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作文之写司马迁祠的作文.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871413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6.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作文之写司马迁祠的作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马作文之写司马迁祠的作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马作文之写司马迁祠的作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马作文之写司马迁祠的作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马作文之写司马迁祠的作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作文之写司马迁祠的作文.docx

《马作文之写司马迁祠的作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作文之写司马迁祠的作文.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作文之写司马迁祠的作文.docx

马作文之写司马迁祠的作文

写司马迁祠的作文

【篇一:

司马迁祠文化开发现状及未来发展走向】

暑期实践调查报告

题目:

关于“司马迁祠文化开发现状及未来发展走向”

的实践报告

学院名称:

法学院所学专业:

历史学

年级:

2014级

班级:

历史一班

姓名:

王龙

学号:

14020103实践单位:

韩城市司马迁祠文物管理所

实践时间:

7月12日至7月20日共8天

一、实践目标

司马迁,字子长,中国西汉成就斐然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世界级文化名人,中国纪传体通史开创者。

司马迁是陕西夏阳人(今陕西韩城芝川),汉武帝时曾任太史令,著有《史记》,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为之倾倒。

鲁迅赞其著作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郭沫若有诗云其人:

“功业追尼父,千秋太史公。

”其魅力可见一斑。

司马迁祠始建于西晋永嘉四年(公元310年),距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历朝曾多次修缮,增建。

清康熙七年(公元1669年)县令翟世琪与芝川乡民商议后对司马迁祠进行大规模扩建,并奠定现今司马迁祠基础。

近年来,陕西省政府着力发展人文旅游项目,韩城市作为毗邻黄河的陕西省东部大门,更是首当其冲。

为响应省政府号召实现产业转型,韩城市政府提出“风追司马,史记韩城”、“黄河明珠”、“有味道的旅程,有故事的韩城”等一系列宣传口号,并大刀阔斧的对韩城市重点文物单位进行建设,本就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且有小北京之称的韩城发展人文旅游优势明显。

作为历史爱好者,笔者对于史圣司马迁十分之崇敬,高中时更是多次拜谒司马迁祠。

韩城市政府对司马迁祠进行大规模扩建后,笔者已是努力把握时代脉搏的历史系大学生了。

本着严谨、务实的态度,笔者在暑假走进司马迁祠文物管理所,以求用所学为韩城市司马迁祠发展贡献一份绵薄之力。

二、实践内容

司马迁祠南北侧为百尺高崖,西侧枕梁山之岗,形如腾飞之龙。

祠东侧下有铁链围成的百米石坡路,石坡路尽头是九十九级阶梯,拾阶而上,转过身来,可见黄河之水绕其前。

山汇水抱,雄伟壮观,点衬司马迁人格之伟大事业之壮丽,给人无限生机之感。

祠院以石砖碓切起的高墙环绕,院内有数十株参天古柏,花草竞

香。

院南侧为司马迁衣冠冢,是元代所修,形如蒙古包。

正中为祠堂,威严肃穆,有不怒自威之感。

北侧有小径通向山顶,小径上立有数不尽的各代文人墨客赞许司马迁的诗文碑。

1978年韩城市境内的彰耀庙、三圣庙、禹王庙、河渎碑、兴善寺搬入司马迁祠内,现今已与祠堂融为一体。

三圣庙正殿为祠内第一展厅,介绍司马迁生平事迹、大事年表、三次访视路线图、《史记》相关论文著作。

三圣殿献殿为第二展厅,是司马迁故事展览。

彰耀寺正殿为第三展厅,展出三十九座碑文。

禹王庙正殿为第四展厅,展出《史记》名言警句和五十三幅名人书法。

祠内有答题活动,题目全为《史记》中汉武帝时代历史。

四大展厅题目遥相呼应,这里的题目就是那里的答案,十分有趣,让游客在感受司马迁的丰功伟绩同时得到心理上的成长和满足。

答题奖品为研究司马迁的著作,内容丰富,让人获益匪浅。

从2014年开始,韩城市政府在司马迁祠下修建大型广场,以弘扬《史记》内容为中心,修建有三皇五帝、战国秦皇、项羽刘邦、文景之治、武帝丰功等雕塑,由外及内,展现历史进程。

