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 复习重点.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896527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25.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 复习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教育学 复习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教育学 复习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教育学 复习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教育学 复习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学 复习重点.docx

《教育学 复习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 复习重点.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学 复习重点.docx

教育学复习重点

一、问题简答

1.学校教育产生的条件

① 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② 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

③ 文字的产生和知识的记载与整理达到了一定程度,是人类的间接经验传递成为可能;

④ 国家机器的产生,需要专门教育机构来培养官吏和知识分子。

2.概括杜威教育思想的核心内涵。

① 教育即生活,教育的过程和生活的过程是合一的,而不是为将来的某种生活做准备;

② 教育即个人经验的增长,教育在于让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增长自己的经验,这是教育的最终目的;

③ 教育是生活,是个人经验的增长过程,其原因在于学校就是一个雏形的社会,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实际上就是一个在社会成长的过程。

④ 教育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创造力的发挥,提倡让儿童在学习的过程中独自探讨、发现。

而教师只是学生成长过程的帮助者。

3.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主要观点。

①从劳动能力上看,人的全面发展指的是体力与脑力协调发展,劳动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前提,人的劳动要以一定的劳动能力为前提,劳动按其性质分为脑力与体力。

②从社会关系来看,它是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占有,它不仅仅包括体力与脑力,而且还包括一个人的道德、人格等。

③从人的解放来看,它是个人和全体社会成员在社会关系的占有,人的全面发展最终促进的是社会的全面发展。

综上,马克思指出人的全面发展是个人和全体社会成员以体力和脑力的充分协调发展为目标的精神、道德、情感等各方面全面和谐发展。

4.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规律有哪些?

(1)阶段性:

人的一身分为八个阶段;乳儿期,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少年期,青年期,成年期,老年期。

要根据不同的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与教育内容。

(2)不平衡性:

身心同一方面的发展,在不同年龄阶段中具有不平衡性;身心不同一方面的发展,由于发展速度,在较早年龄阶段已达到较高的水平,具有不平衡性。

故要抓住关键期,及时施教。

(3)个体差异性:

人的生理结构,思维方式都有差异,故因材施教,把握好个体差异性。

(4)互补性:

指人某一方面的技能缺失,另一方面的技能会得到超常的发挥。

要帮助使学生树立自信心,正确的认识自我

5.我国现行的学制结构。

我国《教育法》第二章指出:

我国现行的学制结构为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

从层次上来看;我国现行的学制结构为:

幼儿教育(3——6、7岁)、初等教育(义务教育)、中等教育(全日制普通中学)、高等教育。

从类型上看;我国学制结构为初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

6.简述校本管理内涵与特征

校本是以学校为本位,即学校相对于教育管理部门是管理主体,具有独立性、创造性与自主性。

管理就是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校本管理是指以学校为基础或以学校为本位的教育管理方式,强调教育管理重心的下移,学校成为自我管理、自主发展的主体,从而提高学校管理的有效性。

特征:

美国著名教育家戴维将校本管理的特征概括为“校本管理=自主+共同决策”

7.制约课程内容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社会生产力、科学文化发展水平,个体差异,课程理论)

(1)社会发展的要求。

学校课程直接受制于教育目标与培养目标的规定,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直接反映了现代社会对个人能力的需要与要求,因此,课程的设置受一定时期的社会发展的要求。

(2)人类文化与科学文化发展水平。

课程反映的是具有高度科学价值和实践价值科学体系,它应考虑学科的完整性,反映科学发展水平,以保证课程的科学性与系统性。

(3)人的身心发展。

教育的客体、主体是人,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与个体差异性等方面的特征,课程的设置一方面受社会要求的影响,另一方面更受学习的主体学生身心发展的影响。

(4)课程理论。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其理论基础,都受具体的理论所影响,课程也不例外,课程受一定的课程理论的影响,如杜威的儿童中心理论,马斯洛的人本主义理论,夸美纽斯的学科中心理论等。

8.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间有何关系?

