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分类鉴赏解读和练习 咏物诗的解读和赏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873505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43.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歌分类鉴赏解读和练习 咏物诗的解读和赏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诗歌分类鉴赏解读和练习 咏物诗的解读和赏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诗歌分类鉴赏解读和练习 咏物诗的解读和赏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诗歌分类鉴赏解读和练习 咏物诗的解读和赏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诗歌分类鉴赏解读和练习 咏物诗的解读和赏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诗歌分类鉴赏解读和练习 咏物诗的解读和赏析.docx

《诗歌分类鉴赏解读和练习 咏物诗的解读和赏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歌分类鉴赏解读和练习 咏物诗的解读和赏析.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诗歌分类鉴赏解读和练习 咏物诗的解读和赏析.docx

诗歌分类鉴赏解读和练习咏物诗的解读和赏析

2018诗歌分类鉴赏解读和练习 咏物诗的解读和赏析

诗歌鉴赏题,既有利于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又有利于弘扬祖国灿烂的古代文化,所以成为高考的一道必考题。

咏物诗是我国古典诗歌中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教师对解读和赏析咏物诗应作到心中有数,胸有成竹。

下面就对这一类诗歌的阅读技巧和解题方法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咏物诗的类型

由于社会环境、身份地位、处境等原因,诗人在写作时往往不直接表达志向感情,而是借物抒情,借物述志,于咏物中寄情寓兴,赋予所触之物以深意,正所谓“一枝一叶总关情”,于是形成了我国古典诗歌的一类特殊形式——咏物诗。

1、“托物言志”型。

这类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的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

如骆宾王《在狱咏蝉》: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诗中的“蝉”即是作者的自况。

前两联点明因蝉声而触发的满腹忧思。

想想自己仕途坎坷,屡遭困厄,今又陷于冤狱,未老先衰,怎能禁得住这寒蝉的哀鸣!

颈联即切合秋蝉的处境,又是诗人不幸遭遇的真实写照。

尾联“高洁”二字,是“居高食洁”的蝉性的浓缩。

这两句将所咏之蝉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直接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蒙冤不白的悲愤之情。

2、“借物抒情”型。

在这类咏物诗中,托物寓意,借题发挥,作者往往或流露出作者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

如贺知章的《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诗中通过描写柳树的风姿,歌颂春风的神奇力量,透露出诗人对春光的热爱之情。

咏物诗具体可分为:

表现时代和社会状况的,如诗经中的《硕鼠》;抒发愁情幽愤的,如杜牧的《早雁》;写仕途及个人节操的,如柳宗元的《江雪》,表达喜好和情趣的,如元稹的《菊花》;借物来讽喻的,如罗隐的《金钱花》。

咏物诗通过对独特的事物的赞赏,来表达自己的精神品质或理想。

鉴赏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把握所咏之物的特点

既然是咏物诗,当然要紧扣所咏之物的形态、色泽等具体特点,追求贴切逼真,但又在其中有所寄寓。

注意由“形”似体现“神”似。

如杜甫的《房兵曹胡马》:

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

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这是杜甫的早期诗作。

首联写胡马的骨相不凡;颔联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胡马的雄奇体态,两句诗对仗工整;颈联写胡马的勇往直前,突出其气概品质;尾联总缆全诗,揭示主旨。

诗中对骁勇善战、义干青云的胡马进行了栩栩如生的刻画,使读者不仅欣赏到胡马体形的俊健,更为它所呈现出的精神感奋不已,同时,句句写马,又处处关人,以健马暗喻勇士,诗人的豪迈之情跃然纸上。

