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整理.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900550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5.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比较文学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比较文学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比较文学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比较文学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比较文学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比较文学整理.docx

《比较文学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比较文学整理.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比较文学整理.docx

比较文学整理

第一章比较文学的定义与目标

1、“文学”不是文学

在古代,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中国或者外国,都曾把哲学、历史、文学等书面著述统称为“文学”。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虽然刘勰等人初步意识到文学的特征,提出了“文笔说”,但也仅仅将“文学”分成“韵文”和“散文”两大类。

清末学者章炳麟说:

“文学者,以有文字著于竹帛,故谓之文,论其法式,谓之文学。

”“凡文理、文字、文辞皆称文。

2,西方的“文学”

在十八世纪后,西文的“文学”一词本来包含着广泛的意义,它既指一般的文学作品,也包括文学史、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

在俄语中,直接用了文艺学一词。

结论:

比较文学中的“文学”单指文学研究。

表明比较文学属于文学研究,是其一个分支,明确了比较文学质的规定和基本属性。

2、为比较文学正名“比较文学不等于文学比较”

其一,文学是指文学研究

其二、“比较”一词,反映这一学科的本质特征,不能形成望文生义的方法论。

“在论述过程中,描绘、特性刻划、阐释、叙说、解说、评价等方法同比较法一样经常地被运用”

“比较是所有的批评和科学都使用的方法,它无论如何也不能充分地叙述文学研究的特殊进程。

——韦勒克(韦勒克等著:

《文学理论》,三联书店,1984年)

比较文学并非比较。

比较文学实际只是一种被误称了的科学方法。

——基亚(法)(基亚:

《比较文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

所以,比较文学本身是名实不相符的,很容易被误解为用比较方法进行的文学研究。

“比较”不是比较

比较文学不等于文学比较,并非任何运用比较方法进行的文学研究都是比较文学。

“比较”,作为人类思维的主要机制之一,人类的基本思维方法之一,也是人们常用的研究方法

比较不是区别是否为比较文学研究的准则

“比较”在比较文学中特殊的地位和意义:

A,远远超出了一般方法论的意义,而具有学科的性质,具有独特的研究领域。

B,比较既不是比较文学所专用,也不是比较文学才特有,不具有学科的区别性独特性。

C,重要的还是应当看其研究的文学现象,是否跨越了国界、族界或学科界限。

D,更重要的是这是世界文学意识自觉的一种表现。

比较文学比较不单是一种方法论,更是源于自觉意识的贯穿始终的基本研究立场。

E,即使是比较方法的运用,它与其他学科也不一样,需要贯穿始终,须臾不可缺少。

法国“比较文学之父”维尔曼,1828将其在巴黎大学讲稿整理出版,该书序中,正式冠以“比较文学”这一术语。

将此术语与比较文学实质合而为一的是法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和文学批评家维尔曼

美国学者亨利·雷马克(HenryRemak)认为:

比较文学是超出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并且研究文学与其它知识及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包括艺术、哲学、历史、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宗教等等。

简言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它表现领域的比较。

结论:

比较文学不是文学比较

①硬性比较的误区及深层结构中汇通性的强调

②比较文学不是文学比较的关键点

A,“文学”概念的演变以及名称的约定俗成

B,文学比较往往从表面上把两种文学或文学与其他相

关学科进行比较,容易变得生硬、牵强

C,文学比较的随意性很大

D,比较文学是本体论而非方法论,其性质是文学研究的

一支,是一门学科,不是单纯的方法

E,“比较”也并非比较文学研究的唯一方法

比较文学特性:

开放性:

它表现在其视野作家、作品等地位、价值不受时空的限制,同时富有更宽泛的作家、作品、读者、世界四极相互运动的宏大模式开拓精神,再次研究方法上,兼容并包,以比较分析法为本质特征,兼及历史考据、图表统计、文本细读、传记批评等方法。

跨越性:

就是雷马克的两重比较观念与意义,

1,跨国,地域上打通国家与民族的界限,

2,跨学科,即文学与其它知识表现领域之比较。

可见,“比较”的真谛在于跨越和打通既定界限,比较文学的本质也在于它是一种跨越界限的文学研究。

总之,比较文学不是简单的文学加比较,比较是以跨越为前提,以开放性为特征,是一门新学科。

比较文学到底是什么呢?

