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叙事第九辑.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869719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98 大小:163.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叙事第九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8页
教育叙事第九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8页
教育叙事第九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8页
教育叙事第九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8页
教育叙事第九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叙事第九辑.docx

《教育叙事第九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叙事第九辑.docx(9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叙事第九辑.docx

教育叙事第九辑

2018.5.18:

同行者第二百四十一天

1、朱荣辉:

一个电话

今天和往常一样,我与老婆一起清晨外出跑步。

我们刚走了一会儿,手机响了起来,我打开手机接了起来。

原来是吴某的妈妈打来的。

她说:

“昨天是我不好,头晕了,没有听你的劝告。

为了孩子上学,不能意气用事。

”我趁这个机会“批评”了她一顿。

她也诚心地接受了我的“批评”。

我对她说:

“你是孩子的母亲,怎么这么冲动。

你一生气就放弃了一个为了你而离婚的男人,这个男人跟你生活了七八年了。

你一生气竟然连孩子都不顾了,立即要带孩子回家。

”她说:

“是啊!

昨天是我晕了头了,能不能让我的小孩子再在你那儿上学啊?

”说实在的,我真的不想。

因为这样的孩子容易有麻烦,学习基本没人问,况且这件事对孩子的影响一定很大,不知今后要做多少工作,才能让吴某回到正常的学习生活中。

但是,我还是答应了孩子的母亲。

这个可怜的孩子,已经是令人同情了,如果我不帮助他,也许他有可能就暂时不能上学了,只能跟着他的母亲东奔西走,那样,这个孩子有可能被毁了。

于是我说:

“你来吧!

但是周五要有人及时来带。

”她很爽快地答应了。

我想,一定要让班主任和科任老师对他特别关心。

同时心理老师要及时的跟上。

一个电话让我失去了锻炼了时间,但是我的内心充满了幸福感。

也许我会让一个孩子重新获得童年的快乐……

2、吴小妮:

评课——第二共同体沈灶行

这个学期的共同体活动,启动得比以往要晚一些,我认为这个迟来的启动恰恰是因为想把活动内容搞得更加真实而丰富。

的确,共同体存在的最大理由就是真正起到共同发展、抱团取暖的作用。

这次活动地点定在沈灶,活动的主题是同课异构。

在语、音、科三门学科并轨进行时,我听了董慧、周亚萍两位老师上的语文课。

董慧老师是沈灶小学四年级的语文老师,曾经在南团小学待过一年。

她在南团小学工作时,还只是一名代课教师。

后来,几经辗转,到射阳一所私立双语学校任教,并在那里遇到了自己人生中的另一半,结婚生子。

但是成为一名有编制的教师,一直是她的梦想,即使工作、生活方面事务繁杂,仍坚持学习。

去年暑假,报名参加了大丰教师考编,终于实现愿望,成为沈灶小学一名语文老师。

因为是南团人,我对她的课充满更多的期待。

令我欣慰的是,课堂上的她,与学生交流轻松自在,就如同平时与老朋友叙旧一般。

看到任教内容是《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第一课时,我就想这可不是一节容易出彩的课,无非就是认认字词、读读句子,理清一下文章脉络。

事实上,在董慧的课堂上的确就是做了这样的几件事,然而出乎我意料的是,每一个教学环节在扎实上都给所有听课老师一种震撼之感。

没有想到埋下头来,认真教写字、教学词学文方法,可以使一堂课如此灿烂夺目。

学生的写字姿势端端正正,字写得工工整整;学生的朗读水平普遍高水平,声音响亮又抑扬顿挫。

更让人惊讶的是学生在老师循循善诱的启发之下,能够流畅地表达自己对文本的理解。

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能够站到这样的高度,可以想象到平日里的课堂,老师是何等的尽心,学生是何等的用心。

听了这样的课,我回到学校,回到班级,就想好好静下来,跟我的学生多待在一起。

立足课堂,把握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这样的课堂才是当下最本真的、最值得追寻的课堂。

