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生物一轮复习课时作业10群落的结构与演替 练习.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865632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90.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课时作业10群落的结构与演替 练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课时作业10群落的结构与演替 练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课时作业10群落的结构与演替 练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课时作业10群落的结构与演替 练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课时作业10群落的结构与演替 练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课时作业10群落的结构与演替 练习.docx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课时作业10群落的结构与演替 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生物一轮复习课时作业10群落的结构与演替 练习.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课时作业10群落的结构与演替 练习.docx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课时作业10群落的结构与演替练习

群落的结构与演替

1.(2017·吉林市高三四调,6)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池塘的范围和边界是群落水平上的研究内容

B.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均可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

C.森林中鸟类有垂直分层现象,主要由温度决定的

D.突变和基因重组决定了种群基因频率改变的方向

『解析』 群落是指同一时间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范围和边界也属于群落的特征之一,A正确;种群的年龄组成能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种群的性别比例能影响种群密度的大小,但不能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B错误;植物可以为鸟类提供食物和栖息场所,所以森林中鸟类有垂直分层现象,主要由植物决定的,C错误;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决定种群基因频率改变方向的因素是自然选择,D错误。

『答案』 A

2.(2018·“超级全能生”联考,20)外来植物水葫芦在我国长江中下游等淡水水域疯狂生长,严重破坏了当地水域。

某研究小组对某湖泊周边水域部分植物的种群密度连续进行了十年的调査,部分结果如图所示(单位:

株/m2)。

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调查香蒲等植物的种群密度时应该多取样,计算时分别去掉最高和最低值后取平均值

B.水葫芦可为草食性鱼类提供更多的食物,它的增多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

C.由调查结果推测该地区的植物群落的丰富度在逐渐下降,导致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下降

D.由曲线可以推断出该区域的三种植物之间在2017年时种间斗争最为激烈

『解析』 在调查香蒲等植物的种群密度时,应随机选取大小相等的若干个样方,取所有样方的平均值,A错误;据图分析可知,水葫芦的数量不断增加,而鱼腥草和香蒲的数量不断减少直至灭绝,降低了物种丰富度,所以不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B错误、C正确;2017年时,只剩下水葫芦,不存在种间关系了,D错误。

『答案』 C

3.(2017·黄山模拟)某山区实施退耕还林之后,经数十年的演替发展为森林,图中甲、乙、丙分别表示群落演替的三个连续阶段中优势植物种群数量变化情况。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实施退耕还林等措施之后,对野生动植物种群不能进行开发利用

B.甲、乙、丙之间为竞争关系,第3阶段群落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

C.演替中后一阶段优势物种的兴起,一般会造成前一阶段优势物种的消亡

D.该过程中,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和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会逐渐提高

『解析』 实施退耕还林等措施之后,对野生动植物种群可进行有计划、适时地开发利用,A错误;由图可知,甲、乙、丙之间对资源的需求存在重合,所以是竞争关系,第3阶段群落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B正确;演替中后一阶段优势物种的兴起,只是优势取代,并非取而代之,C错误;在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和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会逐渐提高。

『答案』 B

4.(2017·安徽屯溪一中第二次月考)关于“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不可忽略,应记录下它们的特征

B.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

C.利用小动物的避光避热性,可采用带灯罩的热光源收集土样中的小动物

D.可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

『解析』 统计土壤小动物丰富度的方法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不可忽略,应记录下它们的特征,A正确;调查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常采用取样器取样法,B错误;一般来说,土壤小动物具有避光避热性,可采用带灯罩的热光源收集土样中的小动物,C正确;可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D正确。

『答案』 B

5.(2017·福建毕业班质检)环境保护研究性学习小组进行“探究水族箱中群落演替”的实验,水族箱达到稳定状态一段时间后,生物逐渐死亡。

下列关于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水族箱内的生物构成一个人工生物群落

B.不需要向水族箱输入外界的物质和能量

C.定时记录水族箱内生物种类与数量变化

D.各营养级生物的比例不同会影响演替速度

『解析』 水族箱需要放在光下,为植物光合作用提供光能。

『答案』 B

6.(2017·南京市高三模拟)如图为植物群落生长的分层现象,对此现象解释不正确的是(  )

