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杂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864278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68.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方杂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经方杂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经方杂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经方杂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经方杂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经方杂谈.docx

《经方杂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方杂谈.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经方杂谈.docx

经方杂谈

经方杂谈

作者:

黃煌

 

1桂枝汤

桂枝芍药等量伍,姜枣甘草微火煮;解肌发表调营卫,中风表虚自汗出。

桂枝汤是古代的补益剂,凡是经过寒冷、饥饿、极度疲劳、精神紧张以后,患者出现自汗、心悸、腹痛、脉弱等情况下,均可使用。

张仲景的时代是兵荒马乱的年代,从战场上下来的士兵,疲于奔命的难民,就是桂枝汤的最佳适应者。

经过大量的出汗,已经多日无法正常进食和休息,成天处在极度惊恐之中,可谓是风餐露宿、饥寒交迫,这样的人必定形容憔悴,消瘦。

强烈的惊恐导致心动悸、烘热,饥饿导致干呕、腹部阵阵的隐痛,反复的出汗使得全身肌肉酸痛,寒冷的刺激又使鼻流清涕、关节痛、恶风。

这就是桂枝汤证。

桂枝汤中药物都是食物中药。

甘草、生姜、大枣、桂枝、芍药,就像今天的酸辣汤。

先喝一碗,然后喝上热气腾腾的糜粥,盖上被子,好好睡一觉……。

病人自然会微微出汗,一觉醒后,许多症状必然减轻。

这就是桂枝汤的魅力。

桂枝汤不是发汗剂,病人服药以后的汗出,是机体各种调节机能恢复的标志,中医的话说,是那热粥的“谷气”加上患者的“胃气”交融的结果,是“营卫之气和谐”的结果,是体内阴阳平衡的结果。

2麻黄汤

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汗解表宣肺气,伤寒表实无汗宜。

麻黄汤是发汗剂,但是是比较安全的发汗剂。

温服以后,伴随着心跳的加剧,周身开始发热,皮肤开始湿润,最后,可能是大汗淋漓。

随着大汗的到来,原先“体若燔炭”变成“脉静身凉”,原先的“无汗而喘”变为心平气和,原先的“骨节疼痛”变为浑身舒坦。

麻黄,是麻黄汤中的主要药物,它有强烈的发汗作用,同时,会导致心跳加剧,甚至出现“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的情况,或者如“气从少腹上冲心”症状。

对此,张仲景自有办法,那就是服用桂枝甘草汤。

桂枝四两、甘草二两,这两味药物具有定悸的作用。

也就是说,麻黄汤中的桂枝甘草具有对麻黄发汗动悸作用的预防作用。

所以说,麻黄汤是安全的发汗药。

但是,教科书认为麻黄配桂枝发汗,麻黄无桂枝则无发汗作用,这似乎值得商榷。

3小青龙汤

解表蠲饮小青龙,麻桂姜辛夏草从;芍药五味敛气阴,表寒内饮最有功。

小青龙汤是气管与支气管炎症的专方。

是剧烈咳嗽和大量稀痰的镇咳剂与化痰剂,具有明显的近期疗效。

对于以“咳”“喘”“痰稀”为主诉的呼吸系统疾病,确是名医手中的一张王牌药。

根据临床经验,本方多用于急性支气管炎和慢性支气管炎的急性发作期。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相关条文共有5条,其中“咳”作主证的共3条,可见咳嗽是本方主治的目标所在。

至于咳嗽的程度,《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篇“咳逆倚息不得卧”则是直点龙睛之语。