3、朱小培

分享一段《朗读者》中董卿的一段话:

初心

什么是初心

初心可能是一个远大的志向

初心可能是一个简单的愿望

凭知识改变命运

靠本事赢得荣誉

有的初心

走着走着就丢失了

而有的初心

走的再远也依然会坚定的靠近它

孔子说

居之无倦

行之有忠

当有一天我们会发现

抛开一切世俗的附加

我们所坚守的信念和本心

是最为宝贵的

它存在于

向善向美向真的追求当中

朗读者的初心

也很朴素

用最真挚的情感

最美好的文字

抚慰人心

2018

朗读依旧

初心不改

 

2018.5.19:

同行者第二百四十二天

1、朱荣辉:

老师们,请理解我!

前几天,区教育局下发了文件,要求各支部组织党员和公务人员去廉政实景基地学习。

为此,校长室反复地协商,联系了很多的单位,才决定学校教师自己拼车去大丰知青馆接受创业艰苦教育。

文件要求,可以把教育对象扩大到干部家属。

我们也在思考,到底怎样来布置呢?

我们一开始的布置是可以带家属。

有的老师提出把一家人都带上。

我们校长室一想,如果每个人都带上自己一家人,甚至有人还可能把自己的亲戚朋友带上的话,那样人数就多了。

如果真是那样的话,学习教育的目的就有可能变味了——好像组团旅游了。

我们怕那样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所以我们在通知后补了一名“重点党员可带家属”。

麻烦又来了,一两个老师对“重点党员”的字样产生了反感,问:

“哪些人是重点党员?

”刘校在群中作了简单回应。

周二下午开会,我对于去知青馆的人员作了说明,不是不让太多的家属去,而是怕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从学校的角度是想让校长室及部分重点岗位上的同志家属去,又怕事先不让大家知道,到现场时引起老师们的不快乐。

可能有人会问:

“为什么‘领导’们可以带家属?

”这才有了一开始的允许带家属。

其实这项工作的布置一开始是我们没有考虑周到。

从一开始的布置就应该是指名哪些家属。

因为周一没有定下来去哪儿,所以在群中没有好说明,从而引起了误会。

老师之所以想带家属去,其实是想去玩一下,因为平时也没有时间,也没有这样的机会。

而老师们不能理解为什么变成了重点党员了。

如果本来是党员干部去接受教育,最后家属去得比党员多,那样可能会引起一些不必要的“误会”。

所以,才有了最后我在会上的决定:

学校重点岗位可以带家属,如支部书记、纪检组长等,实在坚决想要去接受教育的党员家属也可以带,仅限一人。

老师们,请理解我!

我知道,有的老师也可能不理解。

但是,我希望老师们能够理解,服从学校的安排。

新时代,我们要有政治意识、大局意识。

 

2018.5.20:

同行者第二百四十三天

1、朱荣辉:

终于看到他了

今天下午我去学校进行支部活动。

一到学校门前,看到了上次转出学校的吴某。

我下车问:

“你来上学吗?

”他说:

“是的”我又问:

“你妈妈呢?

”他说:

“去租房了。

由于时间要到了,我进了学校的大门。

这件事让我想到了:

一、母亲还是注重对孩子的教育。

吴某的母亲可以说是被人抛弃了。

她在一气之下带走了孩子。

可是事后反省,还是不能因为自己的事情而影响了孩子的上学。

于是才有了事情发生后与我的联系。

二、天下的爱唯有母亲的爱最伟大。

母亲为了孩子可以做任何事。

这件事发生了,通常的人不会再回到这个地方来。

这是一个令她伤心的地方。

即使孩子要上学,可以上学的地方太多了,不必要还要回到这个地方。

可是这位母亲为了自己的孩子放弃了自己的自尊,回到这个地方,让孩子继续在这个地方租房上学。

可见这位母亲要承受多大的委屈。

三、我们这所学校还有让孩子留恋的地方。

倘若吴某不肯来学校上学,他的母亲也不会送过来。

我们学校一定有让吴某不舍的地方。

在这儿,有他喜欢的老师和同学。

在这儿上学,他快乐。

所以,即使他到常州,他还是要回到我们学校上学。

一所学校能有让一名学生留恋的地方,这充分说明这所学校有他成功的地方。

2、郁汉琴:

盆栽

之前,为了美化教室,好多孩子从家中都带来了盆栽。

有几个孩子为了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竟然让家人移栽了草莓带过来。

那时,正值草莓开花、结果,有个孩子还说等草莓成熟了,让大家分着吃。

一周、两周过去了,孩子们课间经常去看看他们带的盆栽,看看它们长大了没。

一段时间后,那些草莓盆栽竟渐渐地枯萎了。

我问孩子们,我们给它们浇水了,为什么还会枯了呢。

孩子们七嘴八舌,有的说教室空间不够大,有的说晒不到太阳,还有的说我们给它们浇的水太多……。

孩子们找到的问题还真不少。

然后我又让他们把这几株草莓和长势旺盛的吊兰进行比较,他们得出草莓不适宜在室内生长,它们需要充足的阳光照射。

还有一盆小桃树的盆栽,我发现有一根枝条枯萎了,其它枝条上的叶子也不那么有生机。

问它的小主人,说我浇的水太多。

看到盆里的土都干得裂开了缝,我再也不敢浇水,怕浇多了让它的生命更短暂。

为了让它恢复生机,我决定还是让孩子带回家,让他的妈妈去侍弄。

放晚学时,特意请教了一下孩子的妈妈,她说,里面的土有些板结了,需要松土了,回家用些营养液吊一吊就好了。

其实我们的孩子何尝不像这些花草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性,作为园丁的我们不能像养吊兰一样去对待每一株盆栽,只有做到因材施教,才能让每朵花儿都很芬芳。

3、茅晓平:

教育机智

陶艳霞老师《射阳之行》汇报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教育机智”这个词。

通过XX我知道:

教育机智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种特殊定向能力,是指教师对学生活动的敏感性,能根据学生新的特别是意外的情况,迅速而正确地作出判断,随机应变地及时采取恰当而有效的教育措施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教师良好的综合素质和修养的外在表现,是教师娴熟运用综合教育手段的能力。

回忆平时的教学,几个片段不由在我脑海中浮现。

记得一个冬天的下午,语文课上到一半时,突然下起了大雪,天越来越暗。

安静上课的学生骚动起来了,眼睛不时瞟向窗外,并传来了窃窃私语声:

“快看,下雪了!

”“雪下得好大啊!

”“像鹅毛呢!

”“瞧,那边的树都白啦!

”……声音越来越大,讲话的同学也越来越多。

刚开始,还有点畏惧,见我没制止,就有点肆无忌惮了,有的甚至站了起来,伸长脖子朝窗外看。

我想,此时如果整顿纪律再讲下去,不但扫了他们的兴致,而且上课效果也好不了,就算停下来让学生做作业或读课文也不是好办法。

于是我顺水推舟,停下课,走到北边的窗户旁,微笑着与学生一起欣赏雪景。

学生一会儿指指田里的麦子,一会儿指指路边的女贞树,兴奋极了。

快下课时,我让学生站起来讲讲刚才看到的雪景,学生讲得头头是道。

下课了,我又让自由组合成五六个小组,走出教室去观察雪景,并布置每人回家写一篇日记,题目是《下雪了》。

第二天作业交上来,效果出奇的好。

由此可见,作为教师我们要能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准确、迅速、敏捷地作出判断,并恰到好处地处理。

