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十四 实用类文本阅读 课时达标33人物传记.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872509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2.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十四 实用类文本阅读 课时达标33人物传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十四 实用类文本阅读 课时达标33人物传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十四 实用类文本阅读 课时达标33人物传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十四 实用类文本阅读 课时达标33人物传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十四 实用类文本阅读 课时达标33人物传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十四 实用类文本阅读 课时达标33人物传记.docx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十四 实用类文本阅读 课时达标33人物传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十四 实用类文本阅读 课时达标33人物传记.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十四 实用类文本阅读 课时达标33人物传记.docx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十四实用类文本阅读课时达标33人物传记

课时达标(三十三) 人物传记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1~4题。

曼德拉:

死后被人们记住的极少数人之一

1990年2月11日,因为反抗南非种族隔离制度被监禁长达27年的曼德拉与妻子温妮手挽手走出监狱大门。

后来,曼德拉曾回忆起关押自己的牢房:

“它的窗子面对着院子,高度与眼睛齐平。

我三步就能从牢房的一头走到另一头。

当我躺下的时候,我的脚和头都能触及水泥墙。

牢房的宽度大约有6英尺(1英尺约合0.3米),而墙的厚度却至少有2英尺。

”狱中的生活更让他难忘:

每天早晨5点半起床打扫监狱、清洗马桶;早餐是“简直不是人吃的”玉米粥;隆冬时节还要在冰冷的院子里列队而坐,在看守的监视下将石头敲碎,一直干到中午,不能挪窝也不能和旁边的人说话;午餐吃完煮玉米后,还得劳动到下午4点,然后快速用冰冷的海水冲个澡;晚饭是玉米片粥,有时会有少量的胡萝卜、卷心菜,每隔一天会有一小块软骨肉;晚上,不能进行任何读书、学习活动,只能在一盏40瓦的灯下,躺在没有被褥的床上睡觉……

然而,漫长艰苦的牢狱之灾不仅没有打倒曼德拉,反而成就了他。

狱中没有书籍,他就锻炼记忆力;他热衷于与人辩论,让自己的思维变得更加缜密。

不仅如此,他还认识到,监狱是南非的一个缩影,自己若要在其中生存下去,就得和各种群体和谐共处。

于是,他努力寻找与其他党派囚犯的共识,他设法跟看守建立友好关系……长时间的狱中岁月,在曼德拉的身上发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让他的思想逐渐有了深度。

1994年2月12日,南非历史上首次不分种族的总统大选拉开帷幕,75岁的曼德拉参与大选。

这次选举,他所属的“南非非洲人国民大会”获得新议会400个席位中的252个,曼德拉毫无悬念地成为南非第一位黑人总统,长达半个世纪的南非种族隔离制度正式宣告终结。

在总统就职仪式上,曼德拉做出一个震惊世界的举动:

他请来当年罗本岛监狱的3名看守,向他们致敬,感谢监狱生活对自己的磨砺。

他说:

“尊重过去的敌人,就是尊重今天的同胞。

曼德拉就任总统后,没有增设任何打击报复白人的法令。

要知道,自1652年欧洲人入侵算起,南非的土著居民被白人奴役长达350年。

从1948年开始,南非白人统治当局开始推行种族隔离制度,他们禁止不同种族的男女结婚,禁止黑人与白人使用相同的盥洗室、候车室等设施,为黑人划出禁止居住区域,将1000余万黑人限制在12.5%的国土上……他的宽恕,让南非白人对他的恐惧一扫而空。

在他执政满100天时,英国《金融时报》甚至找不出一个愿意说他坏话的白人。

1995年,橄榄球世界杯在南非举行。

白人统治时期,橄榄球是训练白人军队和警察的项目,被视为种族隔离的符号。

每当南非橄榄球队“羚羊队”在国际比赛上输球,黑人就会欢庆。

但这一次,曼德拉呼吁南非全国为“羚羊队”加油。

决赛那天,曼德拉穿上“羚羊队”队长的6号球衣,亲赴比赛现场。

南非终于第一次出现了黑人和白人一起为本国球队呐喊助威的景象,球队士气大振,最终一举夺魁。

亲历了那一幕的人回忆说,正是经历了那次世界杯,曼德拉才真正成为整个南非的“国王”,无论黑人还是白人。

1999年6月14日,年近82岁的曼德拉卸任总统。

“爬上一座大山后,你会发现有更多山要攀登。

”用曼德拉的这句话来形容他的退休生活再恰当不过。

他创办了非营利性的纳尔逊·曼德拉基金会,致力于艾滋病防治。

2000年7月,在南非德班举行的世界防治艾滋病大会上,曼德拉说:

