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九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检测卷.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891463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5.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九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检测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统编九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检测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统编九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检测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统编九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检测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统编九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检测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统编九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检测卷.docx

《统编九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检测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九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检测卷.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统编九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检测卷.docx

统编九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检测卷

第二学期期中检测卷

时间:

100分钟满分:

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30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4分)

相信自己吧!

相信你自己的思想,相信你内心深处所确认的东西吧。

把自己的心智公之于众,并努力实践。

因为蕴(   )藏在人身上的潜力是无尽的,你能胜任什么事情,不但别人无法知xiǎo(   ),而且若不动手尝试,你对自己的这种能力也会一直蒙昧(   )不察。

只要做到这样,自己拔cuì(   )超群就更有可能。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任何个人的成绩和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比起来,都不过是沧海桑田。

B.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不是短期行为,而是一项周期性很长的伟大事业。

C.苏轼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他的令尊苏洵也是一位鼎鼎有名的文学家。

D.这位多年从事教育事业的老教师,有着非常丰富的教学经验,而且还十分热心,一贯好为人师,给了青年教师很多的帮助。

3.下面语段中标序号的句子都有语病,没改正确的项是(  )(3分)

用一把毫毛,变出千百个一模一样的猴子——《西游记》里的神话正在变为现实。

①2018年1月25日,诞生近两个多月的中国克隆猴“中中”和“华华”的照片登上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细胞》封面,这意味着中国科学家成功突破了现有技术无法克隆灵长类动物的世界难关。

②自1996年第一只克隆羊“多利”诞生以来,使各国科学家先后克隆了牛、鼠等动物,但一直没有突破与人类最相近的非人灵长类动物克隆的难关。

③科学家曾普遍认为现有技术不是无法克隆灵长类动物。

④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经过5年努力,成功突破了世界生物前沿。

A.句子①删去“近”或“多”    B.句子②删去“使”

C.句子③删去“不是”D.句子④在句末加“的秘密”

4.下列有关传统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古人的名与字往往有意义上的联系,如韩愈,字退之。

别号往往是自取的,表明个人的情趣,如欧阳修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

B.“诸子百家”是对春秋、战国、秦汉时期各种学术派别的总称。

如儒家的孔子、孟子,道家的老子、庄子,法家的韩非,兵家的孙武等。

C.“布衣之怒”中“布衣”指麻布衣服,代指老百姓,在古文中黎首、黔首、黎民、庶民、孤、孺人都有百姓的意思。

D.古人作品命名形式多样,有的以地域命名,如《柳河东集》;有的以官职命名,如《杜工部集》;还有的以字号命名,如《东坡乐府》。

5.下列语段横线处填入四个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春日踏青,青芜如毯,____________;夏日听雨,雨声淅沥,____________;秋日看花,花叶相辉,____________;冬日观雪,雪意阑珊,____________。

好诗如四季,岁岁不相同。

①诗是千缕缤纷下那一丝虚幻的朦胧 ②诗是玉田琼屋上那一份惊艳的洁白 ③诗是绿茵遍野时那一抹久违的清新 ④诗是红叶清风里那一派无尽的潇洒

A.③④②①  B.③①④②  C.④③①②  D.④②③①

6.填空。

(5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衡阳雁去无留意。

(2)____________________,五十弦翻塞外声。

(3)一抹晚烟荒戍垒,__________________。

(4)回首向来萧瑟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综合性学习。

(4分)

2018年春节期间,央视综合频道全新推出的大型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节目播出收获如潮好评,九年级一班也开展了“教材经典咏流传”活动。

(1)语言之妙我来赏:

请从语言运用的角度,联系节目形式思考并写出节目组所取名称中“咏”字的内涵。

(2分)

 

(2)教材经典我推荐:

老师让同学们推荐适合传唱的教材经典(诗、词、文皆可)向节目组推送,请从课本上的经典作品中选出自己喜欢的一首在微信朋友圈分享,并仿照示例写出推荐理由(用上一种修辞,30字左右)。

(2分)

示例:

《大道之行也》如一盏明灯,照亮了中华民族追求和谐大同社会的道路。

 

8.名著阅读,填空。

(5分)

(1)话说__________临死之时,伸着两个指头,总不肯断气,几个侄子和些家人,都来讧乱着问;有说为两个人的,有说为两件事的,有说为两处田地的,纷纷不一,却只管摇头不是。

赵氏分开众人,走上前道:

“老爷!