整个广场长约近千米,宽三十余米,两旁树木林立。

就整个风格来看,有如华山前侧之感,不同处在于终点,华山鬼斧神工是大自然的杰作,司马迁文心雕龙是人类的骄傲。

三、实践成果

总体来看,司马迁祠改造工程浩大,政府倾心倾力,无论是自然风光还是人文美景,都在以前的基础上有所发展。

观其不足仅有致命两处一是客源二是特色。

1.客源问题

逢年过节司马迁祠总是异常热闹,貌似十分繁华,但通过随机的简单调查便不难发现大部分为本地人,偶尔三三两两的外地人就会让人十分新奇。

相比于华山的外国友人随处可见,司马迁祠在这方面相差的不是一星半点。

针对这一问题,韩城市政府首先应加大国内宣传力度。

国人多多少少基本都知道司马迁,中学语文课本摘录了《史记》中的《鸿门宴》、《荆轲刺秦》等篇,作者简介有司马迁家乡,但只是短短几个字,记忆好的可能会记得司马迁是陕西人。

市政府可以此为切入口在全国地区进行宣传。

加大司马迁祠文化发展投入。

设立专门机构资助关于司马迁的史学文学作品,推动司马迁相关影视作品的发展和投入。

避免走入极高端化,全力打造全民旅游盛宴,在全国人民心中播下朝谒中华史圣的愿景。

大力发展水陆空交通。

凭借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发展煤矿资源积攒下的资金以及陕文投的资助,全力的开通各色交通线。

打开思维,眼光不能仅仅停留在西安上(发展旅游目标确立后,韩城市通往西安的火车由两列绿皮增加到7列并且提升了一半速度)。

就目前看,增开的列车方便了韩城市人民的出行,对于西安游客的吸引并未能达到目标。

陕西名城众多,游客聚集中心不仅仅只是西安,汉中、榆林、商洛、安康都可以作为发展目标,但这几个地方来韩城必须转站西安。

发展交通,刻不容缓。

打造风景名胜聚居地,发展党家村、大禹庙、龙门镇、梁代村等文化古迹,形成以司马迁祠为中心的古城风韵。

2.特色问题

作为别称“小北京”的历史文化名城,韩城市历史古迹不可胜数,但在总体建设方面的特色实在是缺乏用心。

且不说著名的凤凰古城、平遥古城即是一些缺乏名气的古城相比之下,韩城亦是缺乏特色。

结合韩城古城特点打造明清风貌。

明朝崇祯年间闯王李自成进入韩城驻扎并建有闯王行宫,清朝时韩城状元王杰不仅有才写的一手好字且在朝中敢于叫板权倾天下的贪官和珅,十分刚劲。

增加“史记韩城,风追司马”系列活动,打造独一无二的史圣之乡。

每年清明市政府都会举办纪念史圣活动,但往往所邀非

人,一些二三线的影视名人固然可以增加韩城出镜率,但效果十分有限。

建立大型历史研究机构,吸引宇内外史学人才,以求诞生现代司马迁,让韩城成为中华史学重地。

四、实践领会

回首这不长不短的八天时间,笔者虽面色依旧但内心实则澎湃,作为历史系学生与史圣司马迁近距离接触所获取的心理和学识增长远非寥寥数字所能言表。

历史是人类永远的记忆,而司马迁则是人类最为伟大的记忆细胞。

【篇二:

汉太史司马迁祠墓导游词】

汉太史司马迁祠墓导游词

司马迁祠墓始建于公元310年,距今己有1600多年的历史。

祠墓是为了纪念世界文化名人,我国西汉时期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迁而修建的。

祠墓依山就势,建于4个平台之上,占地l04亩。

1982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家面前的这个门额汉太史司马迁墓大匾,是大书法家启功先生的墨迹。

