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文波可公度性理论.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891992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3.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翁文波可公度性理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翁文波可公度性理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翁文波可公度性理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翁文波可公度性理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翁文波可公度性理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翁文波可公度性理论.docx

《翁文波可公度性理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翁文波可公度性理论.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翁文波可公度性理论.docx

翁文波可公度性理论

可公度性理论是已故中科院院士、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预测专业委员会主任翁文波先生独创的一种预测理论体系。

翁先生运用可公度性理论成功预测出了:

1982年到1983年在华北地区发生的大旱;1991年长江、淮河流域的特大洪涝灾害;1991、1993、1994年美国、日本的多次地震。

由于翁文波先生在远程预测地震、洪涝、干旱等方面的卓越贡献,因而被科学界誉为中国天灾预测的"开山大师"。

翁文波先生主要是用由可公度性理论而建立的可公度性公式来预测天灾的发生时间的,常用的公式有三个:

公式[1]:

N=A+(B-C)

公式[2]:

N=A+B+(C-D)

公式[3]:

N=A+(B-D)+(C-E)

公式中A、B、C、D、E为以前的重要历史数据,N为预测的未来时间。

如预测股市,A、B、C、D、E则为以前形成顶部或底部的时间,N就为预测的形成重要转折点的时间。

沪市历年形成全年顶部的时间分别为:

[沪市开市日[F90]为90年12月19日,我们先计算历年顶部距开市日[F90]的天数:

F92=[天

F93=[天

F94=[天

F95=[天

F96=[天

F97=[天

F98=[天

F99=[天

发现运用92年到97年的历史数据就可计算98年全年顶部及其它重要高点的形成时间。

98年有二个重要的高点:

[和[这两个时间分别能在公式[2]或公式[3]中用历史数据准确计算出来。

应用公式[2]:

N1=F93+F94+(F96-F95)=2723天

应用公式[3]:

N2=F92+(F96-F93)+(F97-F94)=2889天

从上文可知,[距F90的天数为2723天,通过计算[距F90的天数则恰为2889天

下面再用公式[2]看99年6月30日全年顶部能否用历史数据推算出来。

计算出最靠近6月30日的是计算值N3,N3=F92+F95+(F97-F94)=3110天

99年6月25日距F90的天数为3110天,从沪市K线图上可以看到,6月25日距全年收盘指数最高的6月29日仅二个交易日,距1756点全年顶部6月30日也只相差三个交易日。

通过以上计算可知,可公度性公式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沪市的顶部形成时间的规律,同样该公式也对判断沪市底部形成时间也有较高的准确性!

透过历史看现在,阳光下没有新鲜事,请学数学的高学历朋友在看完这篇文章后用神秘的可公度性公式测算08年的历史大底在哪天?

!

一位数学教师的发现

  1766年,一位名叫体丢斯的德国数学教师在给学生讲述太阳系概况时,要求学生将各大行星到太阳的平均距离记住。

可学生怎么也记不住这些毫无规律的数字。

体丢斯仔细分析了这些数据,发现并非无规律可循。

他先在黑板上写下一个数列,从第二个数开始,后一数正好是前一数的两倍,即:

  0,3,6,12,24,48,96,192......

  在每个数上加4,再除以10,便得到:

  10......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木星土星?

  以地球到太阳的距离为一个天文单位,其它数字正好是五个行星到太阳的平均距离,只有个天文单位处没有行星,土星以后也没有行星,因为当时知道的最远行星就是土星。

  体丢斯并没有认为这是个多么了不起的发现,不过把它当做一个教学生巧妙记忆数据的方法,所以当时没有传开。

直到1772年,德国天文台台长波德发现了它,觉得很有意思,才将它发表。

因此一般称它为"体丢斯-波德"定则。

  "体丢斯-波德"定则发表后,很快引起了天文学家的注意。

德国天文学家注意到,火星与木星之间的空隙非常大,按"体丢斯-波德"定则,天文单位处没有行星,似乎这里还有个行星没有被发现。

正在这时,传来了赫歇耳发现天王星的消息,天王星到太阳的距离为天文单位,跟体丢斯定则预言的基本一致,这更使天文学家坚信天文单位处应该有一个行星。

  后来的发现令天文学家有点失望,这地方没有发现大行星,但发现了一个由许多小行星组成的小行星带。

到1982年,这里被命名编号的小行星就达2297个,估计总数比这还要多得多。

这些小行星是一个大行星瓦解后形成的呢,还是尚未形成大行星的原始块呢?