事实上,病人咳嗽越是严重,本方的效果也就越好。

临床加减很多,本人常用的有加石膏,加黄芪,去麻黄加人参、麦冬等。

只要对证,取效神速。

张仲景虽然没交代痰液的形状,但从“妇人吐涎沫”条文的描述来思考,便不难触类旁通了。

临床所见,病人咳嗽多伴随大量的痰液,尤其是夜间更多。

如果细心观察该类病人,不难发现一大早其人床前的痰盂或纸篓里总是装得满满的。

这种痰如果吐在地上,则呈鸡蛋清状或带有泡沫,很快就渗入土中而不见。

病人自己也会说痰清凉凉的滑溜溜的很好吐。

过敏性鼻炎也流大量清稀的分泌物,伴有频繁的喷嚏。

从症状的比类来看,其鼻涕类似于痰,喷嚏类似于咳,故也同样适合运用本方。

对此,我把它们形象地归纳为“水样的鼻涕水样的痰,治水的青龙把水蠲”。

如何看待本方条文的或然证也是临床医生所关心的问题。

这些或然证的出现应当有它们共同的病理基础,从临床来看,这种病理基础很可能是长期咳喘造成的肺原性心脏病,在继发感染时出现的心功能衰竭。

此时,体内的水分过多地停留在组织中而不能被人体有效地利用,所以出现“或渴”;同时可以并见消化道的水肿,胃及食管的水肿可以出现“或噎”;肠道的水肿加上受到寒冷的刺激可以出现“或利”;经过肾脏排出的水分减少,因此“或小便不利”;病情进一步加重出现腹水可见“少腹满”;心衰不能泵出足够的血到肺进行氧交换,血氧浓度下降因此“或喘”。

从一元论的角度来看,惟有这个病理基础能将所有的或然证全部解答。

较之古代医家云里雾里的注释也更贴近临床。

再从用药来看,加附子以强心,加茯苓以利尿,去麻黄是因为此时麻黄会无效地增加心跳次数,使病人感到心慌。

提示我们在心衰时运用小青龙汤的注意事项。

当然,张仲景不会想得这么多。

学经方为的是古为今用,为了能更实际地理解古方,为什么非要排斥现代医学呢?

本方用了大队的温热药物,也符合“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精神。

方虽八味,但核心药物仅为“姜、辛、味”,此仲景治咳之利剑,这一点从张仲景加味方的条文中可得到证明。

应当指出的是,本方不能作为老慢支的根治药而久服,一旦病情缓解,即当改为苓甘类方继后,否则温热药会很容易引起诸多变证,《金匮要略》中记载的很多。

老慢支很难根治,“温药和之”的内涵就是见好就收。

青龙既能治水,青龙也可伤人,切记!

切记!

只有正确地把握用方的度,你才能象哪咤那样为所欲为地驾御这条青龙。

4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和解功,半夏人参甘草从;更加黄芩生姜枣,少阳为病此方宗。

小柴胡汤一直作为和解剂用来治疗少阳病的。

那么,究竟什么是少阳病?

少阳病的特点就是缠绵不愈,多见于疾病的迁延阶段。

这种状况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免疫系统的功能失调所致。

事实上,小柴胡汤治疗的很多疾病都与免疫失调有关。

比如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系统性红斑狼疮、肿瘤、过敏性疾病以及病毒感染等等。

这类疾病都可以表现为发热或“寒热往来”的特点。

对于“寒热往来”这一表现临床应当活看。

所谓“寒热”,它可以是体温表所测得的发热,更多的却表现为病人的一种主观的自我感觉,属于感觉过敏状态。

所谓“往来”也有特殊意义。

一指有节律性,或日节律,或周节律、或月节律,这就是所谓的“休作有时”。

二指没有明显的节律,但表现为时发时止,不可捉摸,比如癫痫、过敏性疾病等。

小柴胡汤主治的这种“寒热往来”,既无可汗之表证,又无可下之里证;既无附子干姜可温之寒,也无石膏知母可清之热。

“寒热往来”常“如疟状”,但“如疟状”却并非都是本方所主治。

如桂枝麻黄各半汤也主“如疟状”,但确是“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柴胡桂枝干姜汤也治疟,但却为“寒多微有热、或但寒不热”。

“胸胁苦满”是小柴胡汤证的另一种表现。

“胸胁”提示了小柴胡汤主治的病位。

肝、胆、胰腺、肺、胸膜、乳房等疾病多表现为胸胁的不适。

但临床上应该将胸胁的概念拓宽,诸如甲状腺、胸锁乳突肌、耳颞部等头颈部的两侧,少腹部、腹股沟等都可以作为广义上的胸胁,我把它称为“柴胡带”。

“苦满”是患者自觉的胸膈间的气塞满闷感和胁肋下的气胀填满感。

也有他觉指征,如沿肋骨弓的下端向胸腔内按压,医生指端有抵抗感,患者也诉说有胀痛不适感。

除了自觉的胀满外,他觉的柴胡带的触痛、肿块也可以作为“苦满”的特殊表现形式。

 “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是疾病累及胃肠,消化道功能受影响的结果,“烦”、“喜”、“默默”这些词带有很大的感情色彩,反映了患者主观感觉的过于敏感和情绪的相当低落。

