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共育.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872673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2.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家园共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家园共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家园共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家园共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家园共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家园共育.docx

《家园共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家园共育.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家园共育.docx

家园共育

 

关于“家园共育”的调查研究

 

关于“家园共育”的调查研究

论文摘要《纲要》指出:

“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

”家庭和幼儿园是孩子成长不可缺少的两大教育资源,家长作为幼儿成长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成长极为重要,同时更是幼儿园工作不可缺少的合作伙伴。

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都有其各自的优势,并且都是对方所不能替代的。

在实际工作中,“家园共育”会经常出现沟通障碍,为了找到“家园共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对两个班的家长进行了问卷调查,归纳总结出了原因并提出解决策略。

关键词:

信任;沟通;合作

正文

《纲要》指出:

“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

”家庭和幼儿园是孩子成长不可缺少的两大教育资源,家长作为幼儿成长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成长极为重要,同时更是幼儿园工作不可缺少的合作伙伴。

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都有其各自的优势,并且都是对方所不能替代的。

就家庭教育来说,家庭与幼儿之间的亲情关系决定了它在幼儿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而幼儿园是专门的教育机构,幼儿老师是专职的教育工作者,懂得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掌握科学的幼儿教育方法,他们对孩子的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和有组织的。

家园共育对于家长和老师来说,是一个共同受教育的过程。

对于家长来说,家园共育为家长提高教育水平提供了一个学习的机会,能够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可以从老师那里获取科学的教育孩子的知识经验。

对于老师来说,家长也有着丰富的育儿经验,在和家长沟通交流的过程中,也可以帮助自己不断改进和修正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

在实际工作中,“家园共育”会经常出现沟通障碍,我对两个班的家长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调查,我归纳出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问题一:

家长工作忙,与老师沟通少

在被调查的78位家长中,45%的父母是每天接送孩子;47%是由孩子的爷爷奶奶或是姥爷姥姥接送,父母则偶尔为之;另外还有8%完全由保姆代替。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家长陪孩子学习、游戏的时间是越来越少。

问卷中有家长反映:

“很多时候都想和老师交流一下孩子的情况,可一看老师身边围了那么多家长,老师忙的都应付不过来,我们只好带着孩子离开了。

”从调查中我们还发现,由于工作忙的原因,很多家长也都是在接送孩子的路上与孩子交流,当遇到参与幼儿园活动的时候,多是转由别人代办。

问题二:

家长对配合老师工作的态度和行为不一致

日常工作中,我们能体会到尽管很多家长工作很繁忙,但仍然很关心孩子的教育问题。

在“谁应该承担教育孩子的责任?

”这一问题中,97%的家长都认为:

应该是家长和老师一起来承担。

这个结果反应了大多数家长也意识到了应该双方共同承担教育孩子的责任。

当我在问卷中问到:

“孩子在幼儿园期间,您应扮演什么角色该做些什么?

”78%的家长认为:

老师是教育专家,我们全听老师的,老师让干什么我们就干什么,需要怎么配合我们就怎么配合;13%的家长认为:

孩子上幼儿园了,那就全是老师的事,在家孩子不听家长的话,老师在幼儿园应该多管教孩子;只有9%的家长认为:

孩子应该由家长和老师共同配合教育。

以上调查说明了:

家长虽然认识到了教育孩子是家长和老师双方的责任,但在实际教育中,家长是被动为了完成老师的任务,这就出现了家长的教育行为与态度不一致。

问题三:

老师和家长之间缺少信任

虽然大部分家长理解老师的工作,看到老师的辛苦,但有一部分家长不信任老师,总觉得老师会对孩子不好,从而也导致了老师的委屈。

老师们都觉得:

对班里的孩子比对自己的孩子都亲都负责,可家长总觉得老师对孩子不好。

在日常工作中,还会有一些家长故意为难老师。

问卷中有家长反映:

“我们向老师了解孩子的情况时,老师总是笼统的说说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但具体的比如上课、户外活动、和小朋友之间相处的怎么样等等,这些问题都得不到反馈。

