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知识经济基本知识.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874998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2.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财务知识经济基本知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财务知识经济基本知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财务知识经济基本知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财务知识经济基本知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财务知识经济基本知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财务知识经济基本知识.docx

《财务知识经济基本知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财务知识经济基本知识.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财务知识经济基本知识.docx

财务知识经济基本知识

经济基本知识

1、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概念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是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

经济增长主要反映经济总量的变化及与此相关的要素生产率情况。

经济发展则具有更广泛的含义,除包括经济增长的内容外,还包括经济结构的转换、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的提高以及经济对社会进步、环境生态的影响等。

经济发展是经济总量和经济结构共同变动的结果,有时以经济总量增长为主,有时以经济结构的变动为主,把可持续性作为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标志,实际上已具有了经济发展的内涵。

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结果。

但有时经济增长并不等同于经济发展,如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而导致经济结构的扭曲或出现贫富悬殊、资源破坏、环境恶化等结果,就会出现有增长而无发展的情况。

2、国民经济三次产业是如何分类

根据社会生产活动历史发展的顺序对产业结构的划分。

产品直接取自自然界的部门称为第一产业,对初级产品进行再加工的部门称为第二产业,为生产和消费提供各种服务的部门称为第三产业。

我国的三次产业划分范围如下:

第一产业是指农、林、牧、渔业。

第二产业是指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

第三产业是指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

第三产业包括: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国际组织。

3、什么是GDP

GDP也就是常说的国内生产总值,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情况的一个最重要的指标,是最受关注的宏观经济数字之一。

在我国省以下称为地区生产总值。

GDP是国内生产总值的英文GrossDomesticProducts的缩写,是指以货币形式表现的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我国的GDP核算始于1985年,是统计改革开放的产物。

GDP核算从核算时间上可以分为年度核算和季度核算。

从核算使用的价格上可以分为现价核算和不变价核算。

GDP可以通过三种方法计算得到:

分别为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

生产法是从生产的角度衡量所有常住单位在核算期内新创造的价值,是国民经济各行业在核算期内新创造的价值和固定资产的转移价值的总和,也即国民经济各行业增加值的总和。

用公式表示如下:

  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消耗。

  GDP=

收入法也称分配法,是从生产过程创造收入的角度,根据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应得的收入份额以及因从事生产活动向政府支付的份额的角度来反映最终成果的一种计算方法。

按照这种计算方法,GDP由全国各行业汇总的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生产税-生产补贴)、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四部分组成。

计算公式为:

GDP=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

  支出法也称使用法,顾名思义是从最终使用的角度衡量核算期内生产的所有货物和服务的去向。

按照支出法计算,GDP由居民消费、政府消费、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存货增加以及货物和服务的净出口(出口减进口后的差额)五项组成。

计算公式为:

  GDP=居民消费+政府消费+固定资本形成总额 +存货增加+货物和服务的净出口

从理论上讲,上述三种方法计算得到的GDP应该是一致的,因为它们是使用不同的方法对同一事物进行核算。

但在实际操作中并不如此,因为资料来源的不同以及基础数据质量上的差异,三种方法计算的GDP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计算误差。

我国目前以生产法GDP为准。

我国的官方统计机构负责GDP核算,实行分级核算,国家和地区各自核算本辖区范围内的数据。

即,全国的GDP由国家统计局负责核算,地区GDP则由各省、市统计局负责核算。

在这种体制下,各地区的GDP汇总之和与国家的GDP数据并不相等,这主要是资料来源方面的差异造成的。

这种情况并不是中国特有的,所有存在地区核算的国家都会遇到类似的问题,只不过有的国家通过特定的核算程序和技术处理人为地使国家和地区数据汇总之和保持一致,而我国则未做进一步的要求,只是由国家对地区数据进行定期的评估。

  对于专家和研究团体来讲,GDP将为他们提供实证分析和模型预测的基础数据,使他们可以根据理论对经济运转的合理性作出逻辑上的判断,对未来的经济活动进行预见或对现存的经济理论进行修正,从而向决策者提出合理化建议,帮助决策者共同实现宏观经济的健康运行与合理增长。

