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精编高中人教版选修一高中历史第九单元戊戌变法 第1课同步习题及解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894487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82.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精编高中人教版选修一高中历史第九单元戊戌变法 第1课同步习题及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最新精编高中人教版选修一高中历史第九单元戊戌变法 第1课同步习题及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最新精编高中人教版选修一高中历史第九单元戊戌变法 第1课同步习题及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最新精编高中人教版选修一高中历史第九单元戊戌变法 第1课同步习题及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最新精编高中人教版选修一高中历史第九单元戊戌变法 第1课同步习题及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精编高中人教版选修一高中历史第九单元戊戌变法 第1课同步习题及解析.docx

《最新精编高中人教版选修一高中历史第九单元戊戌变法 第1课同步习题及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精编高中人教版选修一高中历史第九单元戊戌变法 第1课同步习题及解析.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精编高中人教版选修一高中历史第九单元戊戌变法 第1课同步习题及解析.docx

最新精编高中人教版选修一高中历史第九单元戊戌变法第1课同步习题及解析

第1课 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

[课要求] 了解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

一、《马关条约》的签订与民族危机的加深

1.背景

(1)《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侵略势力开始进入中国。

(2)欧美帝国主义列强扩大对华政治侵略与经济掠夺。

2.表现

(1)经济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

①奴役性借款:

清政府向俄、法、英、德等国举借了附有政治条件的大借款。

②争夺在中国修筑铁路的权利。

③开设工厂。

④开采矿山。

(2)政治侵略——瓜分中国。

①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

②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3.影响

中华民族面临空前严重的危机。

[归纳总结]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进一步加紧对外扩张,资本主义国家侵略中国体现出新的特点——以资本输出和瓜分为目的,使中国面临更加严重的民族危机。

习西方资本主义的社会政治制度,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挽救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已经成为时代的要求。

二、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1.清政府的统治危机

(1)财政危机

①原因

.从1896年起偿还借款。

b各地的洪涝灾害。

②应变措施:

节支增收。

③结果:

遭到了官员的抵制,成效甚微。

(2)政治危机:

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更加激。

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1)原因

①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中国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爱国工商人士发出“实救国”的呼声与主张。

③清政府允许民间设厂。

(2)表现:

出现了一些颇具规模的厂矿企。

(3)存在问题

①民族工无力与实力雄厚的外国在华资本及其廉价商品竞争,随时都有破产和倒闭的危险。

②民族工面临国内封建势力的压迫。

(4)影响

①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迫切要求实行政治变革,改善社会环境,为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

②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为维新变法运动奠定了经济基础。

[历史认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两面性的特点是由其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决定的。

一方面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因而具有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本国封建主义压迫的要求,即革命性。

另一方面,它又同外国资本主义和国内封建势力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具有相对妥协的一面,即妥协性。

主题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1.原因:

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中国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爱国工商人士发出“实救国”的呼声与主张;清政府允许民间设厂。

2.影响

(1)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迫切要求实行政治变革,改善社会环境,为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

(2)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为维新变法运动奠定了经济基础。

材料一 从19世纪70年代到甲午战争前,民族资本新开设的资本在1万元以上的工矿企有50余家,平均每年新设厂约为两家;投资总额合计470万元,每年新增投资额平均约20万元。

民族工主要分布在缫丝、棉纺织、面粉、火柴、造纸与印刷、船舶修造、机器制造以及采矿等几个行部门。

材料二 1895~1913年,资本在10万元以上的新建工矿企全国有549家。

1894~1913年,民族资本工发展的平均速度为15%。

……中国近代民族工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内地很少,绝大部分是轻工,如缫丝、纺纱以及其他日用品工,采矿、冶金、机器制造等重工则很少。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70年代到甲午战争前中国民族工发展的特点。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民族工发展出现什么新的变?

结合所知识,分析其原因。

答案 

(1)发展缓慢(企量少、投资总额少),以轻工为主。

(2)变:

新建工矿企多,资本增加,民族工发展速度加快。

原因:

①甲午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列强向中国大量输出资本,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为民族工的发展创造了某些客观条件。

②在严重的民族危机刺激下,许多人纷纷呼吁“设厂自救”“实救国”。

③在内外交困的严峻形势下,清政府鼓励民间设厂。

                   

1.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大借外债的主要目的是(  )

A.偿还对日赔款B.筹措资金发展民族工

.大规模修筑铁路D.筹措资金镇压人民革命

答案 A

解析 通过甲午战争,日本从中国索取了二亿三千万两白银,相当于清政府每年财政收入的三倍。

为支付赔款,清政府不得不大借外债。

2.列强在中国开设工厂给中国带的最严重影响是(  )

