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德育工作的技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871655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5.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德育工作的技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教师德育工作的技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教师德育工作的技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教师德育工作的技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教师德育工作的技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德育工作的技能.docx

《教师德育工作的技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德育工作的技能.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德育工作的技能.docx

教师德育工作的技能

教师德育工作的技能

教师德育工作的技能是指∶教师从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出发,将社会对青少年的要求,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手段,逐步变为青少年自己所必须具备的品质的一种技巧。

这种技巧遵循的是青年身心发展的规律,人的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

教师只有掌并善于运用一定的技巧,才能更好地将社会所赋予青少年关于思想品德等方面的要求通过自己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更好地接受自己所施予的教育影响,才能成功地塑造青少年的心灵。

一、榜样示范法。

(一)什么是示范法?

示范法是指在教育实践中,教师通过自己的模范行为或为学

些榜样人物,使学生通过模仿学习,从而自觉地接受模范行为和榜样行为的一种方法。

学生的模仿行为是社会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

实验证明,儿童期的社会学习以模仿学习为主,在指导和控制儿童社会行为的过程中,榜样的作用明显地大于社会赞许的强化作用。

处于社会化早期的儿童往往有意无意地模仿他人的举止或言行。

随着年龄的增长,模仿学习的比重会逐渐下降,但模仿学习仍然是中小学生社会学习的重要形式。

只有到了青年期,领会学习的比重才显上升。

可见儿童的模仿性是示范法的重要心理学依据。

实践中也可以看到,儿童是通过观察他人而学习的。

让儿童接触有威信和有魅力的人,即令不强制,他也能模仿其人物行为。

通过模仿儿童可以从榜样身上学到许多东西,如知识、技能、社会态度、思想品德等,并能逐渐地将这些模仿到的东西逐渐内化为自身的东西,从而形成某种稳定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如何运用榜样示范法?

使用示范法时应注意如下几方面。

1、选择合适的榜样。

选择合适的榜样是示范法的关键。

因为示范法是以榜样作为重要手段的。

现实生活中可做榜样的人物有许多,如优秀教师、模范班主任、英雄人物、名人伟人、影视歌星、三好学生、优秀少年、"十佳"青年、世界冠军等。

如何针对教育对象选择合适的榜排呢?

一般来说,教师应考虑如下几点∶

(1)应尽可能的选择学生所熟悉的,并且生活在学生身边的榜样。

榜样越熟悉,越接近学生生活,感染力才会越强,也越更于学生去接近榜样,学习和模仿榜样。

例如班里的三好学生,学校的优秀队员,本市的优秀团员等。

(2)应尽可能的选择带有典型性的榜样。

榜样来自于普通,又不同于普通人。

榜样必须在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比普通人秀且带有典型性,才会有吸引力和影响力。

如果榜样虽然是学生熟悉的,但仅仅是教师自封的,虽有名无其实,就不会有令人折服、敬佩的力量。

这样的榜样不但没有吸引力,而且会失去示范性的作用。

(3)应尽可能的为学生选择多方位、多层次的榜样。

青少处在身心不断发展的阶段,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对他们的越来越高,也越来越多样化。

因此,教师应注意选择各种类业的榜样,如学习方面的、生活方面的、纪律方面的。

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为祖国四化建设勇攀科技高峰的科学家;为祖国年得荣誉的运动员;为祖国解放献出生命的革命烈士;为劳动人民所爱戴的伟大领袖;为维护集体利益和保护国家财产献出生命的英雄人物等等。

选择多层次、多方位、多类型的榜样,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处处有模仿学习的对象,并且有利于学生各方面的进步和全面素质的提高。

2、教师要成为学生模仿的典范。

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的观察证明,教师的榜样对学生影响很大,从幼儿园、儿童到大学生都有模仿教师行为的倾向。

捷克的育学家夸美纽斯说过∶"教师的职务是用自己的榜样教育学生。

"孔子指出"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君子欲纳于言而敏于行。

"以强调教师以身作则的重要性。

实践证明,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成为学生学习模仿的内容。

因此。

教师必须在平时要严格要求自己。

加强自身修养,言传身教,使自己成为学生学习模仿的典范。

教师要使自己真正成为学生学习模仿的典范,应注意如下几点∶

(1)树立威信。

有威信的教师才能被学生看作楷模,视为理想的榜样,而产生处处向教师模仿的意向,使教师的示范能起到更好的作用。

如何树立威信?

