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889073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8.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设计.docx

《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设计.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设计.docx

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

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为什么称作甲午中日战争;战争中的重要战役及邓世昌的事迹;中日《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等。

通过引导学生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具体分析说明《马关条约》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播放相关录像片断,并提供相关图片和动态地图,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真实性,使学生自然融入历史情境中去感知历史。

教师导学质疑,在演示课件的同时,以启发和讨论探究为主,运用史料分析问题,从中日两国的角度思考问题,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利用闻一多和丘逢甲的诗句,增加课堂教学的感染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通过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战争中中国失败的原因、《马关条约》影响的认识,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增强历史责任感。

学习邓世昌等英勇反击侵略、不怕牺牲的精神,认识抗击外来侵略、捍卫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认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维护国家统一。

重点:

黄海大战、《马关条约》的内容。

难点:

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中国失败的原因和《马关条约》的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

在中国东南沿海背景地图前展示闻一多像及《七子之歌·台湾》。

“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便是台湾。

我胸中还氤氲着郑氏的英魂,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

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这里的“夏日”是指哪个国家?

台湾又是怎样离开母亲的呢?

引出本课的内容──甲午中日战争。

[导学]

地图背景移动,出现三个国家:

清、朝鲜、日本。

引导学生学习甲午中日战争发生的历史背景。

思考,19世纪的清王朝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回答出,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从不可一世的天朝大国沦为任列强宰割的对象,中国已经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教师引导概括:

“腐败无能,饱受欺凌”(字幕)。

教师指出,此时的日本通过明治维新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不仅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还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改革富强,野心勃勃”(字幕)。

与清朝形成鲜明对比。

它的野心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

教师演示:

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

这就是明治维新后日本确定的对外扩张的“大陆政策”。

那么其发动对华战争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

答案是必然的。

1894年,夹在两国间的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朝鲜请求清政府“助剿”,处心积虑的日本寻找到了挑起战争的机会。

这一年是旧历甲午年,所以称这次战争为甲午中日战争。

教师结合地图作相应的战争进程演示。

1894年7月,丰岛战役。

牙山战役。

1894年9月,平壤战役。

鸭绿江边燃起战火。

1894年9月,黄海大东沟燃起战火。

学生阅读相应段落,讲述黄海大战的经过,说出自己的感想。

教师展示黄海大战的地点、时间、视频、邓世昌像、致远舰部分官兵像。

学生积极发言,感受“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学习邓世昌等爱国官兵英勇反击侵略、不怕牺牲的精神,认识抗击外来侵略、捍卫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教师指出日本多艘战舰遭受重创,死伤舰长以下官兵六百余人。

但是,日本控制了制海权。

面对日军的侵略,统治者的态度怎样呢?

学生回答,妥协退让,避战求和。

教师演示辽东半岛陷落的过程:

九连城、花园口、大连、旅顺。

出示反映日军旅顺屠城的照片,揭露日军罪行。

学生说出感想:

不忘国耻,落后就要挨打。

接下来,日军又进攻了哪里,结果如何呢?

教师伴随着学生回答,演示日军荣成湾登陆,于是海陆夹击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至此,清朝所谓“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划上了句号。

最终的结果是什么呢?

清政府与日本议和,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又一个平等条约──《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签订的时间、双方的代表、内容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教师出示“1895年4月”及会场、李鸿章、伊藤博文像、主要内容。

结合地图背景中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从中国和日本(帝国主义列强)两个角度分析影响:

一、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辽东半岛是北洋门户,与山东半岛相合环抱渤海,南端是旅顺军港,割让其使京津安全直接受到威胁。

台湾省是中国沿海第一大岛,包括本岛、澎湖列岛及其他大小岛屿七十多个,与福建省隔台湾海峡遥遥相对,具有极重要的战略地位和经济价值。

日本占据辽东半岛直接威胁了京津安全。

占领台湾,不仅是掠夺了资源的宝库,而且又是侵略我国东南沿海各省的基地。

二、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

严重破坏了中国的财政,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清政府当时的财政收入,一年不足九千万两。

为了偿付赔款,除了加紧搜刮人民外,只得大借附有苛刻条件的“洋债”。

这笔巨额赔款,相当于日本全年收入的三倍多,其85%被日本政府充作军费,日本迅速发展成军事帝国主义,成为侵略中国的主要敌人之一。

三、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

严重阻挠了中国初步形成的民族工业的发展。

日本可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便利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资本输出。

从此,帝国列强取得了在中国直接投资开办工厂的权利,剥削廉价劳力和掠夺原材料。

四、增辟通商口岸。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便利了日本及其他帝国主义国家掠夺中国最富庶的长江流域特别是江浙两省的财富,掠夺从沿海深入到内陆。

通过上述分析,得出:

《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教师指出,自此,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了。

三国干涉还辽,学生自读。

教师相应演示。

台湾人民反抗日本殖民统治,学生自读。

教师相应演示。

联系史实认识台湾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抨击“台独”。

[小结]

1895年,有人写出这样的对联:

“台湾今已归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

”联系上联归纳本课主要内容。

下联又说明什么问题?