这条古道全用石条铺成,上面有车轮碾轧、风雨侵蚀的痕迹,凸凹不平,是一个千年古道。

春秋时期,韩、赵、魏三家分晋之前,韩城属于晋国。

分晋之后,韩城就属魏国的西河之地了。

魏国在这里建了个少梁城,为了开通少梁与河西各地的交通,便在前面这个土崖上开凿了这条大道。

韩城是西周武王的封地,名曰韩侯国,因此这条道被称为韩奕坡。

奕即大的意思,是指这条道是韩城最宽、最长、最古老的一条道。

后来,司马迁祠修建在其北侧,韩城当地人也称其为司马坡、司马古道。

在韩城流传着一句俗语:

下了司马坡,秀才比驴多,赞誉韩城地灵人杰,出人才,文人多。

古道最早为土坡,为了防止下雨路泥车滑,北宋时铺砌了石条。

石条上清晰的车辙说明历史上这里交通的繁忙。

古道最早修有3里多地,现保留完整的只剩下300余米。

古道通上去与108国道接壤,可以说它是108国道的前身,800多年前的高速路。

现在大家踏上的这条砖石小道,俗称朝神道。

1668年,韩城县令翟世琪率领芝川民众大规模扩建司马祠,在司马坡上架了一座天桥,把南原的土运到司马祠前,垫起了祠台堂基。

在堂基前方,把有数丈深的沟填平,筑了这条上祠之道——朝神道。

朝神道修得非常有特点,中间低,两边高,晴天作为人行道,下雨天是排水道,一路两用。

前面这些台阶有99级。

为什么要筑99级台阶呢?

古人对于不同的数字赋予不同的意义。

古称九为数之极,九九则是至高无上了。

修99级台阶用以比喻司马迁历尽千辛万苦,在史学和文学方面取得了很高成就,有九九归一的意思。

现在请大家环顾四周。

东边,黄河滔滔,涤荡胸中滞气;西边,梁山苍苍,畜积天人灵光;南边,魏长城蜿蜒作围墙;北边,芝秀河潺潺作腰带。

一派俊秀河山!

祠院大门上太史祠这3个字,是韩城县令王增琪在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题写的,字迹端庄雄健。

司马祠院是整个司马迁词墓的主体建筑。

祠院由献殿和寝宫组成。

献殿是司马迁后裔祭祖的地方,中间这一石桌是供桌,用来放置供品;桌面刻有琴棋书画和二龙戏珠图案。

献殿的对联上联是:

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凌霄汉;下联是:

幽而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横批是:

文史祖宗。

现在,对司马迁其人及经历作一简单介绍:

司马迁,天资聪颖,10岁就能诵读古书。

少年时期在家乡一面读书,一面进行耕牧活动。

19岁跟随父亲到了京城长安,拜孔安国学习《尚书》,拜董仲舒学习《春秋》。

20岁时,在父亲司马谈安排下,游历祖国的名山大川。

他北到九原(内蒙古包头),南到九嶷山,东到浙江绍兴,西到甘肃崆峒山。

长途跋山涉水,收集历史传闻,考察地理环境,探究民俗风情,为撰写《史记》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23岁做了郎中,即皇帝侍卫官,任务是守护宫廷,保护皇上。

公元前110年,司马迁36岁时,父亲司马谈跟随汉武帝到泰山封禅,途中病逝于洛阳。

临终嘱托,要完成《太史公书》。

公元前108年,司马迁38岁,他继承父亲的职务担任了太史令。

太史令是文官,地位不高,却是皇帝的近臣,负责记载国家大事,记录王侯将相的言行,起草皇帝的诏令,掌管天文、礼仪,制定历法。

是皇帝的顾问。

公元前104年,司马迁与天文历法家邓平、唐都、落下闳等合作,制定了太初历。

太初历推算19年有7个闰月,完备了二十四节气,对农业生产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这一年,司马迁修订了父亲的著作,决定上起黄帝,上至太初,著作《太史公书》。

司马迁著述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堪称我国历史学的奠基之作。

《史记》不仅记录了古代社会的多个方面,而且叙事简约生动,文笔华美。

鲁迅先生曾赞誉《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文史祖宗这个牌匾是1946年二月初八,司马迁生日那天,芝川镇徐村人敬献的。

还有这两边柱子上立的木刻对联,也是他们1981年敬献的。

那么,为什么单单徐村人为司马迁敬献牌匣呢?