前不久,语文课上坐在第三桌和第四桌的两个男生发生了纠纷,前面的学生使劲倚着后面的桌子,而后面的又咬紧牙关拼命抵着桌子,以至两个人将桌子抬了起来。

我发现后,提高了讲课的声调,并用眼神暗示,可他们好像根本没看见似的。

我压抑着心中的怒火,让全班同学把刚刚学的生字在自己本上写一写,并请前一位同学到黑板上的田字格里写,在行间巡视指导时,我有意凑近后一位学生的耳朵,小声提醒他把桌子稍微往后挪一挪。

就这样,一场风波很快就平息了。

前几天,有领导到我们学校督导,之前校长开会就通知我们每个人要认真准备,一再强调备教改不能有差错,课要精心准备。

真不巧,早读课快下的时候,我被单主任告知中奖了,心里想着也无所谓,昨天晚上突击了一下,课件做好了,就上《鸟岛》的第一课时。

放下手机,我通知学生去上厕所,自己打开投影仪试了试,一切准备就绪,就等上课了。

听课的是五小的王校长,陪同的是我校的王主任,就在他们落座的那一刻,我的心又莫名的紧张起来,额头都沁出了汗,在吟诵故事《古朗月行》后,我开始了这一课的教学。

我由前面学习的识字上的八个鸟类的词导入新课,孩子们今天读词的声音特别响,低年级的孩子就是爱表现。

我心里放松了许多,初读课文,检查生字词,抽读长句……课堂教学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就在我出示生字让学生观察字形时,投影的光突然变红变暗,投影上的内容一片模糊。

呀,真糟!

我心里暗暗叫苦,这时我看看同学们,略微调整了一下思绪,微笑着说:

“同学们,今天有客人老师在,投影仪也和老师一样,心里有点小紧张,你们心里紧张吗?

”小家伙们一个个地摇着小脑袋,异口同声地说:

“不紧张。

”“真是好样的!

不紧张,我们就来看看这一课的生字你们还记得吗?

”于是,我让孩子们看着语文书,读读大生字,观察一下字形,在孩子们的指导下,我又范写了“幼”和“类”两个字。

就这样,巧妙地化解了一场课堂危机。

4、姜明霞:

在比较中发现——《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角”看似不陌生,但对角的概念学生还是比较模糊,因此在本节课中我让学生通过三次比较,自己动手去发现,从而认识角。

第一次比较:

在引入部分,先用四根小棒让学生摆一个学过的图形(学生摆了一个正方形),接着拿走1跟小棒,让学生摆一个图形(学生摆了一个三角形),最后又拿走1根小棒(学生摆了一个角),让学生比较三次摆的的图形,说说角与正方形、三角形所用小棒的根数有什么不同,从而得出角有两条边。

从学生熟悉的图形中得出角的图形,让学生对角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

第二次比较:

在“折角”部分,先放手让学生去折,他们会利用手中的纸,折出很多大小不一的角。

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把他们折的角收集起来,让他们自己来分类。

学生会按角的大小来分,会按角的开口朝向来分,或者会按边的特点来分等等,通过小组讨论、汇报、演示、比较,初步感受角有大小之分。

第三次比较:

“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这一教学难点,学生更不容易理解,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我让学生用自己的小三角尺中的一个角和我准备大的三角板中形状一样的角进行比较,发现两个角一样大,再做一个活动角开展了边操作边思考的活动:

“怎样才能摆出一个大一点的角?

怎样又能摆出一个小一点的角?

”通过活动、比较,使学生体会到:

(1)活动角的两条边的长短始终没有变,所以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2)张开的“口”越大,角就越大,张开的“口”越小,角就越小。

所以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口”的大小有关。

学生在比较中把本节课的难点轻而易举地突破了。

有这样一句话:

“听过了,就会忘记;看过了,就会记住;做过了,就会理解"。

所以在这节课中,我力争让学生动手去做,去比较,在比较中理解角的概念,掌握角的重难点。

5、周亚萍:

让人心疼的孩子

涛,小小的身板,少言寡语,字迹工整,学习成绩优秀,周末作业经常少做,这是我对他的大体印象。

记得刚开学报名时,一位自称他爸爸,还有他爷爷一起来给他报的名,爸爸看上去挺精神的,从他的穿着来看,应该是在外面“走”的人,家里条件应该不错。

但站在一旁的爷爷不好意思地对我说:

“老师,特困生补助时,帮我们家留个名额”。

顿时我就很纳闷:

“看起来条件不差呀”。

此时站在一旁的父亲并没有吱声。

我说:

“到时候你只要提供相应的材料,由学校审核就可以”。

当真到了特困生申请的时候,他并没有提出申请。

从别人口中得知,他们家是父母重组家庭,比较复杂,当时我也没多问。

平时他住校,周五通常是邻居接孩子时顺带上他。

原来父母平时都在外地打工,偶尔回来看他,平时都是和爷爷在一起。

上周的某个早晨,从门岗的口中得知,他的妈妈要把他带回很远的老家,不让他在这上学了,原因是妈妈和爸爸的感情破裂。

因为我早早要去参加共同体活动,所以没来得及过问此事,校长接过去处理了。

下午我到班时,发现他的座位空着,学生争先恐后地说。

“他走了,衣服也没拿走,说是回老家,不来上学了”。

顿时我为他感到惋惜,这么好的孩子,母亲怎能为了自己的一时之气,拿孩子的一生开玩笑呢?

校长苦口婆心的劝说,看来对当时冲动的母亲并没有起到任何的效果。

原来他口中的父亲并不是他的亲生父亲,而是他的继父。

但是回想起他的父亲,我感觉父亲是生父,母亲是继母。

因为我见他父亲来学校的次数比母亲多,每当父亲从外地回来,晚上都来接儿子回家,说是陪陪孩子,每次我在群里反馈孩子作业时,他总是及时回复……

正当我还在为他感到惋惜时,今天早上他又意外地出现在我的视野里,他看上去和平时并没有多大区别,但是我知道,这次他母亲的举动,肯定给他幼小的心灵留下了难以抹灭的伤痕。

当时我并没有对他特别说什么,在课间我走到他身边,与他聊了几句,知道妈妈已经离开了原来的那个家,暂时住在学校附近的一间房子里,他还继续住校,周五妈妈来接他,这时,我更加心疼他。

他前几天落下几次作业,因为平时基础比较好,所以我并没有把他请到办公室补做,原因是怕伤害他,只是让他利用课间把作业补上,不理解的可以来问我。

这小家伙还是挺自觉的,已经补做了一大半了,并能及时地交给我批阅,以后一定要对他格外的关心和照顾。

大人之间不管发生什么,千万不要累及到孩子,因为孩子是无辜的。

每个孩子都想和自己的父母幸福地生活在一起,既然身为父母,就请你担负起这份责任!

6、陶燕霞:

给自己

“又要上公开课了…啊…”

“周四要去参加基本功比赛…”

“下周视导,上哪一课好呢?

……

一改往常的平静,俩闺蜜在群里相继倾诉着最近的忙忙碌碌。

看来大家的生活都一样。

从开学到现在,身体似乎就呈螺旋体在转动着,大小比赛,公开课,外出学习,各类检查,排节目,视导…再到如今的综合实践活动比赛。

周五的时候接到唐校长的“祝贺”电话,很荣幸能代表大丰去盐城参加比赛。

接到电话时,心情挺复杂的,因为在接下来的半个月里,即将承受的是各种无言的压力。

我是个心态不太好的人,所以每每遇到任何考试和比赛,都会给自己施加莫名的压力,去大丰比赛考虑的是不要给学校丢脸,这次去盐城比赛又该考虑不要给大丰丢脸了。

即使自己肩上并没有那么大的担子,也希望能稳稳地扛住它。

周末两天在家“躺”了两天,好长一段时间都在静静地发呆,放空自己,思绪万千,心里好像有好几个自己在说话。

“既来之,则安之。

”我很喜欢这句话,既然逃避不了的事,那就备好迎头而上的勇气和决心。

就当这是一次小小的挑战,挑战自己的潜力,挑战自己的勇气,挑战自己的恒心!

