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纺织企业如何进行智能化改造.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902605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558.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统纺织企业如何进行智能化改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传统纺织企业如何进行智能化改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传统纺织企业如何进行智能化改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传统纺织企业如何进行智能化改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传统纺织企业如何进行智能化改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传统纺织企业如何进行智能化改造.docx

《传统纺织企业如何进行智能化改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统纺织企业如何进行智能化改造.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传统纺织企业如何进行智能化改造.docx

传统纺织企业如何进行智能化改造

传统纺织企业如何进行智能化改造

随着劳动力价格地上涨,全国纺织企业的人工成本正在不断增加。

以现代化、自动化的装备提升传统产业,推动技术红利替代人口红利,成为中国纺织产业优化升级和经济持续增长的必然之选。

“机器换人”是以“现代化、自动化”的装备提升传统产业,实现“减员、增效、提质、保安全”的目的,提升企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

1、自动混棉机、和毛机

随着纺纱向多组分与多色纤维混纺方向发展,如何使各种纤维(或色泽)混合均匀,是纺好纱线的重要前提。

采用数字智能化的自动混棉机与和毛机来取代人工混棉(毛)方法,可使多组分(多颜色)原料既达到了充分混合均匀的效果,又可减少劳动用工2/3以上。

2、清梳联

清梳联是一项成熟的先进技术,省略了清棉挡车工与棉卷运输工,同时因不需人工换棉卷,梳棉挡车工可扩大看台数,节约用工50%以上;梳棉机上装有的自调匀整装置可有效控制梳棉条的重量差异,对改善成纱的长短均匀度非常有利;经过开清棉后的棉花总是在开松状态下喂入梳棉机,不仅可提高梳棉机的梳理度并减少纤维损伤,对降低梳棉条中棉结也有积极效果。

3、自调匀整、自动换筒并条机

并条机采用自调匀整技术后,实现了在线自动控制,同时,在纺棉精梳纱时采用单并工艺,纺混纺纱时也可从原有三道并条改为两道,由于并条机道数减少,可节约劳动力1/2~1/3,并可降低能耗。

加自动换筒装置的并条机,可使设备在不停机状态下自动换筒3次,使挡车工可间隔一个小时进行换筒操作,既减轻了工人劳动强度,又可扩大看台能力。

4、粗纱机的自动落纱与粗细联技术

粗细联技术将从粗纱机上自动落纱的粗纱,通过自动控制的链轮运输系统直接运送到细纱机的粗纱架上,并将细纱机用完的空粗纱管运回到粗纱机上备用。

不但可以减少挡车工(用工比原来减少50%左右),还可减少人工落纱的粗纱疵点,提高纱线质量。

5、自动落纱细纱机与自动落纱小车

细纱是纺纱用工最多的工序,集体自动落纱细纱机实现了自动化与智能化操作,不但减少了用工,还有效提高了生产效率。

智能落纱小车是针对目前常规细纱机的一项降低工人劳动强度、减少落纱工的新技术,可节约劳动力50%左右,且改造费用较少,深受经济实力较弱的中小企业欢迎。

6、自动络筒机与倍捻机

托盘式自动络筒机实现了细纱管的自动运输喂给,空纱管自动输出,络纱的筒子自动运送等全过程自动化智能化操作,使络筒工序用工大幅减少,充分呈现出“机器换人”的优越性。

高速大卷装倍捻机省略了捻线后再络筒的工序,也可节省络纱工50%左右,且有利于纱线质量提高。

7、智能化异纤在线检控设备

棉花中的异纤又称“三丝”,在纺纱过程中如不能将其有效清除,将会严重影响纱线与最终成品的质量。

异纤检控设备应用数码成像原理,在特定的光源下把不能透过光源的异纤检测与清除,有效替代了用人工挑拣原棉中异纤的方法,实现了“机器代人”,节省了大量人力。

8、转杯纺与涡流纺

转杯纺、喷气涡流纺与环锭纺比较,具有纺纱工序短、生产效率高、用工省、能耗低等多方面优势,工费成本比环锭纺降1000元/吨左右。

总之,要加大推广上述纺纱新技术的力度,加快技术改造,实现“机器换人”的目的。

(来源:

小鸟纺配网)

会发光、有磁性的棉纤维

随着科技高速发展和人们对智能纺织品日益增长的需求,许多国际知名品牌都在研发智能服装,但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困难,其中一大困难就是经过化学处理的织物经过一段时间的穿着、洗涤后会迅速磨损,导致功能退化和消失,一些科学家正在尝试解决这一难题。