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本课主要内容(略)。

下联中那拉氏、李鸿章为首的投降派苟且贪安,国难当头还搞什么“万寿盛典”,这一小撮人主持国家哪有不败之理。

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还与统治者避战求和、妥协退让,清军军备废驰,部分官兵临阵逃脱等有关。

[探究]

引导学生列表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分析说明《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感想]

在《夜深沉》的乐曲中出示丘逢甲像及其《春愁》: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结合本课内容,说出自己的感想。

在动态出现的“不忘国耻,振兴中华”字幕中结束本课。

第四课  甲午中日战争

 华如容 南京九中

一、内容标准:

讲述甲午中日战争中邓世昌的主要事迹,体会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民族气节和斗争精神;

 简述《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说明《马关条约》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

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为什么叫甲午中日战争;黄海海战;旅顺陷落;威海卫溃败。

中日《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台湾人民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英雄事迹。

在教师帮助下,让学生讲一讲邓世昌在黄海海战中的英雄事迹,从而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通过引导学生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具体分析、说明《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从而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

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帝国主义为吞并朝鲜、入侵中国而蓄意挑起的侵略战争。

在战斗中,以邓世昌等为代表的爱国官兵进行了英勇顽强的反侵略斗争,他们是甲午战争的民族英雄;由于清政府的腐朽没落、决策集团的妥协退让和军备的松弛落后,甲午中日战争以中国失败而告终。

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

黄海大战、《马关条约》签订的情况和内容。

难点:

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中国失败的原因和《马关条约》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讲到在清政府内部发生过一次关于“海防”和“塞防”之争。

清政府作为统治者,它也不希望自己任人宰割,也在寻找自救的出路。

当时统治阶级内部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就认为中国之所以落后,就是落后在技术上。

只要学习西方的先进的生产技术,军事技术,就能富国强兵,维护清朝的统治。

所以清政府1888年已经开始创建北洋海军了。

北洋舰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支近代化的海军。

中国建立的海军规模很大,实力居亚洲第一,世界第四。

日本在近代也遭受过列强的侵略,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

可是,它很快经过明治维新,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日本这个国家具有很强的侵略性。

曾制定过一个大陆政策。

第一步,征服朝鲜;第二步,侵占中国的东北;第三步,征服中国;最后称霸世界。

我们今天要讲的这课《甲午中日战争》中,日本发动战争的根本原因也就是为了实现这个计划:

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

所以,当日本出兵占领朝鲜国都后,很快就发动了侵华战争。

学习新课:

了解日本发动战争的根本原因(导入中已讲过),知道为什么叫做甲午战争。

(采用天干地支记年法)

提问:

在中国近代史上还有哪些事件的名称是用天干地支记年法的?

(辛亥革命,戊戌变法,辛丑条约)。

我们这节课重点要讲两个内容:

黄海大战和《马关条约》。

一,黄海大战:

1894年9月,中国北洋舰队执行护航任务,返航途中,在黄海大东沟,遭到日本舰队袭击。

中日间就此展开大战。

播放《甲午风云》中有关黄海大战的一段影片。

约15分钟。

其实,在黄海大战中,中国的战略也存在问题。

中国排成一字横队。

这样就使旋炮无法发射。

而日军排成一字纵队。

这样既可以发射旋炮,动作也比较灵活。

(在黑板大致画个示意图)展示在甲午战争博物馆拍摄的一系列实物照片。

(可做些讲解)。

二,《马关条约》:

黄海大战中,中日双方互有损失。

可是,李鸿章为了保存实力,命令北洋舰队躲入威海卫港,不许出海应敌,否则“虽胜亦罪”。

这样就使日军取得了黄海海域的制海权。

接着日军就兵分两路进攻辽东半岛。

占领旅顺,大连。

并且在旅顺进行了大屠杀。

(播放一段录像)接着日军又进攻威海卫。

结果,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这对洋务运动也是一个重大的打击。

请学生思考:

清政府认为中国之所以落后,就是落后在武器上,并就此引进了外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军事技术。

在甲午战争中,实际上中日双方在实力上不分上下。

可为什么中国还是失败了呢?