崇高的思想品德、优秀的心理品质和过硬的业务能力,是教师获得威信的基本条件。

教师的言行一致、以身作则在教师获得威信中具有特殊意义。

教师如果要求学生多,要求自己少,要求学生做,自己即不做,教育学生头头,自己却敷衍塞责,这就无法说服教育学生,更谈不上树立威信,成为典范。

(2)注意仪表。

教师的仪表是指教师的穿着、神态、举止等一系列外部表现。

教育家马卡连柯曾指出∶"无论对学生或对教育机关中的教师和其他工作人员,都必须要求衣服整洁,头发和胡须都要弄得象样,鞋袜整洁,双手清洁,修好指甲和经常备有手帕。

""教育工作人员和学生一样,需要说话的时候才该话,需要说多少就说多少。

不随便靠在墙上和桌子上,不躺在法发上,不随地吐痰,不抛掷烟头,不把烟灰抖在地板上。

"教师的仪表不仅直接体现了教师本入的精神面貌,而且对学生会产生很大影响。

穿着整洁大方,仪表端庄、举止从容,不仅给学生一种安祥、明朗而愉快的感觉,一种可亲可敬的形象,而且直接影响学生的言行举止。

如果教师不拘小节,往往会成为反面的典范。

一位教师生活作风较邋遢,平时总喜欢挽起裤脚,而且一高一低,结果他班上的男同学也都喜欢挽起裤脚。

还有个教师上课喜欢乱扔粉笔头,学生课后也都喜欢拿着粉笔头乱扔。

个别教师上课举止随便,歪着身子,摇头晃脑,搔头皮、玩粉笔、敲桌子,还有的指甲不剪、头发老长、穿背心、拖鞋上课。

所有这些都有损教师的形象,更谈不上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

二、说理教育法

(一)什么是说理教育法?

说理教育法。

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提高认识,用以影响学生思想意识的方法。

说理教育法在中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因为它是真正解决人们思想认识问题的方法。

说理的目的就是使学生懂得道理,学生弄清了道理,才会产生相应的行动。

说理教育法的方式有许多,如讲解、报告、谈话、讨论、辩论、指导阅读、参观、调查、访问等。

说理教育法在教育实践中经常运用。

但是要让学生真正乐意接受和真正理解需要他们懂得的道理并不容易,有时学生对讲的正面道理不理睬,对提出的合理要求不执行,甚至对组织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也无动于衷。

因此,说理教育要根据青少年学生的心理特点,讲究艺术性、实效性。

(二)如何应用说理教有法?

1、因人说理。

因人施教,因人制宜,思想教育才能牵人以心,启人以志。

由于青少年学生在年龄、学识、家庭环境及个性等方面存在着差异,"以不变应万变"的方法,不能取得好的教育效果。

据说,许多人十分羡慕朱伯儒以信任挽救失足少年的思想教育艺术,赞叹他竟将自己家门的钥匙交给了一个扒过自己口袋的"扒手"。

有人诚心去效仿,结果以"信任"求得的却往往是"不信任"。

一样的动机却两样的效果。

为什么?