日前,一篇发表于《Science》杂志上的论文提出了一种可以使棉纤维具备不同特性且较为稳定持久的方法。

在这项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员通过给培育的胚珠浇灌了添加预期分子(会发出荧光的分子)的水,从而使棉纤维具备荧光特性。

论文中提到,通过测试实验品纤维,证明预期分子被吸收到纤维细胞内部,这意味着这些分子在织物被洗涤时不会被冲走,且此种具有荧光特性的植物纤维的加工方法与普通棉纤维无异。

除了上述的荧光特性外,该工艺还提供了在可穿戴材料上添加其他特性的可能性。

为了证明这一点,研究人员用同样的方法给棉花引入了磁性分子,从而制出了具有磁性的棉布。

研究小组认为,布料中的磁性可能有助于其从电子设备存储数据。

同时,他们也补充说该工艺也可用于其它材料,比如竹子或亚麻等。

(中棉行协)

再生纤维素纤维联盟筹备进行时

再生纤维素纤维是纺织纤维的重要品种,其原料来源于棉、木、竹、麻等天然纤维素,纤维优异的性能在服装、家纺、产业用等领域有着广泛应用,源于自然且自然降解的特性也符合国家绿色发展理念,近年来在棉纺中使用的比例越来越大。

早在二十世纪初,粘胶法再生纤维素纤维就实现工业化,中国则20世纪50年代即开始试验投产并在改革开放后大规模扩张。

目前,再生纤维素纤维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化学纤维产品,我国则是世界最大再生纤维素纤维生产国,占全球产量的近70%。

随着中国再生纤维素行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地位的不断提升,国家政府、纺织上下游产业链、终端品牌企业及广大消费者对该行业的关注度越来越高,特别是对其生产水平的先进性及生产过程的可持续发展水平尤为重视。

为践行国家提出的绿色发展理念,最大程度减少再生纤维素纤维生产及全生命周期对环境产生的影响,经唐山三友、赛得利与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倡议,联合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山东雅美、宜宾丝丽雅、阜宁澳洋、浙江富丽达、恒天海龙、吉林化纤、新乡化纤、山东银鹰等团体及行业龙头企业,达成成立再生纤维素纤维行业绿色发展联盟共识。

意在通过绿色发展联盟,建立一个再生纤维素行业间、纺织产业链上下游间,互相监督、互相促进的绿色发展公共交流平台,致力于探索并推进行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全力解决行业绿色发展水平不平衡问题,互帮互助,共同提高,计划用三年时间推动中国再生纤维素纤维行业达到全球领先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水平。

按照目前进度,联盟正在组织撰写“行业绿色发展三年行动计划”,联盟将践行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为基础,以达到《粘胶纤维行业规范条件》及行业清洁生产要求为准入门槛,综合考察国内外相关“可持续原料采购”,产品质量,化学品管理,社会责任,供应链管理及包括废水处理与排放、废气处理与排放、废弃物管理在内环境管理指标要求等标准体系。

精选其中的核心部分构建可以评判行业内企业是否尽到绿色、可持续发展社会责任的工厂绿色生产考核办法。

通过绿色生产模式的延伸与拓展,逐步形成从纤维到成衣的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模式。

另外,为使各项考评客观公正,联盟将普遍引入第三方进行考评,同时接受社会各界及环保部门的监督。

再生纤维素纤维行业经过近十年的持续发展,装备技术水平已经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

完全实现了废水的在线监测,实时监控废水的排放情况;针对行业废气中主要污染物的回收治理技术也越发成熟,能够大幅降低污染物比例;通过再生纤维素纤维行业绿色发展联盟的组织形式,指明未来该行业的绿色发展方向,除继续加大自身持续的技术装备投入外,更多地提升行业的社会责任,打通行业各方的沟通渠道,进而共同监督行业的绿色发展,共同见证中国从再生纤维素纤维生产大国向绿色再生纤维素纤维产业强国的转变。

 

直面行业发展难题

2017年,我国纺织行业克服了多种不利的内外部因素,取得了平稳的发展。

在当前制造业从高速度转向高质量的发展目标任务下,纺织行业围绕自身的成绩、特点与不足进行了深入分析。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孙瑞哲在近日举行的中纺联2017年工作总结大会上指出,要实现纺织业的高质量发展,从外部环境来解决矛盾,应重点关注“三个不平衡”与“三个不充分”。