只有我能知道你的心事。

你是为那盏灯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

”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2)来到集上,见________正在一个庙门口站着,散着头发,满脸污泥,鞋都跑掉了一只,兀自拍着掌,口里叫道:

“中了!

中了!

”__________凶神似的走到跟前,说道:

“该死的畜生!

你中了甚么?

”一个嘴巴打将去。

众人和邻居见这模样,忍不住的笑。

(3)以上两个文字片段都是出自清代____________创作的被鲁迅称之为中国古代最优秀的讽刺小说《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探究(40分)

(一)阅读下面的词,回答问题。

(8分)

鹧鸪天

宋·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

此词为南宋淳熙八年冬,41岁的辛弃疾遭遇弹劾罢官,隐居上饶乡居期间所作。

9.从字数上看,这是一首________,“鹧鸪天”是__________。

(2分)

10.“陌上柔桑”“斜日寒林”句中的“破”“点”一字传神,请任选其一赏析。

(3分)

 

11.“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乃全篇点睛之笔,试分析其手法及表达的感情、蕴含的哲理。

(3分)

 

(二)阅读《送东阳马生序》,回答问题。

(10分)

送东阳马生序

①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②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4分)

(1)媵人持汤沃灌(     )

(2)同舍生皆被绮绣(     )

(3)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

(4)略无慕艳意(     )

13.翻译下面的句子。

(2分)

(1)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2)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14.作者为什么要写同舍生豪华的生活?

(2分)

 

15.从第①段看,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原因有哪些?

(2分)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6分)

人头壶——最初的凝望

①你来自泥土,头微微扬起,仿佛仰望天空;六千多年过去了,我们进食、生存、繁衍、不断进化;而今凝望着你,我们依旧在思索这一切的意义。

②人头壶——红陶材质,由仰韶文化先民制作于六千至六千五百年前。

那时候的人们不断打磨手中的石器,开始驯养家畜,开垦田地,形成村落。

人类历史进入了新石器时代的纪元。

陶是人类第一次从无到有的实验,在双手的作用下,土壤、水、火交织在一起发生物理和化学反应,实现质的转换。

③陶壶那微微上翘的嘴唇仿佛儿童般纯真地仰起。

这件器物既是壶,也是人的身体,那宽大浑圆的腹部似乎隐喻着女性的丰腴身材与生育机能。

人头壶的后背伸出一根断面呈扁圆形的管道,用于向壶内注水,眼睛和嘴巴则构成出水口。

窄小的出水口降低了器物的实用性,暗示了这件陶壶或许还具有额外的功能。

当水从人头壶的眼睛流出,恰如泪水流淌,纪念着人类孕育的最初痛楚。

(出自央视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解说词,有删改)

16.选文第③段画线句采用的是什么说明顺序?

(2分)

17.第①段看似与所介绍的事物关系不大,但如果去掉就感觉有所缺憾,请写出该段的作用?

(从结构与语言角度)(4分)

 

(四)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16分)

怀念麦浪

彭九天

①听着李健的《风吹麦浪》,心便迷惘。

风在这里,麦浪在哪儿?