加油吧!

陶燕霞!

 

2018.5.21:

同行者第二百四十四天

1、朱荣辉:

老师们,请接受“优胜劣汰”吧

上周,区局组织校长开会。

会上高局长让我们校长给所有教师先打个预防针。

从下学期开始,将实行城乡之间和乡镇之间教师正常交流。

这个话题一落,立即引起了校长们的议论。

作为校长,如果自己学校要流出教师,该让谁离开呢?

我们把教师分为三类:

一类是在这个学校工作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家也一直在本地。

他们怎么舍得离开这所学校?

二类是年青教师。

他们对此方案,总抱有无所谓的态度。

如果能进城,更是他们所愿的。

但是如果让他们到更偏僻地方去,他们也不愿意。

可是,真正到了非去不可的时候,他们也会去的。

三类是工作十几年的教师,他们也不想走,更不想去城区。

他们已经养成了在这儿生活的习惯。

在他们的身上多多少少有一些惰性。

他们这一批人非常害怕去别的学校。

因为他们知道,去别的学校意味着要重新开始。

不仅生活不方便,工作上也不太适应。

可是,如果流动成为正常时,校长及学校的管理者该放谁走呢?

很显然,校长及学校的管理者首先要保的是教学骨干及管理骨干。

因为学校要发展,必须靠这一批骨干。

如果他们走了,对学校来说,绝对是损失。

所以,对于那些平时工作积极性一般的人、工作实绩一般的人、工作上呈现懒惰的人,对学校一点责任心都没有的人,首先要离开的可能将是他们。

也许他们不适应,但是这是让他们清醒的唯一方法。

老师们,请接受“优胜劣汰”吧!

2、吴玲玲:

廉政教育

今天的政治学习学校安排了廉政教育视频学习。

没看之前以为又是哪个贪污受贿人员的忏悔录,看了之后感觉还挺感人的!

这是我们大丰区纪委拍的廉政教育短片,视频中有着我们大丰人许多熟悉的场景。

第一部短片叫《画殇》,讲了一个爱好画画的青年为了自己的画画梦想,放弃了父亲为他安排的好工作,为此他离开了家独自一人在外面租房子画画。

他的女友见他住在这么破旧的出租房里画画,头也不回地离开了他。

但他仍然没有灰心丧气,依然坚持自己的梦想,他认为总有一天他会遇到自己的知己。

这天,他站在路边滔滔不绝地向过路人描述着自己的画作,一个人提出要买他的画,他出了一万块,那人毫不犹豫地买下了他的画,他高兴地拥抱了那人,声称自己遇到了知音。

过后,很多人陆续来买他的画作,他高兴极了。

有一天,他突然接到母亲的电话,说他父亲被纪检委带走了,说他父亲贪污受贿。

他不敢相信,父亲一向清正廉洁,怎么会一时想不开。

母亲掀开床单,原来那些买他画的人把他的画都送给了父亲,父亲因此贪污受贿被送进了牢房。

他终于明白,父亲还是爱他的,他悔恨不已,一把火烧掉了所有的画,其实也是烧掉了自己的梦想。

虽然后面没有续集了,不知道画家有没有继续坚持自己的梦想。

但依我来看,这位画家当时就不应该放弃工作,画画可以当作业余爱好,人活在世上需要有梦想,但梦想的实现也应有物质基础的支撑。

关于他的父亲,他犯的错误就是不支持儿子的梦想,不理解儿子。

但当别人把儿子的画买来送给他时,他还是犯了不该犯的错误,给自己冠上了贪污受贿之名,这其实都是他的爱子之心让他步入了深渊,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

第二部短片叫《回家过年》。

大街小巷都弥漫着过年的气氛,小孩子们在巷子里唱着过年的童谣。

可一对老夫妻却神色凝重地提着篮子走出了家门,当听到孩子们唱的童谣时,他们眼前浮现了儿子小时候唱过年童谣的情景。

看到这场景,我们不禁会问“他们的儿子呢?

