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873687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5.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docx

《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docx

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武汉市2005年暨“十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5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和五中全会精神及省委对我市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经济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多项经济指标创近年来最好水平,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成绩,城乡居民生活继续改善,圆满完成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年完成生产总值223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7%,增幅同比提高0.2个百分点,创9年来新高。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9.57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1019.00亿元,增长17.9%;第三产业增加值1109.43亿元,增长13.1%。

按常住人口计算,当年人均GDP达到26238元(折合3245美元)。

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6.7:

44.2:

49.1变化为2005年的4.9:

45.5:

49.6。

“十五”时期,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0%,超过“十五”计划目标1个百分点,高于“九五”时期平均增速0.1个百分点。

其中三次产业年均分别增长4.6%、14.5%、12.8%。

 

表1:

地区生产总值

单位:

亿元

指标

2005年

比上年增长%

生产总值

2238

14.7

第一产业

109.57

4.5

第二产业

1019

17.9

工业

852

18.7

建筑业

167

14.1

第三产业

1109.43

13.1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165.43

6.0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76

24.4

批发和零售业

239

12.5

住宿和餐饮业

104

12.6

金融业

86

17.2

房地产业

85

3.6

教育

90

19.1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23

14.7

注:

本表增长速度按2000年价格计算。

2005年生产总值为省统计局联审初步核算数。

全市万元GDP能耗为1.36吨标准煤,比上年下降4.0%。

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为152立方米,比上年下降4.0%。

全市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0%,比2000年提高0.3个百分点。

全市财政总收入达389.36亿元,比上年增长30.4%。

地方财政收入170.43亿元,增长30.2%。

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38.82亿元,增长31.3%。

地方财政支出204.92亿元,增长23.2%。

“十五”时期,全市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25.3%,高于“九五”时期年均增幅5.7个百分点。

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2.7%,涨幅比上年回落0.6个百分点。

商品零售价格上涨0.9%,回落0.1个百分点。

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2.7%,回落1.9个百分点。

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上涨6.0%,生活资料价格下降4.0%。

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10.6%,回落3.9个百分点。

年末全市从业人员421.8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30万人。

其中城镇就业人员272.90万人,增加9.73万人。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4.2%,与上年末持平。

全年新增城镇就业岗位12.5万个,转移农业劳动力5.3万人。

表2: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上年?

100)

指标

2005年

2004年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102.7

103.3

1、食品

106.0

107.4

2、烟酒及用品

101.8

101.7

3、衣着

100.5

99.8

4、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

97.4

96.6

5、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

97.0

98.6

6、交通和通讯

99.6

97.6

7、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

101.4

102.3

8、居住

105.1

105.7

二、农业

 全市农业总产值180.60亿元,比上年增长5.5%。

其中,种植业产值103.32亿元,增长5.8%。

粮食产量137.52万吨,增长4.6%;棉花产量2.77万吨,增长7.7%;油料产量19.04万吨,下降1.3%;蔬菜产量576.28万吨,增长1.6%。

全市造林面积6.03千公顷,比上年下降26.3%;当年育苗面积3.1千公顷,增长2.6%;幼林作业面积13.39千公顷,下降6.3%;成林抚育面积39.18千公顷,增长1.6%。

全年生猪出栏230.62万头,比上年增长6.2%;家禽出笼4600.02万只,下降2.4%;牛奶产量9.28万吨,增长5.2%;禽蛋产量17.63万吨,增长1.8%;水产品产量39.43万吨,增长1.6%。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市完成工业增加值852亿元,比上年增长18.7%,增幅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

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30亿元,增长23.8%,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286.69亿元,增长28.2%。

轻重工业结构由上年的27.5:

72.5变为22.0:

78.0。

钢铁、汽车、光电子等十大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852.17亿元,增长27.6%,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81%。

全年产值过亿元的企业230家,其中有5家企业过百亿元。

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8.26%,比上年提高0.66个百分点。

 

表3: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

单位:

亿元

指标

2005年

比上年增长%

工业增加值

730

23.8

工业总产值

2286.69

28.2.

