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科学学科.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873916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9.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年级科学学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一年级科学学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一年级科学学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一年级科学学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一年级科学学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一年级科学学科.docx

《一年级科学学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年级科学学科.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一年级科学学科.docx

一年级科学学科

一年级科学学科

指向科学探究的《用手来测量》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学生了解人体可以作为一种测量工具,方便测量。

2、学生通过用拃来测量了解测量可以量化比较结果。

3、学生通过用拃来测量知道“拃”是张开的拇指到中指的长度,测量时每一拃要首尾相连。

科学探究目标:

1、学生通过预测估计课桌高度。

2、学生能用手来测量桌子高度,并标记测量过程。

3、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纸带上的标记相同和不同之处。

科学态度目标:

1、学生通过活动发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测量的认同感。

2、学生通过用手测量逐步适应使用多种测量工具和测量单位。

3、学生通过细致的一拃一拃测量意识到这样做可以让测量结果更准确。

4、学生通过纸带的比较认同图表形式组织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学生通过活动意识到比较和测量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

【教学过程】

环节一:

聚焦

【设计】

(一)问题引入

1、PPT:

大树图片

设问:

公园(校园)里有一排大树,如果我们想比一比树的粗细,我们可以怎么做?

预设:

学生可能回答:

尺子、绳子……

增加追问:

如果没有工具,我们可以用什么来充当测量工具呢?

2、谈话:

我们的身体可以当工具来测出大树的粗细。

设问:

我们身体的哪些部位也能当测量工具呢?

你怎么用它测量的?

(二)聚焦主题

1、谈话: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用手来测量。

(学生跟读一遍课题)

PPT:

一拃图片

陈述:

我们一般把这样的长度叫做一拃,跟老师一起读一遍。

PPT:

大拇指、中指显示

概念:

张开的拇指到中指间的长度叫做一拃。

2、任务一:

拿出手和老师一起笔划“一拃”,并说一说“拇指到中指间的长度是一拃。

任务二:

和同桌相互说一遍什么是一拃。

3、谈话:

今天让我们用一拃来测量桌子的高度,看看我们的桌子高度是几拃。

设计意图:

学生比较公园(校园)里的一排大树时,会发现大树的粗细基本一致,用肉眼很难分辨谁粗谁细,并且大树不能移动,这就需要学生找一个标准物对大树进行测量。

这一过程使学生认识事物的方式从比较向测量转变。

进一步提问是为了让学生意识到身体也可以作为一种测量工具,并且是一种常见和方便的测量方法。

在认识“一拃”的过程中,从看图片到比划再到和同桌说一说,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巩固对“一拃”的认识,为下面的内容做好铺垫,让接下去的环节能顺利展开。

【现场】

(一)问题引入

1、PPT:

大树图片

师:

校园里有一排大树,那一棵树是最高的?

生1:

操场最边上的那棵树,因为它最高。

生2:

第四棵树最粗。

生3:

我也觉得是第四棵。

……

师:

有更准确的办法来比较它们的粗细吗?

生1:

可以用我们的尺子一点一点量。

生2:

可以用家里那种软的尺子量。

生3:

可以抱一下看看谁粗。

(看课本后回答)

师:

我们的方法都很棒,特别是“生3”,他发现我们的手臂也可以用来测量。

(二)聚焦主题

师:

今天我们要学习——用手来测量,跟老师一起读(边读边指)。

全体师生:

用手来测量。

PPT:

一拃的图片

师:

我们把这样的长度叫“一拃”,跟老师一起读一遍(边读边指)。

全体师生:

一拃。

师:

看图片,这个手指是大拇指,这个手指是中指。

(按说的内容用另一只手指着自己的手说)张开的拇指到中指间的长度叫一拃。

师:

伸出我们的小手,和老师一起来指一指。

全体师生:

(边指边说)张开的拇指到中指间的长度叫一拃。

师:

现在和你的同桌说一说什么叫一拃。

生:

(相互边指边说)张开的拇指到中指间的长度叫一拃。

环节二:

探索

【设计】

(一)预测

1、设问:

现在老师要提高难度了,观察你的手指一拃的长度,再看看桌子的高度,估计你桌子的高度有几拃?

2、谈话:

刚才我们的方法叫做预测。

(学生跟读一遍“预测”)我们能用“我预测桌子的告诉是几拃。

”的方式来回答吗?

3、谈话:

请你把你的预测记录在我们的学习单上。

(二)实测

1、设问:

我们预测的都不一样,那课桌到底高几拃呢?