就是没有注意因人施教。

从说理教育来看,教师说理的出发点与最终目的都要使学生能够接受自己的意见与看法,去改变学生的某些态度和行为方式。

要使学生较容易地接受意见,改变态度,转变行为,应该考虑学生如下特点∶

(1)学生的智力水平。

社会心理研究学认为,意义简单浅显具有一定命令式的说理教育,对智力水平高的不具有说服力;意义复杂而深奥的说理又不容易为智力水平低的人所理解,因而也不易被其所接受。

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智力水平状况,尽量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使学生易于接受我们的说理。

(2)学生的个性特点。

一般来讲,那些自尊心很强自我估价很高的人难以接受别人的意见。

教师面对这样的学生要有耐心,二要以有力的事实作为说理的依据。

那些自我防卫机制甚严的学生,往往不会轻易改变他们的态度,教师在进行说理教育时,应抓住其要害,攻其薄弱环节,同时应尊重和保护其人格,因势利导,予以教育,最好能够成为这些入的朋友,在这种情况下,去说服学生才会有效。

(3)学生当时的心境。

学生处于一种平静或愉快时的心境,容易接受教师的忠告与劝说;如果处在盛怒与不愉快的情绪状态时,对教师的说理容易产生抵触和逆反心理。

教师在学生心情极坏的情况下,应先抚慰他们,使'生心情平静下来之后,再进行说理,效果会好一些。

2、因时说理

事物都是以时间、地点为转移的。

思想教育选择最佳时机,因势利导。

才能求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思想教育的最佳时机往往瞬即逝,难以捕捉,但也并非没有规律可循。

一般说来,在一定时间里,或因某种不利青少年成长的因素暂时消失,或因某种有利于青少年进步的因素突然出现,形成了开展某项教育的有利时机,这种客观条件提供的时机,比较易于捕捉。

因时施教也要根据对象。

一般来说,挽救失足者,应"触机即发",而点燃失足者心灵之火的最佳时机莫过于他们迷途知返时,提携先进,不妨"引而待发",但鞭策先进者不断进击的最好的时机并非一定在表彰赞扬中。

教师要注意观察,敏于捕捉教育的最佳时机,并有意识地促成有利时机的到来,以取得教育的最佳效果。

3、因事说理

教师在对学生教育过程中,扮演着心理医生的角色。

医生看病要对症下药,教育学生同样要对症下药。

学生思想出了问题,必定是由于某些因素和具体事件引起的。

教师只有而且必须深入学生、了解学生,善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具体分析学生产生问题的心理因素,弄清问题的"症结"所在,有的放矢地实施教有。

才能奏效。

相反,如果学生有了问题,不分情况,不论原因,不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都是一顿批评、一篇检查、一个处分,不但不能纠正学生的错误,而且还会引出别的思想问题,起着相反的效果。

4、因地说理

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除应该考虑对象、时间、具体事件之外,还应考虑地点、环境和当时的气氛。

因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效果常常会因为地点、环境、气氛的不同而大相径庭。

在幽静温和的环境中和学生谈心,当你向学生指出缺点进行说理教育时,学生易于接受。

在咄咄逼人的气氛中给学生讲道理,往往难以谈得拢,学生也根本听不进;在公开的正式的大庭广众之下,讲长篇大论的道理,也难以使学生接受,甚至产生逆反心理。

5、注意信息传递中的心理效应

说理教育主要靠语言的信息传递,使学生接受正确的思想、点和建议,并能根据信息去改变原有的态度和行为。

教师在说理教育时,应该注意信息传递过程中的心理效应。

(1)注意信息的可信性。

在讲道理时,信息的可信性程度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一般来讲,诚实、守信的人格特点有助于提高信息的可信性。

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具有正直、坦率、真诚、守信的人格特征。

学生对有一定地位的人物的信息容易接受,教师除了利用自己本身的地位和影响力的同时,还可以广泛利用名家名言,增强说服学生的效果。

给学生讲道理时,还应该学生的切身利益出发,讲事实,摆道理,增强信息的说服力。

(2)注意信息的呈现方式。

一般来说,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时,应该将肯定的信息放在前面,否定的信息放在后面,效果要好一些。

在对学生进行批评,首先肯定他的优点,并提出建议性的希望,最后再明确提出其缺点和不足。

这样,学生才不会因得到否定的信息感到失落无望。

在对学生进行说理教育时,是以私下的或是公众的方式进行,也会影响教育效果。

一般来说,私下谈心交流式的说理,呈比公开论理效果要好得多。

既便是必须用公开方式进行说理时,也应该掌握否定信息出现的量和分寸,以善意和尊重学生为其训理教育的前题条件。

三、情感陶冶法

(1)什么是情感陶冶法?