此证当与百合病作鉴别。

百合病也有“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如寒无寒,如热无热”。

但其不同于此证的是“欲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

可见,百合病的精神症状更为突出,而躯体症状则很少。

从症状的不定性来看,很类似于今天的神经官能症,而小柴胡汤证却是躯体有实在病变的。

小柴胡汤之所以能治疗上述疾病在于它合理科学的配伍结构。

方中柴胡甘草主治寒热往来与胸胁苦满,黄芩主治心烦,半夏生姜主治喜呕,人参、甘草、大枣主治默默不欲饮食。

其中柴胡和甘草是本方的核心成分,这一点从方后的条文加减可以看出。

黄芩可去,半夏可去,人参、大枣、生姜可去,柴胡与甘草却不去。

柴胡甘草配黄芩以清热,黄芩所主为“烦热”,如三物黄芩汤主“四肢苦烦热……头不痛但烦者”,又如《伤寒论》333条“而反与黄芩彻其热”;配半夏生姜以止呕。

配人参以助正驱邪;配姜枣以调理消化功能,即“和胃”。

小柴胡汤是临床上使用频率非常高的一张处方,其运用范围极其广泛。

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本书中就有20条的记载。

据不完全统计,现代医家用小柴胡汤治疗的病种就有70余种,涉及内、外、妇、儿五官各科。

灵活运用小柴胡汤就必须对小柴胡汤进行相应的化裁。

化裁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在原方的基础上进行加减,另一种是与其他方子合方使用。

加减方面张仲景为我们作了很好的示范,但临证不能局限于此。

我的加减经验是:

病毒性感冒高烧,患者面色通红,出汗而体温持续,微微恶风,或咳嗽,或咽痛者,加连翘40克;类风湿性关节炎见关节肿痛,晨僵,加连翘20克、生地20克、黄柏10克、白芍12克且甘草的量应适当增加;过敏性皮炎、荨麻疹、异位性皮炎、过敏性鼻炎等,其发病具有休作有时的特点,此外,患者大多对风冷过敏,属往来寒热的范畴,可考虑使用小柴胡汤加荆芥10克、防风10克、石膏30克、连翘15;支气管炎、迁延性咳嗽服用抗菌素无效者,加五味子、干姜;甲状腺机能亢进、或甲状腺瘤,出现有胸胁苦满者,可用小柴胡汤加牡蛎、知母等。

本人曾治疗一位甲亢患者,因服用他巴唑等,导致药源性肝损害,并全身消瘦,两眼外突,手抖心慌。

服用小柴胡汤加白芍2月后,不仅自觉症状明显改善,而且突眼症也明显好转;突发性耳聋、中耳炎、鼓膜炎等,用小柴胡汤加连翘、山栀等;甘草大剂量使用时,要加泽泻、茯苓以防出现水肿。

小柴胡汤合方使用的经验是:

精神症状明显见情绪低落或伴有梅核气时,与半夏厚朴汤合用,此即是柴朴汤;肿瘤手术或化疗后,病人体质虚弱见汗出恶风者,与桂枝汤合用,此即是柴胡桂枝汤;肺炎见咳嗽痰多而粘黄,心下有压痛者,与小陷胸汤合用,名柴陷汤;伴有水肿或腹泻水样便者,与五苓散合用,谓之柴苓汤;伴有舌苔白厚,不欲饮食者,与平胃散合用,称为柴平煎;泌尿系肿瘤如前列腺癌见小便不利及血尿者,与猪苓汤合用。

小柴胡汤的剂量、剂型及用药品种也同样是值得重视的问题。

我常用的剂量是:

柴胡10~30克、黄芩10~20克、党参5~10克、半夏6~15克、甘草6~10克、生姜6~10克、大枣6-15枚。

如果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热性疾病如病毒性感冒,则柴胡的用量一定要大,成人至少要20克以上。