二、体悟诗人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

一些咏物诗,作者所寄托的感情很不显露,隐含在字里行间,这就需要我们在读解时细加领悟。

联系作者生平、处境、遭遇,注意诗的意象、环境,从而准确把握诗的主旨。

陶渊明咏菊,抒写自己悠闲适、不慕富贵的心境;陆游咏梅,表明自己不媚于俗、坚守正义的气节。

由于作者的经历遭际、情趣爱好以至观察角度的不同,即使写同一事物,他们也往往会有不同的感受,表达出不同的感情来。

当然不是所有的咏物诗都含有诗人明确意识的寄托。

但是一首优秀的咏物诗,总是以其生动的形象和强烈的美感吸引读者,而且有意无意地透过所咏之物,或流露诗人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理解,或隐含生活的道理。

这就是我们在读解时要细加领悟的。

如唐•杜荀鹤《小松》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注释:

刺头:

指松树苗长满松针,又直有硬。

该诗是典型的咏物言志诗,先要欣赏作者对所咏之物特点的抒情和刻画,找到与“志”的契合点,从而掌握主题。

先抓小松的特征,抓一个炼字“刺”,不仅准确勾勒出外形特点,而且把其坚强不屈的性格、勇敢战斗的精神勾画了出来。

杜荀鹤虽年青时就才华毕露,但由于出身寒微,“帝里无相识”,以至屡试不中,后因设法得到朱温赏识才居要职。

该诗以小松喻人,托小松讽喻时俗。

小松初时不为人注意,而最终长成凌云之木,联系作者身世,一方面,反映了作者“出生轻微也能成就大业”的观点;另一方面讽喻世俗小人以身取人、目光短浅、趋炎附势的本质。

三、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

咏物诗的写作技巧上常用表现手法有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象征、以物喻人、正面描写,或侧面烘托:

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拟人、比喻、对比等手法。

二、咏物诗的整体解读——三读。

例1、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诗后题目。

虞世南

垂穗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咏蝉

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注]①:

古人结在颔下帽带下垂部分。

蝉头伸出的触须,形状好象下垂的冠缨。

②此诗作于作者上疏论事遭诬下狱期间。

③西陆:

秋天④南冠:

囚徒⑤玄鬓:

(1)这两首诗都是通过蝉表达自己的心声,属于古诗文中    写法。

虞诗中“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是点睛之笔,一“自”一“非”形成

,相互照应;骆诗以“露重”“风多”喻    ,意在言外。

(3分)

(2)诗人地位、遭遇不同,诗歌的感情色彩也不同,试比较这两首诗所表达的感情。

  

1、读标题

咏物诗以动植物名称作为标题,如《蝉》(李商隐)、林逋《山园小梅》、《鹧鸪》(郑谷)、《金钱花》(罗隐)、《石灰吟》(于谦)、《小松》(杜荀鹤)。

从标题中我们明确了作者所描述的对象,理解作者所选取的事物的特性和寓意。

 

2、读作者

“知人论世”最早是孟子提出来的,他认为要理解作品,一定要对作者和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这才能与古人为友。

对此,后世历代诗文论者多为推崇。

“知人”就是要了解作者其人以及作者与作品的关系。

“论世”就是要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了解他在什么情况下针对什么东西写作,也就是把诗作与写作的时代背景联系起来考察。

如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出身寒门,因才高位卑,愤激之情,时见纸上。

《在狱咏蝉》就是作者在上疏论事遭诬下狱期间写的愤激之作。

“知人论世”还应充分了解作者的风格流派。

由于作家的生活经历、感情气质、艺术素养等各各息独特的格调、气派、趣味,这就形成不同的风格;而思想观点、艺术见解、艺术风格相同或相近的作家所形成的自觉或不自觉的结合体就是流派。

高考诗歌鉴赏题出题选取诗文都是能代表作者主要创作风格的诗作,例如苏轼、辛弃疾的豪放词,柳永秦观的婉约词,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王维的“诗中有画”等等。

注意到这一点,对整体鉴赏很有好处。

 

3、读注释

注释是鉴赏中最值得注意的内容,虽短短几字,却是出题人给你的暗示。

有些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思想内容;有些是介绍相关诗句,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用典或其意境。

有时介绍作者,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写作风格。

所以,一定要仔细研读注释!

