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概论书后主要定义及简答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87243 上传时间:2022-10-11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8.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概论书后主要定义及简答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概论书后主要定义及简答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概论书后主要定义及简答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概论书后主要定义及简答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概论书后主要定义及简答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概论书后主要定义及简答题.docx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概论书后主要定义及简答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概论书后主要定义及简答题.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概论书后主要定义及简答题.docx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概论书后主要定义及简答题

第一篇市场经济根本原理

第一章资源及资源配置

一、定义

1、资源:

是指用于生产满足人类需要的有形的和无形的产品的那些物品和劳务。

2、经济资源:

指必须付出代价带能获得的资源。

3、选择:

就是如何利用既定的资源去生产量多质优的经济物品,以更好地满足人类的需要。

4、资源配置:

由资源的稀缺性引发的三大问题,被称为资源的配置问题,即:

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为谁生产。

5、时机本钱:

指做出一项选择时,从所放弃的其他可供选择的最好的资源用途获得的收益。

6、方案配置方式:

是方案经济体制中占主体地位的资源配置方式,他通过方案机制的作用过程实现资源的配置。

7、市场配置方式:

指通过市场、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经济形形式。

8、价格机制:

指价格变化同商品或资源的供求之间的有机联系。

二、简答:

1、什么是资源配置及资源的配置方式?

答:

资源配置指由资源的稀缺性引发的三大问题,被称为资源的配置问题,即:

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为谁生产。

资源的配置方式主要有两种:

方案配置方式及市场配置方式。

方案配置方式是方案经济体制中占主体地位的资源配置方式,他通过方案机制的作用过程实现资源的配置。

在这种资源配置方式中,资源配置的决策者是中央方案机构,配置的手段是以行政命令形式层层下达方案指标,产品稀缺程度的显示信号是方案平衡决算的差额或缺口。

市场配置是指通过市场、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经济形式。

市场经济体制是指以市场方式配置资源的经济体制,他通过市场机制来解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如何分配这三大根本问题。

2、简述价格机制及其作用。

答:

价格机制指价格变化同商品或资源的供求之间的有机联系。

作用:

①传递信息的功能:

商品的短缺、剩余等。

②合理配置资源的功能:

社会资源流入利润、效率较高的部门;

③提供生产动力和促使企业竞争的功能:

利润刺激降本钱,提质量、新技术;

④影响或决定收入分配和收入水平的功能:

生产要素参与分配。

第二章市场经济的形成与开展

一、定义

1、市场:

商品或劳务交换的场所或接触点。

2、市场主体:

市场的参与者称为市场主体,即市场上从事各种交易活动的当事人,它包括自然人、家庭、企业、社会组织、政府、经济组织的法人。

3、市场客体:

指市场主体在市场活动中的交易对象,表达着市场交换中的经济关系,是各种经济利益关系的物质承当者,它包括商品、劳动力、工资、技术、资金、信息等。

4、市场经济:

是社会配置经济资源的一种经济形式,通过市场机制在市场中实现资源配置。

5、社会保障体系:

是根据国家法令、规章所建立起来的各种社会保险和福利措施的总称。

6、市场体系:

是相互联系的各类市场的有机统一体,具体地说,是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相互依赖和作用的有机体系。

二、简答

1、试述市场运行的三大根本条件。

答:

①市场选择和分散化决策:

②自愿交换和自愿合作;

③自利与互利的兼容。

2、试述市场经济的特征。

答:

①产权确实定性;

②市场参与主体的平等性;

③经济活动的竞争性;

④经济行为的法制性;

⑤市场体系的开放性。

3、试比拟古典市场经济与现代市场经济。

答:

古典市场经济经历了从17世纪到20世纪30年代这长达三百多年的时期,这一时期市场经济的阶段性特点如下:

①社会分工开展到相当高的程度,社会生产建立在机器大工业和生产社会化根底之上,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几乎普及社会的各个角落;②市场交换借助货币实现,交换关系开展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商品中介人的多边关系,即独立的商业资产阶级出现了;③信用关系逐渐扩大和开展,纸币、期票、汇票、银行券和支票等逐渐代替金银成为一种独立的货币形态并作为资源配资必不可少的条件;④生产要素没有完全社会化,市场体系并不完全,资金市场、技术市场、房地产市场、运输市场没有过渡到成熟形态,而且市场运行不稳定,尤其是金融市场仍受盲目的自发的实力支配;⑤国家的经济职能〔宏观调控职能〕还没有被认识并提出来;⑥现代公司处在形成和开展过程中,相应的市场经济法规仍有待不断调整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社会保险体系远未建立。

4、试述市场机制及其发挥作用的条件。

答:

市场机制就是指市场中竞争、价格、供求等要素之间相互制约、互为因果的联系和作用。

市场机制的存在及其作用的发挥是以相应的市场条件为前提的,这些市场条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健全的市场体系;②完善的市场格局;③有序的市场秩序。

第三章市场经济与产权制度

一、定义

1、产权:

是财产权的简称,他是法定主体对财产的所有权、占有权、收益权和处置权的总称。

2、产权制度:

是既定产权关系下产权的组合、调节、保护的制度安排。

产权制度是对产权关系、产权界定、产权经营和产权转让的法律确定。

3、产权流动与交易:

产权流动是指财产所有权、占有权、控制权、收益权在不同主体间的转移,是一种权力的变更。

产权交易是产权的有偿转让,是广义财产权的经济性流动。

4、法人产权制度:

是以法人企业制度的形成为前提,以股份XX为其典型形式,法人产权制度的特征是产生了产权与法人产权的双重产权构造,从而引起一系列企业制度的根本变化。

5、产权重组:

是指在社会化再生产过程中企业产权的重新组合以及由此而引起的企业组织构造的调整和企业组织形式的创新过程。

6、物权:

是指权利人依法对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权利,包括所有权、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

二、简答

1、什么是不完全产权

答:

产权的使用权、收益权、转让权、处置权随着产权的流动与交易发生分解,就产生了不完全产权。

2、什么是产权交易及产权交易的方式

答:

产权交易是产权的有偿转让,是广义的财产权〔所有权、占有权、控制权、处置权、收益权〕的经济性流动。

产权交易的方式根据交易形式划分为购置式、承债式、吸收入股式、控股式、人员承受式等,根据交易主体划分的产权交易方式有兼并、租赁、拍卖、转让、合并、收购等。

3、试述个人私有产权制度、自然人企业制度、法人产权制度、合作制企业制度的主要区别

答:

①个人私有产权制度:

这种小生产者企业,是简单商品经济阶段以小商品生产为特征的经济单位,是企业的初始形式。

这类企业以手工操作为主,以家庭经营为依托,因而其产权构造和组织状况比拟简单,呈现出很直观、很简单的形态,特点为:

a、企业资产与所有者个人的消费财产是完全合一的;b、企业的所有者、经营者和主要劳动者是合一的;c、企业的组织、经营目标和产权观念,都较为简单直观,带有明显的古典的所有权色彩,不同产权主体之间的产权边界是清楚的,但是交易合约中的产权权益并无准确核算,仍带有明显的宗法色彩;

②自然人企业制度:

这种产权制度最初表现为独资企业,后来开展为合资企业,或者家族式控股公司。

根本特征为:

a、企业的一切真正的财产权利,都集中在企业主手中;b、所有者即企业主与生产者已彻底别离,并形成对立;c、企业资产同企业主的私人财产实际上仍然是合一的;d、这种企业的产权制度,不仅在上述三方面较之第一种类型已有显著变化,而且存在最根本的区别,即它是以资本经营、资本增值为特征的产权制度;e、在家族式控股公司的形式下,企业行为均取决于家族首脑的利益和意志,只是在经营上增加了专家治理而已;

③法人产权制度:

法人产权制度是以法人企业制度的形成为前提,以股份XX为其典型形式,法人产权制度的典型特征是产生了原始的产权与法人产权的双重产权构造,从而引起一系列企业制度的根本变化;

④合作制企业制度:

这种企业制度最初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者为防止资本剥削或商业中间盘剥而兴办的一种劳动合作企业,即合作社。

特点是:

a、由劳动者以投股的形式创办,全部资产均归参与合作并投股的全体劳动者所共有,合作者有参股、退股的自由;b、全部资产由合作社成员共同推举产生的合作社企业只能机构实际运作;社员大会对其有选举权和罢免权,实际上形成了法人产权并独立承当民事责任;劳动者按人而不是按资行使XX权利;c、典型的合作制企业在当期盈利中拿出相当比重按股金比例以及参与合作交易的程度以即期红利的形式返还合作者。

4、试述产权制度的功能和保护产权的重要性

答:

产权制度具有财产约束功能、鼓励功能、有效配置资源的功能、形成稳定预期的功能、标准交易行为和交易界区的功能,一句话,产权制度能有效地界定和标准财产关系和人们的经济行为。

富人和穷人都应受到法律的保护,公民财产不能以少数服从多数的名义被瓜分、抢夺,产权制度要保护多数人的财产,更要保护少数人的财产,因为不尊重财产会造成财产的不确定性,而这对于经济长期的开展动力来说将是消灭性的,产权保护应该是无条件的。

第二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建立

第四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与开展

一、定义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商品经济的调解方式按照价值规律自发作用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方案经济:

随着生产力的高度社会化,要求同时实现生产资料占有的社会化,把社会从商品经济生产形式开展到产品经济生产形式,这时商品货币关系没有了,市场也没有了,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只有通过方案机制来进展调解,即实行方案经济。

3、竞争性市场价格:

是指在市场竞争中自发形成的价格。

4、兼顾效率与公平原那么:

在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同时,要允许按各种生产要素分配等其他分配形式的存在,把按劳分配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并运用法律保护合法财产和收入,为保持社会稳定,保证劳动力资源有效配置,解除企业的社会负担,必须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

二、简答

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方案于市场的根本思想有哪些?

答:

①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根本思想:

a、任何社会生产形式下都必须按照一定的比例分配社会劳动,但不同的社会生产形式下配置社会劳动的方式是不同的。

b、在商品经济比拟兴旺的社会生产形式下,实现社会资源合理有效配置的方式是通过价值规律的自发作用,即市场机制的调节。

c、社会主义社会是生产社会化长度很高、实行单一社会所有制的社会。

②列宁和斯大林的根本思想:

列宁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中第一个使用“方案经济〞和“市场经济〞的概念,并且明确把这两个概念同社会根本制度联系起来的人。

市场经济姓“资〞,方案经济姓“社〞的观点,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中是列宁第一个提出的。

斯大林领导苏联进展了几十年的社会主义建立,实践使他不得不成认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商品货币关系,成认价值规律对经济的一定调节作用。

但他又否认在社会主义生产资料是商品,不成认在全民所有制内部各企业之间存在商品货币关系。

2、怎样认识方案经济体制的产生极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作用?

答:

①产生:

方案经济体制最早是在苏联开场实行的,这种体制的最明显特征是社会资源配置的决定权。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期,便开场从新XX主义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到1956年三大改造根本完成,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开场了大规模的经济建立,当时我国面临的国际国内的环境和巨大的经济建立任务,使得我们也只能选择集中型的方案经济体制。

②作用:

在经济比拟落后的国家,在缺乏外援的情况下,要想在短期内自力更生地把工业根底建立起来,别无选择,只能靠集中本国有限的人力、财力、物力,靠本国的经济的自身的积累来保证工业化根底工程的建立,这种集中型的方案经济体制曾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但是经济比拟落后的国家,要把经济真正搞上去,必须大力开展商品经济,商品经济的充分开展是社会经济开展不可逾越的阶段。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怎样提出的?

答:

关于方案与市场关系的科学观点,可以追溯到二十多年前,早在1979年11月,就说:

市场经济之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

1985年及1987年,也屡次强调方案与市场的关系。

1992年春,发表了重要的南方谈话,更明确的指出:

方案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方案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方案,市场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