G、本教材对比较文学的定义

本教材第七页,提出了自己的定义:

“我们认为,把比较文学看作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更符合比较文学的实质,更能反映现阶段人们对于比较文学的认识。

”——“四跨说”

跨民族:

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确切地讲,应该是跨越民族的界限,而不是国家的界限。

跨语言:

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语言又是民族的首要特征。

在大多数情况下,跨民族界限往往与跨语言界限密切地联系在一起。

因此对于比较文学来讲,跨民族、跨语言的提法比跨国界的提法更为准确。

跨文化:

不同文化体系的人们具有不同的思维模式,因此,在同一文化体系内各民族文学之间进行研究。

得出的结论,不一定适合异文化体系的文学体系。

从跨民族的比较研究进入跨文化体系的比较研究,意味着对于比较文学真谛的更深层的把握。

跨学科:

雷马克的看法是正确的,不仅从地理的方面,而且从不同领域的方面扩大文学研究的范围。

比较文学的开放性更使它发挥自己的特长,开拓了这一新的研究领域。

二、关于跨越性问题

第一、四个“跨越”是对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的总体全面的概括。

其中,跨民族是最根本的。

第二、“跨”的含义:

比较文学研究的视野和比较文学研究对象之必备特性;特殊视角和特殊方法,甚至是研究者的心态。

第三、跨民族、跨语言和跨文化是相互联系,在内容上有所重叠的。

第四、跨文化指的是跨越文化体系,直指研究对象和研究视角。

第五、跨学科研究中比较把握好“跨越”的限度。

研究文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互相影响、渗透的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相互阐发、互相印证的关系。

不仅是双边,甚至是多边,多学科结合研究。

“跨民族界限”解读

“怎样理解“国界”问题

跨民族的两大含义:

一、把比较文学与民族文学的研究加以区别

二、囊括多民族国家内部的各民族文学之间的比较

A、民族文学概念:

按照民族区分的文学。

在某个民族土壤上产生的反映本民族的独特的历史传统、审美心理和美学品格的文学。

B、国别文学:

政治性的地理概念相区分,同一国家居民可能是同一民族也可能是多民族构成。

C、世界文学概念:

有多种解释。

这里所指的是,马克思与歌德的见解。

世界文学是他们对文学未来的一种远瞻,指人类文学将发展到一个新的理想的历史阶段。

在这个阶段里,早先割裂的状况必将消除,各民族文学将成为人类的共同的精神财富,它们统一起来,构成一个伟的综合体。

总体文学:

两种或以上的民族文学或国别文学为研究客体,并从纯粹的文学作品层面整合、升华到文学理论和一般规律的研究。

(虽是一种整体研究,但最终指向文学的理论层面,而且没有规定一种比较研究方法。

如镜子,悲剧、神话、多余人等

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关系

1.不互相对立,也不互相代替。

各民族文学共同构成了世界文学的整体。

2.世界文学的到来并不是民族文学的消亡,相反,世界文学是以民族文学的繁荣为基础。

3.民族文学的稳定性,独特性与差异性,差异不可能消除。

4.从民族文学走向世界文学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民族文学还会发生碰撞与冲突。

5.首先是民族的,其次是民族中有特色的。

6.民族文学要走向世界文学要相互理解,不能曲意迎合。

3、方法论层面:

平等、真诚文化对话与交流

文化交流要有平等的态度与真诚的对话。

找到双方都能理解的新话语,共同的话题进行多视角与多层次的讨论。

对话与对峙:

摆脱西方中心主义与本位主义(本土主义)

互相尊重、互相依存

坚守自己的民族性身份

对峙与对话:

摆脱西方中心主义和本位主义

1、比较文学研究中的自我与他者的关系

在比较文学中,怎样对待异国文学与异质文化:

一方面,我们不可能采用一种完全中立的,不偏不倚的态度,因为每一比较文学研究者必然有自己独特的视域和看问题的角度。

另一方面,其他民族的比较文学研究者并不一定要附和这种“欧洲中心主义”,而且,欧洲人也不要认为他们自己的视角就是惟一正确的视角,倘若如此,这就可能转变为一种惟我独尊的种族中心主义了。