让我们一起来测一测。

2、PPT:

用拃测量课桌高度的方法图片

设问:

让我们来看看其他小朋友是怎么做的,认真的看一分钟。

谈话:

现在和你的同桌说一说这个过程是怎么样的?

设问:

现在请同学来说一说是怎么做的。

方法:

1.用纸带量出课桌的高度,剪去多余的部分。

2.用拃来测量纸带的长度,在一拃与一拃相连处要划线作为记号。

3.数出一共有几拃,记录在学习单上。

4.用同样的方法再测量一次,并记录下来。

注意:

一拃的指尖与下一拃的指尖必须紧紧相连。

3、PPT:

视频:

用拃来测量桌子高度

谈话:

现在我们都学会了吗?

那现在老师来问几个问题。

设问:

刚刚视频里都是一个同学在做,那他的同桌怎么办?

谈话:

是的,同桌要一起合作!

一个同学完成了,还要帮助同桌完成。

4、学生领取材料,开始探究。

5、展示纸带:

选取几条有代表性的纸带,把纸带对齐展示在黑板上。

谈话:

先完成的同学请仔细观察黑板上的纸带,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6、探究结束,上交材料。

设计意图:

预测是一种探究能力,是根据已有认知水平和当前实际物体进行的推测。

学生预测课桌高度由几拃,是本单元中第一次出现“预测”这一概念,需要让学生开始意识到预测不是猜,并在之后的授课中逐步发展学生的预测能力。

实测时,首先让学生带着目的长时间(预设一分钟左右)观察图片,让学生的观察更仔细。

观察后首先和同桌描述该怎么进行测量是为了让学生自己组织好语言,之后全班回答时学生的描述会更顺利。

但学生光看图片进行的描述肯定是不到位的,所以加入了看视频的环节,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整个探究过程,提高探究过程的准确率。

此外,在探究过程中使用了纸带帮助测量,不仅让探究更准确,还能让学生反复练习确认起点和终点。

【现场】

(一)预测

师: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用一拃量一量我们的桌子由多高?

师:

在测量之前,先观察你的手指一拃的长度,再看看桌子的高度,估计桌子的高度有几拃?

生1:

6拃。

生2:

8拃。

生3:

12拃。

生4:

20拃……

师:

刚才我们估计桌子桌子的高度有几拃的方法叫预测。

(PPT:

预测)跟老师一起读(边读边指)。

全体师生:

预测。

师:

我们试着用“我预测桌子的高度由几拃。

”的方式来回答刚才的问题。

生1:

我预测桌子的高度由7拃。

生2:

我预测桌子的高度由9拃。

……

实物投影:

《活动手册》第10页。

师:

让我们把自己的预测记载《活动手册》第10页的表格中(用手指出)。

学生记录预测结果。

(二)实测

师:

刚才我们的预测是不同的,课桌的高度到底是几拃呢?

让我们动手量一量。

PPT:

用拃测量课桌高度的方法图片

师:

让我破门先来看看小哥哥是怎么量的?

认真地看一分钟。

学生观察一分钟。

师:

现在和你的同桌说一说该怎么测量?

学生相互描述测量方法。

师:

现在请同学来说一说该怎么测量?

生:

先用那条纸(教师纠正:

纸带)量出桌子的高度,然后再把多余的地方剪掉,再用手量出有几拃。

师:

还有补充吗?

生(大部分):

没有。

师:

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小哥哥是怎么用手量桌子高度的。

视频:

用拃来测量桌子高度

师:

看懂了吗?

生:

看懂了。

师:

你注意到了吗?

视频里的大哥哥在测量时一拃的指尖与下一拃的指尖是紧紧相连的。

生:

注意到了。

师:

刚刚视频里都是一个同学在做,那他的同桌怎么办?

生:

他做完了然后他的同桌再做。

师:

是的,同桌要一起合作!

一个同学完成了,还要帮助同桌完成。

实物投影:

《活动手册》第10页。

师:

测量好了还需要把结果记在《活动手册》第10页上,并且要把纸带交给老师,老师会把它贴在黑板上。

现在开始,让我们来量一量。

学生领取材料,开始探究。

师:

先完成的同学仔细观察黑板上的纸带,你的测量结果和其他人一样吗?

探究结束,上交材料。

环节三:

研讨

【设计】

1、比较:

纸带上的标记相同和不同之处。

2、谈话:

和老师一起数一数每条纸带各有多少拃。

3、设问:

我们的测量结果一样吗?