德育是教育者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道德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主动的、积极的进行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使其养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

德育与思想品德教育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区别】

从活动的主体来看;德育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边的活动,思想品德教育是个人身心发展的过程。

从影响因素来看;德育的过程接受道德规法的影响。

思想品德教育个体接受外界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

从影响的结果来看;德育的过程是使受教育者形成社会所需要的思想品德。

而思想品德的形成结果可能与社会要求的不一致。

【联系】德育的进行需要以一定的思想品德为基础,而思想品德离不开德育的影响。

从受教育者角度来看,德育的过程也是受教育个体思想品德形成过程。

9.简述夸美纽斯《大教学论》主要内容

《大教学论》是近代最早的一部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的教育学著作。

在这本书中,他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建立合适学生年龄特征的学校教育制度,论证了班级授课制,规定了广泛的教学内容,提出了教学的便利性、彻底性、简明性与迅捷性的原则,高度评价了教师的职业,强调了老师的作用。

11.教育的基本属性有哪些?

(1)永恒性:

教育伴随人类产生而产生、发展而发展,将永远存在,只不过不同时期的教育及其具体的形态结构、内容与方法有所差异而已

(2)生产性:

教育活动类似于其他劳动过程:

社会教育投入、教育生产过程、教育劳动结构呈现,这是一个完整的生产过程,是关于人类智能与人类文化的再生产。

(3)历史性:

每一具体历史时期的教育具有不同的历史形态和特征。

(4)继承性:

后一历史时期的教育往往是对前一时期的继承与发展

(5)相对独立性:

在关于客观事实的教育内容、教育的方法手段、教学过程的认识规律等方面,教育具有强大的独立性。

(6)长期性:

无论是一个教学过程还是一个个体的教育生长,其时间周期都比较长。

(7)民族性:

不同民族的教育具有自己的民族特点,如民族语言教学、传授本民族的文化心理,传统等,当保持教育的民族性和国际性达到对立中的统一,民族才不会再国际潮流中迷失自我,并保持人类文化教育的多元性。

12.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哪些基本关系?

(1)教师与学生:

教学需要构建平等、互动、共同发展的师生关系,这种关系是对话关系,是双向和交互作用,互惠的。

(2)教与学:

教与学的关系是平等、动态、民主的交往关系,是基于“对话”基础上的教学活动。

教师的教是为了服务于学生的学。

(3)知识与能力:

教学要紧密联系社会和生活,从做中学,把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发展统一起来。

(4)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

这是人类个体认识获得的两种基本途径,各有优点和不足,在教学中,要强调从课本中掌握间接知识的同时,给予学生自我探究,自我掌握的直接获得经验的乐趣。

(5)动手与操作:

这是教学系统运作的两个侧面。

教学活动既要有动力来发动和维持,又要有一定的程序、方法、形式来具体操作。

(6)科学与人文:

理想的教育发展观应建立在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整合的基础上。

13.学校管理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1)教学管理。

学校管理的核心内容是对教学的组织和管理。

教学管理一般包括课程编制、教学人员的在职训练和教学评估。

(2)学校人事管理。

学校人事管理包括学校人员的招聘、工作安排和人员开发以及辞退等。

(3)校务管理。

如编制财政计划和学校预算,校舍、校产的维护和维修,校园的绿化和美化等

(4)学生管理。

包括学生行为管理和班级管理。

14.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包括哪些方面?

我国教育目标的培养方向:

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坚持思想政治道德与科学文化素质的统一。

培养内容: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体力与智力和谐发展。

适应时代要求,强调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

现阶段我国教育目标的内容: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

15.如何界定学生的本质属性?

(1)学生是主体的人

(2)学生是发展的人

(3)具有潜能的人

(4)完整的人

(5)个性化的人

16.教学设计有哪些基本程序?

(1)确定教学目标;

(2)进行教学分析;(3)确定起点行为;(4)编写教学具体目标;(5)设计准参照试题;(6)开发教学策略;(7)开发与选择教学材料;(8)设计与实施形成性评价(9)进行教学调整;(10)设计与实施终结性评价。

17.有关教育起源的理论有哪些?

神话起源说、生物起源论、心理起源论、劳动起源论、生活起源论

18.教育的属性、功能有哪些?