为什么他们在过年还会这么伤心?

”故事继续向前推进,一个女子手捧一束菊花走到巷口,看到巷口的大树,她停住了脚步,脑中浮现了几年前在这棵大树前的情景:

一对年轻人在大树下玩着爬树的游戏,男子半蹲着让女子站在他的肩头爬上树。

镜头转向现在的女子,她潸然泪下。

老夫妻来到了儿子的公墓,原来他们是来祭奠儿子的!

他们的儿子是一个奉公守法的纪检人员,纪检工作经常得罪人,在一场人为造成的车祸中,年轻的纪检人员失去了自己的生命。

虽然他因公殉职了,但他用自己的生命在警示人们,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事。

这两部微视频给了我很大的触动,作为一位年轻的党员教师,我应该堂堂正正做教师,对得起自己,对得起学生,更对得起学校和家长对我的信任!

3、吴小妮:

随感

这几天都没有动笔写点什么,每天也在闲暇时间里思考该写点什么,但是感觉很迷茫。

上周某一天看到朱校长在博客里写他与专家许卫国的对话,对话中对我们的写作提出了一些建议。

从建议的背后,我看到了专家对我们平日里所写的文字的评价——层次不高,专业度不够……记得当初开始参于同行者的时候,我们每个人都轻装上阵,在只需满足一百字的底线低要求中起步,行至今日,坚持下来的我们在一堆“胡言乱语”中收获着自己心灵的沉淀,收获了编书成册的成就感。

谁也没有想到这些文字会给专家看,也没有想过让这些文字成为自己前进的铺路石,但是有了专家出现,我们还是忐忑不安地想获得专家的认可。

毕竟,这些拙劣的文字来自于内心深处的情感流淌,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再现。

当这一切被否定了,我们那原本还自娱自乐的叙写变得索然无味。

也许当了老师,我们不太听得进去别人的建议;也许是这叙写的过程中我并没有脱离过阅读所谓的根本书籍……要不然许专家说的那些书籍我们怎么可能也是如数家珍呢?

叙写本就是心灵与现实之间穿梭的纽带,这条纽带既与心灵有关,就是真实而自然的,如果标签太多,技巧太多,这样的叙写就变了味儿了,至少在我,是这样——写作永远是一件本真的事。

在所有教育类巨著里,我读到了先驱们心底里的声音,无数次与他们产生共鸣;同样在阅读这些巨著时,我没有看到任何带有时代特征的专有名词,没有了专有名词,教育就是从古至今惯而有之的。

如果我还继续叙写,我仍想寻着心灵的足迹任文字自由喷涌,不管流行语为何物,只管教育这一件事。

我还将继续追随古今中外教育大师的足迹,努力成为智慧、善良的教育者。

 

2018.5.22:

同行者第二百四十五天

1、朱荣辉:

学习《可能性》有感

今天我和六年级的学生一同学习了《可能性》一课。

这是一节复习课。

“可能性”这一知识是在四年级学习的内容。

学生对于这一知识基本上已经遗忘了。

如何在学生基本遗忘的情况下,复习好这一知识。

我作了如下的尝试:

一、自主整理,勾起知识的回忆。

课的一开始,我便出示“整理与反思”:

你是怎样理解可能性的?

举例说说什么情况下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相等的,什么情况下不相等?

这道题的出示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再进行小组交流。

目的是让学生勾起对于“可能性”知识的回忆。

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并没有完整地回答起“整理与反思”的问题,但是让学生勾起了对于“可能性”知识的回忆。

为下面的复习打下了基础。

二、实践练习,理解“可能性”

通过学生实践练习,从“摸球”到“连一连”,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逐步理解了事件发生的有“确定”和“不确定”之分,确定表现为“一定”和“不可能”。

不确定表现为“可能”。

通过“偶尔”和“经常”来体会“可能性”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子电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