即“供需结构不平衡、区域发展不平衡、产业收益不平衡”与“产融结合不充分、环境建设不充分、创新应用不充分”。

客观分析“不平衡”问题

具体来看,三个“不平衡”主要体现在:

其一,供需结构不平衡。

我国已连续五年成为世界最大境外消费国。

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UNWTO)的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游客境外消费达到2610亿美元,同比增加12%。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跨境网购的用户达0.42亿人,同比增长82.6%。

中国居民境外消费规模的扩大正是供需结构性不平衡的直接结果。

供需结构不平衡表现在要素供给不能满足生产需要,产品供给不能满足消费需求。

在要素市场,原料供应受机制政策影响,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

以棉花为例,国内外棉价差较大,降低了纺纱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棉花质量不高,有效供给不足,不能满足纺织企业转型升级发展需求。

资源要素配置效率问题使得行业发展受到制约。

在商品市场,产品同质化倾向较重,部分行业存在阶段性、结构性产能过剩,供需匹配存在错位,规模巨大而有效供给不足、制造能力较强而创新能力不足的结构性矛盾凸显,品种结构、品质质量、品牌影响亟待提升,产品和服务对消费升级的适应能力亟待增强。

其二,区域发展不平衡。

资源要素分布、竞争优势变化与多年发展形成的产业区域格局存在不匹配问题。

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推动和相关政策的引导下,纺织产业有序转移,区域发展差距有所缩小,但是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总体格局尚未根本转变。

从投资来看,2012年~2016年,东部地区投资额由4556.21亿元增长至7390.40亿元,增长了62.20%;中部地区投资额由2628.95亿元增长至4143.94亿元,增长了57.63%;西部地区投资额由607.85亿元增长至1304.41亿元,增长了114.60%。

但从总产值看,东部地区纺织产业、服装产业、化纤产业的工业销售总产值均占到全国的72%以上。

2016年中纺联确定的199家产业集群,主营业务收入约占全行业的40%。

其中东部地区占到集群总数的84%,中部地区占到11%,西部地区只占5%。

这种区域上的不平衡阻碍了资源的高效流动与应用,限制了区域比较优势的发挥,制约了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其三,产业收益不平衡。

近年来,尽管全社会工资收入在普遍上升,但在各行业中,制造业就业人员的工资仍处于较低水平。

2015年、2016年制造业中的单位负责人收入水平低于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人员的平均工资。

从收入差距看,2014到2016年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人员的收入分别是制造业从业人员工资的2.15倍、2.21倍、2.22倍,差距呈现逐渐扩大的趋势。

在资本市场,纺织、服装、化纤三大板块的资产回报率偏低,与食品等行业有较大差距,反映出行业盈利能力的不足。

资产回报率、劳动报酬偏低的现状,折射出行业盈利能力与经济贡献的错位。

行业在社会利润分配中的相对劣势地位,使得优质资源不能够在行业有效聚集,从而制约了行业的转型升级与长远发展。

着力解决“不充分”问题

孙瑞哲还指出,在纺织产业的发展语境下,三个“不充分”主要体现在:

其一,产融结合不充分。

“融资难、融资贵”是困扰行业发展的老问题。

与其他行业相比,不论是债券发行金额还是沪深两市企业的总市值,纺织服装行业均处于相对落后的位置。

行业产融结合不充分有政策执行不到位、社会认知有偏差、金融市场不完善的原因,也有行业企业对资本运作不熟悉、对金融工具使用不充分、对金融创新参与不及时的因素。

以资产证券化为例,资产证券化产品通过对现金流的重新设计和证券分层,一方面使缺乏流动性的资产实现变现,另一方面能够对资产信用风险进行重组,对于企业实现“三去一降一补”有积极意义。

作为资产端融资工具,资产证券化通过真实销售、破产隔离、信托设立、资产分级、有限追索等机制能够实现表外融资。

以这种方式融资,纺织服装企业即便信用评级较低,只要有优质财产也能以较低成本获得资金。

2016年企业资产证券化产品获得井喷式发展,发行规模4730亿元,但行业企业对此参与使用非常有限。

其二,环境建设不充分。

我国每年有大量的消费需求在海外实现,但海淘到的产品却很多来自中国;消费范围也从奢侈品转向日用品。

这反映出消费外流的原因不只在制造能力上,也在品牌影响与消费环境上。

世界品牌实验室的一项对比研究显示,中国国民对本土品牌信任度不高,这充分反映出行业在环境建设的不足。

在文化建设方面,纺织服装作为文化载体和时尚表达,离建立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目标要求依然有差距,行业内文化资源的应用与推广程度不高,消费市场培养力度不够,中国时尚话语权与品牌影响力亟待提升。