基本功能:

影响人的发展

扩展功能:

影响社会的发展

二、观点辨析(共3题,10分/题,共30分)

1.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

这个观点不正确。

它夸大了遗传因素的作用。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遗传在人的身心发展过程中不起决定性的作用,一个人的发展很大一部分取决于后天的教育和环境。

“狼孩”的例子说明如果离开了社会的生活条件和教育的影响,即使有遗传素质,但也会想禽兽一样,没有语言、思维。

可见必要的遗传系统并不能从根本上决定一个人的发展,遗传素质的差异也不能决定一个人后天的成就大小。

在现实条件下,不同的教育条件、教育程度或教育专业很大程度的影响着不同的人,并导致他们身心发展的水平、性质、领域等方面的差异。

2.教育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促进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这个观点是对于教育概念的界定。

与教育的本质是一致的。

(1)抓住教育的基本矛盾。

教育中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活动就是解决自然人和社会人的基本矛盾:

人类欠成熟和社会既成熟

(2)凸显教育的目的。

通过个体的社会化形成共性;通过社会的个体化形成个性,兼顾了社会和个体两方面的要求。

(3)展现教育的过程。

教育个体的社会化与社会知识技能、法律道德的个体化揭示了教育的过程性。

(4)揭示教育的诸多属性。

教育是“个体,社会”的交往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个体和社会影响之间的作用是互动的,在教与受教的过程中个体的发展通过社会性的,主动的交往得以实现。

(5)包含了广义和狭义教育的概念。

广义教育是指有目的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一切活动,包括各种各样的教育;狭义的教育专指学校教育。

它是一种系统性影响个体发展的活动。

3.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

这是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的一句名言。

社会或学生对教师的角色的期待不同,故而

每一种教师的角色是不同的。

一般来说教师的角色规范具有时代性和普遍性。

时代性是指: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革,教师的角色也会表现出动态的特点,往往需要进行必要的概念更新,使之具有时代感和生命力,体现出社会与时代对教育与教学的要求。

普遍性是指“教书育人”对所有教师的职业要求,每个教师都应普遍适应,每个教师都应该朝这个目标努力。

4.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是人类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表现。

正确。

(1)由于文化是教育的内容,所以文化水平必将影响教育发展水平。

古代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较为低下,人类文化发展水平较低,所以教育的发展水平也就停留在原始宗教教义的发展层面。

近代社会和现代社会文化水平主要处于自然科学领域,所以决定教育也就集中在学习自然科学,反思科学,创新科学的角度上。

人类的文化水平越高,教育水平也就随之提高。

(2)文化传统制约教育活动。

文化传统由价值体系、知识经验、思维方式、符号语言组成,它影响着教育的诸多方面,由于文化传统不同,各国家实施教育活动的方式也存在一些差异。

(3)文化变迁影响教育发展变革。

文化规定了教育的基本方向,而当今文化的“全球化”决定了教育要与时俱进及时吸收世界范围内的先进文化和教育理念,医治传统教育弊病,促进教育体制的改革。

5.课程开发是专家学者的事,教师和学生只是课程的实施者。

不对哦,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实践者,不是实施者。

实践过程中检验课程的效果,效果反馈课程开发的结果。

教师和学生对课程开发起到间接作用。

新课程不仅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师的角色要转变。

一、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教师即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教师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时代性的角色特征,是教师角色特征中的核心特征。

其内涵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

教师不再是只传授书上现成的知识,而是要指导学生懂得如何获得知识,掌握获取知识的工具以及学会运用知识去处理各种信息。

第二,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

不仅传播知识,而且要成为学生健康心理、健康品德的促进者、催化剂,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适、自我选择。

二、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

三、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同时确立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管理政策,这就要求课程必须与教学相互整合,教师必须在课程改革中发挥主体性作用。

教师不能只成为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教师更应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为此,教师要形成强烈的课程意识和参与意识,改变以往学科本位论的观念和消极被动执行的做法;教师要了解和掌握各个层次的课程知识,包括国家层次、地方层次、学校层次、课堂层次和学生层次,以及这些层次之间的关系;教师要提高和增强课程建设能力,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在学校、在课堂实施中不断增值、不断丰富、不断完善;教师要锻炼并形成课程开发的能力,新课程越来越需要教师具有开发本土化、乡土化、校本化的课程的能力;教师要培养课程评价的能力,学会对各种教材进行评鉴,对课程实施的状况进行分析、对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定。