(清政府的腐败可举例子:

李鸿章忙于保存自己的实力。

慈禧太后忙于过六十大寿。

而不顾民族的安危)。

战争失败后,慈禧太后命李鸿章到日本议和。

《马关条约》要求学生记忆时间是1895年4月,签字双方为李鸿章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

内容与《南京条约》作一个比较。

关于《南京条约》的内容可用提问的方式复习一下。

第一、辽东半岛是北洋门户,与山东半岛相合环抱渤海,南端是旅顺军港,割让辽东半岛直接威胁了京津地区的安全。

台湾省是中国沿海第一大岛,包括本岛、澎湖列岛及其他大小岛屿七十多个,与福建省隔台湾海峡遥遥相对,具有极重要的战略地位和经济价值。

日本占领台湾,不仅是掠夺了资源的宝库,而且又是侵略我国东南沿海各省的基地。

第二、两亿两白银的巨额赔款,严重破坏了中国财政,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清政府当时的财政收入,一年不足九千万两。

为了偿付赔款,除了加紧搜括人民外,只得大借附有苛刻条件的“洋债”。

这笔巨额赔款,相当于日本全年收入的三倍多,其85%被日本政府充作军费,日本迅速发展成军事帝国主义,成为侵略中国的主要敌人之一。

第三、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便利了日本及其他帝国主义国家掠夺中国最富庶的长江流域特别是江浙两省的财富。

第四、条约规定日本可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便利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资本输出。

从此,帝国列强取得了在中国直接投资开办工厂的权利,剥削廉价劳力和掠夺原材料,严重阻挠了中国初步形成的民族工业的发展。

总之,《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此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了。

台湾人民反割台运动,如果有时间,可以大致讲讲。

 

五、反馈与小结:

可以向学生展示一下《马关条约》的全文。

六、练习与作业:

历史填图册第五课。

 

七、教学设备:

搜集材料,制作课件

剪辑电影《甲午风云》

 

八、材料补充:

 

邓世昌

邓世昌(1849—1894年),广东番禹人。

字正卿。

福州船政学堂第一届毕业生,专长测量、驾驶。

历任东云、振威舰管带。

后调北洋舰队,任扬威舰管带。

1887年,奉命赴英接受定购的致远号巡洋舰等新舰,任致远、靖远、经远、济远四舰营务处兼致远号管带。

次年,晋总兵。

他治军严整,钻研海军战术。

1894年9月17日黄海海战中,率致远号将士首先冲锋,奋勇作战。

旗舰定远号帅旗被震落后,即高悬致远舰旗,以定军心。

在舰伤弹尽的危境中,与日舰吉野相遇。

他对大副陈金揆说:

“倭舰专恃吉野,苟沉此舰,足以夺其气而成事”,下令鼓轮怒驶,直撞吉野,不幸于追敌途中被鱼雷击中,与全舰二百五十余名官兵同时壮烈殉难。

 

甲午中日战争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

2.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

平壤战役;黄海战役;辽东战役;威海战役。

3.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和结果。

4.掌握中日《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影响。

5.了解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德育目标

1.通过讲述甲午中日战争中爱国将领的英勇斗争事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2.通过分析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军队失败的原因,使学生认识:

社会制度的腐朽、军事技术的落后是近代中国挨打受辱的主要原因,增强学生为振兴中华勤奋学习的责任感。

能力目标

1.通过对《马关条约》《南京条约》作比较,提高学生比较、综合问题的能力,并理解《马关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2.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所列的重要历史资料和对课后材料解析题的回答,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历史资料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

2.《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教学难点

为什么说《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教具准备

1.投影仪。

2.地图(甲午中日战争形势示意图),如有可能的话,可准备一些影视资料(如电影《甲午风云》的片断)。

 

●教学方法

1.提问法:

通过提问,学生阅读教材回答,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

2.讲解法:

针对教材中的关于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根本原因,通过讲解使学生明确主要在于清政府的腐败。

3.比较法:

针对教材难点,通过比较,帮助学生理解《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堂构思

本课内容既需要学生把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又要求学生进行较多的理性思维,因此,一定要注意课堂教学时间的合理安排。

对于战争爆发的背景,要引导学生以日本资本主义发展为中心展开讲述,使学生把握整体结构;对于战争经过,要结合地图使学生形成空间观念,宏观地把握其过程;对于《马关条约》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要指导学生与《南京条约》进行比较来学习,对于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教师强调重要知识点,由学生自己来学习本子目。

 

●教学过程

[导入语例示]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中法战争,下面请同学们思考:

中法战争的结局是什么?