②赶着城市化进程的队伍,我来到了A城。

城里没有麦浪。

茅盾先生《白杨礼赞》中的那条黄绿错综的大毡子,只当在梦里。

③喜欢小时候站在故乡的苍茫里,遥看麦浪。

那一望无际的粼粼波光,在风里惹着眼。

那时,我看麦浪,就像两小无猜的孩子对望。

一种喜悦,自心底来。

她带着我,玩转欢快的年少。

我的思绪行走在麦的浪尖上,心里甜蜜得想流泪。

这辈子,感觉生命开端的那片田园,就是我梦开始的地方,怎敢忘。

④小时候,我没见过大海。

就觉着那片苍茫像大海,他浩瀚、包容,有着大海样的情怀。

我崇拜他,就如同崇拜我的父亲。

故乡的麦浪,一吹就是几十年,一如我梦里的向往。

我喜欢她,柔美的绿,金灿灿的黄,还有收获时的热烈。

冬日里,那一畦畦绿,在灰暗的冷里,一如小妹倔强的生命。

春风来,麦苗儿青翠,风里她跳着欢快的舞。

春风围着她的脖子,她的心随着那绿,生动。

童年和菜篮子一起,在麦浪里翻飞。

我的心情如三月的风筝,蒸蒸日上。

光着脚,跑在那一片滚动的绵柔里,追逐着年少时的梦。

那时的快乐,正如这绿油油的麦浪,清清纯纯的,无与伦比。

那个舞台,一展平畴,开阔得让我们心花怒放。

⑤清明过后,不知不觉,麦苗儿窜过脚踝,青葱若小妹,晕着可爱。

A.风一吹,铃铛样奔跑,挡不住人间四月的诱惑。

拔节声里,听那花开,欣喜若狂。

白白的碎花儿,干净地开在麦的胸前,就像小妹辫梢的蝴蝶。

仔细看,就觉着有一种天生的奇迹。

辫在那,极像一棵棵结满果子的树,举过头顶,追寻着风的幸福。

那花,纤弱而娇巧。

从风里走出来,嫩嫩的,吐着柔软。

远远地看,不敢触摸。

就觉着有股温暖,扑面来。

⑥有人说小麦花是世界上寿命最短的花,我不敢信。

那么美好的一束束鲜嫩,怎这般的让人等不起。

盼了一个冬天,难道就只为那瞬间的开放。

这种超然的淡定,让我不懂。

我喜欢她慢慢盛开的样子,几分黄,又几分白,从青绿中来,纯洁如蝶。

风里,正舞着婀娜。

简单,朴素,清爽,安静。

恰如女儿蓝底白花的裙,在阳光里闪闪飘逸。

一朵花,几分钟就开完。

一树花,三两天就开完。

开得不急不躁,不温不火。

我喜欢这世间最美的淡定,不张扬,不奢华。

认认真真地开,开得很仔细,只当一次旅行。

好多次我就这样深情地看着她,在风里,在阳光里,静静地一点点地开。

看着这份柔美的开放,就觉不忍。

不忍她比昙花还短暂的,又最美丽的停留。

这样一次短暂的诗意的停留,让我怀念很多年。

我感觉,她就是一首婉约的诗。

走过春秋,又走过白居易的唐朝,穿越宋词和明清小令,停留在世界的“末日”。

B.风里,她欢快地旋着舞。

那舞姿,轻盈,曼妙。

一波一波,在田的枝头灿笑。

那花香,顺着青葱远去。

接着,她用自己的芒,挑动着春天的媚眼。

然后,以一种释然天下的情怀,奔向慌乱的夏,她是夏天的王。

⑦一天天,就这样往前跑,和风一起。

跑过春分和小满。

风里,她宛如一位风姿绰约的妇姑,站成一季美丽。

深情的,给人太多期待。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我喜欢这种简单着的美,自然天成,欢快得让你不再想起忧伤。

⑧风吹麦浪。

此刻,一种无法逃避的思念,沿着阳光的烈焰和农人真诚的期待,守望。

守望,成了父老乡亲几辈子的梦。

这梦,从一叶青葱到一片金黄。

然而近年来,村里人纷纷去了他城。

故乡的田,有许多荒芜。

在遥望里,故乡已不见麦浪。

⑨每次回家,我都要站在曾经青梅竹马的田间,怀念年少时铃铛样奔跑的麦浪。

然而麦浪不在,面前是皱褶的荒野。

每次见这曾经馥郁着美好期许和无限乐趣的田园,我的思绪无法着陆。

水泥浇筑的高楼,让我望不到故乡,更望不见麦浪。

父亲背弯如镰,村头的田边,守望成一尊雕像。

那是我永远的思念。

⑩此刻,思念瘦尽。

听着李健的歌,心如麦浪,翻滚。

18.读第③—⑦段,用自己的话概括“麦浪”令“我”喜欢崇拜的原因?

(3分)

 

19.本文的语言独具特色,请自选角度对⑤⑥段画线句子任选其一进行赏析。

(4分)

 

20.你如何理解⑨段“父亲背弯如镰……守望成一尊雕像”这句话的含义?

(3分)

 

21.联系全文内容,思考题目中的“怀念”一词能否去掉?

为什么?

(3分)

 

22.文章结尾简洁而有韵味,试简要赏析。

(3分)

 

三、作文(50分)

23.以“从未止步”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你可以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写你最熟悉的内容,表达你的真情实感;②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如需要,可用“××”代替,否则扣分;③不得抄袭;④不少于600字(如写作诗歌不要少于20行)。

答案:

第二学期期中检测卷

一、1.yùn 晓 mèi 萃

2.B 3.D

4.C 点拨:

孤是君主的自称;孺人是妇人的称呼。

5.B

6.

(1)塞下秋来风景异

(2)八百里分麾下炙

(3)半竿斜日旧关城

(4)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7.