“我们需要下定决心赢得这场战争,我们再次有机会保护我们的兄弟姐妹。

”2005年,曼德拉亲自组织了一场为与艾滋病斗争的南非妇女募捐的慈善音乐会,并用自己在罗本岛监狱的编号“46664”为之命名,暗示着在和艾滋病的斗争中,他要将当年不屈不挠的精神延续下去。

2008年,同样的音乐会在英国伦敦举行,46664张门票的收入全部捐献给慈善组织。

2013年12月5日,曼德拉因病逝世,享年95岁。

世界上只有极少数人会在死后被人们记住,曼德拉是其中之一。

(摘编自《环球人物周刊》2013年第33期)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曼德拉当年的牢狱生活非常艰苦,不但吃住条件极为恶劣,而且还得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不能读书学习,没有自由。

B.当选南非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后,曼德拉正式宣告,在南非实行长达半个世纪的种族隔离制度彻底结束。

C.曼德拉担任南非总统,曾让不少白人心生恐惧,但在他执政满一百天的时候,几乎所有白人对他的政绩都感到满意。

D.在南非,橄榄球曾被黑人视为白人实行种族隔离政策的符号而遭抵制,曼德拉却将它变成了团结黑人与白人的工具。

E.曼德拉认识到了艾滋病防治工作的艰难和繁重,把它看成是一场战争,虽然年过八十,但仍用自己的行为暗示要用不屈不挠的精神与艾滋病作斗争。

解析:

B.“曼德拉正式宣告”错,曼德拉没有宣告,是他当选总统这件事本身说明在南非实行长达半个世纪的种族隔离制度彻底结束。

C.“几乎所有白人对他的政绩都感到满意”错,原文说的是“甚至找不出一个愿意说他坏话的白人”,不愿意说他坏话并不等于对他的政绩满意。

D.“曼德拉却将它变成了团结黑人与白人的工具”不准确。

答案:

答E给3分,答A给2分,答D给1分;答B、C不给分。

2.为什么说漫长艰苦的牢狱之灾成就了曼德拉?

请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首先要明白“成就了曼德拉”指的是什么,并不是指当选总统,而是成为世界上极少数死后被人记住的人。

因此,要把曼德拉的牢狱生活与后面的成就结合起来考虑。

答案:

①狱中生活锻炼了曼德拉的记忆力和思维能力;②牢狱生活磨砺了曼德拉的意志,更坚定了他不屈不挠的精神;③狱中对与各种群体和谐共处的认识,使曼德拉当选总统后促成了南非种族和解。

3.曼德拉的哪些做法让他逐步成为整个南非的“国王”?

请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

这里筛选的是局部信息,从曼德拉当选总统开始,到他成为整个南非的“国王”结束,有效信息集中在第4、5、6段。

答案:

①邀请当年狱中的看守参加自己的总统就职仪式;②就任总统后,没有增设任何打击报复白人的法令;③带领南非的白人和黑人一起为“羚羊队”加油。

4.曼德拉为什么是死后能被人们记住的极少数人之一?

请结合材料,谈淡你的看法。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这也是一个筛选、整合信息题,采用了探究题的形式。

本题与2、3小题有重复,只不过角度不一样。

答案:

原因一:

具有超凡的人格魅力:

①面对艰苦漫长的牢狱之灾,不屈不挠,坚韧不拔;②对待曾经的敌人,宽恕尊重,胸怀博大;③82岁退休后致力于艾滋病防治,仁爱执着。

原因二:

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

①对南非种族隔离制度的正式终结做出贡献;②消弭了南非白人和黑人之间的仇恨,实现民族和解。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1~4题。

李约瑟:

他让世界发现“理性中国”

王 俊

李约瑟,一个“中西结合”的名字,一位对中国古代科技与文化研究孜孜不倦的英国大学者和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尽管他已经辞世那么多年,但他和他主持编著的皇皇巨著——剑桥版《中国科学技术史》依然在人们心目中闪着熠熠光辉。

1937年夏日的一天,英国剑桥大学的生物化学家约瑟·尼达姆在自己的胚胎学研究之余,和跟随自己妻子攻读博士学位的中国留学生鲁桂珍闲谈。

尼达姆异想天开地提了一个问题:

“你们中国为什么在科学技术上如此落后?

”没想到,这个话题激起了鲁桂珍的强烈反应:

“什么科学落后,这是‘西方中心论’的偏见,中国古代科技比你们了解的要伟大得多!