(学生回答中法战争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

[教师总结]中法战争中国“不败而败”的结局,进一步暴露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列强看到清政府如此的软弱可欺,更加助长了他们的嚣张气焰,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

在事过十年以后,东方强盛起来的日本造成了对华侵略的新态势,并发动了战争。

这一节课我们来学习甲午中日战争。

[板书]第五节 甲午中日战争

[教师讲述]这一节课咱们要学习的第一个重点是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

大家经过预习已经明确教材具体详细地讲述了四个背景。

为加深大家的认识和理解,咱们首先通过看投影来学习这一问题。

[板书]一、战争爆发的背景

[投影显示]

1890年日本内阁总理大臣山县有朋在第一届国会会议上的施政演说:

“国家独立自也之道,其途有二:

第一,守卫主权线;其二,保护利益线。

主权线,指国之疆域;利益线,指与主权线的安危密切相关的地区。

”他公然宣称,朝鲜和中国的东北都是日本的利益线,叫嚷对这些地区必须进行‘保护’。

[教师提问]上面这部分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材料说明日本企图侵略朝鲜和中国。

[教师总结]这部分材料实际讲述的就是战争爆发的背景之一,也就是咱们要讲的第一个背景。

[板书]1.日本的“大陆政策”

[教师讲述]日本的强盛要追溯到1868年的明治维新,这场改革使日本走上了近代化的道路,成为亚洲强国,但由于本身条件的限制(封建残余势力的保留,市场的狭小,社会矛盾的激化),促使日本从对外扩张中寻找出路,为此制定了“大陆政策”。

这一政策分为五步:

一、侵占中国的台湾;二、征服朝鲜;三、侵占中国的东北和蒙古;四、征服全中国;五、侵占亚洲,称霸世界。

由此可以看出日本是否征服中国是它大陆政策是否成功的至关重要的一步。

[教师提问]战争爆发的第二个背景是什么?

[学生回答]列强的默许或纵容的态度,成为日本实施侵略计划的有利条件。

[板书]2.列强的默许或纵容

[教师提问]下面大家回忆初中世界史中19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的主要形势是什么?

[学生回答]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它们加紧了对外侵略扩张。

[教师总结]列强随着自己经济、军事实力的增强,对世界领土提出了新的要求,不断扩大自己的(半)殖民地,在扩张中同时造成了他们之间的矛盾冲突,而在中国这个问题上,各国都默许和纵容了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行径。

下面咱们通过投影来了解列强和日本之间的关系。

[投影显示]

美国

日本

中国、朝鲜

英国

日本

日本

中国、朝鲜

德法

日本

中国、朝鲜

[教师总结]以上咱们可以看出列强为了各自的侵略利益,表现了不同的心态。

他们对日本的这种态度为日本实施其侵略计划创造了有利条件。

[教师提问]战争爆发的第三个背景是什么?

[板书]3.朝鲜东学党起义

(为了加深学生对这一背景的认识,补充资料)

[投景显示]

1894年6月中旬,朝鲜内部局势趋于平稳,清政府建议中、日两国军队同时撤出朝鲜,日本拒绝,并与6月15日在内阁会议上通过所谓“中日共同改革朝鲜内政的方案”,16日向清政府提出此项建议。

陆奥宗光在回忆中说:

“归根结底,所谓朝鲜内政改革,原来是为解决中日间错综复杂的难局的一种方法。

……我假借这个好题目,或能调和已经一度恶化的中日两国关系,万一不能调和,则毋宁索性借此时机促其破裂。

——《伯爵陆奥宗光遗稿》

[教师提问]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日本企图占领朝鲜。

[教师总结]朝鲜东学党起义是一次反对本国腐朽封建统治和日本侵略者而进行的农民起义,作为友好邻邦的清政府应朝鲜政府的邀请派援兵前往朝鲜镇压这场起义,日本也趁机出兵朝鲜实现它“大陆政策”的第二步,积极怂勇清政府出兵。

当清政府派兵前往朝鲜时,日本也趁机派军队开进朝鲜,为它实施第二步计划创造了条件。

当起义平息后,中日本应同时撤兵,但日本置之不理,并且还大派援兵,准备发动战争。

[教师过渡]面对一触即发的战争形势,清政府对此采取了什么态度?