具体地讲他们可以利用GDP或人均GDP数据来研究诸如贫困问题,收入分配问题,经济增长问题,生产率问题等。

对于一般公众用户来讲,了解了GDP以及政府是如何使用GDP的,便是了解了自己赖以生存的大环境。

比如:

当一个企业知道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是根据GDP等有关信息做出的,那么他就能在宏观政策出台前,对可能出现的宏观政策做一个预测,如果货币紧缩的可能性很大的话,那么他就能知道:

下期生产获得资金不容易,生产成本会增高,就要及早地想办法、调整计划。

当一个人了解了GDP的相关知识后,他就能根据GDP的走向判断出自己就业难度,工资增长可能性的大小等。

经济增长率高(即按不变价计算的GDP增长速度),就业的难度就小,工资增长的可能性就大,但同时可能要面对的是物价增高的情况,这样他就可以调整个人生活规划,降低生活成本,提高生活效用。

可见GDP与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都是息息相关的。

4、什么是绿色GDP

  人类的经济活动包括两方面的活动。

一方面在为社会创造着财富,即所谓“正面效应”,但另一方面又在以种种形式和手段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着阻碍作用,即所谓“负面效应”。

这种负面效应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无休止地向生态环境索取资源,使生态资源从绝对量上逐年减少;其二是人类通过各种生产活动向生态环境排泄废弃物或砍伐资源使生态环境从质量上日益恶化。

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制度只反映了经济活动的正面效应,而没有反映负面效应的影响,因此是不完整的,是有局限性的,是不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

从现行GDP中扣除环境资源成本和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服务费用,其计算结果可称之为“绿色GDP”。

绿色GDP这个指标,实质上代表了国民经济增长的净正效应。

绿色GDP占GDP的比重越高,表明国民经济增长的正面效应越高,负面效应越低,反之亦然。

5、什么是小康社会

用经济学的指标讲有两个含义,第一个称之为人均收入,第二个称之为恩格尔系数。

从人均收入来看,1980年,我们的起点基本上是属于世界上的低收入国家。

到了2000年以后,中国已经开始进入世界称之为“下中等”收入国家。

第二个含义是恩格尔系数。

恩格尔系数是指居民的食品性支出,就是“吃”占整个消费支出比重的系数,一般来讲高于60%就认为是绝对贫困。

按照联合国粮农组织规定,吃占60%到50%之间是勉强度日,我们叫温饱;占50%到40%就认为是小康;40%到20%,就认为是富裕。

小康是在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同志提出的,20世纪末全国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也就是初步达到小康水平。

这种小康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

所谓低水平就是现在仅仅是进入小康社会的门槛;不全面,因为现在还存在着很大的不平衡。

根据国家统计局研究的成果,2000年末,全国初步达到小康水平的人口是75%左右,现在全国还有3000万人的温饱问题没有解决,城镇还有近2000万人生活在最低社会保障水平线以下,农村还有几千万人口是低水平的不巩固的温饱。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没有解决温饱的要尽快地解决温饱,并且要和全国其他地方一样,达到小康;温饱不巩固要巩固温饱,温饱解决了要向小康前进,变成一种全面的小康。

  

6、什么是经济一体化

经济一体化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在现有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国际分工的基础上,由政府间通过协商缔结条约,建立多国的经济联盟。

在这个多国经济联盟的区域内,商品、资本和劳务能够自由流动,不存在任何贸易壁垒,并拥有一个统一的机构,来监督条约的执行和实施共同的政策及措施。

   

根据各参加国的具体情况和条件以及它们的目标要求,有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和经济联盟四种形式。

   ①自由贸易区。

自由贸易区是指由签订自由贸易协定的国家组成的贸易区。

成员国之间免征关税和取消其他贸易限制。

 ②关税同盟。

关税同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为了取消彼此之间的关税或各种贸易壁垒,建立共同的对外关税而缔结的同盟。

同盟内部商品自由流通和自由竞争。

关税同盟在一体化程度上比自由贸易区进了一步。

③共同市场。

指在关税同盟基础上实现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在同盟内建立关税、贸易和市场一体化。

其最终目标是要实现完全的经济联盟。

④经济联盟。

是经济一体化的最终发展目标和最高级的形式。

它要求其成员国在实现关税、贸易和市场一体化的基础上,建立一个超国家的管理机构,在国际经济决策中采取同一立场,行使统一的货币制度和组建统一的银行机构,进而在经济、财政、货币、关税、贸易和市场等方面实现全面的经济一体化。