这位在晚年成为他第二任妻子的中国女子如此咄咄逼人的回答,让他颇感意外,并萌生了对中国文化与科技的兴趣。

此时,37岁的尼达姆虽已是功成名就的皇家学会院士,却从未到过中国,不认识一个汉字,对于世界的另一面还有一种文明足以媲美希腊罗马,他毫无所知。

他开始向鲁桂珍询问每一个自己感兴趣的中国话题。

造纸、印刷、指南针,他吃惊地了解到,原来中国古代有着足以傲视世界的灿烂科技文明!

于是,尼达姆开始学习汉语,并一笔一画地学写汉字的横竖撇捺,鲁桂珍成了他的启蒙老师,出于对哲学家老子(李耳)的尊崇,尼达姆为自己起了一个中文名字:

李约瑟。

从此,一位生物化学家渐渐将兴趣转移到充满未知领域的东方自然科学史中,成就了一段贯穿20世纪的文化交流传奇。

1942年,粗通汉语的李约瑟随英国文化考察团首次抵达中国。

在为期4年的这趟中国之旅中,李约瑟考察了大半个中国,东到福建,西至敦煌的千佛洞,搜集了大量古代科技史料,并结识了中国各行各业的学者,开阔了眼界,加深了对中国的认识。

他说,这次中国之行“注定了我今后的命运,除了编写一本过去西方文献中旷古未有的中国科学、技术、医药历史专书,我别无所求”。

二战结束后,李约瑟回到英国,马上在鲁桂珍等人的协助下,开始了一部中国古代科技史的撰写。

1954年,他主编的英文版《中国科学技术史》由剑桥大学出版社陆续出版,很快轰动西方汉学界,被认为是20世纪完成的重大学术成果之一。

这部计有7卷34分册的巨著以浩瀚的史料、确凿的证据阐明了四千年来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历史,向世界证明了中国文明在科学技术史上所起过的、从来没有被认识到的巨大作用,即“在现代科学技术登场前十多个世纪,中国在科技和知识方面的积累远胜于西方”。

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提出了一个基本问题:

在公元1到15世纪的漫长岁月里,中国科学技术遥遥领先于西方,但为什么近代科学和工业革命却首先在西方兴起?

为什么中国传统科学一直处于原始的经验主义阶段,而没能自发地出现近代科学?

16世纪后,中国与西方为什么在科学技术上会一个大落,一个大起,拉开如此之大的距离?

这样的疑问及研究,成为著名的“李约瑟难题”,至今仍是科学史界热论并争执不下的重要话题。

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李约瑟通观全局地研究中西科技史,理清其发展脉络,找出各自的优缺点和异同点;从科学社会学角度综合分析中西社会体制、经济结构、历史传统、思想体系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考察中西商人、科学家和工程师的社会地位。

他认为,中国与西方在科技方面的差距,主要是由于社会和经济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作为一个西方人,李约瑟在观照中国科技文明时有着自己独特的角度,他采用多元化、实证式的研究方法向人们揭示了一个令人们惊奇的文明领域。

从兼收并蓄古典文献及考古史料、实地考察生产和生活传统到模拟实验与技术复原研究,李约瑟的自然科学史治学方法被后世许多学人沿袭与模仿。

(摘编自《深圳特区报》)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英国剑桥大学的生物化学家约瑟·尼达姆读了大量中国哲学方面的书籍,因受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李耳)的影响,将名字改为“李约瑟”,从而成为一位名副其实的“中西结合”的人物。

B.鲁桂珍对约瑟·尼达姆蔑视中国古代科学极为愤慨,义正辞言地对他进行了激烈的反击,这反而促使这位生物化学家转而开始研究中国古代科学史。

C.李约瑟为期四年的中国之旅,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搜集了许多古代科技史料,为他回国后撰写《中国科学技术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D.“李约瑟难题”成为科技界争论的焦点,大家各持己见,众说纷纭,这充分说明李约瑟的研究理论和方法并不十分完备,还有待进一步商榷。

E.本文通过记叙李约瑟致力于研究中国古代科技史的历程,描写了他在研究过程中的伟大创举和突出贡献,为我们展示出了一位外国科学家的感人形象。

解析:

A.“读了大量中国的哲学方面书籍”在文中无依据。

B.“蔑视中国古代科学”是对文章内容理解的误读。

D.“李约瑟的研究理论和方法并不十分完备,还有待进一步商榷”错,文中对李约瑟的研究方法持肯定的态度。

答案:

CE 

2.促使李约瑟这位生物化学家“渐渐将兴趣转移到充满未知领域的东方自然科学史”上的原因是什么?