在责任建设方面,行业对社会责任建设和信用体系建设的认识深度、重视程度需要加强。

市场公平竞争、知识产权保护依然面临挑战,假冒伪劣的个别现象对行业消费环境形成了破坏,赊销行为对供应链诚信与产业协同造成了一定影响,信息时代行业社会责任建设和信用体系建设亟待探索。

其三,创新应用不充分。

从2015年开始,我国知识产权相继实现两个“100万件”的突破,即年发明申请量和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都突破了100万件。

从行业来看,科技创新要素投入也不断加大,创新产出连年递增。

“十二五”期间,纺织工业授权专利共14.56万件,其中发明专利约3.48万件,较“十一五”期间授权发明专利数增加164.86%。

但总体看,行业专利的含金量不高,在核心技术、重大关键共性技术和前沿引领技术方面创新仍显不足,科技创新对行业发展的战略支撑作用有待进一步加强。

同时,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大多数专利处于闲置状态。

创新应用不充分形成了对行业创新资源的极大浪费。

继续夯实产业发展根基

为解决好上述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行业将继续扎实产业调研与产业研究的根基,深入了解行业发展需求,做好各种规划导向型、基础研究型的行业工作。

孙瑞哲强调,今年较为重要的一项工作即是对《建设纺织强国纲要(2011—2020年)》的执行情况进行阶段性评估,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综合2016年工信部发布的《纺织工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预测和调整2020年纺织强国发展目标,并与《中国制造2025》规划期相一致,提出2025年纺织强国第二阶段发展目标。

与此同时,应强化行业社会责任的认知与实践,不管是从价值观的认同上,还是从产业链协同与诚信的机制建设上,帮助行业、企业逐步建立整体理性与责任竞争力;要加强非遗保护的产业化落地工作,找到符合行业发展需求的根本利益和核心痛点,让“文化自信”扎根于“产业土壤”;要持续推进产业精准扶贫,在找准切入点、提高精准度、确保实效性上瞄准扶贫对象精准发力。

通过务实推进平台功能的建设,努力使行业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方面达到长远的发展平衡。

(中国纺织报)

巧用棉花期货规避进口棉纱价格风险

引言:

在连续实施了三年临时收储政策之后,2014年开始国家在新疆地区启动了棉花目标价格试点工作。

除去收储政策实施的三年里棉花期现货价格相关性稍弱外,郑商所棉花期货对现货价格一直发挥着很好的引领作用。

以棉花为主要原材料的棉纱,其成分中70%左右是棉花,棉花价格的波动直接影响着棉纱价格。

因此,在棉纱期货上市以前,棉花期货也是纺织企业为棉纱做套期保值的“最佳拍档”。

近日,期货日报记者在走访浙江省纺织品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时了解到,该公司正是运用棉花期货价格与棉纱价格波动的关联性,利用棉花期货套期保值,锁定棉纱进口及库存风险。

1棉纱进口业务需要棉花期货管理风险

浙江省纺织品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下称浙纺集团)隶属于浙江省国际贸易集团有限公司,是中国纺织品服装进出口行业主要的专业公司之一。