  四、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

  随着社会发展,学校渐渐地不再只是社区中的一座“象牙塔”而与社区生活毫无联系,而是越来越广泛地同社区发生各种各样的内在联系。

一方面,学校的教育资源向社区开放,引导和参与社区的一些社会活动,尤其是教育活动。

另一方面,社区也向学校开放自己的可供利用的教育资源,参与学校的教育活动。

学校教育与社区生活正在走向终身教育要求的“一体化”,学校教育社区化,社区生活教育化。

新课程特别强调学校与社区的互动,重视挖掘社区的教育资源。

在这种情况下,相应地,教师的角色也要求变革。

教师的教育工作不能仅仅局限于学校、课堂了。

教师不仅仅是学校的一员,而且是整个社区的一员,是整个社区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建设的共建者。

因此,教师的角色必须从仅仅是专业型教师、学校型教师,拓展为“社区型”教师。

教师角色是开放型的,教师要特别注重利用社区资源来丰富学校教育的内容和意义。

6.德育过程是长期的、反复的、不断提高的过程。

(1)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养学生的政治立场、世界观、人生观、道德品质、高尚情操,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需要长期的塑造和影响的过程。

(2)德育过程又是一个反复的过程。

这是由于一方面学生在逐步健康地成长过程中,初步形成起来的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还可能受到不良思想和坏的道德品质的影响和侵蚀。

出现优良思想与不良思想曲折斗争的过程。

(3)另一方面在学生品德形成过程中学生思想上已有的旧的矛盾解决了,又会在前进中产生新的矛盾,有些已经改正的缺点和纠正的错误,在新的环境下又以另外的形式表现出来,出现重犯或反复现象。

但是这种反复往往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存在着点滴进步的反复。

可见,德育过程是一个渐进的、反复的、不断提高的过程。

//

7.现代教育学就是现代社会的教育学。

现代教育学这一说法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是时间概念即是现代时期的教育学.所注重的是教育与现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之间的关系。

二是价值概念将教育学理解为“现代教育”之学也就是指教育学本身所体现出来的现代性.如理论基础的多元化,理论系统化和多元化,元教育理论的产生等等。

8.学校文化即校园文化。

广义上,二者是一致的,都指出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上,“校园文化”侧重指以学生为核心的精神文化生活,而“学校文化”则突出的是学校整体所特有的精神环境与文化氛围,也就意味着不仅只是学生特点的文化,而是强调学生及学校全体人员共同形成的文化。

其内涵要比“校园文化”丰富。

因此,从一般意义上来讲“学校文化”在广义上是包括“校园文化”的。

而在微观和中观的层面上,它又是与“校园文化”的性质是完全不能等同的,“学校文化”确切来说是组织文化,是从管理学和社会学的角度出发,“校园文化”则是一种小社区文化,是从文化学的角度出发。

9.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

该观点错误。

从性质上看,课外活动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他的任务在于根据自己的特点组织和指导学生的课余生活,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积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

而课堂教学它是教师给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全过程,以传输教育知识、技能从而实现教育目标为任务。

从主体参与来看,课外活动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自身兴趣爱好,自觉参与的活动,而教学活动是教学任务规定下的教育活动。

10.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知过程。

该观点正确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知形式,其特殊在于,它是学生个体的认识,是由教师领导未成熟的主体通过学习知识间接认识世界。

学生认识的特殊性表现在以下方面。

(1)认识的间接性。

学生学习的内容是已知的间接经验。

并在教学中间接地去认识世界。

(2)认识的交往性。

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成的双边活动。

教学活动是发生在师生之间的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

(3)认识的教育性。

教学过程中的认识追求与实现着学生的知、情、行、意的协调发展与完善人格的养成。

(4)有领导的认识。

学生的个体认识始终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

12.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一个人,人是教育的产物。

(1)教育的作用:

a.夸美纽斯把教育看做改造社会、建设国家的手段,b.而且他认为只要接受合理的教育,任何人的智力都能够得到发展。

(2)教育对人的发展具有二重性——规训奴役和启蒙超越的作用。

A.塑形规训个体,使之朝着施教者施教方向发展,失去独立自主充当他人的工具和奴隶。

B。

对主体的启蒙,使之获得自我发展的能力,超越个体甚至社会的现状,从而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

13.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

正确。

作为育人者,如果自身没有渊博的学识,不去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就无法满足学生的求知需求,无法真正做到“传道,授业,解惑”。

二十一世纪的教育需要教师有广泛深厚的基础知识,扎实系统的专业知识,全面准确的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知识,否则就算不上素质过硬的教师,因而也无从担负得起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的重任。

教师只有勇于实践,善于总结规律,不断地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才能以自己满满的“一桶水”来满足学生“一碗水”的需求。

14.