请加以概括。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信息区域涵盖了前四段文字。

首先是李约瑟对中国古代科技的好奇心,他不明白中国在科学技术上为什么这么落后,这是前提;然后,他的第二任妻子鲁桂珍的话进一步刺激了他。

答案:

①因为对中国古代科学史并不了解引发出强烈的好奇心;②鲁桂珍咄咄逼人的回答,使他萌生了对中国文化与科技的兴趣。

3.李约瑟在对中国科学技术研究中体现出了哪些性格特点?

请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分析人物性格,要从人物的行为入手。

文章从第5段开始,讲述李约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开始了对中国科学技术的研究。

他的性格就体现在决心开始研究和研究过程中的行为表现上。

作答时,提取典型事件进行概括即可。

答案:

①对未知领域保持着狂热的兴趣。

当发现对中国古代科技一无所知时,下决心去努力探索,这与那种强烈的好奇心和兴趣密不可分。

②执着的追求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意志。

四年中国之行,克服重重困难,搜集大量史料,执着一念,才使他最终取得成功。

③科学家的责任感。

为了向西方国家宣扬中国古代科技知识,他甘冒其险,实地考察,一种神圣的责任意识在支持着他。

4.李约瑟是如何研究他提出来的“科学史界热论并争执不下的重要话题”的?

这对你有何启示?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为探究题,先筛选信息,整合出答案,再谈启示。

第一问的有效信息集中在最后两段,适当提炼即可。

第二问,启示是针对方法而言的,有几点方法就有几点启示。

答案:

研究方法:

①对中西科技史进行通观全局的比较研究;②从科学社会学角度综合分析;③采用多元化、实证式的研究方法;④兼收并蓄、实地考察、模拟实验与技术复原相结合。

启示:

①对科学研究不能局限于狭隘的思维方式中,要居高临下,找出最为有效的方法;②比较、多元化、实证式的研究方法至关重要;③科学研究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④科学研究要有缜密的科学思维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1~4题。

怀念吕凤子先生

张 霖

我与吕凤子先生同是江苏丹阳人。

他早在1910年就在上海创办“神州美术社”,是我国兴办现代美术教育的第一人。

1949年10月,我与吕凤子先生同时被选为苏南地区各界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

我们同吃同住同学习,讨论国家大事,吕凤子先生时年63岁,而我只是20多岁初出茅庐的小青年。

平时他不外出,我将他如父辈一样尊敬和侍奉,潜心学习,聆听教诲。

我向他展示我的一幅梅花,请求指教。

他赞扬我的画趣味性强,但又指出作画要“立意”、“为象”、“写形”、“貌色”、“置阵布势”,通盘考虑成熟,方可动笔而一气呵成。

谆谆教导之余,吕凤子先生即兴展纸,略加思索,泼墨挥毫,纵横挥洒,立成迎雪怒放艳丽多姿的一幅梅花,题词是“香自苦寒来”。

我把这幅画视为珍宝收藏,但不幸在文革中被劫失,至今未找回,致成终身遗憾。

吕凤子先生爱用长锋羊毫悬腕作画,且腕力过人。

他笔下的线条,厚实有力,雄浑朴茂,轻逸妙深,极具草篆的独特韵味。

他的这种表现技法,达到出神入化之妙,在画坛上独树一帜。

徐悲鸿是在上海跟吕凤子先生学习素描的学生,后来留学法国。

回国后吕凤子先生又推荐他到“中央大学”艺术系任教,那时候的艺术系分两组,一组为中国画,一组为西洋画。

当时,徐悲鸿认为自己的中国画水平不及西洋画,何不乘机向吕凤子先生学习水墨画和书法,以求绘画艺术的全面发展?

于是对吕凤子先生说:

“以前您教过我素描,现在我再向您学习中国画。

”吕凤子先生抱拳答曰:

“你是西洋画大师,怎敢收你为弟子?

”徐悲鸿坦诚地说:

“三人行,必有我师。

能者为师嘛,不必推辞。

”吕凤子先生执意不肯,徐悲鸿转个弯说:

“那就做一个亦师亦友的好同道吧!

”吕凤子先生这才答应,而后徐悲鸿中国画的画艺大进,他笔下的奔马、人物、花卉,都受到吕凤子先生用笔的影响。

还有一次,徐悲鸿对吕凤子先生说:

“不久,在法国巴黎将举办世界博览会美术展览,十个国家的顶级艺术大师参展,您应该寄点作品去试试。

”吕凤子先生谦虚地说:

“不行,不行,水平还达不到世界展呢。

”徐悲鸿说:

“先生承历史之传统,开当代之新风,三百年来第一人,非先生莫属。

”吕凤子先生连忙插话说:

“三百年来第一人之说,实在不妥、不妥,清代乾隆年间的扬州八怪还没有超过二百年哩,我岂敢列其前?