”另外,也有家长在问卷中写到:

“老师往往在孩子犯错误了之后才向家长反映,谈话的时候也总是说孩子犯了什么错误,却很少给我们提出帮助孩子改正错误的建议。

了解完情况之后,我们只知道孩子犯错误了,但不知道该怎么与老师配合来教育孩子。

对于家长的反映,老师也有自己的想法:

“孩子都是家里的宝贝,每当我们向家长反馈孩子在园的情况时,说好的,家长都乐意接受,可我们说到孩子一些不好的习惯或行为,希望家长在家配合教育时,有的家长不太愿意接受,反而会觉得老师真会挑孩子毛病。

”可见由于双方都不信任,没有深入的交谈,谈话的效果自然不是很理想,家长和老师都感觉没有达到预期的沟通效果,双方的需求都没有得到满足。

问题四:

教师怕与祖辈家长沟通

家园共育中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与家长沟通,面对面的交谈。

在教研会上,有很多老师反映(特别是一些年轻教师)害怕和孩子的祖辈家长交流。

祖辈家长思想较守旧传统,喜欢以自己教育孩子经验代替现在科学的教育,更关注琐碎的生活细节,而且还爱唠叨。

由于现在的年轻家长工作忙,许多祖辈家长都承担了接送孩子的任务,因此就成为了老师沟通交流的主要对象。

这就让很多老师怕与他们沟通,对他们要么采用迁就、顺从的办法,尽量让他们满意,要么就不认同他们的教育观念,对他们的要求置之不理。

针对“家园共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总结出有以下几个原因,并提出解决策略。

原因一:

沟通渠道少

问卷中绝大部分家长也认为,家长接送孩子时与老师交谈是最好的沟通方式。

若家长接送的次数少了,与老师接触也就少了,沟通交流也相应减少。

老人或保姆在给他们传达信息时不是内容不详细,就是内容不符,甚至不转达。

因此,孩子的父母不能及时、真实的掌握幼儿园的信息,了解孩子在园的表现情况,从而引起了家长和幼儿园之间的矛盾。

家长由于工作忙的关系而无瑕顾及孩子,这一问题是造成家园沟通不畅的一个主要原因。

原因二:

家长的教育观念陈旧

有些家长认为:

孩子送到了幼儿园就是老师的事情,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全部都推给了幼儿园,觉得培养和教育孩子是老师应尽的义务。

有一部分家长不与老师沟通,把孩子送到幼儿园以后不闻不问,不关心孩子在幼儿园的学习生活,不和老师配合,当孩子犯错误时习惯替子女说话,包庇孩子的错误缺点。

更有一部分家长则全部委托他人(保姆、祖辈家长家教阿姨)教育自己的孩子,一个学期也不接送孩子,更谈不上和老师交流了。

虽然有些家长配合老师的工作,但也是为了完成老师的任务应付老师,还停留在被动完成老师任务的阶段。

原因三:

双方地位不平等

家长和老师之间缺少信任主要是因为这双方之间地位不对等造成的。

主要表现为以幼儿园老师为中心,老师指挥,要求家长配合,较少考虑家长的需要和想法,使家长处在被动服从的位置上。

在指导家长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老师也仅仅把书报杂志上的有关文章摘抄一些到“家园联系栏”里,或老师在家长会上把家长当作听众,以单方的讲授为主,由于家长会面向的是全体孩子的家长,这使得家长会上的内容缺乏针对性,很难被家长真正接受并内化为今后教育孩子的能力,从而影响了家长参与合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原因四:

祖辈家长过于宠爱、溺爱孩子

祖辈家长相对于其父母来说,他们更为宠爱孩子,眼里只有自己的孩子,只看到了孩子的优点,看不到孩子的不足。

这给家园共育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尽管与祖辈家长沟通不容易,但事实上祖辈家长接送孩子的现象已经越来越普遍了。

避免与祖辈家长接触、交流是行不通的,唯一的方法就是正视这一问题并积极去面对。

针对上述原因,我提出以下策略:

策略一、家长+老师=孩子

每次家长会中,我都会给家长提出了:

“家长+老师=孩子”这一观点,对孩子的教育来说,家长和老师这双方缺一不可,前两者的必须建立在相互信任、支持、合作的基础上,后面的等号才会成立,前两者只要缺少一个,后面的等号就不成立。

这就要求家长和老师之间首先要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

其次幼儿园老师和家长还要有平等的态度,任何一方居高临下的指挥者的态度都会让另一方退缩。

这就要求,老师不能以自己是专业教育工作者,比家长懂得更多的教育知识,具有更强的教育能力自居,而应该把自己看成是与家长一样的儿童教育的主体,相互之间是合作伙伴的关系,共同的目标是促进幼儿的发展。

另一方面,家长也要看到,虽然孩子天天在幼儿园,自己也有责任与老师合作共同培养孩子。

鉴于老师在合作中的主导地位,我认为,老师有责任唤起家长的主人公意识,激发他们积极合作的态度。

策略二、开展阶段性的开放日活动,促进家园共育工作

家长开放日可以是家长在幼儿入园前对幼儿园整体环境设施设备与师资等情况的参观了解,也可以是幼儿入园后的一日或半日活动的观摩。

孩子入园后我们邀请家长来园观摩和参与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从而使家长具体了解幼儿园的教育内容与方式,亲眼看到自己孩子在园内的表现,双方相互商讨沟通,达成共识,更好地实现家园共育,共同促进孩子健康发展。

由于孩子的发展是不断变化、动态渐进的过程,因此这种沟通要经常性、连续性、并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开放日活动。

(一)小班阶段:

让孩子更快的适应集体生活

1、家访:

开学前一周,班上的3位老师要去每位孩子的家里进行家访。

之前要事先与家长约定时间,不做“不速之客”。

在家访过程中,要有一定的目的性,要围绕事先老师们确定的目标进行,了解孩子在家的生活习惯、性格特点及各种能力发展的情况等,让家长填写我们事先制定好的问卷调查表,和孩子认识交流,做游戏成为朋友。

2、亲子活动:

孩子入园前2天,我们开展了入园亲子体验“我们是一家人”,邀请家长带领自己的孩子一起来园,熟悉幼儿园,熟悉老师,认识幼儿园各方面的环境,玩大型玩具、在家长的陪同下和老师一起做亲子游戏等,做好孩子入园前的心理准备,消除陌生感。

3、召开新生家长会:

孩子入园一个月以后,老师应召开新生家长会。

家长会上要向家长介绍幼儿园的概况、教育教学情况、幼儿园教育的目标、内容、要求以及孩子在园一天的生活情况等等,从而消除家长的担心并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工作,家园共育做好孩子适应集体生活的心理准备及物质准备,以此缩短幼儿园与家庭的距离、老师与孩子的距离,同时也缩短了孩子适应新环境的时间。

4、组织半日观摩活动:

家长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幼儿园接受教育,最大的愿望莫过于孩子的进步。

为了让家长更深入的了解孩子在园的适应情况、学习生活情况和孩子各能力的发展水平,幼儿在入园一学期后,我园会组织家长半日开放活动。

这次家长半日开放活动我们采用的是学习成果汇报这一形式。

其目的就在于向家长汇报幼儿在幼儿园的学习情况,通过音乐舞蹈、语言表演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进步,从而让家长在整体上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生活学习以及幼儿园的教育内容与方法从而消除家长的顾虑,让家长对幼儿园放心,并给他们以教育的信心和方法。

(二)中班阶段:

进一步让家长了解孩子各项能力的发展水平

让家长真正走进幼儿园,参与老师组织的游戏和教学活动。

在集体教育活动中,孩子各能力水平的发展从不同的侧面展现在幼家长面前,使家长全面看到孩子在园的学习生活,了解孩子在集体中的表现。

活动之后,安排时间让班上老师与家长座谈,交流探讨并有针对性地加以指导。

然后请参加活动的每位家长填写一份《家长反馈记录表》给班上的工作提出宝贵的建议和意见,促进家园共育。

(三)大班阶段:

结合日常教学,家园合作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1、家长会:

大班的重要任务是幼小衔接和孩子学习习惯的培养。

在家长会上,我们会请小学低年级的班主任来参加我们的家长会。

和家长一起探讨交流孩子入小学前我们应该有哪些物质准备和心理准备。

2、家长半日开放活动:

大班的家长半日开放活动我们采取的是老师、家长和孩子一起到小学参观。

从我园开展的情况看,家长非常重视,参与的人数达到95%以上。

在活动中,家长和孩子一起观摩小学生上课以及课间活动。

让小学里的老师为孩子们介绍小学的基本情况,教育教学设施,和小学生一起聊聊,参观教室、操场等,使幼儿产生当小学生的强烈欲望,让孩子自己发现:

和小学生相比,还有哪些不足的地方,以后可以加油努力。

活动后,我们还请小学老师和家长一起互相探讨、交流意见。

3、毕业联欢会:

本次活动是孩子和家长在幼儿园学习生活的最后一个活动,也是最隆重的一次活动。

老师在策划幼儿毕业汇报时,首先应注意对每个幼儿各方面的进步要有充分的了解,要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进步,并且这种展示应该是全方位的,既有知识的掌握,又有能力的表现,更有良好品德的展示,而不是像小班一样仅仅只是集中在音乐舞蹈或语言等方面。

比如:

我们加入了计算、阅读的展示;美术方面则是通过折纸、添画等一些技能向家长展示;还有三句半、小品等多种形式的表演,对于一些有特长的孩子,我们充分的给予他们机会,向全班小朋友和家长表演,有拉小提琴的、二胡的、弹古筝的等等。

他们在展示自己本领的同时,也大大增加了自信心,这样对他们以后的学习也更有帮助。

对于各年龄阶段的教育活动开放日,幼儿园都应做好各项准备工作,事先要给家长介绍一日生活的目标和计划,并应该指导家长在活动过程中如何观察自己的孩子,发现孩子的优点和不足。

事后要积极听取家长对班上工作提出合理化的意见和建议,坚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

策略三、整合教育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家园活动

(一)利用早晚接送时间交谈

这是一种以谈话为主要方式的个别交流,主要目的是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学习表现,让老师了解幼儿在家庭里的行为表现以及所处的家庭环境,加强沟通,交流经验,共同促进幼儿发展。

在早晚的交谈中要简短些,交谈内容主要是孩子日常的行为表现,家长在家教育中遇到的问题、困难。

为了能有充分的时间和家长交谈孩子的情况,离园时我们班上2位老师采取了分工,一位老师组织孩子,另一位老师可以和家长充分的交流。

对于一些特殊的孩子,我们利用备课的时候约家长来园交谈,这样,双方都能较深入的交流孩子在园和在家的情况。

在与家长交谈时,我们应注意讲话方式,全面分析、介绍孩子的情况,多表扬孩子好的行为表现,以建议的方式请家长配合帮助孩子改正不良行为习惯。

当谈到孩子的缺点时我们从正面入手,婉转的向家长指出孩子存在的问题。

对于家长来说,他们忧虑的往往不是孩子犯下的错误,而是老师对孩子所犯错误的看法。

因此老师要给家长表明一种态度,要让家长明白:

谈论幼儿的不足,目的是希望得到家长的配合支持,以便家园共育引导孩子改正缺点,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态度。

同时我们老师也应该多站在家长的角度去关心孩子,理解家长的心情。

(二)家长参与幼儿园的教育活动

家长中有不同职业、爱好特长等教育资源,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家长中的教育资源,弥补幼儿园教育资源的不足,同时也发挥了家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例如:

我班鹏鹏的妈妈是口腔科医生,在科学活动《我们的牙齿真能干》中,我们邀请了鹏鹏的妈妈来班上为孩子讲解牙齿的构造、我们应该怎么保护牙齿,孩子在活动中听的都非常认真,活动效果远远优于老师组织的活动。