如注解②就介绍了《咏蝉》的写作背景,从而了解诗人写这首诗时的处境、心境和思想状态;注解①③④⑤解释这两首诗的相关词语,从而更好的理解这两首诗的内容和意境,有助于我们解答下面的题目。

 

三、熟悉咏物诗常用的修辞方法

咏物诗在写作上常用象征、拟人、比喻、衬托、对比等手法,如虞世南《蝉》: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一“自”一“非“形成鲜明的对比,通过蝉声清越而远传并不是靠秋风传送来表明自身的清明正直并非凭借自己的地位和他人的吹传。

除正面描写外,也用侧面烘托的手法。

如白居易《夜雪》: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首句从人的感觉写夜雪,一个“冷”字,写雪大,写空气中的严寒。

一个”讶”字,于“寒”之外写出夜雪无声无息的又一特点。

次句,夜深却见窗户明,从视觉角度写雪下得很大,积得很深。

后两句从听觉角度写不时传来的“折竹声”,表现雪势的有增无减。

全诗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句句写人,却处处写雪,诗境平易自然,浑成熨贴,却又韵味悠长。

四、赏析咏物诗,还要善于将不同作者的作品进行比较,感悟他们在描摹同一事物中所寄托的不同感情。

由于作者的经历遭际、情趣爱好以至观察的角度、深浅的不同,即便写同一事物,他们往往会有不同的感受,表达出不同的感情来。

唐代有三位诗人都写过咏蝉的诗,被人诬陷入狱的骆宾王,发出的是"雾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的"患难人"的感慨;而身居高位、一生平庸的文学宠臣虞世南,表达的却是"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的"的志得意满,他们都抓住了蝉鸣高远的特点,都糅进了自己的不同感受,堪称咏物的上乘之作。

咏物诗通过所咏之物抒发作者的感受,寄寓自己一定的情感,解读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但只要大家长期积累,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一定会不断地进步。

 

咏物言志诗鉴赏训练

 

画鹰 杜甫

素练风霜起①,苍鹰画作殊。

身思狡兔②,侧目似愁胡③。

绦镟光可摘④,轩栅势堪呼⑤。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注:

①素练:

白色的生绢。

②(s6ng):

挺立。

③胡:

这里指猢狲。

—说指胡人。

愁胡:

典出孙楚的《鹰赋》:

“深口蛾眉,状如愁胡。

”④绦:

丝绳。

镟:

铜环。

⑤轩楹:

堂前廊柱。

 

[表述题]

1.此诗写的是画中的鹰,而非活的鹰,因而描写时处处扣着“画”的特点,即画中之物静止不动、寓静于动的特点,试从二、三联中找出最能体现这个特点的词语。

 

2.“毛血洒平芜”是想象之词,还是实写之景?

为什么?

 

3.从这首诗里,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品格气质?

【答案】

1.思、似、可、堪2.想象之词,因为作者所咏是画中的鹰。

3.飒爽英豪之气。

 

小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山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表述题]

1.这首诗刻画“小松”形象,借以象征出身低微的士人的精神,同时也批评“时人”的。

2.对“小松”形象的塑造,第一句的字显示其蓬勃的生命力,第二句的字写出其锐不可挡的发展势头。

3.二、四句的“凌云”含意各有不同,前者指___,后者指____。

 

【答案】

《小松》1.不甘埋没目光短浅2.刺出3.未长成的小松长成后的松树4.B(应是艺术地表现了社会上的一些人目光短浅,缺乏远见,在新事物刚刚开始的时候,往往不去关注,待到长成气候,才去重视。

 

 

《洞中蝙蝠》1.远离祸害,保全自身(注意使动用法)2.藏避3.否定、贬斥4.D(“又如何”的意思是“又有什么意义呢”,表明作者的贬抑态度。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表述题]

1.这首诗从整体看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描绘春雨?