这是天文学上一个有趣的问题,至今没有定论。

             可公度性

  人们在发现了"体丢斯-波德"定则后,又发现,太阳系的一些卫星也不是杂乱无章地分布的,也具有某种规律。

  如木星的三个卫星到主星的距离X

(1),X

(2),X(3)服从下式:

  2(X(3)-X

(2))=X

(2)-X

(1)

  而土星的四个卫星则服从:

  4X(4)+X(3)-5X

(2)=5(X

(2)-X

(1))

  太阳系的行星、卫星分布的这种规律,在数学上称作"可公度性"。

  假如有6,15,18三个数,问它们有什么特点?

谁都知道,它们都是3的整数倍。

如果有一些量,其每一个都是某一共同基础量或量度的整数倍,则称这些量具有可公度性,如6、15、18是可公度的,而6、17、√2则不具有可公度性。

  有些量,表面上看不具有可公度性,可对它们进行简单的加、减运算后就现出了可公度的"原形"。

如6,11,25,9,表面上看,不能同时被任何一个数除尽,但有6+11=17,25+9=34,其结果都是17的倍数,我们也称这些量具有可公度性。

可公度性是周期性的推广,周期性则是可公度性的特款。

可以说,可公度性是一种广义的周期性。

  各大行星到太阳的平均距离、某些卫星到主星的平均距离,也具有这种广义的周期性。

表面上看这些数据是不可公度的,但进行简单的加、减处理后就表现出了可公度性。

如将各大行星到太阳的距离减去再乘以10,其结果都是3的倍数。

上面所列的木星、土星的卫星的可公度式,实际上也是说这些卫星到主星的距离进行加、减处理后存在可公度性。

一个数乘以正整数是这个数的连续相加,所以当加法看待。

  人们知道,太阳系是在漫长的历史中由原始星云凝聚形成的,完全是自然的杰作,不受任何"神"的干预。

那么为什么这些行星和部分卫星"排列"得如此有规律呢?

其物理机制如何?

有什么理论意义?

这些可公度式到底有什么意义?

  这些问题没有人能够回答,很多人把这些关系当做经验公式写入文献中,不作深入探讨。

但是,有一位中国科学家却从中发掘出了新的意义,他的名字叫翁文波。

           翁文波和天灾预测

  翁文波(1912-1994)是我国石油科学的一代宗师,中国科学院院士,大庆油田的发现者之一。

  1966年3月8日,我国河北省邢台发生了强烈地震,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了严重损失。

4月27日,周总理专门请来李四光和翁文波两位科学家,委托他们搞地震预报。

  李四光不幸于1971年逝世,翁文波在文革中也失去了自由。

等到七十年代末,科学的春天来临,翁文波才又开始了在地震预测及天灾预测这个崎岖小路上的跋涉。

  在天灾预测中,翁文波对天文学中的可公度性给予了特别关注。

  翁文波认为,可公度性并不是偶然的,它是自然界的一种秩序,因而是一种信息系。

可公度性不仅存在于天体运动中,也存在于地球上的自然现象中。

           

(一)元素周期表中的奥秘

  元素周期表是门捷列夫等一批杰出的化学家探索自然奥秘的杰作,根据这个周期表,人们多次成功地预测和发现了新元素及它们的性质。

可其中还存在被我们忽略的奥秘吗?

  回答是肯定的。

翁文波发现,可公度性存在于元素周期表中。

  我们从元素周期表中取出前10个元素,它们的原子量用X(n)代替,如下:

  氢X

(1)=氦X

(2)=锂X(3)=

  铍X(4)=硼X(5)=碳X(6)=

  氮X(7)=氧X(8)=氟X(9)=

  氖X(10)=

  用可公度性"量"出它们具有如下一些关系:

  X

(1)+X(6)=几乎等于X

(2)+X(4)=

  X

(1)+X(9)=几乎等于X

(2)+X(8)=

  X(4)+X(9)=几乎等于X(6)+X(8)=

  几乎等于X(7)+X(7)=

  X(3)+X(8)=约等于X(5)+X(6)=

  X(5)+X(10)=约等于X(6)+X(9)=

  X(3)+X(7)=约等于X(10)+X

(1)=

  上述可公度式可用另外一种形式表示:

┼───────────────────────────────────┐

│氢X

(1)=│

│X

(2)+X(4)-X(6)=X

(2)+X(8)-X(9)=│

├───────────────────────────────────┤

│氦X

(2)=│

│X

(1)+X(6)-X(4)=X

(1)+X(9)-X(8)=│

├───────────────────────────────────┤

│锂X(3)=│

│X(5)+X(6)-X(8)=X

(1)+X(10)-X(7)=│

├───────────────────────────────────┤

│铍X(4)=│

│X

(1)+X(6)-X

(2)=X(6)+X(8)-X(9)=│

│X(7)+X(7)-X(9)=│

├───────────────────────────────────┤

│硼X(5)=│

│X(6)+X(9)-X(10)=X(3)+X(8)-X(6)=│

├───────────────────────────────────┤

│碳X(6)=│

│X

(2)+X(4)-X

(1)=X(4)+X(9)-X(8)=│

│X(3)+X(8)-X(5)=X(5)+X(10)-X(9)=│

├───────────────────────────────────┤

│氮X(7)=│

│X(4)+X(9)-X(7)=X(6)+X(8)-X(7)=│

│X(10)+X

(1)-X(3)=│

├───────────────────────────────────┤

│氧X(8)=│

│X

(1)+X(9)-X

(2)=X(4)+X(9)-X(6)=│

│X(5)+X(6)-X(3)=│

├───────────────────────────────────┤

│氟X(9)=│

│X

(2)+X(8)-X

(1)=X(6)+X(8)-X(4)=│

│X(7)+X(7)-X(4)=X(5)+X(10)-X(6)=│┼───────────────────────────────────┤

│氖X(10)=│

│X(6)+X(9)-X(5)=X(3)+X(7)-X

(1)=│

└───────────────────────────────────┼

  也就是说,每一个元素的原子量可由其它元素的原子量通过加、减运算推导出来(允许误差),这种表达式,翁文波称之为可公度性的一般表达式。

这个例子是用三个数据推导出一个数据,叫做三元可公度式,在另外一些例子中,存在五元、七元、九元等可公度式。

  既然每个原子量可由其它原子量通过三元可公度式推导出来,我们就可用它往外推,以预测某一元素的原子量。

假如我们不知道11号元素钠的原子量,则用以上方法外推,有:

  X(10)+X(3)-X

(2)=

  X(10)+X

(2)-X

(1)=

  X(9)+X(5)-X(3)=

  X(10)-X(6)-X(4)=

  X(8)+X(9)-X(6)=

  X(10)+X(9)-X(8)=

  钠的实际原子量为,外推结果是较为准确的。

如果用五元可公度式,结果更为精确:

  X(9)+X(9)+X

(1)-X(6)-X

(2)=

  X(9)+X(8)+X

(1)-X(4)-X

(2)=

  X(9)+X(7)+X(7)-X(6)-X(6)=

  X(8)+X(8)+X(4)-X(7)-X

(2)=

  X(6)+X(4)+X

(2)-X

(1)-X

(1)=

  这样,可公度性就可用来进行预测。

当然,一个可公度性式可能是偶然的,只有两个以上的可公度式存在,预测才具有一定价值。

         

(二)地震日期的可公度性

  唐山大地震发生时,翁文波正在北京的一座简陋的四合院里"靠边站",与外界几乎失去了联系。

但这次地震仍引起了他的极大关注。

后来,他收集了唐山一带历史记载的震级大于的地震时间,它们是:

  X

(1)=X

(2)=X(3)=  X(4)=X(5)=X(6)=  以12个月为一年,30日为1月换算,用可公度式求得概周期:

  X(4)+X

(2)-X(5)-X

(1)=  X(5)+X(4)-X(6)-X(3)=  平均四元周期约为:

△X=30年11月27日

  从X(6)外推一个周期,得到后一次地震时间可能是:

  X(6)+△X=  实际地震发生在1976年7月28日,震级。

  我们再看一个例子。

取1906年以后,世界曾发生的级以上特大地震12次,其时间(年、月、日)序列为:

  X

(1)=X

(2)=X(3)=  X(4)=X(5)=X(6)=  X(7)=X(8)=X(9)=  X(4)=X(5)=X(6)=  把上序列中的时间用分数年表示,可得下列可公度式:

  X(3)+X(6)=X

(2)+X(5)+

  X(4)+X(7)=X

(1)+X(11)+

  X(3)+X(9)=X(4)+X(5)+

  X

(2)+X(11)=X(4)+X(7)+

  X(9)+X(11)=X(5)+X(12)+

  X

(1)+X(12)=X

(2)+X(6)+

  X(7)+X(10)=X(8)+X(9)+

  X(3)+X(12)=X(4)+X(11)+

  这是一组非常整齐的可公度式,如果限定误差不大约年,则等式后面的小数可忽略不计。

用这组可公度式可以预测全球下一次特大地震的发生时间。

(三)一次影响深远的水灾预测

  现在我们来看看翁文波是怎样预测1991年华中、华东地区特大洪涝灾害的。

这次预测是以19世纪到20世纪中,华中地区历史上16次特大洪水年份中的6次为依据,它们是:

  X

(1)=1827(年)X

(2)=1849(年)X(3)=1887年

  X(4)=1909(年)X(5)=1931(年)X(6)=1969年

  这几个数值的可公度式为:

  X

(2)+X(3)=X

(1)+X(4)X

(2)+X(4)=X

(1)+X(5)

  X(3)+X(4)=X

(1)+X(6)

  X(3)+X(5)=X

(2)+X(6)=X(4)+X(4)

  这种结构,是可公度性的特款(相等的数自然是可公度的)。

以此类推,得

  X(7)=1991(年)

  X(7)+X

(1)=X(3)+X(5)=X

(2)+X(6)=X(4)+X(4)

  X(7)+X

(2)=X(4)+X(5)

  X(7)+X(3)=X(4)+X(6)

  X(7)+X(4)=X(5)+X(6)

  把上述可公度式表达成更为简明的形式:

┌──────────────────────────────────┐

│X

(1)=1827│

│X

(2)+X(3)-X(4)=1827X

(2)+X(4)-X(5)=1827│

│X(3)+X(4)-X(6)=1827│

┼──────────────────────────────────┤

│X

(2)=1849│

│X

(1)+X(4)-X(3)=1849X

(1)+X(5)-X(4)=1849│

│X(3)+X(5)-X(6)=1849X(4)+X(4)-X(6)=1849│

┼──────────────────────────────────┼

│X(3)=1887│

│X

(1)+X(4)-X

(2)=1887X

(1)+X(6)-X(4)=1887│

│X

(2)+X(6)-X(5)=1887X(4)+X(4)-X(5)=1887│

├──────────────────────────────────┼

│X(4)=1909│

│X

(1)+X(5)-X

(2)=1909X

(1)+X(6)-X(3)=1909│

│X

(2)+X(3)-X

(1)=1909│

┼──────────────────────────────────┤

│X(5)=1931│

│X

(2)+X(4)-X

(1)=1931X

(2)+X(6)-X(3)=1931│

│X(4)+X(4)-X(3)=1931│

├──────────────────────────────────┼│  X(6)=1969│

│X(3)+X(4)-X

(1)=1969X(3)+X(5)-X

(2)=1969│

│X(4)+X(4)-X

(2)=1969│

├──────────────────────────────────┼

│X(7)=1991(预测)│

│X

(2)+X(6)-X

(1)=1991X(4)+X(5)-X

(2)=1991│

│X(5)+X(3)-X

(1)=1991X(4)+X(4)-X

(1)=1991│

│X(6)+X(4)-X(3)=1991│

┼──────────────────────────────────┘

  这个预测发布在1984年出版的《预测论基础》一书的125页,当时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