小柴胡汤有振汗作用,随着通身的汗出,病人发热也随之而退,身痛也随之减轻。

对此,本方有类似于西药激素样作用,可以看作天然的激素。

如果用于作为免疫调节剂而长期服用治疗慢性肝炎和肿瘤病时,则要小剂量使用,柴胡用6~10克、黄芩用6克。

需要指出,小柴胡汤是不能作为散剂来使用的。

宋代名医朱肱曾治疗当时太守盛次仲疾,诊断为小柴胡汤证,但仆人给以小柴胡散,不仅病不愈,反而有胸满,后朱肱亲自煎煮,进二服,是夕遂安。

方中柴胡,我用的是北柴胡,人参用的是党参而不用红参。

有人认为张仲景所用的人参就是今天的党参。

传统观念认为党参健补脾气多用于消化道功能低下,本方证的“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即是属于消化道功能低下,因此用党参。

通过临床观察发现用党参效果也同样满意。

  上述的“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和“默默不欲饮食”是小柴胡汤的四大主证,我把它叫做“小柴胡综合征”。

这是由中国古代先贤发现的综合征。

它的产生既有外部的因素,更有内在的体质特异性。

我把这种很容易出现“小柴胡综合征”的体质称为“柴胡体质”。

其特点是:

患者体型中等或偏瘦,面色微暗黄,或青黄色,或青白色,缺乏光泽。

肌肉比较坚紧,舌质不淡胖,舌苔正常或偏干。

另外,临床发现较多患者眼裂小,多为细眯眼(柴胡眼)。

患者主诉以自觉症状为多,对气温变化反应敏感,情绪波动较大,食欲易受情绪的影响。

女性月经周期不准,经前多见胸闷乳房胀痛结块等。

在日本,小柴胡汤和小建中汤也常常作为改善体质的药物来使用。

看来小柴胡汤的使用着眼于“证”,而非“病”;在“病”和“人”之间,更注重于特定体质的“人”。

柴胡体质对于正确地使用小柴胡汤有相当重要的指导意义。

 

目前,小柴胡汤在很多人眼中仅仅是作为感冒发热药和肝炎药来使用的,就连成药小柴胡冲剂的说明书也是这样写的。

他们的着眼点都是抗病毒。

这种认识无疑限制了小柴胡汤的使用范围。

小柴胡汤能够直接杀死病毒么?

我想更多的还是通过调节人体的免疫能力来抗病毒吧!

日本学者发现爱滋病人服用小柴胡汤三个月以后,T淋巴细胞开始增加,说明小柴胡汤预防爱滋病有效。

药理试验也证明小柴胡汤有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

其实,病毒侵犯人体之所以对人造成伤害,大部分还是通过破坏机体的免疫系统起作用的。

诸如曾经肆虐全球的“SARS”,就是侵犯了免疫系统。

其病变在肺,表现为高热、呼吸窘迫等,与本方证的发热、胸胁苦满的表现很相似,想必可以在本方的基础上化裁。

另外,“SARS”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和流行性,小柴胡汤也同样可以治疗此类疾病。

如《苏沈良方》记载:

“元祐二年(1087),时行无少长皆咳,本方(即小柴胡汤)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干姜各半两,服此皆愈”。

对于病毒性肝炎来说,小柴胡汤就是天然的干扰素,加猪苓茯苓就是中药的“猪苓多糖”;而对于象胃癌、淋巴瘤等肿瘤来说,小柴胡汤就是中药的胸腺肽和白细胞介素Ⅱ。

当我们把小柴胡汤作为免疫调节剂来看待,那么这张千古良方在今天的临床运用中将会有更为广阔的前景,很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

5大柴胡汤

大柴胡汤芩大黄,枳芍半夏枣生姜;少阳阳明合为病,和解功里效无双。

大柴胡汤是天然的胃肠动力药。

我们知道西药中胃肠动力药有胃复安、吗丁啉,西沙必利等。

中药中大柴胡汤也可与之相媲美。

我常以本方治胆汁返流性胃炎及食管炎,胃切除后的倾倒综合征。

因胃肠的逆蠕动,症见有呕吐。

而本方在经文中又治“呕不止”,用半夏生姜治之,且方中生姜用了半斤,而治“心烦喜呕”的小柴胡汤生姜也仅用了三两。

另外,方中的枳实、大黄也有促进胃肠蠕动的作用。

综合来看,大柴胡汤对缓解胃肠的逆蠕动还是有帮助的。

值得说明的是胃癌大部切除后的倾倒综合征,不要一概地认为是虚证而予补法。

不解决胃肠的逆蠕动,病人频繁地呕吐,再好的补药也发挥不了作用!

