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专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898405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7.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专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专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专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专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专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专题.docx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专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专题.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专题.docx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专题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专题

教学参考资料

教学目的:

十七届五中全会是一次总结过去、规划未来、明确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的重要会议。

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下称“十二五”规划建议),将为中国全面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奠定体制基础。

通过本专题教学让广大学生理解我国和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时代背景、主要精神,掌握科学发展这一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主线,了解党和政府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举措,把思想统一到五中全会精神上来,并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自觉为完成“十二五”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而努力。

教学要求:

把握五中全会精神,在简要回顾过去五年巨大成就的基础上,紧密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从国际与国内、理论与实际、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上,阐释“十二五”规划的主要内容,特别是科学发展这一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主线,以及党和政府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举措。

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

(4学时)

1、“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十二五”规划的时代背景(1学时)

2、“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主题、主要目标、任务以及四川“十二五”规划主要目标、任务(1学时)

3、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主线(1学时)

4、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举措(1学时)

讲授内容:

我国是从1953年开始以五年一个时间段来做国家的中短期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简称为“一五”规划,然后以此类推。

“十二五”规划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起止时间是2011-2015年。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下称五中全会)于2010年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召开。

五中全会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在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召开的重要会议,是一次总结过去、规划未来、明确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的重要会议。

会议研究、讨论、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下称“十二五”规划建议)。

“十二五”规划建议根据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结合当前国际国内新形势,勾勒出中国未来五年经济、社会、民主民生方面的发展路径与图景,确定了“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目标任务、重大举措,是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纲领性文件。

2010年11月17日中共四川省委九届八次全会也审议通过了《中共四川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2011年1月24日四川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2015年)》 。

我们应该深入学习“十二五”规划内容,自觉为完成“十二五”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而努力奋斗。

一、“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

五年间,中国经受住了国际金融危机、汶川地震等一系列历史罕见的严峻挑战,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为“十二五”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和重大风险挑战,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实施正确而有力的宏观调控,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使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

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巨大冲击,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良好态势,并为长远可持续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战胜了汶川特大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隆重庆祝改革开放30周年和新中国成立60周年,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经过五年努力奋斗,我国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谱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篇章。

(一)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在遭遇百年罕见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情况下,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十一五”规划主要目标落实情况如下:

   中国2006—2010年GDP增速分别为11.6%,13%,9.6%,9.1%,10.3%。

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为397983亿元,跃居世界第二位。

高于“十一五”规划的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5%。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4000美元。

2010年国家财政收入由2005年的3万亿元增加到8万亿元以上,较2005年翻了一番多。

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就业政策体系日渐完善,城镇新增就业5700万人以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4500万人,比“十五”时期增加5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4.3%以内。

2006—2010年,中国城镇居民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是11759元,13786元,15781元,17175元,19109元,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是3587元,4140元,4761,5153元,5919元。

特别是2010年是1998年以来农村居民收入实际增速第一次超过城镇。

城乡居民收入比从上年的3.33:

1缩小为3.23:

1。

(二)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重要进展

农业生产稳定发展,农业基础进一步巩固。

粮食总产量从2005年的9680亿斤增加到了2010年10928亿斤,实现连续六年增产,提前四年达到1万亿斤的规划目标。

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条件显著改善,农村水电气路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条件明显改善,农村用电量增长40%,到2009年底已经解决1.65亿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

工业生产能力和技术、品种、质量全面提升。

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服务业稳步发展。

科技创新能力提高,高技术产业快速发展,载人航天、月球探测取得成功,一批重大技术装备实现自主制造。

高速铁路从无到有,在短短几年时间内使得我国高速铁路技术走在世界最前列。

到2010年12月初,我国已投入运营的高速铁路营业里程达到7531公里,居世界第一位。

2010年12月3日,新一代高速动车组运营时速再创世界纪录!

200公里、350公里、416.6公里、486.1公里……中国高铁一路飞驰。

中国成为世界上高速铁路系统技术最全、集成能力最强、运营里程最长、运行速度最高、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引领着世界高铁发展的新潮流。

基础设施进一步加强,与“十五”期末相比,“十一五”期末铁路营业里程从7.54万公里增加到9万公里,公路通车里程从335万公里增加到395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从4.7万公里增加到7万公里,输油(气)管道从5.43万公里增加到7.7万公里,大江大河及重要支流治理和一批水利枢纽工程建设成效显著。

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实施,呈现出协调性增强和布局改善的态势,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经济布局优化,继续引领全国发展,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发展加快,东部向中西部地区产业转移步伐加快,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差距趋于缩小。

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发展加快。

城镇化快速推进,到2010年底,城镇化率提高到47.5%,由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构成的城镇体系初步形成,城市群迅速崛起,人口和经济集聚能力显著增强。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

