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吉林省长春市外国语学校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文试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87508 上传时间:2022-10-1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732.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吉林省长春市外国语学校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学年吉林省长春市外国语学校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学年吉林省长春市外国语学校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学年吉林省长春市外国语学校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学年吉林省长春市外国语学校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吉林省长春市外国语学校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文试题.docx

《学年吉林省长春市外国语学校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吉林省长春市外国语学校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文试题.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吉林省长春市外国语学校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文试题.docx

学年吉林省长春市外国语学校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文试题

长春外国语学校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一年级

地理试卷(文科)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请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的相应位置,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类型A后的方框涂黑。

2、选择题的作答:

每个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选择题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3、主观题的作答:

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选考题的作答:

先把所选题目的题号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用2B铅笔涂黑。

答案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选修题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5、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不得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等。

6、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答题卡、草稿纸一并依序排列上交。

第Ⅰ卷

一、选择题:

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科幻小说《三体》中虚构的三体外星文明来自半人马座阿尔法星系。

半人马座阿尔法星系是距离太阳系最近的恒星系统。

半人马座阿尔法星系属于

A.河外星系B.银河系C.太阳系D.地月系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涉及到的知识点主要是天体系统,需要结合基础知识分析答题。

【详解】由材料可知,半人马座阿尔法星系是距离太阳系最近的恒星系统,应属于银河系,B正确,其余选项错误。

2.图所示人类使用的能源,不是来源于太阳辐射的是

①太阳能热水器②炭火烧烤③风力发电厂④地热发电站

A.①B.②C.③D.④

【答案】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地热能是地球内部自身释放的能量,属于太阳能;而太阳能热水器直接利用的是太阳能,木炭是利用积累在生物体内的太阳能;空气运动的主要动力属于太阳能,因此不属于太阳能的是④,故答案选D项。

1971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中出土一幅彩绘帛画。

画的右上方是一轮红色的太阳,太阳中间有一只三趾的乌鸦。

在大约成书于公元前140年的《淮南子》这部著作中,也有“日中有踆乌”的记载。

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3.今天看来,日中“踆乌”其实是

A.黑子B.耀斑C.日珥D.太阳风

4.该现象增多时,下列现象可能产生的是

①地球上发生磁暴②引发钱塘江大潮

③部分地区的无线电短波通信受到影响④可能出现极光现象

⑤动物的异常反应⑥两极地区产生极昼极夜现象

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③④D.②③⑤

【答案】3.A4.C

【解析】

本题组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材料信息获取能力,涉及到的知识点主要是太阳活动及其对地球的影响,需要结合基础知识分析答题。

【3题详解】

材料中提到太阳中间有一只三趾的乌鸦,黑色的乌鸦就是黑子,A正确,其余选项错误。

【4题详解】

该现象增多,太阳活动增强,地球上发生磁暴,钱塘江大潮是由于太阳、月球对于海水的引力作用而形成的,与太阳活动无关,部分地区的无线电短波通信受到影响,可能出现极光现象,动物的异常反应不一定是太阳活动引起的,两极地区产生极昼极夜现象是地球运动产生的自然现象,结合选项,C正确,其余选项错误。

5.下图为某条大河河口,该河位于哪个半球?

图中小岛因泥沙不断堆积而扩展,最终将与河流的哪岸相连?

A.北半球,甲岸

B.南半球,乙岸

C.北半球,乙岸

D.南半球,甲岸

【答案】A

【解析】

【详解】图中纬度自南向北增加,故为北半球。

河流自南向北流动,受向右的地转偏向力影响,乙为侵蚀岸,甲为堆积岸,故小岛最终将于甲岸相连,选A。

【点睛】地转偏向力的分布规律:

“南左北右赤道无”。

侵蚀岸为凹岸,凸岸为堆积岸,河心沙洲一般与凸岸相连。

6.为了让五星红旗升起的时刻与日出同步,兰州(103°53′E)春分日升旗的时刻应选在北京时间

A.6点整B.6时49分44秒

C.4时55分32秒D.7时4分28秒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春分日,全球昼夜平分,兰州与其他各地一样地方时6点日出,兰州经度约104°E,在北京时间西16°,当兰州地方时6点时,根据公式:

所求地地方时=已知地地方时±4分钟/1°*所求地与已知地经度差。

可算出北京时间为7:

04,D正确。

【考点定位】地方时计算

【名师点睛】地方进计算公式:

所求地在已知地东侧加法,西侧用减法。

所求地与已知地同为东(西)经度,两地经度差用减法;如果一个东经度一个西经度,两地经度差用加法。

中国有“数九寒冬”的说法,具体计算方法是从冬至日算起,每九天为一“九”,第一个九天叫“一九”,第二个九天叫“二九”,依此类推,一直到“九九”。

下图为“二分二至日地球在公转公转轨道的位置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7.“数九”期间,地球位于图中

A.A-B段B.B-C段

C.C-D段D.D-A段

8.“数九”期间,我国北方地区

A.日落西北

B.日出时间不断提前

C.昼短夜长,昼长渐短

D.正午太阳高度角不断变小

9.“数九”期间,长春外国语学校操场旗杆正午影子长度

A.逐渐变长B.先变长后变短

C.逐渐变短D.先变短后变长

【答案】7.D8.B9.C

【解析】

【分析】

本题组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涉及到的知识点主要是地球公转,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及其地理意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需要结合基础知识分析答题。