说说运用这种手法的好处。

2.这首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写法,请具体指出哪里是真实描写,哪里是想象之词?

 

3.这首诗赋予了春雨怎样的品格?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洞中蝙蝠自居易

千年鼠化白蝙蝠,黑洞深藏避罗网。

远害全身诚得计,一生幽暗又如何?

[表述题]

1.试解释“远害全身诚得计”一句中“远害全身”的意思。

 

2.表明洞中蝙蝠“远害全身”最生动的两个词语是_____、____。

3.“—生幽暗又如何?

”这个反问句表明作者对洞中蝙蝠怎样的态度?

 

在狱咏蝉 骆宾王

西陆①蝉声唱,南冠②客思深。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沾,谁为表予心。

蝉 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注:

①西陆:

指秋风。

②南冠:

指囚徒。

[僻字难典]梗犹泛:

典故出白《战国策•齐策》中的一段寓言,说的是一个泥偶与一个桃梗做的木偶在对话,桃偶说:

“你不过是西岸的泥土,被做成人的模样,到八月,大雨来临,洪水泛滥的时候,你就残破了。

”泥偶说:

“我是西岸的泥土,即使破了,也就回归西岸的土地罢了。

你呢,却是东国的桃梗,被削为人形,八月的大雨把你冲入河流,那么你就会漂离家乡,不知道一直漂流到哪里去了。

”这里用桃梗漂泊流离来比拟自己的宦游生涯。

 

[表述题]

1、咏物诗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以物喻人,但由于各人的身世、处境的不同因而也自然感触各别,两首诗都在诗中表明白己的处境,前者是____,后者是_____。

 

2.骆诗写环境恶劣的句子是_____,李诗写处境艰难的句子是_____。

 

3.两人在诗中都表明自己的心迹,骆诗表示自己的心迹的词语是_________,李诗表示自己的心迹是_______________。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表述题]

1.这首诗从整体看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描绘春雨?

说说运用这种手法的好处。

2.这首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写法,请具体指出哪里是真实描写,哪里是想象之词?

 

3.这首诗赋予了春雨怎样的品格?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春夜喜雨》1.拟人手法。

把春雨写得富有知觉,富有灵性,给人们深刻的印象。

2.二、三联是实写,末联是虚写。

3.赋予了春雨无私地滋润万物,默默奉献、不求回报的美好品格,表达了诗人乐民之乐,喜民之喜,与广大劳动者息息相关的思想感情

 

 

 

 

 

第一讲

咏物诗的特点:

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

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

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

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

赏析时要重点把握①写的什么物,有什么特征。

②寄托什么志。

鉴赏示例2004年北京卷12-13题

12、读下面的诗,完成①-②题

红梅苏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融不入时。

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

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注】诗老:

指苏轼的前辈诗人石曼卿。

①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C]

A,“独开迟”既点出了红梅晚开,也赋予了她与众不同的品性。

B,“自恐”句不是说自己真的担心,而是含蓄的表达了不愿趋时的情感。

C,“尚余”句啊写红梅“雪霜姿”的同时,也透露一丝无奈。

D,“酒晕”句是说梅花之色仿佛是人饮酒后脸上泛起的红晕。

②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A,诗人使用拟人手法,以红梅自况,表达了与桃杏一起装点春天的愿望。

B,心境幽寒的红梅“怕愁贪睡”,不肯随“春”,故而未能及早开放。

C,红梅生机难抑,烂漫开放,冰容雪姿,孤瘦高洁,自成一片春光。

D,面对百花盛开的“春态”,红梅仍深自怵惕,保持自己的节操。

13,读下面苏轼的诗论并回答问题。

林逋《梅花》诗云,“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决非桃李诗。

皮日休《白莲》诗云,“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坠时”,决非红莲诗。

此乃写物之功。

若石曼卿《红梅》诗云,“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此村学中至陋语也。

说出苏轼赞扬写梅花、白莲的是而批评石曼卿《红梅》诗的理由,并作具体分析。

(答案:

第一问的要点是,写红梅、白莲的诗能做到神似,表现了神韵、精神品格、内在特点;而《红梅》诗仅作了外形描写。

第二问的要点是,“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写出了梅的清幽、高洁;“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坠时”,写出了白莲的素洁、清雅;“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仅从“绿叶”“青枝”等外形上把握红梅的特征,未见其精神品格。

 

练习

1、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白云泉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流。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1)分析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特点。

 

(2)本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何突出特点?