下面我们来学习第4个背景。

[板书]4.清政府寄希望于各国的“调停”

[教师总结]战争一触即发,国内舆论强烈要求清政府备战,北洋海军的广大官兵也要求立即投入抗击日军的战斗。

然而,李鸿章拒绝出动北洋海军,主张“避战自保”,因为他深知,北洋海军自1888年正式成军后,没有再添任何舰只;1891年以后又停止购买枪炮弹药,海防经费被慈禧挪用去修颐和园。

到这时,北洋海军不仅总吨位远远落在日本舰队之后,而且舰龄老化,行动迟缓,火力较差。

李鸿章对自己多年苦心经营的北洋海军不肯轻于一试,力主乞求列强出面调停,希望依靠第三国的力量迫使日本从朝鲜撤军。

慈禧即怕日本的武力威胁,又忙于自己六十寿辰的庆典,一心力保“和局”,苟安目前,她支持李鸿章的求和主张,由此可以证明,战争不可避免,清政府的失败不可避免。

[教师过渡]以上我们学习了解和掌握了战争爆发的4个背景,下面咱们来学习战争的爆发和经过。

[板书]二、战争的爆发和经过

[出示甲午战争形势示意图(如能用多媒体显示最好)](请学生据图填表)

[板书]1.时间、战役

时间  1894年7月  1894年7月~1894年9月  1894年10月~1895年4月

战役  丰岛战役     平壤战役           辽东战役

     黄海战役           威海战役

[教师提问]通过对教材的学习,请大学分析一下战争的性质

[板书]2.战争的性质

[学生回答]日本不宣而战,是侵略性战争。

[教师总结]分析一场战争的性质应从交战的双方来考虑;从日本方面来说它是一场侵略性战争;从中国方面来说它是一场反侵略的、正义性的战争。

关于战争的经过大家可采用海—陆—海—陆—海的顺序来掌握。

下面的重要问题是分析各战场的战况及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

[板书]3.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态度

[教师提问]战争中的四场战役的战况如何?

[学生回答]平壤战役:

清军执行李鸿章“先定守局,再图进取”的命令,贻误了战机。

日军占领平壤。

黄海战役:

北洋舰队虽受到损失,但主力尚存。

但李鸿章为了保存实力,命令北洋舰队躲入威海卫港内,不许巡海迎敌。

日本取得黄海海域的制海权。

辽东战役:

日军占领大连、旅顺。

威海战役:

李鸿章下令不准出战,“如违令出战,虽胜亦罪。

”日军占领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总之,四场战役除黄海战役互有胜负之外,其余均失败。

[教师提问]为什么以失败为多呢?

[学生回答]李鸿章避战求和的态度造成的。

[教师分析]从四场战役我们可以看出是由于李鸿章的避战求和的态度造成的,那么,是不是说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李鸿章一人所造成的呢?

他虽然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他一个人不能左右政局。

他之所以采取投降政策是受其他因素决定的,作为一国实际统治者的慈禧太后在国家面临危亡的时刻,仍免不了讨列强的欢心,仍希望与日本和平了结,所以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助长了李鸿章避战求和的决心。

清政府的腐败成为这场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

而李鸿章为了保存北洋陆、海军的实力,长期推行“避战求和”的军事方针,导致平壤战役贻误战机,日本占领平壤;在黄海战役中根据教材对照表中中日双方实力及损失情况可以看出中国舰队完全有能力与日交战,但李鸿章有意夸大战败程度,虽然出现了像丁汝昌、邓世昌、林永升这些清朝爱国官兵,但仍挽回不了败局,使日本取得了黄海海域的制海权。

辽东一战,清军没有做出任何防守,使日军顺利占领旅顺、大连,并进行了野蛮的大屠杀。

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清政府的腐败,给中国社会带来沉重的灾难和耻辱。

威海一战,北洋舰队全军覆灭,宣告了甲午战争中国惨败。

由此可知,战争的结局是中国战败,从而为日本进一步扩大侵略权益提供了条件。

[教师总结]以上我们学习了战争爆发的背景和经过。

下面咱们来做练习题,以便帮助大家对所学知识加深认识和理解。

[投影显示]

在清政府对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奉行的政策中,相同的是

A.避战求和的政策          B.乘胜即收

C.寄希望于各国的调停        D.公开宣战,坚决抵抗

[学生回答]答案为A项。

[教师分析]做这种选择题,同学们可采用排除法,无论是中法战争还是中日战争,清政府都是被迫宣战,所以D项不符合题意,两场战争中中日战争清政府寄希望于各国的调停,C项不符合中法战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