7、什么是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

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

经济全球化的过程早已开始,尤其是80年代以后,特别是进入90年代,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大大加快了。

经济全球化,有利于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全球的合理配置,有利于资本和产品在全球性流动,有利于科技在全球性的扩张,有利于促进不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是人类发展进步的表现,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但它对每个国家来说,都是一柄双刃剑,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特别是对经济实力薄弱和科学技术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面对全球性的激烈竞争,所遇到的风险、挑战将更加严峻。

目前经济全球化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建立公平合理的新的经济秩序,以保证竞争的公平性和有效性。

什么是新型工业化道路

    所谓工业化,一般认为工业化是指从传统的以农业和手工业为基础的经济体系向以现代的以先进工业为基础的经济体系转变的历史过程。

这一概念包含了工业化的三大特性:

一是过程性,工业化不是一个时刻概念,而是一个时期概念;一个国家要基本实现工业化往往要化几十年、上百年的时间,比如英国从18世纪30年代工业革命发生到19世纪40年代它基本实现工业化经过了100多年的时间,比如我国从建国后即推进工业化的进程,经过50多年的努力,至今仍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艰巨的历史任务;二是先进性,强调的是以先进工业为基础的经济体系的转变,先进具有相对和动态的含义,相对是对传统来讲的,动态是说先进本身也具有一个演变的过程,比如机器化工业与手工业相比,是现代工业,而电气化工业与机器化工业相比是现代工业等等;三是体系性,强调的是整个经济体系的转变,而不单单是工业的发展;不仅工业要用先进技术武装,而且其他产业也要用先进的技术进行改造,从而实现整个经济体系的的现代化,包括价值观念的更新、生产方式的变迁、经济组织方式的演变,经济结构的演进、经济体制、制度的改革等等,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工业化是一个历史范畴,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不同历史阶段含义不同。

所谓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7、什么是“七通一平”

什么是“七通一平”:

七通是指上、下水通、路通、电讯通、煤气通、电通、热力通,一平是指场地平整。

 8、什么叫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是指集中于一定区域内特定产业的众多具有分工合作关系的不同规模等级的企业和与其发展有关的各种机构、组织等行为主体通过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空间集聚体,代表着介于市场和等级制之间的一种新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它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它不仅可以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而且也成为提高一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新力量。

产业集群作为一种为创造竞争优势而形成的产业空间组织形式,它具有的群体竞争优势和集聚发展的规模效益是其他形式无法比拟的。

从世界范围看,集群化已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国际上有竞争力的产业大多是集群模式。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产业集群化发展已成为全球性的经济发展潮流,产业集群构成了当今世界经济的基本空间构架。

 9、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onsumerpriceindex)是一个反映居民家庭所购买的消费商品和服务价格水平变动情况的指标。

是通过一组代表性消费品及服务项目随着时间的变动,反映在居民家庭购买消费品及服务价格水平变动情况的相对数(指数的基期数值定为一百)。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度量指定的一篮子消费商品和服务随着时间的变动,价格发生的变动。

它是进行经济分析和决策、价格总水平监测和调控及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指标。

其按年度计算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变动率通常被用来作为反映通货膨胀或紧缩程度的指标。

一般来讲,物价全面地、持续地上涨被认为发生了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是指一定时期价格持续、普遍的上涨。

通货膨胀分为温和的通货膨胀(3%-5%);中度的通货膨胀(5%-10%);严重的通货膨胀(10%以上);恶性的通货膨胀(百分之几十甚至百分之几百)。

通货紧缩是指一定时期内价格持续、普遍下降。

分为轻、中、重三个基本类型。

10、基尼系数的含义是什么

  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根据洛伦茨曲线找出了判断分配平等程度的指标。

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

若基尼系数低于0.2表示收入绝对平均;0.2-0.3表示比较平均;0.3-0.4表示相对合理;0.4-0.5表示收入差距较大;0.6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