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预设:

学生可能回答:

纸带匹配桌子高度时可能出现误差;没有做到一拃紧紧连着一拃;每个人的一拃长度不同……

设计意图:

对于学生的回答,应给予肯定和表扬。

这一环节主要为了让学生能学会质疑,学会思考,逐步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和开放性思维能力。

同时还需要引导学生思考由于我们的一拃都不相同,导致测量结果不一样,可以用什么方法解决,为下一课做铺垫。

【现场】

师:

我们的测量结果一样吗?

有哪些地方不一样?

生1:

它们不一样长。

生2:

XXX的纸带最长。

生3:

有些是一样长的。

生4:

拃也不一样。

师:

是什么原因让我们的结果不一样呢?

生1:

可能是量的时候线没有画直。

生2:

我们的桌子不一样高。

生3:

我们的一拃不一样,我和XXX(同桌姓名)的一拃就不一样。

生4:

画的时候没有把纸拉直。

师:

我们说的都很棒,由很多原因会让我们的测量结果不一样。

特别是我们的一拃也不一样。

怎么做能让我们的测量结果一样呢?

请你回家想一想,下节课告诉老师你的想法。

环节四:

拓展

【设计】

拓展活动一:

用手来测量更多的物品

拓展活动二:

绘制家庭尺寸图

设计意图:

拓展环节放在课后,测量更多的物品能巩固学生对用手来测量的探究方法。

通过绘制家庭尺寸图可以让学生认识到不同的物品由不同的长度,了解生活中事物的大小关系。

【现场】

PPT:

拓展活动展示

师:

下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试着做一做这样两件事:

一:

用手来测量更多的物品;二:

绘制家庭尺寸图。

【课后反思】

《用手来测量》选自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3课,本课建立在《在观察中比较》、《起点和终点》两课之后,学生对比较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并且已经初步建立了比较要公平的思想。

在本课是比较活动向测量活动转变的一课,想要更好地把握者即可,就需要教师熟悉本单元的全部内容,掌握编者的意图。

本课是学生开始测量的第一课,要求我们关注学生的思维方式,从学生的思维入手,影响学生的探究行为,为之后学生对测量方法和测量工具的逐步认识和了解打好基础。

在本课的实施过程中,有成功之处,也有需要改进提高改进的地方,按教学流程,具体如下:

1、“一拃”的手势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上课前就有其他老师提醒我有些学生不会像有些图片一样把食指弯起来做一拃。

所以我就将两种方法都呈现在PPT上,让学生了解两种方法都可以,并不影响我们的探究。

同时为了巩固“一拃”的概念,采用了多种方法让学生进行记忆,如看图片、比划、和同桌说一说。

在之后的探究中只有两位同学的一拃出现问题。

2、在本课的教学中,预测作为第一次出现的方式我并没有做太多的解释,原因是首先预测并不是本课的重点,也不是一节课中就能让学生掌握的,所以在本课的设计中,用了简化的方式,只是简单说了这一方法,并要求学生简单地用预测来回答问题。

对于让学生意识到预测不是猜做的并不到位,从学生的回答中预测的数字不断加大可以发现学生的回答是带着主观性和好胜心的,这需要我在之后的授课中逐步发展学生的预测能力。

3、实测部分是科学探究活动的主体。

为了让一年级学生接受测量的方法,采用了逐步深入的方法——先观察图片,然后和同桌说方法,最后才在全班说。

虽然学生在探究中出现的问题少了,但课后想想,就会发现在方法讲解上用的时间过多,导致学生自己探究的时间少了,此外学生的思维也被我限制了,这一点需要引起我的注意,把课堂更多地留给学生。

4、研讨是发展学生思维,锻炼学生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的关键。

对于探究结果不同这一问题的讨论旨在让学生意识到一拃不是一种规范化的测量,为之后课堂上逐步规范化的测量埋下伏笔。

对于学生的回答,都应该给予肯定和表扬,这一环节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

在本环节中,学生回答积极,少数学生出现仍在玩桌上实验材料的现象,如何合理地安排实验材料在一年级教学中也要慢慢摸索。

5、在本课的设计中,还由多次的“和同桌说一说”的环节,这样设计是为了让学生习惯与同桌合作,为之后两个学生合作进行测量做好准备。

6、拓展活动放在课后,之后的调查发现学生对用手来测量更多的物品这一活动都进行了尝试,但大部分学生并没有记录下来。

而绘制家庭尺寸图这一活动没有学生完成,可能是因为难度较大。

对于课外作业的难度需要进行调整改进。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

科学素养的形成需要渗透到每一节课的教学中,逐步影响学生的科学思维。

因此,一年级的科学课上我们为学生要打好基础,扎扎实实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自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