教师个体专业化的过程就是取得教师资格证书的过程。

15.教育公平与教育效率是可以兼顾的。

16.课程即学校开设的全部学科的总和。

这种观点是片面的。

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该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

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老师所教授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

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

17.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

18.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

(实用主义的核心内容)

19.教育中如何辩证地看待人性问题。

要认识到人性具有复杂性,坚持人性中性。

对于善的,要及时鼓励,使其保持,以关爱之心善待;对于恶的,要及时矫正不良行为,必要时要严惩。

20.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21.网络消解消解教师权威。

三、论述题(共2题,15分/题,共30分)

1.试论述当前国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

(1)建立国家课程标准,统一中小学课程的质量要求;

(2)大力提倡课程设置综合化,适度减少分科课程,普遍用“学习领域”代替“学科”的概念。

(3)调整培养目标,使新一代国民具有适应21世纪社会、科技、经济发展所必备的素质。

(4)课程内容进一步关注学生经验,反映社会、科技最新进展,满足学生多样性发展需要;

(5)积极变革教学方式,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6)拓展传统的教材观,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

2.信息化时代,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运用日益广泛,促进了教育的全面改革,试论述信息技术对教育改革的影响方式,以及信息化背景下的教育改革趋势。

一、影响方式:

1.影响教育内容。

信息化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更新周期缩短,这促使教育内容不断更新。

2.影响教育模式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科学技术革命使教师借助于多媒体教学辅助技术对教学重新处理,并采用现在教育技术向学生传授知识。

从而衍生出“教师—教学内容或教材(文字教材或音像教材)—教育技术手段和教育方法—学生”的新型教学模式。

3.影响教育改革进程。

信息技术促进了教育改革步伐。

二、三大趋势:

a.信息化背景下的教育改革将加速教育系统的改革,呈现出教材多媒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活动合作化、管理自动化、环境虚拟化的特征

b.教育信息化的特点更加突出。

以变革教学方式、学习方式为根本目标的教育信息化,其扩散过程包含个体层次的文化吸收与整合(教育者、被教育者接受新型文化、新事物的过程)。

c.教育信息化将呈现出服务型业务特征,传统的教学就其过程而言,是一个人际互动的过程。

3.结合当前中小学课堂教学中的突出问题,以及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时代要求,论述推动中小学从传授式教学向发现式教学转变的意义与途径。

①传授——接受教学:

是指教师通过语言传授和示范操作使学生接受、掌握系统知识与技能的教学。

讲授式教学法一直在课堂中普遍采用。

②问题——发现教学:

是指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对问题的独立研究来发现、获取知识的教学。

在教学过程和教学目标上,注重学生的“发现学习”。

以其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为主要特征,学习过程中,学生在原有的认知基础上,其元认知、动机、行为都能得到积极有效的参与。

③从“传授教学”向“发现教学”转变意义是:

问题--发现教学法更能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能培养学生大胆探索的能力和习惯;能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形成迁移能力;激发学习动机,是学生的学习由外在动机向内在动机转移。

克服“传授--接受教学”不利于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缺点。

更有利于传统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培养出更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

【转变的途径】新课标教育改革,翻转课堂,微课,实践活动等

4.论述教育目的、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

教育目的(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是不同层次的教育目标。

教育目的最宽泛,层次最高,指导范围最广,它是一个长期的目标;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是最具体的,它的制定必须要考虑到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要求;

1.教育目的是一定社会培养人的总要求。

2.课程目标是根据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而提出的课程的具体价值与任务指标。

3.教学目标则是课程目标在课程实施中的具体化。

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是层层分化,逐步具体化的过程。

5.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

请论述德育过程中如何贯彻“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这一原则。

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是指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既要尊重、信任学生,又要按照社会主义思想准则和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