在汉朝,宫刑与杀头属同一个级别,满门抄斩,株连九族是其规定。

司马迁后裔为了躲避这场灾难,纷纷逃离家园。

跑到芝川附近的深山,改名换姓,过起了隐居的生活。

他们把司马两字分开,司加一竖为同,马加两点为冯,在新的住所以同、冯为姓了。

司马二门人以徐为姓,暗示余下二门人。

因此,现在的同、冯、徐三姓都是司马后裔。

徐村有一个药王庙,牌坊上写着法王行宫4个字,当地人解读,这4个字反着念就是宫行王法,隐喻宫刑枉法,司马迁的后人就是用这样的方式纪念自己的祖先,倾诉着对于祖先遭受不公待遇的愤怒。

这是寝宫,修建于1125年,距今有800多年的历史,保存得非常完整。

文革期间也没有遭到破坏。

重要的原因是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中引用了司马迁的一句话: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所以就保存下来了。

寝宫正中这个暖阁里,就是司马迁的彩色泥塑像。

像高140厘米,身着太史红袍,手握竹简,面朝北望。

司马迁面部略微朝北,当地流传着这样的说法:

北望李陵,怀念苏武。

李陵的情况才已向大家介绍了。

那苏武的情况怎样呢?

苏武也是司马迁的挚友同僚,汉武帝派他出使西域诸国,被匈奴扣留,遣送到北海牧羊,19年后才回到长安。

司马迁虽忍辱度生,心中还是思念着这两位老友,然而他至死也没有看到他们。

这儿是司马迁的墓冢。

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记叙了他考察司马迁祠墓的所见所闻,书中是这样记载的墓前有庙,庙前有碑。

西晋永嘉四年,汉阳太守殷济,瞻仰遗文,大其公德,遂建石室,立碑树柏。

从那时到现在,司马迁墓已有1600

多年的历史了。

现在看到的类似蒙古包的墓冢,传说是元世祖忽必烈在1275年敕命建造的,迄今也有720多年了。

墓冢上镶嵌八卦砖雕,比较少见。

八卦是文字产生之前占卜者用来传达神灵意愿的神秘符号,后周文王诠释其意,才有《易经》。

以后八卦被道家、兵家、阴阳家所使用,成为中国社会一种囊括一切的哲学体系。

据《易经》所载,八卦的原意是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有研究天地万物变化规律之意。

而司马迁著述《史记》的宗旨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将《易经》的基本理论应用到撰史中来,也可以说是对《易经》理论的实践和发展。

这大概就是镶嵌八卦符号的用意吧!

墓顶这一古柏,分为五枝,人称五子登科。

墓地植柏,是希望逝者英灵如同柏树一样万古长青;命以五子登科的美名,是寄寓子孙后代考中状元,多出人才。

墓前的汉太史司马公墓碑,是陕西巡抚毕沅1776年题写的。

司马迁祠中,有很多碑文。

最早一通是宋代太常博士韩城县知事李奎题写的。

碑上有这样几何话:

一言遭显戮,将奈汉君何?

为览遗文来一奠,不知何在子长灵?