试简要分析。

 

 

答案:

1,胸怀淡泊,精神闲适,渴望摆脱俗务,具有出世归隐思想的仕人。

诗人以“云自无心水自闲”自况,表面上写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无牵无挂;泉水淙淙潺潺,自由流淌,从容自得,实际上正是诗人内心的独白。

2,诗人运用象征手法写景,以云水的逍遥自在比喻恬淡的胸怀和闲适的心情;用泉水激起的自然风浪象征社会风浪,言浅意深,理趣盎然。

2、阅读下面两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梅花(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梅花(陈焕)

云里溪桥独树春,客来惊起晓妆匀。

试从意外看风味,方信留侯似妇人。

【注】留侯:

汉代名将张良,功高位重,但却摒弃人间富贵。

传说他有大丈夫的胸怀,又有美如少女的外貌。

王安石和陈焕两首咏梅诗,都抓住了梅花的同一特征进行歌咏,这一特征是什么?

两位诗人是怎样借此抒发他们的情感的?

 

 

 

答:

傲然独立的风姿。

王安石的“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描写了严冬群芳纷谢,独有梅花凌寒开放的景象,歌咏了不怕困难、倔强不屈的傲然风骨。

陈焕的“云里溪桥独树春,客来惊起晓妆匀。

”写出在深山僻野、人迹罕至的地方,诗人突然发现了傲然特立、寂寞开放的一树梅花,感到意外、惊喜。

抒写了诗人高蹈自守的襟怀。

3、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6分)

 

北陂杏花①王安石

一陂春水浇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作尘。

【注】①此诗系王安石晚年所作。

此前诗人亲手创立的新法被一一废止。

陂:

池塘,这里指池边或池中小洲

(1)你认为“一陂春水浇花身”中的“绕”字用得好不好?

为什么?

 

答:

好,一个“绕”字,使春水富有动感,充满生机,表现了春水爱花惜花的情致。

(2)前人评价这首诗时说“安石移情世外,其悲壮即寓闲淡之中”。

这种悲壮之情在诗中是如何表现的?

请简要分析。

 

答:

在诗中诗人用“作雪”和“成尘”作喻,形成对比,再以“纵被”和“绝胜”强调了宁愿为理想献身也不愿同流合污的悲壮感情。

(或以水边的杏花自况,纵然被春风吹落水上,仍保持着纯洁,远胜于路边的杏花,在车水马龙中被碾碎,化为污浊的尘土。

流露出悲壮的情感,表现出坚持自己的理想情操,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

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泾溪(唐罗隐)

泾溪石险人惊惧,终岁不闻倾覆人。

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

径溪是指今甘肃天水市东南的泾谷水,今名永川河。

 

这首诗寓含着—种什么哲理?

谈谈你的看法。

 

答:

许多事故往往出于人人自以为安全而失去警惕的时候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早梅(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1)诗人笔下的“早梅”具有怎样的特点?