”眼看说不服吕凤子先生,徐悲鸿便擅自瞒着他,悄悄地把教授休息室内的《庐山之云》卸下来寄往巴黎,代他报名参展。

评奖时,果然一致投票评中国画《庐山之云》为一等奖。

数月后徐悲鸿对吕凤子先生说明《庐山之云》出国参展获奖经过,并将一枚圆形奖章面交吕凤子先生留作纪念。

门生为老师当伯乐,在师生中传为佳话美谈。

吕凤子先生桃李满天下。

徐悲鸿、李可染等都是画坛名流、各有成就的著名学者,但见到吕凤子先生,皆鞠躬称“先生”,恭谨侍坐,从不大声言笑。

旅居美国的温新榆先生是吕凤子先生的外甥。

一次宴会上,有一位知名度很高的画家得知温先生是江苏丹阳人,便问道:

“有位吕凤子先生你知道吗?

”温先生答道:

“他就是我的大舅父。

”他听了,很高兴地对温先生说:

“原来吕凤子先生是你舅父,我和他当年在上海的时候熟得很!

他的才艺之高,当代无人可与其匹。

但他生性却很淡泊,简直可以说已到了不食人间烟火的地步。

要是他稍微重视名利,他的名气就会大得不得了啦!

”人们告诉温先生,这位大画家就是张大千。

吕凤子先生一生追求真理,能与时俱进。

抗战后期,我国著名教育家和民主人士黄齐生先生被当局迫害逃到重庆,吕凤子先生毅然用高薪聘请他到正则艺专任文史教授。

1944年冬黄齐生赴延安时,正则师生送延安书画百幅,以表达对抗战圣地的慰问之情。

其中有吕凤子先生的罗汉两幅,一题“寿者像”专赠毛泽东主席。

毛泽东特地写信向吕凤子先生致谢,还请黄齐生先生带一条毛毯回赠吕凤子先生。

吕凤子先生德艺双馨。

他的人生和学术思想永远为我们崇敬和学习。

他对国画艺术做出的贡献,不仅是我们艺术界的骄傲,也是所有华夏儿女的自豪。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吕凤子先生为“我”所作的一幅“香自苦寒来”的梅花图,不幸在文革中被劫失,至今未找回。

对此,作者在愧疚的同时对文革的无序混乱进行了反思。

B.徐悲鸿意欲向吕凤子学习中国画,但遭到婉言拒绝,对此,徐悲鸿只好采取策略,迫使吕凤子就范,最终成了“亦师亦友的好同道”。

C.徐悲鸿擅将吕凤子的中国画《庐山之云》送往巴黎,结果一举中奖,可见吕凤子画艺之高妙。

这段佳话成为门生为老师当伯乐的典范。

D.黄齐生作为教育家和民主人士被当局迫害,然而吕凤子先生却将他引为座上宾,足见其超人的胆略和气魄,深受毛泽东的敬重,后赠一毛毯以示褒奖。

E.本文运用平实自然的语言,娓娓道来的生动叙述,讲述了吕凤子先生的种种事迹,为我们再现了一个绘画大师的光辉形象。

解析:

A.“对文革的无序混乱进行了反思”与作者的意图不符。

B.“迫使吕凤子就范”与文意不符。

D.“深受毛泽东的敬重”与原文不符,“后赠一毛毯以示褒奖”张冠李戴。

答案:

CE 

2.吕凤子在绘画和书法方面有哪些主张和独到之处?

请概括说明。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从原文中筛选信息并归纳概括的能力。

文章的第二段和第三段从多个方面详细叙述了吕凤子在绘画方面的理论主张和艺术技法,归纳并整理相关信息即可。

答案:

①强调作画要注意趣味性;②要通盘考虑“立意”、“为象”、“写形”、“貌色”、“置阵布势”等方面;③笔下的线条,厚实有力,雄浑朴茂,轻逸妙深,极具草篆的独特韵味。

3.这篇回忆性的传记文章从不同的方面为我们展示了吕凤子的性格特点,请分条列举并简要说明。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研读全文,看他做了哪些事,做的事情表现出怎样的性格特点。

筛选出文中关于“提携后进”“谦虚”“淡泊名利”“追求真理”的表述,将这些内容转述成为自己的答案,加以整理概括即可。

答案:

①善于提携后进:

吕凤子先生从理论和实践方面指导“我”作画。

②谦虚:

婉拒徐悲鸿提出的拜师。

③淡泊名利:

不愿参加法国巴黎将举办的世界博览会美术展览。

④追求真理,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