在比较文学研究中,一方面研究者必须坚定地保存自己的民族身份,从自己民族的独特视角出发去研究其他民族的文学,另一方面,又必须尊重其他民族文学的独特性,避免用自己的观点来曲解其他民放的文学,也就是说,自我和他者的关系是某种相互依存、相互尊重的伙伴关系。

2、西方中心主义和本土主义是比较文学的障碍

第一,西方中心主义是指一种以西方文化为中心来理解他种文化的思想方式。

具体地说,西方中心主义呈现为两种形式:

一是西方人对于自身文化的扩张,二是其他民族对于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

第二,本土主义是指一处与西方中心主义相对立的、狭隘的民族主义,或称为文化保守主义。

本土主义既是一种文化孤立义,又是另一种文化中心主义。

采用对峙的态度从事比较文学研究必然导致西方中心主义和本土主义,而且,它们从根本上颠覆了比较文学存在和发展的可能性。

因此,比较文学的确立和发展必须摆脱西方中心主义和本土主义,这就是必须从根本上摆脱比较文学研究中的对峙态度。

3、对话是比较文学研究的理论方法

第一文学研究中的对话:

首先,对话作为比较文学研究的一种操作方法,它是一种话语形式:

即用“非我的”和“他者的”眼光来看待所研究的对象,把不同民族的文学视为各自独立的、各具特色的、相互平等的,能够展开对话的双方,对话主张破除一切形式的中心主义,实现各民族文学间的友好交流。

其次,对话作为一种具有哲学蕴涵的视角和态度,它是一个理性概念:

即对话这一概念具有抽象意义上的哲理意味,它指向平等,开放、无中心、非定型等理论特征。

第二对话的必要性。

首先从广义看,在比较文学研究中,我们所强调的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对话的必要性产生于当今世界的种种变化。

其次,从狭义上看,对话的必要性还体现为,它是比较文学研究摆脱西方中心主义和本土主义之后的必然选择,它关系到比较文学确立和健康发展的根本问题。

对话的可能性:

充分强调对话的哲理内涵,有意识地把它他作为一种视角。

对话是否平等,看对话的主体与自我能否主动地把他者也当作主体来看待,并设身处地地去理解另一个自我,然后在“我们”这个集体中寻求“共在”的生存。

第二章比较文学的历史与现状

伏尔泰写有《论史诗》(用比较的方法研究欧洲各民族史诗),被西方批评史家称为“比较文学的理论先驱”

德国赫尔德写有欧洲多民族的民歌选集《民歌》,被法国早期比较文学教授戴克斯特称之为比较文学的真正的创造人。

勃兰兑斯:

19世纪浪漫主义影响研究集大成者

《十九世纪文学的主要潮流》

二 学科形成的标志

19世纪70-90年代,比较文学产生了。

(每一个举一个例子)

1,比较文学杂志出现。

1877匈牙利 梅茨尔《总体文学比较报》,

1887年德国科赫《比较文学杂志》及《比较文学史研究》

2,理论著作问世。

1886年波斯奈特《比较文学》

3,课程入学堂。

 

1870年,俄维谢洛夫斯基在彼得堡大学创立总体文学讲座,

1871年,意桑克蒂斯在那不勒斯办讲座。

同年,谢克福德在康奈尔大学创办“总体文学与比较文学”讲座,

1892法国戴克斯特在里昂大学讲座。

4,学位论文,学术专著与工具书的出现。

法国戴克斯特完成法国第一部此类专著,贝茨完成博士论文。

丹麦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潮》

有误解,也有热衷者。

法国成为中心。

形成与发展的第一个阶段:

法国学派

法国成为第一个阶段的中心

理论基础 进化论与实证主义

基本观点影响的“事实”、“实证”