情感陶冶法是指通过创设有意义的情境,组织有教育意义的动,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方法。

这种方法形象、生动,能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接受教育。

情感陶冶法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他主要是通过学生亲身感受,耳濡目染,心灵受到感化,从而达到教育效果。

情感陶冶法要取得良好的效果,需要长期的,连续不断的有目的的实施。

情感陶冶法也是一种暗示的方法。

暗示是指在无对抗在条件F,用某种间接的方式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使其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或接受一定在意见,思想或行为方式。

暗示教育是通过无意识心理活动去发挥人的接受教育影响的潜能。

无意识是与有意识相对而言的,一般不为人明确知道,但它暗地里支配着人的活动,影响着人的行为。

因此通过情感陶冶、暗示教育,可以使学生在无意之中受到教育。

(三)如何应用情感陶冶法?

1、环境陶冶

不同的环境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影响也不同。

我国古代就十分重视情感陶冶的作用,孟母三迁的故事就是很好的例证。

环境陶冶是指学生所生活的环境对其思想品德潜移默化的影响。

学生生活的环境主要包括学校(校园、教室)和家庭。

学校要首先注意环境的教育性。

校门两旁书写的醒目的校训,校园内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教室内悬挂的伟人像,张贴的名人名言,图书馆内,阅览室内科学家的画像与生平简介、文学艺术家的语录,校园内的美化、净化、绿化,教室内的清洁、美丽、典雅等等,这些不仅能给人以清新舒适之感,而且能使学生产生发奋向上,热爱生活的情感。

学校不仅要注意美化校园的自然环境,还要注意创设良好的理环境。

优美的语言,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学生也有陶冶性情的作用,良好的校风、良好的班风正是良好心理环境的表现。

2、艺术陶冶。

好的艺术作品对学生情感陶冶具有明显效果。

如文学作品、电影、电视、美术、音乐等能给学生提供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面和高大的模范人物形象。

在对艺术作品欣赏的过程中,即能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又能激发起学生的道德情感,这种与具体道德形象相联系的情绪体验,是学生优秀品德形成的重要因素。

因此,教师应有目的、有意识地指导学生阅读有教育意义的文业品,观看有益的电影、电视和戏剧以陶冶学生心灵。

四、行为训练法

(一)什么是行为训练法?

行为训练法是指为了在学生身上形成与巩固必要的社会生活能、良好的行为习惯与思想品德,教师通过对学生日常生活的;际锻炼,经过多次强化,从而形成一些适宜的行为方式的一种方法。

一般来说,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从知开始,以行结束。

说理教育使学生形成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点,情感陶冶使学生产生与观点相应的情绪体验,在情感的推动下,通过行为训练和实际锻炼,才能把这种观念、信念转化为行动。

通过行为锻炼可以使学生用懂得的道理去指导自己的行为,还可以去掉学生的某些坏习惯,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2)如何运用行为训练法?

1、在完成具体的任务中训练学生。

学习活动是学生生活实践的主要内容,因此,应注意在学习动的各环节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创造精神、刻苦、认真、耐心,细致、热爱科学、尊敬老师、团结同学、遵守纪律,维护集荣誉等优良品质。

学校的共青团组织、体育、文艺团体、班集本的任务也可做为培养训练学生良好品德的方式。

特别是教师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有目的地为他们布置具体任务对学生形成优良品德会产生显著效果。

2、在各种道德实践中训练学生。

学校或教师有目的地组织一些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为学生创设品德实践的环境和条件,可以使学生从中得到锻炼。

例如,组织学生参加团社活动,可以培养共产主义思想;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可培养学生关心国家和人民事业的思想和行为,以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优良品德和情操。

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劳动,可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和劳动习惯。

