发作者情思的诗歌。

如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渔钓者,徒有羡鱼情。

如王维的《山中》: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中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②田园诗通过歌咏田园生活来表达作者思想感情和追求的诗歌。

古代的田园诗人大都有回避现实生活回避社会矛盾的思想倾向,他们的诗中多少具有一定的消极因素。

在西方,这种诗又被称为“牧歌”。

如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等诗。

11.咏物诗通过吟咏事物或抒发感情,或讽喻社会的一种诗歌。

咏物诗的特点在于托物言志。

鉴赏咏物诗,就要注意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

当然,有些咏物诗的感情表达比较含蓄,更需要我们在读解时用心体味。

例如,于谦的《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就是一首比较浅易直白的托物言志的咏物诗。

其中“清白”二字,不只是对所咏之物外形特点的吟咏,也是对其神韵、品格的高度概括。

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咏石灰就是在歌咏自己光明磊落的襟怀和崇高清白的人格。

再如元代王磐的《朝天子·咏喇叭》:

“唢呐,喇叭,曲儿小,腔儿大。

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身价。

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还哪里去辨什么真共假。

眼见得吹伤了这家,吹翻了那家,只吹得水清鹅飞罢。

”就寓时政批判于小小的唢呐之中,显得既辛辣又幽默。

12.边塞诗以边塞战事为题材多半用来歌颂从军报国、建功立业,从而塑造边庭健儿的诗歌。

是时代的产物,是最能体现国运兴衰的作品。

例如,盛唐时期的边塞诗,豪迈奔放、一往无前是其主调(代表人物如高适、岑参);而宋代的边塞诗更多地表现出报国无门的愤懑压抑以及归家无望的哀伤(代表人物如范仲淹)。

边塞诗歌的特点在于从不同角度展现时代的风貌,鉴赏时应首先把握时代的特征,然后推敲作品中蕴含的不同的思想感情。

例如,岑参的边塞诗,以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为其基本特征,更多地描写边塞生活的丰富多彩。

如岑参的《碛中作》:

“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

今夜不知何处宿?

平沙万里无人烟。

”再如高适的《蓟中作》:

“策马字沙漠,长驱登寒垣。

边城何萧条,白日黄云昏。

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

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

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

唐代的著名边塞诗人有:

岑参、高适、李颀、王昌龄。

13.闺怨诗妇女抒发失意哀怨之作,多以闺怨为题,后来由于文人模拟,遂成一体。

如元稹的《行宫》: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再如杜牧的《秋夕》: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14.送别诗以写离愁别绪为主题的诗,都可以叫做“送别诗”。

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再如李白的《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5.咏史诗以史事为题材的诗。

多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或喟叹朝代兴亡变化,或感慨岁月倏忽变幻,或讽刺当政者的荒淫无耻,从而表现作者阅尽沧桑之后的沉思,蕴涵了深沉的伤今怀古的忧患意识。

咏史诗的代表人物是刘禹锡、杜牧等。

刘禹锡的咏史诗名篇有《西塞山怀古》《乌衣巷》《石头城》《蜀先主庙》等;杜牧的咏史绝句被人称为“二十八字史论”,千百年来脍炙人口,足见其艺术造诣之深,其咏史诗名篇有《泊秦淮》《过华清宫绝句》《赤壁》《登乐游原》《题乌江亭》等,仔细品味这两位代表人物的咏史代表作品,对于鉴赏同类别的其他作品不无裨益。

鉴赏咏史诗应该注意的问题是:

首先要弄清作品所涉及的历史事实、有关人物和用典(对于典故不仅要了解典故本身的内容,更要明确作者用典的目的);然后揣摩作者写这段历史、这个古人的意图所在;进一步推敲作者对待这段往事、这个古人的态度;最后归结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如李商隐的《咏史》:

“北湖南埭水漫漫,一片降旗百尺竿。

三百年间同晓梦,钟山何处有龙盘?

再如许诨的《途经秦始皇墓》:

“龙盘虎踞树层层,势入浮云亦是崩。

一种青山秋草里,路人唯拜汉文陵。

16.咏怀诗:

如果说写景诗是借景来抒情的话,咏怀诗的特点就是即事抒怀。

作者往往因一事而有感,发而成诗,即为抒怀。

鉴赏这类诗词,首先要了解作者写的是什么事,然后体味作者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怀。

这类作品如果扩而大之的话,几乎可以涵盖所有的抒情诗。

由于“诗言志”的关系,咏怀的作品相当繁多,略举一例简单说明。

李商隐《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的形式和对眼前环境的叙写——这就是“即事”,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这就是抒怀,后两句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这是进一步抒怀。