还有在每年的春、秋幼儿运动会、庆六一亲子唱跳会、元旦游艺活动等等,我们都邀请家长和孩子一起参加。

在幼儿园组织外出活动时,我们也请家长和我们一起参观科技馆,有了家长的参与即保证了孩子的安全,家长也参加了活动增进了老师与家长、家长与幼儿的情感交流。

家长们发挥了各自的专长和优势来配合幼儿园教育的活动,由此形成家园共育。

(三)开办家长学校,为家长参与活动创造条件

我园家长学校的形式有专家讲座和交流会这两种形式。

1、专家讲座:

每学期我园都有聘请幼儿教育专家为家长讲座。

我们根据大部分家长提出的需求,从孩子的健康营养到家庭教育等等有针对性的开展讲座。

2、小型交流会:

以前班里的幼儿出现了什么情况,老师总是把家长请到幼儿园谈话或是组织家长会,告诉家长如何处理。

这种说教的方式效果并不好,家长并不都能欣然接受,反而容易产生隔阂,引起误会。

我们想到,家长与家长之间有时候更有共同语言,更能听得进对方的意见,于是我尝试组织“家长俱乐部”这一小型家长会的形式,把部分家长聚集在一起,以聊天的形式相互交流讨论,从而寻找最佳的解决策略,悟出育儿的道理。

“家长俱乐部”可以增进家长与老师、家长与家长之间的交流和理解,为家长提供倾诉和讨论的平台,让他们能更理性的对待自己的孩子。

策略四:

尊重理解祖辈家长,讲究沟通方法

现在,小班幼儿入园前的第一次家访,我都会把家长说的事情,尤其是祖辈家长提到的注意事项认真记录下来。

这样,一是让家长觉得老师对他们很重视。

二是为自己工作时能参考。

孩子在幼儿园期间,老师代替了他们父母的角色,要对孩子的衣食起居负责,多参考家长能给我们的工作提供帮助。

我抓住祖辈家长喜欢和老师聊天的特点,在孩子入园和离园时主动与他们打招呼,还主动把孩子在幼儿园发生的事说给他们听,让他们感觉我们对孩子很关心,照顾孩子很仔细。

一段时间相处下来,很多祖辈家长都说:

“幼儿园老师真不容易,一个人要照顾那么多孩子,还把孩子教育的那么好,孩子在幼儿园我们很放心。

在家园共育中,祖辈家长也有他们的优势:

时间充裕;生活经验丰富。

针对祖辈家长的优势,我们便热情的邀请他们参加班级的活动。

比如:

我们班的种植角,很多都是老人们在家种好的花、麦苗、辣椒等等,拿到班里让孩子们观察记录;还有“三八妇女节”的时候邀请她们参加亲子活动,活动中,老人们给孩子讲述了怎么从出生把他们带大,讲述了自己小时候生活多么的艰苦,希望孩子们珍惜现在的幸福时光。

孩子们听的非常认真,同时也深深感受到家长的辛苦,以后要好好孝顺自己的长辈。

我认为,只要理解祖辈家长疼爱孩子的心理,并注重沟通的艺术,就一定能取得良好的沟通效果。

无论是年轻家长还是祖辈家长,都是老师重要的合作伙伴。

做好家园共育关键在于老师和家长之间要建立相互信任、尊重、支持的情感桥梁,只要幼儿园和家庭发挥各自的优势,就能充分利用已有的这些教育资源,最大限度的发挥其作用,形成家园共育的教育合力,促进幼儿发展。

附家长问卷

 

家长问卷

1、您经常和班上老师沟通吗?

A、经常B、不经常

2、您认为用什么方式和老师沟通最好?

 

3、您经常参加幼儿园的活动吗?

A、经常B、不经常

4、孩子的祖辈家长是否关心孩子的教育?

A、是B、否

5、您的孩子每天由谁接送?

 

6、孩子在幼儿园期间,您应该扮演什么角色该做些什么?

 

7、谁应该承担教育孩子的责任?

 

8、您通常在什么时候和孩子沟通谈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