A.中国资被掠夺

B.直接剥削中国劳动力

.把中国卷入资本主义市场

D.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的发展

答案 D

解析 列强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直接利用中国廉价的原料和劳动力,将商品倾销到中国内地,这使得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发展缺少原料、劳动力、市场等,阻碍了其发展。

3.面对日益严重的财政危机,下列哪一项不是清政府采取节支增收的措施(  )

A.增加税收额度

B.降低官员薪俸

.裁减军队

D.将沉重的负担转嫁到人民身上

答案 D

解析 清政府为缓解财政危机而采取的措施损害了官僚的利益,遭到官员的反对,并转嫁负担,导致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进一步激。

D项是结果而非措施。

4.下列有关19世纪末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苏纶纱厂是其代表

B.为维新变法运动提供了经济基础

.仍然无力与外国资本和商品竞争

D.列强资本输出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资本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生分析能力。

建立在不平等条约基础上的列强资本输出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5.观察下列图片:

请回答:

(1)三幅图片分别反映了19世纪末中国怎样的社会现象?

(2)三幅图片说明了戊戌变法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兴起的?

答案 

(1)图一反映了19世纪末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图二反映了外债、税收是压在人民身上的沉重负担。

图三反映了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进入一个新时期,出现了一些如苏州的苏纶纱厂等颇具规模的厂矿企。

(2)①列强侵华加剧,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②清政府统治出现危机。

③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解析 第

(1)问注意题干的限制时间“19世纪末”;第

(2)问结合图片反映出的政治、经济状况分析总结。

基础巩固                   

1.19世纪末,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的基本方式是(  )

A.开设银行和争当中国的债主

B.在中国投资筑路和开办工厂

.大量倾销工品和资本输出

D.控制中国的海关和其他税收

答案 

解析 A、B两项均属于列强资本输出的表现,D项在甲午战争前已经发生,项包含了A、B两项的内容,陈述更准确。

2.下图是19世纪末法国发行的一张明信片,

它形象地反映出当时(  )

A.国际局势的日趋紧张

B.列强对中国的瓜分和争夺

.中国清政府腐朽无能

D.清政府的财政被列强控制

答案 B

解析 明信片中图画的内容是列强将一张写有中国字样的地图分割,这是19世纪末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真实写照。

3.19世纪末,列强加紧侵略中国,中华民族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

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与19世纪中期相比侵华的主要角色发生重大变

B.资本输出取代了商品输出

.19世纪末中国面临从半殖民地沦为殖民地的危机

D.参加侵华的国家空前增多

答案 B

解析 19世纪中期,列强侵华以商品输出为主,这是由工资本主义发展所决定的。

19世纪后半期,在第二次工革命的推动下,列强侵华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但这一时期商品输出仍然是列强对外侵略的重要方式。

4.《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对华经济侵略进入一个新阶段。

这主要体现在(  )

A.列强在华开设银行B.列强在华投资修路

.列强以资本输出为主D.列强控制中国海关

答案 

解析 19世纪末,资本主义各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国家对外经济侵略的方式以资本输出为主,选项中的开设银行、投资修路等就是资本输出的方式,控制中国海关是政治性贷款所附的苛刻条件。

5.20世纪初,中国铁路交通迎了第一个发展高潮,包括卢汉铁路在内的几条铁路动脉先后建成通车。

这一时期铁路交通的发展(  )

①是洋务运动的重要成果 ②受到了列强资本输出的促进 ③加强了列强对中国的控制 ④客观上有利于近代中国生活方式的改变

A.①②③B.②③④.①③④D.①②④

答案 B

解析 洋务运动是19世纪60~90年代,由地主阶级洋务派掀起的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运动。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国的惨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因此,①的叙述明显是错误的。

6.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准各省广开民厂”的主要目的是(  )

A.洋务运动的刺激

B.民族资产阶级的强烈要求

.扩大税,解决财政危机

D.抵制列强经济侵略

答案 

解析 甲午战争后,清政府面临严重的财政危机。

为了扩大税,解决财政危机,清政府允许民间设厂。

能力提升

7.下列关于19世纪末清政府统治状况的表述,错误的是(  )

A.列强掀起的瓜分中国的狂潮加深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

B.清政府为解决财政危机,加强鸦片税的征收

.清政府采取的解决财政危机的措施挽救了其统治危机

D.清政府的统治危机推动了戊戌变法的到

答案 

解析 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面临严重的内忧外患,为此其在军事、经济及财政等方面进行了一次改革,这些措施仅仅是为了缓解财政危机,整体的社会改革措施并未配套进行,因而收效甚微,而且官吏的腐败,加重了百姓的负担,导致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进一步激。