七年后,一场特大洪涝灾害袭击了华东、华中广大地区,这才有人想起,一位石油科学家对这场洪水早有预料。

这次成功的预测影响十分深远,很多人从此对翁文波的天灾预测产生了浓厚兴趣。

            对沿海某地飓风海潮的预测

  山东涞州湾之滨有个小镇,从1862年建镇以来居民们一直靠打鱼、晒盐为生,尤其是盐业,是小镇的主业,小镇因此也成了山东的主要产盐地。

小镇生活总的来说安定详和。

但镇民们有个心头之患,每隔若干年(短则四、五年,长则近20年),该地区就要爆发一次飓风海潮。

  每当飓风海潮来临时,10级以上的东北风骤起,大潮汹涌而至,平地起水一至两米。

飓风海潮的袭击,轻则使船毁房塌,重则威胁人的生命安全。

如1939年8月31日爆发飓风海潮,当时仅700多户居民的小镇倒塌房屋数百间,毁船百余只,盐田几乎全部被淹,损失难以统计。

  关于飓风海潮还有一个小故事。

1922年12月,山东各地的盐商云集济南。

由于各地盐田丰收在望,货源充足,加上人民生活贫困,盐价不高,生意并不好做。

尤其是小盐商,多仰仗大盐商的收购。

  来自小镇的陆某是个大盐商,看着清淡的盐市,他正在考虑收购小盐商的多少盐为妥。

突然,他的家人从小镇发来一封电报,说涞州湾爆发飓风海潮,盐田大部分被淹。

当时电报是非常希罕的,只有上层官员和个别巨商有条件拍电报。

陆某看到电报,心中暗喜,但表面若无其事,对电报内容严加保密。

  第二天,他对来自家乡盐商的盐一律优惠收购,并预付定金,签订契约,要求按时交货。

小盐商对陆某感激不尽,急忙赶回小镇运盐。

等回到家,哪里还有什么盐,只见到白汪汪的大水。

  但契约已签,小盐商不得不等到第二年交货,但由于前一年的飓风海潮,第二年盐价猛涨,陆某因此大赚一笔。

  这样的故事只能发生在70年前。

今天,电话已进入寻常百姓家,电报成了逐渐被淘汰的通讯工具,少数人垄断信息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并且,国家气象部门一般会提前48小时对飓风海潮发出预报。

  但是,能不能提前几个月甚至几年对飓风海潮的来临时间作出预测呢?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对飓风海潮作出超长期预测,但如果我们利用可公度性这把"尺子"去"量"一"量"一百多年来每次飓风海潮的来临时间,就会发现并非毫无规律。

  根据当地水文站提供的资料,100年来该地区共发生飓风海潮9次(东北风9级以上,海潮高程3米以上,仅有飓风无海潮者不计,高程为黄海系),时间如下:

  X

(1)=1892年(11月)X

(2)=1914年(7月)X(3)=1922年(12月)

  X(4)=1939年(8月)X(5)=1952年(10月)X(6)=1964年(4月)

  X(7)=1969年(4月)X(8)=1980年(4月)X(9)=1992年(9月)

  分析这9次飓风海潮的来临时间,可发现其时间间隔的可公度性的基础量有两个:

30年和11年(以年份为主,兼顾月份,允许误差值为1年),见下式:

  X(3)-X

(1)=X(7)-X(4)=X(5)-X(3)=30

  X(5)-X

(1)=60

  X(8)-X(7)=11X

(2)-X

(1)=22X(7)-X

(2)=55

  X(7)--X

(1)=77X(8)-X

(1)=88X(9)-X

(1)=99

  由此可推出X(10)=1999,有:

  X(10)-X(7)=30X(10)-X(4)=60

  X(10)-X(3)=X(7)-X

(1)=77

  可见1999年与某些年份的时间间隔满足基础量为30和11的可公度式,这一年有可能再次发生飓风海潮。

  我们知道,地球上很多自然现象都存在11年或22年周期,这很可能是由太阳活动引起的,因为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太阳黑子数变化存在近似11年周期和22年磁性周期。

山东沿海某地的飓风海潮来临时间之差,大多为11年的倍数,也可能与太阳活动有关。

  若表达成翁文波提出的可公度信息系的一般表达式,也可得出相同的结论,见下表:

┼──────────────────────────────┐

│X

(1)=1892│

│X(3)+X(3)-X(5)=1892X(3)+X(4)-X(7)=1892│

├──────────────────────────────│

│X

(2)=1914│

│X(4)+X(4)-X(6)=1914X

(1)+X(9)-X(7)=1915│

├──────────────────────────────│

│X(3)=1922│

│X

(1)+X(7)-X(4)=1922X(4)+X(5)-X(7)=1922│

├──────────────────────────────┤

│X(4)=1939│

│X(7)+X

(1)-X(3)=1939X(7)+X(3)-X(5)=1939│

├──────────────────────────────│

│X(5)=1952│

│X(3)+X(3)-X

(1)=1952X(3)+X(7)-X(4)=1952│

├──────────────────────────────│

│X(6)=1964│

│X(4)+X(4)-X

(2)=1964X(5)+X(9)-X(8)=1964│

├──────────────────────────────│

│X(7)=1969│

│X(4)+X(3)-X

(1)=1969X(4)+X(5)-X(3)=1969│

├──────────────────────────────│

│X(8)=1980│

│X(7)+X(6)-X(5)=1981X(9)+X(5)-X(6)=1980│

├──────────────────────────────│

│X(9)=1992│

│X(8)+X(6)-X(5)=1992X

(2)+X(7)-X

(1)=1991│

├──────────────────────────────│

│X(10)=1999预测│

│X(4)+X(5)-X

(1)=1999X(3)+X(7)-X

(1)=1999│

│X(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