#国有经济

847.65

20.2

集体经济

28.90

6.9

股份制企业

826.33

24.7

外商港澳台经济

520.87

52.6

#轻工业

502.08

15.1

重工业

1784.60

32.4

十大行业总产值合计(剔除重复)

1852.17

27.6

钢铁

468.22

22.3

汽车及机械

393.44

39.7

光电子信息

296.89

37.4

烟草及食品

215.43

12.0

生物医药

59.06

3.7

石油化工

215.93

24.7

环保

135.14

34.2

纺织服装

62.43

9.1

造纸及包装印刷

63.90

20.0

家电制造

34.23

170.0

“十五”时期,全市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4.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6.8%。

全年生产钢材963.91万吨,比上年增长13.3%;汽车16.79万辆,增长62.5%;移动电话248.49万部,增长36.1%;原油加工量396.20万吨,增长6.8%;显示器416.29万台,增长1.25倍;房间空调器239.94万台,增长34.9%;卷烟159.34万箱,增长2.9%;服装7662.28万件,增长39.1%。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90.6点,比上年提高16.0点。

实现产品销售收入2153.91亿元,增长28.2%;利税总额277.99亿元,增长16.6%,其中利润总额124.08亿元,增长10.1%。

全市建筑业增加值167亿元,比上年增长14.1%。

全年有资质的建筑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658.91亿元,比上年增长12.9%。

房屋建筑施工面积6444.83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346.38万平方米,其中招投标承包面积5519.60万平方米。

房屋竣工面积3336.67万平方米,增加110.47万平方米。

建筑企业劳动生产率为16.31万元/人,增长7.8%。

“十五”时期,全市建筑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2%。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55.18亿元,比上年增长28.3%,增幅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

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028.20亿元,增长29.8%。

非国有经济投资占全部投资的比重达到36.5%,比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

表4: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单位:

亿元

指标

2005年

比上年增长%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1055.18

28.3

#房地产开发

297.99

27.7

城镇固定资产投资

1028.20

29.8

按行业分:

第一产业

9.21

-22.9

第二产业

311.04

38.2

#制造业

280.98

39.9

第三产业

734.93

25.6

按构成分:

建筑工程

600.64

34.8

安装工程

54.44

27.2

设备购置

189.49

14.4

其他费用

210.62

25.3

城市基础设施投资258.73亿元,比上年增长43.0%,占全市投资的比重为24.8%,比上年提高2.3个百分点。

其中交通、仓储和邮政业完成投资94.32亿元,增长70.5%,水利、环境及公共设施投资123.73亿元,增长41.3%。

全市55个市级重点工程完成投资额277.40亿元,占全市投资的比重达到26.3%。

武钢二热轧、神龙汽车、东风本田汽车、天兴洲公铁两用长江大桥、阳逻长江大桥、天河机场第二航站楼及7条高速出口公路等重点工程顺利推进,香港路立交桥、江汉一桥大修、江滩三期等工程顺利完工。

“十五”时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3601亿元,是“九五”时期的1.71倍;年均增长15.2%,比“九五”时期提高6.4个百分点。

五、房地产业

房地产开发投资297.99亿元,比上年增长27.7%,增幅比上年回落9.9个百分点。

全年房地产施工面积2749.63万平方米,增长12.7%;竣工面积816.72万平方米,增长16.3%,其中住宅竣工面积722.25万平方米,增长18.6%。

全年销售商品房681.85万平方米,增长3.6%,商品房销售额193.75亿元,增长17.0%;商品房空置面积162.14万平方米,增长33.2%。

“十五”时期,房地产开发投资948.69亿元,是“九五”时期的1.86倍。

六、国内贸易

全市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239亿元,比上年增长12.5%,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104亿元,增长12.6%。

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28.64亿元,比上年增长13.3%。

其中,批发零售业935.35亿元,增长12.1%;餐饮业144.97亿元,增长19.6%;其他行业48.32亿元,增长19.6%。

全年在市内新增大中型超市7个,新增便民超市、百货店、专业店、专卖店194个。

从各种经营业态零售额看,百货商场增长11.5%,超级市场增长14.1%,专业店增长15.9%,专卖店增长10.5%。

表5:

社会消费品零售额

单位:

亿元

指标

2005年

比上年增长%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1128.64

13.3

按行业分:

批发零售贸易

935.35

12.1

#限额以上

342.82

12.2

餐饮业

144.97

19.6

其他

48.32

19.6

按业态分:

 

百货商店

89.57

11.5

超级市场

122.02

14.1

专业店

69.72

15.9

专卖店

46.94

10.5

便利店

11.59

-6.6

其他

2.97

-8.6

全市批发零售业(含限额以上批零业、限额以下批零业及个体户,以下简称批零业)全年实现销售3099.24亿元,比上年增长19.4%。

其中,限额以上批零业实现销售1747.80亿元,增长14.0%,限额以下批零业及个体户实现销售1351.44亿元,增长27.0%。

“十五”时期,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年均增长12.4%。

七、对外经济

全市进出口总额61.8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4.0%。

其中,出口25.40亿美元,增长31.5%。

在出口额中,机电产品出口9.50亿美元,增长39.1%,高新技术产品出口4.13亿美元,增长33.1%;国有企业出口14.90亿美元,增长29.9%,民营、三资企业出口10.50亿美元,增长34.4%。

出口国别和地区数累计达到167个。

表6:

对外经济

单位:

亿美元

指标

2005年

比上年增长%

进出口总额

61.88

44.0

#出口

25.40

31.5

进口

36.48

54.1

新批合同外资额

19.89

65.6

直接利用外资额

17.40

14.5

“十五”时期,累计进出口总额179.8亿美元,是“九五”时期的1.88倍。

其中累计出口79.9亿美元,是“九五”时期的1.48倍,年均增长16.7%。

全市新批合同外资额19.8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5.6%。

实际利用外资17.40亿美元,增长14.5%。

全市累计批准“三资”企业4713家,比“九五”期末增加988家,“十五”时期累计实际利用外资80.3亿美元,是“九五”时期的1.49倍,年均增长20.3%。

成功举办武汉国际机电博览会、光博会、华创会、“2005香港?

湖北周”、“2005中法地方政府论坛”等活动,已与12个城市结为国际友好城市。

累计已有60家世界500强企业来汉投资,投资项目66项。

全年实现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营业额1.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1.2%。

八、交通运输、邮电和旅游

全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增加值165.43亿元,比上年增长6.0%。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实现增加值76亿元,增长24.4%。

全年完成货物周转量1277.65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6.1%。

其中,铁路987.00亿吨公里,增长5.2%;公路66.40亿吨公里,增长12.3%;水运223.57亿吨公里,增长8.5%;航空0.68亿吨公里,增长4.3%。

全年客运周转量507.82亿人公里,增长4.4%。

其中,铁路388.00亿人公里,增长1.4%;公路68.60亿人公里,增长14.7%;航空51.22亿人公里,增长16.5%。

全市公路通车里程4781.54公里,比上年增长0.6%,其中等级公路4778.19公里,增长27.25%。

公路路网密度62.64公里/百平方公里,增长0.6%。

年末,民用航空航线106条,拥有公交线路215条,公交客车873辆,专线车4694辆,出租车12137辆。

年末汽车拥有量37.06万辆,比上年末增长10.8%。

其中小汽车27.1万辆,增长11.6%,私车17.8万辆,增长26.2%,私小汽车14.7万辆,增长24.6%。

全市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16.47亿元,比上年增长24.4%。

市话局用交换机容量233万门。

年末固定电话用户数389.25万户(含小灵通用户),增长11.4%,其中住宅电话用户147.19万户,下降2.7%;移动电话用户数545.27万户,互联网上网用户达132万户。

全市旅游景区(点)30家。

其中4A级旅游区6家。

旅游星级饭店120家,其中五星级6家,四星级17家,三星级54家,共有客房15447间,床位28410张。

全年接待海外旅游者41.2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1.1%。

接待海外旅游者人天数93.49万人天,增长35.6%。

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235.19亿元,增长16.0%。

其中,国际旅游外汇收入1.72亿美元,增长36.5%;国内旅游收入221.22亿元,增长15.1%。

九、金融

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4084.95亿元,比年初增加521.38亿元。

其中,企事业存款余额1686.26亿元;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673.17亿元。

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3170.88亿元,比年初增加417.15亿元。

其中,短期贷款余额1146.68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1673.42亿元。

消费贷款375.00亿元,其中个人住房贷款315.00亿元。

表7:

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

单位:

亿元

指标

2005年

比年初增加额

金融机构存款余额

4084.95

521.38

#企事业存款

1686.26

101.25

居民储蓄存款

1673.17

219.71

金融机构贷款余额

3170.88

417.15

#短期贷款

1146.68

80.22

中长期贷款

1673.42

248.32

十、教育和科学技术

全市6-11岁人口入学率达100%,6-14岁盲聋弱智人口入学率达99.7%。

年末,全市共有幼儿园608所,在园幼儿10.84万人;小学1080所,在校学生52.25万人;普通中学510所,在校学生52.76万人;中等职业学校152所(不包括技校),在校学生15.02万人;普通高等学校52所,在校学生69.35万人。

成人高校在校学生数11.90万人。

扩建、改造中小学危房8.88万平方米,新改扩建中小学学校竣工面积16.88万平方米。

至年末,武汉地区科研机构106所,全地区科技活动人员5.30万人,承担国家级科技计划项目930项。

建成国家实验室1个(全国共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3个,国家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10个。

全年科技部门实施的科技计划项目75项,登记科技成果323项,评定市科技进步奖128项,其中达到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187项,科技创新能力跃居全国前三位。

全年受理专利申请6233件,专利授权2382件。

全年技术市场合同成交额35.3亿元,比上年增长11.0%。

全市现有高新技术企业2140家,比上年增长20.0%,高新技术产业当年实现产值800亿元,增长24.8%;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288亿元,增长27.4%。