大柴胡汤还可以看作是治疗胆囊炎、胰腺炎的专方。

观仲景用大柴胡汤,腹证描述共三条:

“心下急”,“心下痞硬”,“按之心下满痛”,可见本方病位均不离“心下”。

结合现代医学解剖学知识可知:

肝、胆、胰三脏均可部分分布于以剑突下两肋弓夹角内区域,即是“心下”,且这些器官的疼痛多为痉挛性的。

而大柴胡汤方中有枳实、白芍,此即“枳实芍药散”可治腹挛痛,仲景原文治妇人“腹痛烦满不得卧”,其中枳实之治,又以心下为目标,枳术汤可证。

由此,可以认为大柴胡汤是天然的解痉镇痛剂。

当然在肝胆疾病出现黄疸时也是传统的利胆药。

不过此时芍药当用赤芍,且量也要大一些。

我的研究生做了大柴胡方证研究的毕业论文。

他把古今运用大柴胡汤的文献加以收集,整理,分析,发现临床运用以肝、胆、胰感染性疾病最为突出。

我也曾经以此方治疗多例胆囊炎,如杨某,女,36岁,2002年9月21日初诊。

患者3年前出现右上腹部疼痛,行B超检查显示:

胆囊炎,肝囊炎,肝囊肿。

间断服用西药或中成药,症状时缓时作。

此次因上腹部疼痛1个月而就诊,诊见:

形体中等脸色偏暗,皮肤粗糙,上腹部疼痛,纳呆,口有异味,夜寐多梦,腹胀,大便溏,日2次~3次,自觉慵倦,舌红苔黄,脉弦。

腹诊:

腹部平坦,上腹部触之即痛,压之有明显的抵抗感,腹直肌紧张,两季肋下压之不适。

处方:

柴胡12g,黄芩10g,制半夏10g,枳实10g,白芍10g,制大黄5g,生姜3片,红枣6枚。

7天后复诊,患者诉服药后诸症明显缓解,精神好转,大便成形,日1次,继以原方服14剂,诸症均平。

也曾治一56岁的冯姓女病人,右肩背连及上臂疼痛2年余,曾在某医院诊为颈椎病经针灸推拿治疗效果不明显。

伴有胆囊炎病史一年余,来诊时胃脘部满闷不适,大便不畅。

右上腹,右季胁部按之拘急疼痛。

处以大柴胡汤后肩背部的疼痛随胃脘部症状的改善而缓解。

从本方用药来看,白芍是重要之处。

观仲景用芍药,多用来缓急止痛。

不论颈椎病的肩背痛还是胆囊炎的按压痛,都为挛急之象,以芍药缓之,也在其理。

大柴胡汤是天然的脂类代谢调节剂。

高脂血症与肥胖虽无腹胀腹痛,但此类患者多体质壮实,属“实胖”之体型。

腹部充实,按压有力,如果伴有失眠,心烦等精神症状及便秘者也可用本方。

现代药理研究柴胡、黄芩和大黄都有降血酯作用。

其中大黄的降脂作用可能是通过降低脂类在肠中的吸收而实现的。

临床运用本方可灵活加减,可加降泻、山楂之类等,但要久服才能见到效果,一般疗程2个月左右;且一定要控制饮食,这是基础治疗。

大柴胡汤降脂减肥,还要详辨体质。

一般而言,其人多颈短肩宽,胸围及肋弓角较大,且腹肌一定要坚实有力。

倘若是皮肤色白,皮松肌软,赘肉下垂,动则汗出气喘,神疲乏力的“虚胖”,那就不适宜了。

这种情况,多半是黄芪体质,要用防己黄芪汤的。

况且大柴胡汤是肌肉的松驰剂,决不能用于松驰的体质,只能用于紧张型体质。

大柴胡汤中含大黄,临证是否一定要有大便秘结呢?