这通碑是中国现代杰出的史学家、诗人、政治活动家郭沫若先生的题词:

龙门有灵秀,钟毓人中龙,学殖空前富,文章旷代雄。

怜才磨斧钺,吐气作霓虹。

功业追尼父,千秋太史公。

对司马迁做了很高评价,也是评价司马迁的千古绝唱。

其他的碑多是功德碑、纪事碑。

2005年是司马迁诞辰2150周年,韩城举办了风追司马大型活动。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纪念司马迁的活动,活动共分三个会场,分别在司马迁祠、太史公文庙和徐村举行。

国内诸多专家名人出席了此次纪念活动。

来自西安各个大学的上千名学子进行长跑签名活动,以此表示对司马迁的尊敬。

这次活动也吸引了大量来自全国各地司马迁的后裔及司马迁的崇拜者近2万人。

【篇三:

陕西韩城各大景点导游词-汉太史司马迁祠墓】

→汉太史司马迁祠墓

欢迎大家来到汉太史司马迁祠墓,在这里我们不仅可以欣赏到集自然、人文景观于一体的晋、宋、元、清建筑群和浩淼雄浑的黄河风光,更重要的是可以感受到司马迁那种幽而发奋、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司马迁伟大的人格力量也会带给我们内心深处的震撼。

司马迁是我国西汉时期伟大的文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和卓越的历数学家,他编著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黄帝一直到汉武帝太初元年大约3000多年的历史,文中用书、表、世家、列传、本纪等五种体材构建了一个多姿多彩、有雪有肉的历史画面。

其中的纪传体将活生生的历史人物同编年体的叙事结合起来,让历史更加丰满,也开创了纪传体叙史的先例,为后世的纪传体史书和纪传体文学著作奠定了体例。

司马迁任太史令时曾主持编撰了著名的《太初历》,对指导当时的农业生产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现在我们已经踏上了这条拜谒历史伟人的路,这条路在古时叫韩奕坡,过去是韩城通往古都长安唯一的一条国道,后因司马迁祠墓建在它的旁边,于是人们又叫它司马坡。

这条路上的这些大石条是北宋年间铺砌的,历经800多年的人行马踏、车轮辗压、水浸风化形成了今天这样凸凹不平、坎坎坷坷的样子。

其实司马迁走过了一条更为坎坷的路。

经过了汉初的“文景之制”,到了汉武帝时期,国力已达到了全盛,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准备实现自己一统天下的梦想了。

公元前99年,汉武帝派宠妃李夫人的哥哥李广利和飞将军李广的孙子李陵从酒泉出发,去进攻匈奴。

当时李陵率5000步兵作为先遣部队前去迎战,却遇到了匈奴主

亲未竟的事业,写成《太史公书》。

司马迁在《史记:

太史公自序》中有这样一段话:

“自周公卒500岁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今500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

小子何敢让焉!

”这话的意思是说:

中国古代的文化,到孔子手里作了一次总结,把它保存在《易》《春秋》《书》《礼》《乐》六经里面。

从孔子到司马迁,又过了几百年,需要再作一次总结式的整理,这是时代的需要。

我应该勇敢地担当起这个任务来。

其实这就是司马迁少年时代的理想。

想到了父亲的遗嘱、想到了自己的理想、想到了“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誓言。

司马迁就把满腔的忧奋化作了动力,以宫刑去换取生命和时间,幽而发奋、夜以继日地燃烧了生命中的最后9年,著成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囊括了3000多年历史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公元前93年,司马迁写给他朋友《报任安书》,诉说了自己的不幸遭遇及深沉思考。

公元前90年,汉武帝见到了《报任安书》便将司马迁“下狱死”。

历史伟人就这样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块木制牌坊上所题:

“高山仰止”四个字,这句话原是诗经中的一句话,因司马迁在《孔子世家》中曾用到这个词,“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心乡往之,然不能至”。

司马迁对孔子献身教育的精神非常钦佩,自己也期望能够做到像他一样。

这四个字用在这里的意思是司马迁德高如山,令世人所景仰。

司马迁的祠墓建在前方的小岗上,司马迁伟大的人格魅力吸引着我们这些旅游者,我们现在就用“高山仰止”的心态去拜谒一下这位超越自我的历史伟人。

现在我们脚下踏着这条路叫朝神道。

在寺庙、道观、教堂里因为有神来供奉所以才有朝神道,那么在汉太史司马迁祠墓,为什么会有朝神道

呢?