8.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  )

①迫切要求发展民族工商 ②要求习西方资本主义的社会政治制度 ③领导农民暴动起义 ④掀起了一场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

A.①②③B.②③④.①②④D.①③④

答案 

解析 本题考查民族资产阶级的主要活动。

③表述不符合史实,民族资产阶级的本质决定了其不可能依靠农民,更不会领导农民暴动。

9.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对中国社会进步影响最大的因素是(  )

A.使中国出现了近代工

B.产生了新兴的阶级力量

.阻止了外国经济侵略

D.延缓了中国半殖民地的进程

答案 B

解析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不仅产生、发展了资产阶级力量,而且也壮大了无产阶级力量,这是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动力。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甲午战争前后中国的近代企

时间

类别

厂矿

资本额

(千元)

占总资本额

的百分比

甲午战

争前

商办

53

4704

224%

官督商办、

官办

19

16208

776%

甲午战

争后

商办

63

12465

70%

官督商办、

官办

18

5345

30%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二 据统计,19世纪末,华商在上海创办了6家丝厂,资金总额120万元,而同一时期,法国商人在上海开办的宝昌丝厂一家就有资本110万元,接近上海六家华商丝厂资本的总和。

材料三 19世纪90年代初,天津武举李福明办有一家机器磨粉厂,因不满官府衙门的勒索到官府讲,结果被以“私设磨房”、“哄闹官署”等罪名,“交刑部照例治罪”,他的机器磨房也因此被迫关闭。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现象出现的原因有哪些?

(2)从材料二、三中可以看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的发展存在哪些问题?

答案 

(1)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中国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爱国工商人士发出“实救国”的呼声;清政府允许民间设厂。

(2)一是无力与实力雄厚的外商企进行竞争,随时有破产和倒闭的危险;二是受到封建势力的压迫。

【思之窗】(教材第124页)

根据上述内容,想一想,为什么说《马关条约》加深了中华民族的危机?

提示 

(1)清政府承认日本控制朝鲜,使日本终于实现了二十多年梦寐以求的扩张目,并把朝鲜变成入侵中国的桥头堡。

(2)条约规定了巨额战争赔款,加上后“赎还”辽东半岛的款项,清政府除了进一步搜刮人民外,只得大借外债,而列强通过附有苛刻政治条件的贷款,进一步加强了对中国的控制和掠夺。

(3)条约允许日本在华直接设厂,西方列强援引“利益均沾”的特权,同样享有这项权利。

甲午战争后,列强便争先恐后地到中国开设工矿企或修筑铁路,直接掠夺中国的原料和劳动力,沉重打击了尚未成长起的中国民族工商,阻碍了中国生产力的发展。

(4)四个新通商口岸的开放和内河航行特权的攫取,使各国得以深入长江流域的广阔地区,直接掠夺那里丰富的资和倾销商品,加深了中国经济的半殖民地。

(5)条约的割地规定,使中国失去大片土地,使百万台湾同胞,长期处于日本殖民统治的深重灾难之中。

中国民族危机日益严重。

【探究习总结】(教材第127页)

一、本课测评

1.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主要反映在哪些方面?

提示 西方列强通过资本输出(争做中国债主,商品输出,掠夺原料、土地、劳动力,争夺修筑铁路和开采矿山的权利,开设银行等)、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瓜分中国。

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暂时缓和了列强争夺中国的尖锐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列强建立了共同宰割中国的同盟。

2.简述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基本状况。

提示 甲午战争后商办企在总资本额上占中国产资本总的70%,而官督商办、官办企仅占有30%。

说明当时出现了一个兴办民族工的浪潮,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

但是中国民族工的发展是艰辛而缓慢的。

随着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加深,民族工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下,依然举步维艰。

二、习延伸

阅读与思考:

你是否能结合梁启超这段话,分析一下甲午战争后中国所面临的危机。

提示 条约规定了巨额战争赔款,使清政府除了进一步搜刮人民外,只得大借外债,而列强通过附有苛刻政治条件的贷款,进一步加强了对中国的控制和掠夺。

割地规定,不但使中国失去大片国土,而且使百万台湾同胞,长期处于日本殖民统治的深重灾难之中,中华民族处于危难之中。

这一危机深深地刺激了统治者,促使更多的人发愤图强。

当时,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不仅要求引进西方先进的技术,而且要求习西方资本主义的社会政治制度,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挽救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从而掀起了拯救民族危亡的维新变法运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