那倒也未必。

观仲景条文有“下利”反无便秘,且此方又可治菌痢,可见大黄之用在泻热而非通便。

仲景用大黄攻下通便多有“大剂,生用,后下”的特点,大柴胡汤用大黄既非大剂,也不后下,显然不是攻下。

临床上若大便干可用生大黄,量可偏大;无便秘者,则应量小,可用制品。

我曾治多例慢性胆囊炎胆石症患者的腹泻,服用健脾药无效,服本方后大便反转为正常。

另外,现代药理研究也表明,大黄含鞣酸,有收敛止泻作用。

久煎则其泻下作用的蒽醌甙被破坏,而鞣酸却不被破坏,此时发挥的却是止泻作用,前人也有用大黄久煎治痢的经验。

大柴胡汤还有其他的作用,比如治疗心烦失眠、阳痿、糖尿病、痛风、高血压等等。

大凡形体壮实,心下按之满痛的病人,多半都要考虑使用大柴胡汤的。

6炙甘草汤

炙甘草参枣地胶,麻仁麦桂姜酒熬;益气养阴温通脉,结代心悸肺痿疗。

炙甘草汤又名复脉汤,在《伤寒论》中主治“伤寒,脉结代,心动悸”。

《金匮要略》载《千金翼方》的主治是“治虚痨不足,汗出而闷,脉结代,行动如常,不出百日,危急者十一日死。

”《外台》的主治是“治肺痿涎唾多,心中温温液液者。

”其方名和主治都不统一。

对于仲景的方名而言,以药名作为方名的情况多是小方,如甘草干姜汤,芍药甘草汤、干姜附子汤等。

而本方是一张九味药的大方子,不合仲景方名之常例。

仲景以药名方,皆方中之主药,其用量也相对要大。

但本方炙甘草的量并非最大,只用四两,而生地黄用量却独大,用一斤。

由此可见,复脉汤的方名更适合本方。

另外,《伤寒论》的条文是否存在脱简,也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对此,清代经方家莫枚士也有独特的看法。

他在《经方例释》说“疑经文本当云:

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复脉汤亦主之,且二方互可并治。

”并举两个例子来证明。

一是《伤寒类要》以一味甘草治疗伤寒脉结代,心动悸。

二是《千金》以一味甘草治疗肺痿涎唾多,心中温温液液者。

莫氏的观点值得重视。

关于复脉汤,我想提出个人的一点新的看法。

那就是本方的的最初很有可能是古代的一张军医用方。

是用于那些在战场上受伤后造成大出血的士兵们的。

大量的出血,也同样可出现脉结代、心动悸。

方中用大剂量地黄和阿胶就是为了止血。

这一点从内补当归建中汤的条文中可以看出:

“若去血过多,崩伤内衄不止,加地黄六两、阿胶二两。

”黄土汤和胶艾汤都主血证,也都用地黄阿胶,由此类推,可知本方也应主治血证。

桂枝甘草取桂枝甘草汤治悸之意。

有形之血不能速生,当补以无形之气,人参之用义该如此。

大出血致使肌体极度衰弱,故又配合大剂麦冬、麻仁、大枣。

为防补药滋腻碍胃,故配生姜。

在没有输血补液的古代,这的确也是一首对证之方了。

徐灵胎在《兰台轨范》中也说本方“治血脉空竭”,诚可谓是独具慧眼。

《本经》说地黄“长肌肉”,麦冬主“羸瘦短气”,大枣主“补少气,少津液,身中不足”,麻仁主“补中益气”,甘草“长肌肉,倍力”。

这些药物主治的共同点都是其人枯瘦乏力。

因此,我在临床上常以此方治疗以肿瘤为代表的恶病质类疾病。

肿瘤病人经过手术、化疗、放疗后常常表现形体消瘦干枯,动辄气喘心慌,大便干结,病情进入虚痨阶段。

此时只要食欲尚佳者都可用本方。

我的经验是:

治疗食道癌时,麦冬要用60克或更多,呕吐者加半夏;肺癌还应加天冬40克、甘杞子15克;心悸甚者加龙骨、牡蛎,桂枝再加量;贫血时加鹿角胶。

便秘者用麻仁,不寐者,可改为酸枣仁。

另外,我还以此方治疗肺气肿,多加山萸肉30克、五味子10克、龙骨20克。

冬季服者,可以熬成膏剂。

7五苓散 

五苓散治太阳腑,白术泽泻猪苓茯;桂枝化气兼解表,小便通利水饮逐。

五苓散是一张调节人体水液分布异常的方剂。

水液的异常分布,《伤寒论》的注家们称之为“蓄水”证。

但“蓄水”时水液并非仅仅停留在下焦的膀胱,可以停留在人体的任何部位。

蓄于下则小便不利;蓄于中则见“心下痞”和水入则吐的“水逆”;蓄于上则见“吐涎沫而癫眩”;蓄于表则有汗出;蓄于肠则有下利;蓄于肌肤则有水肿。

至于现代医学中青光眼的眼压增高,美尼尔氏综合征的内耳迷路的积水,以及脑积水,肝腹水、胸水、心包积液等等,都可以认为是“蓄水”的表现形式。

只要出现口渴、小便不利、舌体胖大,边见齿痕者,都可以考虑使用本方。

我临证常将五苓散用于以下疾病。

一是以腹泻、大便稀溏为表现的疾病,如夏秋季节的肠炎,包括小儿的腹泻都常常用到。

这类疾病往往表现为水样的泄泻,次频无度,甚或空洞无物。

多伴有肠鸣漉漉、小便不利、渴欲饮水,久用抗生素而不见效。

此类腹泻,前人谓之“洞泄”,五苓散是针对这类泄泻的特效方。

如曹颖甫先生常以之治洞泻,其医案载“大南门郭左,洞泻当分利,川桂枝一钱、猪茯苓各三钱、生白术三钱、炒泽泻二钱”。

我曾治一女,九月初来诊,水泻多日,以此方加车前子而愈。

《伤寒论》156条“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本以下之”即暗含泄泻之义。

五苓散治利,其机理是利小便以实大便。

《伤寒论》第159条“利不止”用赤石脂禹余粮汤后“复不止者,当利其小便。

”《金匮要略》“下利气者,当利其小便。

”夏秋季节多暑多湿,本方恰有利湿的作用。

刘完素治“中暑受湿,引饮过多,头痛烦渴,湿热小便秘。

”所用之方桂苓甘露饮,即由此方加六一散、石膏、寒水石而成。

慢性肝炎、肝癌、肠癌等疾病出现水样便、腹胀、舌体胖大,边见齿痕者,我也多以此方加味治疗。

这种情况,虽舌有紫气也不可活血化瘀,滥用攻伐以伤正,要从病人的实际体质状态出发,带病延年,提高生存质量才是正途。

二是治疗以水肿腹水等为表现的疾病。

如肾脏病的水肿、肝腹水、以及柯兴氏综合征的水钠潴留性肥胖。

我曾治疗一肝腹水以高热、水泻入院,伴有口干、大便稀、下肢水肿、轻度黄疸,投以茵陈五苓散腹水得退。

柯兴氏综合征病人多表现为肥胖、浮肿,女性还有月经量减少,多毛。

舌体多胖大,有齿痕。

本方加生石膏、滑石、牛膝。

三是其他水液代谢障碍性疾病。

诸如多汗症,用黄芪、麻黄根等固表止汗药无效者,当细审有无口渴、小便不利之方证。

对此,《伤寒论》73条明言“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

”青光眼、假性近视等眼病,也有用本方的机会。

其人视物眩而不舒,类似于《金匮要略》中所载的“癫眩”。

另外,我还以此方治一例脑垂体瘤,证见口渴、手抖、视力下降,大便稀、下肢肿。

用本方后口渴、手抖、浮肿及大便情况明显好转。

虽然后来还是做了手术,但本方对改善症状疗效是肯定的。

我用五苓散加减的经验是口渴甚者加生石膏,滑石;有黄疸者,加茵陈;吐泻甚者,加干姜。

也常常与玉屏风散、平胃散、小柴胡汤、半夏厚朴汤及真武汤合方使用。

还要嘱病人温服,避风,喝热水热汤。

若方证相应,服后其人多小便畅利,大便转干,浮肿消退,口中有津,身体也随之感到轻松。

这一切都说明体内水液分布已经恢复正常状态。

另外,临床还发现欧美人到南京后也多见五苓散证,或腹泻,或腹胀,或口渴,或多汗。

这是否与欧美人的体质不太适合南京夏季潮湿闷热的气候有关?

抑或不适应味精与食盐较多的中国菜肴有关?

值得研究。

8猪苓汤

猪苓汤内有茯苓,泽泻滑石阿胶并;小便不利兼烦渴,利水清热又滋阴。

猪苓汤是治疗尿路感染如膀胱炎、肾盂肾炎以及尿路结石、肾积水等泌尿系疾病的专方。

我以前不太重视这张方,对于阴虚水停也觉得不可思议,认为既是阴虚水停则当用知柏地黄汤之类以坚阴才是。

一次,我治疗一中年女性,经常患尿路感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