(1)示例:

“咏”一语双关,既点明了节目“和诗以歌”的形式(即将传统诗词经典与现代流行音乐相融合),又传达出节目组希望传统经典诗词永远流传的意思。

(2)示例:

推荐经典:

《江城子.密州出猎》,推荐理由:

豪情满怀奇男子,心系国家伟丈夫!

(对偶)

点拨:

修辞不局限于一种,能结合作品内容写出个人体会且字数符合要求。

8.

(1)严监生

(2)范进 胡屠户

(3)吴敬梓 《儒林外史》

二、

(一)9.小令 词牌名

10.示例一:

一个“破”字传神地写出了桑叶在春风的催动下逐渐萌发、膨胀(合理想象描写),既有动态,(点出词性或作用),又让人感到桑芽萌发的力量和速度。

示例二:

动词“点”字令“斜日”“寒林”等阴晦之景有了生气,(点出词性释义)“点”状乌鸦或飞或栖,有如一团墨点(合理想象并描写),恰似一幅田园自然图画。

11.通过“城中桃李”和“溪头荠菜花”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在罢官乡居期间对农村生活的欣赏流连和对城市上流社会的鄙弃,同时也蕴含着即使平凡如荠菜花,也要尽情绽放的生活哲理。

(二)12.

(1)热水

(2)同“披”,穿

(3)破

(4)毫无,一点也不

13.

(1)等到他高兴了,我才又向他请教。

(2)因为内心有值得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

14.用同舍生豪华的生活与自己的节衣缩食的艰苦生活作对比,从而表现作者专心致志,以苦为乐的学习态度。

15.刻苦好学;博览群书;虚心请教。

(三)16.逻辑顺序(局部到整体)。

17.结构:

照应标题,引出被说明对象。

语言:

语言生动诗意(或用拟人修辞,赋予文物灵性),激发阅读兴趣。

(四)18.①小时遥看粼粼波光的麦浪,心生喜悦。

②麦浪浩瀚、包容的情怀令“我”崇拜,让童年的“我们”心花怒放。

③麦苗儿青葱,晕着可爱。

④小麦花开放时间短暂,却淡定,不张扬,不奢华,令“我”怀想。

⑤喜欢成熟麦子简单的美,自然天成。

(结合原文,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19.示例:

A句运用拟人修辞,写出了麦苗的生机勃勃,麦花的美丽。

B句“轻盈”“曼妙”用词典雅精致,写出了小麦花绽放时的美丽,“挑动”则生动地表现出小麦花的奔放热烈。

(也可从拟人修辞角度赏析,意思对即可)

点拨:

赏析角度提示:

①运用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②从视觉、嗅觉、听觉多角度描写;③词语(如叠词的运用);④联想想象。

结合句子并写出具体作用,言之有物即可。

20.“背弯如镰”“守望成一尊雕像”运用比喻修辞,写出了如父亲这样的老一辈农民的勤劳,面对农村土地荒芜的无奈与坚守。

表达了作者对农村、农民、农业问题的关注,对父辈的感念和愧疚之情。

21.不能去。

理由:

①进城之后,城里没有麦浪,回到农村,土地荒芜,也不见麦浪,心生怀念之情;②怀念麦浪就是怀念童年,怀念生命开端的那片田园(故乡),怀念父亲的守望。

22.①首尾呼应,结构完整;②运用比喻,形象再现复杂心绪;③画龙点睛,升华主旨;④动词结尾,情态跃然纸上,令人回味无穷。

(答出两点,有结合文章主题内容的适度分析即可)

三、23.思路点拨:

首先要认真审题,要读出“从未止步”的含义,要“小题大做”,分析题目的表层和深层含义。

表层含义是步履不停,不止步的意思,如果单纯地从表层含义入手,很难写出佳作,这就需要我们进行深度的解析。

“从未止步”的深层含义可以引申为:

不放弃,不抛弃,坚持不懈。

其次,还要分析,是谁“从未止步”?

为了什么“不止步”,又是为何“不止步”。

要学会对于题目进行提问,基本上回答完了这几个问题,就可以确定素材了。

另外,“从未止步”这个题目可选择的素材非常广泛,比如选择写自己“从未止步”,写自己对于梦想、理想的追求不曾止步,这一路追梦的付出和收获,可以套用平时练习很多的“成长类”的作文素材,会非常的切题。

同时,“从未止步”还可以从社会文化的角度去写,文化的传承亦是另一种形式的“从未止步”,对于古老技艺的坚守,对于优秀文化物产的传承和发扬,也非常适合写本次的作文题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