各项改革有序推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体制保障。

现代市场体系建设取得积极成效,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取得积极进展,农村综合改革、集体林权制度和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迈出实质性步伐,国有企业、财税、金融、文化体制等改革实现新突破。

开放型经济水平继续提升,进出口贸易大幅度增长,进出口贸易总额从2005年的1.42万亿美元增加到2009年的2.21万亿美元,增长55.6%,上升为世界第二位,其中,出口贸易跃居世界第一位,进口贸易上升为世界第二位。

2010年1-11月进出口规模已经超过2008年全年水平,再创历史新高。

2010年,全国进出口29727.6亿美元,比2009年同期增长34.7%。

“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速超过15%,高于预定目标。

利用外资持续增加,水平不断提高,“走出去”势头良好,境外投资步伐明显加快,金融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国际经济文化合作全面展开,我国经济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和影响力显著增强。

(四)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

“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人口资源环境各项指标均如期完成,预计2010年底,全国总人口控制在13.4亿人左右,耕地保有量控制在1.212亿公顷,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从2005年底的56%提高到68%,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从2005年底的0.45提高到0.5,森林覆盖率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13.92%提高到20.36%。

节能减排扎实推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大。

(五)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健康发展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有效推进了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高度重视政治体制改革,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进一步完善。

修改人大代表选举法,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

牢牢把握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推进了政协履行职能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保证了民族自治地方依法行使自治权。

(六)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深入人心。

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极大增强。

巩固、深化、拓展、延伸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

文化体制改革取得关键性进展,重点文化惠民工程进展顺利,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不断提高,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框架基本建立,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

文化遗产保护力度不断加大,优秀民族传统文化进一步弘扬。

文化“走出去”步伐加快,中华文化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明显增强。

(七)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大力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增强。

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度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7.9%,贫困人口大幅减少,人民生活明显改善。

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从14.1万亿元增加到26万亿元,增长84.4%。

普遍提高了职工最低工资标准。

实施标准更高的扶贫开发政策,2008年农村贫困人口收入标准提高52.4%,按调整后的标准,2009年农村贫困人口比2005年减少44.1%。

彻底取消农业税,结束了几千年来农民种田交税的历史。

社会保障取得突破性进展。

“十一五”是我国社会保障发展最快的时期,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全面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实施,在23%的县推进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面实现省级统筹。

覆盖城乡的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制度框架已经初步形成。

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人数达到2.5亿人。

出台了重点针对农民工的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

科技、教育、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成果。

制定和实施国家中长期科技、教育、人才规划纲要。

教育投入加大,教育结构逐步调整,全面实行真正免费的义务教育,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从8.5年增加到9年以上。

(八)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推进

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贯彻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思想建设,以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为重点加强组织建设,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

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

把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作为核心内容,按照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要求,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坚定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善于领导科学发展的坚强领导集体。

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严格实行民主集中制,探索扩大了党内基层民主多种实现形式。

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干部选拔任用科学机制基本形成。

在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

(九)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

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等一系列重大对外战略思想,通过对外工作,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和有利的外部条件。

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稳步推进与各大国、周边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全面发展。

积极推动建立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政治新秩序,坚持把中国人民的利益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结合起来,秉持公道、伸张正义,致力于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热点问题,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承担与我国国力相符的国际责任与义务,积极参与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和朝核等地区热点问题的解决,发挥了独特的建设性作用。

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参与国际合作,为世界经济增长做出重要贡献。

实践证明,过去的五年是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重大进展的五年,是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的五年,是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和人民得到更多实惠的五年,是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的五年。

就四川而言,“十一五”时期,面对“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四川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各族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奋力推进“两个加快”,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

2010年四川实现生产总值(GDP)16898.6亿元,比上年增长15.1%。

2010年四川GDP总量跃居全国第8位,GDP增速居全国第5位。

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

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取得明显成效。

重点领域改革扎实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取得突破,充分开放合作打开新局面。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民族地区发展取得长足进步。

社会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全省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扎实推进。

抗震救灾取得伟大胜利,灾后恢复重建任务基本完成,地震灾区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巨大变化,焕发出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二、“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内外环境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世情、国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

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

我们要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矛盾,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一)我国仍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从国际上看,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

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出现新变化,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我国和平发展。

同时,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全球需求结构出现明显变化,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等的竞争更加激烈,气候变化以及能源资源安全、粮食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抬头,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

我们必须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把握好在全球经济分工中的新定位,积极创造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从国内看,尽管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压力较大,社会矛盾特别是各种“两难”问题突出,但我国国内市场潜力巨大,劳动力资源丰富,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各方面体制机制不断完善,为保持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势头创造了有利条件、提供了广阔空间。

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存在的基本条件和我国发展机遇大于挑战的基本面并没有因为国际国内形势新变化而发生根本性改变。

(二)国际环境的新趋势

当前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调整大变革之中,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多方面影响。