11、发展速度与增长速度

  发展速度和增长速度都是人们在日常社会经济工作中经常用来表示某一时期内某动态指标发展变化状况的动态相对数。

既然两个都是“速度”,说明两者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它们都把对比的两个时期的发展水平抽象成为一个比例数,来表示某一事物在这段对比时期内发展变化的方向和程度,分析研究事物发展变化规律。

但两者又有明显的区别。

发展速度是以相除方法计算的动态比较指标,计算公式为:

        某指标报告期数值

    发展速度=────────────

           该指标基期数值

  发展速度一般用百分数表示,当比例数较大时,则用倍数表示较为合适。

例:

某地固定资产投资1994年为366亿元,1993年为328亿元,1994年与1993年比,366÷328=1.12,这就是发展速度,用百分数表示为112%,用倍数表示则是1.12倍。

  而增长速度则是以相减和相除结合计算的动态比较指标,其计算公式为:

          某指标报告期数值-该指标基期数值

 增长速度= ──────────────────

            该指标基期数值

  计算结果若是正值,则叫增长速度,也可叫增长率;若是负值,则叫降低速度,也可叫降低率。

如上例的某地固定资产投资1994年比1993年的增长速度为:

(366-328)÷328=0.12,用百分数表示则为12%。

  由上可知:

增长速度=发展速度-1(或100%)。

则:

若发展速度是百分数表示的,发展速度减去100%即为增长速度,如上例的发展速度112%中减去100%得出增长速度为12%;若发展速度是用倍数表示的,发展速度减去1即为增长速度。

同样,某一时期增长速度加1(或100%)则为这一时期的发展速度了

12、“百分数”与“百分点”

  百分数是用一百做分母的分数,在数学中用“%”来表示,在文章中一般都写作“百分之多少”。

百分数与倍数不同,它既可以表示数量的增加,也可以表示数量的减少。

运用百分数时,也要注意概念的精确。

如“比过去增长20%”,即过去为100,现在是“120”;“比过去降低20%”,即过去是100,现在是“80”;“降低到原来的20%”,即原来是100,现在是“20”。

运用百分数时,还要注意有些数最多只能达到100%,如产品合格率,种子发芽率等;有些百分数只能小于100%,如粮食出粉率等;有些百分数却可以超过100%,如产品产量计划完成情况等。

  百分点是指不同时期以百分数形式表示的相对指标。

如:

速度、指数、构成等)的变动幅度。

例如:

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占的比重由1992年的21.8%下降到1993年的18.2%。

  从上述资料中,我们可以说:

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占的比重,1993年比1992年下降3.6个百分点(18.2-21.8=-3.6);但不能说下降3.6%。

13、“番”与“倍”

  增加一倍,就是增加100%;翻一番,也是增加100%。

除了一倍与一番相当外,两倍与两番以上的数字含义就不同了。

而且数字越大,差距越大。

如增加两倍,就指增加200%;翻两番,就是400%(一番是二,二番是四,三番就是八),所以说翻两番就是增加了300%,翻三番就是增加了700%。

“番”是按几何级数计算的,“倍”是按算术级数计算的。

十七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

人均GDP反映的是国民的富裕程度和生活水平。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十七大上提出,实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要“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

”如果2000年按人均GDP800美元,到2020年翻两番应为3200美元。

对于人均GDP的指标,国家统计局目前尚未公开此项数据,不过,2020年实现新的发展目标并非难事。

实际上,如果按GDP总值计算,2006年(210871亿元)就已经实现了比2000年(89404亿元)翻一番。

14、什么是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是一种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经济发展模式。

它主要通过对传统行业的技术改造,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排放,从根本上消解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

  

与传统经济相比,循环经济的不同之处在于:

传统经济是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所构成的物质单向流动的经济。

在这种经济中,生产加工和消费过程中把污染和废物大量地排放到环境中去,对资源的利用常常是粗放的和一次性的,通过把资源持续不断地变成废物来实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导致了许多自然资源的短缺与枯竭,并酿成了灾难性环境污染后果;而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使得整个经济系统以及生产和消费的过程基本上不产生或者只产生很少的废弃物,其特征是实现自然资源的低投入、高利用和废弃物的低排放。

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总体战略目标初步确定:

 

根据实际情况,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总体战略目标应分3个阶段进行:

近期是2005年至2010年,建立比较完善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政策支持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和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中期是2011年至2020年,基本建成具有循环经济特征的经济社会体系,建立起完善的循环型社会的管理体系和政策法规体系。

长期是2021年至2050年,全面建成人、社会、自然和谐统一的循环型社会。

资源生产率、循环利用率、废弃物的最终处理量等循环经济的主要指标以及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等达到当时世界先进水平,极大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并整体改善生存空间,全国全面进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15、恩格尔定律与恩格尔系数

19世纪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根据统计资料,对消费结构的变化得出一个规律:

一个家庭收入越少,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例就越大,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则会下降。

那么,一个国家越穷,每个国民的平均收入中(或平均支出中)用于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比例就越大,随着国家的富裕,这个比例呈下降趋势。

  恩格尔系数是根据恩格尔定律得出的比例数,是表示生活水平高低的一个指标。

其计算公式如下:

          食物支出金额

  恩格尔系数=───────

           总支出金额  

  除食物支出外,衣着、住房、日用必需品等的支出,也同样在不断增长的家庭收入或总支出中,所占比重上升一段时期后,呈递减趋势。

联合国粮农组织根据恩格尔系数的权威性,提出了衡量各国贫富级别的标准,即恩格尔系数达到59%以上为贫困,50-59%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低于30%为最富裕。

 

17、统计上大中小型企业划分办法

  根据有关部门规定,企业规模划分以从业人员数、销售额和资产总额三项指标依据。

  统计上大中小型企业划分标准

行业名称

指标名称

计算单位

大型

中型

小型

工业企业

从业人员数

销售额

资产总额

万元

万元

2000及以上

30000及以上

40000及以上

300-2000以下

3000-30000以下

4000-40000以下

300以下

3000以下

4000以下

 

建筑业企业

从业人员数

销售额

资产总额

万元

万元

3000及以上

30000及以上

40000及以上

600-3000以下

3000-30000以下

4000-40000以下

600以下

3000以下

4000以下

批发业企业

从业人员数

销售额

万元

200及以上

30000及以上

100-200以下

3000-30000以下

100以下

3000以下

零售业企业

从业人员数

销售额

万元

500及以上

15000及以上

100-500以下

1000-15000以下

100以下

1000以下

交通运输业企业

从业人员数

销售额

万元

3000及以上

30000及以上

500-3000以下

3000-30000以下

500以下

3000以下

邮政业企业

从业人员数

销售额

万元

1000及以上

30000及以上

400-1000以下

3000-30000以下

400以下

3000以下

住宿和餐饮业企业

从业人员数

销售额

万元

800及以上

15000及以上

400-800以下

3000-15000以下

400以下

3000以下

19、什么是汇率、基本汇率、交叉汇率

汇率是指两种不同货币之间的兑换价格。

如果把外汇也看作是一种商品,那么汇率即是在外汇市场上用一种货币购买另一种货币的价格。

例如,l美元=110日元,表示1美元可换110日元。

汇率的表示方法有直接标价法和间接标价法。

基本汇率(也叫直盘或基础汇率):

一般指一国货币与美元的比价。

交叉汇率(也叫交叉盘):

是指两种非美元货币之间的比价,交叉汇率可从基本汇率套算而来。

21、国民幸福总值

国民幸福总值最早由不丹国王旺楚克在1970年提出,他认为政府施政应该关注幸福,并应以实现幸福为目标。

他提出,人生基本的问题是如何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之间保持平衡。

在这种执政理念的指导下,不丹创造性地提出了由政府善治、经济增长、文化发展和环境保护四级组成的国民幸福总值指标。

追求GNH最大化是不丹政府至高无上的发展目标。

实践的结果是在人均GDP仅为700多美元的不丹,人民生活得很幸福。

被世界公认为“不丹”模式。

所谓不丹模式就是注重物质和精神的平衡发展,将环境保护和传统文化的保护置于经济发展之上,衡量发展的标准是国民幸福总值(GrossNationalHappiness,GNH),而不是我们通常采用的GDP(国民经济总值)。

值得注意的是,当不丹国王提出国民幸福总值的时候,不丹在亚洲属于最贫穷的国家之一。

按照西方的发展模式,穷国要摆脱贫困首先要以发展经济为主,这种确保经济发展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