组织学生参加文体活动,可培养他们的组织性、集体荣誉感、英勇顽强等品德。

再比如,组织"五讲四美三热爱"的系列活动,通过动员报告,提高生认识水平,通过具体的活动,能引导他们讲文明、懂礼貌,做好事、树新风,从而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3、在严格执行规章制度中训练学生。

学校的规章制度包括学生的学习、生活制度、学校各项活动则规、学校作息制度、课堂和自习制度等。

要求学校严格按规章制度行动,有利于形成你们遵守纪律,珍惜时间和集体主义观念。

在严格的规章制度中培养学生,实际上就是一种经常性的行为练习,在反复的练习中,使学生形成一定的动力定型,从而逐渐地养成各种优良品质。

五、思想品德评价法

(一)什么是思想品德评价法?

思想品德评价法是经常用的一种方法。

它是通过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给予一定的评价,使学生受到教育的一种方法。

对学生思想品德评价包括肯定和否定。

对学生思想品德的肯定或否定,都能起到强化的作用,一方面增强积极的东西,另一方面抑制消极的东西,从而促进优良品德的形成和深化,预防和克服不良品德的滋长。

思想品德评价法的主要有表扬与奖励、批评与惩罚、操行评定等。

(二)如何运用思想品德评价法?

1、表扬与奖励。

表扬与奖励是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作出肯定的评价,用以巩固学生的优良行为。

表扬可以口头、点头、微笑来表示,也可用书面表扬。

奖励主要是对学生特别突出的思想品德行为进行定的一种方式。

如召开大会发给奖状、奖品、纪念品、纪念章,受予光荣称号。

表扬与奖励都是为了增强学生的上进心和自尊小以鼓励学生不断进步。

对学生的表扬不能简单理解为将对学生的肯定看法告诉学生就行了。

表扬要注意一定的技巧,讲究一定的方式,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

(1)表扬要及时。

教师的表扬实际上是对学生行为表现的一种反馈。

而这种反贵,只有及时,才能起到鼓励的作用。

学生某个方面经过努力有了进步,或做了一件好事,总希望教师给予一定的评价。

当及时受到肯定的评价时,会产生满意和愉快的情绪体验,而且对表扬的行为继续发扬下去。

如果反馈不及时,事过境迁,人的热情和情绪已经冷莫,这时表扬就难以收到最佳效果。

(2)表扬要具体。

表扬应该针对具体的事实,要言之有物,要针对学生整体或人的某方面的进步而进行。

如果仅用套话,泛泛地表扬,就如把水倒进海洋,毫无影响。

(3)表扬应在更多的公众场合进行。

一般来说对学生个人的表扬,在公众场合要比单独个体表扬效果要好。

在全班级或全年级甚至全校,对某位同学给予表扬,不仅能使这位同学有自豪感、光荣感,而且还能影响教育其他学生,使其他学生也有一种学先进,赶先进的愿望。

这样的表扬既鼓励了个人,又教育了集体。

(4)表扬要因人而异。

学生在性格特点上会存在着各方面的差异。

同一种表扬对不司的学生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效果。

对于自卑感严重、自信心、自尊心不足的学生应多表扬,要善于抓住他们的闪光点,哪怕是微小的进步,也应及时给予肯定,这样使他们从中获得自信心和自尊心,对那些非常自信,甚至容易骄傲自大的人,教师应注意表杨不要太频繁,而且要谨慎地运用表扬。

并且要注意在表扬中扩出他们的不足之处。

(5)不要过于频繁地表扬某一学生。

教师在表扬学生时,即要注意到点,也要照顾到面。

对某个秀生的优点或成绩过多地表扬,特点是过分夸大被表扬学生的优点和成绩,会使周围的学生听了不信服,甚至会对被表扬的学和教师产生反感。

再则,教师如果总是经常表扬某个学生,而略其他学生,会使大多数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这样的表扬影响群体心理气氛,也影响被表扬者与学生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人际关系,也达不到表扬的目的。