累计民营科技企业4018家,增长5.7%,民营科技企业当年实现技工贸收入356亿元,增长11.3%。

十一、文化、卫生和体育

至年末,全市有文化馆、群艺馆15个,公共图书馆17个,艺术表演团体15个。

广播和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为98.4%和99.9%。

全年市属艺术表演团体新排上演剧目30台,专业剧团获国家奖11个、获省级奖42个。

成功主办第三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

全年开展群众性大型文化活动次数85次,市直博物馆、纪念馆接待观众数102万人次,市直图书馆接待读者190万人次。

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1887个,其中医院、卫生院241个,病床床位3.54万张;卫生技术人员4.78万人,其中医生1.97万人,护师、护士1.79万人。

平均每千人拥有医生2.5人,病床3.84张。

全年法定报告传染病总发病率为420人/10万人,儿童免疫接种率均达98%,城区达到初级卫生保健规划目标比率为100%,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数为74.94万人,中心城区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为100%,食品卫生监督覆盖率99.2%。

在国内外重大比赛中,全市运动健儿共获得13枚金牌,其中世界级金牌2枚,国家级金牌11枚。

全年全市举办运动会20次,参加运动会人数55万人次,开展全市群众性竞赛活动60次。

成功举办市七运会等大型群众性体育活动,武汉足球队荣获2005年中国足球超级联赛杯冠军。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年末,全市常住人口858万人。

户籍人口801.36万人,人口出生率6.59‰,人口死亡率3.73‰,人口自然增长率2.86‰。

计划生育率98.0%,比上年提高1.0个百分点。

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849.72元,比上年增长13.4%;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341元,增长9.7%,其中现金收入3669元,增长15.9%。

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38.8%,比上年下降2.2个百分点。

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47.1%,比上年下降3.0个百分点。

年末,城市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5.50平方米,比上年末提高1.25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39.80平方米,提高2.24平方米。

年末,每百户城区居民家庭拥有家用电脑59.00台,空调器136.40台,移动电话134.80部。

每百户农村居民家庭拥有彩色电视机99.86台,固定电话78.00部,移动电话81.86部,影碟机53.00台。

城区自来水普及率100%。

全市用气用户数为132万户,其中,管道煤气用户为68万户,气化率93%,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

“十五”时期,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9%,增幅比“九五”时期提高1.2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8.0%。

年末,城区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单位2.09万家,比上年增长7.1%;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职工人数184万人,增长10.1%;参加失业保险单位1.17万家,参加失业保险职工人数87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76万人。

城镇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补贴户次数138.05万户次,人次数达347.56万人次,最低生活保障发放额2.89亿元,基本做到应保尽保。

全年区县以上民政部门兴办福利事业单位13个,收养3816人。

定期补助12357人。

优抚对象6.14万户。

建立各种社区服务设施2180个,其中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70个。

全年销售社会福利彩票7.97亿元。

十三、资源和环境

全年土地供应总量308.1公顷,其中基础设施用地54.93公顷(主城区);经济适用房用地17.04公顷,比上年增长144.8%;供应经营性土地181.3公顷。

全年总降水量1116.6毫米,比历史平均值偏少12%。

中心城区全年总用水量8.76亿立方米,其中居民家庭用水3.39亿立方米,生产运营用水3.48亿立方米,公共服务用水1.64亿立方米,消防及其他用水0.25亿立方米。

全年全社会用电量210.87亿千瓦时,增长13.6%。

其中工业用电119.44亿千瓦时;城镇居民和乡村居民生活用电分别为34.78亿千瓦时和4.29亿千瓦时,增长23.7%和19.2%。

全年限期治理老污染源31项,排污口整治64项,创建噪声达标区累计达到19片,共145平方公里。

全市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55.0分贝,比上年降低0.4分贝;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69.7分贝,降低0.2分贝。

全年空气污染指数好于二级天数占比达到74.3%,比上年提高6.8个百分点,空气污染指数年平均值比上年降低9.4%,城区可吸入颗粒物日均值0.11毫克/立方米,降低14.6%,二氧化硫年日均值0.045毫克/立方米,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99.9%,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5.0%,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67.7%。

继续大力实施“绿满滨水、显山透绿、景观道路、亲民绿化”四大工程。

新、改、续建19个城市公园、15个小游园、新建园林小景35个。

城区公共绿地面积达3694.92万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9.22平方米。

全市森林覆盖率21.4%,建成区园林绿化覆盖率37.6%,市区垂直绿化11.2公里。

年末,全市拥有公园32个,其中,免费开放公园24个。

注:

1、本公报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本公报中生产总值、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是指全部国有和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及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是指年末从业人员20人及以上,年销售额2000万元及以上的批发企业和年末从业人员60人及以上,年销售额500万元及以上零售企业。

4、恩格尔系数是指居民食品消费支出占全部消费支出的比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