【7题详解】

“数九”期间为冬至日往后,地球位于冬至日到春分日两点间,D正确,其余选项错误。

【8题详解】

“数九”期间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向北移动,我国北方地区日落西南,昼变长夜变短,日出提前,正午太阳高度增大,B正确,其余选项错误。

【9题详解】

“数九”期间,北半球正午太阳变大,长春外国语学校操场旗杆正午影子长度越来越短,C正确,其余选项错误。

【点睛】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

3月21日春分,太阳直射赤道;过后,直射点北移,到夏至日(6月22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以后直射点南移,秋分(9月23日)时又直射赤道。

继续南移,冬至日(12月22日)直射南回归线(南纬23度26分),以后又北移。

10.2018年9月28日18时2分在印度尼西亚(0.25°S,119.90°E)发生7.4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

地震发生以后,建筑物并不会马上倒塌,一般都要间隔约12秒,这就是地震救援领域所说的“黄金12秒”,在这12秒中人们可以决定是躲是逃。

根据所学知识推断“黄金12秒”确定的依据是

A.横波和纵波的传播速度差异B.人体对紧急事件的生理反应能力

C.横波和纵波的传播介质差异D.建筑物的抗震系数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涉及到的知识点主要是地震波的传播速度的差异,需要结合基础知识分析答题。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地震波传播速度的特点。

地震波中横波表现为左右摇晃,纵波表现为上下跳动,一般认为横波的水平晃动力是造成建筑物破坏及人员大量伤亡的主要原因,由于横波和纵波的传播速度差异,故地震发生以后,建筑物并不会马上倒塌,一般都要间隔约12秒,A项正确。

【点睛】地震被按传播方式分为两种类型:

纵波、横波。

纵波是推进波,地壳中传播速度为5.5~7千米/秒,最先到达震中,又称P波,它使地面发生上下振动,破坏性较弱。

横波是剪切波:

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为3.2~4.0千米/秒,第二个到达震中,又称S波,它使地面发生前后、左右抖动,破坏性较强。

11.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先秦时期创立、汉代完全确立的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它根据地球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它可以反映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的变化规律。

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

读二十四节气示意图可知,下面的时间段中,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且向北移动的是

A.春分→清明

B.小暑→大暑

C.霜降→立冬

D.小寒→大寒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组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涉及到的知识点主要是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需要结合基础知识分析答题。

【详解】从春分→清明,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且向北移动;从小暑→大暑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且向南移动;从霜降→立冬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并向南移动;从小寒→大寒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先向北移动,据此选D。

干热岩是一种高温岩体,埋藏于地下3~10千米,温度在150℃以上。

通过注入凉水,吸收岩体热量转化成蒸汽,再抽取到地表加以利用,可用于发电、供暖等。

在综合分析地质条件后,2017年9月我国在青海省钻获236℃的高温干热岩体。

读“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

回答下列各题。

12.岩石圈

A.就是指地壳B.由岩石组成

C.全球厚度均一D.包括软流层

13.干热岩位于

A.地壳B.地幔C.地核D.软流层

【答案】12.B13.A

【解析】

本题组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读图析图能力,涉及到的知识点主要是岩石圈的概念以及特点,需要结合基础知识分析答题。

【12题详解】

岩石圈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的岩石组成,厚度不一,陆地较厚,海洋较薄,位于软流层之上,B正确,其余选项错误。

【13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干热岩是一种高温岩体,埋藏于地下3~10千米,应属于地壳,A正确,其余选项错误。

下图为“大气的受热过程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4.人类活动排放的二氧化碳增多,会导致

A.①减弱B.②增强

C.③增强D.④减弱

15.我们知道一般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那是因为近地面的热量来源主要是

A.①B.②

C.③D.④

【答案】14.C15.D

【解析】

【分析】

本题组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涉及到的知识点主要是温室效应产生的原理以及近地面大气的热源,需要结合基础知识分析答题。

【14题详解】

人类活动排放的二氧化碳增多,会导致大气逆辐射增强,对应图中③,C正确,其余选项错误。

【15题详解】

近地面的热量来源主要是地面辐射,对应图中④,D正确,其余选项错误。

【点睛】本题组需要重视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是大气保温效应的俗称。

大气能使太阳短波辐射到达地面,但地表受热后向外放出的大量长波热辐射线却被大气吸收,这样就使地表与低层大气的保温作用类似于栽培农作物的温室,故名温室效应。

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向大气中排入的二氧化碳等吸热性强的温室气体逐年增加,大气的温室效应也随之增强,其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已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

同学们今天是2018年三九第2(或3)天,天冷了!

你注意到了吗?

教室门一开,前排的同学先感觉到腿冷,看到进来的老师眼镜上起了一层白雾。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6.关于热力环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A.温度:

②>③>④>①B.②地阴雨天气,③地晴朗天气

C.气压:

③>②>①>④D.②地垂直方向大气下沉

17.教室的门刚打开时,空气流动的情况是()

A.B.

C.D.

【答案】16.D17.C

【解析】

本题组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以及读图析图能力,涉及到的知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