世界经济不确定性仍然较大,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依然存在,各国经济复苏仍不均衡,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与此同时,世界经济缓慢增长,全球需求结构明显变化,对我国稳定和拓展外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形成新的压力,也对我们在内需和外需的平衡中把握机遇、应对挑战提出了新的要求。

国际金融危机催生新的科技革命,全球范围内绿色经济、低碳技术等正在兴起,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竞争日趋激烈。

世界经济治理机制改革、国际货币金融体系改革、国际经济规划改革深入进行,将对世界经济格局产生重大影响。

可以说,世界经济正在经历深度变革和调整,世界主要经济体正在重塑国家实力,一场新的全方位综合国力竞争正在全球展开。

如果我们不能抓住机遇、把握主动,我国就可能拉大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也难以在这场竞争中掌握主动。

如何适应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变化,趋利避害,有所作为,推动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迈上新台阶,努力抢占世界经济发展新的制高点、增创新优势,进一步奠定我国在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中的有利地位,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

(二)国内环境的新特征

在充分认识我国发展取得举世瞩目伟大成就的同时,我们必须看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一是经济社会结构变化呈现新特点。

201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4000美元。

在这个阶段,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继续提高,消费结构将持续升级,投资结构、产业结构也将随之调整变化,带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为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同时,在快速增长变动中,经济结构升级的约束增多,社会结构平衡的难度加大,前进中存在不少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经济社会管理亟待加强和改善。

二是传统增长模式面临新挑战。

现在,我国经济规模已位居全球前列,但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也明显加大,传统的增长模式难以为继。

主要表现在:

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约束强化,节能减排任务艰巨。

国际收支不平衡,外贸增长方式粗放。

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衡,消费率偏低。

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协调,收入分配差距较大。

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仍然薄弱。

科技创新能力不强,许多核心与关键技术受制于人。

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不足,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较多。

三是人民群众对提高生活水平和质量有了新期待。

群众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后,对提高生活水平和改善生活质量的愿望明显增强。

近些年来,尽管我国社会事业有了很大进步,但总体上依然滞后于经济发展,仍是现代化建设中的一块“短板”。

在就业、教育、住房、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社会保障、收入分配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领域,还存在不少难点和焦点问题,基本公共服务的可及性、公平性仍然不够。

这些都与人民群众对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有较大差距。

四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各种社会思潮还任重道远。

当前,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

思想舆论领域更加活跃,正确与错误、先进与落后的思想相互交织,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影响仍然存在,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意识有所滋长。

这就要求我们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更好地凝魂聚气、强基固本。

就四川来说,“十二五”时期是我省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继续推进“两个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目前正处于抢抓机遇、攻坚克难、乘势突破的关键时期。

同时,人口多、底子薄、不平衡、欠发达仍然是四川最大的省情,城乡二元结构突出、初级阶段特征明显仍然是四川最大的实际,发展不足、发展水平不高仍然是四川最大的问题。

因此必须抢抓发展机遇,积极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进程,全面提升四川在西部和全国发展格局中的战略地位,努力实现四川经济跨越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三、“十二五”规划建议的主要内容

(一)指导思想

制定“十二五”规划,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二) 主题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党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把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区分开来,摒弃了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的做法,同时又进一步把发展升华到了科学发展,强调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理论上实现了发展手段和发展目的的有机统一,这体现了我们党对发展理论、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和进一步升华。

“十二五”规划建议进一步提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通篇贯穿科学发展的主题,成为制定“十二五”规划的一个鲜明特点,标志着我党对发展规律、发展理论认识的升华。

科学发展是时代的要求,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是在中国编制五年规划时贯穿其中、统领全篇。

我国是拥有十三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

我们既要看到我国发展速度快、发展成绩大的一面,也要看到我国发展水平还不够高、发展任务还很重的一面。

发展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基础和“总钥匙”,我们必须继续推动发展再上新的台阶。

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呈现出来的这些新的阶段性特征,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

党的十七大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根据、实践基础和科学内涵,特别是其第一要义、核心、基本要求、根本方法作了深刻论述。

科学发展就是要把科学发展观贯穿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也要转变到科学发展的轨道上来。

我国在发展水平总体不高的同时,发展中也存在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这也迫切需要科学发展,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使发展更加符合经济规律、科学规律、自然规律,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注重以人为本,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坚持从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保障人民各项权益,加快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科学发展”作为新五年规划的主题,将给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期的发展定下新思路、新途径、新基调。

“十二五”规划建议指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就是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这四个“更加注重”,凸显了“十二五”时期进一步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凸显了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

从根本上讲也关系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

(三)主要目标

在综合考虑未来国际国内发展趋势和条件的基础上,“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了“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包括经济发展、结构调整、居民收入、社会建设和改革开放五个方面。

具体是:

一是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就业持续增加,国际收支趋向基本平衡,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

二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

居民消费率上升,服务业比重和城镇化水平提高,城乡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增强。

三是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

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育儿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