重要人物 布吕纳介,戴克斯特,贝茨,巴尔登斯伯格

1931年,巴黎大学梵第根《比较文学论》,全面总结了法国文学的成就,论述了比较文学的理论、方法与历史。

视之为历史科学,强调借鉴,事实考证。

研究方法上,强调实证和考据而忽视审美批评和鉴赏

第一次对国别文学、比较文学与总体文学之划分。

比较文学限定为两国文学,超出两国的是总体文学。

(作家所受的影响常常不是单一的,很可能是多元的。

从多个角度,多个侧面来研究一个作家所受到的外国影响,这种研究方法梵蒂根称之为“圆形的研究”。

卡雷与基亚(独特的贡献)

卡雷强调不同民族作家之间的精神联系,开创了“形象学”。

(卡雷认为最可靠的是作品的成就,作家的境遇、各民族之间的各种游记、想象间的相互诠释。

卡雷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形象学”这个词,但指出了研究的基本原则,所以一直被后人视为“形象学”的奠基者。

基亚 是卡雷的学生 1851年出版教科书《比较文学》定义比较文学为

比较文学就是国际文学的关系史。

比较文学工作者站在语言的或民族的边缘,注视着两种或多种文学之间在题材、思想、书籍或感情方面的彼此渗透。

总之,第一阶段以影响研究为主的法国学派成绩显著,奠定基础,成为独立学科,确立地位。

第2节新领域的开拓:

美国学派的崛起

1958年国际比较文学学会第二届年会在美国北卡罗莱纳州教堂山召开。

韦勒克在大会上作了题为《比较文学的危机》发言。

一、韦勒克《比较文学的危机》(怎么批评?

为什么?

1认为法国学派的研究范围太窄,并反对法国学派把比较文学与总体文学隔开的“二分法”。

2认为法国影响研究正在使比较文学成为文学研究的“外贸关系”,会给有沙文主义动机的学者弄成某些国家的“文化功劳簿”。

(17世纪古典主义时期,法国成为欧洲文学弄潮儿。

法国学派根本问题是法国想通过影响的研究,给法国自己一个对文学的贡献,证明自己,展现自己)

3抨击法国学派重事实、讲考证,只求“事实联系”的研究方法。

4强调对文学作品本体的内部研究,认为应注重文学性和美学价值。

二、“新批评”的主流地位(理解)

19世纪30年代兴起的“新批评”(强调文本自身的价值、文本细读和审美评价,忽视作者和社会背景)占据美国文坛主导地位,在其影响下并以此理论为指导,美国比较文学开始走自己的道路

1、亨利·雷马克教授《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能》

2、哈瑞·列文1972年《比较的基点》理论上提出“主题学研究

3、奥尔德里奇《比较文学:

内容和方法》

“环球文学”概念。

(世界上所有文学作品的总和,或所有民族文学的综合体。

怎样看待美国学派?

(时间、地点、评价、人物)

1958年国际比较文学学会第二届年会在美国北卡罗莱纳州教堂山召开。

韦勒克在大会上作了题为《比较文学的危机》发言。

对美国学派的评价:

①改变了美国比较文学在学术上的被动地位。

②超出了事实联系的狭隘范畴,推动了比较文学的进一步发展。

③扩展了比较文学的研究领域,突出文学性和跨学科性。

④突出了不同民族文学之间的平等对话。

四、苏联与东欧:

苏联学派

其继承人日尔蒙斯基提出比较文学的“历史类型学”,文学的发展与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有一致性,

第三节当前发展趋势(举例)

1970年代,国际比较文学进入第三阶段。

三股世界性潮流的冲击,使得比较文学面临生机与挑战。

其一理论大潮

比较文学理论化,一指研究对象从传统研究的课题转向理论性课题拓展,探讨文学的共同规律,二是侧重于比较文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它的理论指导、理论基础与理论架构。

其二东西比较文学的兴起1979年钱钟书《管锥编》

其三文化研究

第3章比较文学的对象、体系与方法论

第1节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

三大基本属性:

其一,先决条件-跨越性,四个界限,民族语言文化与学科

其二,可比性(具有比较可能与比较研究价值)。

客观存在。

进入比较文学研究领域的文学关系有三个方面(举例)

1,同源性(事实联系上的)。

亲缘因果关系,各民族文学之间联系接受与放送,包括媒介。

2,类同性(美学价值上的)。

同异关系,各民族文学之间相关,相同(有价值的相似性)与相异。

3,交叉关系。

文学与其它学科的跨越性(互相孕育、阐发、影响、借鉴、渗透等关系),跨学科

其三,文学性历史、外在研究、文化研究都有所偏离原先本旨

影响研究:

用充分可靠的材料阐明民族文学之间的关联或影响事实,探讨其中的规律,获取有益的经验教训。

渊源学——接受者角度。

研究文学中的外来影响(题材、主题、思想、风格乃至艺术技巧等的来源)。

直接或间接的。

误读的必然性。

媒介学——影响事实产生的途径、方法和手段及其因果关系的研究。

误读整理:

误读是文学主流,文学接受过程中经常发生的现象。

人们总是按照自身的文化传统和审美习惯去解读外来作品,所以误读是一种正常的,往往不可避免的现象。

值得注意的是,误读有时可以对文学发展起推动作用,有时甚至是接受者有意为之的。

模仿、借用、移植、改编、融化等则是不同程度的创造性的吸收,进而把外来的东西转化为民族的东西。

在这里,接受者的经验和教训都是值得重视的。

平行研究:

与文学交流的的角度不同,更多从文学作品的构成、文学批评的角度对那些没有事实联系(无直接接触或无法证明因果)的不同民族的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进行研究,比较其异同。

影响研究与平行研究比较

研究的对象:

前者关注实际交往的事实,范围狭窄;后者涉及无实际联系的各文学间、以及文学与其他学科间的关系研究,范围泛。

研究的目的:

前者研究影响的“出发点”、“终结点”与影响的“经过路线”,溯源求根,以求得同源性“事实联系”;后者则强调在相似性中的差异性及共同的“据点”,同时也注重文学与其他学科关系的功能性规律。

研究的方法:

前者尚实证,具有文学史研究的特点;后者注重美学分析与其他学科理论方法的综合运用,更象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研究。

历史类型学认为:

文学发展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在统一发展阶段上具有一致性。

“历史----比较文艺学是文学史的一个分支,它研究国际联系与国际关系,研究世界各国文艺现象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阐发研究:

用一种民族文学的理论和批评方法去解释另一种民族文学的理论和作品,

文学理论对文学现象的阐发(举例)

理论对理论的互相阐发(举例)

跨学科研究:

将文学与其他各门学科相互关联、比较而进行的研究,是关于各门学科相互关系和比较的研究,包括它们之间相互区别、渗透、印证、阐发的关系,它以文学为中心,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揭示文学的特性与功能。

(1)文学与其他艺术门类(举例)

(2)文学与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举例)

第4章文学范围内的若干比较研究

比较文学的文类学:

强调各国文学的文类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或相互观照的关系,打破了文类问题的孤立和封闭局面,它要求研究者在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的视域中去考察各种文类的特征、文类的划分标准、文类的流传演变等问题。

文学的分类,这一研究主要包括,对各主要文学类型的界定和特征的描述。

包括三分法(抒情叙事戏剧)、四分法(诗歌小说戏剧散文),来自于西方,各有道理。

童庆炳分类(根据典型意境意象,分再现表情表意)

文学分类划分差异,根本原因在于各国学者对于文学类型的性质认识不同。

文学体裁研究

1、文学体裁划分的标准,其跨越国界、民族界限的传播和演变。

2、缺类现象(一种文类在某国或民族中有而在他国他民族文学中则没有)的研究,如中国为何没有史诗、悲剧?

当然其中也有其他问题。

(举例)

文类理论批评:

其中所考察的是文类的美学问题,这是文类学的核心。

中国的《文心雕龙》;亚里士多德的《诗学》。

文类的实用批评

(台湾学者张静二)从文类观点来探讨作品:

1建立作品与作品之间的关系(相似),可以经由文类观念找出来加以沟通与统合。

2通过辨识文类来了解作品。

如李商隐《锦瑟》是悼亡诗、感伤诗,还是自伤诗?