浙纺集团董事长祝培军告诉期货日报记者,公司从1980年开始经营纺织品进出口业务,现有17家子公司和2家大型仓库。

公司业务以纺织品服装出口为主业,主要经营面料、服装和家纺产品,年出口额在3亿美元左右。

公司出口的面料、服装等以棉类制品为主,纺织原料是棉花棉纱。

在棉花棉纱业务发展上,为了拓展公司主业,即纺织服装产业链,浙纺集团在2014年年初组建贸易一部。

贸易一部的业务范围是向产业链上游拓展,更好地为下游产业服务,依据公司具体情况,确定以棉花、棉纱进口业务为主。

“当时由于进口棉花需要配额,国产棉花处于收储阶段,国内棉花可流通资源严重缺乏,因此确定业务开展以进口棉纱为主,择机开展棉花贸易业务。

”贸易一部总经理陈加祥如是说。

在开展进口棉纱业务过程中,贸易一部发现其面临的主要风险是棉纱库存风险和汇率变动风险。

陈加祥说,库存风险基本上可以用棉花期货来对冲和保护。

“作为比较成熟的期货品种,郑商所棉花期货能够满足我们的风险管理要求。

”而棉花国际价格波动也影响国内棉花价格,因此在进口棉纱时,可以根据棉花期货行情进行套保。

从公司棉纱进口业务的具体情况出发,陈加祥道出了公司进口棉纱的原因。

我国每年棉纺织品出口量远远高于棉花进口量,做成服装等棉织品之后出口比例超过50%。

从国内整体的棉花生产消费情况来看,国内棉花供应长期存在缺口。

事实上,国产棉花在三年临时收储政策结束以后,特别是新疆的棉花品质每年都有明显的提升,当前基本上可以满足高支纱高品质的要求。

用新疆棉做成的棉纱、坯布的质量进一步提高,也使得服装质量得到提升,从而有利于下游出口。

不过,国产棉花与国际棉花相比仍不具备价格优势,陈加祥介绍,浙纺集团进口印度棉花,价格要低很多。

内外价差过大造成的结果是进口棉纱量增加,因为棉纱进口不需要配额,所以浙纺集团进口的棉纱特别是坯布不断增加。

“进口棉纱量的多少,与内外棉价差关联度非常高。

抛储后内外棉价差逐渐缩小,公司的棉纱进口量也不断下降,最少时比高峰减少了一半以上。

”陈加祥进一步解释道。

据了解,浙纺集团在进口棉纱过程中,从签合同下订单,到国内港口清关出来,正常时间需要2个月左右。

这一时期,在订单价格已经敲定的情况下,公司面临价格波动风险和汇率波动风险,而利用郑商所棉花期货可以对冲价格波动风险。

“这些风险给公司的经营带来很大压力,为了规避风险,我们想了很多办法,在棉纱期货没有推出之前,我们只能用棉花期货来对冲风险。

”陈加祥说,他们统计了十年的相关历史数据后发现,棉花和棉纱的价差相当稳定,除了淡旺季有一定的变化外,规律性非常明显。

“我们根据这个合理价差,在棉花期货上进行对冲。

一开始以尝试为主,拿出30%的订单量来对冲,后来逐步提高。

现在对冲的比例在70%—80%,风险大时也可能100%对冲。

2从尝试到常规利用棉花棉纱价差管理库存风险

浙纺集团贸易一部成立后,参与棉花期货套保已经有三个年头。

2014年浙纺集团与大地期货建立了定期的交流机制。

在真正参与棉花期货的套期保值前,浙纺集团内部用了将近半年的时间建立套期保值制度。

2014年9月,浙纺集团考虑用棉花期货对集团进口的棉纱进行库存风险管理。

因为浙纺集团是省属国企,前期采取了稳起步的策略,对现货常备库存的40%,即2000吨棉纱进行套期保值操作。

该套保方案执行完成后,合计盈利700元/吨,避免了2000吨棉纱库存跌价140万元左右的损失。

从2015年开始,浙纺集团的对冲比例从30%增加到今年的70%以上,棉纱套保数量也从2000吨增加到现在的4000吨左右。

此外,浙纺集团还与大地期货合作,在棉纱和棉花期货的套保上进行创新。

2015年8月,纺织产业面临普遍的现金流危机,9月是传统的纺织行业旺季,棉花和棉纱需求也未有起色。

12月底,棉花期现价差1200元/吨,棉花期货折算到现货后和32支普梳纱价差在8350元/吨。

因此,大地期货为浙纺集团设计了做空纺织厂加工费用的套保方案。

方案中将浙纺集团棉纱库存降低2000吨,同时在棉花期货上对应买入2000吨棉花。

该方案从实施到结束,时间跨度将近4个月,其中现货减亏125万元,期货端盈利140万元,合计增加利润265万元。

“其实开始我们利用郑棉期货卖出套保,主要是为了适应市场,而随着对市场的熟悉和业务的开展,2016年逐步开始了一些新的尝试,比如在棉纱现货和棉花期货之间的价差套利、棉花期货虚拟库存的建立等。

”陈加祥说,每一项新的期现结合业务的开展,均事先经过内部的讨论和各个相关部门的意见统一,形成共识后再开展。

2016年棉花期货的贴水一度很高,浙纺集团的进口棉纱无法通过卖出郑商所的棉花期货进行对冲,只能减少棉纱的进口量。

陈加祥与大地期货研发总监周文科交流后认为基差扭曲严重,因此在棉花期货1605和1609合约上买入,建立虚拟库存。

周文科解释,因为当时棉花期货贴水现货2000元/吨,棉纱和棉花的价差也超出常规,相当于棉花价格被低估,棉纱价格被高估。

所以,卖出一部分棉纱,对应买入这部分棉花,相当于总库存没变,但是成本降下来了。

“那是我们唯一一次建立虚拟库存。

”陈加祥说:

“公司几位领导包括董事长、总经理、副总经理都非常支持。

其实,套期保值更应该被理解为期现结合,周文科表示,在服务企业过程中他发现,不少国有企业都会被“套期保值”这个概念束缚住。

未来市场上期现结合就是要优化成本,以棉花期现价格为例,主要方向基本相同,但期货与现货二者的参与群体、交割期限、交割地点、质量要求等均是有差异的,所以在价格上体现为基差波动,这很正常。

现货企业本来就是要赚取价差,既然期货市场投机者给了产业这么好的价差机会,企业就要考虑如何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降低成本去“拥抱”这个价差,增加增收的渠道,而不应该拘泥于具体的操作形式。

经过这几年在棉花期货上套期保值的探索,浙纺集团利用棉花期货管理棉纱库存风险已经从尝试变为常态。

陈加祥回忆,印象最深刻的是2016年“双十一”那天,日盘期货价格大幅飙升,下午公司紧急讨论,入账250万元保护期货头寸不被强平。

夜盘开盘期货封涨停,直到涨停板打开且下跌后,才松了一口气。

“虽然期货价格最终会向现货价格回归,但是短期容易受资金和市场情绪的影响。

陈加祥介绍,在风险控制方面,浙纺集团主要加强事前防控,比如在制度重建时,对期货交易的品种、市场选择、现货敞口、期货总头寸等进行控制,保证不会出现企业不可承受的大问题。

在此基础上,做好供需形势的逻辑推理、行业信息收集,最后才是交易风险。

“期货市场的风险主要是短期价格波动剧烈风险,对此我们在内部流程上进行了优化,保证在剧烈的市场波动中,及时补充期货风险准备金,使期现货头寸总体得到有序管理。

3棉纱期货活跃将使得涉纱企业套期保值更直接

据介绍,浙纺集团今年上半年32支进口纱约23200元/吨,其在郑商所棉花期货主力合约价格为15600—15800元/吨时开始进行套期保值操作。

到目前棉纱现货下跌500元/吨,郑棉下跌500—700元/吨,参与套期保值部分的风险得到完全转移,对棉纱库存风险的管理效果明显。

谈到当前棉花、棉纱市场形势对公司经营的影响,陈加祥表示,2017/2018年度市场脉络十分清晰。

首先,国家去库存思路不变,抛储将从明年3月12日开始。

其次,中国以外库存消费比在64%左右,创10年来新高。

内外棉实际价格为近2年来新高,这对国内纺织企业十分不利。

此外,目前棉花同与其相竞争的农产品相比,在价格上还有竞争优势,基于此,下年度全球可能将继续扩大棉花播种面积。

不过,尽管全球供应充足,但国内由于棉花配额管制,还存在着结构性短缺问题。

根据上述基本情况,浙纺集团的经营思路是,当优质新疆棉与郑棉达到合理的升贴水时,将买入适量新疆棉,并与郑商所棉花期货进行对冲。

另外,不断提高在途、库存棉纱套保比重,直到全封闭,条件合适时继续展开棉纱、棉花的套利业务。

在调研中,陈加祥告诉期货日报记者,浙纺集团近几年在与上下游客户交流利用棉花期货情况时发现,大部分上规模的纺织厂利用棉花期货,进行期现结合业务保值增值已经比较成熟;国内主要的上规模的棉纱企业大多利用郑棉期货锁定原料成本、稳定生产利润、优化库存。

但棉花期货对棉纱贸易外商来讲,可能普及率没有那么广,不过棉纱贸易外商基本都会关注郑州棉纱期货。

而布厂对期货认知度不高,参与比较少。

但大型布厂对棉纱期货有需求。

陈加祥说,郑商所棉纱期货上市第一天,他们就参与了交易,在1801合约上做了少部分套保空单。

对于浙纺集团来讲,可以根据棉花和棉纱的价差关系和行业现状,在郑棉和郑棉纱两个期货品种之间,选取更有利于管控公司风险的合约。

浙纺集团也会继续秉持稳健经营的原则,推进棉纱现货和期货相结合的工作。

目前棉纱期货在套期保值上的运用还不广泛,陈加祥认为主要还是流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