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89787 上传时间:2022-10-1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63.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31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131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131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131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131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31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

《131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31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31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

131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

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

(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吕氏春秋•上农》记载:

“是故丈夫不织而衣,妇人不耕而食,男女贸功以长生,此圣人之制也。

故敬时爱日,非老不休,非疾不息,非死不舍。

”小农经济的这种状况主要取决于

A.个体分工B.社会制度C.生产能力D.劳动力短缺

2.“秦汉帝国的结构并不是任何人设计的,而是经过旧中国时代列国纷争,一个一个国家个别尝试,又互相模仿,方出现了秦汉帝国所承袭的国家形态。

”从制度沿革的角度看,下列制度最能反映这一观点的是

A.皇帝制度B.世袭制度C.大一统制度D.郡县制度

3.柳宗元说:

“浮屠(佛教)诚有不可斥者,往往与《易》《论语》合,诚乐之,其于性

情奭(盛大)然,不与孔子异道。

”材料所述反映出当时

A.儒家学说的弊端日益显露B.佛教已取得了政治统治地位

C.佛教与儒家思想走向融合D.佛、儒思想皆成为正统思想

4.孙中山在《与刘成禹对话》中说:

“自世卿贵族门阀举荐制度推翻,唐宋厉行考试,明

清峻法执行,无论试诗赋、策论、八股文,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然日月。

”孙中山在此强调了科举制

A.因不合时宜而需要废除B.是公平公正的选拔制度

C.扩大了封建统治基础D.考试的内容应该改革

5.史料记载:

“明弘治年间吴江县有2市4镇,明末清初增为10市7镇。

嘉定县市镇由正德年间的15个,增加到万历时的3市17镇。

松江嘉靖以前尚‘城多荆榛草莽’,到隆庆万历年间已是生齿浩繁,居民稠密……计男妇不下二十余万矣。

”材料表明

A.明代逐渐呈现市镇化趋势B.明代农耕经济发展到鼎盛

C.明代城市的规模发展较快D.明代人口增长的速度加快

6.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曾经把子午线从世界地图中央向西移动170度,使中国正好出现在《坤舆万国全图》的中央。

他这样做

A.大大开拓了中国知识分子眼界B.改变了中国人观察世界的角度

C.迎合了统治者“天朝上国”的心理D.打破了中国传统“天圆地方”观念

7.乾隆、嘉庆时期的学者奉顾炎武为考据学的开山大师,道光、咸丰时期的学者则推崇他的经世致用之学。

这一学风的变化折射出

A.儒家思想正统地位削弱          B.清朝后期社会危机加剧

C.科举考试内容发生巨变 D.政府文化专制政策松动

8.历史学家王家范说:

中国古代手工业的三种基本形态的分布态势,极像哑铃,两头粗壮,中间细长。

“细长”者在这种“分布态势”中应为

A.官营手工业B.家庭手工业C.民营手工业D.工场手工业

9.自太平军兴起后,各省多以镇压太平军为借口,截留田赋,以备急需。

《辛丑条约》签订后,因赔款数额巨大,中央无力偿还,遂将赔款数额分摊于各省,于是各省便以分担赔款之名而获得就地自由筹款之权。

及至民国初年,因时局动乱,各省田赋多被地方军阀擅自截留或挪用。

上述材料表明从晚清到民国初年

A.地方政府获得了财政自主权B.地方政府擅自截留中央财政

C.社会动荡不安导致财赋减少D.中央集权的财政体制被破坏

10.1875年《纽约时报》刊载:

“清国人迷信,不管在任何时候,如果有一户住宅或商铺被另一幢比它更高的新房子的影子遮住,那么厄运就会光顾这幢房子,……化解办法就是在两个建筑物之间树立木墙以阻挡新建筑物的影子。

”该现象表明

A.华人生活习俗引起外媒的重视B.国人缺乏崇尚科学的生活理念

C.民间建筑带有浓厚的迷信色彩D.传统宿命论在中国占主导地位

11.梁启超说:

“盖当购此图(世界地图)时,曾在京师费一二月之久,遍求而不得。

后辗转托人,始从上海购来。

图(世界地图)至之后,会中人视同拱璧,日出求人来观。

偶得一个来观,即欣喜无量。

”这反映了

A.维新派看到“开民智”的重要性B.西学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

C.维新变法重视与群众运动相结合D.国人清醒认识到世界潮流

12.王鸿生在《历史的瀑布与峡谷》中认为近代的某一思想是“以民道代天道”,是“有民无天”的新道统,是“翻天”,让民“顶天立地”。

这一思想应是

A.变法维新B.三民主义C.民主科学D.社会主义

13.张鸣在《重说中国近代史》中说:

“五四运动实际是分为两部分的。

第一部分是新文化运动,叫五四新文化运动,从1917年蔡元培到北大当校长时就已经开始了。

第二部分是1919年5月4日前后的抗议运动。

但在我看,这两个实际上是两回事、两个事件。

”关于材料中“两回事、两个事件”的理解错误的是

A.前期是文化启蒙,后期是政治运动B.前期是思想解放,后期是民族救亡

C.前期是爱国主义,后期是民族主义D.前期具有反封建性质,后期具有爱国主义性质

14.二十世纪初,《浙江潮》载文《民族主义论》有“三十年来之制造派,十年来之变法派,五年来之自由民主派”之说。

这一说法反映了当时中国

A.政党力量多元化B.政权更替频繁C.社会思潮演进加快D.民主革命进程加

15.造成下表银行分布状况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1925~1934年中国银行分布简表(单位:

家)

时间

北京(北平)

天津

上海

全国

1925年

23

14

33

84

1934年

2

10

59

93

——朱荫贵《两次世界大战间的中国银行业》

A.全国经济重心的南移B.全国政治中心的南移

C.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爆发D.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

16.据“文革”研究专家金大陆统计,“文革”十年间,有着上千万人口的上海,离婚率低得惊人,平均每天只有不到1.8对夫妻离婚。

当时人们对于离婚问题的认识,不包括

A.离婚是与“两个凡是”唱反调B.离婚反映资产阶级思想严重

C.离婚是蓄意给社会主义抹黑D.离婚是想学“美帝国主义”

17.“梭伦的金钱政治对于当时的雅典还不失为一次革命。

我们不能忘掉改革以前的雅典是贵族阶级的寡头专政,平民不仅无权议政,而且处于债务奴役的状态。

”这一评论基于梭伦改革

A.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确立起来B.基本铲除了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

C.确立了财产等级的参政制度D.颁布了免除一切债务的“解负令”

18.某中学历史教师利用数学坐标轴画了一条不甚精确的曲线图,其反映的是西欧

A.王权演变B.教权演变C.资产阶级力量变化D.市民权力变化

19.成书与1560年的《平凉府志》记载:

“番麦,……苗叶如葛秫而肥短,末有穗如稻,而非实;实如塔,如桐子大,生节间,花垂红绒在塔末,长五六寸,三月种,八月收。

”“番麦”传入中国源于

A.明政府的对外开放B.中外经贸往来频繁C.西方传教士的引进D.世界市场雏形出现

20.一位美国宪政学家曾写道:

“拿持久性,缺乏剧烈骚动、法律和秩序的维持力……以及对其他国家政治思想和制度的影响程度来说,……是世界上闻所未闻的最出色的一个。

”与该制度相符的国家是

A.17、18世纪的英国B.17、18世纪的美国C.18、19世纪的德国D.18、19世纪的法国

21.马文•佩里在《西方文明史》中写道:

“虽然伏尔泰在巴黎了解了一些启蒙新文化,然而,只是在1726年到了伦敦以后,诗人伏尔泰才成为启蒙思想家伏尔泰。

在英国,伏尔泰接受了牛顿的思想。

”他从牛顿的著作中看到的是

 A.如何以数学为表达形式,假说辐射是由具有能量的量子来实现

 B.如何以实验为主要方式,证实外力是改变事物运动状态的原因

 C.如何以数学为表达形式,运用理智建立普遍法则来解释物质世界

 D.如何以推理为主要方式,提出空间和时间的性质取决于物质运动

22.造物者创造了人并对他说:

“我将你置于世界的中心……以便你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将你塑造成你喜欢的形体。

你也许会蜕化,变成无理性的牲畜;但是,如果你愿意,也可以升华,变得神圣”。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荒诞不经,反映欧洲人早期的愚昧无知B.反映人文主义,是研究文艺复兴的资料

C.是新教教义,有助于理解欧洲宗教改革D.阐述理性学说,出自启蒙思想家的著作

23.一位非洲学者对近代以来欧、亚、非三洲的人口变化作了如下统计(单位:

百万人),他制作了如下这张表格主要说明了

1650年

1750年

1850年

1900年

非洲

100

100

100

120

欧洲

103

144

274

423

亚洲

253

437

656

857

A.非洲人口长期停滞在一亿人口左右B.欧洲殖民者推行种族灭绝政策

C.黑奴贸易给非洲人口带来惨重损失D.非洲人口在世界总人口比重下降

24.1933年8月14日,苏联杂志《为了工业化》上写道:

“美国的商业和科学与布尔什维克的智慧相结合,在三四年内已经产生了巨大的效果……’’对这段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苏联体现了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

B.苏联已实现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

C.西方的经济危机为苏联工业化创造了有利条件

D.苏联形成了农、轻、重比例不合理的经济结构

25.观察下列图片,它们是能反映

A.数字化模拟技术和通讯手段飞跃发展B.国际互联网的扩展速度令人不可思议

C.科技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D.经济全球化已经影响到每个人的生活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

第26-27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做答。

第28-31题为选考题,考生可从四题中任选一题做答。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25分)

材料一人类天生都是自由、平等和独立的,如不得本人的同意,不能把任何人置于这种状态外,使受制于另一个人的政治权力。

任何人放弃其自然自由并受制于公民社会的种种限制的唯一的方法,是同其他人协议联合组成为一个共同体,以谋他们彼此间的舒适、安全和和平的生活,以便安稳地享受他们的财产并且有更大的保障来防止共同体以外任何人的侵犯。

……法律的目的不是废除或者限制自由,而是保护和扩大自由。

……当法律制定以后,立法者重新分散,自己也受他们所制定的法律支配;……但是,执行机关却必须经常存在,因为法律具有持续的效力,并且需要经常加以执行和注意,行政机关就应当担此重任。

——洛克《政府论》

材料二一切特惠或限制的制度,一经完全废除,最明白最单纯的合乎自然的自由的制度就会树立起来。

每一个人,在他不违反正义的法律时,都应听其完全自由,让他们用自己的方法追求自己的利益。

……总之,一种事业若对社会有益,就应当任其自由,广其竞争。

竞争愈自由,愈普遍,那事业就愈利于社会。

……政府基本上只具有三个功能:

(1)保护社会免遭其他独立的社会之暴力和入侵的职能;

(2)尽可能地保护每个社会成员免受其他社会成员之不正义和压迫的职能;(3)建立和维护特定的公共工程和特定的公共制度的职能。

——亚当·斯密《国富论》1776年

材料三我们盼望有一个建立在四项人类基本自由之上的世界。

第一是在全世界任何地方发表言论和表达意见的自由。

第二是在全世界任何地方,人人有以自己的方式来崇拜上帝的自由。

第三免于匮乏的自由——这种自由,就世界范围来讲,就是一种经济上的融洽关系,它将保证全世界每一个国家的居民都过健全的、和平时期的生活。

第四是免除恐惧的自由——这种自由,就世界范围来讲,就是世界性的裁减军备,要以一种彻底的方法把它裁减到这样的程度:

务使世界上没有一国家有能力向全世界任何地区的任何邻国进行武力侵略。

——富兰克林·罗斯福《国情咨文》(1941年1月)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洛克“自由”思想的内涵。

(6分)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成亚当·斯密产生这一思想的原因。

(6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斯福自由思想的特点,并结合二战后史实说明这一思想的实践。

(13分)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0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公共行政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