司马迁所著的《史记》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元年大约三千年的历史,所以韩城人自豪地认为华夏五千年文明史,前三千年历史韩城人说了算!

巨大的成就,刚直的性格,博大的胸怀,使韩城人已经把司马迁当作神来供奉了,所以这条路就叫做朝神道了,这条路修成槽型,是为了排水方便。

朝神道走完了,就踏上了这组台阶。

建筑是有生命力的,人们在建筑中融入了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想,这组台阶也有它深渊的人文意义,那么就请大家来数一下这组台阶有多少级?

我们一边数一边看,大家现在看一下这座建于清代砖石结构的牌坊上的这副对联:

上联是“圣人光道统”下联是“汉史竟经文”横批是“河山之阳”。

“圣人光道统”指的是孔子的弟子子夏在韩城设立学校讲学,发扬光大了儒家思想,也指司马迁小的时候接受了比较规范的儒学教育。

“汉史竟经文”指的是司马迁所著的史记可以和《诗》《书》《礼》《易》《春秋》等四书五经相媲美。

“河山之阳”出自《史记》太史公自序的一句话,“迁生龙门,耕牧于河山之阳”指的是司马迁小时候在家有过一段耕田牧羊的生活。

这副对联概括了司马迁的成长经历及所取得的成就。

无限风光在于险,大家终于气喘吁吁地登上了这组台阶,有没有数清一共多少级台阶?

99级?

对,为什么会是99级呢?

古人以九为尊,以九为大,帝王的宫殿多以九间面开代表最大及尊贵,比如说故宫的太和殿,都是九间面开,在封建的礼制等级思想下,只有皇帝才可以在建筑、办公、起居之所时用九间房子,而一般的官员、百姓只能根据等级选相应的面宽间数,老百姓虽然对司马迁怀有深厚的敬意,但在那样的封建礼制下,只能给司马迁修一座五间阔的祠堂,但他们却在拜谒司马迁的路上修了99

级台阶,你帝王一个九,我们用两个九,含有更高至上的意义。

而且司马迁祠墓修在汉武帝夏阳挟荔宫对面的土山上,更有藐视皇权的意义。

老百姓通过富有灵性的建筑,表达出了对司马迁的无限崇敬。

现在我们站在99级台阶之上,回头望去,黄河如带、山水相间、满目风光,会让你的心胸豁然开朗,司马迁祠墓修建在这样一个头枕梁山,脚踏黄河,南接韩塬,北绕芝水,山环水抱的风水宝地,也是对这样一位饱受劫难的历史巨人的蔚籍吧!

祠墓修在这座土山之巅,祠包括献殿和寝宫两部分,献殿是致施礼仪的地方,也留下了许多文人墨客在吊咏史公时所提的诗文及所刻镌的碑石。

步入献殿时,迎面可以看到一副对联,上联是“刚正不阿留得正气凌宵汉”下联是“悠而发奋著成信史照尘寰”横批是“文史祖宗”。

上联说的是司马迁在李陵案中所表现出来的凛然正气,下联说的是司马迁在遇到了巨大挫折后的执着奋进,终成伟业,横批是对司马迁的高度评价。

这副对联横批上的标注值得大家深思:

徐村裔孙仝叩,为什么司马迁的后人都在徐村呢?

公元前90年,《史记》问世以后,汉武帝便将司马迁“下狱死”,司马迁的族人也因此受到了株连。

为了逃避灾难,司马族人决定逃离家乡,在走之前呢,他们改了自己的姓氏当时司马家族有两门人,于是他们就在司的前面加上一“竖”,在马字前面加上两“点”,就变成冯,同两姓了。

等到那场浩劫过去之后,他们又重新回到故乡,把这个地方叫徐村,徐字拆开就是双立人加余,表示两族人余下来了而且徐同续是同音字。

在徐村,冯同两姓共进一个祠堂,共奉一个祖先,冯同两姓也互不通婚,他们是司马迁的真正后裔。

在献殿中留下了众多文人墨客吊咏史公的碑文,其中有两块较有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