A.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联系的一种形式

B.决定这种现象的环境因素除光照外还有温度和湿度等

C.种植玉米时,因植物群落分层现象的存在,所以要合理密植

D.在农业生产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现象,合理搭配种植作物品种

『解析』 植物群落出现分层现象的原因主要与光照(森林)有关,温度、湿度也有一定影响,环境因素影响植物群落从而出现分层现象。

充分利用植物群落生长的分层现象可以用来指导农业生产,比如玉米和大豆间种,能提高光能的利用率。

一块田地中的玉米是一个种群,不存在群落特征,合理密植是为了削弱种内斗争以增加产量。

『答案』 C

7.某草原上生活着鹿、兔、狼和狐等生物。

雄鹿有角、雌鹿无角,通常情况下这种鹿的雌雄个体分群活动(生殖季节除外)。

有人提出“鹿角效应”假说解释这种同性聚群现象,即一群形态相同的食草动物能迷惑捕食者,降低被捕食的风险。

回答下列问题:

(1)该草原上的雌鹿群和雄鹿群属于________(填“不同”或“同一”)种群。

(2)草、鹿、兔、狼、狐和土壤中微生物共同形成了一个________(填“种群”“群落”或“生态系统”)。

(3)为探究“鹿角效应”假说是否成立,某同学用狗(能将抛入流水池中的漂浮物叼回来)、项圈和棍棒做了如下3组实验:

甲组同时向流水池中抛出2个相同项圈,乙组同时抛出2个相同棍棒,丙组则同时抛出1个项圈和1个棍棒。

记录每次抛出后狗叼回第一个漂浮物的时间。

若丙组平均时间_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其他两组,则实验结果支持该假说。

测试时要求甲、乙、丙3组抛出项圈或棍棒的距离________(填“相同”或“不同”)。

本实验中项圈或棍棒相当于该草原上的________。

『解析』 

(1)该草原上全部的鹿(包括雌、雄鹿)属于同一种群。

(2)一定自然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组成群落。

(3)该实验以项圈和棍棒分别代表雌、雄鹿,以抛出的物体种类组成为自变量,以狗叼回第一个漂浮物的时间为因变量,探究“鹿角效应”假说的正确性。

若假说正确,丙组狗叼回第一个漂浮物所需平均时间最短,即形态相同的食草动物群体,被捕食的风险较小。

『答案』 

(1)同一 

(2)群落 (3)小于 相同 雌鹿或雄鹿

8.(2017·湖南五校联考)早在宋代,我国就产生了四大家鱼混养技术。

如图表示某池塘中四大家鱼及其食物的分布,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四大家鱼在池塘中的分布具有垂直分层现象

B.此图表明四种鱼类在能量流动上的关系为鲢鱼→鳙鱼→青鱼

C.鲢鱼和鳙鱼、青鱼和草鱼在混合放养时都是互利共生关系

D.若浮游动物大量死亡,鲢鱼数量将以“J”型曲线持续增长

『解析』 四大家鱼因捕食对象的不同而分布在池塘的不同水层,出现了垂直分层的现象;由图可知四大家鱼间不存在捕食关系,故不会出现鲢鱼→鳙鱼→青鱼的能量流动关系;鲢鱼和鳙鱼、青鱼和草鱼在混合放养时存在竞争的关系;若浮游动物大量死亡,则浮游植物会大量增加,从而引起鲢鱼的数量增加,但鲢鱼数量增加又会受到食物、空间等条件限制,故不能以“J”型曲线持续增长。

『答案』 A

9.(2017·豫南九校四联,20)某研究小组研究不同程度下放牧和割草两种利用方式的地上生物量和生物多样性之间的关系,结果如图。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放牧草地有利于1、2年生植物的生长,在割草草地中,有利于豆科植物的生长

B.随着割草强度的增加,草地的地上生物量和物种丰富度都呈下降趋势

C.放牧牲畜不会导致各种植物间的竞争关系发生改变

D.放牧和割草影响地上植物的生长情况,从而改变草原群落的垂直结构

『解析』 据图甲、乙可知,在放牧草地中,有利于1、2年生植物的生长;在割草草地中,有利于禾本科植物的生长,A错误;随着割草强度的增加,草地的地上生物量整体呈现下降趋势,但图中物种丰富度呈增加趋势,B错误;比较低等、中等强度的放牧草地和割草草地,可以发现,牲畜喜食禾本科和豆科植物,导致各种植物间的竞争关系发生改变,C错误;放牧和割草不仅影响地上植物的生长情况,也会影响土壤小动物和微生物的数量及分布,从而改变草原群落的垂直结构。

『答案』 D

10.(2018·“超级全能生”全国卷9月联考,20)大兴安岭是横亘在东北的一座山脉,山上动植物资源极为丰富,下列有关大兴安岭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大兴安岭的群落具有典型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B.大兴安岭的群落演替是一个永恒延续的过程

C.大兴安岭的松树、柏树等乔木构成了该群落的优势种

D.人类活动可以改变大兴安岭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解析』 大兴安岭的动植物资源极为丰富,其群落具有典型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A正确;群落的演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演替也并不是一个永恒延续的过程,当一个群落演替到同环境处于平衡状态的时候,演替就不再进行了,B错误;大兴安岭的松树、柏树等乔木构成了该群落的优势种,C正确;人类活动往往会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D正确。