(2分)

 

(2)简要说明第一联和第三联运用的艺术手法及其表达作用。

(4分)

 

【参考答案】

(1)不畏严寒,傲然独立,幽香四溢,素艳芳洁。

(2)第一联用对比手法,以万木来反衬早梅不畏严寒的品格。

第三联从嗅觉和视觉感受的角度写出早梅内蕴幽香、外显素艳的姿色和风韵。

6、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江雪(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雪(罗隐)

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

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

 

(1)两诗题中都有“雪”,但构思有别。

柳诗;罗诗则由“雪”及理,重在议理,“长安贫者”的形象,是诗人议事论理的根据。

(2)两诗都以“雪”为表现对象,但表现的思想感情不相同。

柳诗通过塑造“蓑笠翁”的形象,寄托了清高孤傲的人生态度,抒发了自己政治上失意的郁闷苦恼和坚持理想绝不趋势媚俗的坚定意志。

罗诗则

答案

(1)柳诗由雪及人。

重在写人。

“蓑笠翁”的形象,是诗人思想情感的寄托。

(2)罗诗则通过议论“丰年瑞”的话题,揭露了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表达了对饱暖无忧的达官贵人的厌憎和对饥寒交迫的贫苦百姓的同情。

7、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柳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1)这首诗题为"咏柳",实际上托物寓意。

请细加揣摩,分析其寓意。

 

(2)第四句“不知天地有清霜”如果改为“不知秋后有清霜”于诗歌也可通,你觉得哪一种更好些?

请简述理由。

 

 

 

答案:

(1)讽刺、揭露得势便猖狂的小人,警告他们必定无好下场。

(2)用“天地”好。

“天地”着眼于空间,有立体感,突出了正气浩然之态。

“秋后”与“清霜”重复。

8、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瀑布李忱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简要分析诗中塑造的“瀑布”这一艺术形象。

 

 

 

答:

瀑布乃是胸怀大志、不惧艰难、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志士的化身。

9、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画眉鸟王安石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本诗表现手法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从诗中能领悟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借物咏怀。

林中鸟与笼中鸟不同境遇的对比手法表达了对自由的热情赞美,对束缚个性、禁锢思想、窒息性灵的憎恶和否定。

 

第二讲思乡怀人类诗歌的鉴赏

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长期流离漂泊,或久戍边关,总会引起浓浓的思乡怀人之情,所以这类诗文就特别多,它们或写羁旅之思,或写思念亲友,或写征人思乡,或写闺中怀人。

写作上或触景伤情,或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伤春悲秋、日暮思归),或托物传情(月、雁、笛、柳),或因梦寄情,或妙喻传情。

鉴赏这类诗要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确定情感类别;抓住意象,构建图景;抓住关键词语,体味艺术特点。

鉴赏示例

1,2004年广西、海南、西藏、陕西、内蒙古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

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

惊梦觉,弄晴时。

声声只道不如归。

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

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鉴赏提示:

“杜鹃”是古典诗歌中常见的一个意象,它那“不如归去”的啼叫声总会引起游子思妇的无限感伤。

故抓住这一意象,就抓住了这类诗歌的抒情类别。

答案:

古人认为杜鹃的啼叫声好像在说:

“不如归去!

不如归去!

”这首词的主题是游子思乡,最适宜从描写杜鹃的啼叫声入手。

最后两句是说:

不是不想回家,只是自己不能决定回去的日期。

表达了作者无法主宰自己的生活,浪迹天涯有家难归的感慨。

2,2004年湖北卷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来两岸失,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注】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北临长江。

此诗或题《江南意》。

此诗第二联“潮平两岸失”,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阔”,你觉得“失”与“阔”,哪个字更好,为什么?

解释第三联的意思,并分析情与景的关系。

答案.两字各有其妙,因此说哪个字都不能算错,只要能把妙处体会得比较准确就行。

说“失”字更好,因为它生动地描摹了江岸因春潮高涨而与水面平行似乎消失了的主观视觉形象;说“阔”字更好,因为它直抒胸臆地表达了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所以视野十分开阔的强烈感受,且读起来与“悬”字对应,声调似也更为响亮。

如果有学生说两个字都好,而且把各自的妙处都体会得比较准确,也应给分。

3,2004年浙江省卷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菩萨蛮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

长亭更短亭。

(1)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

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2)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

你的看法如何?

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

①“空"字表达了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寂、惆怅,增添了全词的“愁”味,使主题更加鲜明。

②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