全诗语浅情深,含蓄隽永,脍炙人口,余味无穷。

17.感遇诗感叹仕途坎坷、怀才不遇的诗。

如唐代陈子昂的《感遇诗(三十八首)》其一云:

“微月生西海,幽阳始代升。

圆光正东满,阴魂已朝凝。

太极生天地,三元更废兴。

至诚谅斯在,三五谁能征。

18.古体诗

也叫做“古风”。

是和近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主要指产生于唐代以前较少有格律限制的诗歌。

古体诗每一篇的句数不限,可多可少,每一句的字数也没有明确的规定。

古体诗中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各种形式都有,后代使用的五言和七言比较多,五言的叫“五言古体”,简称“五古”,如李白的《关山月》。

七言的叫“七言古体”,简称“七古”,如李贺的《李凭箜篌引》。

在格律方面,古体诗的用字没有一定的平仄要求,压韵也比较自由,可以句句压韵,也可以隔句压韵,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几句一换韵。

在对仗方面,古体诗可以全句使用,可以使用一半,也可以全都不用。

著名的古体诗有李白的《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杜甫的“三吏”、“三别”等等。

19.乐府诗

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由政府设置的管理音乐和歌曲的专门官署乐府负责采集和编制的各种配诗演唱的乐曲就称为乐府诗,也简称乐府。

现存乐府诗数量众多,其中有不少直接采自民间歌谣,更多的则是文人作品。

乐府诗原是配合音乐的,但后来许多文人作品,只是用乐府体写作,并不配乐。

唐代的新乐府辞便是如此。

乐府诗“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相当广泛地反映了社会现实生活,具有真挚深刻的思想内容和活泼生动的艺术形式。

在形式上,乐府诗以五言为主,兼有七言及杂言。

句式比较灵活自由,语言自然流畅,通俗易懂,琅琅上口,生活气息非常浓厚。

诗歌风格淳朴,文字简单清新,它象征诗歌开始追求个性自由和发出个人化的声音。

可以真正地称为抒发情怀的诗,鉴赏时应该加以注意。

如汉乐府名篇《江南可采莲》:

江南可采莲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这首诗中大量运用了重复的句式和字眼,语言通俗流畅,与口语相类似,表现了古代民歌那种朴素明朗的风格。

诗歌描绘了江南采莲的热闹欢乐的场面,但又不写采莲人,而是集中笔墨写水中的游鱼,在对穿来穿去、欣然戏乐的游鱼的描绘中,我们似乎也听能到采莲人的欢声笑语。

20.意象

意象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意、情绪、情感的客观物象。

物象是客观的,一旦进入诗人的构思,也就带有了诗人的主观色彩。

这时,它受到了两个方面的加工。

一是经过了诗人审美情趣、审美经验的淘汰与筛选,以符合诗人的美学理想何趣味;以是诗人的人格和情趣。

反之,读者只有在领悟意象寓意的过程中,才能把握诗歌的内容,领会诗歌的主旨,进入诗歌的意境,感知诗人的情感。

所以,诗歌的阅读鉴赏,必须以解读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以熟知诗歌意象为突破点。

如“月”,是物象;“冷月”(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残月”(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就是意象。

再如白朴的《天净沙·秋景》: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曲中的“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等,就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趣的物象,即意象。

21.意境

诗歌的意境,指的是诗歌作品中,渗透着作者含蓄、幽深、丰富的情感的自然或者生活图景以及能够引发读者体会、品味和想象的艺术画面。

它由情感组合而成,在情感的不同作用下,构成不同特征的形与神、情与理相统一的意象系统,从而形成了可以让读者自由品味和感悟的想象空间。

换句话说,诗歌的意境是诗歌中意与境两个因素的和谐统一。

意是诗人在诗歌中抒发的思想感情,境是诗歌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

比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

描绘出了一幅清新自然、静谧恬美的乡村生活画面,诗人那种淡泊宁静的心情就蕴含在这幅画面之中。

这种包含着诗人情感的图景,就构成了这首诗的意境。

意境一般可以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

所谓“有我之境”,指的是侧重于对主观情感的流露,将情感直接转移到景物上去,表达情感比较强烈、具体、确定的意境。

比如欧阳修的诗句“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就是“有我之境”的名句。

“无我之境”则是指较为客观的描绘景物,渲染描绘出来某种独特的情感氛围或者景物环境,以体现诗人隐约、深刻甚至可能有些模糊的情感的意境。

王维的《山居秋暝》中“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诗句就是“无我之境”的佳作。

创造意境主要有三种方式:

虚实相生、情景交融和形神兼备。

意象和意境的关系。

意象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意、情绪、情感的客观物象。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意和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

那么意象和意境有什么区别的呢:

意境的范围比较大,通常指整首诗,几句诗,或一句诗所造成的境界,而意象只不过是构成诗歌意境的一些具体的、细小的单位。

意境好比一座完整的建筑,意象只是构成这建筑的一些砖石。

如陆游的《临安春雨初霁》: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这两句诗构成一种意境,其中有春天到来的喜悦,也有流光易逝的感喟。

春的脚步随着雨声来到深巷,进入小楼,给诗人带来一个不眠之夜。

诗人设想明天早晨该能听到深巷传来的卖花声了。

如果把这两句诗再加以分析,就可以看到它包含四个意象:

“小楼”、“深巷”、“春雨”、“杏花”。

“小楼”、“深巷”,有静谧幽邃之感,衬托出诗人客居临安的寂寞。

“春雨”、“杏花”,带着江南早春的气息,预告一个万紫千红的局面即将到来。

陆游这两句诗的意境,就是借助这些富有情趣的意象以及它们的交互作用而形成的。

(袁艳军)

再如朱淑贞的《秋夜》: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这两句诗是通过“凉”、“缺”两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或心凉)。

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顶针)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离愁别怨)的意境。

全诗景中含情,以景写情,不言“愁”字,而句句带愁意,此诗的好处在此。

手法

22.借景抒情

诗人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情感,所要表达的思想寄寓在对景物的描写之中。

如杜甫的《绝句》: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全诗抒发了诗人流寓他乡的感伤之情,透露出的是思乡欲归之情。

照理,应该极写心中的忧伤才是,至少也应该写一些破败衰落的景物才是,可是,杜甫却没有那样做,而是采用了借景抒情的方式;还不仅如此。

细品咂,立刻会发现,他采用的是“以乐景写哀情”的特殊表达方式。

再如,唐代诗人李华的《春行即兴》:

“宜阳城下草青青,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花自落”、“鸟空啼”,明写的是一路上山花烂漫,鸟语喧喧;花开,如果是为了给人看,可此时却无人欣赏;鸟鸣,如果是为了唱给人听,此刻,却无人驻足,正所谓“花开花落两由之”,“鸟语鸟歌无人识”。

以乐写哀,以闹衬寂。

23.托物言志。

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种事物自身所特有的属性、品性,将本不具有某种品格的外物人格化,来表达自己的某种志向或情感的方法,就是“托物言志”。

如唐代诗人虞世南的《蝉》: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梧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诗中的三、四两句,就是借栖息在高高的梧桐树上的蝉,发出的声音传播得很远,抒发了一个人的要想声名远播,靠的是自身品格的高洁,而不是某种外力的“宣传”与渲染,从而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赞颂之情,以及对自己的人品高洁的高度自信的表白之意。

24.融情于景

将主观的情感移入客观的景物,西洋文论家所谓移情作用,中国人的老说法是“融情于景”。

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

如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景之中包含着对春雨的“喜悦”之情。

25.直抒胸臆

直抒胸臆,是一种不要任何“附着物”,而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

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结尾: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就直截了当地抒发了诗人甘愿为天下贫寒的知识分子的幸福而牺牲自己的高尚情操。

在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其中反映出来,一般解释认为李白不愿事权贵,但其实李白正正十分需要权贵,而他不肯事权贵,只是一种不肯受屈辱地事权贵,他希望自己与权贵间应为平等之关系。

26.即事感怀

古人常以“即事”为题写诗,因一点事由生发,抒写心中的感慨,如怀亲、送友、思乡、赠人、人生感悟、闲情逸趣等。

如杜甫的《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是在战乱离散、月夜冷清的情景中思念妻子;李煜的《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是在国破身囚、欢梦醒来的景况中痛悼故国。

27.叙事抒情

借叙事抒情,也称“寄情于事”、“因事缘情”。

通过对具体人物形象和生活事件的叙述来抒发作者情感的手法。

作者的情感往往曲折地蕴含在人物、事件的叙述之中。

《琵琶行》是白居易叙事抒情诗的典范。

《琵琶行》作于他贬官到江州的第二年,作品借着叙述琵琶女的高超演技和她的凄凉身世,抒发了作者个人政治上受打击、遭贬斥的抑郁悲凄之情。

在这里,诗人把一个倡女视为自己的风尘知己,与她同病相怜,写人写己,哭己哭人,宦海的浮沉、生命的悲哀,全部融和为一体,因而使作品具有不同寻常的感染力。

再比如杜甫的《新婚别》,婚礼刚刚完毕,新婚夫妇尚未拜见姑嫜,新郎却立即要奔赴战场出征打仗。

诗中精心塑造了一个深明大义的少妇形象:

她对爱情、对丈夫忠贞不渝,惟愿“与君永相望”;可是为了百姓的安康,对丈夫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鼓励丈夫“勿为新婚念”奋勇上战场。

 

28.点染

点染本是国画的术语。

绘画时,有的地方点,有的地方染,从而绘出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

借用到古典诗歌中来,指的是作者在有些地方正面点明旨意,有些地方侧面渲染。

这在写景抒情诗中比较常见,一般用景物来染;用一句话,一个词来点出要抒发的感情。

点染是为了突出旨意,旨意引导点染,相互依存,和谐统一。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其中的“断肠人在天涯”是点;其余各句均是“染”,渲染相思之情的伤悲。

又如如柳永《雨霖铃》: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其中第一句是“点”,点出“伤离别”;其余各句是“染”,渲染伤别之情。

李清照的《声声慢》就用了“乍暖还寒”、“三杯两盏淡酒”、“晚来风急”、“雁过也”、“满地黄花”、“梧桐更兼细雨”来渲染伤心的心绪,最后用“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点出自己“愁”的主旨。

王实甫《长亭送别》中的[正宫][端正好],前面“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是染,后面“都是离人泪”是点,也是用的这种手法。

29.疏密

诗歌的疏密手法,主要是指描写人、事、景、物的密度。

密度小者为疏,密度大者为密。

疏者大笔勾勒,重在传神;密者多为工笔细描,重在铺写渲染。

在诗歌中,疏利于写大景,密利于写小景;在词、曲中,婉约者较密;豪放者较疏。

但在一首诗歌中,诗人们也时而采用疏密结合的手法,构成一定的意境,如杜甫的《登高》中“风急天空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四句,前两句“风急”、“天高”、“猿啸”、“渚清”、“沙白”、“鸟飞”一句三个意象,显得绵密急促;后两句“落木”、“长江”一句一意象,显得物象稀少而疏阔。

从美学角度看,因为密就产生了一种紧促感,因为疏就产生了一种弛缓和开朗感,一紧一缓之间,给欣赏者带来了心理的愉悦;而作者营造这一密一疏的艺术形象,又将秋天特有的景物放在了宏大的背景中,相互映衬,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

又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四句,也是深得疏密之妙。

前两句交代“雨后空山”、“秋天傍晚”,一写环境,一写时间,可谓疏朗简洁;后两句却写到“明月”、“青松”、“月光”、“清泉”、“石头”、“水花”,意象十分丰富;一疏显得宏观开阔,一密显出局部的清幽,的确让人心旷神怡。

30.浓淡

在绘画中,浓淡主要指色彩的深浅、明暗。

在文学创作中,主要指语言的色彩。

浓者,重笔浓彩,绚丽;淡者,素笔淡写,不尚雕饰。

就作家个人而言,有的追求素淡,有的追求浓艳;有的浓淡兼施,两相映衬,收到鲜明生动的艺术效果。

如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上片写金陵的壮丽景色,用了“似练”、“翠峰”、“残阳”、“彩舟云淡”来写秋景,语言华美;下片叹六朝竞逐豪华,吊古伤今,语言素淡;以浓衬淡,有力地强化了政治家睹今鉴古的深远思虑。

又如李清照的《一剪梅》,上片写“红藕”、“玉簟”、“罗裳”、“兰舟”、“锦书”、“月满”,色彩较浓;下片写“花”、“水”、“闲愁”,色彩较淡;浓淡相映,充分地渲染和抒发了词人的相思之苦;“浓”尚不可解其愁,“淡”更让她何以堪?

31.雅俗

雅俗是运用语言的一种艺术。

“雅”是典雅,“俗”是通俗。

在诗歌中适当运用雅语和俗语,就会雅俗共赏,增强诗歌的艺术魅力。

如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前七句“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比较雅;结尾两句“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较通俗:

这样以俗入雅,充分表达了词人关注百姓疾苦的情怀。

又如白居易《忆江南》词,“江南好,风景旧曾谙”、“能不忆江南”,用语通俗;而“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用语典雅。

不用雅,写不出江南之优美;不用俗,便失去了亲切感和独特的向往之情,可谓相得益彰。

32.巧拙

巧拙也是语言运用的艺术。

“巧”是工巧,“拙”是朴拙,二者结合,常可收到别具一格、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如姜夔的《扬州慢》: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前一句朴拙,后两句工巧。

无前者,后两句失去依托;无后者,前一句失去了应有的表达效果:

前后相合,一幅凄清之景顿生,一股兴叹之情流动。

又如周邦颜的《苏幕遮》: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前一句写太阳初升,露水渐干,比较朴实;后二句写青青池水,风吹水动,晃动的叶子仿佛在不断高举一样,用笔很巧。

33.曲直

曲与直是诗人表达感情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