『答案』 B

11.(2017·湖南衡阳一模)将一荒地改建成(复合种植的)果园后,该地的昆虫种类和数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果园中果树生长整齐,但该群落也有垂直结构

B.将荒地建成果园,说明人类的活动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C.该地植物种类和数量的变化,引起了昆虫种类和数量的变化,说明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

D.若各种昆虫之间的竞争、捕食等关系发生了变化,对果树的产量没有影响

『解析』 果园中有各种生物,此群落存在垂直结构,A正确;人类活动往往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B正确;该地植物种类和数量的变化,引起了昆虫种类和数量的变化,说明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C正确;若各种昆虫之间的竞争、捕食等关系发生了变化,可能对果树的产量有影响,D错误。

『答案』 D

12.(2017·山东青岛期末)如图表示两个群落的演替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可表示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

B.若时间允许,甲定能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

C.乙群落的演替也属于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

D.第N年时,甲、乙的群落结构一定相同

『解析』 甲表示初生演替,而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为次生演替,A错误;若环境条件不利,即使时间允许,甲也不能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B错误;乙群落的演替也属于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C正确;第N年时,甲、乙的群落中物种丰富度相同,但甲、乙群落结构不一定相同,D错误。

『答案』 C

13.(2017·湖北襄阳一模)土壤动物是土壤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某一地区人工绿地、林地、农田3种不同类型土地的地下土壤动物群落进行了调查,结果见表。

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样地

类群数

个体数

第1层

第2层

第3层

第1层

第2层

第3层

人工绿地

14

8

3

182

74

22

林地

13

7

4

190

92

18

农田

11

8

4

92

113

21

注:

第1层为距地表0~5cm;第2层为距地表5~10cm;第3层为距地表10~15cm。

A.各样地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没有明显的差异

B.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各样地土壤中动物类群数

C.人类活动对土壤动物的数量和分布没有影响

D.各土层中土壤动物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均为“S”型

『解析』 各样地相同土层土壤动物丰富度差异较小,土壤动物类群丰富度没有明显的差异,A正确;土壤中动物丰富度的调查采用的是取样器取样法,B错误;人类活动对土壤动物的数量和分布有一定的影响,C错误;各土层中土壤动物种群数量受季节、气候等影响,并非均为“S”型增长,还会出现下降、波动,D错误。

『答案』 A

 

14.(2017·河北邯郸一模)据图回答以下有关生态学问题。

Ⅰ.某地区曾做过一项实验:

将大量的鸭子引入农田捕食蝗虫,对蝗虫进行了有效控制。

为研究蝗虫种群数量变化规律,该实验还建立了如图1所示的模型。

(1)从模型建构的类型角度分析,图1模型属于________模型,该模型表明,引入鸭子后该地区蝗虫的K值为________。

(2)引入鸭子前,若蝗虫每天增加3%,并呈“J”型增长,最初有N0只,则t天后种群数量为________只。

(3)通过研究蝗虫种群数量变化规律,该地区又进一步提出“改治结合、根除蝗害”的治蝗战略,一方面通过改造蝗虫发生地,降低蝗虫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另一方面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蝗虫进行________防治,该信息素属于生态系统的________信息。

Ⅱ.弃耕农田在气候条件适宜的情况下,最终将演替到相对稳定的________阶段。

如图2所示的物种甲、乙、丙在演替的不同阶段开始生长,最终三者在垂直结构上的分布自下而上依次为________。

『解析』 

(1)图1的曲线图是数学模型的一种表现形式,所以从模型建构的类型角度分析,图1模型属于数学模型。

引入鸭子后该地区蝗虫的数量围绕N2上下波动,因此蝗虫的K值为N2。

(2)依题意可知,蝗虫种群的数量最初有N0只,蝗虫种群的数量为前一天的倍数λ=1+3%=1.03,则t天后种群数量为Nt=N0λt=1.03tN0只。

(3)改造蝗虫的发生地,可以降低蝗虫的K值(环境容纳量);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蝗虫属于生物防治,昆虫信息素属于化学信息。

Ⅱ.弃耕农田在气候条件适宜的情况下,最终将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

分析图2可知,对强光照的需求和适应能力:

甲>乙>丙,所以在垂直结构上,丙应在最下方,甲在最上方,即三者在垂直结构上的分布自下而上依次为丙、乙、甲。

『答案』 Ⅰ.

(1)数学 N2 

(2)1.03tN0

(3)K值(环境容纳量) 生物 化学 Ⅱ.森林(树林) 丙、乙、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成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