文学风格的研究:

风格属语言分析,须与语言学结合。

第五章主题学

主题学研究:

主要讨论的是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不同作家对同一主题、题材、情节、意象与人物典型的不同处理。

重点在研究对象的外部,即手段与形式。

2、主题学定义及相关重要术语:

1)母题(motive)与主题(theme)

中文世界里很难区分,但在主题学研究中,要搞清其区别,

A、主题抽象、有一定主观性,母题具体,具客观性;

B、作品中不能再分的组成部分为母题,没有任何倾向性,其数量有限。

《龟兔赛跑》通过对“骄傲”、“毅力”、“意志”几个母题的组合,得出主题,骄者必败,坚持到底就能胜利。

/“战争”是母体,进入创作则是残酷、不义或者正义等褒贬意义,则上升为主题,具有了倾向性。

/再比如叛逆,恐怖、政治人物,墓室幽会、赎罪、以怨抱怨、替父报仇等

母题总是有限,爱与恨、生与死、聚散离合、喜怒哀乐。

而主题是无限的。

C、主题是母题的具体体现,母题是潜在的主题,是主题赖以生长的基础,并在主题中获得再生。

题材研究

一般性题材:

可以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或情节的素材,包括人物生活(实际或想象中的生活)。

(不一定是原始材料)

如,孟姜女的故事,其题材是“杞梁之妻哭夫崩城”。

比较文学不是一般传统意义上的题材史研究:

题材史只有在超越国别史与民族文学的界限时,这时才具有比较文学的性质。

研究不同作家对相同或相似题材的不同处理。

情境,(人物所处的环境因素)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一种典型格局或情势,如灾难应由英雄拯救、沦落风尘的人。

第6章形象学

第一节 形象学研究概述

比较文学的形象学与主题学一样,都源自法国学派的影响研究。

什么是比较文学形象学

顾名思义,形象学就是形容“形象”的学问。

一般的形象研究:

文学形象或一般社会形象。

比较文学即对一部作品、一种文学现象中异国“他者”形象的研究。

确切地说,它所研究的是在一国文学中所塑造或描述的“异国”形象。

20世纪60、70年代,比较文学形象学应运而生。

它脱胎于法国学派的影响研究,

形象学属性,属于“国际文学关系范畴”。

因为异国形象属于对一种文学或一个社会的想象,更象是人类学、史学或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具有跨学科特性。

简言之,形象学是作家及民族集体对作为他者的异国和异民族的想象。

比如,“晚清文学中的西方人形象”、“战后日本文学中的美国形象”等。

(1)孕育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学派已注意到了异国异族形象的存在,

法国学派的贡献:

比较文学研究的国际性视角。

关注文学或文化的异国形象层面。

异国层面的国际视角,必然会涉及到异国形象。

卡雷:

形象学的奠基人

卡雷认为应研究民族间的相互看法;他给予“形象”定义是:

“各民族间的、各种游记、想象间的相互诠释。

阐明了形象学研究的基本原则,被后人视为“形象学”的奠基者。

基亚:

形象学研究的推动者

基亚《比较文学》有一章,专门研究“人们所看到的外国”,进一步说明卡雷的理论。

形象学“不再追寻一些使人产生错觉的总体影响,而是力求更好地理解在个人和集体无意识中,那些主要的民族神话是怎样被制作出来、又是怎样生存的。

人们由此开始关注:

文学怎样以变化多端的形式,在表现异国和传播异国文化时,实际也也充当了异国形象的制作者和传播者。

(二)20世纪60年代的论争:

更接近于历史或思想史(韦勒克、艾田伯)而非文学:

约斯特甚至认为它强化了民族文学的概念,提倡文化自足性,有悖于比较文学的目标。

而且,异国形象超出文学本来意义上的范畴,兼及其他文献资料,涉及到文学、史学、社会学、人类学、民俗学等诸方面,具有鲜明的跨越性,跨学科性。

(3)在当代的新发展

60年代危机过后,80年代后期,形象学得到充足发展,特别是法、德等国。

巴柔的贡献

1989年,巴柔为《比较文学概论》撰写一章“从文化形象到集体想象物”;

提出了当代形象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其核心就是对“他者”形象的定义。

一书意味着形象学研究步入一个全新的阶段。

(四)形象学在中国的发展

中国学者对外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的研究在20世纪早期文学批评中就有涉及,主要有郑振铎、陈铨、钱钟书等。

20世纪90年代初,经孟华(北京大学)译介,国内形象学研究逐渐受到重视,发展迅速。

郑振铎1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