2、批评与惩罚。

批评与惩罚是对学生不好的思想品德、行为作出否定的评价,以克服和改正他们不良的行为。

批评的方式可以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

惩罚是对学生严重的错误的处理。

如根据学生错误的性质和认错的态度,采取警告、记过、留校察看,开除学籍等处分。

学校教育以批评教育为主,对未成年的青少年学生一般不采取惩罚的手段。

但是批评要讲究心理策略,才能达到好的效果。

(1)批评要有理有据恰如其分。

教师对学生进行批评时,要根据学生所犯错误,有针对性地讲事实摆道理。

如果缺乏事实依据,或歪曲实情,不仅不能使受批平的学生产生内疚感和羞耻感,反而会引起学生的反感,甚至生导致学生与老师之间的紧张与冲突。

(2)慎用公开批评。

公开批评有其积极的一面。

公开批评可以给犯错误的学生以较强的刺激,使其能深刻地反省自己的错误,又可以起到批评一个,教育全体的作用。

但是公开批评对被批评者自尊心的伤害比大,会影响学生的情绪,也会对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产生不利影响。

所以,要慎用公开批评。

(3)不要拿学生当出气筒。

教师在工作和生活中也常会有不如意、不顺心的时候。

如班级工作没做好,或由于疏忽学生做了点影响班集体荣誉的事情,特别是当受到上级领导批评时,决不能将这种消极的情绪迁怒于学生。

发泄到犯了错误的学生身上,使学生成了出气筒。

对犯了错误的学生,应该批评教育,但教师心平气和地说理批评,和带着怨气发泄情绪的批评,其效果是大不一样的。

后者,只能使学生认为,老师今天生气了,向我们发火了。

而并没认识到自己所犯错误所在,而且经常使用发泄式的批评,学生会对老师的批评麻才不仁,也会影响着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

(4)批评莫伤心。

俗话说∶"伤树莫伤根,伤人莫伤心。

"每个人都有自尊心。

特别是青春期的学生,自尊心特别敏感,对伤害其自尊心的刺激体验特别强烈。

教师在对学生批评时,应切忌说些伤人自尊心的话,更不能为了出气,毫不留情地揭学生之短,进行讽刺挖苦,说些伤害感情,使学生失望的话。

这样的批评,会使学生认为自己在教师心目中没什么希望了,干脆破罐子破摔。

另外,学生会对教师产生敌意,对以后的批评,他都会认为是教师故意找自已难堪,根本达不到批评教育学生的目的。

(5)批评要讲究策略。

讲究策略的批评就是根据具体情况,因人因事因地而异地巧地运用语言技巧,对学生进行批评。

一般可根据学生情况,取如下方法∶

①因势利导法。

般教师对学生的批评往往是面对面的。

教师可采取因势利导方法,即肯定学生的成绩,又指出其不足,并指点今后努力的方向。

使学生看到成绩,看到希望,又能理解老师的批评"全是为我好"。

这样学生会容易接受教师的批评。

②侧敲法。

侧敲法,也是暗示法。

教师在无对抗的条件下,用某种间接式对学生的行为给予否定,使学生在有意无意之中接受批评错误。

如,当一个学生学习成绩退步时,教师不是采取直接批评其本人方式,而是在他面前,经常夸奖别的同学成绩优秀,某个同学进步很快。

这样一种语言暗示,会使学生意会到教师的言外之意是∶"我应该努力了,否则连差生都赶上我了"。

③激将法。

激将法,也是一种暗示,但这是一种反暗示。

即教师通过提供一种与自己意图相反的暗示方式,达到实现自己意图的一种批下手段。

如对一个学习和表现较差的学生,故意说他学习不错,有显著进步(切忌带讽刺挖苦之意),以激起他的羞耻心,使他奋发努力赶上先进。

④重复错误法。

重复错误法就是教师对学生所犯错误,不直接提出批评,而意地在学生面前重复学生所犯错误,让学生从中看到这种销不良一面。

例如,教师故意不按时到教室上课,让学生感到迟不遵守纪律是令人反感的不良行为,从而自觉地遵守校规校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